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功效试验

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功效试验

一、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茂明,顾鑫,杨晓贺,姚亮亮,高雪冬,刘伟,邱磊,丁俊杰[1](2021)在《六种生物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筛选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生物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选择了6种生物药剂,在大田常规栽培模式下进行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具有防治和增产的效果。其中,0.3%的丁子香酚防治和增产效果最好,防效达82.58%,增产20.97%,净增加效益3 472.30元·hm-2;其次是3%多抗霉素,防效达81.44%,增产20.54%,净增加效益3 064.40元·hm-2。

刘雄[2](2021)在《榆林马铃薯主要病害调查及其田间药剂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闫浩浩[3](2021)在《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高度流行且危害严重,能侵染马铃薯全株,引起茎叶腐烂,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化学药剂防治仍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但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易污染环境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对环境和人类安全。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易分离培养,对人畜无毒无害,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将其应用于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利用生防菌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还少有报道。本研究从健康番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对多种细菌、真菌和卵菌病原物均有很好抑制效果的生防菌株SDTB038。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指标及分子生物学等分析结果,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velezensis)。该菌株可以分泌对致病疫霉具有拮抗效果的次生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疫霉的侵染,具有应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开发潜力。本研究探讨了化学药剂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协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为开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剂提供了新思路,为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主要筛选到了对马铃薯晚疫病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生防菌株SDTB038,该菌株同时对真菌性病原菌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ragariae)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细菌性病原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多种病原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依据形态学特征,生理和生化特性,扩增保守基序16S r RNA基因、gyr A基因和gyr B基因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将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2.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在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中,均表现出对马铃薯晚疫病较高的防效。在温室试验中,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促进了植物生长(株高和茎粗)。两年的田间试验(2018年和2019年)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0.79%(2018年)和37.67%(2019年),并且最高浓度(170 g/ha)的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协同防治效果优于其它处理,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75%(2018年)和79.45%(2019年)。85 g/ha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防治效果以及单独使用170 g/ha氟醚菌酰胺的防治效果在统计学中并无显着差异(P<0.05)。共毒系数的测定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与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抑菌物质表现出增效作用。综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氟醚菌酰胺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可以在大田防治中发挥协同增效作用。3.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的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在离体叶片上有抑制活性。该脂肽物质能够改变致病疫霉细胞膜通透性,致病疫霉渗出的内容物质使电导率值升高。通过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分析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能够产生表面活性素。通过脂肽基因的扩增,发现菌株SDTB038中含有表面活性素基因(srf AB,srf AC)和丰源素基因(fen B)。因此,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分泌的脂肽物质是其能够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生防机制之一。

