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材料、建筑

筑路材料、建筑

一、道路建筑材料、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表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2](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爽[3](2020)在《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关系乡村民众生活质量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全面改善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平稳、健康的发展,营造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是当下重要的社会命题。本文应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与田野调查法,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从分析构成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要素及文化背景切入,针对当下乡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引申出政府主导下的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诉求,以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乡村聚落环境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者的视角对乡村道路、围挡、沟渠、村落节点等整治营造的探究,为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工作思路和示例模式,总结并提出聚落环境整治的目的目标等相关结论。主要结论如下:(1)底线思维与公平共享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最基本的治理策略。在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整治中,决策者应保障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治理与发展的底线基础,进而追求发展高线。(2)乡村环境整洁有序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底线要求和基本目标。合理布局、空间有序、利用高效的乡村环境空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宏观外在体现,同时也为村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基础。(3)围绕乡村微观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持久性的工作内容。以道路、湖塘、生产生活节点、拆整空地等乡村微观景观的打造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也是系统性完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4)文化自信是村民自觉自愿保护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环境的关键。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不认同,自卑自鄙乡村文化心理,是乡村治理的最难点,从整治环境底线切入,树立全社会对乡村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

徐原野[4](2020)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村拆并产生大量建设废料,在乡村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而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针对乡村发展建设的新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量的乡村有新建、改建需求,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猛然增大,而对于当前乡村较为简易的建造方式,其对建设材料的质量要求相较于城市建设会低很多。大量的建设废料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尚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但也存在建设废料分拣难、耗费人工多等制约。因此,为实现建设废料最大化利用,本次研究从废料产生的源头—拆解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合理的拆解研究,获得更多、更适宜且可再利用的乡村建设材料。研究以关中乡村发展极具典型性的地区—杨陵区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对杨陵区近期待拆迁村庄现状建设进行研判,总结三类典型农宅作为拆解研究对象;其次,以低技化再利用为导向,针对既有建设构件的归类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设废料再利用,开展分构件拆解研究,通过不同利用方式导向下的拆解规格、拆解价值及构件特性分析,明晰不同类型农宅的不同构件适用于不同建设场景的拆解程序、拆解方式;最后,基于建筑拆解的基本逻辑,针对三类典型待拆农宅类型,围绕不同构件的连接方式及建设关系,针对不同构件间的拆解的关联关系及矛盾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优化建设拆解的时序、方式及拆解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通过对典型农宅从以得到最多最易于利用的建设废料的角度出发,到整栋拆解时的最优拆解方式研究,全系统、全流程明晰了农宅拆解程序、拆解方式及拆解要点,探索出适宜杨陵典型农宅建筑拆解的一套技术流程及方法,从优化拆迁方式开始,真正推进乡村建设废料的资源最大化再利用。在建筑学视角下展开的研究,通过对建筑拆解体系性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以低技化为导向开展有序、有系统性地建筑拆解,一栋典型农宅的建设废料的再利用率可增加5倍以上。在拆解技术方面,以“人工—机械—人工”的拆解程序进行建设拆解最符合杨陵乡村的建设现状,对于砖木结构的农宅则采用人工拆解的方式最为合理。建设拆解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大量可用、好用的建设材料,由于建设废料能满足乡村建设对于材料的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可以丰富乡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并通过建设废料这种载体,传承当地的文脉创造文化价值。建设拆解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从而显着减少全建筑生命周期中,建筑拆除和建设废料处理的能源消耗,创造环境价值。

