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 - 山葡萄

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 - 山葡萄

一、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山葡萄(论文文献综述)

卢思言[1](2021)在《野生浆果中降酸酵母菌株筛选、鉴定及有机酸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生浆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花色苷,黄酮类化合物,多酚,有机酸为主要构成组分,但其中有机酸含量通常较高,酸味较大,影响产品的口感,销售市场受到限制。野生浆果主要有红树莓(Rubus idaeus)、蓝靛果(Lonicera edulis)、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等,其含有机酸主要为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通过生物降酸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降解野生浆果中的有机酸含量,从而提升产品品质,使其符合市场需求。本文从野生浆果红树莓、蓝靛果、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 Rousi)、北五味子和山葡萄中筛选出具有降解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三种主要有机酸含量的酵母菌株A3和B5,对其进行降解能力分析及种属鉴定。测定降酸菌株的生长及理化耐受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野生浆果降酸后有机酸含量变化进行测定,使酵母菌降解果实中有机酸这一方法能够在未来更广泛的应用于野生浆果产品中。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1)降酸酵母菌株的筛选与鉴定。以降酸率为指标从野生红树莓和蓝靛果当中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酸作用的菌株A3和B5,并对其进行降酸效果分析,对菌株进行26S r DNA鉴定。结果显示:按照酸碱滴定法计算降酸菌株A3和B5对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的降酸率分别为29.76±0.08%、29.67±0.12%、7.42±0.04%和42.60±0.10%、18.28±0.15%、13.09±0.07%;野生浆果中三种主要有机酸5 d内质量浓度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苹果酸和柠檬酸尤为显着。对降酸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得出A3和B5分别为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和二孢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bisporus)。试验证明了酵母菌株A3和B5对微生物降解有机酸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降酸酵母菌株生长及降酸特性研究。测定降酸酵母菌株A3和B5生长曲线,研究两株降酸酵母菌株的最佳培养时间、最佳接种量、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生长转速以及对葡萄糖、有机酸、酒精和SO2的耐受性。结果显示:菌株A3和B5的最佳培养时间范围均为20~28 h,最适接种量分别为3%和2%;最适生长温度及转速均为30℃,150 r/min;耐受葡萄糖、有机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50 g/L、25 g/L;耐受酒精度为18%vol;耐受SO2质量浓度分别为500 mg/L和400 mg/L。通过对降酸酵母菌株A3和B5生长及降酸特性的测定可以确定最适合菌株生长的条件,从而提升降酸菌株后续在野生浆果产品领域开发利用的潜力。(3)降酸酵母菌株对野生浆果果汁的降酸效果研究。将优选的2株降酸酵母菌株分别接种在红树莓、蓝靛果、中国沙棘、五味子、山葡萄五种野生浆果果汁中,采用HPLC方法对五种野生浆果进行降酸率测定及降酸效果分析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有机酸混合标准溶液分离良好,且与样品主要有机酸出峰时间基本对应。野生浆果红树莓和五味子中柠檬酸含量与其他两种有机酸相比较高,蓝靛果和中国沙棘中苹果酸含量与其他两种有机酸相比较高,山葡萄中酒石酸含量极高,且在中国沙棘和五味子中未检测到酒石酸组分。分别加入降酸菌株A3和B5后与降酸前样品对应相比较发现三种主要有机酸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而其中苹果酸和柠檬酸最为明显,可知酵母菌株A3和B5对野生浆果中苹果酸和柠檬酸的降解效果最好,对酒石酸也有轻微降解能力。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红树莓、蓝靛果、中国沙棘、五味子、山葡萄加入A3降酸前后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降酸率分别为27.35±0.05%、28.14±0.03%、7.03±0.25%;30.13±0.13%、18.11±0.07%、12.94±0.09%;36.57±0.05%、9.59±0.10%、0%;26.31±0.17%、25.42±0.04%、0%;36.62±0.08%、24.62±0.03%、5.13±0.02%;加入B5降酸前后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降酸率分别为31.36±0.06%、26.11±0.02%、7.15±0.03%;36.47±0.26%、17.33±0.02%、11.57±0.17%;40.31±0.10%、16.98±0.30%、0%;32.69±0.26%、19.93±0.01%、0%;31.19±0.12%、21.88±0.03%、9.25±0.05%;感官评分表明降酸后的红树莓和蓝靛果果汁最受欢迎,中国沙棘和五味子其次,山葡萄果汁评分最低。综合结果证明了菌株A3和B5有明显降酸能力,能够有效的缓解野生浆果自身酸涩的口感,从而使生物降酸后的野生浆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

