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天山干沟地区蛇绿混杂岩与志留系前陆盆地的发现及意义

新疆中天山干沟地区蛇绿混杂岩与志留系前陆盆地的发现及意义

一、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桂萍[1](2021)在《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 ——来自现代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的约束》文中认为增生造山带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是研究地壳生长和演化的关键地区。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增生造山带,但在增生造山作用过程中是否有大规模的地壳生长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南天山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古生代期间卷入到中亚造山带的形成历史,是探讨中亚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地壳生长和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部(渭干河、克孜尔河、库车河、迪娜尔河和策得尔河)、中天山地块南缘(乌拉斯台河及东塔西台河)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吉格代河)的8条河流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区域上已有数据,探讨了南天山造山带及其邻区构造单元的河流碎屑锆石来源及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过程,本论文取得如下成果:(1)报道了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来自南天山造山带南部的河流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310~260 Ma、460~380 Ma、840~600 Ma、2100~1800Ma和2500~2300 Ma等年龄区间,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河流中碎屑锆石年龄区间主要为320~290 Ma、460~400 Ma、820~600 Ma、2100~1800 Ma和2500~2200Ma;中天山地块南缘河流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主要为320~260 Ma、380~320 Ma、470~390 Ma、1000~800 Ma、2500~2200 Ma,与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相比,含有丰富的380~320 Ma的年龄记录。(2)物源分析表明南天山造山带南部河流中碎屑锆石主要来自于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河砂中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的CL图像显示其形态大多为近圆形,自形程度较差,表明锆石经过了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且这些锆石年龄上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年龄相一致,暗示南天山造山带南部河流中的前寒武纪锆石来源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河砂中460~380 Ma和310~260 Ma的碎屑锆石多为自形-半自形,具有典型的岩浆环带,且Th/U比值较高(多数大于0.2),结合上翘型的重稀土元素特征和明显的Eu负异常及Ce正异常,表明它们均为岩浆锆石。样品中460~380 Ma锆石部分为长柱状,部分呈次圆状,分选性较差且这些锆石年龄分布与河流流域内的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和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及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岩浆岩年龄分布相吻合,此外,该年龄区间的锆石εHf(t)值(-15.4~+17.7),均与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早古生代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其来源于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310~260 Ma的锆石多长柱状,磨圆度较差,表明其搬运距离有限,该年龄段锆石年龄分布特征与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岩体年龄分布一致,且其εHf(t)值(-11.1~+15.2),与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表明南天山造山带为其提供物源。综合碎屑锆石形貌学、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分布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表明,中天山地块南缘乌拉斯台河及东塔西台河河流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中天山地块西段的巴伦台地区,塔里木克拉通东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地区是吉格代河河流碎屑锆石的物源区。(3)依据南天山造山带及其邻区构造单元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确立了岩浆活动的年代学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天山地块南缘年龄在470~390 Ma的河流碎屑锆石,南天山造山带南部460~380 Ma的河流碎屑锆石很可能记录了南天山洋在中奥陶-晚泥盆世期间发生南北双向俯冲的弧岩浆作用。南天山造山带南部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河流中明显缺少380~320 Ma的锆石颗粒,而该年龄段的碎屑锆石在中天山南缘河流河砂样品中大量出现,暗示晚泥盆-晚石炭世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处于岩浆活动沉寂期,而在这一时期,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岩浆活动却依然频繁。南天山洋闭合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最终碰撞可能发生在晚石炭世,随后发生同碰撞和后碰撞岩浆作用,以样品中大量310~260 Ma的碎屑锆石为代表。(4)探讨了早古生代南天山造山带大陆地壳生长及其动力学内因。根据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地壳厚度演化、锆石结晶温度以及岩浆岩性质和时空分布规律,推测南天山造山带早古生代地壳演化与南天山洋前进式和后撤式俯冲有关。中奥陶-中志留世(约460~435 Ma)在南天山洋前进式俯冲形成的挤压环境下,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地壳逐渐增厚,古老地壳物质逐渐加入到岩浆形成过程中,表现为锆石εHf(t)值随年龄的减小呈下降趋势,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则呈上升趋势,以地壳再造作用为主;中志留-晚泥盆世(约435~380 Ma)南天山洋进入后撤式俯冲阶段,在伸展环境下,地壳减薄,岩浆岩源区年轻物质占比逐渐增加,表现为锆石εHf(t)值随年龄变小呈上升趋势,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呈下降趋势,以地壳生长作用为主。在约435 Ma表现出Hf同位素演化趋势的明显差异,推测南天山造山带南部和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在中志留世发生构造转换,可能由前进式向后撤式造山类型转换。(5)探讨了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地壳演化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在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锆石微量元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推测南天山洋闭合时间为晚石炭世,晚石炭-早二叠世期间(约300~290 Ma),南天山造山带和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在同碰撞挤压环境下,地壳逐渐增厚,导致岩浆岩源区古老地壳物质的占比显着增加,表现为同期锆石的εHf(t)值随年龄减小呈下降趋势,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值呈上升趋势,以地壳改造作用为主;约290~265 Ma期间,南天山造山带和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处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并伴随着地壳减薄,导致岩浆岩源区新生物质占比逐渐增加,同期锆石显示出εHf(t)随年龄的减小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呈下降趋势。(6)一般认为中亚造山带在古生代发生显着的地壳增生,但通过对南天山造山带的研究表明其经历了阶段性的大陆地壳再造与生长。早古生代南天山造山带与中亚造山带其他构造单元(如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及北天山造山带)地壳演化相似,均以古老地壳的再造和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为主,但在晚古生代,南天山造山带地壳演化主要以古老基底岩石的再造为主,相对有限的新生组分加入到岩浆的形成过程中,较中亚造山带其他组成单元,晚古生代南天山造山带并没有显着的地壳增长。该论文有图49幅,表10个,参考文献317篇