王若飞[5](2020)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房屋、交通规模、改建规模及拆除不断扩大,伴随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建筑垃圾管理起步较晚,建筑垃圾相关行业发展慢,且处置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置模式。因此,建立系统化的建筑垃圾处置模式是形势所需。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个部分对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分析我国建筑垃圾现有的分类模式,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分类不够细化,合理的分类模式对后续运输、处置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提出二级分类方式,主要分为金属类、有机类、无机非金属类和有毒类,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和工程垃圾在二级子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至二级亚类。另外根据受污染程度,对建筑垃圾中的木材分类单独研究。结合对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方式研究,提出了建筑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体系。其次根据测定的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发现:不同地区工程渣土之间矿物成分及含量差距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土层渣土的矿物成分含量存在变化;同一渣土处理前后矿物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石英含量变化最大;不同用途的混凝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均存在差异。测定建筑垃圾的环境指标,对于超标的建筑垃圾,必须进行污染修复后进行处置。分析建筑垃圾环境属性,并以陶粒和硫酸盐水泥为例,分析不同建筑垃圾作为两种建材原料的可行性,发现仅有部分建筑垃圾是符合要求的。然后根据我国现有的环境标准和建筑材料标准,提出建筑垃圾发生源、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进行环境监测指标及限值,主要包括重金属、甲醛等有机物,确保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的环境安全性。提出的关于再生产品的质量指标和限定值,确保产品出厂时的安全性。最终以宁波高架桥工程为例,研究该工程不同阶段建筑垃圾的产废特点,估算建筑垃圾产量,提出该工程建筑垃圾的分类方案、监测方案、处置方案,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建筑垃圾处置体系设计阶段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本文提出的以分类体系、监测体系、资源化分析体系构建的建筑垃圾全过程处置体系,为建筑垃圾管理方面提供了系统性的参考。

路行凯[6](2020)在《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对于高等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重要的建议和批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鼓励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报考,今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那么对于学生的实训与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在院校的实训空间进行,对于实训空间的布局、研究与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实训空间作为学生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训空间的建设中缺乏相关的参考标准以及相关意见,很多院校采用普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但是个实训空间的特点各不相同,很难满足对某一专业的需求。本研究以当前较为热门、招生量较多的高职院校的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为对象,从其实训空间和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调查问卷等,对道路检测与施工专业的实训空间的宏观规划布局、空间模式研究、空间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作出相关的总结和参考意见。为之后道路检测测量类专业的实训空间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对象进行分析总结,对该专业的实训空间进行基础研究和分析。第二部分是调研部分,通过对4所高职院校实训空间和1所校外实训场地的调研、测绘、图纸绘制、访谈等,深入了解了该专业的教学特点、流程等,并对实训空间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归纳。第三部分是论文第四到第七章的四个研究总结,首先是对实训空间在校园宏观规划和实训楼中布局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其次,对道路测量类实训场地的校内、校外场地设计与布局进行研究。再次,对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对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实训空间的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实训空间的利用率以及生均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建议值。

赖世贤[7](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金戈[8](2020)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设废料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尚有再利用价值的建设废料被运输到乡村地区进行填埋和露天堆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整治运动纷纷展开。然而当前关于乡村地区的建设废料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采用“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不符合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乡村地区需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现状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本文以杨陵区乡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杨陵区2018年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废料的产生量、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对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及产业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明晰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与乡村建设废料处理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提取乡村空间营建特质,借鉴国内外通过低技术再利用建设废料进行空间营建的研究成果和团队自身实践成果,在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人文本、精准帮扶的社会价值观、节俭营村、传承地域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提出适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进而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价值层面建立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生命周期法和德尔菲法等,展开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最后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与乡村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针对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政策引导、制定规划管控策略、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等方面出发,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研究表明:(1)乡村地区采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现状,是解决乡村地区建设废料存量的“低技术”策略,且此模式对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2)相较于现有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更佳;(3)通过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可以有效引导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使用和推广。

