低频穴位电刺激与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低频穴位电刺激与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一、穴位低频电刺激并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雪[1](2020)在《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探讨肩痹汤及“六步法”功能锻炼的作用机制,并为该种疗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从2018年12月-2020年0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部就诊并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冻结肩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肩痹汤”中药单味颗粒,每日1剂,用200ml开水冲开后,早晚餐后半小时分服。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日2次,1次1粒,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六步法”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各做10遍。“六步法”功能锻炼后即刻予以冰敷患肩20min。两组均以2w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4w。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肩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w后,治疗4w后的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肩别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前后两组内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2w后、治疗4w后两组间患者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经统计学分析得:P<0.01,有显着差异。说明: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Z=-2.116,P=0.034,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67%和83.33%,说明: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和塞来昔布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均有治疗效果。但前者疗效更佳,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部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黄如雅[2](2016)在《靳三针配合条口透承山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性质的改变,肩周炎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状况,并且低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医学界对肩周炎的关注度越来越大。肩周炎的临床症状是肩关节周围疼痛及关节僵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用靳三针之肩三针结合条口透承山的治疗方法,评价该疗法对肩周炎患者的疗效,以期为治疗肩周炎提供更新、更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肩三针结合条口透承山治疗,对照组采用条口透承山治疗。隔日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共两次疗程。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情况,并结合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加以分析。成果:在疼痛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经配对t检验,P=0.0000<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经配对t检验,P=0.0000<0.05。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有显着变化,提示两组治疗对降低疼痛评分有效。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000<0.05,两组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疼痛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均值,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缓解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功能及活动度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功能及活动度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000<0.05。对照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000<0.05。两组治疗前后功能及活动度评分有显着变化,提示两组治疗对改善功能及活动度有效。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452<0.05,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治疗组功能及活动度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后,治疗组改善功能及活动度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痊愈9人,显效18人,有效1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4人,显效19人,有效3人,无效4人,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患者疗效经秩和检验,P=0.3059>0.05,没有显着性差异。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总体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比较靳三针结合条口透承山对比单纯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别,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靳三针结合条口透承山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症状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条口透承山法。在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总体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别。本研究验证了靳三针配合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之疗法的有效性,证实此方法能有效缓解肩部疼痛症状及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靳三针结合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王文正[3](2014)在《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辩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和辨证取穴静留针法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对比二者治疗前后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活动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台湾新视界诊所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循经远端取穴为主,采用运动疗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得气后静留针,不活动患肩。比较二者在减轻疼痛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临床疗效的差异。采用Melle评分对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评估,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成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30例中,6例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中,3例痊愈,6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0%。两组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总有效率统计学检验,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取穴静留针法,但二者的总有效率相当。3.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VAS评分情况统计学t检验,P<0.05,说明: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在改善疼痛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取穴静留针法。4.治疗结束后,采用Melle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肩部的5个动作(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及手到颈项方面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手到脊柱及手到嘴方面,二者疗效相当。结论: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及辨证取穴静留针法对肩周炎的治疗均有效,前者较后者疗效确切,尤其是在改善疼痛、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及手到颈项方面,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静留针法。

宋士英[4](2013)在《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促进中风后手抓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难以恢复的问题,改进现有的治疗方法,采用表面肌电客观评价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与电针对手抓握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根据并验证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波形为2Hz连续波,刺激强度以肉眼可见肌肉收缩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治疗组先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给予50Hz断续比为1:1的断续波,刺激强度以出现拇指内收四指屈曲、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两组动作交替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然后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限制健侧肢体使用,强迫患者患肢作握杯子、握笔、拾物以及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穿衣、刷牙、系扣等训练,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次治疗30分钟,两组都选取手三里、外关、鱼际、大陵、内关、灵道穴。采集患者患肢的疗前、疗后手做拇指内收四指屈曲、拇指外展四指伸展动作时的伸、屈肌群的sEMG信号,提取最大值(MAX)、均方根值(RMS),采用MAX、RMS、手关节活动度(ROM).Fugl-Meyer量表(上肢).BarthelADL指数、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肢)计算有效率作为疗效判定指标结果:1.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组与电针组患者患侧疗后伸、屈肌群的MAX.RMS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患侧MAX、RMS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组与电针组患者疗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 AD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患侧Fugl-Meyer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分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组与电针组患者疗后手关节活动度(ROM)评分比未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组与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与电针疗法可提高手部及上肢伸、屈肌群收缩功能和单位时间内的做功能力,从而提高患侧伸、屈肌肌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2.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与电针疗法均可改善上肢日常生活能力,对恢复手抓握功能疗效肯定,但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要优于电针疗法。