徐广亚[2](2021)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中国野生葡萄种群演化与适应性辐射分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葡萄属植物三大起源中心之一,尽管我国丰富的野生葡萄遗传资源对葡萄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大意义,但种群内部复杂的分类关系依然是育种过程中的一大瓶颈。本研究基于对65份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及10种典型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分析,进一步解析了群体结构,模拟群体进化历史,探讨了我国野生葡萄亚种群体特征与性别决定遗传基础;比较了部分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异同点并对群体结构、群体历史作额外补充以及对适应性辐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葡萄育种与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群体结构分析:结合地理分布与遗传背景、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结果均表明,28种中国野生葡萄系统发育特征可分为5类:Ⅰ类遗传背景复杂,并多与其余四个类群的遗传背景混杂;Ⅱ类与Ⅲ类遗传背景、分类学地位最为接近;而Ⅳ、Ⅴ两类群存在较明显的分化现象;(2)群体历史分析表明,5个类群65个野生葡萄种质,在新近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258万年前)由共同祖先分化而来,而大部分野生葡萄在中更新世(迄今约73万年前~12.8万年前)期间种群有效种群规模有波动下降趋势,可能是因冰期/间冰期气候大陆干冷的条件所致;(3)选择清除分析筛选获得89个与抗寒性状相关的基因以及123个与性别分化相关的基因,性别分化候选基因集中在第2号染色体4.7~5.0 Mb的区域;富集到的Gene Ontology(GO)term多与生物大分子降解、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富集的代谢通路多与乙酰辅酶A代谢有关;(4)10种典型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基因组(GenBanknumber:MN389553~MN389562)结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大小约为160838bp~232020bp;总计含有的基因为127~177个;比较发现反向重复区域(invert repeat,IR)的变化显着影响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叶绿体DN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葡萄属植物中的真葡萄亚属和圆叶葡萄亚属中,前者与地理起源中心呈现一一对应关系。此外,分子钟分岐时间估算表明,最早分化形成独立亚种的为华东葡萄,对应时间点为距今4.3487百万年前(millionyears ago,Mya),云南葡萄与山葡萄在1.1835 Mya(更新世冰川期)由共同祖先分离形成亚种,山葡萄由于极强的抗寒性而适应性辐射分布于全国,而云南葡萄由于自身抗寒性相对较差,仅在云南、贵州两省被发现。

黄建华,邱勇[3](2020)在《珍稀濒危植物纷纷现身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启动 北京“独苗”正添丁加口》文中认为北京水毛茛、百花山葡萄、丁香叶忍冬、北京无喙兰、扇羽阴地蕨、槭叶铁线莲、轮叶贝母、大花杓兰、山西杓兰、铁木……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听起来只是一个个少有耳闻的植物名字,但对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科研人员来说,它们就是植物界的珠穆朗玛峰。面对这些植物,园林绿化科技工作者们喜忧参半。

林舒琪[4](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萨出拉[5](2020)在《内蒙古大青沟居民野生植物食用和药用地方性知识的调查和评价》文中认为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文献研究法、野外调查法及定量研究法对内蒙古大青沟范围内的蒙古族、汉族居民采集、利用的食用和药用野生植物地方性知识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旨在为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大青沟居民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民间植物命名方面,当地居民共提供有关食、药用野生植物名称162条,对应83种、3变种、1变型野生植物物种,分析其民间植物名称及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民间植物命名依据和命名特色。民间植物名称与科学名称的对应率显着,说明植物名的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野生植物的利用上,食用野生植物共57种、3变种、1变型,涉及野生蔬菜、饮料、零食、水果、调味、粮食、油脂用等7种类型;民间药用野生植物共54种、1变种、1变型,兽药用野生植物共6种,并对利用方法、利用部位及民间药用植物的功能主治等地方性知识做了总结、分析;药食同源野生植物共25种、1变种、1变型;商品用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共16种。在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的综合评价上,运用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对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的食用野生植物展开评价,共分为6组。结果表明,当地居民中接受程度高、利用价值高,并在饮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植物种类只占所有食用野生植物种类的14.76%。运用打分排序法对民间药用野生植物展开潜在利用价值评价,共分为4组。最具开发应用前景的种类有16种。采用Jaccard指数对大青沟蒙古族、汉族居民之间利用的食用与药用野生植物的相似性进行评价发现,在食用野生植物利用上有极高的相似性,但在药用野生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马志尧[6](2018)在《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及网状进化》文中研究表明葡萄属(Vitis L.)植物全世界约7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地区,许多野生葡萄作为园林垂直绿化植物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葡萄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由于种内多型性程度较高并且存在大量种间过渡形态,使得葡萄属植物的鉴别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仍然存在较大争议。而解决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问题是开发和利用野生葡萄属资源,丰富园林绿化材料的前提之一。前人研究表明葡萄属起源于北美,随后迁移到了欧亚大陆,但对其抵达欧亚大陆后的生物地理学历史和适应性进化却未有相关报道。同时,葡萄属内广泛的自然杂交和基因渐渗也导致了种间分类界线模糊,使得一些物种复合体的关系相当复杂。本研究利用比较解剖学方法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以葡萄属植物为材料,探究了葡萄属植物的形态分类问题,并重建了葡萄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葡萄属的生物地理学历史。基于限制酶切位点相关的DNA测序(RAD-seq)简化基因组技术,系统地检测了4种葡萄属植物间的自然杂交与基因渐渗情况,探究了葡萄属植物的网状进化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葡萄属的41个样本(囊括了过半的葡萄属种类)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2068个单拷贝同源基因,重建了拥有高支持率的葡萄属系统发育关系,同时,对葡萄属的分化时间进行了估计。葡萄亚属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与地理分布情况一致,清楚地分为3个亚支,即北美、欧洲和东亚支系,所有分支的支持率几乎都是100%。北美支系包含2个亚支,北美亚支I所含葡萄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然而大部分北美亚支II所含的葡萄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和西南部。古地质和古气候事件所造成的北美中部的干旱带被推测可能促进了葡萄亚属北美支系的物种多样性形成,并最终导致了北美两个亚支的分化。东亚支系包含了4个亚支,生物地理学分析表明东亚葡萄属植物的共同祖先主要分布于东北亚地区,之后由东北亚地区迁移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通过结合古气候学,研究发现由北向南迁徙的事件可能与始新世末期的全球气候突然变冷事件有关。同时,在迁移到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后葡萄属植物可能经历了快速地辐射进化,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2.在形态特征中,葡萄属毛状体有较大的分类鉴定价值,但对于毛状体的类型、分类及描述存在争议。通过探究葡萄属34种的毛状体种类、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研究发现葡萄属植物主要具有三类毛状体:带状毛,简单毛和腺毛。带毛呈卷曲扁平长带状,为单细胞毛,该类型毛状体可能是葡萄属及其近缘属Ampelocissus和Pterisanthes的共衍征。简单毛由单细胞或单列的多细胞组成,存在于葡萄属的绝大多数物种中。腺毛由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构成,内部没有维管束结构,具有明显的腺头和腺柄结构。本研究对葡萄属植物毛状体的种类,分布及密度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得到了可靠的形态分类证据。此外,刺葡萄(V.davidii)是葡萄属内唯一具有木质化皮刺的种类,研究通过比较解剖学方法,对比刺葡萄皮刺和其他野生葡萄腺毛的形态结构、发育过程和超显微结构,证实了刺葡萄的皮刺是由腺毛演变而来。3.基于46个葡萄属植物的RAD-seq简化基因组数据,测试了山葡萄(V.amurensis)、秋葡萄(V.romanetii)、陕西葡萄(V.shenxiensis)和变叶葡萄(V.piasezkii)间的杂交与基因渐渗。系统发育推测显示山葡萄是一个单系群,然而秋葡萄、陕西葡萄和变叶葡萄都没有形成单系。同时,利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部分葡萄属植物个体中检测到了显着的基因混合信号。D统计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证实了在同域范围内秋葡萄与陕西葡萄或变叶葡萄存在基因渐渗,但在异域群体间未检测到显着的混合信号。结果表明这几种葡萄属植物的基因混合是由基因渐渗而非因为不完整的谱系分选造成的。研究揭示了这4种近缘野生葡萄复杂的网状进化模式并且探讨了陕西葡萄的分类地位。