计文化,李荣社,陈奋宁,杨博[2](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北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共同作用的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洋-陆演化过程,诸陆(地)块于三叠纪基本拼贴就位,奠定了中生代以来陆内盆山演化的基础。但对于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限、位置,以及秦祁昆古生代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还是古亚洲构造域等重大区域地质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在最新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变质变形等的综合分析,将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的构造单元厘定为3个洋板块、4个弧盆系和2个陆(地)块群等9个二级、46个三级和112个四级构造单元,力图刻画消失的大洋盆地的残留组成和诸陆(地)块的边缘增生结构。结合古地磁、生物古地理研究成果,恢复了古生代不同时期西北洋-陆系统在全球的位置,讨论了洋盆消减、诸陆(地)块拼贴的过程。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3](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文中认为西北地区蛇绿岩广泛分布在天山、秦祁昆等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等陆块周缘,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陆块-混杂带交织图,演绎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在近年来小比例尺西北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了区内有关蛇绿岩的资料文献,梳理了西北蛇绿混杂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重点叙述了西北地区蛇绿混杂岩特征,探讨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的关系。西北地区36条蛇绿混杂岩带是蛇绿岩的赋存空间,可以划归为5个区、2个对接带和2个缝合带。红柳沟-北祁连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蛇绿岩可能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柯坪、勉略、松树沟等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局部洋陆转化相关,大量古生代以来的蛇绿岩是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多陆块岛弧洋盆系统洋陆转化作用的记录。