杨亚杰[9](2020)在《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视,以生土为材料的传统民居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生土建筑因其较高的生态性价比和广泛的地域适应性在我国大量存在,但其固有的材料性能和力学缺陷使其逐渐沦为危房和贫困落后的象征。在我国,有关于现代生土建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研究。在福建土楼集中分布的地区,生土材料由于可就地取材和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而被广泛应用,以生土为核心的传统建造工艺在当地已延续数百年,是当地村民的共同记忆。然而由于生土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建造技术的经验化以及空间营造的低效性,传统生土建筑正面临发展困境,当地传统生土营建技术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在此背景下,恰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大会在福建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导师团队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客家民俗文化村开展现代生土建筑的示范与推广,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精神为指导方针,改善当地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进而唤醒当地村民的集体记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本文系统记录并梳理了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从前期设计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包括实地调研、制定原则与策略、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到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首先,结合对永定地区调研分析,从当地气候条件因素、当地的传统营建工艺、当地的地理特性和资源条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确定设计原则与策略;然后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包括基础分析、概念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再进行施工图设计研究,包括各部分的选型和设计;最后是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着重介绍了当地建造工艺的现场实验与应用以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展示馆的建造。项目完成后,我们对建成效果进行了评价,从施工难度、经济性和能耗三个方面对设计原则与策略进行验证。本项目从设计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也是现代生土建筑在福建地区的示范与推广的过程。此次实践进一步探索现代夯土建造技术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培养了一批现代夯土工人;与此同时,本项目也充分挖掘与运用了当地的营建工艺,从当地传统营建工艺中探索现代夯土建筑在福建地区的生态潜能。

郑明博[10](2020)在《建筑废弃物再生混合料试验研究及路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郑州市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拆除和新建工程越来越多,建筑垃圾排放量逐年增加。同时建筑工程对沙子、天然碎石、水泥和其他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主要用于土地填埋,造成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垃圾处理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技术经验,从分类、处理、应用等方面入手。与建筑其他行业相比公路工程对骨料性能要求较低、对矿石资源需求量大,若将建筑垃圾运用于道路工程,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还能降低道路建设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本文从道路基层与底基层的角度出发,以郑州市二七区景中路(萍湖路-南四环)道路工程为依托。研究混凝土再生料与红砖再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路用性能。首先进行再生料本身的性能分析,研究混凝土再生料、红砖再生料与天然骨料的差异,其中混凝土再生料与天然骨料性能较为接近,其压碎值、针片状含量、表观密度均能符合规范对道路基层骨料的要求。但红砖再生料本身压碎值较低不符合规范的要求,不建议其单独使用。其次设计低(悬浮密实结构)、中(骨架密实结构)、高(骨架空隙结构)三种级配从力学角度分析混凝土再生料和混凝土与红砖混合再生料的路用性能,经过试验初步表明,混凝土再生料能够单独在基层中使用,以中极配为配比原则红砖掺入量为40%的再生料其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规范要求。最终结合室内实验研究成果与二七区景中路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对骨架密实结构分析,确定红砖掺入量为20%。对施工后底基层的抗压强度、压实度进行检测均复合规范要求。经试验和现场应用分析:将骨架密实结构混凝土再生料单独应用在道路基层中能够满足现行规范对基层材料的性能要求,改进部分施工工艺,将混凝土再生料:砖混再生料80%:20%且水泥掺量5.5%的混合再生料应用于景中路底基层,现场取样混合料7天强度可达2.3 MPa。满足道路工程中对底基层材料的性能要求。道路基层中悬浮密实、骨架密实、骨架空隙三种结构的形成取决于粗集料的空隙体积与细集料的压密体积的相对关系。混凝土建筑废弃物三种结构形式中,骨架密实结构抗压强度值最大,悬浮密实结构强度最低,骨架空隙结构介于二者之间;混凝土建筑废弃物掺入40%、45%和50%砖渣建筑废弃物,骨架密实结构强度最高,骨架空隙结构强度最低,悬浮密实结构介于二者之间;道路基层材料以混凝土再生料作为粗骨料、砖混再生料作为细骨料的骨架密实结构可以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度。

二、道路建筑材料、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路建筑材料、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3)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背景
        1.1.2 乡村社会现实背景
        1.1.3 实践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乡村整治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乡村整治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工作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工作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
        2.1.1 “人居环境”的释义
        2.1.2 “乡村振兴”的起始
    2.2 影响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因素
        2.2.1 宗族伦理的社会治理
        2.2.2 血缘纽带的社会关系
