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板级电路的集成设计环境

异构板级电路的集成设计环境

一、异地异构板级电路集成设计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龙[1](2019)在《基于服务器系统高可靠性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设计开发还是加工制造,或是基础材料,其可靠性对于任何的电子类的产品,都是衡量产品质量非常重要的特性。大到火箭、航天飞机、电动汽车,小到仪器仪表,贴片式电容、电阻,芯片等都对可靠性有着相当高的需求,而作为整合度、集成度较高的服务器,对可靠性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服务器的常规设计需兼顾结构强度、系统配置兼容性、线缆排布、减振及隔振设计、散热及风流场合理性、电磁兼容性、组装及维护的易操作性等要求。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设计工程师考虑该环节及环节之间的高可靠性设计,除了服务器系统中最基本的供电可靠性以外,还包含有针对散热的风扇调控可靠性、硬盘读取可靠性、电路板可靠性、及信号传输的高可靠性等可靠性因素。浪潮服务器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领域深耕多年,也积累了非常多的优化设计经验及方法,并不断创新探索,追求卓越。高可靠性在高密度、高性能服务器领域、高密度存储服务器等,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将围绕服务器的高可靠性设计,从机构设计的角度,进行高可靠性的研究。并加以总结,指导服务器结构优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围绕硬盘这个服务器中最重要的存储单元,从传统的依靠阻尼弹性材料进行隔振、减振的方式,到新型的蜂巢网、吸音棉等新材料来进一步优化减振效果。从持续提高硬盘读写率的角度,进行了反复的对比实验,最终得出服务器存储高可靠的最优方案。2.围绕主板这个计算单元,从电路板螺丝固定孔的摆放、零件的摆放、背板加强板的形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并进行无包材的裸板振动、冲击测试,使用红墨水渗透测试方法进行结果评估。在优化过程中,并尝试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法:在实际测试中,预埋多个应变片来测得区域应变值,进行数值回代,以增强仿真结果的拟合度。3.围绕着高密、高性能服务器的连接器单元,从连接器的对插设计,到对插的诸多可能性结果分析。强调配合的容错性在高可靠性设计中的重要性。最终总结出一套各个配合自由度的容错设计方法。

宋兴儒[2](2013)在《工业无线/有线网络的集成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不断应用使得工业控制网络的扩展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与传统的工业控制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具有低成本、易使用、易维护、高灵活性以及扩展性强等特点,巨大的潜在应用使它成为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热点。而目前工业骨干网络主要采用有线网络,如工业以太网控制网络,因此研究如何实现工业无线/有线网络的集成互联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ZigBee作为种新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由于其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工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以ZigBee无线网络与工业以太网控制网络为例,进行工业有线/无线网络的集成互联研究。首先,本文论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并综述了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在分析工业无线/有线网络的集成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网络之间集成互联的思想和解决方案,最后提出采用网关装置实现两种网络的集成。然后,文章提出了以ARM9处理器为核心的网关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给出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架构。根据网关系统硬件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元器件的选型以及各部分硬件电路的设计,并介绍了PCB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包括引导加载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的移植、根文件系统设计、ZigBee模块通信程序和嵌入式Web服务器程序的编写等。最后进行了网关系统的功能测试和丢包率测试,实验过程中网关装置运行良好,完成了工业无线/有线两种不同网络之间的集成互联。

孙煜晴[3](2011)在《印制电路板制造中加工数据自动审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产品微型化、轻量化和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使得印制电路板(PCB)的设计要求越来越复杂。而现有的电子辅助设计软件普遍存在重设计轻加工的问题,对PCB设计的审核主要以人工为主,主观性强、可靠性差、效率偏低。如何快速准确完成PCB设计的可加工性审查,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研究分析OrCAD、VeriBest等多种异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文件结构,设计了EDA文件提取转换后的归一化文件数据格式,实现了异构EDA数据的同构转换,解决了加工数据的来源问题。分析总结了加工数据审查规则,设计建立了规则数据库。针对加工数据审查种类繁多的问题,制定了统一的自动审查流程,设计并实现了PCB制造中基于规则的加工数据自动审查系统。通过对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对审查结果的可视化表示。本文设计的PCB制造中加工数据自动审查系统实现了对EDA设计文件、Gerber文件和钻孔文件的自动审查,改变了人工审查的传统模式,提高了审查效率。测试运行表明,系统接口灵活,审查错误覆盖率高,人机交互性强,且有易管理、易扩充,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本系统仅适用于常用的EDA工具,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扩展;另外,设计规范和审查规则还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未来PCB生产制造的需求。