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康磊,郭瑞禄,玄泽悠,韩凯宇[4](2019)在《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基础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对涉及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存在争议或认识模糊的准噶尔-吐哈地块、北天山洋盆和康古尔洋盆的属性及相互时空关联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准噶尔-吐哈地块为相对刚性的、深部为0. 8~0. 55 Ga新生地壳但表层存在>1. 0 Ga古老陆壳残片的具有大洋高原性质的统一块体,北界范围随着北部边缘的裂拚演化过程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基于对吐哈地块与中天山之间新发现的大草滩蛇绿岩以及其他蛇绿混杂岩带的系统梳理,提出古生代两阶段不同性质的洋盆演化模型。具有显着不同板块分隔意义的北天山洋盆主要出现于寒武—中泥盆世,代表长期分隔准噶尔-吐哈地块与中天山-塔里木板块的主大洋,而康古尔古洋盆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叠加在已经缝合的北天山洋盆的古大陆边缘体系之上重新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有限小洋盆。结合近年来其他相关研究新成果,重新构建了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齐天骄[5](2019)在《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南北两侧古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洋陆俯冲、陆陆碰撞过程,相应的发育有大量岩浆岩。部分学者注意这些岩浆岩的构造-演化存在不对称的演化模式,但整体上究竟存在怎样的不对称模式,仍未有明确的认识。本文立足于中天山西段,选取典型地区(矿点)为研究对象,并在收集区域上早古生代岩浆岩年代学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古天山洋早在寒武纪时期就已打开,夏特南出露515Ma的辉长闪长岩,A/CNK值为0.991.05,稀土元素配分图曲线整体平整,亏损Th、Nb、Nd、Zr等元素,富集Ba、U等元素,具有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产出于洋中脊背景下,可能代表了古天山洋在早寒武世的大洋残片。古天山洋早古生代南向俯冲于塔里木-中天山地块下,中天山北缘布合塔矿区出露有S型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分别为为434和445Ma,地球化学分析源岩可能为变杂砂岩;卡拉盖雷矿区出露S型钾长花岗岩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为416和426Ma,地球化学分析源岩具有变质泥岩-变质砂岩特征。整体上代表了晚奥陶世-晚志留世晚期古天山洋消亡后碰撞造山阶段。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中期开始北向俯冲于中天山-伊犁地块之下,敦德古勒构造岩片中产出450444Ma的糜棱岩化花岗质岩,具有俯冲环境的特征;卡拉盖雷矿区中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451437 Ma,具高K2O、高Al2O3及亚碱性特征,富集Ba、Th、U、亏损Ta、Nb、Sr等元素,具有陆缘弧性质,整体上代表了奥陶-中志留世南天山洋俯冲,在中天山形成了相关的陆缘弧地体。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整体表现出古天山洋的俯冲到闭合过程(515416Ma),南天山洋的北向俯冲(451443Ma)过程。对新疆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天山早古生呈现不对称的岩浆-构造演化模式,具体表现为:古天山洋在早古生代由东向西进行剪刀式南向俯冲,在奥陶纪以相似的模式闭合造山;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由西向东进行剪刀式北向俯冲作用。此种不对称的演化模式对本区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钟凌林[6](2019)在《中天山西段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研究其构造演化对理解中亚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天山造山带形成于古亚洲洋及其相关小洋盆的俯冲增生与闭合过程中,并经历了晚古生代后造山以及中新生代陆内构造作用的影响。然而关于其古生代演化历史,尤其是早-晚古生代的构造背景差异与演变过程,尚需要更多研究。本次研究选取了中天山地块北缘米什沟蛇绿混杂岩为切入点,对中天山北缘洋盆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演化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干沟-米什沟-冰达坂-那拉提缝合带南北两侧的中天山巴伦台地块,伊犁地块南缘以及南天山西段哈尔克山-开都河地区进行了构造观察与采样。借助于构造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工具,本文探讨了区域内各块体的古生代演化历史,并最终连点成线,提出了一个经过改进的,着重强调早-晚古生代构造差异的天山造山带演化模式。中天山东北缘米什沟蛇绿混杂岩从岩性上可以划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主要为变形志留系弧前沉积序列,其上与弱变形石炭系马鞍桥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志留系岩屑砂岩的碎屑锆石U-Pb主要年龄峰值为2490 Ma,1751 Ma,1474-1352 Ma,1011-916 Ma与443 Ma,主要物源可能为中天山大陆岩浆弧。不整合面以上石炭系底砾岩中最年轻的锆石U-Pb年龄峰值为337Ma,物源特征和锆石年龄分布与志留系沉积岩基本一致。北段岩石组合包括硅质岩,碧玉岩,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与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多呈团块状产出于凝灰质或硅质基质中,呈构造混杂堆积。混杂岩剖面内主要识别出两期构造事件:D1期构造在南段表现为轴面整体朝SSW倾斜的不对称紧闭褶皱,在北段表现为混杂岩内部普遍发育的朝SSW倾斜的强烈劈理化的硅质或凝灰质基质与定向排列的火山岩与硅质岩团块。非对称旋转岩块等构造变形组构主要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D1期变形组构分布具有明显的透入性,形成于马鞍桥组不整合之前,可能对应于蛇绿岩的俯冲增生与构造侵位。对侵入混杂岩中未变形花岗岩脉与马鞍桥组底砾岩的定年结果显示,D1期变形大致发生于337 Ma之前;D2期构造主要局限于天山主剪切带及其附属断层附近,改造了先存地质体与D1期变形组构。其变形面理面总体走向为NWW-SEE,沿面理面发育的拉伸线理倾伏向与面理走向基本相同。剪切带内发育书斜构造、非对称石英-长石旋斑与石英-云母条带均指示NWW-SEE向右行剪切作用。而根据剪切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以及前人的热年代学研究,剪切带活动峰期为早-中二叠世(290-260 Ma)。米什沟剖面混杂岩中共识别出三类火山岩块体。第一类与硅质岩混杂堆积的亚碱性基性火山岩团块具有类似于MORB的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但略为亏损Nb-Ta而富集Ba-Th元素,可能代表了弧前洋壳的残余;第二类中-酸性火山岩团块成岩年龄为448-428Ma,富集轻稀土(LREE)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重稀土(HREE)配分曲线平坦,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其锆石εHf(t)值显着为负(-11.7~-8.2),并具有古元古代(2.17?1.95 Ga)二阶段Hf模式年龄,可能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第三类岩浆岩喷发年龄为345 Ma,富集LILE和LREE,亏损HFSE和HREE,并具有较高的(La/Yb)CN和Sr/Y比值。结合其总体为正的锆石εHf(t)值(0.88?7.24)与中-新元古代(1291?889 Ma)二阶段Hf模式年龄,该期火山岩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的拉张环境,反映了区域内由早-中古生代挤压性构造演变至晚古生代拉张构造。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内部出露有大量古生代侵入岩基。其中早-晚古生代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构造特征差异。巴伦台早古生代中基性侵入体与变质沉积岩围岩均发生明显塑性变形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其内部发育向南或向北缓倾斜的面理(S1)与相应的倾滑线理(L1)。XZ面上可见不对称长石旋斑,云母鱼,暗色矿物拖尾等运动学组构,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晚古生代侵入岩体主要为未变形/弱变形钾长花岗岩基,局部可见其沿先存面理侵入于早古生代岩基。在靠近巴伦台断裂带的观察点,可以观察到早、晚古生代基性,中性与酸性侵入岩均发生糜棱岩化。先存的D1期平缓面理被改造为NWW-SEE走向陡立面理(S2)。沿面理面发育近水平线理(L2),XZ面上可见长石、石英旋斑,暗色矿物拖尾和塑性变形石英条带等变形组构指示近东西向右行剪切动向。锆石U-Pb定年显示,S1面理化辉长岩与闪长岩侵入体侵位于452-420 Ma。其锆石Hf同位素数据(中性岩εHf(t):-15.45至-8.8,TDM2:2.40-1.97 Ga;基性岩εHf(t):-6.3至-2.1,TDM2:1.80-1.58 Ga)显示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物质来源包含了不同程度混入的前寒武地壳物质与新生幔源物质。结合其富集LREE与LILE,亏损HFSE的地化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元古代继承/捕获锆石,该期岩浆作用可能发生于具有前寒武基底的大陆岩浆弧背景下。侵入上述中基性岩体中的泥盆纪花岗岩(417 Ma),受到D2期变形影响而发生糜棱岩化。其具有富集LILE等俯冲带上盘岩浆特征,但HFSE亏损不明显,且εHf(t)值相对中性岩明显偏高(-7.6至-3.6),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而两块沿中基性岩面理侵入的钾长花岗岩岩席样品中含有大量来源于中基性围岩的继承锆石,对其暗色反应边的定年显示其侵入年龄大致为360 Ma,指示D1期面理形成时间应该早于晚泥盆世。此后,自晚泥盆世至石炭纪中期,中天山巴伦台区域内发育了大量未变形钾长花岗岩体。相对早古生代样品,该期岩浆作用具有高Sr/Y,高(La/Yb)CN,富集LILE与亏损Nb-Ta-Ti的地化特征,其Hf同位素特征指示更多的幔源物质参与。其地化与同位素特征可能来源于俯冲板片熔体与上覆地幔楔的交代作用,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背景之下。伊犁南缘那拉提山脉出露有多期次古生代侵入岩体,其中早-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岩石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对那拉提南缘断裂带以北的那拉提山脉哈尔努尔地区复式侵入体进行了野外观察,并采样进行了锆石U-Pb-Lu-Hf同位素研究,与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测定。根据其复式侵入关系,以及构造变形与地化同位素特征,在研究区共识别出两类,四阶段侵入岩。第一类早-中古生代侵入岩体普遍发生塑性变形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其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晚寒武世-志留纪(490-410 Ma)钙碱性侵入岩体主要形成于大陆岩浆弧环境;而早泥盆世(410-400 Ma)侵入岩体主要包括OIB型富Nb基性岩与A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并受到板片融体交代作用的影响。该期古生代中期岩浆作用被认为代表了一期俯冲带板片断离事件。第二类晚古生代岩浆岩未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或变质,根据成岩年龄与地化特征可以划分为石炭世(352-344 Ma)岛弧型中酸性岩体与二叠纪(292 Ma)后碰撞花岗岩。根据己发表的伊犁南缘火成岩年代学资料,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石炭纪岛弧岩浆作用之间存在一段岩浆活动的间隔期(400-370 Ma)。那拉提断裂带与巴伦台-桑树园子断裂带以南的哈尔克山,额尔滨山,霍拉山与克孜勒塔格等地区通常被称为南天山。对南天山的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与构造演化尚存在着(1)北向俯冲中形成的宽阔增生楔与(2)南向俯冲形成的大陆岩浆弧两种主要观点。本文中对巴音布鲁克盆地周缘的哈尔克山奎克乌苏剖面与开都河谷剖面进行了野外观察与构造分析,以及系统的锆石U-Pb-Lu-Hf同位素分析与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根据野外观察,奎克乌苏与开都河谷剖面主体均为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组合,且与上覆泥盆纪-早石炭世碳酸盐岩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对两处剖面构造分析共识别出至少三期不同组构叠加。D1期变形主要表现为剖面内部透入性发育的南倾或北倾面理(S1)与倾向线理(L1),以及相关的层间变形组构。奎克乌苏剖面变形程度较高,劈理化强烈,原生沉积构造仅偶见于剖面南段。开都剖面变形程度相对较弱,D1期劈理化集中于粉砂岩,泥岩等软弱层,原生沉积构造与火山喷发构造保存较好。于两处剖面可观察到XZ面上不对称层间褶皱,牵引构造与sigma型石英旋斑等不对称组构均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动向。D2期组构为NEE-SWW走向陡立面理(S2)以及相应近水平走向线理(L2),仅见于奎克乌苏剖面北段。D2组构展布受主要剪切变形带控制,并改造先存D1期构造。XZ面上的sigma型石英旋斑等组构总体指示近东西向右行剪切,但局部亦可见左行剪切动向。一份靠近那拉提断裂带的糜棱岩化碎屑岩样品中的少量变质锆石得出301-300 Ma与257 Ma的表面年龄,可能提供D2期走滑剪切作用的时间约束。D3期变形组构为剖面内普遍发育的脆性高角度正断层。其切穿了古生代岩体与新生代红色砾岩,可能形成于新生代构造活化。该区域早-中古生代火山岩喷发于中奥陶世至早泥盆世(460-410 Ma),并含有太古代(2.75 Ga),古元古代(2.46 Ga),中元古代(1.60 Ga)与新元古代(997-963 Ma和827 Ma)的外来锆石。该期火山岩富集轻稀土与K,Rb,Ba,Th,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其高演化的Sr-Nd同位素特征(εNd(t)=-5至+4)与非均质的锆石Lu-Hf同位素值(εHf(t)=-13.5至+11.6),显示其岩浆物质形成于改造大陆地壳物质与亏损地幔熔融物质的混合作用。与该类火山岩共同产出的凝灰质沉积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相环境,分选性,磨圆性较差,碎屑物质来源以火山岩屑或凝灰质物质为主。其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2.5~2.4 Ga,1.25~0.90 Ga,900~650 Ma与530?400 Ma,沉积年龄限制为421至404 Ma。上述资料显示南天山在早-中古生代处于大陆弧构造背景。综上,我们提出了一个经过改进的西天山古生代演化模式:(1)西天山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总体受到古天山洋的双向俯冲作用控制。其缝合带位置大致沿现今那拉提-冰达坂-米什沟-干沟一带展布。古天山洋北向俯冲产生了伊犁南缘早古生代活动陆缘(约500-410Ma);而其南向俯冲形成了中天山-塔里木北缘活动陆缘(约490-410Ma),范围涵盖了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塔里木东北缘库鲁克塔格以及南天山哈尔克山、额尔滨山和霍拉山北麓;(2)早泥盆世(410-400Ma)古天山洋北向俯冲分支可能发生板片断离与软流圈上涌,在伊犁地块南缘形成了拉张背景岩浆活动。此后(400-370Ma)古天山洋北向俯冲逐渐停止,伊犁南缘岩浆活动明显减弱。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370-310Ma),伊犁地块受到北天山-准噶尔洋南向俯冲影响发育大量钙碱性岩浆岩;(3)古天山洋南向俯冲带自晚志留世开始发生俯冲角度与应力条件变化,上盘由挤压转化为拉张环境,并相继在南天山黑英山-库勒湖以及克孜勒塔格等地区打开一系列弧后洋盆,将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和南天山大陆弧地体与塔里木北缘分隔开来。晚泥盆世-石炭纪中期中天山地体内部处于俯冲带上盘拉张环境,产生了相应的拉张背景岩浆活动。南天山弧后洋盆相继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关闭,于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中天山巴伦台南缘与南天山大陆弧形成顶部向北剪切构造;(4)中天山地块北缘米什沟洋壳最终闭合与蛇绿岩构造就位的时间大致为345-337 Ma,其内部保存的最老一期塑性构造变形指示顶部向北的剪切。结合西段那拉提南缘高压变质带变质峰期(约330-315 Ma)年龄和构造运动学资料,古天山洋可能通过南向俯冲最终于石炭纪中期闭合;(5)古天山洋闭合后,中天山与伊犁地块汇聚,共同受到北天山洋南向俯冲影响,发育相应的钙碱性岩浆作用。在中天山南缘古洛沟-乌瓦门发育范围较小的弧后洋盆(332 Ma),并最终于石炭纪末期闭合(约300 Ma);(6)此后,西天山处于后造山构造阶段,受到近东西向右行剪切作用的影响,相应变形作用受主要剪切带及其附属断层控制,变形峰期为早-中二叠纪(290-260 Ma)。前二叠系地质体普遍被二叠系陆相碎屑沉积物不整合覆盖,或受到二叠纪岩体穿切改造。