黄龙祥,黄幼民[5](2012)在《从三个着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文中研究说明"孔最穴治疗痔疮"、"迎香透四白治疗胆道蛔虫"、"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作为当代针灸穴位临床应用新发现的三个代表,对国内外针灸学教科书及针灸临床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三个案例的层层剖析,揭示了这三项针灸治疗经验在传播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失误,指出了当代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特别是近年来国外着名医学刊物发表的针灸临床研究设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

卢琰琰[6](2021)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文献系统评价,比较针刺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并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疗效佳、成本小、安全性高的针灸干预方案。方法:1.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干预措施主要是进行针刺和吞咽康复治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等级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等。以“中风”、“卒中”、“脑梗死”、“脑出血”、“针灸”、“针刺”、“吞咽障碍”、“吞咽困难”及“随机”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文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CBM)。英文检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Embase等数据库。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对于提取的数据采用Rev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及卫生经济学评价(1)患者选择: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的康复、神经病区住院的136例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患者。(2)分组方案: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5例因病情加重而剔除,3例因对针刺不耐受脱落。对照组3例因病情变化而剔除,2例因对针刺不耐受脱落,3例因中途出院而脱落。最终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进入数据统计分析。(3)治疗方案:两组均接受相同的神经内科基础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偏瘫肢体进行常规体针、康复训练治疗等。治疗组取穴:风府、风池、翳风、舌三针。快速进针后,以上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小幅度捻转。留针10分钟,期间行针1次,每穴持续行针约10秒。留针期间,嘱患者做以下动作:用舌尖紧贴上颚或者牙齿画圈,卷舌,伸舌,吞咽口水。取针后,再行偏瘫肢体的常规针刺20分钟。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为廉泉、完骨、风池、通里、照海、合谷、太冲。留针20分钟。两组治疗均为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0次)。(4)评价指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成本-效果比,增量成本效果比评价卫生经济学效益,并进行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结果:1.文献的系统评价结果文献检索结果初检获得相关文献3207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39篇,均为随机对照研究,涉及3078例病人。通过整合文献中的数据,在大样本量的情况下,发现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较单纯的吞咽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通过洼田饮水试验、SSA量表评分、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及SWAL-QOL评分等,也反映了患者针刺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好转。2.临床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的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分型、文化程度、病程、中医证型进行比较,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SSA评分、SWAL-QOL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洼田饮水试验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疗程、2疗程后与治疗前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1疗程后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前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与治疗1疗程后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治疗的进展,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逐渐降低,针刺运动疗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症状。组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优势。说明在治疗1疗程后,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相当,但经过治疗2疗程后,针刺运动疗法的优势开始显现,其临床疗效需要一定时间的量效累积过程。(3)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组内比较: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SSA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对照组SSA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针刺运动疗法和常规针刺均能显着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症状。组间比较: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SSA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针刺运动疗法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症状优于常规针刺。(4)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1)总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疗程后高于治疗前;对照组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疗程后高于治疗前。说明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两组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改善。常规针刺和针刺运动疗法都能通过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组间比较: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SWAL-QOL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说明两种方法均能通过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针刺运动疗法好于常规针刺。(2)各条目得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每个小条目的得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每个小条目得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疗程后生活质量的各条目对比,在心理负担、食物选择、进食、恐惧、心理健康这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其余条目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2疗程结束后,采用Mann-Whitney test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19例,无效7例;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12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6)卫生经济学评价(1)洼田饮水试验: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4103.02元;对照组的洼田饮水试验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5364.09元,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每减少1分,少花费1261.07元。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较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少花费544元。(2)标准吞咽功能(SSA):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SSA评分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1334.06元;对照组SSA评分每减少1分,需花费人民币2365.41元,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SSA评分每减少1分,少花费1031.35元。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较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少花费101.58元。(3)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SWAL-QOL评分每增加1分,需花费人民币193.72元;对照组SWAL-QOL评分每增加1分,需花费人民币313.50元,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SWAL-QOL评分每增加1分,少花费119.78元。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治疗组较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少花费16.65元。(7)最后两组纳入统计的12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无晕针现象发生,未出现血肿、剧烈疼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治疗组有6例在廉泉穴处出现皮下出血情况,但5天左右消散,未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不良后果,说明两组的安全性有保障,患者依从性良好。结论:1、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提示: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2、经临床研究发现,针刺运动疗法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提高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3、经卫生经济学分析,在获得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方面,针刺运动疗法低于常规针刺,具有最佳成本-效果比,是从经济学角度应优先选择的方案。