王晨[4](2010)在《基于工作流的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通信整机的实际调试过程中,人工参与成分多,常以经验为先,缺乏科学统一的调试规范,造成了通信整机调试速度慢的后果,进而影响了生产速度。因此,需要进行调试数字化研究,实现通信整机快速调试的目标。针对通信整机调试的流程和工作内容,本文首先研究了工作流技术的背景和相关概念,深入地分析了工作流的过程模型、组织模型和资源模型。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通信整机调试过程抽象为三种工作流模型,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的通信整机调试模型。随后结合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的总体框架,即结合数据库的应用,将轻量级工作流引擎内嵌到C/S模式的网络结构。另外,详细地设计了系统的主要模块和工作流引擎。最后,按照设计内容,实现了系统的主要模块,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缩短了近40%的调试工作时间,而且提高了调试的准确率,从而满足了通信整机快速调试的需求。然而,通信整机调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调试文档中使用图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卢靓妮[5](2009)在《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通信整机的生产过程中,调试阶段的工作周期约占到整个生产周期的40%左右,且存在工作量大、返工多、易出错等问题,成为通信整机快速研产的瓶颈,因此急需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通信整机的快速调试问题。本文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和异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数据的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研究文档自动化技术,提出了一种调试文档自动化生成模型,实现了同一调试项目中各类文档的自动生成和所生成的数字化文档的规范配置管理;设计了针对调试的中间文件格式,并在分析三种主流EDA设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调试相关信息的提取和转换算法,为通信整机调试过程中的异构EDA设计信息提供了统一的接口;为了尽早发现设计错误,避免不必要的调试工作,本文根据PCB设计知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印刷电路板(PCB)设计自动审查方法,选择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知识表示,并建立了其上的知识库和知识匹配推理策略。经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提高了通信整机调试的自动化程度和数字化程度、降低了调试的工作量,减少调试过程的错误,极大的提高了通信整机调试的效率然而,通信整机调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文档的图表信息提取、数据审查的自动化程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张锐[6](2007)在《基于PowerPC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直观、方便、信息内容丰富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早期的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在信号质量,传输距离,远程控制以及大规模组网能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视频数据的网络实时传输和控制成为可能。与之相应,数字监控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以嵌入式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视频监控系统,它在稳定性、集成度,性能、价格、可升级性以及可操作性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代表了目前视频监控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论文以高速公路视频监控为应用背景,介绍了一种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文中分析了嵌入式视频编解码器的主要实现方式及各自特点,研究了视频监控系统中涉及的视频压缩标准,PCI总线规范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阐述了视频编解码器的硬件实现方案,对嵌入式处理器、视频压缩芯片,PCI桥接芯片等进行了选型比较。论文以系统软硬件总体设计方案为主线,首先对核心压缩芯片VW2010进行模块设计完成PCI接口视频压缩卡,给出了压缩卡与工控机组合构成单路编解码器的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讨论了以基于PowerPC处理器MPC8245的多路视频编解码器为核心的视频监控系统构建方案,对硬件部分包括处理器架构,存储系统结构,总线扩展及外围电路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说明;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上,结合高速公路的分布特点和多级网络连接等系统功能需求,设计实现了C/S与B/S两种控制方式,分析了其各自特点和应用场合,为C/S模式下Windows平台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提供相应接口。最后,论文了给出了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综合测试结果。