张国震[7](2017)在《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西天山是古亚洲成矿域西南部东西向绵延2500 km的巨型跨境成矿带,孕育数十个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床,是全球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其中斑岩-矽卡岩型和造山型是西天山最重要的两类金成矿类型,分别与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地质过程有关。本文选取Muruntau和萨瓦亚尔顿造山型金矿床、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为对象开展矿化期次、成矿时代和成矿过程研究,结合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已有文献资料,总结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成矿规律,探讨成矿机制及控矿要素。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可以划分为成岩期黄铁矿(Py0)及两期热液期黄铁矿(Py1、Py2),除可见金外,“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毒砂中。赋矿地层碎屑锆石限定地层年龄不晚于355.0±7.3 Ma,Py0可能同时形成。两期热液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南天山洋向北俯冲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之下,Py1形成于同碰撞期,对应矿化时间323.9±4.8 Ma;Py2矿化时间282±12 Ma,形成于晚/后碰撞期。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沉淀提供了通道及容矿空间。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2)Muruntau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矿物S同位素分析表明地层提供了成矿的硫源,可能有少量岩浆硫加入,不同类型矿石矿物及地层Pb同位素组成表明地层对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突出贡献,地层是矿石铅的主要提供者。结合前人研究和野外观察,提出沉积地层的预富集+多期构造运动驱动变质流体运移(D1–D4)+岩浆热液的后期叠加应该是Muruntau巨量金属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3)Kalmakyr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成熟岛弧环境多期含矿岩浆热液叠加的结果;成岩成矿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Makmal矽卡岩型金矿床与成矿相关岩浆活动时间为292–303 Ma和283–290 Ma,是后碰撞伸展背景形成的A2型花岗岩;两期岩浆作用叠加及伴生的张性断裂是成矿的关键控制;(4)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西天山两类金矿床是古亚洲洋形成、演化和消亡的产物,其中斑岩-矽卡岩型金矿床形成于增生造山期,受控于成熟岛弧、多期岩浆热液叠加;造山型金矿床为碰撞造山期的产物,主要控矿因素为原始地层、构造变形和岩浆热液叠加。

