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

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

一、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巧[1](2021)在《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及运动连续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星滚柱丝杠副具有高承载、高精度和长寿命等优点,被应用到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精密机床等领域,其中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优势尤为突出,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原理、运动学、疲劳及接触特性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工作原理,推导了其结构参数,设计了公称直径为25 mm,螺距为1 mm,头数为1的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虚拟样机,并进行了装配和干涉检查。通过拉伸试验和硬度测试确定了主要构件的材料类型和验证了其性能参数。(2)利用约束螺旋理论分析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空间自由度,验证了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通过数值理论分析推导了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确定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实际导程,得到了相关结构参数对实际导程的影响规律。(3)建立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有限元模型,在ANSYS Workbench分析了机构在不同支承方式下的振动特性,在n Code Design Life软件中分析了机构的疲劳特性,研究了不同轴向载荷和工作温度以及轴向载荷与工作温度耦合下的接触特性,得到了机构在不同工况下接触应力和变形规律。(4)建立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动力学模型,在ADAMS软件中对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丝杠、滚柱和螺母的位移、速度曲线,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获得了螺母和滚柱之间的碰撞力以及螺母输出的实际导程曲线,研究了轴向载荷和丝杠螺旋升角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规律,验证了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连续运动的条件。

陈海军[2](2021)在《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影响因素分析与样机研制》文中提出科学仪器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支撑,其创新研发和性能提升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高速发展有重大意义。高速逆流色谱仪作为一种大规模分离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等物质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设备,具备无死吸附、无固态支撑、耐受性好、洗脱方式灵活、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等独特优势,能极大地降低制药产业的经济成本、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推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快速发展有关键作用。但由于目前高速逆流色谱仪仍存在柱效偏低、柱效影响因素不明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生物医药领域对高效分离手性化合物、蛋白质等复杂活性物质的需求。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高效高速逆流色谱仪的研制与应用”,针对现阶段高速逆流色谱仪存在的低柱效问题,基于医工结合的研究模式,开展了高速逆流色谱多功能实验装置、柱效影响因素、柱效优化技术、高性能样机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实验装置的研制。通过对两相单向性流体动力平衡机理及其机构实现原理的分析,开展了多用途机架、箱式行星机构、β值(分离柱自转半径R与公转半径r的比值)可变式行星机构、多类型分离柱和解绕管结构的创新设计,研制了一套可触控交互的高速逆流色谱仪控制系统和多功能高速逆流色谱实验装置,为后续的柱效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2)样品分离过程建模方法与进样检测环节对柱效影响的研究。针对目前进样和洗脱环节建模方法的缺失,通过连续进样洗脱过程向逐段式进样洗脱过程的转化,建立了进样过程与洗脱过程相关联的连续进样洗脱模型。同时,基于逐段化传质假设,建立了适用于检测环节的微段化样品传递模型。通过对连续进样洗脱模型和微段化样品传递模型的结合,建立了关于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过程的样品洗脱-传递模型,实现了对进样环节引起的色谱峰变形现象和检测环节所引起的轴向扩散现象的模拟。基于该模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样品洗脱-传递模型建模方法的合理性,明确了进样和检测环节的柱效影响机制和影响大小,为后续洗脱环节柱效影响因素的独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进样和检测回路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洗脱环节的可视化实验及其柱效影响因素的建模研究。针对样品洗脱过程的柱效影响机制不明,利用多功能实验平台搭建了可视化实验系统,分析了样品洗脱过程的两相动态特征。通过对两相动态特征与分离结果相关性的分析,建立了不完全混合小室洗脱模型,并以此改进了上述样品洗脱-传递模型,实现了仪器操作参数、两相动态特征参数与整个分离过程的数学关联。基于该模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对比分析,讨论了两相周期性混合分层频率、转速、流速、流动相混合度以及样品轴向扩散度对柱效的影响,明确了洗脱环节的柱效关键影响因素——流动相混合度,为高速逆流色谱仪的改进设计指明了方向。(4)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优化技术的研究。根据上述柱效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流动相主法向和次法向混合度的优化出发,分别提出了降低β平均值和增大分离柱环形槽倾斜度的柱效优化方式。对于第一种方式,基于对不同r和R下螺旋管两相受力状态的对比,论证了该优化方式的适用条件和可行性,并在多功能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对于第二种方式,通过构建环形槽倾斜式分离柱的运动模型,讨论了其两相次法向受力的调节机制,推导了其上任意一点的空间运动轨迹方程,确定了环形槽倾斜角的合理取值区间。为验证该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试制了倾斜角分别为0°和8°的环形槽倾斜式分离柱,并在多种工况下开展了两种分离柱的固定相保留和样品分离实验。实验研究表明,两种柱效优化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分离性能,为仪器的改进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5)分析型与半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的改进设计与样机研制。针对目前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偏低的问题,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运用金属架自解绕技术,对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仪进行了改进设计,研制了一台g级高达400g的双支撑式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仪。同时,基于该分析型样机设计技术,结合方圆送料管转接密封技术和大容量分离柱设计方法,研制了矩形螺旋管半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样机。不同工况的固定相保留和样品分离实验表明,与同规格的传统型仪器相比,改进设计的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仪具有更高的样品分离度和更快的分离速度,改进设计的半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仪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为高效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国产化研制奠定了基础。