王连君,韩玉珠,陈丽,陈丽飞,孙晓刚,张茂君[7](2018)在《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园艺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文中从产业规模、产业布局、资源优势、取得的成果等方面对吉林省园艺产业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吉林省园艺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推动该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发挥园艺产业在吉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蓝晓飞[8](2018)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野生葡萄是桂西岩溶石漠化山区珍贵的特色资源,而特色资源是构成商业需求的重要因素,市场互补性强,在经济合作中具有难以替代性,发展特色资源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村的发展是西部乃至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秩序逐步稳定下来,各民族交往也渐趋活跃,但由于桂西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加之受恶劣自然环境如石漠化灾害等影响,桂西山区人民一直处于贫困和半贫困状态,治理石漠化、改善生产环境与发展生产势在必行。边疆开发涉及社会发展,国家稳定需靠经济实边。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为加快桂西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结合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借助政府有力的臂膀,大规模推广野生葡萄特色资源的种植,由“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逐渐摆脱贫穷桎梏的枷锁,经济实边。80年代后,野生葡萄在桂西地区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机器加工水平逐步提高,野生葡萄酒亦发展成为当地远销海内外的特色产品,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民族经济融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过去学术界大多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而把野生葡萄作为一种特色资源放在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角度和民族经济融合视域进行探讨的很少。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如何在现代化视角下探讨开发和利用特色自然资源,对边疆地区建设规划、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方志、档案、民间文献、报纸和政府文件等资料,综合传统史学方法、实证法、个案分析法,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立足目前国家扶贫战略,以桂西贫困山区野生葡萄这一特色资源为出发点,在现代化视角下对其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进行一个历史时段的考察,从中探析政府力量、民间力量与市场力量在地方产业培育中的作用,寻求地方特色资源与民族经济融合的轨迹与规律,为当今地方产业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证明,诠释民族经济融合作为历史发展重要动力的重要意义,为当前精准扶贫服务。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此次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基本概念界定以及当前学术界对野生葡萄特色资源扶贫与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历史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与趋向,并提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困难等。第二部分简要描述野生葡萄的特色所在及新中国成立以前野生葡萄资源的开发情况,加强正反论证,为从整体上把握野生葡萄资源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依据。第三部分通过表格、图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的种植情况及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和特征,从中论述野生葡萄种植产业对民族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通过个体手工加工和企业机器加工的过程,详细展现了民族经济融合的过程。第五部分通过政府力量、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透析野生葡萄酒贸易与民族经济融合之间的推力互动关系。第六部分对野生葡萄资源在桂西地区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存在问题进行因素分析。第七部分对野生葡萄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最后总结,揭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