秦帅,柯岩,汪杰,张静,张立新[4](2020)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如无机铜类、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吗啉类、酰胺类等,以及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化合物结构,如芳香酰肼类、菲啶类、喹啉类、二唑硫醚类、二唑硫酮类等,并展望研发新作用机制的药剂,为相关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乔柳[5](2020)在《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属于茄科,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但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公认的第一大作物病害。目前主要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喷施化学农药和加强栽培管理等方法来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化学农药仍然是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病菌已产生抗药性且污染环境,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加之,近年来由于病菌的生理生化分化与变异加快、尤其是A2交配型的出现导致病菌遗传重组频率增加,已出现能克服整套鉴别寄主中的全部11个单一抗晚疫病基因的全谱型生理小种,同时病菌对化学农药的抗性也日益增强,加大了对该病害的防治难度。因此,寻求新的、安全友好的生物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抑制致病疫霉并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已有许多报道,但将其制成生防制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并促进马铃薯生长还鲜见报道。本实验室前期已筛选获得多株致病疫霉拮抗菌,但在利用拮抗菌持续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以及离体和盆栽植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过程中,发现单一的拮抗菌往往抑菌活性和防病效果的稳定性不够,而利用2种或以上的拮抗菌进行复合发酵或单独发酵培养后再按照一定比例复配,抑菌活性和防病效果都明显优于单一菌株,说明不同菌株之间能够协同增效。尤其是将细菌SR13-2、HT-6、ST-1、W-7和放线菌Sy11这5种菌进行复合发酵培养后,所得复合发酵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其中抑菌效果最为突出的单一菌株HT-6;进一步发现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在马铃薯离体组织和盆栽植株上对晚疫病的防效也显着优于HT-6单一菌株的效果。但复合发酵菌液适合于现配现用,对保存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储存时间较短,同时也不利于在田间使用。本论文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拟将这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制成复合菌剂,明确其稳定性及防病促生作用的机理及效果,为尽快开发利用该复合菌剂在实际生产中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将细菌SR13-2、HT-6、ST-1、W-7和放线菌Sy11这5种拮抗菌的复合发酵菌液制成复合菌剂,并探讨不同温度、紫外线、保存时间对复合菌剂中活菌数的影响;(2)明确复合菌剂处理对马铃薯离体组织、种薯萌芽期以及盆栽植株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3)了解复合菌剂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以及增强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植株体内的生理变化,包括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MDA、叶绿素含量以及相关抗性酶活;(4)初步评价复合菌剂在田间小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完成以上内容可为开发利用这5种菌的复合菌剂实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试验依据。本试验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研制获得了5株拮抗菌的复合菌剂,该复合菌剂耐高温、耐紫外线照射,室温可保存6个月以上。将这5种菌的复合发酵菌液经过离心、与载体配合、烘干、研磨、过滤等环节制成了复合菌剂,活菌数是2.61×109 cfu/g;制成的复合菌剂有较强的环境稳定性,可在室温下保存6个月,耐90℃高温和下午2点时的紫外线直接照射60 min。在上述条件下,复合菌剂中的活菌数可保持在1.06×106 cfu/g至3.37×107 cfu/g之间。2、复合菌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没有不利影响,且对块茎切片、种薯萌芽、盆栽植株以及离体叶片上晚疫病的发生均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其中在块茎切片上的预防效果显着优于治疗以及施用复合菌剂的同时接种病菌的处理(P<0.05),病情指数为0(对照病情指数85),相对保护率也达到了100%,也显着优于甲霜灵锰锌的处理(病情指数30)(P<0.05);在种薯萌芽期复合菌剂浸种后的防病效果(病情指数30)显着优于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46.7),更加显着优于LBL对照(病情指数73.3);在盆栽植株上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数24)显着优于浸种(病情指数33.2)和喷叶(病情指数46.5)单独处理以及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36)(P<0.05);在离体叶片上也以复合菌剂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防病效果最好,病情指数为20,而浸种和喷叶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和55,显着优于LBL(病情指数86.7)和甲霜灵锰锌(病情指数36.7)(P<0.05)。3、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能显着增加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并促进根系生长、提高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体上以浸种和喷叶全处理后促进生长的效果最明显,在播种的第67天,复合菌剂全处理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长、根系鲜重、根系鲜重和产量最高,分别为45.3 cm、2.2 cm、54片、53.27 mm2、17.9 cm、37.6 g、5.79 g、215.7 g;全处理的除叶面积(53.27 mm2)显着低于喷叶处理(54.43 mm2)(P<0.05)外,在株高、茎粗、叶片数、根系生长和产量方面均略优于与浸种的单独处理,但彼此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复合菌剂能显着提高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抗性酶、MDA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总体上仍以浸种和喷叶全处理引起的变化幅度最大,播种后出苗至第7-8片复叶完全展开(喷叶处理5天)时,复合菌剂浸种和喷叶全处理的植株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PPO、POD、PAL、MDA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7.5 mg/g、14.0 mg/g、60.7 U/gmin、372.6 U/gmin、438.4 U/gmin、0.89 mmol/g和3.56 mg/g,与浸种和喷叶的单独处理以及甲霜灵锰锌溶液处理之间均有显着差别(P<0.05)。5、初步验证了复合菌剂在田间小区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较好的实际防病效果。与LBL对照相比,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株高、叶面积、叶片数、块茎产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张北试验地,复合菌剂处理后晚疫病的病情指数为26.3,与甲霜灵锰锌对照(病情指数33.3)有显着性差异(P<0.05)。

吴杰,赵建江,路粉,孟润杰,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6](2021)在《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文中提出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马铃薯一季作区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趋于下降,普遍产生低水平抗性,平均抗性倍数为3.45,平均抗性指数为0.48;所有供试菌株中抗性菌株频率占90.80%,其中低抗菌株占90.35%,2016年首次检测到3株中抗菌株。2016、2017连续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按推荐剂量施药4次,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对晚疫病防治效果显着高于68%精甲霜·锰锌WG、80%代森锰锌WP、250 g·L-1嘧菌酯SC、500 g·L-1氟啶胺SC,但2017年防效略低于2016年,由89.5%降至86.0%。氟吡菌胺的混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仍然是目前防治晚疫病效果较好的药剂,但生产中需密切监测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的田间抗性发生动态,实施抗药性治理对策,即限制每个生长季节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的施用次数,将687.5 g·L-1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SC与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