        2.2.3 “安土重迁”的社会文化
        2.2.4 “村社理性”的社会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指导思想
    3.1 “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3.2 乡村振兴中的“景观公平性”
    3.3 “三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杭州临安区昌化镇乡村基本概况
    4.1 临安昌化镇的区域风貌与文史特点
        4.1.1 区域概况
        4.1.2 自然地貌
        4.1.3 历史文化
    4.2 昌化镇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变迁与现状
        4.2.1 昌化镇九个行政村现状
        4.2.2 乡村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
        4.2.3 乡村环境整治为振兴立基础
    4.3 昌化镇乡村聚落的基本形态
        4.3.1 盆地型村落
        4.3.2 谷地型村落
        4.3.3 坡地型村落
        4.3.4 环农业状的村落
        4.3.5 沿路扩建的村落
    4.4 昌化镇的“景观公平性”表现
    4.5 本章小结
5 昌化镇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5.1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基本策略
        5.1.1 整齐整洁易管理
        5.1.2 维护简单能长效
        5.1.3 实用形象的统一
        5.1.4 乡土时尚的结合
        5.1.5 先统一后个性
    5.2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内容
        5.2.1 违章建筑治理
        5.2.2 乡村道路整治
        5.2.3 溪沟湖塘整治
        5.2.4 生活节点整治
        5.2.5 生产节点整治
        5.2.6 拆整空地整治
        5.2.7 零星细节修补
        5.2.8 标识标牌增设
    5.3 环境整治各类型工艺及工作方法
        5.3.1 场地归属
        5.3.2 土地性质
        5.3.3 功能增补
        5.3.4 形式特色
        5.3.5 材料选择
        5.3.6 施工工艺
        5.3.7 建成管理
    5.4 环境整治的思想表达与诉求满足
        5.4.1 “底线思维”对整治工作的指导
        5.4.2 “三生”融合与整治工作的结合
        5.4.3 整治工作对乡村公共诉求的满足
    5.5 环境整治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5.6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
        5.6.1 乡村微观营造到完善宏观系统性的过程
        5.6.2 推进乡村资源的有效管理
        5.6.3 健全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5.6.4 乡村文化从自毁到自信的转变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附录
    表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建设废料
        1.3.2 低技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1.3.3 建设拆解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既有建设拆解
        1.5.2 建设拆解价值
        1.5.3 建设废料再利用
        1.5.4 研究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设现状
    2.1 杨陵区乡村建设概况
        2.1.1 典型村庄建设情况
        2.1.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构特征
        2.1.3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年代
        2.1.4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质量
        2.1.5 施工质量
        2.1.6 结构完整性分析
    2.2 典型农宅类型
        2.2.1 杨陵区典型农宅分类依据
        2.2.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
        2.2.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
        2.2.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
    2.3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方式研究
        2.3.1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现状
        2.3.2 建设拆除影响因素
        2.3.3 既有建设拆除方式
        2.3.4 拆除方式引起拆除废料价值的变动
        2.3.5 现状拆除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获得建设废料的拆解方法研究
    3.1 建筑拆解方法总述
    3.2 典型农宅构件拆解
        3.2.1 农宅屋顶拆解
        3.2.2 农宅墙体拆解
        3.2.3 农宅圈梁拆解
        3.2.4 农宅楼板拆解
        3.2.5 其他建筑构件拆解
    3.3 其他乡村建设拆解
        3.3.1 关中地区乡村道路拆解
        3.3.2 其他环境设施拆解
    3.4 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方式
    3.5 分构件拆解可能创造的最大可低技化再利用建设废料的量
    3.6 小结
4 典型农宅综合效益最大化拆解方法
    4.1 拆解原则
        4.1.1 拆解安全性
        4.1.2 拆解经济性
        4.1.3 拆解程序性
    4.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2.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2.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2.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3.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3.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3.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4.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4.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4.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 整村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1 适用于机械拆解的构件
        4.5.2 拆解时序及步骤安排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ABAQUS介绍及计算过程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5)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现状
    1.3.2 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相关规定
    1.3.3 国内外建筑垃圾相关专利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研究