李春泉[7](2007)在《SMT产品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网格新一代制造模式的提出,为现代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制造网格已成为制造业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以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为代表的现代先进电子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SMT产品制造中心。但是,由于SMT产品制造技术新、发展快,在我国起步较晚,存在着与SMT产品制造的强势发展及重要作用不相适应的制造模式落后、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SMT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制造网格为理念,结合SMT产品制造业的特点,进行网格技术的典型行业应用,成为了突破制约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SMT产品制造网格(SMT Manufacturing Grid,SMT-MG)的概念,针对SMT产品制造行业,从SMT产品制造网格的体系结构、资源描述与封装、服务管理、任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为SMT产品制造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动态调度建立一个公用的、统一的和标准的网格平台,为SMT产品的异地协同制造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环境,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产品上市的目的。论文首先分析了SMT产品制造系统的概念、范畴及其制造过程,对比了SMT产品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MT-MG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并研究了SMT-MG形成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稳定条件。以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架构为基础,基于制造网格技术,提出并详细分析了五层SMT-MG体系结构,研究了SMT-MG的宏观与微观组织模式及其特点,分析了SMT-MG运行的运行机理、运行机制及运行流程。在分析了SMT-MG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SMT-MG的资源管理框架,通过对SMT产品制造资源的分类,研究了SMT产品制造资源的形式化描述,分析了面向规范资源管理的SMT-MG资源模板及模板树,建立了基于资源描述框架(RDF)的SMT-MG资源描述方法,同时,着重研究了基于网络服务资源框架(WSRF)的SMT-MG资源封装技术及资源服务组模型,通过将SMT产品制造资源封装为服务,有效屏蔽了资源的异构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SMT-MG提供了基础支持环境。深入研究了SMT-MG的服务管理技术,针对信息的存储与交互,研究了基于轻量目录交换格式(LDAP)的SMT-MG服务目录技术,面向SMT-MG的服务等级,研究了基于网络服务等级协商语言(WSLA)的服务等级协商(SLA)描述,建立了基于滚动合同的SLA模糊评估策略,面向服务提供者的资源预留决策问题,提出了基于SLA的SMT-MG模糊资源预留接纳控制策略。同时,建立了SMT-MG的服务监控模型,研究了基于趋势的监控触发策略,面向信息交互问题,分析了基于网络服务通知(WSN)的SMT-MG服务通知模式,研究并提出了SMT-MG智能通知代理技术,通过SMT-MG的服务管理,为SMT-MG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深入研究了SMT-MG中任务管理问题,建立了SMT-MG任务管理模型,对SMT-MG任务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研究并分析了面向任务提交的任务描述语言,建立了基于BOM-时间Petri网模式的SMT产品制造任务分解方法,着重研究了基于随机高级Petri网的SMT-MG资源调度请求分配与选择模型。SMT-MG任务管理技术研究为SMT产品制造任务分解与规划、资源选择与调度等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最后,基于Globus Toolkit4网格中间件,建立了SMT-MG平台框架,分析了模块功能及相互间关系,并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开发和实现,通过试验性验证,为SMT-MG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实施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吴婷[8](2006)在《核环境信息远程采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核环境信息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现场操作仪器获得的,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核信息获取系统由嵌入式系统与网络相结合构成的模式成为了可能。它相对于传统的核信息获取方法具有成本低,不受环境、时间条件限制等特点,而且系统控制功能和可靠性也会得到增强,更适用于某些特殊的核工程环境场合。 本文首先讨论了通常采用的核环境信息的现场获取及远程传输方法,接着提出了核环境信息远程实时采集系统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并对该方案各个环节的软硬件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该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其中现场信息获取子系统和基于Internet的信息传输及控制子系统组成服务器端,置于被监控现场,而运行有专用监控软件的PC机作为客户端子系统,两者通过使用TCP/IP协议和自定义的应用层通讯协议实现数据在Internet上双向传输。 基于Internet的信息传输及控制子系统是设计实现的关键技术。本设计的硬件部分是以FPGA芯片为主要部件构成的,在FPGA内部以Nios Ⅱ软核处理器为核心构成了SOPC(片上可编程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功能灵活的嵌入式系统。在它之上,运行了MicroC/OS2实时操作系统,并移植有LwIP(轻量级TCP/IP协议栈)。其中,应用程序根据功能划分为通讯任务(Socket服务器)、温湿度测量任务和液位测控任务,三个任务使用消息队列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 远程监控终端运行于Windows平台之上,使用C++Builder开发,通过直接使用WinSock套接字进行网络编程,实现了与远程服务器的高效Internet连接。