余帮强,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王收良[7](2019)在《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决单一药剂长期使用极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方法]复配2种单剂10%四唑吡氨酯SC和100 g/L氰霜唑SC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设置5种不同水平复配药剂用量和2种单剂用量,分别与对照药剂和清水对照比较防效、产量等。[结果]最后1次用药后复配药剂防效达40.1%~63.4%,增产37.00%~87.63%,防效和产量均显着高于单剂。[结论]建议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佳制剂用量为10%四唑吡氨酯SC 600 m L/hm2+100 g/L氰霜唑SC 600 m L/hm2。

徐雪亮,刘子荣,姚英娟,曾绍民,黄衍章,刘小娟,范会云,王奋山[8](2019)在《化学药剂种薯消毒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效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播前种薯浸液消毒处理法,研究了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和水旱轮作地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疫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为60.3%;疮痂病旱地以500 g/L氟啶胺悬浮剂和75%百菌清水分散粒剂的防治效果较好,均高于80%,水旱轮作地以75%百菌清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均高于60%;种薯浸液消毒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差。与水旱轮作地相比,8种化学药剂在旱地对3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整体较好。

朱雷[9](2019)在《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文中认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是马铃薯种植大国,晚疫病对马铃薯种植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长期以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控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化学防治依然是应对马铃薯晚疫病最为有效的措施。但化学农药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因而选用环境友好型药剂显得尤为重要。光能变价离子钛(Titanium ion of variable valence with light energy,TIVL)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且能有效降低作物的发病率,减轻发病症状。本研究以对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抑菌作用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探索不同浓度的光能变价离子钛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萌发以及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致病力的抑制作用;分析不同菌株对甲霜灵和TIVL的敏感性;应用TIVL和常用化学药剂及其组合混用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以期为TIVL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进而为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绿色环保等方面提供新的防治途径。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TIVL的抑菌作用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萌发及晚疫病菌的致病力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与TIVL的浓度呈正相关。16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抑制率为95.77%,16μg/mL的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平均萌发率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达99.07%;32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平均抑制率为92.73%,32μg/mL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平均抑制率为91.11%。晚疫病菌所表现的生物特性均与对照组0μg/mL存在极显着差异;2.不同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甲霜灵和TIVL的敏感性从5个省市晚疫病菌群体各随机挑选目标菌株2株(共计10株),分别测定其对甲霜灵和TIVL的EC50与RI值,未发现目标菌对甲霜灵和TIVL存在交互抗性;3.TIVL和化学药剂混配组合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使用含钛药剂与传统药剂混用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相比单独使用同剂量的含钛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与产量有显着提升;而单独使用含钛药剂太谷乐的平均防效为40.66%,增产率13.9%。但含钛药剂太谷乐与68%精甲霜灵·锰锌WDG混用的平均防效高达77.15%,增产率更是达到44.39%。