2.1 建筑垃圾概况
    2.1.1 建筑垃圾定义
    2.1.2 建筑垃圾的危害
    2.1.3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及处理行业变化趋势
2.2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
    2.2.1 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分类模式
    2.2.2 目前建筑垃圾分类模式存在的问题
    2.2.3 建筑垃圾分类体系的构建
2.3 建筑垃圾量化
2.4 建筑垃圾现场分类
2.5 小结 3 建筑垃圾资源属性和污染特征研究
3.1 实验安排
    3.1.1 建筑垃圾来源
    3.1.2 仪器设备
    3.1.3 样品处理及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组分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含量分析
    3.2.2 建筑垃圾物相分析
    3.2.3 建筑垃圾金属元素含量及危害分析
3.3 讨论
    3.3.1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3.3.2 根据建筑垃圾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资源化路径分析
3.4 小结 4 建筑垃圾处理路径
4.1 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处置方式
    4.1.1 工程渣土处置方式
    4.1.2 工程泥浆资源化利用研究
    4.1.3 工程渣土和泥浆处置体系
4.2 建筑垃圾中金属类处置方式
    4.2.1 钢铁废料
    4.2.2 其它有色金属废料
4.3 无机非金属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3.1 混凝土源化利用研究
    4.3.2 废砖块资源化研究
    4.3.3 废砂浆资源化研究
4.4 有机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4.1 木材及纸壳包装等轻物质资源化研究
    4.4.2 沥青资源化
    4.4.3 其他有机垃圾资源化
4.5 有毒有害类建筑垃圾处置方式
4.6 二级分类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4.7 小结 5 建筑垃圾处置全过程监测体系
5.1 建筑垃圾发生源监测指标
5.2 建筑垃圾处置过程中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5.2.1 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环境监测指标
    5.2.2 建筑垃圾堆填场地周围环境监测指标
5.3 再生产品监测指标及确定依据
5.4 小结 6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工程应用
6.1 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6.2 研究工程概况
6.3 高架桥工程建筑垃圾处置体系
    6.3.1 工程中建筑垃圾产生及分类
    6.3.2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及选择工艺
    6.3.3 工程中不同建筑垃圾监测指标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所依托的课题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1.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与特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状总结分析
        1.3.4 实训空间的现状总结与分析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1.4.2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介绍
        1.4.3 关于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主要的检测内容
        1.4.4 道路检测的重要性
        1.4.5 实训空间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1.7 课题的研究方法
    1.8 课题的研究框架
2.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的发展与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2.1 行业发展对专业教育的影响
    2.2 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1 发展现状
        2.2.2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
    2.3 实训教学的特点
        2.3.1 道路检测与测量类专业特点
        2.3.2 实训教学模式
    2.4 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2.4.1 实训设备
        2.4.2 使用对象
        2.4.3 教学模式
        2.4.4 实训设备的操作空间
    2.5 本章小结
3.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概况
    3.2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3.2.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3.2.3 实训空间现状
        3.2.4 调研与总结
    3.3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太白山实训基地
        3.3.1 建设总体布局
        3.3.2 野外实习阶段计划
        3.3.3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3.3.4 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3.3.5 实训基地使用总结
    3.4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3.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3.4.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3.4.3 实训空间现状
        3.4.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3.5 山东公路技师学院
        3.5.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3.5.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3.5.3 实训空间现状
        3.5.4 实训空间的调研与总结
    3.6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6.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3.6.2 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3.6.3 实训空间现状
        3.6.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3.7 调研小结
4.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
        4.1.1 规划方面的影响因素
        4.1.2 实训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4.2 实训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4.3 三种规划布局模式的总结
    4.4 在实训楼中的规划布局模式
    4.5 本章小结
5.道路测量实训场地设计与布局研究
    5.1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义