万然[9](2016)在《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水果之一,我国乃至世界上栽培的主流品种大都为品质优良但易感病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也易感染由寄主广泛的腐生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病害,尤其随着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的推广,灰霉菌严重威胁着多地的葡萄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生产实践中防治灰霉菌的主要手段,因此寻找长期有效的抗灰霉病育种资源,培育优良的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已经成为研究重点。目前人们对抗灰霉病葡萄种质了解较少,特别是中国丰富多样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抗灰霉菌水平的调查,并且关于葡萄抗灰霉菌的特征和抗病机制研究也比较欠缺。本研究对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进行了调查,选取高抗灰霉菌的中国野生葡萄种质,以高感灰霉菌的欧洲葡萄为对照,分析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灰霉菌生长发育、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系反应的差异;然后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受灰霉菌感染后不同时期的不同抗性葡萄叶片中基因表达情况和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这为培育抗灰霉病的优良葡萄新种质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包括30份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在内的共41份葡萄种质抗灰霉菌水平的调查和鉴定,证明了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中存在对灰霉菌具有抗性的葡萄基因型,所调查的欧洲葡萄大多不抗灰霉病。抗性最高的6个基因型均为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它们分别是秦岭葡萄(V.sp.(Qinling grape))平利-5、燕山葡萄(V.yenshanensis)燕山-1、蘡薁葡萄(V.adstricta Hance)泰山-2和山葡萄(V.amurensis Rupr)双优、通化3号和泰山-11。2.高抗灰霉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平利-5和双优可以将灰霉菌的侵染活动限制在侵染发生的早期(接种叶片后24 h之前),而灰霉菌在高感病欧洲葡萄V.vinifera.cv红地球上建立了直接有效的腐生互作关系;受侵染的中国野生葡萄平利-5表现抗灰霉菌,生成了极少量的ROS(活性氧)并且及时有效地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易感灰霉菌和遭受持续ROS的积累与其低水平的抗氧化能力有关。3.高抗灰霉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和高感灰霉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为研究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感染灰霉菌的红地球和双优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测序结果得到7289个差异表达基因,接种8小时后双优中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显着大于红地球,但总体上受灰霉菌诱导后红地球发生了更大的转录改变。通过GO、KEGG pathway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在两种不同抗性葡萄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信号、结构、代谢等多层面的生物学过程均发生了改变。4.受灰霉菌侵染后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中包括ja/eth、aba在内的多个激素信号路径同时被显着诱导,在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中被诱导水平显着低于红地球,其中参与正调控抗灰霉菌的基因erf、wrky等和参与负调控的基因eds1、jaz等,在红地球中诱导水平均显着高于双优;这种多层次高水平的信号作用也许并不能赋予红地球抗灰霉菌的能力,相比之下,双优中相对较低的诱导水平可能使各种激素信号之间保持在相对适当的范围而促进了其对灰霉菌的抗性。5.受灰霉菌入侵的影响葡萄叶片细胞壁降解反应和细胞壁加固反应同时在两种抗性不同的葡萄叶片中被显着诱导;不同的是,在接种8小时后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的细胞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合成过程被下调富集,在接种36小时后双优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中同时表现下调富集,但前者的下调程度明显低于后者;在侵染的早期(接种后4-8小时)双优可能通过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降低增加了叶片表面结构的渗透性,加速了识别防御反应和抗性物质(尤其是三萜化合物)的外排,促进了其对灰霉菌的抗性。6.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中的次级代谢防御过程均被显着诱导,在红地球中被诱导水平更高,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光合作用在红地球中比在双优中下降严重,但糖酵解和tca循环以及碳水化合物运输过程比双优中的更活跃;双优和红地球都可能通过glu代谢的gaba分流进行能量的补充,但前者对glu的消耗更多却无法提供补给。在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由于红地球对物质能量的更多需求可能导致了自身的过度消耗,尤其是glu;双优表现出对各种代谢过程的适时适量的调节和连续的glu的供应,可能既为自身防御反应提供了物质能量,又维持了自身代谢的平衡而得以实现对灰霉菌的抗性。7.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叶片中呼吸爆发类似物1、gst、nudix羟化酶、abctransporters和mate被灰霉菌诱导的水平高于抗病的中国山葡萄双优,前者可能遭遇了比后者更严重的氧化胁迫及毒性物质的积累和细胞稳态的失衡;双优的生物节律过程未受影响,红地球中相关基因在侵染后12小时表现下调;此外,促进细胞衰老死亡的nudix羟化酶、nac、crk和scr等基因与抑制细胞死亡的mlo基因在两种葡萄叶片中同时被诱导表达,而且红地球中的差异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双优;这些结果说明灰霉菌诱导了红地球中比双优更严重的细胞稳态失衡和衰老死亡。8.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叶片中一些和抗病相关基因的本底表达水平比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高,也许赋予了双优对灰霉菌更强的基础抗性,使其与灰霉菌互作的第一时间即快速直接地启动防御反应发挥抗性作用,包括直接的结构抗性和能量来源,更强的维持细胞稳态平衡、dna修复和抑制细胞死亡的能力,更迅速的识别信号作用等防御反应;但由于红地球较弱的基础抗性迫使其与灰霉菌发生更长时间的互作以启动和发挥防御作用;相比之下,这种直接及时的和被迫延迟的防御反应也许分别是双优抗灰霉菌而红地球感灰霉菌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欣龙[10](2016)在《山葡萄‘双红’与葡萄霜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And Curt.)Berl.And de Toni)引起的葡萄霜霉病(downy mildew)是葡萄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具有优良霜霉病抗性的山葡萄‘双红’为材料,探究葡萄与霜霉菌的分子互作机制,以期为葡萄分子抗病育种和探索新的葡萄霜霉病防治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从全国主要葡萄种植区采集了118份葡萄霜霉菌样品,利用单孢子梗分离的方法获得206个霜霉菌单株。对这些葡萄霜霉菌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后发现,中国葡萄霜霉菌呈现出丰富的基因型多样性,但是群体间遗传分化不明显。从中挑选了29株菌分别接种到6个具有不同霜霉病抗性水平的葡萄上,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显示:霜霉菌表现出明显的致病力多样性;其中,菌株ZJ-1-1能成功侵染高抗的山葡萄‘双红’,而在其它寄主上表现出强致病力的菌株JL-7-2在‘双红’上却引起明显的坏死。根据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分析和组织学观察,确定了在霜霉菌菌株JL-7-2和ZJ-1-1分别接种山葡萄‘双红’后0、12、24、48和72 h取样用于转录组测序。基于RNA-Seq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在非亲和互作的早期有37个抗病基因(R)和防卫相关的信号传递途径和次级代谢途径被激活,例如SA、JA和MAPK信号传递途径和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然而,Ca2+信号传递途径、脂肪酸合成途径和光合作用却在非亲和互作的早期被显着的抑制。从山葡萄‘双红’的比较转录组分析中挖掘到的37个候选R基因中,成功克隆了1个R基因,VaRGAl。特征与功能研究表明:在山葡萄‘双红’受到霜霉菌入侵和非生物胁迫(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早期VaRGAl基因被强力地诱导;VaRGAl蛋白定位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VaRGAl的过表达可能通过激活SA信号途径和苯丙烷类代谢途径显着地提高烟草对卵菌的抗病力;VaRGAl过表达同样可以通过激活SA途径改善烟草的耐旱和耐盐能力。通过对葡萄霜霉菌菌株ZJ-1-1和JL-7-2的转录组从头组装,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和RxLR类效应因子的保守模块结构,本研究从菌株zJ-1-1和JL-7-2分别挖掘到31个和21个RxLR类效应因子。通过PCR扩增,从菌株JL-7-2的21个预测的RxLR类效应因子中成功克隆了14个,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效应因子在菌株JL-7-2侵染不同抗性寄主的过程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达模式;绝大多数效应因子都定位在细胞核;所有的效应因子均能抑制Bax.INF1和Avr3a-R3a引起的PCD。通过对效应因子功能域分析,选取了含有介导蛋白-蛋白互作的TPR结构域的效应因子PvRxL13作为诱饵去筛选霜霉菌侵染的‘赤霞珠’cDNA文库,发现该效应因子可以与葡萄的转录因子HY5互作。PvRxL13的截断实验表明核定位信号(NLS)和TPR结构域是PvRxL13的毒力活性以及与HY5互作必不可少的。效应因子PvRxL13和HY5在含有GUS报告基因的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发现PvRxL13可以抑制HY5的转录活性。HY5基因的瞬时沉默可以明显降低烟草叶片的抗病性。类似地,PvRxL13过表达增强了烟草的感病性。

