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育苗防病技术

蔬菜育苗防病技术

一、蔬菜育苗防病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军[1](2021)在《浅谈防病生物有机肥的特点与示范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最近几年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对蔬菜生产提出了越来越为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人们对蔬菜生产提出的安全要求,出现了一种新的绿色有机肥料,即防病生物有机肥。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防病生物有机肥,有助于化学农药用量的降低,有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基于此,对防病生物有机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有效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周本国[2](2021)在《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烟蚜及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等蚜传病毒病是烟草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严重,且难以防治,给烟叶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烟草上的蚜虫种类及蚜传病毒病种类进行鉴定,对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蚜虫和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蚜虫和蚜传病毒病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开展了烟草蚜虫种类鉴定,明确安徽烟区危害烟草的蚜虫种类主要是桃蚜(烟蚜)。开展了蚜虫传毒方式研究,明确了烟蚜的口针、头部以及腹部均可带毒,烟蚜体内的持毒时间可达10h,烟蚜的传毒效率与其带毒率并不成正比。2.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采用ELISA、PCR方法和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了670份烟草样品,明确了安徽烟区蚜传病毒病种类主要为PVY等。开展了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和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明确了毒源植物主要有油菜、小麦、杂草、蚕豆、白菜、萝卜、元胡、菠菜、豌豆、马铃薯等,且烟草在苗床即可带毒。开展了蚜传病毒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CMV、PVY、TVBMV三种病毒在安徽烟区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烟草新病毒TV2,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TV2的基因组全序列5979个核苷酸,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为87%,在烟草上首次报道了一个新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安徽烟区首次检测到危害烟草的芸薹黄化病毒(BrYV)和辣椒脉斑驳病毒,对Br YV-AH分离物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全长5678bp,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成员,是一株重组病毒。4.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开展了有翅蚜迁飞动态监测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与蚜传病毒病发生轻重正相关。有翅蚜迁飞数量越大,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对越严重;有翅蚜迁飞高峰期和蚜传病毒发生高峰期正相关。有翅蚜迁飞到烟田传毒后,带毒烟株有个隐症过程,这一过程持续时间长短,主要与气候因素和烟草生育期有关,如气候条件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较短,如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则隐症期可长达15-20天。5.烟蚜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天敌昆虫蚜茧蜂、物理方法(无纺布覆盖、黄板等)防治烟蚜、新型免疫诱抗剂预防蚜传病毒病等。筛选出以下几种治虫防病效果较好的绿色防控技术:蚜茧蜂防治烟蚜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5%,生产季节平均减少防蚜农药3次,减少防治病毒病农药1次,平均减少化学农药投入6.4元/667m2,平均减少施药成本12元/667m2;和周边常规防治区相比,无纺布覆盖防蚜示范区、黄板诱蚜示范区和免疫诱抗剂预防病毒病示范区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80%、40%和40%以上。

邹悦[3](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金艳[4](2020)在《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 Makino)果实清甜,香味浓郁,是色、香、味具佳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栽培面积和复种指数不断增加,土壤连作障碍加剧。实践证明,利用抗性优良的砧木嫁接是克服连作障碍、提高抗病抗逆性、增加产量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栽培措施。本研究以筛选出的优良白籽南瓜‘香砧1号’为砧木,‘广蜜1号’薄皮甜瓜为接穗,对嫁接和自根甜瓜生长发育过程的生理变化和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个不同砧木品种为薄皮甜瓜‘广蜜1号’砧木试材,鉴定砧木抗病性和嫁接亲和性,并比较不同砧木品种嫁接对甜瓜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不同基因型砧木划分为3类:‘香砧1号’为优良薄皮甜瓜砧木品种,其次为NX16-3、NX16-2、NX16-4、TG16-11、NX16-1砧木品种,而SG-1和BX-1为不适宜薄皮甜瓜砧木品种。综合评价:白籽南瓜砧木‘香砧1号’抗枯萎病性强,嫁接成活率高、亲和性好,增产显着,对果实品质没有影响,可作为‘广蜜1号’薄皮甜瓜的理想砧木。2.以薄皮甜瓜‘广蜜1号’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以‘香砧1号’为砧木的甜瓜嫁接苗在定植后生长和生理特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定植10 d,嫁接甜瓜节间长、叶片数、叶面积低于自根甜瓜,生长较慢,但定植30 d后生长势增强,节间长、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在各生育期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自根甜瓜,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嫁接显着增强薄皮甜瓜抗枯萎病、白粉病和蔓枯病的能力。嫁接甜瓜的生长优势主要集中在中后期。与自根甜瓜相比,嫁接甜瓜具有更多的木质素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更强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进而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增产优势。3.不同时期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研究表明,嫁接显着提高薄皮甜瓜各时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定植10 d,嫁接甜瓜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合效率(ΦPSII)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低于自根甜瓜;定植20 d后嫁接甜瓜Pn始终高于自根甜瓜,且在定植40 d和50 d时与自根甜瓜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定植30 d后嫁接甜瓜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高于自根甜瓜,Fv/Fm、ETR、q P、ΦPSII也分别显着高于自根甜瓜。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能力弱于自根甜瓜,但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具有更稳定的PSⅡ反应中心,更高效的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更强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和产生更多的能量,促进嫁接甜瓜中后期更好地生长,进而显着增产。4.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嫁接和自根甜瓜同一生育期叶片中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共鉴定到5150个具有定量信息的蛋白质,其中2187个为差异蛋白(苗期1141个、开花期716个、果实成熟期330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定植初期嫁接甜瓜光合作用相关蛋白下调表达,电子传递和光化学效率受抑制,导致光合能力下降,进而生长缓慢。