        5.1.1 课程理论结合实际的需求
        5.1.2 测量协会和测量大赛的需求
    5.2 道路测量实训场地的现状与不足
    5.3 高职院校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场地建设差异
    5.4 校内测量实训场地的平面布局与研究
        5.4.1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5.4.2 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5.4.3 校内测量实训基地的建设意见
    5.5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规划布局与研究
        5.5.1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思路
        5.5.2 校外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重要性
        5.5.3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研究
        5.5.4 校外测量实训基地规划布局总结
    5.6 对于测量实训场地建设的意见
    5.7 本章小结
6.道路检测类专业实训空间布局研究
    6.1 实训空间的分类
    6.2 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
        6.2.1 单层式空间组合模式
        6.2.2 多层式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6.2.3 标准空间的走廊组合方式
    6.3 实训空间的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研究
        6.3.1 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布局模式的影响因素
        6.3.2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6.3.3 水泥混凝土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6.3.4 力学实训空间组成与平面模式的布局研究
        6.3.5 其他设计要点
    6.4 教学模式对实训空间布局的影响
    6.5 易产生有害气体实训空间的排气系统与平面布局设计
        6.5.1 影响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因素
        6.5.2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设备
        6.5.3 实训空间有毒气体排放的平面布局
    6.6 本章小结
7.实训空间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7.1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7.1.1 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7.1.2 道路检测类实训空间利用率分析
        7.1.3 提高实训空间利用率的建议
    7.2 生均指标研究
        7.2.1 生均指标研究的意义
        7.2.2 生均指标现状
        7.2.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7.2.4 生均指标的适宜性调节
    7.4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本研究结论
        8.1.1 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8.1.2 实训空间利用率研究
        8.1.3 实训空间生均指标的研究
    8.2 研究展望及不足
        8.2.1 本研究的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与实践和研究
附录-Ⅰ 调研问卷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7)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释义
    1.3 杨陵区建设废料的产生及危害
        1.3.1 杨陵区概况
        1.3.2 杨陵区建设废料产生及处置方式
        1.3.3 建设废料危害
    1.4 杨陵区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1.4.1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1.4.2 基于低技术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探索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相关实践探索
        2.1.3 小结
    2.2 建筑废料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思辨
        2.2.1 生态价值
        2.2.2 社会价值
        2.2.3 文化价值
        2.2.4 小结
    2.3 模式构建
        2.3.1 构建原则
        2.3.2 构建逻辑
        2.3.3 模式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分析
    3.1 效益分析
        3.1.1 生态效益
        3.1.2 经济效益
        3.1.3 社会效益
    3.2 综合效益评价
        3.2.1 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2.2 评价方法选择
        3.2.3 评价模型建构
        3.2.4 因子权重确定
        3.2.5 综合评价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4.1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困境
        4.1.1 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缺失
        4.1.2 各方参与意识薄弱
        4.1.3 拆除过程缺乏管控,源头治理意识欠缺
    4.2 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4.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4.2.2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制定规划管控策略
        4.2.3 提升施工企业运营能力,规范管理运作模式
    4.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实践
        4.3.1 姜嫄村
        4.3.2 上川口村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研究结论
        5.1.2 研究创新
    5.2 讨论
        5.2.1 研究不足
        5.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专家打分表
    附录二 :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相关政策法规
    附录三 :乡村规划中有关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法规
    附录四 :现行规划指标筛选
    附录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9)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可持续建筑
        1.1.2 传统生土建筑及其发展现状
    1.2 项目背景
        1.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1.2.2 现代生土建筑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设计策略研究