张明[9](2006)在《信号完整性仿真自动化方法探讨与IBIS模型库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子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时钟的上升时间越来越短,信号完整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系统的仿真与测试,包括仿真费用和仿真时间都在急剧增加。现阶段电子产品设计与仿真的经验表明,设计人员在设计完电路后,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信号完整性仿真,要求人工参与量很大,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研究表明,将计算机辅助化方法与仿真测试相结合,将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强有力的手段。本文从在信号完整性仿真中起到关键作用的EDA工具入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EDA资源,将EDA仿真数据重新整合,以实现仿真的自动化来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本文提出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实现过程,并对其中的相关技术如:Automation自动化,波形信息分析,矢量图形技术,IBIS模型库与拓扑图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利用C++编程工具,实现了信号完整性仿真自动化工具的设计,并在论文中给出了该工具的结构模型与设计的要点。在文章的最后,对整个课题的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李胜峰[10](2005)在《基于CORBA的电路测试软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化的自动测试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测试软件在现代测试系统中具有突出地位。测试系统中硬件、软件异构互连则是网络化测试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北京航天测控公司支持的“基于CORBA 的电路测试软件技术研究”项目为背景,对基于CORBA 技术的测试诊断模型以及相关工程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叙述了电路测试软件技术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介绍了中间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将中间技术引入到电路测试诊断领域的可行性。在介绍了CORBA 技术后,本文研究了COM 和CORBA 桥接,提出了一种自定义桥接组件的方法,该方法不依赖第三方桥接产品,降低系统维护难度,能够灵活、有效的协同COM 和CORBA 对象工作; 针对网络服务质量QoS 不断提高,结合CORBA 规范和负载均衡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CORBA 服务层次上的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采用按需绑定的策略来均衡网络负载,有效的改善系统服务性能; 根据电路测试诊断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基于CORBA 技术的电路测试诊断模型,重点研究了在该模型下面如何实现网络化的电路故障诊断服务。本文给出了基于CORBA 技术的电路测试软件的实现以及运行实例。结果表明,基于CORBA 技术的电路测试软件能够共享测试资源、节约测试成本、缩短测试周期。最后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二、异地异构板级电路集成设计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地异构板级电路集成设计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器系统高可靠性的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及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服务器的高可靠性综述
    2.1 服务器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2.2 影响服务器高可靠性的因素
    2.3 服务器系统高可靠性保证及设计流程
    2.4 小结
第三章 服务器存储高可靠性的优化
    3.1 服务器中硬盘结构的介绍
    3.2 影响硬盘的振动因素分析
    3.3 振动传递介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服务器计算高可靠性的优化
    4.1 服务器中影响计算可靠性的因素
    4.2 主板的结构介绍
    4.3 主板的冲击应力期望
    4.4 电路板布局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服务器数据传输高可靠性
    5.1 服务器中影响传输可靠性的因素
    5.2 高速信号连接器的常见应用问题剖析与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工业无线/有线网络的集成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3 工业无线网络技术
    1.4 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工业无线/有线网络集成架构设计
    2.2 系统的需求分析
    2.3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2.3.1 微处理器选型
        2.3.2 软件系统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硬件选型和电路设计
    3.1 网关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网关系统主要的硬件介绍
        3.2.1 ARM微处理器S3C2440
        3.2.2 无线射频模块CC2530
    3.3 硬件选型和电路设计
        3.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2 存储器模块电路设计