生长中后期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有更好的生长表现可能与通过光合作用和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有关。嫁接甜瓜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和苯丙素生物合成(木质素、黄酮类)来提高抗病抗逆性。蛋白质合成与降解、转录后调控在嫁接甜瓜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推测嫁接甜瓜比自根甜瓜具有较优的生长表现和抗病抗逆增产优势可能的作用机制是:苯丙素生物合成、叶绿素代谢、蛋白质合成与降解以及转录后调控对嫁接甜瓜生长发育改善起重要作用;具有更高效的抗氧化酶活性、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以及更强的抗膜脂过氧化能力,从而提高嫁接甜瓜的抗病抗逆性;生长中后期更强的光合作用和稳定的碳代谢等过程产生更多的能量供给嫁接甜瓜促进其中后期的生长。植株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和8个差异蛋白的靶向平行反应监视(PRM)蛋白水平以及对应的基因相对转录水平证实了TMT结果是可靠的。研究结果为嫁接栽培技术在甜瓜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甜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星星[5](2019)在《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防治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引起的小麦重要根部病害之一,发病区的小麦产量会降低20%-50%。在目前尚无有效抗病品种、轮作措施难以落实以及化学农药使用存在安全性风险的现状下,生防菌剂的研发和应用被寄予厚望。现已证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荧光假单胞菌(Psdeuomnoda fluorescens)等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由于荧光假单胞菌的定殖能力受环境影响较大,且在土壤中难以维持较高的种群密度,严重影响了其防病效果的持续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茅孢杆菌较荧光假单胞菌在防治小麦全蚀病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特别是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不仅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而且还可以产生芽孢,具有抗逆性强的特点,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理想生防菌。本论文拟以实验室拥有的一株从樟树叶片中分离获得的内生生防菌——贝莱斯茅孢杆菌CC09菌株(简称:Bv)为材料,采用DNA重组、组织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等技术,研究该菌在小麦植株中的定殖、传导、种群消长及其对小麦全蚀病及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分析了小麦对Bv定殖、病原真菌Ggt侵染以及Bv与Ggt联合(Bv+Ggt)侵染的响应机制;探讨了在小麦植株内,Bv调控Ggt基因表达的潜在机理。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利用DNA重组技术,获得了一株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Bv菌株:Bv-GFP菌株;并进一步比较了 Bv-GFP菌株与野生型Bv菌株的生长和抗菌活性差异。结果显示:质粒pHT315-GFPmut3a可以在生防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v菌株中稳定表达,而且对Bv菌株的生长和抗菌活性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可以作为野生型Bv菌株的替代品,用于该菌在植物体内定殖、迁移的示踪研究。2、制备不同接种处理的小麦组织徒手切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 Bv-GFP菌株在小麦根、茎、叶内的定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接种1天后,在小麦根表面形成生物膜;接种10天后,已广泛分布于小麦根的皮层、中柱、导管等组织;接种15天后,不仅在小麦根组织中大量存在,还迁移至茎、叶组织。3、分别采用灌根和喷洒的方法,于根部预先接种Bv-GFP后一天,再分别接种Ggt于根和麦根腐平脐蠕孢(Bioplaris sorokiniana,Bs)于叶片后20天和10天,调查了 Bv对小麦全蚀病和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Bv对根部病害—小麦全蚀病和叶部病害—小麦叶枯病的防效分别高达66.67%和21.64%。这说明,Bv具有类似于“疫苗”的功能,根部接种一次,具有长期防治的效果。4、以含iturin A合成酶基因启动子Pitu作为驱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质粒的Bv菌株(Bv-itu-GFP菌株)接种小麦根部,接种后15天,在小麦的根、茎、叶中观察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菌,说明启动子Pitu在小麦体内可以启动iturin A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利用qRT-PCR检测技术,进一步确证了 Bv在小麦植株内可以转录iturinA合成酶基因(itu A-D)。5、利用RNA-seq和iTRAQ分析技术,研究了根部接种Bv、Ggt以及Bv+Ggt对小麦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Bv定殖于小麦根部,导致3,127个基因和171个蛋白发生显着差异表达变化;接种Ggt于小麦根部,导致5,678个基因和332个蛋白发生显着差异表达变化;而Bv和Ggt的联合接种,导致10,780个基因和360个蛋白发生显着差异表达变化。不同接种处理皆会诱导与小麦局部抗性系统系统(PTI和ETI)相关的抗性基因和蛋白表达,包括编码PR蛋白和PRR蛋白的基因、钙离子调控基因、植物激素调节基因、呼吸爆发有关的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基因及编码R蛋白的基因。但Bv和Ggt联合接种会比单一接种Bv或Ggt引起更高的小麦抗性基因和蛋白表达。另外,Bv的定殖,可以诱导SA转导途径中的PR1抗性基因表达,产生类似于SAR的诱导系统抗性(ISR);同样地,Ggt的侵染,也会诱导小麦产生基于SA信号分子的系统获得性抗性(SAR),但比Bv定殖所诱导的小麦系统抗性更强烈;而Bv与Ggt联合侵染,会抑制JA合成及其响应抗性基因PDF1.2的表达,但会诱导SA合成及其响应抗性基因PR1的表达,从而提高小麦的系统获得抗性。6、木质素的合成水平,可反映小麦与Bv或Ggt的互作程度。Bv的定殖、Ggt侵染及Bv与Ggt联合侵染均提高了小麦木质素的含量,但其含量增加的大小为:Bv+Ggt>Ggt>Bv。表明Bv在小麦根部的定殖,可以促进小麦根细胞积累更多的木质素,加强小麦细胞壁的防御强度以抵抗病原菌Ggt的后续侵染。7、利用比较转录组学方法,研究了生长在PDA平板上的Ggt、侵入小麦根中的Ggt以及侵入有Bv存在的小麦根中的Ggt的转录组差异。结果显示:与生长在PDA平板上的Ggt相比,在小麦根中单独存在的Ggt有4,134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改变,其中,上调基因2,142个,下调基因1,992个;而在小麦根中与Bv共存的Ggt中有2,011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性改变,其中,上调基因957个,下调基因1,054个。说明Bv在小麦根中的定殖,有效干扰了病原菌Ggt基因的表达。另外,与Ggt单独侵染小麦根相比,Bv在小麦根中的定殖,共导致Ggt的31个致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显着改变,其中,29个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包括植物细胞壁水解酶(例如cutinase 1)、病原菌自身防御酶(例如catalase-3)、病原菌分泌的脱落酸、木瓜蛋白酶抑制剂等;2个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包括酪氨酸酶和一个未知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8、利用生化分析方法,进一步解析了 Bv促进小麦生长及抵抗病原菌Ggt侵染的机制。发现Bv不仅具有合成IAA、解磷、以及降解纤维素的遗传特征,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控小麦维生素C和小麦内源IAA的合成,进而改变小麦根系的结构。另外,Bv的定殖,显着抑制了小麦根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了小麦细胞壁的降解,间接加强了小麦对Ggt侵染的抵抗能力。此外,Bv介导的小麦对Ggt侵染的防御反应与小麦根的PAL、POD和PPO活性、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等无关。上述结果显示,生防菌Bv—宿主小麦一病原真菌Ggt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机理,生防菌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调控病原真菌的致病性以及小麦的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发挥防病效果。另外,基于Bv具有在植物体内稳定定殖、传导、合成抗菌物质、激活宿主免疫系统等特点,可作为防治作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手段,用于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中。