    2.1 气候条件因素
        2.1.1 当地气候条件要素概述
        2.1.2 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表达
        2.1.3 考虑气候因素的设计策略
    2.2 源于当地的传统营建工艺
        2.2.1 当地传统夯土建筑建造经验
        2.2.2 当地传统建造工艺的发掘
    2.3 地理特性与资源条件因素
        2.3.1 当地地理特性与建筑的联系
        2.3.2 资源条件因素
        2.3.3 考虑地理和资源因素的设计策略
    2.4 本章小结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策略
3 方案设计研究
    3.1 基础分析
        3.1.1 村落概况分析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1.3 基地分析
        3.1.4 传统建筑形制分析
    3.2 概念设计
        3.2.1 概念生成
        3.2.2 方案对比
    3.3 方案设计
        3.3.1 功能分布
        3.3.2 流线组织
        3.3.3 剖面分析
        3.3.4 日照分析
        3.3.5 室内设计
    3.4 最终方案
        3.4.1 方案效果
        3.4.2 方案图纸
    3.5 本章小结
4 施工图设计研究
    4.1 基础选型与设计
        4.1.1 夯土建筑基础的做法研究
        4.1.2 本项目基础选型分析与设计
    4.2 结构选型与设计
        4.2.1 主体结构体系
        4.2.2 现代夯土建筑的结构体系
        4.2.3 本项目的结构设计
    4.3 屋顶选型与设计
        4.3.1 当地常规建筑屋面做法
        4.3.2 本项目的屋面构造设计
    4.4 材料选择与设计
        4.4.1 夯土墙的建构与设计
        4.4.2 当地石材的建构与设计
        4.4.3 竹篱笆墙的建构与设计
        4.4.4 PTFE膜幕墙的建构与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
    5.1 施工综合介绍
        5.1.1 施工前准备工作
        5.1.2 施工组织方式
        5.1.3 施工流程介绍
        5.1.4 施工设备与材料
    5.2 当地建造工艺的现场试验与应用
        5.2.1 基础施工
        5.2.2 钢结构施工
        5.2.3 木纹混凝土墙浇筑
        5.2.4 河卵石墙砌筑
        5.2.5 夯土墙夯筑
        5.2.6 屋面铺设
        5.2.7 室内地面处理
        5.2.8 室外工程
    5.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5.4 建成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评价与总结
    6.1 预期性能
        6.1.1 施工难度评估
        6.1.2 经济性评估
        6.1.3 能耗评估
    6.2 综合评价
        6.2.1 当地建造工艺的发掘与运用
        6.2.2 现代夯土建造技术应用及推广
    6.3 总结与展望
        6.3.1 总结
        6.3.2 不足与反思
        6.3.3 收获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施工图纸

(10)建筑废弃物再生混合料试验研究及路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2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基本性能研究
    2.1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基本特性
    2.2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集料组分和来源
    2.3 再生料物理性能试验研究
        2.3.1 再生骨料外观分析
        2.3.2 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再生料及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的配比方案
    3.2 击实试验
    3.3 再生料无侧限抗压试验
        3.3.1 无侧限抗压试验方案
        3.3.2 混凝土再生料无侧限抗压试验
        3.3.3 混合再生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4 混凝土再生料劈裂强度试验
        3.4.1 劈裂强度试验方案
        3.4.2 混凝土再生料劈裂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混凝土再生料抗弯拉强度试验
        3.5.1 弯拉强度试验方案
        3.5.2 混凝土再生料弯拉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混凝土再生料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3.6.1 回弹模量试验方案
        3.6.2 抗压回弹模量模式试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道路基层材料结构分析
    4.1 道路基层荷载特点
    4.2 路基荷载分析
    4.3 道路基层混合料结构分析
    4.4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级配分析
    4.5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级配设计与选取
        4.5.1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配合比设计依据
        4.5.2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配比设计
        4.5.3 再生集料水泥剂量
        4.5.4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级配选取
    4.6 建筑废弃物混合再生集料路用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建筑废弃物再生料工程实践
    5.1 工程概况
    5.2 再生骨料施工工艺
        5.2.1 再生料基层设计
    5.3 再生骨料施工质量控制
        5.3.1 再生混和料拌制和运输
        5.3.2 再生混和料摊铺
        5.3.3 再生混和料碾压
        5.3.4 优化养生及交通管制
        5.3.5 施工现场检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道路建筑材料、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3]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D]. 李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徐原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建筑垃圾处置体系研究[D]. 王若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高职院校道路检测与测量类实训空间设计模式研究[D]. 路行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8]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金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D]. 杨亚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建筑废弃物再生混合料试验研究及路用性能分析[D]. 郑明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筑路材料、建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