唐小龙[3](2020)在《飞行器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星滚柱丝杠副是一种高响应、高承载、高精度、长寿命的新型精密传动机构,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以及数控机床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而将其作为飞行器电动舵机的核心传动部件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现方面。本文正是基于某伺服研究所提出的结构尺寸、载荷、导程和使用环境要求,设计项目所需的飞行器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并对其做运动机理分析与理论校核计算,之后利用CAE软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正确性,最后通过试制原理样机和试验测试装置,做试验验证。本文主要针对行星滚柱丝杠副在飞行器舵机上的应用现状,在课题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行星滚柱丝杠副传动原理完成了主要零件的结构匹配设计和参数优化选取,之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行星滚柱丝杠副的三维建模,在结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了行星滚柱丝杠副快速虚拟装配过程,从而使模型正确装配;通过额定动静载荷计算和轴向静刚度与效率计算,理论校核了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工作性能;之后利用ADAMS软件对其做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丝杠、滚柱、螺母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运动情况曲线图,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进一步通过ANSYS Workbench模态分析得到前6阶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从而为电动舵机的抗振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最后通过试制原理样机,设计行星滚柱丝杠副载荷及传动效率测试装置,借助试验的方法完成了行星滚柱丝杠副的额定承载能力和传动效率测试,通过对比测试结果与理论传动效率设计值,验证设计的正确性。本文的最终研究成果为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参数优化选取、产品研制及其在非常态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坤[4](2020)在《行星滚柱丝杠式惯容器动力学特性及减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隔振器是保证船舶航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关键装置。近年来,惯容器等新型元件加入隔振系统,解决了传统隔振系统中的若干问题,成为隔振研究的热点之一。惯容器形式众多,针对现有惯容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行星滚柱式惯容器,并就结构参数关系、结构参数对惯质系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复合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和非线性等方面展开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一些进展:以行星滚柱丝杠副为研究对象,对各结构的参数和构件间的运动关系展开研究。提出一种行星滚柱式惯容器,建立力学模型,分析结构参数对惯质系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滚珠丝杠式惯容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行星滚柱式惯容器能够提高惯质系数和惯-质比,惯质系数主要受滚柱的数量、尺寸以及飞轮、丝杠的尺寸影响,相同的径向尺寸时,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滚珠丝杠式惯容器。针对船用隔振器低频隔振效果不佳的问题,将行星滚柱式惯容器引入到橡胶隔振器中,对惯容器部分进行力学性能校核,保证强度满足要求。将刚度相同的橡胶隔振器、滚珠惯容复合隔振器和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应用在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中,分别对三种隔振器进行隔振性能计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的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优良的低频隔振效果。在对惯容-橡胶复合隔振器进行力学特性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力-位移关系曲线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含惯容器的Bouc-Wen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可以快速有效的识别出含惯容器的Bouc-Wen模型的最优解,该模型可以精确的模拟复合隔振器的滞回特性,数值仿真与试验结果同样吻合,参数识别精度满足要求,含惯容器的Bouc-Wen模型正确可靠。本文主要分析了行星滚柱丝杠式惯容器的力学特性,以及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在柴油发电机组隔振系统中的隔振效果,研究了惯容-橡胶复合隔振器的非线性滞回特性,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潘世林[5](2020)在《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文中指出现今,工业机械臂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制造业生产中的各个步骤,机械臂国产化也成为了重要发展方向,RV减速器作为机械臂关节减速器,对机械臂工作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RV进行深入研究是机械臂国产化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对RV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到RV的体积,对于传动效率的计算也基本相同,更忽略了高功率密度方面的研究。对RV进行功率密度的研究能够在有效减小体积的同时,使传动效率得到提高,促进其向着轻量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是RV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本文基于RV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方式,对RV的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完成了对RV的整体设计并在三维软件中绘制了RV三维模型。分析了影响RV减速器体积、效率的几何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分度圆法、平均圆法等完成了RV减速器体积建模,运用功率流法结合虚功率理论完成了RV传动效率建模。了解RV减速器的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结合自身试验条件,选定RV减速器综合试验台类型,完成综合性试验台的搭建。在搭建的试验台的基础上,完成对RV减速器一系列综合性能的试验,将传动效率试验结果与前文进行对比,验证了运用功率流法结合虚功率理论得到的传动效率公式的可用性,同时对其他试验的试验结果做了分析讨论。以前文RV体积建模及传动效率建模为基础,得到高功率密度优化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对RV进行优化,完成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的研究。