        3.3.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3.4 串行接口电路设计
        3.3.5 无线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4 网关PCB板设计
        3.4.1 PCB的布局布线设计
        3.4.2 PCB的抗干扰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的移植
        4.1.1 引导加载程序分析与移植
        4.1.2 嵌入式linux内核的分析与移植
        4.1.3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与移植
    4.2 ZigBee通信程序设计
        4.2.1 ZigBee协议栈介绍
        4.2.2 ZigBee通信软件设计
    4.3 嵌入式服务器程序设计
        4.3.1 构建嵌入式Web服务器
        4.3.2 服务器应用程序设计
        4.3.3 HTML表单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的搭建
    5.2 系统功能测试
    5.3 丢包率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印制电路板制造中加工数据自动审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来源及意义
    1.4 本文工作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加工数据自动审查系统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相关理论研究
    2.3 系统框架结构
    2.4 模块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工数据预处理设计
    3.1 加工数据格式分析
    3.2 归一化数据文件结构设计
    3.3 异构EDA 设计文件加工数据预处理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工数据审查模块设计
    4.1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2 归一化文件审查
    4.3 Gerber 文件及钻孔文件审查
    4.4 审查结果可视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工数据自动审查系统测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工作流的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工作流技术综述
    2.1 工作流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2 工作流相关概念
    2.3 工作流模型
        2.3.1 过程模型
        2.3.2 组织模型
        2.3.3 资源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工作流的通信整机调试模型
    3.1 传统的通信整机调试过程
    3.2 通信整机调试过程模型
    3.3 通信整机调试组织模型
    3.4 通信整机调试资源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需求分析
        4.1.1 业务需求分析
        4.1.2 功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设计目标
        4.2.2 系统功能设计
        4.2.3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3 详细设计
        4.3.1 调试文档快速生成模块
        4.3.2 设计文件审查模块
        4.3.3 调试信息库维护模块
        4.3.4 系统设置模块
        4.3.5 用户登录模块
    4.4 轻量级工作流引擎设计
        4.4.1 过程管理
        4.4.2 活动执行调度
        4.4.3 资源分配
    4.5 数据库设计
        4.5.1 调试信息库需求分析
        4.5.2 建立调试信息库的原则
        4.5.3 数据库结构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实现相关技术及开发工具
        5.1.1 OLE技术
        5.1.2 VBA技术
        5.1.3 Word应用程序基于VBA的OLE集成
        5.1.4 开发工具
    5.2 主要模块实现
        5.2.1 调试文档快速生成模块
        5.2.2 设计文件审查模块
        5.2.3 工作流引擎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测试的技术分类和步骤
        5.3.2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5)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工作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知识工程
        2.2.2 数据融合
        2.2.3 文档自动化技术
    2.3 体系结构设计
        2.3.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3.2 系统框架设计
        2.3.3 功能结构设计
    2.4 调试文档自动化生成模型设计
        2.4.1 传统调试文档生成流程研究
        2.4.2 调试文档自动生成模型设计
        2.4.3 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2.5 小结
第三章 异构PCB设计数据融合算法设计
    3.1 PCB数据格式标准
    3.2 EDA数据格式分析
        3.2.1 针对调试的三种中间文件
        3.2.2 PCB设计数据格式分析
        3.2.3 原理图数据格式分析
    3.3 数据的提取与转换
        3.3.1 元器件基本信息提取算法
        3.3.2 元器件引脚信息提取算法
        3.3.3 网表提取计算算法
    3.4 小结
第四章 设计数据审查
    4.1 PCB设计知识分析
    4.2 知识库的建立
        4.2.1 基于XML的知识表示
        4.2.2 知识获取