二、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山葡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山葡萄(论文提纲范文)

(1)野生浆果中降酸酵母菌株筛选、鉴定及有机酸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野生浆果概述
        1.1.1 野生浆果植物资源
        1.1.2 野生浆果应用现状
    1.2 野生浆果中主要有机酸概述
        1.2.1 苹果酸
        1.2.2 柠檬酸
        1.2.3 酒石酸
    1.3 野生浆果有机酸降酸方法概述
        1.3.1 物理降酸
        1.3.2 化学降酸
        1.3.3 生物降酸
    1.4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2 本课题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野生浆果的有机酸降解菌株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采集方法
        2.2.2 预处理
        2.2.3 菌株分离纯化
        2.2.4 优势降酸菌株筛选及降酸进程变化
        2.2.5 优势降酸菌株鉴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优势降酸菌株的筛选
        2.3.2 A3、B5菌株降酸进程变化分析
        2.3.3 A3、B5菌株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降酸酵母菌株生长及降酸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生长特性测定
        3.2.2 菌株耐受性试验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生长特性结果与分析
        3.3.2 菌株耐受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降酸酵母菌株对野生浆果果汁降酸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降酸菌液的制备
        4.2.2 野生浆果果汁样品制备方法
        4.2.3 野生浆果总酸降酸试验方法
        4.2.4 野生浆果有机酸降酸试验方法
        4.2.5 降酸后野生浆果果汁感官质量评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野生浆果中总酸降酸结果与分析
        4.3.2 野生浆果中有机酸降酸结果与分析
        4.3.3 野生浆果果汁感官质量评定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因组重测序揭示中国野生葡萄种群演化与适应性辐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简介
    1.2 我国野生葡萄种质分类与进化分析的研究进展
        1.2.1 形态学分类方法
        1.2.2 同工酶分类法
        1.2.3 孢粉学鉴定
        1.2.4 分子标记技术
        1.2.5 综合性状的系统分类研究
    1.3 我国野生葡萄花型(性别)决定的研究
    1.4 种群基因组学
        1.4.1 种群基因组学概述与优势
        1.4.2 果树重测序研究进展与趋势
        1.4.3 原理概述
    1.5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5.1 叶绿体基因组的起源与发展
        1.5.2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分类研究中的运用
        1.5.3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野生葡萄全基因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重测序数据来源与质控过滤
        2.1.3 基因组比对数据分析
        2.1.4 SNP检测与注释
        2.1.5 群体遗传背景分析
        2.1.6 构建系统进化树
        2.1.7 群体主成分分析
        2.1.8 遗传多样性水平估算
        2.1.9 连锁不平衡分析
        2.1.10 种群动态历史分析
        2.1.11 选择消除分析
        2.1.12 候选基因与功能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测序数据概况
        2.2.2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
        2.2.3 SNP注释统计结果
        2.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2.5 连锁不平衡分析
        2.2.6 种群历史分析
        2.2.7 选择清除分析与候选基因注释
    2.3 讨论
        2.3.1 中国野生葡萄群体结构特征
        2.3.2 中国野生葡萄群体历史特征
        2.3.3 中国野生葡萄性别分化与抗寒性差异的潜在遗传机制
第三章 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测序数据来源
        3.2.2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拼接
        3.2.3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注释
        3.2.4 微卫星序列(SSRs)与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检测
        3.2.5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3.2.6 系统发育分析
        3.2.7 种群分离时间预测
    3.3 结果
        3.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信息
        3.3.2 比较分析
        3.3.3 SSR,SNP分析
        3.3.4 系统发育分析
        3.3.5 不同序列分子钟预估分离时间
    3.4 讨论
        3.4.1 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的基本信息
        3.4.2 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3.4.3 中国野生葡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3.4.4 中国野生葡萄分化时间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珍稀濒危植物纷纷现身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启动 北京“独苗”正添丁加口(论文提纲范文)

百花山葡萄丰收啦!
百花山葡萄将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北京野外仅有两棵
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各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纷纷现身
保护和扩繁珍稀濒危植物对园林绿化新品种培育和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华北珍稀野生植物丁香叶忍冬繁育成功
珍稀濒危植物扩繁必须攻克“三关”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北京多种珍稀野生植物正添丁加口