吴海彦[6](2019)在《卸船机行星差动机构的结构改造》文中研究指明唐山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从2005年以来,一期矿石码头已投产十多年,码头拥有的2500t/h桥式抓斗卸船机长期连续工作,减速机中各个轴承已开始出现疲劳损坏,且更换周期越来越短,造成设备的反复长时间停机维修,极大的影响了公司的生产效率。为了延长减速机的工作寿命,本课题针对太阳轮与行星架间装配形式设计的不足,对卸船机行星差动机构的结构进行了改造设计,从而提高了卸船机整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行星差动机构的装配图绘制了传动系统机构运动简图,分析了抓斗起升/开闭和小车运行机构的传动原理。针对差动机构的4种运动形式分别进行了运动分析,求解了不同运动形式下起升/开闭卷筒的运动转速和太阳轮与行星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然后根据抓斗卸船机的差动机构功能包的组成和失效形式,分析了其失效的主要原因,给出了深沟球轴承所受轴向载荷的来源和载荷性质;完成了差动机构的改进设计,将太阳轮和行星架间的深沟球轴承舍弃,采用球面顶块式结构来提高太阳轮的承载能力。根据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推导了球面顶块点接触弹流润滑的基本方程,通过ANSYS workbench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选择单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说明了耦合面上油膜压力分布,研究了润滑油流动的速度方向与变化规律,并求解了球面处等效应力与应变。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分析了润滑油黏度和相对运动速度对油膜压力和流场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改造前、后设备运行时间的跟踪观察,发现在同等工作条件下,改造后的设备太阳轮齿面未发现异常。实践证明了结构改造的合理性,通过结构改造可提高差动机构的强度与使用寿命,同时降低了卸船机的整机故障率,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刘伯平[7](2018)在《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的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是基于环锥行星无级变速机构的新型无级变速机构,它将锥盘改为锥齿轮,变摩擦传动为啮合传动,大大提高了无级变速机构的传动效率,减少了摩擦损失。该无级变速机构通过改变调速环与调速锥之间的调速半径,获得不同的转速和力矩,实现无级调速。在工作过程中,调速环是静止的。在需要调速时,外部机构驱动其沿调速锥的圆锥面水平移动。论文详细分析了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并对其调速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验证了实现无级变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然后将模型导入ADAMS软件,对传动机构的结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和动力学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无级变速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调速过程中输入参数的变化,表明该无级调速机构能够实现过零调速。论文还对输入轴和输出轴进行了模态分析,为避免产生共振提供了数据支持。论文的分析和仿真结果为行星锥齿轮实际样机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数据。对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这一新型的传动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行星齿轮无级变速系统的调速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图[30]表[4]参[38]

刘潇[8](2018)在《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行星传动具有多种显着的优异特点,常见优点如:传动比范围广、体积小、质量轻、承载及抗冲击能力强。得益于比普通定轴传动更多的应用优点,行星齿轮传动在各种类型的使用场景中取得了普遍应用,比如:航天传动机械、采矿起重机械、风力发电、汽车传动、国防事业。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相比于常用的行星传动,其传动比范围更大,同时因为具备功率分流特性,相比于同等程度传动范围的普通传动,其整体的结构承载及对抗激励冲击能力更加优异,因此传动过程中,分流式传动机构运行更加精确、更加稳定。考虑到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的巨大潜力,有必要针对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此种传动类型进行传动机理研究,因此,本文主要考虑从运动学与动力学两个方面,针对某类型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进行相关传动研究及实验,主要包括:首先对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其机构组成对其结构进行了简化,将两级传动结构转化为第一级两自由度差动行星传动和第二级单自由度准行星传动。之后对其设计流程进行分析,按照给定设计要求、配齿计算、传动比误差检验、模数计算、啮合参数计算、变位判断及相应求解、几何尺寸计算、装配条件验算、机构效率计算、最后进行传动件强度校核,这样的系统流程进行本文研究的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类型的设计。并用计算机语言将设计流程编写成电脑软件,简化设计计算量、提高设计速度和计算精度。运动学方面,对本文研究的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进行分析,推导了其系统传动比、系统各级各构件的转速、系统传动效率计算模型、两级功率分流比例系数计算公式。同时分别对传动机构的两级行星排特性参数与系统总传动比、各传动件转速、以及传动过程中两级传动的传递功率的分流比例进行分析。分析计算结果发现,系统整体传动比绝对值分别与两级的行星排特性参数呈正相关关系。不考虑输入转速的影响,第一级传动各构件以及第二级传动中的太阳轮转速仅与第一级传动的行星排特性参数有关,具体表现为呈反比。第二级传动的输出件转速,与两级传动的行星排特性参数呈反比。动力学方面,针对本文研究的行星传动机构,建立了其平移-扭转耦合模型,考虑到时变啮合刚度、尺侧间隙等因素对动力学方程的影响,在建立其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时,将上述因素考虑在内,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方程,之后求解了本机构的固有频率。同时针对行星轮数目的变化是否会对系统固有频率产生影响,将取第一级行星轮数目为三个,第二级行星轮数目取三到六,研究系统的固有频率变化情况。搭建了本文研究的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实验台,分别进行动力学实验及运动学实验,动力学实验选取并进行固态特性实验,使用激励力锤多次手动敲击行星齿轮箱箱体,通过布置在齿轮箱箱体上的径向、轴向、周向的加速度传感器采集齿轮箱系统在受到力锤敲击激励后的响应,通过某振动采集分析系统,对传递函数进行解析,获得了传动系统的六阶固有频率。将试验采集后分析获得的频率值与理论求解获得的固有频率值进行对比,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运动学实验采用行星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实验,在恒定输入转速变系统负载和恒定系统负载变输入转速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实时测控平台及软件采集系统传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传递效率与系统的输入转速之间关系很小。若采用定输入转速的同时,提高系统负载,传递效率值随之提高。