        4.2.3 知识库的设计
    4.3 知识匹配和推理策略
        4.3.1 XML文档的解析
        4.3.2 PCB设计知识的推理
    4.4 小结
第五章 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工具和运行坏境
    5.2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5.2.1 调试大纲快速生成/浏览
        5.2.2 异构EDA数据融合模块
        5.2.3 调试细则快速生成/浏览
        5.2.4 调试指导卡自动生成/浏览
        5.2.5 调试记录卡自动生成/浏览
        5.2.6 调试问题汇总返修卡自动生成/浏览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6)基于PowerPC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2 视频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视频压缩技术与标准
        2.1.1 H.26x视频压缩标准
        2.1.2 MPEG视频压缩标准
        2.1.3 MJPEG视频压缩标准
    2.2 PCI总线技术研究
        2.2.1 PCI总线的特点
        2.2.2 PCI总线信号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类型
        2.3.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3 视频压缩芯片的选型与测试
    3.1 视频压缩的硬件实现
        3.1.1 基于DSP的实现方式
        3.1.2 基于SoC的实现方式
        3.1.3 基于ASIC的实现方式
    3.2 VW2010视频压缩卡制作
        3.2.1 压缩卡各模块介绍
        3.2.2 VW2010控制流程
    3.3 单路视频编解器设计
        3.3.1 VIA工控主板平台
        3.3.2 操作系统定制
    3.4 单路视频编解器测试
        3.4.1 视频码流的传输方式
        3.4.2 硬件解码测试
        3.4.3 软件解码测试
4 嵌入式多路视频编解码器设计
    4.1 处理器选型设计
        4.1.1 主流嵌入式处理器架构
        4.1.2 MPC8245处理器
    4.2 存储系统设计
        4.2.1 SDRAM扩展
        4.2.2 NOR Flash扩展
        4.2.3 NAND Flash扩展
    4.3 PCI桥设计
        4.3.1 PCI桥原理与选型
        4.3.2 PCI桥电路设计
    4.4 视频编解码模块设计
        4.4.1 VW2010与PCI总线电路
        4.4.2 视频A/D设计
        4.4.3 视频D/A设计
    4.5 以太网控制器
        4.5.1 RTL8139芯片介绍
        4.5.2 RTL8139电路连接
    4.6 外围电路设计
        4.6.1 电源与复位电路
        4.6.2 串口电路
        4.6.2 USB接口电路
    4.7 编解码器硬件调试
        4.7.1 使用调试器
        4.7.2 使用U-boot
5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监控系统结构介绍
    5.2 基于C/S的控制模式
        5.2.1 编解码器端的服务程序
        5.2.2 客户端开发接口
    5.3 基于B/S的控制模式
        5.3.1 Web服务器搭建
        5.3.2 PHP脚本设计
    5.4 多路视频监控系统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SMT产品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SMT及SMT产品制造系统
        1.1.2 网格技术与制造网络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网格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制造网格技术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3 SMT产品制造系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学术思想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学术思想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4 论文章节安排及拓扑关系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SMT产品制造系统及SMT-MG的内涵
    2.1 SMT产品制造系统
        2.1.1 SMT产品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SMT产品制造系统的组成
        2.1.3 SMT产品制造系统的制造过程
        2.1.4 SMT产品制造系统对SMT-MG的需求
    2.2 SMT产品制造网格的内涵
        2.2.1 SMT-MG的概念
        2.2.2 SMT-MG的内涵及特征
    2.3 SMT-MG形成的重要条件
        2.3.1 必要条件
        2.3.2 充分条件
        2.3.3 稳定条件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SMT产品制造网格体系结构研究
    3.1 SMT-MG体系结构
        3.1.1 OGSA与制造网格
        3.1.2 SMT-MG体系结构
    3.2 SMT-MG组织模式与运行模式分析
        3.2.1 SMT-MG的组织模式
        3.2.2 SMT-MG的运行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SRF的SMT-MG资源管理研究
    4.1 概述
    4.2 SMT-MG资源管理框架
        4.2.1 SMT-MG资源管理的功能需求
        4.2.2 SMT-MG资源管理框架
    4.3 SMT-MG资源建模与描述
        4.3.1 SMT-MG资源建模
        4.3.2 SMT-MG的资源描述技术研究
    4.4 基于WSRF的SMT-MG资源封装技术研究
        4.4.1 SMT-MG资源的网格服务化
        4.4.2 基于WSRF的SMT-MG资源服务封装