王雪男[7](2020)在《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观察周期为4周,这期间两组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周6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以下4个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巴氏指数(MBI),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减轻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脱落病患。经过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肩痛部位以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FMA、PROM以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林珍妮[8](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凌文杰[9](2017)在《运动锻炼联合生物电穴位刺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肩周炎是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1-2]。目前临床针对肩周炎患者多给予运动疗法、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但疗效均有待提高。生物电穴位刺激将传统中医手法与现代神经反射学、生物电刺激相结合[3],其疗效已逐渐引起医患双方关注。本研究在常规运动锻炼治疗肩

杜德超[10](2017)在《针刺结合NJF技术治疗偏瘫肩痛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以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针刺结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的治疗,探究其临床作用及疗效,从而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实践依据。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4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配合NJF技术进行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治疗各30分钟,每天一次,一周六次,共治疗三周。并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评定(PROM)、Barthel指数评分(BI)、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全部临床相关数据均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差异分析。研究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治疗前观察指标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VAS、PROM、BI、FMA评分方面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在VAS、PROM、FMA评分方面疗效显着于对照组,但是在BI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针刺配合NJF技术与单纯针刺治疗对偏瘫肩痛均有疗效,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配合NJF技术对提高偏瘫肩痛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疼痛及增加关节活动度方面的疗效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但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方面两者并未见明显差异。

二、穴位低频电刺激并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低频电刺激并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提纲范文)