孙雪莹[6](2019)在《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协同定点防控番茄两种土传病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番茄土传病害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番茄产业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以生防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化学药剂协同防控番茄两种土传病害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内容,明确其防治效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监测芽孢杆菌在土壤中的定殖规律,并结合定型纸钵育苗技术,建立番茄两种土传病害定点防控技术。1、番茄根腐病、茎基腐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课题组在山东、湖南、河北等多地进行病样、土样采集,共分离得到115株生防细菌,通过筛选获得两株高效生防菌,经鉴定:两株生防菌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建立了芽孢杆菌属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以16S rDNA为检测基因建立的RT-PCR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0倍,可特异、快速、定量地检测芽孢杆菌。3、明确了贝莱斯芽孢杆菌防治番茄根腐病的最佳使用剂量。将浓度为1×108 cfu·mL-1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悬液以10 mL/株灌根对番茄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0.39%,且该菌株具有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利用已建立的RT-PCR检测体系,检测到该菌株在定植第5 d后菌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辣椒疫霉菌量达到最小值,拷贝数分别为3.87×10166 copys·μL-1、1.02×1014 copys·μL-1,之后贝莱斯芽孢杆菌菌量逐渐下降,在第30 d时菌量达到最小值,拷贝数为1.14×10133 copys·μL-1。4、明确了浓度为1×108 cfu·mL-1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悬液和0.25mg·kg-1的吡唑醚菌酯为最佳复配剂量,对番茄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为61.9%。浓度为1×108 cfu·mL-1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与0.3 mg·kg-1的氟唑菌苯胺为最佳复配剂量,对番茄茎基腐病菌的抑菌率为68.7%。5、建立了番茄根腐病、茎基腐病定点防控技术。将协同防控番茄根腐病、茎基腐病与定型纸钵育苗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田间定点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87.5%,55.25%。本研究通过室内测定和盆栽试验,获得生防菌与化学药剂最佳配方,并与定型纸钵育苗技术相结合,明确对番茄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田间定点防控效果,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杜佳[7](2019)在《棘孢木霉与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苦瓜是我国南北方广泛种植的一种夏秋季蔬菜,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大面积连年种植,使苦瓜种植区土壤积累了大量的土传病原菌,枯萎病日益严重。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引起的土传性真菌病害,传播速度较快,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在农业生产中造成了很大损失。本文进行了棘孢木霉MX与苦瓜不同品种的盆栽防病促生试验、田间防病试验及产量测定并研究了棘孢木霉MX对不同苦瓜品种防御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棘孢木霉MX菌株与苦瓜不同品种的盆栽促生试验结果表明,高感品种木霉制剂处理(41+MX)较高感品种对照(41)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分别提高了21.05%、10.10%、9.84%、20.58%。中抗品种木霉制剂处理(39+MX)较中抗品种对照(39)的干重、鲜重增幅相对最大,分别提高了39.71%、21.95%。高抗品种木霉制剂处理(53+MX)的叶面积和鲜重显着高于高抗品种对照(53)。综上所述,施加棘孢木霉均能促进苦瓜幼苗生长更健壮。棘孢木霉MX菌株与苦瓜不同品种的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高感苦瓜品种(41-CK)处理组的病情指数最高,病情指数为84.80。高抗品种木霉制剂处理(53+MX)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94.53%。中抗品种木霉制剂处理(39+MX)的病情指数为16.18,防病效果为80.87%。可以看出,39和53处理组的苦瓜防病效果优于41-CK,施加MX有助于提高不同苦瓜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棘孢木霉MX菌株与苦瓜不同品种的田间防病试验及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两次田间试验中,高抗和中抗的苦瓜品种相比于高感品种,枯萎病的发病率更低。MX处理后,三个品种的苦瓜防病效果都高于对照处理。不同抗性的苦瓜品种,施加棘孢木霉均能提高产量。木霉对苦瓜不同品种幼苗防御酶、病程相关蛋白、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显示,在相同处理中,总体趋势是高抗苦瓜品种处理(53)的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大于中抗苦瓜品种处理(39),中抗苦瓜品种处理(39)的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大于高感苦瓜品种处理(41)。各相同品种在不同移栽时期,加入木霉制剂(MX)处理组的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大于对照(CK)处理组。施加MX能够提高各品种的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高于感病品种。总之,棘孢木霉MX与苦瓜不同品种配合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并能促进苦瓜生长提高产量,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同时棘孢木霉MX对不同苦瓜品种抗枯萎病的影响,可以为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王广印,郭卫丽,陈碧华,薛晓庆[8](2019)在《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防控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大田试验,探讨遮阳网覆盖、穴盘基质育苗、药肥和生物菌肥灌根、土壤处理等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大棚秋番茄覆盖遮阳网,晴天遮阳率比对照大棚下降49.89%,白天地表温度平均降低5.58℃,地温平均降低约1℃。覆盖大棚内小气候的改善促进了秋番茄的茁壮生长,降低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达64.32%,使秋番茄第1穗果实产量比对照棚的提高23.30%。采用穴盘基质育苗,可使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47.95%。采用"可立克"药肥对秋番茄秧苗喷灌根,促进秋番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使番茄第1果穗产量提高40.84%,且茎基腐病发病率为0;而冲施"968"生物菌肥会加重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春番茄秸秆还田对大棚秋番茄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使秋番茄前期结果率和产量下降,且有利于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棉隆处理大棚土壤抑制秋番茄前期的生长,使番茄第1穗果实膨大受到抑制,单果质量明显降低,而且对秋番茄茎基腐病无抑制作用;而"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可使秋番茄第1果穗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和棉隆处理,降低茎基腐病发病率达79.62%。综上,遮阳网覆盖大棚、穴盘基质育苗、"可立克"药肥喷灌根及"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均是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

