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股骨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

难治性股骨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

一、难治性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杨兵,何忠[1](2021)在《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骨不连是骨折常见并发症,治疗棘手。Ilizarov技术生物学理论是张力-应力法则,是治疗骨不连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感染性大段骨缺损类骨不连,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方法的创新,Ilizarov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研究进展也备受到关注。本文就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一飞[2](2019)在《尿源性干细胞的外泌体复合光致亚胺交联水凝胶修复骨不连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不连是创伤骨科中困扰临床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自体骨移植等临床主要治疗方法的治愈率难以令人满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有伦理、致畸等风险。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囊泡,内含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以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研究证实外泌体可以发挥与源细胞类似的作用。本研究借助一种与骨组织有特殊亲和力的水凝胶(piGEL)为载体,搭载尿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USC-Exos),构成凝胶外泌体复合体(USC-Exos-piGEL)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该复合体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实验技术,从人尿液中提取并培养尿源性干细胞(USC),通过超滤法提取其分泌的外泌体(USC-exos)用于研究。(1)通过TEM观察USC-exos的形态、大小,通过qNANO技术测定外泌体粒径和外泌体悬液的浓度。(2)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成管实验在体外验证USC-exos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的促进增殖、迁移、成管的作用。(3)在体外构建USC-Exos-piGEL复合体,在PBS缓冲液中测定复合体释放外泌体的数量和速度。(4)构建大鼠股骨骨不连的动物模型,并将USC-Exos-piGEL复合体植入骨不连断端,术后第4周、第8周通过拍摄X片、micro-CT、血管灌注、组织切片等方法评估骨不连愈合情况和骨不连周围血管再生情况。结果:(1)通过超滤结合超速离心法获得了USC-Exos,形态呈类球形,有完整的膜结构,尺寸在90-160nm,外泌体悬液浓度约为1.97x1010个/ml。(2)在划痕、增殖、成管实验中,USC-exos组均表现出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与USC-exos的含量呈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光致亚胺凝胶与外泌体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在体外缓慢释放达到1周以上。(4)大鼠股骨骨不连术后4周、8周,X线、micro-CT检测、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骨不连处骨愈合明显,骨量增加;血管灌注和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实验组骨不连处明显的血管再生。结论:尿源性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USC-Exos)在体外能有促进HuVECs增殖、迁移和成管的作用,植入体内的USC-Exos-piGEL复合体能有效修复骨不连,其治疗作用与其增加了骨不连周围血管再生有关。

孙广峰[3](2018)在《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我科收治股骨骨不连患者22例,根据骨不连组患者性别与患者年龄分段,按1:2配对,收集同期、同等条件骨折愈合患者4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吸烟史、嗜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内植物选择、内固定失败等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骨不连患者具有吸烟史、嗜酒史、合并糖尿病、高能量创伤、粉碎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钢板螺钉固定、内固定失败等危险因素均高于骨折愈合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不连组患者的合并高血压、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多发骨折比例高于骨折愈合组,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存在吸烟病史、嗜酒史、合并糖尿病,以及骨折高能量损伤、粉碎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采用钢板螺钉固定及内固定失败等是股骨骨折骨不连的危险因素。

王雪兵[4](2017)在《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伴有移位骨块的B型股骨干骨折病人运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2010年5月到2015年5月使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4例B型股骨干骨折病人,根据病人术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不同分为4组:A组(移位骨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mm)60例,B组(移位骨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20mm)27例,C组(移位骨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mm)62例,D组(移位骨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20mm)25例,对4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正常愈合,通过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6.50±4.25)个月。其中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80±0.55)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6.67%、骨折愈合率为98.33%、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67%;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0±0.53)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25.93%、骨折愈合率为81.48%、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7.78%;C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50±0.62)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19.35%、骨折愈合率为87.10%、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87%;D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50±0.61)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56.00%、骨折愈合率为56.00%、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48.00%。4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B型骨折使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存在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骨块的移位距离或面积的增加,骨折愈合情况也越差。当骨块移位距离大于10mm或面积大于15cm2时,尤其当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骨折愈合率明显减低,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病人时应该给与足够重视,警惕术后骨折不愈合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张长青,侯春林,顾立强,徐永清,汪华侨,柴益民,陈爱民,喻爱喜,吴学建,周明武,吴克俭,侯建玺[5](2016)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多是由严重的暴力性损伤导致[1],这种损伤机制决定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更多地为移位显着的GardenⅢ型和Ⅳ型骨折,或是与剪切暴力相关的PauwelsⅢ型骨折[2-3]。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常伴有骨折断端的粉碎,甚至是合并股骨干、股骨头或髋臼骨折,部分病例可合并脑外伤、胸腹部联合性损伤[4]。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施明宏,郑能方[6](2016)在《小腿难治性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应用于小腿难治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小腿难治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显微外科治疗。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小腿难治性骨折效果显着,能够促进骨折处愈合,手术创伤小,伤处能够较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宋财,梁西俊,刘向阳,郭学德[7](2015)在《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四肢创伤骨折后可能会出现骨不连,植入物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式,但不同的植入物内固定效果不同。目的:探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在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2例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修复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分别实施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在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方面,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中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着大于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着长于观察组,末次随访感染率显着高于观察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评分和Lysholm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均>0.05),但治疗后末次随访观察组的两项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均<0.05)。表明与动力加压钢板相比,应用带锁髓内钉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固定牢固,感染率低,更加符合生理和生物力学要求。