李江江[10](2019)在《靶向E(z)甲基转移酶的组蛋白H3K27me3抑制剂GSK126对致病疫霉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文中认为致病疫霉属于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其侵染马铃薯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导致马铃薯茎、叶的坏死和块茎腐烂,是全球农业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曾于19世纪中期在爱尔兰大爆发,导致上百万人饿死,史称爱尔兰大饥荒。目前,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十分普遍,每年都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推广抗病品种的种植可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但是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变异速度快,田间产生的新的生理小种可克服马铃薯的品种抗性。因此,化学防治依旧是农业生产上防控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组蛋白H3上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是一种与基因转录抑制相关的表观修饰,该修饰会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其变得更为致密紧缩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H3K27me3修饰在真菌、植物、动物和人类中都十分保守,影响着包括发育、分化和免疫等许多生物学过程。在拟南芥、果蝇等模式生物中的研究证实PRC2复合体催化组蛋白H3K27的三甲基化修饰,复合体中的E(z)亚基是具有催化活性的甲基转移酶。化学分子GSK126是一种靶向E(z)的特异性组蛋白H3K27me3化学抑制剂,其通过与甲基供体腺苷甲硫氨酸SAM竞争性结合E(z)亚基来抑制E(z)的酶活性。然而,GSK126对于疫霉菌的防治作用至今还没有被研究过,针对该科学问题,本文围绕GS K12 6对疫霉菌的生理生长抑制效果及其对于杀菌剂霜霉威药效的影响开展了以下研究。H3K27me3修饰的检测及E(z)同源基因的挖掘与序列分析。首先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实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中均存在组蛋白H3K27me3修饰,并且通过与果蝇及人类的序列同源比对,在致病疫霉中找到了 5个E(z)同源基因,在大豆疫霉中找到了 7个E(z)同源基因。通过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致病疫霉PITG02096T0和大豆疫霉Ps144554与果蝇E(z)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均含有保守的SET功能域。另外,通过对6个致病疫霉小种的E(z)同源蛋白SET功能域的序列进行比对,我们发现致病疫霉的 E(z)同源蛋白PITG10068T0、PITG12169T0、PITG02096T0、PITG13 838T0、PITG13837T0的氨基酸序列在SET功能域内高度保守。结合转录本数据,本研究证明了在致病疫霉中存在能够表达的E(z)保守同源基因,推测可能参与致病疫霉的组蛋白H3K27me3的调控。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对GSK126的敏感性测验。由于GSK126能够靶向人类PRC2复合体中的E(z)同源蛋白EZH2,并且对一些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及其H3K27me3修饰有着显着的抑制效果。而在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中也存在E(z)的同源基因,于是我们推测GSK126也可能通过靶向疫霉菌E(z)蛋白进而影响这两种疫霉的生理生化过程。我们首先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对GSK126的敏感性,发现GSK126对致病疫霉菌株生长抑制率的EC50值为177.9μM,对大豆疫霉P6497菌株生长抑制率的EC50值为107.6 μM。我们近一步通过Western blot证明100 μM的GSK126对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的组蛋白H3K27me3修饰水平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随后我们通过SWISS-MODEL网站对疫霉菌E(z)同源蛋白与GSK126的互作结构进行了模拟预测,发现利用大豆疫霉的E(z)同源蛋白Ps117600可以找到带有GSK126分子的蛋白结构模板,并模拟出Ps117600的三维结构以及四个可能与GSK126互作的氨基酸残基,其中一些残基在检测的致病疫霉T30-4菌株的E(z)同源蛋白序列中高度保守。GSK126与霜霉威混配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霜霉威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菌剂,具有局部内吸作用,可抑制病菌细胞膜成分的磷脂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对于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和烟草黑胫病等卵菌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在农业疫病防治中大量使用。考虑到GSK126可通过影响H3K27me3的修饰进而改变疫霉菌基因组的表观遗传状态,推测该化合物可能会影响疫霉菌对霜霉威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测定GSK126与霜霉威是否存在协同增效的作用,探讨其协同防治的成效。我们首先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致病疫霉对霜霉威的敏感性,霜霉威对致病疫霉T30-4菌株生长抑制率的EC50值为10.17μg/mL。进一步我们使用终浓度为93.69μg/mL的GSK126与霜霉威混配并测定其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根据Horsfall方法,利用抑制率计算出混配药剂的毒性比率,发现GSK126与霜霉威混配具有增效作用。今后课题组还将进一步针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表观抑制剂与化学农药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可为今后的病害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二、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六种生物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筛选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植株的直接影响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晩疫病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商品薯率及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病原菌发生规律
        1.1.2 防治措施
    1.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分类
        1.2.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
    1.3 芽胞杆菌研究现状
        1.3.1 贝莱斯芽胞杆菌
        1.3.1.1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发现
        1.3.1.2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形态
        1.3.1.3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保存现状
        1.3.1.4 贝莱斯芽胞杆菌分泌物
        1.3.1.5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应用现状
    1.4 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病原菌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药剂及马铃薯品种
        2.1.4 试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拮抗菌筛选
        2.2.2 菌株SDTB038 的鉴定
        2.2.3 化学农药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2.2.4 相容性试验
        2.2.5 菌株SDTB038 抑菌效果
        2.2.6 温室试验
        2.2.7 大田试验
        2.2.8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2.2.9 脂肽基因的扩增和脂肽物质的提取
        2.2.10 电导率测定
        2.2.11 离体叶片试验
        2.2.12 UPLC-Q-TOF-MS分析
        2.2.13 增效系数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菌株SDTB038 的抑菌活性
    3.2 菌株SDTB038 鉴定
    3.3 室内毒力结果
    3.4 室内相容性试验
    3.5 温室试验
    3.6 大田试验
    3.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3.8 SDTB038 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抑制活性
    3.9 脂肽类物质的基因鉴定及抑菌效果
    3.10 脂肽物质对致病疫霉电导率的影响
    3.11 离体叶片试验
    3.12 UPLC-Q-TOF-MS分析
    3.13 增效系数
4 讨论
    4.1 生防菌的分离与鉴定
    4.2 生防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可行性分析
    4.3 生防菌分泌的抑菌物质及其鉴定
    4.4 微生物与化学药剂协同防治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
    1.1 无机铜类
    1.2 唑类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1.4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1.5 吗啉类
    1.6 酰胺类
    1.7 其他类
2 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化合物结构
    2.1 芳香酰肼类化合物
    2.2 菲啶类化合物
    2.3 喹啉类化合物
    2.4 二唑硫醚类化合物
    2.5 二唑硫酮类化合物
    2.6 2-甲氧基-2-(2-取代苯基)-N-甲基乙酰胺类化合物
    2.7 芳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2.8 硼酸酯类化合物
3 小结与展望