(4)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2.1 相关研究史料
        2.1.1 文档资料
        2.1.2 图档资料
    2.2 文档资料考据
        2.2.1 内工则例考据
        2.2.2 御制诗文考据
    2.3 图档资料考据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2.4 图文考据小结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3.1 全园普查
    3.2 九州详查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5.4.1 遗址保护层面
        5.4.2 遗址安全层面
        5.4.3 植物景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内蒙古大青沟居民野生植物食用和药用地方性知识的调查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民族植物学研究概况
    1.2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区与民族
    2.1 研究地区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1.3 保护区概况
    2.2 研究民族及文化特征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拟解决的问题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野外调查
        4.2.1 野外调查点的选择
        4.2.2 信息报告人的选择
        4.2.3 关键人物访谈法
        4.2.4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4.2.5 民族植物学编目
    4.3 定量分析法
        4.3.1 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CFSI)
        4.3.2 打分排序法
        4.3.3 Jaccard指数(JI)
5 结果与分析
    5.1 大青沟居民民间植物命名
        5.1.1 民间植物名称及植物物种之间的对应关系
        5.1.2 民间植物命名依据
        5.1.3 民间植物命名特色
    5.2 大青沟居民野生食用及药用植物的利用
        5.2.1 食用野生植物
        5.2.2 药用野生植物
        5.2.3 药食同源野生植物
        5.2.4 商品用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
        5.2.5 处理与保存
    5.3 食用及药用野生植物的综合评价
        5.3.1 食用植物CFSI值评价
        5.3.2 药用野生植物评价
        5.3.3 Jaccard指数评价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图

(6)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及网状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研究问题的由来
    2.葡萄属及其近缘属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3.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3.1 形态学分类法
        3.2 比较解剖学分类法
        3.3 孢粉学分类法
        3.4 同工酶分类法
        3.5 分子标记
        3.6 DNA序列分析
        3.7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基因组数据的葡萄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
        2.2 全基因组重测序和数据质量控制
        2.3 序列比对分析和SNP质量控制
        2.4 主成分分析
        2.5 单拷贝基因鉴定
        2.6 系统发育推测及分化时间估计
        2.7 祖先分布区重建
        2.8 葡萄属植物叶面积测量
    3.结果
        3.1 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产出和单拷贝基因鉴定
        3.2 主成分分析
        3.3 系统发育推测
        3.4 祖先地理分布重建
        3.5 分化时间估计
    4.讨论
        4.1 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学历史
        4.2 东亚葡萄属植物的适应性辐射进化
第三章 葡萄属植物毛状体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毛状体种类、分布及密度观察记录
        2.3 毛状体解剖结构对比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2.6 组织化学木质素测定
        2.7 毛状体性状演化分析
    3.结果
        3.1 葡萄属植物的毛状体类型
        3.2 非腺毛形态结构
        3.3 腺毛形态结构
        3.4 腺毛的发育过程
        3.5 皮刺的形态结构及发育过程
        3.6 腺毛与皮刺的亚显微结构
        3.7 祖先性状重建
    4.讨论
        4.1 带状毛
        4.2 简单毛
        4.3 腺毛
        4.4 皮刺
        4.5 腺毛与皮刺的演化
        4.6 葡萄属植物毛状体的分类学应用
第四章 利用RAD-seq技术检验4 种东亚葡萄的网状进化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
        2.2 RAD文库构建及测序
        2.3 RAD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2.4 比对参考基因组
        2.5 SNP检测
        2.6 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7 D-统计分析
    3.结果
        3.1 RAD测序结果
        3.2 系统发育构建
        3.3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4 D-统计分析
    4.讨论
        4.1 4种东亚葡萄属植物网状进化的分子证据
        4.2 4种东亚葡萄属植物的分类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表格
附录 Ⅱ 图片
附录 Ⅲ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史及现状
    1.1 发展历程
    1.2 产业布局更加成熟
    1.3 吉林省园艺植物资源具有独特优势
    1.4 吉林省园艺产业的主要成果
2 吉林省园艺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面积的快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和内部生产管理
    2.2 生产组织分散, 缺少规模化生产企业
    2.3 科研及技术推广缓慢
    2.4 采后加工落后市场需求
    2.5 绿色食品果蔬发展滞后
3 吉林省园艺产业发展对策
    3.1 全面提高果蔬产品质量
    3.2 更新观念, 调整结构, 充分利用“冷资源”开展设施园艺生产
    3.3 适度发展观光园艺
    3.4 增强科技力量
    3.5 加强园艺产业化发展步伐
    3.6 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建设信息网