万秀琴[9](2017)在《不同处理对甜瓜、籽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citrulli),英文Bacterial Fruit Blotch,简称BF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上危害最严重。新疆的甜瓜、籽用西瓜生产在我国瓜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细菌性果斑病导致瓜类商品的经济效益严重下降,对瓜类产业造成了威胁。因此防控BFB的发生与流行和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治BFB,对保护瓜农、育苗生产者的利益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进行9种新型杀菌剂和8种常用杀菌剂的药剂筛选试验,采用抑菌圈法进行了抑菌效果的比较,筛选出抑菌圈效果明显的杀菌剂;将筛选出的5种药剂通过不同浓度、时间处理人工接种细菌性果斑病的甜瓜、籽用西瓜种子,出苗后调查植株发病情况并统计幼苗的出苗率、病情指数及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值、真叶长、宽);通过(幼苗喷药后再接种和幼苗接种后再喷药)两种处理方式的甜瓜、籽用西瓜幼苗的发病情况并统计病情指数;高温处理人工接种的甜瓜、籽用西瓜种子,出苗后观察幼苗的发病情况,统计出苗率及病情指数;在甜瓜膨大期人工接菌,喷施药剂防治,观察果实发病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药剂筛选试验:过氧乙酸的抑菌圈效果最好,依次是30%双氧水、BX 6和九醋酮,其它杀菌剂抑菌效果不显着。(2)带菌种子药剂处理试验:对甜瓜带菌种子最好的药剂处理是BX 6(原液)处理20min30 min,防治效果为72.2%78.8%,其次是过氧乙酸1:50处理20 min30 min,防治效果为71.5%72.2%,双氧水1:50处理30 min防治效果为71.5%。对籽用西瓜带菌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药剂是双氧水1:50处理20 min30 min,防治效果为72.1%81.4%,其次是过氧乙酸1:50处理30 min,防治效果为76.4%,九醋酮(原液)处理20 min,防治效果为73.4%。(3)幼苗不同处理方式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双氧水1:25、苏纳米1:251:75对甜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BX 6(1:81:16)、双氧水1:25对甜瓜幼苗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过氧乙酸1:251:50、苏纳米1:251:75、双氧水1:251:50在籽用西瓜幼苗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苏纳米1:25、过氧乙酸1:25、双氧水1:25对籽用西瓜幼苗防治效果较好。(4)带菌种子高温处理试验:结果表明55℃处理4 d,防治效果为78.4%;60℃处理6 d-8 d,防治效果为85.6%;65℃处理4 d,防治效果为77.8%,对甜瓜带菌种子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籽瓜带菌种子防治效果较好的是:50℃处理9 d-12 d,防治效果为74%;60℃处理9 d,防治效果为78.5%;70℃处理6 d,防治效果为74.9%。(5)田间果实防病试验:在大田中的甜瓜幼果膨大期选择大小一致的幼果采用针刺法进行人工接菌BFB,然后喷施药剂,观察统计果实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处理效果最好的是BX 6(1:32)、九醋酮1:8、双氧水1:81:100。

郭现坤[10](2017)在《绿色木霉菌糠基质的研制及其在黄瓜根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由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侵染引起的黄瓜根腐病是一种常见土传病害。目前,木霉菌生物防治能有效控制黄瓜根腐病的发生,且不会引起环境污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利用绿色木霉菌(Trichoderma viride)在菌糠废料中发酵制作成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并用于黄瓜根腐病的生物防治。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q PCR)检测技术,分析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在防病过程中病原菌及生防菌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一株对茄病镰刀菌(F.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绿色木霉菌Tr14。在平板对峙培养中,绿色木霉菌Tr14对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5.73%和82.97%,对峙系数为Ⅰ级,选择绿色木霉菌Tr14作为黄瓜根腐病的生防菌株。2.明确了绿色木霉次级菌种发酵条件,建立了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的制备。绿色木霉次级菌种制备最佳培养基为麦麸和玉米面质量比3:1,最佳接种量为20%的浓度为1×108个孢子/mL绿色木霉菌悬液,最佳含水量为60%;30℃恒温条件下连续培养7 d,产孢量达1×1010个孢子/g。将次级菌种按照1:100体积比拌入菌糠废料中,30℃发酵15 d即可实现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的制备。3.筛选出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的合适配方。当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与草炭、蛭石以1:1:1的体积比混配时,对黄瓜根腐病防效为88%,对黄瓜幼苗促生作用最显着。绿色木霉菌糠混配基质的总孔隙度、氮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与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所占比例呈正相关。4.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揭示了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防治黄瓜根腐病过程中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数量在第17 d基本稳定,第830 d迅速上升而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茄病镰刀菌在第17 d基本不变,第845 d逐渐下降。绿色木霉菌在黄瓜根际的数量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动态变化,说明随着黄瓜的生长,绿色木霉菌育苗基质中木霉菌的定殖数量迅速上升,与致病菌茄病镰刀菌互作抑制其繁殖,起到防病作用。5.开发了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防治黄瓜根腐病新技术。将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与灭菌普通基质以体积比1:10混匀,分别装入不同育苗钵中,测定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防治黄瓜根腐病的效果。结果表明,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与无纺布袋、纸钵或纸筒结合使用,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8.35%、72.26%、75.92%,高于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 mg/L的防效70.17%。无纺布袋防病技术与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相结合,防效最高,可实现对黄瓜根腐病绿色、高效防治,值得在生产中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本研究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与生防木霉菌相结合,既解决了菌糠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又为我国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

二、蔬菜育苗防病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育苗防病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防病生物有机肥的特点与示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施蔬菜病害产生原因
2 防病生物有机肥的主要特点
3 防病生物有机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有效应用
4 防病生物有机肥的试验示范
5 结语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病虫害发生情况
    1.2 烟草蚜虫研究进展
        1.2.1 形态及为害
        1.2.2 生活史及习性
        1.2.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2.4 传毒方式
        1.2.5 预测预报
        1.2.5.1 春季越冬寄主调查
        1.2.5.2 有翅蚜迁飞动态系统监测
        1.2.5.3 田间烟蚜种群数量调查
        1.2.6 综合防治
        1.2.6.1 农业防治
        1.2.6.2 物理防治
        1.2.6.3 生物防治
        1.2.6.4 化学防治
    1.3 烟草蚜传病毒病研究进展
        1.3.1 烟草蚜传病毒病危害现状
        1.3.2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PVY)研究进展
        1.3.2.1 PVY多样性
        1.3.2.2 PVY血清学特征
        1.3.2.3 PVY分子特征
        1.3.2.4 HC-Pro研究
        1.3.3 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研究进展