王盛栋[8](2017)在《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文中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北山造山带位于其中部南缘,是连接西部天山造山带和东部兴蒙造山带的枢纽。北山造山带由古亚洲洋内的多个构造单元(包括微陆块、岛弧、大陆边缘和岛弧沉积物等)互相增生拼贴而形成,其间出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位于北山中部的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是北山造山带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其构造属性和形成、侵位时代仍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肃北县牛圈子一带的蛇绿混杂岩、马鬃山镇南部的一套研究较低的蛇绿混杂岩以及牛圈子蛇绿混杂岩附近的重要地层/岩体进行了研究。本次以两套蛇绿混杂岩为主体,对古亚洲洋南支在牛圈子地区的洋盆(牛圈子洋)的古生代洋板块地层进行了恢复和序列重建。研究主要采用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手段,从时态、相态、物态、位态和演化历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主要的岩石组合为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杂砂岩和玄武岩,其中的断层可分为两组:南部的一组倾向为南或南西向,北部的一组倾向为北或北东向,两组叠瓦状逆断层整体呈对冲样式。2.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中2件辉长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33.8±3.1Ma和354.0±3.3Ma;2件斜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429.8±2Ma和448.7±2.0 Ma;辉绿岩的年龄为433.4±3.2 Ma。其中从辉长岩锆石中获得的石炭纪年龄是目前从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带内获得的最小年龄,证明了牛圈子洋在早石炭世仍然存在扩张。3.牛圈子蛇绿混杂岩的基质(杂砂岩、沉凝灰岩、板岩等)内发现Buedingiisphaeridium cf.balticum,Adorfia firma,Micrhystridium henryi,Lophosphaeridium acinatum,Cymatiosphaera keilaensis等疑源类化石,其时代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早期;其代表的环境为低纬度环境,结合已有的古地磁资料,认为牛圈子洋盆在奥陶纪处于纬度较低的位置。另有少量疑似石炭纪的孢粉化石,结合该样品中最小碎屑锆石年龄(323Ma和338Ma),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初。4.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基质(粉砂岩、板岩等)内含有石炭纪孢子化石锤形叉瘤孢Raistrickia clavata和栅状叉瘤孢Raistrickia saetosa,一件粉砂岩中最小碎屑锆石年龄(358Ma),证明马鬃山蛇绿混杂岩中部分基质形成于石炭纪。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和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代表的古洋盆存在时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应为同一套蛇绿混杂岩被后期构造作用肢解。5.牛圈子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和辉绿岩具有高Al2O3、高CaO、高TiO2、低FeOT的特点,属钙碱性和拉斑质系列;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高Na2O、低Al2O3、低K2O的特点,属于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辉长岩和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具有类似E-MORB的特征;斜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岛弧花岗岩有些相近,稀土元素与洋脊花岗岩特征类似。马鬃山蛇绿混杂岩中超镁铁质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与E-MORB相似而高场强元素与E-MORB相比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则与E-MORB相似。上述各岩石单元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而不是弧前盆地或者弧后盆地等小洋盆内。6.对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内基质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石炭纪沉积物的主要物源来自洋盆北侧的火山岛弧以及隆起的增生楔,早期的物源则主要来自火山岛弧。碎屑锆石中古生代的洋壳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区间为430500Ma,代表了牛圈子洋洋盆的主要扩张阶段;古生代陆源锆石年龄最大为470Ma,北山洋洋壳向北部明水-旱山地块的俯冲作用可能开始于470Ma左右。7.对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北侧的岩体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其年龄为410 Ma,具埃达克岩的特征,与北向俯冲的牛圈子洋洋壳的熔融作用有关。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南侧的二叠系红岩井组沉积序列代表了一个前陆盆地的发育过程,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牛圈子洋的闭合在晚二叠世之前。8.通过对比发现,牛圈子洋和南天山洋在存在时间、俯冲极性、俯冲时代、洋盆两侧岛弧火成岩的时代以及两侧地体碰撞时间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表明牛圈子洋可能为南天山洋的延伸。