(8)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目的及意义
    (二) 当前研究现状简述
    (三) 基本概念界定
    (四)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五) 存在困难
一、桂西地区野生葡萄资源开发概述
    (一) 野生葡萄资源的特色所在
        1. 生长环境独特
        2. 用途广泛
        3. 产品少而稀,市场潜力大
    (二) 新中国成立以前野生葡萄资源开发受限及其原因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的扶贫种植与民族经济融合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种植的新变化
        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步提升,促进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
        2. 品种不断更新,种植方式科学化
        3. 集约化种植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扶贫种植变化的原因
        1. 市场力量驱动
        2. 政府力量推动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扶贫种植的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机器加工促进扶贫与民族经济融合
    (一) 桂西地区野生葡萄的加工情况
        1. 个体手工加工
        2. 企业机器加工
    (二) 桂西地区野生葡萄机器加工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融合
        1. 机器加工形成民族经济融合新业态
        2. 野生葡萄酒厂造就民族经济融合新载体
        3. 机器加工生产理念传播强化民族经济融合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野生葡萄酒贸易扶贫与民族经济融合
    (一) 政府积极发展贸易为民族经济融合提供动力
        1. 商业与扶贫政策的支持
        2. 营销企业的作用
    (二) 利润刺激加快了民族经济融合的步伐
    (三) 日益增长的商业力量促使民族经济融合逐步深化
        1. 经济辐射力增强
        2. 市场网络逐步形成
五、历史评析
    (一) 积极作用
        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的枷锁
        2. 以点带面,改变桂西贫困山区农村种植结构
        3. 经济实边,兴边富民,民族融合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生产技术、设备与人才力量不足,扶贫阻力大
        2. 管理不善,商业推动力弱,产业扶贫发展疲软
六、反思与建议
    (一) 创建产业扶贫保障机制,建立大物流环境,扶优抑劣
    (二) 科技兴农,增强产业扶贫的带动力
    (三) 创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扶贫
    (四) 招商引资,招兵买马,走联合发展路子,产业扶贫注入新活力
    (五) 渗透文化竞争力,培育民族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考察日志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灰霉病研究现状
    1.2 灰霉菌的生活史和侵染特征
    1.3 葡萄抗灰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
    1.4 植物抗灰霉病机理研究进展
        1.4.1 植物与腐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1.4.2 细胞表面结构对植物与灰霉菌互作效果的影响
        1.4.3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的复杂调控网络
        1.4.4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中的ROS和HR
        1.4.5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中的代谢过程
        1.4.6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的转录组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1.5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1.5.1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过程对结构组分的影响
        1.5.2 葡萄对灰霉菌的诱导抗性
        1.5.3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病原菌材料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2.1 灰霉菌的分离鉴定
        2.2.2 最佳接种溶液和接种浓度的确定
        2.2.3 接种试验
        2.2.4 病情严重度的评价定级
        2.2.5 灰霉菌侵染结果的微观统计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最佳接种溶液和接种浓度的确定
        2.3.2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的组织学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内容和方法
        3.2.1 接种试验
        3.2.2 灰霉菌侵染过程的微观统计
        3.2.3 SEM观察灰霉菌的侵染过程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上灰霉病病情发展
        3.3.2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上灰霉菌的生长发育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菌的活性氧响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 试验内容和方法
        4.2.1 接种试验
        4.2.2 H_2O_2组织化学染色
        4.2.3 O~(2-)组织化学染色
        4.2.4 DAB和NBT染色情况的微观统计
        4.2.5 酶活性测定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时H_2O_2的积累
        4.3.2 不同抗性葡萄与灰霉菌互作时的O~(2-)
        4.3.3 受灰霉菌诱导后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 试验内容和方法
        5.2.1 接种试验
        5.2.2 SEM观察灰霉菌的侵染过程
        5.2.3 灰霉菌的侵染过程的宏观微观统计
        5.2.4 RNA的提取制备
        5.2.5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比较
        5.2.7 样本间关系的分析
        5.2.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与富集
        5.2.9 基因表达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5.2.10 WGCNA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接种灰霉菌后的表现
        5.3.2 RNA-Seq数据分析
        5.3.3 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
        5.3.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3.6 相关生物学过程中重要响应基因的分析
        5.3.7 本底表达差异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5.4.1 差异表达基因随时间的变化
        5.4.2 灰霉菌引发葡萄叶片中多种信号路径的响应
        5.4.3 灰霉菌侵染早期引起抗病中国野生葡萄叶片结构的改变
        5.4.4 灰霉菌引发葡萄叶片C/N代谢重组
        5.4.5 灰霉菌导致感病葡萄叶片细胞稳态失衡和细胞衰老死亡
        5.4.6 葡萄叶片基因的本底表达水平决定了其基础抗性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10)山葡萄‘双红’与葡萄霜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引言
    1.1 葡萄霜霉病研究概况
        1.1.1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
        1.1.2 葡萄霜霉病抗性
        1.1.3 葡萄霜霉菌生活史
        1.1.4 葡萄霜霉菌致病力研究进展
        1.1.5 葡萄霜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1.2 植物免疫
        1.2.1 植物抗病机制
        1.2.2 植物R蛋白与病原菌无毒蛋白之间的互作机制
        1.2.3 植物R基因的分类
        1.2.4 葡萄抗霜霉病R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病原卵菌的效应因子研究概况
        1.3.1 卵菌RxLR类效应因子的结构特征
        1.3.2 卵菌RxLR类效应因子的毒性功能
        1.3.3 葡萄霜霉菌的RxLR类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葡萄霜霉菌与葡萄品种
        2.1.2 供试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葡萄盆栽苗的种植
        2.2.2 葡萄霜霉菌的纯化、扩繁与保存
        2.2.3 葡萄霜霉菌的致病力分析