(1)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1.1 病名及症状的记载
        1.2 病因病机
        1.2.1 内因
        1.2.2 外因
        1.2.3 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对冻结肩的治疗
        1.4.1 中药疗法
        1.4.2 针灸疗法
        1.4.3 小针刀疗法
        1.4.4 推拿疗法
        1.4.5 练功疗法
        1.4.6 综合疗法
    2.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2.1 冻结肩的病名
        2.2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2.3 冻结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1 病因
        2.3.2 发病机制
        2.4 冻结肩的分型与分期
        2.4.1 分期
        2.4.2 分型
        2.5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治疗
        2.5.1 药物疗法
        2.5.2 物理疗法
        2.5.3 运动疗法
        2.5.4 肩关节松解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标准
        1.2.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3.疗效评价
        3.1 评分指标
        3.1.1 肩部疼痛评价
        3.1.2 肩关节功能评价
        3.1.3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指标
    4 统计方法
    5 统计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分析
        5.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分析
        5.1.3 两组患者病程差异分析
        5.1.4 两组患者病变肩别差异分析
        5.2 观察指标分析
        5.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5.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5.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5.2.5 安全性报告
第三部分 讨论
    1.肩痹汤的组方依据和现代药理研究
        1.1 组方依据
        1.2 方药组成
        1.3 组方解析
        1.4 现代药理学研究
    2.“六步法”功能锻炼的来源及作用
        2.1 “六步法”功能锻炼的来源
        2.2 “六步法”功能锻炼的作用
    3.冰敷的重要性及作用
第四部分 结语
    1.结论
    2.不足
        2.1 研究设计方面
        2.2 研究样本方面
        2.3 研究观察指标方面
    3.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冻结肩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靳三针配合条口透承山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病名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三、辩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定义
        二、病因
        三、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止、剔除标准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实验设计
        二、治疗方案
        三、操作方式
    第三节 疗效评定
        一、一般资料
        二、观察指标
        三、疗效评定
        四、统计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研究资料分析
        三、疗效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二、选穴依据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二、结论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创新性
        二、研究中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二、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节 中西医对肩周炎治疗方面的认识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三、结论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4)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促进中风后手抓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风后上肢功能重建的研究
        1.1 上肢手的解剖学结构特征
        1.2 手功能重建的现状
        1.3 中风病康复评价
    2 针灸对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
        2.1 头针疗法
        2.2 治痿独取阳明疗法
        2.3 醒脑开窍法
        2.4 电针
    3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3.1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机制
        3.2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要素
        3.3 强制性运动的应用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1.3 评价方法
        1.4 治疗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基于sEMG评价的中风患者患侧手抓握功能的研究
        2.3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与电针对患者患侧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的对比研究
        2.4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与电针对中风患者患侧Barthel ADL指数的对比研究
        2.5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与电针对患者患侧上肢CSS的对比研究
        2.6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与电针对中风患者患侧手关节活动度(ROM)对比研究
        2.7 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组与电针组对有效率的影响
讨论
    1. 低频穴位电刺激对改善中风后手抓握的影响
    2. 选穴的临床依据
    3. 强制性运动对手抓握功能的影响
        3.1 运动控制理论
        3.2 大脑的可塑性和脑重组理论
        3.3 运动再学习理论
    4. 对本研究中结果的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穴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录

(5)从三个着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与现状
    1.1 孔最治痔
    1.2 迎香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症
    1.3 条口透承山治肩周炎
2 缺失的思考与迟到的发现
    2.1 运动本身对于疼痛调控的意义
    2.2 刺激量对于针刺穴位效应的影响
    2.3 有效性与特异性的区别
3 机遇与难关
    3.1 穴位本身效应规律
    3.2 对疾病本身的认识
    3.3 现代医学本身的局限
4 结语

(6)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名的认识
        1.1.2 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吞咽的生理认识
        1.2.2 吞咽障碍的定义
        1.2.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并发症
        1.2.4 吞咽障碍的评定方法
        1.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概况
    1.3 针刺运动疗法起源沿革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1.3.1 起源和沿革
        1.3.2 临床应用优势
    1.4 卫生经济学评价在针灸临床研究的应用
        1.4.1 卫生经济学概述
        1.4.2 关于针灸临床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二章 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1.4 文献质量评价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2.2.3 Meta分析
    2.3 系统评价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病例及研究经费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案
        3.2.1 样本量估算及随机分组方法
        3.2.2 盲法
        3.2.3 治疗方法
        3.2.4 观察指标
        3.2.5 针刺相关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3.2.6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两组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3.3.2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
        3.3.3 洼田饮水试验比较
        3.3.4 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比较
        3.3.5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
        3.3.7 两组疗效比较
        3.3.8 卫生经济学评价
    3.4 安全性观察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4.1.2 吞咽功能指标
        4.1.2.1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比较
        4.1.2.2 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比较
        4.1.3 生活质量指标
        4.1.4 两组疗效比较
        4.1.5 卫生经济学评价
        4.1.6 安全性评价
    4.2 讨论
        4.2.1 针刺运动疗法选穴组方依据
        4.2.2 针刺运动疗法中各因素的设计思路
        4.2.3 评价方法的设计
        4.2.4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机制探讨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4 不足与展望
        4.4.1 不足之处
        4.4.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样本量估算
    附录2:随机分配表
    附录3: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4:病例观察表
    附录5:洼田饮水实验
    附录6: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附录7: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8:不良事件(不良反应)报告表
    附录9:缩略词表
    附录10:在校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2
附件3