王清华[9](2018)在《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运动学及固有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是一种集大传动比、小型轻量化与零背隙于一体的精密传动机构,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半导体机械,机械手臂,多关节机器人,天文设备等需求精密传动及往复定位的领域。本文从节距角系数与封闭功率两方面研究了运动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固有特性与灵敏度,从而为结构设计与动态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差动摆线钢球传动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四种传动的传动比。根据两级钢球的位置方程,推导出节距角系数与行星盘齿数之间的关系式,得出传动比随节距角系数、输出盘齿数的变化规律。依据各构件转角对应的节距角数量关系,分析了节距角系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应用Pro/E和Adams软件对四种传动进行了运动学仿真,绘制各构件角速度的变化曲线图。基于四种传动的功率离散图,推导出封闭功率与自锁区间,得出1型避开反向自锁区间时,齿数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根据支路传动比与功率流之间的关系,得出大传动比与高效率的最优齿数组合。根据3型、4型传动结构的受力图,分析了封闭功率产生的原因以及所起的作用。根据赫兹接触理论,建立了8自由度无阻尼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根据系统参数振动模型,求解了各阶固有频率与主阵型。绘制各阶固有频率随各构件轴承刚度、啮合刚度与质量变化的曲线图,分析了刚度和质量参数对各阶固有频率的影响。应用矩阵摄动法和求导法,分别求解了固有频率对刚度和质量参数的灵敏度,并绘制变化曲线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求解的各阶固有频率最敏感参数基本一致,验证矩阵摄动法求解灵敏度的正确性与简便性。

薛会玲[10](2017)在《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自动变速器传动系统中普遍采用了行星齿轮机构,与定轴齿轮机构相比,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传动平稳,并且能实现较大功率的传递。在中国,从事自动变速器有关研究的人员较少,研究基础较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变速器设计方法。国外的汽车厂商为了阻挠中国自动变速器的自主研发与生产,通过一系列的专利保护政策长期封锁先进的自动变速器设计制造技术,造成我国在自动变速器领域的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本文对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功率流和传动效率分析方法以及动力学特性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对于提高自动变速器的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模型,实现了行星齿轮机构的类型综合,使用杠杆分析法对行星齿轮机构进行挡位合成;完成了行星变速机构运动、力矩、功率流及效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分析了6HP26型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1.建立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模型,通过行星齿轮机构类型综合,获得部分二自由度、三自由度行星变速机构拓扑图图谱。在行星齿轮机构综合过程中,重点介绍了拓扑图同构判别和刚性子链判别方法。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将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转化为标准拓扑图形式,再将标准拓扑图转换成运动简图,得到部分双行星排、三行星排和四行星排齿轮传动方案。2.应用杠杆分析法对行星齿轮机构进行挡位合成。从操纵角度考虑,双行星排变速器最多可以实现两个减速挡,一个直接挡,一个超速挡的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三行星排变速器最多可以实现三个减速挡,一个直接挡,两个超速挡的六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3.应用图论理论实现变速器运动、力矩、功率流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通过变速器运动、力矩分析模型,得到相关矩阵,进而完成变速器运动、力矩分析。由变速器各构件转速、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构件传递功率的大小和功率流方向,得到变速器各个挡位功率流图。采用传动比法计算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效率。对6HP26型自动变速器进行实例计算。4.以6HP26型自动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变速器五挡、二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分析五挡、二挡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以发动机的输出作为外部激励,时变啮合刚度和综合啮合误差作为内部激励,分析变速器五挡、二挡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以变速器五挡传动系统为例分析构件质量、转动惯量等系统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为6HP26型自动变速器的减振降噪、动态优化提供了依据。5.建立了6HP26型自动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的纯扭转模型和Simulink模型,运行仿真得到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构件位移响应、齿轮副动态啮合力、构件加速度时域响应和频谱图。分析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的动态响应,为6HP26型自动变速器的减振降噪提供了参考。最后,总结了全文,对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对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及运动连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分类及特点
        1.2.1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分类
        1.2.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 章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
    2.1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结构设计
        2.2.1 三大构件的设计
        2.2.2 复位凸轮的设计
        2.2.3 保持架的设计
        2.2.4 结构参数确定
    2.3 材料的选用
    2.4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校核
        2.4.1 动载荷校核
        2.4.2 转速校核
        2.4.3 寿命预测
        2.4.4 刚度分析
    2.5 建模与虚拟装配
        2.5.1 三维建模
        2.5.2 虚拟装配
    2.6 本章小结
第3 章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运动学分析
    3.1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自由度分析
        3.1.1 约束螺旋理论
        3.1.2 空间自由度计算方法
        3.1.3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空间自由度
    3.2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运动分析
        3.2.1 无复位条件下运动分析
        3.2.2 复位条件下运动分析