解琛[8](2014)在《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随着理论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骨不连的治疗效果有了显着的提高,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骨不连治疗起来极其困难,对于创伤骨科医师来说依然是一大挑战。Ilizarov技术根据牵张成骨的原理使骨组织自然重建,恢复时间短,患者可早期负重锻炼,被认为是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尤其是相对复杂病例的有效方法。其治疗骨不连及缺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肢体短缩法;2、短缩牵张法;3、短缩延长法;4、骨段搬移法。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时,常出现的一大并发症就是对合端骨不连,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局部软组织条件差,另一方法是对合端固定不够稳定。是否有一种方法,既可以促进断端骨质愈合,又可以起到增加稳定性的作用呢?我们根据既往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用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手术方式。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髓内腓骨移植的移植骨细胞成活率、再血管化水平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并对应用此术式治疗的骨不连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二、研究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自体腓骨髓内移植后移植骨的细胞成活率。2、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自体腓骨髓内移植后新生血管长入情况和碱性磷酸酶水平。3、分析临床病例,研究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萎缩性骨不连的相关问题。4、回顾性研究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以及传统骨搬移方法治疗创伤后骨不连的病例资料,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别。5、通过分析临床病例,研究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相关问题。三、研究方法1、新西兰白兔共20只,于实验动物右侧后肢实施髓内腓骨移植手术;于左侧后肢分别实施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和不带血管腓骨游离移植手术。术后于相同条件下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8周时各处死5只动物,取材制成细胞悬液,行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活细胞率。2、新西兰白兔共20只,于实验动物右侧后肢实施髓内腓骨移植手术;于左侧后肢分别实施带血管腓骨移植手术和不带血管腓骨游离移植手术。术后于相同条件下分笼饲养。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8周时各处死5只动物,取移植腓骨标本制成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及CD3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对各种染色的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并定量计算分析各组的碱磷酶反应面积与背景面积比值(PA/BA)以及微血管密度(MVD)。3、对21例外伤术后反复治疗不愈的萎缩性骨不连患者采用病段切除髓内腓骨移植结合骨延长技术进行治疗,其手术要点包括:切除骨不连断端活力不佳的骨段,取同侧腓骨节段行髓内移植,一期紧密对合胫骨断端,胫骨近端行截骨延长,观察其效果并分析总结。4、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以来收治的创伤性骨不连病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A组为腓骨髓内植骨并短缩延长组,B组为骨搬移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搬移或延长长度、愈合时间、术后ASAMI评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对比。5、对15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采用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进行治疗,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析评价手术效果。四、结果1、术后1周时,活细胞率带血管腓骨组57.76%,无血管腓骨组10.87%,髓内植骨组29.36%。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时,活细胞率带血管腓骨组62.02%,无血管腓骨组15.58%,髓内植骨组43.49%。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时活细胞率:带血管腓骨组68.24%,无血管腓骨组25.42%,髓内植骨组59.67%。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时活细胞率:带血管腓骨组75.73%,无血管腓骨组为38.44%,髓内植骨组为73.53%。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带血管腓骨组及髓内植骨与无血管腓骨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带血管腓骨组与髓内植骨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1周时,可见骨质中央部分骨陷窝空虚,骨髓基质内的间充质细胞可见较多突起,靠近骨基质边缘处可见散在的新生毛细血管管腔。