        1.3.4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病(TVBMV)研究进展
        1.3.5 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TSWV)研究进展
        1.3.6 烟草蚜传病毒病高通量检测技术
        1.3.7 烟草蚜传病毒病遗传多样性分析
        1.3.8 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1.3.9 烟草蚜传病毒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1.4 烟蚜和蚜传病毒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1.4.1 蚜虫的传毒特性
        1.4.2 影响PVY传播的因素
        1.4.3 PVY的蚜传机制
        1.4.4 蚜虫迁飞与PVY发生流行的关系
        1.4.5 治蚜与防病的关系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烟草蚜虫带毒部位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1.6.2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及危害研究
        1.6.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1.6.4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1.6.5 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及其传毒方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烟草蚜虫种类鉴定
        2.1.2 烟蚜传毒方式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蚜虫种类鉴定
        2.2.2 烟蚜形态观察与描述
        2.2.3 CMV毒源鉴定
        2.2.4 口针中CMV检测结果
        2.2.5 烟蚜头部CMV检测结果
        2.2.6 烟蚜腹部CMV检测结果
        2.2.7 烟蚜持毒时间的测定
        2.2.8 烟蚜传毒效率的测定
    2.3 结论
        2.3.1 毒源的鉴定
        2.3.2 烟蚜各部位CMV的检测
        2.3.3 烟蚜持毒时间及其传毒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 烟草蚜传病毒病检测、危害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1.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1.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 结论与分析
        3.2.1 大田蚜传病毒病种类鉴定
        3.2.2 烟田周边毒源植物检测
        3.2.3 大棚烟苗带毒率检测
        3.2.4 CMV、PVY、TVBMV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烟草蚜传新病毒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1.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新病毒Tobacco Virus 2的序列分析
        4.2.2 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AH)烟草分离物序列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016 年监测结果
        5.2.2 2017 年监测结果
        5.2.3 2018 年监测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天敌蚜茧蜂控制烟蚜技术研究与应用
        6.1.1 繁蜂设施与器材
        6.1.2 烟蚜茧蜂繁育技术
        6.1.3 烟蚜茧蜂释放技术
        6.1.4 种蚜种蜂保育技术
        6.1.5 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治效果
    6.2 物理防治技术研究
    6.3 黄板诱蚜示范
        6.3.1 目的
        6.3.2 地点
        6.3.3 品种
        6.3.4 实施情况
        6.3.5 调查统计
        6.3.6 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免疫诱抗剂防治烟草病毒病技术研究与示范
        6.4.1 基本情况
        6.4.2 施药情况
        6.4.3 调查统计
        6.4.4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果
        7.1.1 明确了烟草蚜虫种类及其传毒方式
        7.1.2 明确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种类、危害及遗传多样性
        7.1.3 利用si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出烟草蚜传新病毒
        7.1.4 明确了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7.1.5 开展了治虫防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新病毒
        7.2.2 明确了皖南烟区烟蚜及蚜传病毒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1.2 无土栽培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1.5.1 竞争作用
        1.5.2 拮抗作用
        1.5.3 诱导植株抗性
        1.5.4 促生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嫁接的发展概况
    1.2 嫁接砧木的选择
    1.3 嫁接栽培的作用
        1.3.1 促进生长和提高产量
        1.3.2 增强植株的光合能力
        1.3.3 提高植株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
        1.3.4 提高抗病抗逆性
        1.3.5 改善果实的品质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1.4.4 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1.5 蛋白质组学在嫁接研究上的应用
        1.5.1 嫁接愈合机制
        1.5.2 嫁接亲和性和抗性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薄皮甜瓜优良砧木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砧木对甜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2.2.2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2.2.3 不同砧木对薄皮甜瓜嫁接幼苗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砧木嫁接对薄皮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5 不同砧木嫁接薄皮甜瓜共生亲和性的综合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3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动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嫁接对薄皮甜瓜生长的影响
        3.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肉桂醇脱氢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2.5 嫁接对薄皮甜瓜抗病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嫁接对薄皮甜瓜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嫁接对薄皮甜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4 净光合速率与其他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蛋白质组学解析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分子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试验设计
        5.1.2 蛋白样品制备
        5.1.3 酶解、TMT定量标记和LC-MS/MS分析
        5.1.4 数据库搜索
        5.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1.6 平行反应监测(PRM)靶向蛋白验证
        5.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蛋白提取质量检测
        5.2.2 样品重复性检验与质谱质控检测
        5.2.3 差异蛋白鉴定
        5.2.4 GO注释分析
        5.2.5 亚细胞结构定位
        5.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7 差异蛋白PRM靶向验证