(5)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
        1.1.1 概述
        1.1.2 主要病害
        1.1.3 马铃薯晚疫病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1.2.1 育种防病
        1.2.2 农业栽培防病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致病疫霉拮抗菌的筛选与利用
        1.3.1 已报道的部分致病疫霉拮抗菌
        1.3.2 本实验室筛选获得的5种拮抗菌
        1.3.3 拮抗菌的防病效果
    1.4 生物制剂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复合菌剂的制备及稳定性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活化菌株及其复合菌液的制备
        2.2.2 复合菌剂的制备
        2.2.3 不同存贮时间处理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2.4 不同温度处理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2.5 紫外线影响复合菌剂稳定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合菌液与复合菌剂的理化性质
        2.3.2 不同存贮时间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3.3 不同温度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3.4 紫外线对复合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复合菌剂的离体防病效果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其他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有无不利影响的观察
        3.2.2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测定
        3.2.3 复合制剂对马铃薯种薯萌芽期的防病效果测定
        3.2.4 复合制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防病效果测定
        3.2.5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防病效果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作用
        3.3.2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种薯萌芽期的防病作用
        3.3.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防病作用
        3.3.4 复合菌剂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防病效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试剂
        4.1.3 供试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复合菌剂影响盆栽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观察测定
        4.2.2 复合菌剂影响盆栽马铃薯植株可溶性糖及蛋白的测定
        4.2.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2.4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4.2.5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盆栽马铃薯植株的长势长相
        4.3.2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可溶性糖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4.3.3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片中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4.3.4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5 复合菌剂对盆栽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试剂
        5.1.3 供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试验地点
        5.2.2 马铃薯的田间种植及管理
        5.2.3 田间马铃薯植株的处理
        5.2.4 不同处理影响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观察
        5.2.5 不同处理预防病害效果的观察与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田间马铃薯种薯出苗率的影响
        5.3.2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植株长势长相的影响
        5.3.3 复合菌剂对田间马铃薯植株晚疫病的预防效果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作物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药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性测定
        1.2.2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敏感型划分及抗性指数计算
        1.2.3 药剂田间防效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氟吡菌胺的抗性动态
    2.2 不同杀菌剂对晚疫病田间防效
3 讨论