    4.5 SMT-MG资源服务组建模
        4.5.1 SMT-MG中服务组的概念与特点
        4.5.2 SMT-MG服务组的结构
        4.5.3 资源服务组的访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MT-MG服务管理技术
    5.1 SMT-MG服务目录技术
        5.1.1 SMT-MG服务目录的必要性与特点
        5.1.2 基于LDAP的SMT-MG服务目录技术
        5.1.3 SMT-MG服务目录的访问与实现
    5.2 SMT-MG的服务等级管理技术
        5.2.1 服务等级管理及其在SMT-MG中的需求
        5.2.2 基于滚动合同的SMT-MG服务等级协商策略
        5.2.3 基于WSLA的SMT-MG服务等级协商描述
        5.2.4 SLA的滚动性评估
    5.3 基于SLA的SMT-MG的资源预留技术研究
        5.3.1 SMT-MG资源预留的基本框架
        5.3.2 基于SLA的SMT-MG模糊资源预留接纳控制策略
        5.3.3 资源预留仿真分析
    5.4 SMT-MG的服务监控与通知技术
        5.4.1 SMT-MG的服务监控
        5.4.2 SMT-MG服务通知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SMT-MG的任务管理研究
    6.1 SMT-MG的任务管理模型
        6.1.1 SMT-MG任务管理问题分析
        6.1.2 任务管理模型
        6.1.3 SMT-MG任务执行流程
    6.2 SMT-MG的任务描述
        6.2.1 SMT-MG任务形式化描述
        6.2.2 任务的层次结构
        6.2.3 任务的状态转换机制
        6.2.4 面向任务提交的任务描述语言
    6.3 基于BOM-时间PETRI模式的任务分解
        6.3.1 任务分解的原理
        6.3.2 基于BOM-时间Petri网的任务分解策略
        6.3.3 任务分解实例
    6.4 SMT-MG资源调度策略及性能评价
        6.4.1 SMT-MG资源调度过程分析
        6.4.2 SMT-MG资源调度的请求分配与选择模型
        6.4.3 近似性能分析
        6.4.4 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SMT-MG的开发与实现
    7.1 SMT-MG软件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7.2 SMT-MG平台框架
        7.2.1 模块划分
        7.2.2 模块功能及关系
        7.2.3 基本开发工具
        7.2.4 SMT-MG使用流程
    7.3 SMT-MG服务开发流程
        7.3.1 GT4.0安装与配置
        7.3.2 基本开发流程
        7.3.3 基于Eclipse的网格服务开发方法
    7.4 主要模块的设计
        7.4.1 Portal设计
        7.4.2 资源管理器设计
        7.4.3 服务管理器设计
        7.4.4 任务管理器设计
    7.5 试验验证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课题研究成果
    8.2 展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术语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参与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出版着作及专利申请情况
致谢

(8)核环境信息远程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核环境信息远程采集技术研究
    2.1 技术路线
    2.2 整体研究方案
    2.3 现场信息获取子系统
    2.4 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子系统
    2.5 远程监控终端
第3章 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研究
    3.1 SOPC的特点
    3.2 SOPC与传统嵌入式系统的比较
        3.2.1 设计理念的变化
        3.2.2 设计流程的不同
    3.3 构建SOPC系统的综合考虑
        3.3.1 IP核的研究
        3.3.2 软核CPU的选择
        3.3.3 片上互联总线技术
    3.4 实现方案
        3.4.1 基于Nios II软核的SOPC解决方案的特点
        3.4.2 硬件系统开发工具
        3.4.3 软件开发环境
第4章 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子系统
    4.1 硬件结构框图
    4.2 FPGA单元
    4.3 存储单元设计
        4.3.1 非易失性存储器件的选取
        4.3.2 易失性的随机访问存储器
    4.4 网络接口设计
        4.4.1 以太网技术
        4.4.2 以太网接口芯片LAN91C111
    4.5 电源及复位方案设计
        4.5.1 电源系统需求分析
        4.5.2 电源方案设计
        4.5.3 电源电路的实现及设计要点
        4.5.4 复位电路设计
    4.6 串行通信接口
    4.7 构建以Nios II为核心的SOPC系统
第5章 现场信息获取子系统
    5.1 温湿传感器单元
        5.1.1 SHT71传感器的结构与特点
        5.1.2 SHT71传感器的硬件接口电路
    5.2 液位监控传感器设计
        5.2.1 本系统液位传感器原理
        5.2.2 液位监测的硬件电路
第6章 温湿度传感器SHT71串行接口模块设计
    6.1 两线双向串行接口
    6.2 串行通信模块的实现
    6.3 寄存器定义及实现
第7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移植
    7.1 软件系统的分层模型
    7.2 基于硬件抽象层的系统软件设计特性
    7.3 硬件抽象层器件驱动程序模型
    7.4 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7.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取
        7.4.2 MicroC/OS2的特点