各组PA/BA值以及MVD值均有显着性差异。术后2周时,可见较多新生骨生成,成骨细胞成线状排列,胞浆内可见大量嗜碱性染色颗粒。新生的小微血管较之前增多。髓内植骨组、带血管腓骨移植组与无血管腓骨移植组PA/BA值之间有显着性差异,髓内植骨组与带血管腓骨移植组PA/BA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各组间MVD有显着性差异。术后4周时,骨细胞饱满,成骨细胞成行排列于骨基质的边缘,大量新生骨生成,部分新生骨纤维排列逐渐变得规整,新生骨区有大量新生血管出现。各组PA/BA值以及MVD值均有显着性差异。术后8周时,可见新生编织骨转化为板层骨,新生骨区可见广泛存在的血管。髓内植骨组与带血管腓骨移植组及无血管腓骨移植组PA/BA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髓内植骨组、带血管腓骨移植组与无血管腓骨移植组MVD值之间有显着性差异,髓内植骨组与带血管腓骨移植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3、21例萎缩性骨不连患者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4+5.8个月;延长长度3.2-5cm,平均4.08+0.51cm;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83+0.62个月;ASAMI评价:骨愈合评价全部为优,优良率100%,功能评价11例为优,9例为良,1例为中,优良率95.2%。并发症方面:7例发生钉道感染,1例踝关节活动受限,2例胫骨有小于5°的外翻。所有病例均无深部感染、断端再骨折或骨不连。4、手术时间:A组平均2.58+0.35小时,B组平均2.06+0.37小时,A组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A组199±32.6m1,B组163.9±32.3ml,A组高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A组延长长度4.06±0.49cm,B组4.23+0.83cm,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合时间:A组4.8±0.6个月,B组5.6±1.1个月,A组小于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ASAMI评价:A组骨愈合评价全部为优,优良率100%,功能评价12例为优,10例为良,1例为中,优良率95.7%;B组骨愈合评价13例为优,3例为良,1例为中,1例为差,优良率88.9%,功能评价5例为优,9例为良,2例为中,2例为差,优良率77.8%,评价结果有统计学意义。5、15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9.5+7.3个月。全部15例中有14例患者最终一期愈合,延长段或搬移段长度3-7cm,平均4.4±1.Ocm,骨折端愈合时间18-54周,平均24.6+8.8周。并发症方面,有6例发生钉道感染,有1例发生跟腱挛缩,1例断端感染。ASAMI治疗效果评价:骨愈合评价15例中14例为优,1例为中,优良率93.3%,功能恢复评价7例为优,6例为良,2例为中,优良率86.7%。五、结论1、腓骨髓内移植后能够保证一定的骨活力,且其骨活力可以较快的增强,在术后8周时几乎与带血管的骨移植相当。2、髓内植骨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再血管化的能力都要明显优于不带血管腓骨移植组,而且再血管化的速度快,可以使移植物更快恢复血运。3、病段切除髓内腓骨移植结合骨延长技术对于萎缩性骨不连有着较好的疗效,可以作为处理萎缩性骨不连的一种新的选择。4、和传统的骨段搬移方法相比,髓内植骨+短缩延长法治疗创伤后慢性骨不连愈合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好,但并不能完全替代骨段搬移法。5、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在治疗中要根据具体病情具体分析,个性化的选择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李朋,杜刚强,张锴[9](2013)在《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对“金标准”应用的解读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Ilizarov技术是治疗四肢伴有软组织缺损或严重感染的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解决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并发症。目的:对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做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2年1月到2013年4月关于骨不连及Ilizarov外固定相关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骨不连,骨折不愈合,骨外固定,Ilizarov"或"nonunion,external fixator,Ilizarov"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37篇重要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四肢伴有感染及严重骨缺损等复杂骨不连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金标准。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由于固定牢固,既能消除剪切力和旋转应力,发挥其牵张拉力和加压的作用,又具有在负重行走时的周期性轴向微动特点,能更好的促进骨的愈合。综述近年来Ilizarov外固定技术在治疗骨不连中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优势和方法。临床应用中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选取最佳合理的治疗方法。