    3.3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实际导程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特性分析
    4.1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模态分析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2 模态分析结果及讨论
    4.2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谐响应分析
        4.2.1 谐响应分析理论
        4.2.2 谐响应分析结果及讨论
    4.3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疲劳特性分析
        4.3.1 随机振动疲劳分析理论
        4.3.2 疲劳分析结果及讨论
    4.4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接触特性分析
        4.4.1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接触分析理论
        4.4.2 轴向载荷对接触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4.4.3 温度场对接触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4.4.4 热力耦合对接触应力和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 章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动力学分析
    5.1 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摩擦力矩分析
        5.1.1 摩擦力矩产生机理分析
        5.1.2 摩擦力矩影响因素分析
    5.2 传动效率分析
    5.3 运动学仿真分析
        5.3.1 虚拟样机的建立
        5.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动力学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影响因素分析与样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的相关概念
        1.2.1 关键术语
        1.2.2 样品分离过程概述
        1.2.3 分离测试方法概述
    1.3 高速逆流色谱仪的发展概况
    1.4 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分析与优化的研究进展
        1.4.1 柱效建模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4.2 HSCCC仪柱效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2.高速逆流色谱原理分析及实验装置研制
    2.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机构实现原理
        2.1.1 两相单向性流体动力平衡机理
        2.1.2 两相单向性流体动力平衡的机构实现原理
    2.2 实验装置的结构设计
        2.2.1 机架设计
        2.2.2 行星机构设计
        2.2.3 分离柱设计
        2.2.4 解绕管设计
    2.3 实验装置试制与实验系统搭建
        2.3.1 控制系统设计
        2.3.2 解绕管模具制作
        2.3.3 实验装置测试
        2.3.4 多功能实验系统搭建及其关键参数
    2.4 本章小结
3.进样-检测环节的关联建模及其柱效影响分析
    3.1 进样环节与洗脱环节的关联建模方法
        3.1.1 洗脱环节样品洗脱模型建立
        3.1.2 连续进样的洗脱过程建模
        3.1.3 建模方法的对比验证
        3.1.4 进样曲线的分段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2 检测环节的样品传递模型构建
    3.3 进样-检测环节与洗脱环节的关联建模方法
        3.3.1 样品洗脱-传递过程建模
        3.3.2 分离过程样品洗脱-传递模型的求解
    3.4 进样和检测环节对柱效影响的分析
        3.4.1 不同进样条件对柱效的影响
        3.4.2 不同检测条件对柱效的影响
    3.5 实验对比分析
        3.5.1 实验设计及准备
        3.5.2 实验数据采集处理
        3.5.3 实验数据分析及讨论
    3.6 本章小结
4.洗脱环节的两相动态特征辨识与柱效影响因素分析
    4.1 洗脱过程可视化实验平台搭建
        4.1.1 实验设计及准备
        4.1.2 洗脱过程可视化实验结果及讨论
    4.2 关联两相动态特征的样品洗脱过程建模方法
        4.2.1 基于两相动态特征的理想小室质量守恒理论改进
        4.2.2 不完全混合小室模型的构建
    4.3 洗脱环节的柱效影响因素仿真及实验分析
        4.3.1 改进型样品洗脱-传递模型各参数取值
        4.3.2 基于数据拟合的洗脱环节柱效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高速逆流色谱仪的柱效优化技术研究
    5.1 流动相混合度的改善方法
    5.2 基于β平均值调节的柱效优化技术
        5.2.1 β平均值对流动相混合度的影响
        5.2.2 实验设计及准备
        5.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 基于环形槽倾斜度调节的柱效优化技术
        5.3.1 环形槽倾斜度对流动相混合度的影响
        5.3.2 实验设计及准备
        5.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6.基于柱效优化技术的HSCCC仪改进设计及应用
    6.1 高g级分析型HSCCC仪的设计
        6.1.1 行星架改进设计
        6.1.2 分离柱改进设计
        6.1.3 进样-检测回路优化设计
    6.2 矩形螺旋管半制备型HSCCC仪的设计
        6.2.1 传统半制备型HSCCC仪简介
        6.2.2 矩形螺旋管半制备型HSCCC仪分离柱设计
    6.3 改进型样机的研制与分离性能测试
        6.3.1 高g级分析型HSCCC样机实验研究
        6.3.2 矩形螺旋管半制备型HSCCC样机的实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3)飞行器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分类与特点
        1.2.1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分类
        1.2.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1 行星滚柱丝杠副国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1.3.2 行星滚柱丝杠的国内研究和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飞行器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设计
    2.1 行星滚柱丝杠副在飞行器舵机上的应用
        2.1.1 飞行器舵机简介
        2.1.2 电动舵机用行星滚柱丝杠副介绍
    2.2 舵机用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依据与结构组成
        2.2.1 设计依据
        2.2.2 结构组成
    2.3 行星滚柱丝杠副传动原理
    2.4 舵机用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参数设计
        2.4.1 丝杠、滚柱、螺母公称直径的优化选取
        2.4.2 三大零件导程、螺距的确定
        2.4.3 螺母内齿圈及滚柱两端齿轮齿数的计算
        2.4.4 滚柱个数的选取与布置
        2.4.5 丝杠、螺母及滚柱的关键螺纹参数计算
    2.5 三维建模与装配、加工
        2.5.1 三维建模
        2.5.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虚拟装配
        2.5.3 材料选择及处理