        7.4.3 基于MicroC/OS2实时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
    7.5 液位测控任务
    7.6 LwIP在MicroC/OS2实时操作系统上的移植
        7.6.1 TCP/IP结构模型
        7.6.2 TCP/IP的工作原理
        7.6.3 IP协议和TCP协议
        7.6.4 LwIP轻量级协议栈
第8章 网络编程技术研究
    8.1 网络应用程序编程接口-Berkeley Socket
        8.1.1 Socket套接字的组成
        8.1.2 套接字的类型
        8.1.3 Berkeley Socket工作流程
        8.1.4 基本套接字调用
    8.2 Socket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第9章 系统调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9)信号完整性仿真自动化方法探讨与IBIS模型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信号完整性仿真自动化的概念与设计
    1.1 信号完整性的概念
    1.2 信号完整性论述
        1.2.1 无源电路单元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1.2.2 信号间的相互影响
        1.2.3 周围环境间的影响
        1.2.4 目前信号完整性仿真的状况
    1.3 Cadence/Allegro关于SI仿真的介绍
        1.3.1 Cadence/Allegro所完成SI仿真功能
        1.3.2 Cadence/Allegro的不足
    1.4 基于Cadence/Allegro的SI仿真自动化实现总体方案
第二章 SI仿真自动化工具的模块分解
    2.1 调用仿真工具模块
    2.2 调度监控模块
    2.3 仿真条件整理模块和控制条件整理模块
    2.4 日志模块
    2.5 仿真报告输出模块
第三章 仿真报告输出模块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3.1 Automation(自动服务)技术
    3.2 波形图信息分析
    3.3 矢量图形技术
第四章 IBIS库仿真模型及拓扑图绘制与仿真数据分析
    4.1 板级电路仿真的必然性
    4.2 IBIS库仿真模型讨论
        4.2.1 IBIS模型的由来
        4.2.2 IBIS与SPICE的比较
        4.2.3 IBIS模型分析
        4.2.4 使用IBIS模型
    4.3 SPECCTRAQuest/SigXplorer的仿真模型
        4.3.1 SPECCTRAQuest/SigXplorer概述
        4.3.2 SPECCTRAQuest/SigXplorer仿真特点分析
    4.4 拓扑文件分析
    4.5 拓扑图绘制及数据结构制定
        4.5.1 拓扑图数据结构
        4.5.2 拓扑图绘制
第五章 SI仿真自动化工具SISA的功能介绍及改进
    5.1 SISA界面及功能介绍
    5.2 SISA的改进
附录 IBIS模型库公共数据结构中的类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CORBA的电路测试软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路测试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2 中间件技术
    1.3 分布式远程测试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应用前景以及预期目标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CORBA 技术概述
    2.1 几种主流中间件技术平台比较
    2.2 CORBA 技术规范核心及其重点
3 基于CORBA 的电路测试软件关键技术
    3.1 COM 和CORBA 桥接的研究
    3.2 服务质量(QOS)控制技术
    3.3 基于CORBA 的测试诊断模型研究
    3.4 测试诊断模型中的服务类型研究
4 电路测试软件的系统实现
    4.1 系统接口IDL 程序设计
    4.2 服务器软件设计
    4.3 客户端软件设计
    4.4 COM 和CORBA 桥接实现
    4.5 自适应负载均衡的实现
    4.6 客户端、服务器端互连的实现
5 系统运行及总结
    5.1 系统运行
    5.2 全文总结
    5.3 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异地异构板级电路集成设计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器系统高可靠性的结构优化研究[D]. 张海龙. 天津大学, 2019(06)
  • [2]工业无线/有线网络的集成研究与实现[D]. 宋兴儒.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3]印制电路板制造中加工数据自动审查技术研究[D]. 孙煜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4]基于工作流的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系统研究[D]. 王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5]通信整机调试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D]. 卢靓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6]基于PowerPC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锐.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6)
  • [7]SMT产品制造网格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春泉. 上海大学, 2007(04)
  • [8]核环境信息远程采集技术研究[D]. 吴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9]信号完整性仿真自动化方法探讨与IBIS模型库的研究[D]. 张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5)
  • [10]基于CORBA的电路测试软件技术研究[D]. 李胜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异构板级电路的集成设计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