        2.2.4 葡萄霜霉菌DNA的提取
        2.2.5 PCR扩增
        2.2.6 PCR产物检测
        2.2.7 群体遗传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葡萄霜霉菌分离、纯化结果
        2.3.2 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分析结果
        2.3.3 葡萄霜霉菌群体结构多样性分析
        2.3.4 葡萄霜霉菌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变异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山葡萄‘双红’抗霜霉病分子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葡萄霜霉菌和葡萄品种
        3.1.2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供试引物
    3.2 实验方法
        3.2.1 葡萄盆栽苗的种植
        3.2.2 葡萄霜霉菌的扩繁
        3.2.3 葡萄的活体接菌
        3.2.4 葡萄霜霉菌的组织学观察
        3.2.5 葡萄叶片RNA的提取
        3.2.6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3.2.7 数据分析
        3.2.8 荧光定量PCR验证
        3.2.9 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提取与测定
        3.2.10 芪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测定
        3.2.11 过氧化氢的提取与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霜霉菌菌株JL-7-2和ZJ-1-1侵染山葡萄‘双红’后的组织学观察
        3.3.2 总RNA质量评估
        3.3.3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3.3.4 山葡萄‘双红’中参与非亲和互作基因的鉴定
        3.3.5 非亲和基因的GO和pathway富集分析
        3.3.6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
        3.3.7 信号传导
        3.3.8 次级代谢
        3.3.9 病程相关蛋白
        3.3.10 泛素化介导的蛋白水解
        3.3.11 初级代谢
        3.3.12 转录因子
        3.3.13 转录组数据的qRT-PCR验证
        3.3.14 植物激素、芪类化合物和ROS的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山葡萄‘双红’VaRGA1基因的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植物材料和植物病原菌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供试引物
    4.2 实验方法
        4.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4.2.2 葡萄的活体接菌
        4.2.3 山葡萄‘双红’的干旱处理和盐处理
        4.2.4 RNA的提取
        4.2.5 cDNA的合成
        4.2.6 荧光定量PCR分析
        4.2.7 山葡萄‘双红’VaRGA1基因的克隆
        4.2.8 山葡萄‘双红’VaRGA1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4.2.9 农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
        4.2.10 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4.2.11 VaRGA1基因的亚细胞定分析
        4.2.12 葡萄的瞬时转化和霜霉菌接种
        4.2.13 烟草的稳定转化
        4.2.14 转基因烟草抗病性分析
        4.2.15 烟草激素含量的提取与测定
        4.2.16 转基因烟草对抗旱胁迫耐受性分析
        4.2.17 转基因烟草对抗盐胁迫耐受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山葡萄‘双红’VaRGA1基因的序列特征
        4.3.2 山葡萄‘双红’的VaRGA1受到霜霉菌侵染后的表达模式
        4.3.3 山葡萄‘双红’的VaRGA1基因受到非生物胁迫后的表达模式
        4.3.4 基因VaRGA1的亚细胞定位
        4.3.5 VaRGA1基因的过表达提高对卵菌病原菌的抗性
        4.3.6 VaRGA1基因的表达激活了SA信号传导途径和苯丙烷类代谢途径
        4.3.7 VaRGA1转基因烟草表现出增强的耐旱性
        4.3.8 VaRGA1转基因烟草表现出增强的耐盐性
    4.4 讨论
第五章 葡萄霜霉菌的RxLR类效应因子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植物材料和植物病原菌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5.2.2 植物病原菌的接种
        5.2.3 RNA的提取
        5.2.4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2.5 转录组从头组装和RxLR效应因子预测
        5.2.6 cDNA的合成
        5.2.7 荧光定量PCR分析
        5.2.8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5.2.9 RxLR类效应因子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5.2.10 RxLR类效应因子抑制PCD的功能分析
        5.2.11 利用酵母双杂实验筛选效应因子PvRxL13在葡萄体内的靶蛋白
        5.2.12 分子荧光互补(BiFC)
        5.2.13 效应因子PvRxL13与靶蛋白HY5在体内的共定位分析
        5.2.14 Western Blot分析
        5.2.15 免疫共沉淀(CoIP)
        5.2.16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
        5.2.17 GUS定性和定量检测
        5.2.18 葡萄的瞬时转化
        5.2.19 烟草的稳定转化
        5.2.20 转基因烟草抗病性分析
        5.2.21 植物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5.2.22 过氧化氢的测定
        5.2.23 效应因子PvRxL13的转基因烟草的数字表达谱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NA质量评估
        5.3.2 转录组测序与重头组装
        5.3.3 霜霉菌分泌的胞外和胞内效应因子
        5.3.4 葡萄霜霉菌菌株JL-7-2在侵染不同抗性寄主的过程中RxLR类效应因子的表达谱分析
        5.3.5 葡萄霜霉菌菌株JL-7-2的RxLR类效应因子的亚细胞定位
        5.3.6 葡萄霜霉菌菌株JL-7-2的RxLR类效应因子抑制Bax、INF1和Avr3a-R3a引起的PCD
        5.3.7 效应因子PvRxL13与葡萄的转录因子HY5互作
        5.3.8 效应因子PvRxL13的TPR结构域和核定位信号是其与HY5互作和抑制PCD所必须的
        5.3.9 转录因子HY5的bzip结构是其与效应因子PvRxL13互作必不可少的
        5.3.10 靶基因HY5的沉默降低了烟草对疫霉病菌的抗性
        5.3.11 效应因子PvRxL13抑制转录因子HY5的转录活性
        5.3.12 效应因子PvRxL13的表达降低了寄主的抗病性
        5.3.13 转基因烟草全基因组表达分析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山葡萄(论文参考文献)

  • [1]野生浆果中降酸酵母菌株筛选、鉴定及有机酸降解特性研究[D]. 卢思言.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基因组重测序揭示中国野生葡萄种群演化与适应性辐射分布[D]. 徐广亚. 宁夏大学, 2021
  • [3]珍稀濒危植物纷纷现身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启动 北京“独苗”正添丁加口[J]. 黄建华,邱勇. 绿化与生活, 2020(11)
  • [4]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D]. 林舒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大青沟居民野生植物食用和药用地方性知识的调查和评价[D]. 萨出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葡萄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及网状进化[D]. 马志尧.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7]吉林省园艺产业现状与展望[J]. 王连君,韩玉珠,陈丽,陈丽飞,孙晓刚,张茂君.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 [8]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特色资源扶贫开发与民族经济融合 ——以野生葡萄开发为视角[D]. 蓝晓飞.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D]. 万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10]山葡萄‘双红’与葡萄霜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李欣龙.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值得开发的野生植物 - 山葡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