        2.5.4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加工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星滚柱丝杠副运动特性研究与额定载荷计算
    3.1 舵机用行星滚柱丝杠的结构分析
    3.2 位置分析
    3.3 运动分析
        3.3.1 旋转运动分析
        3.3.2 轴向运动分析
    3.4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额定载荷计算
        3.4.1 理论额定静载荷计算
        3.4.2 理论额定动载荷校核
    3.5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轴向静刚度和效率计算
        3.5.1 轴向静刚度计算
        3.5.2 传动效率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舵机用行星滚柱丝杠副的仿真分析
    4.1 ADAMS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4.2 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运动学仿真
        4.2.1 三维模型的处理
        4.2.2 添加运动副
        4.2.3 添加驱动与仿真计算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ANSYS模态分析
        4.4.1 模态分析简介
        4.4.2 模型导入
        4.4.3 有限元的网格划分
        4.4.4 模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试验研究
    5.1 测试试验方案
        5.1.1 试验总体方案设计
        5.1.2 试验台的结构与传动原理分析
        5.1.3 试验装置载荷计算与工作原理
    5.2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行星滚柱丝杠式惯容器动力学特性及减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2.1 振动控制技术
        1.2.2 惯容器
        1.2.3 行星滚柱丝杠副
        1.2.4 Bouc-wen模型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行星滚柱丝杠副参数与运动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行星滚柱丝杠副机构学和参数分析
        2.2.1 行星滚柱丝杠副机构学分析
        2.2.2 行星滚柱丝杠副参数分析
    2.3 行星滚柱丝杠副运动分析
        2.3.1 纯滚动条件下运动分析
        2.3.2 有滑动条件下运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星滚柱式惯容器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行星滚柱式惯容器结构设计及惯质系数分析
        3.2.1 惯容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3.2.2 惯容器的惯质系数分析
    3.3 惯容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3.3.1 结构参数对惯质系数的影响
        3.3.2 结构参数对作用力的影响
    3.4 行星滚柱式与滚珠丝杠式惯容器对比分析
        3.4.1 行星滚柱式惯容器的惯-质比
        3.4.2 滚珠丝杠式惯容器的惯-质比
        3.4.3 两种惯容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星滚柱式惯容器的应用与隔振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
    4.3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的应用
        4.3.1 Ⅱ型ISD隔振系统分析
        4.3.2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应用对象
        4.3.3 基于应用背景的惯容器参数设计
        4.3.4 惯容器丝杠危险截面强度理论校核
    4.4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的三维建模
    4.5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仿真分析
        4.5.1 仿真分析前处理
        4.5.2 惯容部分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5.3 行星惯容复合隔振器模态分析
    4.6 三种隔振器隔振计算对比分析
        4.6.1 隔振系统的基本数据
        4.6.2 隔振器的静变形
        4.6.3 隔振系统的稳定性计算
        4.6.4 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计算
        4.6.5 隔振系统的振动响应分析
        4.6.6 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惯容-橡胶复合隔振器的动态力学建模及参数识别
    5.1 引言
    5.2 惯容-橡胶复合隔振器力学特性试验
    5.3 含惯容器的Bouc-Wen模型
    5.4 含惯容器的Bouc-Wen模型参数识别
        5.4.1 遗传算法
        5.4.2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5.4.3 模型参数识别结果
    5.5 模型验证
        5.5.1 Simulink数值仿真
        5.5.2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RV减速器的研究进展
        1.2.2 RV减速器试验测试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RV减速器体积建模研究
    2.1 RV减速器设计
        2.1.1 传动比计算
        2.1.2 行星传动机构几何参数
        2.1.3 摆线针轮基本参数设计
        2.1.4 RV减速器三维模型
    2.2 RV减速器体积建模
        2.2.1 第一减速部体积建模
        2.2.2 第二减速部体积建模
        2.2.3 行星架体积建模
        2.2.4 主要部件总体积模型
    2.3 体积公式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V减速器效率建模研究
    3.1 RV减速器运动分析
        3.1.1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3.1.2 RV传动
    3.2 RV减速器效率建模
        3.2.1 功率流法与虚功率理论
        3.2.2 RV减速器效率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减速器试验装置研制
    4.1 试验装置机械结构
        4.1.1 功率封闭式试验装置
        4.1.2 功率开放式试验台
        4.1.3 试验台结构设计
    4.2 设备选型
        4.2.1 试验台驱动装置
        4.2.2 试验台传感器装置
        4.2.3 试验台加载装置
        4.2.4 数据采集装置
    4.3 性能测试分析
        4.3.1 传动效率测试分析
        4.3.2 传动误差测试分析
        4.3.3 空程回差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功率密度优化
    5.1 优化模型
        5.1.1 优化算法
        5.1.2 目标函数
        5.1.3 设计参数及约束条件
    5.2 优化算例
        5.2.1优化算例1
        5.2.2优化算例2
        5.2.3优化算例3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卸船机行星差动机构的结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桥式抓斗卸船机起升/开闭及小车行走机构发展历程
        1.2.1 自行小车式
        1.2.2 钢丝绳牵引小车式
        1.2.3 机械差动四卷筒牵引小车式