冯光英,杨经绥,刘飞,牛晓露,高健[9](2016)在《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中天山干沟一带花岗岩广泛分布,前人对北部的眼球状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进行了精确的SHRIMP定年研究,其侵位年龄分别为428 Ma和361368 Ma,笔者对干沟南部的晚石炭世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其侵位年龄为(301.2±1.0)Ma。干沟晚石炭世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其σ值为2.63.22,显示钙碱性与碱性过渡的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K、Th、La及高场强元素Zr和Hf,亏损Ba、Sr、Nb、Ta、P和Ti,显示I型花岗岩及A型花岗岩过渡的特征。与干沟北部较老的花岗岩相比,晚石炭世花岗岩具有较低的(87Sr/86Sr)i(0.7047710.705451)及较高的εNd(t)(2.142.51),显示后造山阶段有较多的新的亏损地幔源区物质的加入。文章认为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形成同后造山阶段幔源岩浆底侵有关,同时其形成为该区显生宙存在地壳垂向增生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涤[10](2016)在《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文中认为准噶尔盆地及邻区隶属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俯冲、增生、碰撞以及后期陆内改造过程。石炭纪是古亚洲洋由俯冲到闭合的关键转折期,该时期复杂的洋-陆演变过程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油气成藏实例。然而,石炭纪原型盆地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抑制了对石炭系生储条件和有利区带的评价。因此,开展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格架和充填演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亚增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推进深层含火山岩盆地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系统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利用钻井、野外露头、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地质结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以及多期构造背景下的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盆地钻井火山岩年代学结果显示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发育5期火山活动,包括早石炭世3期(359-347Ma,347-331Ma和331-324Ma),晚石炭世2期(323-307Ma和307-300Ma)。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石炭统两个构造地层层序。下石炭统以挤压构造变形为主,发育大量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而上石炭统多受伸展断裂控制,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地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于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结果及构造变形研究,并结合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带的划分方案,厘定了萨乌尔-福海-杜拉特、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中拐-莫索湾-白家海-奇台等4个石炭纪弧盆带,并识别了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弧内断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等多种类型盆地。在构造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解剖,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作用相关挤压挠曲阶段、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中期俯冲相关的伸展裂陷阶段和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准噶尔盆地下伏年轻陆壳基底,而且表明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乃至整个中亚增生造山带是在多列南向增生的弧盆系统依次向北碰撞拼贴过程中形成的。

二、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 ——来自现代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 创新点
2 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样品采集
3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测试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小结
4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4.1 南天山造山带南部河流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4.2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河流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4.3 中天山地块南缘河流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4.4 小结
5 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壳演化
    5.1 早古生代地壳演化
    5.2 晚古生代地壳演化历史
    5.3 对中亚造山带地壳生长的意义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与方案
    1.1 划分命名原则
    1.2 划分方案
2 二级构造单元特征简介
    2.1 阿尔泰-准噶尔多岛-弧-盆系(I)
    2.2 北天山-西拉木伦洋板块系统(II)
    2.3 西准噶尔-中天山多岛弧盆系(III)
    2.4 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陆块区(IV)
    2.5 秦祁昆多岛-弧-盆系(V)
    2.6 南昆仑-巴颜喀拉洋板块系统(VI)
    2.7 北羌塘多岛弧盆系(VII)
    2.8 扬子陆块区(VIII)
    2.9 双湖-班公湖洋板块系统(IX)
3 关键问题的讨论
4 结论

(3)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概况
    1.1 空间分布
    1.2 蛇绿岩时间序列
2 西北地区蛇绿岩特征
    2.1 阿尔泰区
    2.2 额尔齐斯对接带
    2.3 准噶尔-中天山-北山区
        2.3.1 准噶尔西部区
        2.3.2 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伊吾蛇绿混杂岩带
        2.3.3 准噶尔-吐哈盆地南缘
    2.4 南天山-马鬃山对接带
        (1)吉根蛇绿混杂岩带
        (2)巴雷公-别迭里蛇绿混杂岩带
        (3)中天山南缘蛇绿混杂岩带
        (4)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混杂岩
    2.5 塔里木-敦煌-北山南部区
    2.6 阿尔金-祁连-北秦岭缝合带
        2.6.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2.6.2 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
        2.6.3 北祁连缝合带
        (1)九个泉-老虎沟蛇绿混杂岩带
        (2)香毛山-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带
        2.6.4 达道尔基-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2.6.5 北秦岭蛇绿混杂岩带
    2.7 柴达木及相邻区
    2.8 西昆仑-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2.9 北羌塘区
3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讨论
    3.1 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3.2 超大陆裂解阶段
    3.3 洋陆格局的形成与洋陆转化阶段
        3.3.1 古亚洲构造域
        3.3.2 特提斯构造域
4 结论