(7)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1.2 试验对象、作物品种及药剂
    1.3 试验设计
    1.4 药效调查方法
    1.5 相关计算公式
    1.6 试验操作
    1.7 统计与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防效分析
    2.2 对产量构成与产量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8)化学药剂种薯消毒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八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2 八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3 八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9)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马铃薯及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
        1.1 马铃薯
        1.2 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
    2.马铃薯晚疫病概况
        2.1 马铃薯晚疫病
        2.2 症状
        2.3 病原
        2.3.1 分类地位
        2.3.2 病原形态和交配型
        2.3.3 病原生物学
        2.3.4 病原菌生理分化
        2.4 发生规律
        2.4.1 病害循环
        2.4.2 发病条件
        2.4.3 预测预报
        2.5 主要防控措施
        2.5.1 选用抗病品种
        2.5.2 选择无病种地和无病种薯
        2.5.3 加强栽培管理
        2.5.4 药剂防治
    3.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研究概况
        3.1 钛元素的基本情况
        3.2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的发现
        3.3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的研究进展
    4.选题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4.1 选题目的
        4.2 选题意义
        4.3 研究内容
        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作用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不同培养基筛选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1.3.1 材料
        1.3.2 方法
        1.4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1.4.1 材料
        1.4.2 方法
        1.5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1.5.1 材料
        1.5.2 方法
        1.6 甲霜灵和TIVL交互抗性测定
        1.6.1 材料
        1.6.2 方法
        1.7 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筛选结果
        2.2 TIVL对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2.2.1 TIVL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2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2.2.3 TIVL对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TIVL对晚疫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2.4 甲霜灵和TIVL交互抗性测定
    3.讨论
第三章 光能变价离子钛(TIVL)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试验时间、地点与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调查与统计
        1.4.1 发病严重度调查
        1.4.2 产量增幅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2 产量
    3.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1.主要结论
        1.1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1.2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萌发的影响
        1.3 TIVL对马铃薯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1.4 田间防治试验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靶向E(z)甲基转移酶的组蛋白H3K27me3抑制剂GSK126对致病疫霉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组蛋白H3K27me3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 致病疫霉概述
        1.1 致病疫霉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1.2 致病疫霉的生活史
        1.3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及危害
        1.4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因素及侵染循环
        2 组蛋白H3K27me3的研究进展
        3 PRC2复合体及E(z)甲基转移酶的研究进展
        4 组蛋白H3K27me3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 致病疫霉对霜霉威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致病疫霉E(z)同源基因的序列比对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菌丝样品的制备
        1.4 蛋白质的提取
        1.5 蛋白质的电泳
        1.6 Western blot
        1.7 杂交显色
        1.8 致病疫霉PRC2复合体各亚基同源序列的搜索
        1.9 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E(z)同源序列的搜索
        1.10 进化树的构建
        1.11 致病疫霉E(z)同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1.12 序列比对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中均存在H3K27me3修饰
        2.2 致病疫霉PRC2复合体各亚基的同源基因鉴定
        2.3 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E(z)同源基因鉴定
        2.4 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E(z)同源蛋白进化树分析
        2.5 致病疫霉E(z)同源蛋白的序列分析
        2.6 致病疫霉E(z)同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对GSK126的敏感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供试培养基
        1.4 供试菌株对GSK126的药剂敏感性测定
        1.5 致病疫霉和大豆疫霉组蛋白H3K27me3的检测
        1.6 蛋白质的提取
        1.7 蛋白质的电泳
        1.8 Western blot
        1.9 杂交显色
        1.10 蛋白结构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致病疫霉T30-4菌株对GSK126的敏感性
        2.2 大豆疫霉P6497菌株对GSK126的敏感性
        2.3 致病疫霉组蛋白H3K27me3受到GSK126的抑制
        2.4 大豆疫霉组蛋白H3K27me3受到GSK126的抑制
        2.5 大豆疫霉Ps_117600的蛋白结构模拟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GSK126与霜霉威混配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供试培养基
        1.4 供试菌株对霜霉威的药剂敏感性测定
        1.5 GSK126与霜霉威混配药剂增效配比的定性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致病疫霉T30-4菌株对霜霉威的敏感性
        2.2 致病疫霉对GSK126与霜霉威混配药剂的敏感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致谢

四、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六种生物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筛选试验[J]. 张茂明,顾鑫,杨晓贺,姚亮亮,高雪冬,刘伟,邱磊,丁俊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12)
  • [2]榆林马铃薯主要病害调查及其田间药剂防治研究[D]. 刘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贝莱斯芽胞杆菌SDTB038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防作用的研究[D]. 闫浩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研究进展[J]. 秦帅,柯岩,汪杰,张静,张立新. 现代农药, 2020(04)
  • [5]复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及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D]. 乔柳. 河北大学, 2020(08)
  • [6]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监测及9种常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防效评估[J]. 吴杰,赵建江,路粉,孟润杰,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 植物病理学报, 2021(01)
  • [7]四唑吡氨酯+氰霜唑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 余帮强,郭志乾,吴林科,张国辉,王收良. 农药, 2019(12)
  • [8]化学药剂种薯消毒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防效试验[J]. 徐雪亮,刘子荣,姚英娟,曾绍民,黄衍章,刘小娟,范会云,王奋山.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6)
  • [9]光能变价离子钛对致病疫霉的抑菌作用及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D]. 朱雷.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靶向E(z)甲基转移酶的组蛋白H3K27me3抑制剂GSK126对致病疫霉抑制效果的初步探究[D]. 李江江.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功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