        1.2.4 电差动四卷筒牵引小车式
    1.3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研究现状
        1.3.1 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发展
        1.3.2 典型零件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卸船机差动机构传动方案与运动分析
    2.1 引言
    2.2 差动机构传动方案
    2.3 机构运动分析
        2.3.1 开闭机构运行
        2.3.2 起升机构运行
        2.3.3 小车机构单独运行
        2.3.4 开闭/起升机构和小车机构同时运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动机构结构失效分析与改进设计
    3.1 引言
    3.2 差动机构单个功能包结构
    3.3 差动机构的失效与失效原因分析
        3.3.1 差动机构的失效
        3.3.2 滚动轴承失效原因分析
    3.4 差动机构改造方案
        3.4.1 太阳轮结构改造
        3.4.2 行星架的结构改造
        3.4.3 改进后的功能包整体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球面顶块动压润滑与流固耦合分析
    4.1 引言
    4.2 球面顶块间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4.2.1 雷诺方程
        4.2.2 球面顶块接触应力及油膜厚度表达式
    4.3 球面顶块间润滑流场的有限元分析
        4.3.1 流固耦合有限元分析方法
        4.3.2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4.3.3 几何模型的建立
        4.3.4 材料与性能
        4.3.5 流场分析过程
        4.3.6 流场计算结果
        4.3.7 结构分析过程
        4.3.8 结构分析结果
        4.3.9 润滑油黏度对动压润滑的影响分析
        4.3.10 构件相对运动速度对动压润滑的影响分析
    4.4 球面顶块间动压润滑的分析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星差动机构结构改造实践
    5.1 引言
    5.2 差动机构的改造
    5.3 改造前、后运行数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无级变速传动(CVT)的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的运动分析
    2.1 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的结构特点及调速原理
    2.2 机构的传动比计算
    2.3 效率计算
    2.4 运动学仿真
        2.4.1 Simulink软件介绍
        2.4.2 Simulink模型的建立
        2.4.3 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3. 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三维建模
    3.1 确定基本参数
    3.2 主要零件建模
        3.2.1 输入端齿轮
        3.2.2 行星锥齿轮
        3.2.3 输出端锥齿轮
        3.2.4 调速环
        3.2.5 调速锥
        3.2.6 滚动轴承
        3.2.7 行星架
        3.2.8 轴的设计
    3.3 无级变速机构装配
    3.4 干涉检查
    3.5 本章小结
4. 无级变速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4.1 ADAMS软件介绍
    4.2 仿真模型处理
        4.2.1 仿真前提
        4.2.2 建立模型
        4.2.3 添加材料属性
    4.3 添加运动副及驱动
        4.3.1 添加固定副
        4.3.2 添加旋转副
        4.3.3 添加接触力
        4.3.4 添加驱动
    4.4 动力学分析
        4.4.1 空载时输出轴的特性
        4.4.2 恒定负载时输出轴的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无级变速机构的模态分析
    5.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5.2 传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行星传动机构研究现状
    1.3 行星传动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3.2 固有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3.3 动态响应研究现状
        1.3.4 行星齿轮传动的实验研究概况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行星齿轮传动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2.1 引言
    2.2 行星齿轮传动的基本类型
    2.3 行星传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2.3.1 传统行星齿轮传动设计
        2.3.2 计算机辅助行星齿轮传动设计
        2.3.3 2K-H型两级行星齿轮传动软件设计
        2.3.4 3K-Ⅱ型两级行星齿轮传动传动软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结构及运动分析
    3.1 引言
    3.2 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机构分析
        3.2.1 系统结构分析
        3.2.2 系统各构件转速分析
        3.2.3 两级运动构件的转速与行星排特性参数的关系分析
        3.2.4 系统传动比与行星排特性参数的关系分析
        3.2.5 系统功率分流比例分析
    3.3 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系统效率分析
        3.3.1 啮合功率法传动效率分析
        3.3.2 传动比法行星传动效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动力学建模及固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行星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4.2.1 行星系统坐标系
        4.2.2 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
    4.3 两级系统整体动力学方程
        4.3.1 系统结构组成及分析
        4.3.2 系统两级构件相对位移
        4.3.3 系统动力学方程组
        4.3.4 系统固有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传动系统平台构成及主要性能参数
    5.3 固有特性实验
        5.3.1 固有特性实验原理
        5.3.2 固有特性实验方案
        5.3.3 固有特性实验数据分析
    5.4 传动效率实验
        5.4.1 传动效率试验方案
        5.4.2 传动效率试验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动力学模型系数矩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附件

(9)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运动学及固有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精密传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2K-H型封闭差动行星传动封闭功率研究现状
    1.4 矩阵摄动法求解灵敏度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运动特性分析
    2.1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原理与类型
    2.2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传动比分析