(4)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东天山地区地质背景概述
2 准噶尔-吐哈地块属性的界定
3 北天山洋的涵义及其闭合时限的新认识
4“短命”康古尔洋的新认识
5 东天山地区新元古代—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5.1 区域构造格架
    5.2 构造演化
6 结语

(5)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中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中天山是中亚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天山大地构造演化
        1.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分析测试方法
        1.3.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
        2.1.1 中天山
        2.1.2 南天山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志留系
        2.2.3 石炭系
        2.2.4 第四系
    2.3 岩浆岩
        2.3.1 英云闪长岩单元
        2.3.2 花岗闪长岩单元
        2.3.3 二长花岗岩单元
        2.3.4 钾长花岗岩单元
        2.3.5 脉岩
        2.3.6 火山岩
    2.4 变质岩
        2.4.1 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
        2.4.2 华力西期区域变质岩
        2.4.3 蚀变岩
        2.4.4 动力变质岩
    2.5 构造
        2.5.1 艾勒门特复向斜褶断带
        2.5.2 夏特布拉克韧性剪切带
        2.5.3 敦德古勒构造岩片
        2.5.4 哈木尔萨依褶断带
3 古天山洋开合有关的岩浆岩
    3.1 夏特布拉克辉长闪长岩
        3.1.1 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
        3.1.2 岩石地球化学
        3.1.3 构造背景
    3.2 布合塔S型花岗岩
        3.2.1 岩石地球化学
        3.2.2 锆石U-Pb年代学
        3.2.3 成因类型与构造背景
    3.3 卡拉盖雷S型花岗质岩
        3.3.1 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
        3.3.2 花岗质岩锆石U-Pb年代学
        3.3.3 成因类型与构造背景
4 南天山洋俯冲有关的岩浆岩
    4.1 敦德古勒构造岩片中的岩浆岩
        4.1.1 地质背景
        4.1.2 锆石U-Pb年龄
        4.1.3 锆石微量元素
    4.2 卡拉盖雷火山岩
        4.2.1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4.2.2 锆石U-Pb年代学
        4.2.3 构造背景
5 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5.1 古天山洋的构造演化
    5.2 南天山洋的构造演化
6 早古生代岩浆岩的空间分析
    6.1 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演化的时空不对称
    6.2 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不对称分布
    6.3 主成分分析
    6.4 对矿产勘查的指导意义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6)中天山西段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选题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架
    2.2 主要构造边界
    2.3 主要构造单元
第三章 中天山北缘米什沟蛇绿混杂岩构造演化
    3.1 剖面构造变形特征
    3.2 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
    3.3 岩石地球化学
    3.4 米什沟蛇绿混杂岩组分来源
    3.5 米什沟蛇绿混杂岩侵位时间
    3.6 小结
第四章 中天山巴伦台地块南缘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
    4.1 剖面岩体变形特征
    4.2 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
    4.3 全岩地球化学
    4.4 巴伦台地块早古生代岩浆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伊犁地块南缘古生代多期次岩浆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5.1 剖面与样品特征
    5.2 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特征
    5.3 全岩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特征
    5.4 伊犁南缘古生代多期次岩浆活动
    5.5 小结
第六章 南天山古生代大陆岩浆弧及其构造演化
    6.1 剖面构造特征
    6.2 锆石U-Pb年代学与Lu-Hf同位素
    6.3 全岩主、微量元素与Sr-Nd同位素
    6.4 南天山早-中古生代大陆岩浆弧
    6.5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认识
    7.1 早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
    7.2 古生代中晚期构造演化
    7.3 主要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会议情况
附录清单

(7)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我国金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西天山古生代金矿类型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1.2.2 斑岩-矽卡岩型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1.2.3 西天山金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第2章 西天山成矿地质背景
    2.1 基本构造格架
        2.1.1 北天山
        2.1.2 中天山
        2.1.3 南天山
    2.2 区域构造演化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2.2.3 晚古生代末期陆–陆碰撞造山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2.3 成矿环境和成矿类型
第3章 造山型金成矿作用
    3.1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
        3.1.1 区域地质背景
        3.1.2 萨瓦亚尔顿矿床地质
        3.1.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3.1.4 赋矿地层时代及成矿时代
    3.2 乌兹别克斯坦Muruntau金矿床
        3.2.1 区域地质背景
        3.2.2 Muruntau金矿床地质特征
        3.2.3 硫化物中金的赋存状态
        3.2.4 Muruntau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3.2.5 成矿控制及成矿过程
第4章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作用
    4.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铜金矿床
        4.1.1 区域地质背景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Kalmakyr金铜矿化时代、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
    4.2 吉尔吉斯斯坦Makmal金矿床
        4.2.1 Makmal地区地质背景
        4.2.2 Makmal矿床地质特征
        4.2.3 Makmal矿床成岩年代学及成矿物质来源
        4.2.4 Makmal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第5章 西天山斑岩-矽卡岩及造山型金成矿规律
    5.1 时空分布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5.3 斑岩-矽卡岩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5.3.1 成熟岛弧环境
        5.3.2 多期岩浆热液叠加
    5.4 造山型金成矿关键控制
        5.4.1 赋矿地层初始富集
        5.4.2 构造作用多期活化
        5.4.3 岩浆热液叠加改造
        5.4.4 复合叠加多期成矿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行政区划和交通位置
    1.3 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1.3.1 自然地理
        1.3.2 经济地理
    1.4 研究现状
        1.4.1 洋板块地层研究现状
        1.4.2 北山中部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4.3 存在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1.7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变)沉积/火山岩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3 火成岩
    2.4 混杂岩
第三章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
    3.1 牛圈子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
        3.1.1 野外地质特征
        3.1.2 岩石镜下特征
    3.2 马鬃山蛇绿混杂岩野外地质特征
    3.3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基质的物源
        3.3.1 分析方法
        3.3.2 分析结果
        3.3.3 讨论
第四章 牛圈子、马鬃山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时代
    4.1 实验方法
        4.1.1 疑源类、孢粉分析方法
        4.1.2 岩浆锆石U-Pb同位素分析方法
    4.2 分析结果
        4.2.1 火成岩的时代
        4.2.2 牛圈子蛇绿混杂岩疑源类化石的时代
        4.2.3 马鬃山蛇绿混杂岩孢粉及时代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沉积和大地构造环境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分析结果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3 构造环境和源区
第六章 邻区重要地层/岩体的时代和构造环境
    6.1 奥陶系硅质岩-砂岩
        6.1.1 野外地质特征
        6.1.2 放射虫及地层时代讨论
        6.1.3 地球化学特征
        6.1.4 成因及构造环境
    6.2 巴勒根台岩体
        6.2.1 锆石U-Pb年代学
        6.2.2 地球化学特征
        6.2.3 构造环境
    6.3 二叠系红岩井组
第七章 牛圈子洋洋板块地层序列的重建及构造意义
    7.1 牛圈子洋洋板块地层序列重建及洋盆演化
    7.2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的延伸
        7.2.1 天山-北山相接区域蛇绿混杂岩带时代及构造属性
        7.2.2 红柳河-牛圈子-洗肠井蛇绿混杂岩带西延的猜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概况
3 岩相学特征
4 分析方法
5 分析结果
    5.1 锆石U-Pb定年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 讨论
    6.1 岩石属性及构造背景
    6.2 岩石成因及地壳增生
7 结论