孙锋,黄东[10](2012)在《缝匠肌穿支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严重创伤所导致的肢体组织缺损面积往往较大,需要皮瓣移植进行修复。缝匠肌穿支皮瓣因位置表浅且隐蔽,手术操作方便且对美观影响较小,在临床上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对缝匠肌穿支缺乏详细的解剖学资料,局部转移或者游离移植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下面就缝匠肌的解剖学特性、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

二、难治性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难治性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尿源性干细胞的外泌体复合光致亚胺交联水凝胶修复骨不连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尿源性干细胞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尿源性干细胞(USC)的分离与培养
        1.1.3 尿源性干细胞外泌体(USC-Exos)的分离
        1.1.4 USC-Exos的形态、粒径测定
    1.2 结果
        1.2.1 TEM电镜下USC-Exos的形态特征
        1.2.2 qNANO检测USC-Exos的粒径和浓度
    1.3 本节结论与讨论
第二部分 尿源性干细胞外泌体体外促进血管再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培养
        2.1.3 USC-Exos促进HuVECs增殖作用
        2.1.4 USC-Exos促进HuVECs迁移作用
        2.1.5 USC-Exos促进HuVECs成管作用
    2.2 结果
        2.2.1 USC-Exos体外促进HuVECs增殖
        2.2.2 USC-Exos体外促进HuVECs迁移
        2.2.3 USC-Exos体外促进HuVECs成管
    2.3 本节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光致亚胺交联凝胶(piGEL)制备及凝胶-外泌体复合体(USC-Exos-piGEL)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USC-Exos-piGEL的制备
        3.1.2 USC-Exos-piGEL体外释放外泌体浓度测定
    3.2 结果
    3.3 本节结论与讨论
第四部分 USC-Exos-piGEL体内促进股骨骨不连修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大鼠股骨骨不连模型建立与干预
        4.1.3 影像学评估股骨骨不连修复情况
        4.1.4 血管灌注法评估股骨骨不连周围血供再生情况
        4.1.5 组织学评估股骨骨不连修复情况
        4.1.6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评估骨不连周围血管再生情况
    4.2 结果
        4.2.1 影像学评估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情况
        4.2.2 血管灌注法评估股骨骨不连周围血供再生情况
        4.2.3 组织学评估股骨骨不连修复情况
        4.2.4 股骨肥大型骨不连修复的免疫组织化学表现
    4.3 本节结论与讨论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3)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骨不连组
        2.1.2 骨折愈合组
    2.2 一般资料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自身因素比较
    3.2 创伤因素的比较
    3.3 医源性相关因素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自身因素
    4.2 创伤相关因素
    4.3 医源性相关因素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长管骨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背景
        1.1.2 病例来源
        1.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1.4 统计学方法
        1.1.5 分组情况
        1.1.6 手术治疗
        1.1.7 观察指标
        1.1.8 评价标准
        1.1.9 数据收集方法
    1.2 结果
    1.3 典型病例
    1.4 讨论
        1.4.1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优点及不足
        1.4.2 影响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因素
        1.4.3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
        1.4.4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防治
        1.4.5 股骨干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1.5 小结
    1.6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股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
    2.1 股骨干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2.2 股骨干骨折的分型
    2.3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
        2.3.1 髓内钉切开、闭合及有限切开三种术式的比较
        2.3.2 髓内钉顺行和逆行两种术式的比较
    2.4 髓内钉内固定的难点和防治
    2.5 髓内钉内固定存在的争议问题
        2.5.1 扩髓与非扩髓
        2.5.2 动态固定与静态固定
    2.6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分类及治疗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股骨干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小腿难治性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andmethods
2结果Results
3讨论Discussion

(8)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一 非血管化腓骨髓内移植后移植骨细胞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非血管化腓骨髓内移植后再血管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一 病段切除髓内腓骨移植结合骨延长技术治疗萎缩性骨不连
    一、引言
    二、一般资料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结果
    六、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髓内腓骨移植并短缩延长法与骨搬移法治疗骨不连的疗效对比
    一、引言
    二、一般资料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三 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不带血运的自体骨移植物应用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lizarov技术在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对“金标准”应用的解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资料来源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1.3质量评估
2结果Results
    2.1骨不连的定义、病因及常见分类
        2.1.1骨不连的定义
        2.1.2骨不连的病因
        生物学因素:
        技术性因素:
        联合因素:
        骨不连分类:
    2.2 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发展历史与国内引进发展过程
        2.2.1 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
        2.2.2 Ilizarov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国内引进发展过程
    2.3 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
        2.3.1 Ilizarov技术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
        2.3.2 I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
        2.3.3 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在动物实验中的研究
3小结与展望Conclusion and prospects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10)缝匠肌穿支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缝匠肌的解剖学特征
    1.1 缝匠肌的组织形态
    1.2 缝匠肌的血供
    1.3 缝匠肌的神经分布
2 缝匠肌的临床应用
    2.1 缝匠肌骨瓣
        2.1.1 缝匠肌骨瓣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2.1.2 缝匠肌骨瓣修复股骨骨缺损、骨不连
        2.1.3 缝匠肌骨瓣在髋臼成形术中的应用
    2.2 缝匠肌移位修复伸膝装置断裂
    2.3 缝匠肌皮瓣修复皮肤组织缺损
3 总结和展望

四、难治性股骨干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研究进展[J]. 杨兵,何忠.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1(02)
  • [2]尿源性干细胞的外泌体复合光致亚胺交联水凝胶修复骨不连的作用研究[D]. 刘一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孙广峰.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4]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D]. 王雪兵.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5]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 张长青,侯春林,顾立强,徐永清,汪华侨,柴益民,陈爱民,喻爱喜,吴学建,周明武,吴克俭,侯建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6(03)
  • [6]小腿难治性骨折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分析[J]. 施明宏,郑能方. 当代医学, 2016(13)
  • [7]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修复股骨干骨折后骨不连的比较[J]. 宋财,梁西俊,刘向阳,郭学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35)
  • [8]髓内腓骨移植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解琛.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9]Ilizarov技术治疗骨不连:对“金标准”应用的解读与思考[J]. 李朋,杜刚强,张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43)
  • [10]缝匠肌穿支肌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孙锋,黄东. 广东医学, 2012(04)

标签:;  ;  ;  ;  ;  

难治性股骨骨不连的显微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