        5.2.8 差异蛋白q RT-PCR定量分析
    5.3 讨论
        5.3.1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
        5.3.2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
        5.3.3 苯丙素合成
        5.3.4 转录后调控
        5.3.5 防御胁迫
    5.4 小结
6 全文讨论、结论和创新点
    6.1 全文讨论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防治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防菌资源
    1.2 生防菌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及迁移
    1.3 生防菌的生防机制
        1.3.1 生防菌直接抑制病原菌侵染的机制
        1.3.2 生防菌间接抑制病原菌侵染的机制
    1.4 生防菌和病原菌对植物防御功能影响的区别
        1.4.1 生防菌和病原菌对植物细胞壁、角质层的影响
        1.4.2 生防菌和病原菌对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
        1.4.3 生防菌和病原菌诱导的植物系统抗性
    1.5 生防菌对植物病原微生物侵染相关特性的影响
        1.5.1 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机制
        1.5.2 生防菌对病原菌侵染机制的影响
    1.6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防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1.6.1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6.2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生防基础
    1.7 本研究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GFP标记菌株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质粒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菌株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 质粒电转化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菌株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2.2.3 pHT315-GFPmut3a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质粒的提取
        2.2.5 GFP标记菌株的构建及质粒的稳定性检测
        2.2.6 贝莱斯芽孢杆菌GFP标记菌株的抑菌活性检测
        2.2.7 贝莱斯芽孢杆菌GFP标记菌株的生长速率检测
    2.3 结果
        2.3.1 GFP标记Bv菌株的构建
        2.3.2 Bv-GFP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菌株在小麦植株内的定殖、分布及防病特性
    3.1 实验材料
        3.1.1 小麦、细菌和真菌
        3.1.2 培养基及其他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Bv-GFP菌株培养液的制备
        3.2.2 麦根腐平脐蠕孢(Bs)孢子液的制备
        3.2.3 Ggt菌饼的制备
        3.2.4 小麦根部接种Bv-GFP菌株的方法
        3.2.5 Bv-GFP菌株在小麦植株内的定量检测
        3.2.6 Bv-GFP菌株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观察
        3.2.7 Bv-GFP菌株接种浓度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2.8 Bv-GFP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3.2.9 Bv-GFP菌株对小麦叶枯病的防效
        3.2.10 Bv菌株iturin A合成酶基因在小麦体内转录的检测
        3.2.11 Bv-GFP菌株iturin A合成酶基因转录的qRT-PCR检测
    3.3 结果
        3.3.1 Bv-GFP菌株在小麦植株内的数量分布
        3.3.2 Bv-GFP菌株在小麦植株内分布与迁移的组织学观察
        3.3.3 Bv-GFP菌株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3.4 Bv-GFP菌株具有减轻Ggt对小麦生长的抑制作用
        3.3.5 Bv-GFP菌株对小麦全蚀病及叶枯病的防治效果
        3.3.6 iturin A合成酶基因在小麦植株内转录表达的qRT-PCR检测
        3.3.7 iturin A合成酶基因在小麦植株内表达的显微镜观察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诱导小麦防御Ggt侵染机制的RNA-seq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接种体的制备
        4.2.2 小麦根的接种和取样
        4.2.3 mRNA的提取
        4.2.4 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4.2.5 RNA-seq分析
        4.2.6 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4.2.7 木质素的染色观察
        4.2.8 qRT-PCR测试方法
    4.3 结果
        4.3.1 小麦RNA样本提取的检测
        4.3.2 RNA-seq数据的质量检测
        4.3.3 差异基因的筛选
        4.3.4 小麦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4.3.5 DEGs的在不同处理组中的表达模式
        4.3.6 JA和SA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4.3.7 JA和SA介导的抗性基因表达
        4.3.8 JA、ET和SA介导抗性途径之间的拮抗与协同关系
        4.3.9 木质素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
        4.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4.4 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小麦-病原菌Ggt互作机理的生化分析
        4.4.1 植物激素JA和SA含量
        4.4.2 木质素含量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贝莱斯茅孢杆菌CC09诱导小麦防御Ggt侵染机制的iTRAQ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蛋白质的提取
    5.2 蛋白质组学分析
        5.2.1 显着性差异蛋白的筛选
        5.2.2 显着性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5.3 结果
        5.3.1 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鉴定
        5.3.2 DEPs的KEGG富集分析
        5.3.3 JA和SA合成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5.3.4 DEPs的在不同处理组中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5.3.5 蛋白组和转录组的联合分析
    5.4 讨论
        5.4.1 DEPs的鉴定
        5.4.2 Bv、Ggt和Bv+Ggt调控JA介导的抗性反应
        5.4.3 Bv、Ggt和Bv+Ggt调控SA介导的抗性反应
        5.4.4 DEPs与DEGs一致性
    5.5 小结
第六章 小麦体内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调控Ggt致病基因的表达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准备、RNA提取及RNA-seq测序分析
        6.2.2 qRT-PCR
        6.2.3 病原菌Ggt脱落酸(ABA)的检测
        6.2.4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DEGs的鉴定
        6.3.2 DEGs的层次聚类分析
        6.3.3 DEGs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和KEGG的富集分析
        6.3.4 分泌蛋白/酶编码基因的分析
        6.3.5 编码分泌蛋白基因的功能分析
        6.3.6 致病基因的鉴定
        6.3.7 Bv根内定殖对Ggt在小麦植株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检测病原菌Ggt分泌脱落酸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防御Ggt侵染的生化机制
    7.1 实验材料
        7.1.1 小麦、细菌和真菌
        7.1.2 培养基
        7.1.3 主要试剂
        7.1.4 主要仪器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Bv分泌生长素(IAA)的能力
        7.2.2 Bv降解Ca3(PO4)2能力的测定