(10)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理论研究进展
    1.2.2 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2.3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研究现状
    1.2.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2.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
    2.1.1 阿尔泰地区岩石地层
    2.1.2 西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3 东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4 北天山-博格达地区岩石地层
2.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
    2.2.1 准噶尔露头区下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2 准噶尔露头区上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2.2.4 小结
2.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2.3.1 双井子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时代
    2.3.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3 准噶尔地区外围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
2.4 准噶尔盆地地震地层
    2.4.1 盆地下石炭统分布特征
    2.4.2 盆地上石炭统分布特征
2.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等时年代地层格架 第3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背景
3.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重力异常特征
    3.1.2 磁异常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深部构造背景
    3.2.1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MT)
    3.2.2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和二维(2D)密度剖面
    3.2.3 地壳厚度及分带特征
3.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基底性质
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4.1 准噶尔盆地构造地质单元
    3.4.2 准噶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演化历史 第4章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及闭合过程
4.1 准噶尔地区蛇绿岩分布及地质特征
    4.1.1 额尔齐斯蛇绿混杂岩带
    4.1.2 库吉拜-洪古勒楞-扎河坝蛇绿混杂岩带
    4.1.3 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
    4.1.4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
    4.1.5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
4.2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发育时限和闭合模式
    4.2.1 中泥盆世-早石炭世额尔齐斯洋
    4.2.2 中泥盆世-石炭纪达尔布特-卡拉麦里洋
    4.2.3 早石炭世北天山洋
    4.2.4 志留纪末-早石炭世南天山洋
    4.2.5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对比 第5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质结构
5.1 石炭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5.1.1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5.1.2 石炭系内部不整合
    5.1.3 石炭系与上覆地层不整合
5.2 石炭系构造地层层序
    5.2.1 下石炭统构造层
    5.2.2 上石炭统构造层
5.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2 塔城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第6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各构造带的地质属性及演化过程
6.1 萨乌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
    6.1.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纪构造演化
    6.1.2 扎河坝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
6.2 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
    6.2.1 乌伦古坳陷泥盆-石炭纪构造演化
6.3 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
    6.3.1 陆梁隆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 准南-博格达-吐哈构造带
    6.4.1 中拐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2 莫索湾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3 准东-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演化
6.5 北天山构造带
6.6 小结 第7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演化
7.1 吉木乃-布尔津弧前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2 乌伦古弧后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3 陆梁弧内断陷石炭纪充填演化
7.4 西准噶尔残余洋盆石炭纪充填演化
7.5 准东-博格达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6 小结 第8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演化的时空格架
8.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8.1.1 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8.1.2 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挤压挠曲阶段
    8.1.3 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伸展阶段
    8.1.4 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
    8.1.5 小结
8.2 对中亚地区的造山作用和过程的启示
    8.2.1 中亚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
    8.2.2 造山持续时间
    8.2.3 造山过程 第9章 认识和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分析测试数据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3 作者简介

四、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蛇绿混杂岩和志留纪前陆盆地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 ——来自现代河流碎屑锆石年代学及Hf同位素的约束[D]. 刘桂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中国西北地区南华纪—古生代构造重建及关键问题讨论[J]. 计文化,李荣社,陈奋宁,杨博.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5)
  • [3]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地质通报, 2020(06)
  • [4]东天山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新认识[J]. 王国灿,张孟,冯家龙,廖群安,张雄华,康磊,郭瑞禄,玄泽悠,韩凯宇.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5]新疆中天山西段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时空演化不对称模式研究[D]. 齐天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6]中天山西段古生代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演化[D]. 钟凌林. 南京大学, 2019(02)
  • [7]西天山增生—碰撞造山不同阶段的两类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国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 [8]甘肃北山中部地区古生代洋板块地层重建与构造演化[D]. 王盛栋.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9]新疆中天山干沟一带晚石炭世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J]. 冯光英,杨经绥,刘飞,牛晓露,高健. 中国地质, 2016(05)
  • [10]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D]. 李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标签:;  ;  ;  ;  

新疆中天山干沟地区蛇绿混杂岩与志留系前陆盆地的发现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