    2.3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运动分析
        2.3.1 第一级减速运动分析
        2.3.2 第二级减速运动分析
        2.3.3 节距角系数f对传动性能影响分析
    2.4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系统的运动学仿真
        2.4.1 基于Pro/E软件三维实体建模
        2.4.2 基于Adams运动学仿真
        2.4.3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封闭功率分析
    3.1 离散法分析封闭功率
        3.1.1 功率离散图
        3.1.2 封闭功率与自锁区间分析
        3.1.3 1型传动五种情况分析
    3.2 封闭功率与齿数组合关系
        3.2.1 支路传动比与功率流向的关系
        3.2.2 最佳齿数组合
    3.3 封闭功率产生原因分析
        3.3.1 3型受力分析
        3.3.2 4型受力分析
        3.3.3 封闭功率所起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固有特性分析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
        4.1.1 行星盘啮合副受力分析
        4.1.2 建立系统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
        4.1.3 建立系统动力学方程
    4.2 系统固有频率分析
        4.2.1 系统的参数振动模型
        4.2.2 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4.3 系统固有频率轨迹变化规律
        4.3.1 系统刚度参数对固有频率影响分析
        4.3.2 系统质量参数对固有频率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矩阵摄动法的灵敏度分析
    5.1 矩阵摄动法分析灵敏度
        5.1.1 矩阵摄动法理论
        5.1.2 系统固有频率对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
    5.2 求导法分析固有频率灵敏度
        5.2.1 系统固有频率对质量参数的灵敏度计算
        5.2.2 系统固有频率对刚度参数的灵敏度计算
    5.3 矩阵摄动法与求导法结果对比分析
        5.3.1 系统固有频率对刚度参数灵敏度结果对比
        5.3.2 系统固有频率对质量参数灵敏度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变速器概述
    1.3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研究现状
        1.3.1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设计理论
        1.3.2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1.4 行星齿轮传动动力学研究现状
        1.4.1 分析模型
        1.4.2 固有特性
        1.4.3 动态响应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初步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行星齿轮变速传动自由度
    2.3 单行星排齿轮传动
    2.4 复合式行星齿轮传动
    2.5 基于图论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
        2.5.1 行星齿轮机构拓扑图
        2.5.2 行星齿轮机构综合
        2.5.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枚举
    2.6 本章小结
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挡位合成
    3.1 概述
    3.2 行星齿轮机构杠杆分析法
    3.3 双行星排变速器挡位分析
    3.4 三行星排变速器挡位分析
    3.5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挡位合成
    3.6 变速器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3.7 本章小结
4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图论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运动、力矩及效率分析
        4.2.1 变速器分析模型
        4.2.2 变速器运动分析
        4.2.3 变速器力矩分析
        4.2.4 变速器功率流和效率分析
    4.3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分析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分析
    5.1 概述
    5.2 动力学分析基本假设
    5.3 构件加速度分析
    5.4 构件相对位移分析
    5.5 齿轮传动系统的动态激励
        5.5.1 时变啮合刚度
        5.5.2 综合啮合误差
    5.6 变速器行星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分析
        5.6.1 五挡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5.6.2 二挡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5.7 系统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Simulink的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6.1 概述
    6.2 变速器行星传动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6.2.1 一挡传动系统纯扭转动力学模型
        6.2.2 一挡传动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
    6.3 变速器一挡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变速器五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系数矩阵
附录B 变速器二挡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模型系数矩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式行星滚柱丝杠副的设计及运动连续性研究[D]. 李巧.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高速逆流色谱仪柱效影响因素分析与样机研制[D]. 陈海军. 四川大学, 2021(01)
  • [3]飞行器舵机用小型行星滚柱丝杠副设计与研究[D]. 唐小龙. 西京学院, 2020(05)
  • [4]行星滚柱丝杠式惯容器动力学特性及减振性能研究[D]. 张坤.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5]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D]. 潘世林. 济南大学, 2020(01)
  • [6]卸船机行星差动机构的结构改造[D]. 吴海彦. 燕山大学, 2019(04)
  • [7]行星锥齿轮无级变速机构的动力学研究[D]. 刘伯平.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8]两级功率分流式行星传动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D]. 刘潇. 山东大学, 2018(01)
  • [9]双级封闭式摆线钢球行星传动运动学及固有特性分析[D]. 王清华. 燕山大学, 2018(05)
  • [10]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传动方案设计及性能分析研究[D]. 薛会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闭式行星传动运动分析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