        7.2.3 Bv降解纤维素能力的测定
        7.2.4 小麦IAA含量的测定
        7.2.5 Bv对小麦根内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7.2.6 小麦植株内的防御酶活和代谢产物测定
    7.3 结果
        7.3.1 Bv解磷活性的观察
        7.3.2 Bv产IAA能力的定性检测
        7.3.3 Bv定殖对小麦IAA合成的影响
        7.3.4 Bv定殖对小麦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7.3.5 Bv菌株降解纤维素的能力
        7.3.6 小麦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检测
        7.3.7 不同接种处理对小麦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7.3.8 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的检测
        7.3.9 不同接种处理对小麦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获得奖励
附录

(6)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协同定点防控番茄两种土传病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防菌的获得、筛选及鉴定
        2.2.2 芽孢杆菌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2.3 生防菌对番茄两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
        2.2.4 生防菌与化学药剂协同定点防控番茄两种土传病害技术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致病菌和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3.1.1 番茄根腐病致病菌筛选
        3.1.2 番茄茎基腐病致病菌筛选结果
        3.1.3 番茄根腐病接种方法的评价
        3.1.4 番茄根腐病、茎基腐病生防菌的平板筛选
        3.1.5 番茄茎基腐病拮抗生防菌的筛选
        3.1.6 生防菌株的鉴定
    3.2 芽孢杆菌RT-PCR体系的构建
        3.2.1 普通PCR检测引物特异性
        3.2.2 RT-PCR引物特异性的验证
        3.2.3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及转化
        3.2.4 引物灵敏度的检测
        3.2.5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人工模拟带菌样品检测
    3.3 生防菌对番茄两种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
        3.3.1 菌株ZF50防治番茄根腐病盆栽试验
        3.3.2 菌株ZF50对番茄的促生作用
        3.3.3 菌株ZF94对番茄茎基腐腐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4 生防菌与化学药剂协同对番茄两种土传病害防效
        3.4.1 生防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的拮抗验证结果
        3.4.2 菌株ZF50与吡唑醚菌酯最佳配比的筛选
        3.4.3 菌株ZF94与氟唑菌苯胺最佳配比的筛选
        3.4.4 菌株ZF50与吡唑醚菌酯协同定点防控番茄根腐病
        3.4.5 菌株ZF94与氟唑菌苯胺协同定点防控番茄茎基腐病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表
英文缩写
个人简历

(7)棘孢木霉与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苦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1.1 苦瓜枯萎病的发病症状
        1.1.2 苦瓜枯萎病的防治
    1.2 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1.2.1 木霉属真菌简介
        1.2.2 木霉的生防机理
    1.3 植物抗病性生理研究进展
        1.3.1 可溶性糖与植物抗病性
        1.3.2 酶活性与植物抗病性
        1.3.3 叶绿素与植物抗病性
    1.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供试培养基
    2.3 试剂与仪器
        2.3.1 供试试剂
        2.3.2 试验仪器
    2.4 方法
        2.4.1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盆栽苦瓜的促生试验
        2.4.1.1 棘孢木霉MX孢子粉的制备
        2.4.1.2 苦瓜育苗
        2.4.1.3 盆栽促生
        2.4.2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盆栽防病试验
        2.4.2.1 病原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4.2.2 棘孢木霉MX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4.2.3 病土制备
        2.4.3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大田试验
        2.4.4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防御酶活性、病程相关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2.4.4.1 过氧化氢酶(CAT)测定
        2.4.4.2 蛋白测定
        2.4.4.3 总超氧化物气化酶(T-SOD)测定
        2.4.4.4 过氧化物酶(POD)测定
        2.4.4.5 几丁质酶测定
        2.4.4.6 β-1,3 葡聚糖酶( β-1,3-GA)测定
        2.4.4.7 根系活力的测定
        2.4.4.8 可溶性糖的测定
        2.4.4.9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的防病促生效果
        3.1.1 棘孢木霉MX和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的促生效果
        3.1.2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枯萎病的防病效果
    3.2 棘孢木霉MX与苦瓜品种组合对枯萎病的防病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苦瓜品种与棘孢木霉MX组合对枯萎病的防病效果
        3.2.2 大田条件下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3.3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3.1 温室条件下对苦瓜CAT酶活性的影响
        3.3.2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SOD酶活性的影响
        3.3.3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POD酶活性的影响
    3.4 棘孢木霉MX与不同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
        3.4.1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3.4.2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3.5 温室条件下对苦瓜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5.1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2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
        3.5.3 温室条件下苦瓜幼苗叶片的根系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棘孢木霉MX对苦瓜品种的促生作用以及与品种组合对枯萎病的防病促生
    4.2 木霉菌剂处理后不同苦瓜品种叶片组织内防御酶及病程相关蛋白酶的变化
    4.3 木霉菌剂处理后不同苦瓜品种叶片组织内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防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试验方法
        1.2.1遮阳网覆盖大棚试验
        1.2.2穴盘基质育苗试验
        1.2.3药肥和菌肥处理试验
        1.2.4番茄秸秆还田试验
        1.2.5棉隆处理土壤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遮阳网覆盖对大棚内小气候、番茄生长、结果及茎基腐病的影响
        2.1.1对大棚内小气候的影响
        2.1.2对大棚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2.1.3对大棚秋番茄第1穗果实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1.4对大棚内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影响
    2.2穴盘基质育苗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结果及茎基腐病的影响