(7)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治疗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对照组
        2.2.3 观察组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2.3.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2.3.3 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分法(PROM)
        2.3.4 改良巴氏指数(MBI)
        2.3.5 有效率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以及PROM评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OM评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3.2.6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1.1 中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起源
        1.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1.3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刺治疗
        1.3.3 推拿治疗
        1.3.4 其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2.1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2.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评估
        2.3 肩关节的结构解剖
        2.4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2.4.1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2.4.2 软组织损伤
        2.4.3 肩关节半脱位
        2.4.4 肌张力异常因素
        2.4.5 中枢神经因素
        2.4.6 外周神经因素
        2.4.7 误用综合征
        2.4.8 其他因素
        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2.5.1 良肢摆放
        2.5.2 运动疗法
        2.5.3 物理因子疗法
        2.5.4 药物治疗
        2.5.5 手术治疗
        2.5.6 其他疗法
        2.6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后
    3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3.1 腹针疗法的起源和作用机理
        3.2 腹针疗法的特点
        3.3 腹针疗法的针刺要求
        3.4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4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作用
        4.1 Bobath疗法的起源及概念
        4.2 Bobath疗法的技术要点
        4.2.1 RIP反抑制模式
        4.2.2 控制关键点
        4.2.3 Bobath握手
        4.3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临床疗效分析
        1.2.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痛症状
        1.2.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1.2.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价肩关节活动度
        1.2.4 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2.5 有效率分析
    2 腹针选穴分析
    3 Bobath疗法联合腹针疗法的目的
    4 安全性问题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针刺结合NJF技术治疗偏瘫肩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偏瘫肩痛的认识
    2. 基于文献资料研究偏瘫肩痛的中医康复治疗
        2.1 中药治疗
        2.2 针灸治疗
        2.3 针药结合
        2.4 推拿治疗
        2.5 导引治疗
        2.6 熏蒸治疗
    3. 基于文献检索分析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的经穴规律
        3.1 腧穴与经络关联分析
        3.2 常用腧穴频次分析
        3.3 疗效标准统计
    4. 现代医学对偏瘫肩痛的认识
        4.1 关节稳定性改变
        4.2 关节组织损伤
        4.3 关节病理性改变
    5. 现代医学对偏瘫肩痛的康复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物理因子治疗
        5.3 运动治疗
    6. NJF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6.1 国外研究进展
        6.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估
        2.3 统计分析
    3. 统计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3.2 VAS评分比较
        3.3 PROM评分比较
        3.4 FMA评分比较
        3.5 BI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刺取穴依据
    2. NJF技术选择的依据
    3. 针刺联合NJF技术对疼痛的影响
    4. 针刺联合NJF技术对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的影响
    5. 针刺联合NJF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6. 针刺联合NJF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临床疗效观察量表
    1. 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评定(PROM)
    2. 视觉模拟评分(VAS)
    3. Barthel指数评分(BI)
    4. 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穴位低频电刺激并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论文参考文献)

  • [1]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D]. 刘庆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靳三针配合条口透承山穴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D]. 黄如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辨证取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文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4]低频穴位电刺激结合强制性运动促进中风后手抓握研究[D]. 宋士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从三个着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J]. 黄龙祥,黄幼民. 科学通报, 2012(14)
  • [6]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卢琰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D]. 王雪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运动锻炼联合生物电穴位刺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 凌文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05)
  • [10]针刺结合NJF技术治疗偏瘫肩痛疗效观察[D]. 杜德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标签:;  ;  ;  ;  

低频穴位电刺激与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