        2.2.1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2.2.2对大棚秋番茄第1穗果实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2.3对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影响
    2.3药肥和菌肥浇灌根区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结果及茎基腐病的影响
        2.3.1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2.3.2对大棚秋番茄第1穗果实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3.3对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影响
    2.4春番茄秸秆还田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结果及茎基腐病的影响
        2.4.1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2.4.2对大棚秋番茄第1穗果实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4.3对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影响
    2.5棉隆处理土壤对大棚秋番茄植株生长、结果及茎基腐病的影响
        2.5.1对大棚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2.5.2对大棚秋番茄第1穗果实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5.3对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影响
3讨论与结论
    3.1遮阳网覆盖大棚的降温防病效果
    3.2大棚秋番茄穴盘基质育苗的防病效果
    3.3药肥与菌肥处理番茄根区的促长防病效果
    3.4番茄秸秆还田的防病效果
    3.5棉隆处理大棚土壤的防病效果

(9)不同处理对甜瓜、籽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细菌性果斑病国外研究进展
    1.2 细菌性果斑病国内研究进展
    1.3 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措施
    1.4 药剂防效鉴定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杀菌剂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抑菌效果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瓜类带菌种子不同药剂处理后对幼苗防病效果的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药剂两种处理方式对瓜类幼苗果斑病防病效果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高温处理瓜类果斑病种子对幼苗发病情况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药剂处理对田间甜瓜果实细菌性果斑病防效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绿色木霉菌糠基质的研制及其在黄瓜根腐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瓜根腐病防治技术
        1.1.1 嫁接防治技术
        1.1.2 土壤消毒防治技术
        1.1.3 定点灌药防治技术
    1.2 食用菌栽培废料的利用现状
    1.3 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作用
        1.3.1 木霉菌对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
        1.3.2 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机制研究进展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微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木霉菌株筛选及绿色木霉菌糠发酵技术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拮抗木霉菌株筛选
        2.1.3 绿色木霉次级菌种的制备
        2.1.4 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的制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拮抗木霉菌株筛选
        2.2.2 绿色木霉次级菌种发酵条件
        2.2.3 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的制备
    2.3 小结
第三章 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对黄瓜根腐病防效及促生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制备
        3.1.3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理化性质测定
        3.1.4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对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对黄瓜根腐病防治效果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理化性质
        3.2.2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对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
        3.2.3 不同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3.3 小结
第四章 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在黄瓜根际动态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仪器
        4.1.2 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制备
        4.1.3 黄瓜根腐病病原菌接种
        4.1.4 黄瓜幼苗根际土壤取样
        4.1.5 菌株及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4.1.6 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4.1.7 土壤中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数量动态变化
        4.1.8 绿色木霉菌糠发酵物对黄瓜根腐病防效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q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4.2.2 绿色木霉菌及茄病镰刀菌数量动态变化
        4.2.3 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
    4.3 小结
第五章 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防治黄瓜根腐病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绿色木霉菌糠育苗基质防治黄瓜根腐病试验
        5.1.3 黄瓜根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蔬菜育苗防病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防病生物有机肥的特点与示范应用[J]. 赵小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10)
  • [2]烟蚜与蚜传病毒病发生相关性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周本国.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1)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4]薄皮甜瓜嫁接优势的生理机制与蛋白质组学研究[D]. 黄金艳. 广西大学, 2020
  • [5]贝莱斯芽孢杆菌CC09防治小麦全蚀病菌侵染的机制[D]. 康星星. 南京大学, 2019(01)
  • [6]芽孢杆菌与化学药剂协同定点防控番茄两种土传病害技术研究[D]. 孙雪莹.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7]棘孢木霉与苦瓜品种组合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初探[D]. 杜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防控试验[J]. 王广印,郭卫丽,陈碧华,薛晓庆. 西北农业学报, 2019(01)
  • [9]不同处理对甜瓜、籽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研究[D]. 万秀琴.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绿色木霉菌糠基质的研制及其在黄瓜根腐病防治中的应用[D]. 郭现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标签:;  ;  ;  ;  ;  

蔬菜育苗防病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