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针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

正常人针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

一、针刺正常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曹福羊,李亮,李军,杨璐[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Ⅲ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和TEAS组,TEAS组患者诱导前30 min于足三里,肺俞穴和孔最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切皮前(T0),CPB结束后30 min(T1),术毕时(T2),术后12 h(T3)和24 h(T4),取桡动脉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O2和PaCO2,同时记录上述时间点潮气量和气道平台压,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样本中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rtrophil, PMN)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记录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组患者T1~2时刻Cst增加,T1~4时刻OI值增加,RI值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MN数量减少,且T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着缩短(P<0.05)。结论 TEAS可减轻CPB下CABG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苗頔[2](2021)在《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梳理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的文献,归纳结局指标,总结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为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循证依据,为临床培土生金法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回顾性分析培土生金法(保金益肺膏联合穴位贴敷与呼吸吐纳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试验,验证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20年7月,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即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随机对照试验。用改良版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 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依据漏斗图进行文献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收集的16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试验已采用SA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产生的随机分配编码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2例,对照组83例。试验组:应用保金益肺膏口服联合穴位贴敷与呼吸吐纳法;对照组:空白对照。疗程为76天±4天。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治疗前、随访1年后变化情况,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总积分、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1年后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1.文献检索结果:共纳入28项试验,包含20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有试验均在中国进行,所有病例初始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明显差异;Jadad评分显示,有9项试验属于高质量,19项试验属于低质量。2.数据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1)培土生金法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5,95%CI[1.18,1.33],P<0.00001)、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Pred(MD=2.95,95%CI[1.99,3.90],P<0.0001)、改善肺功能指标FVC(MD=0.19,95%CI[0.08,0.31],P=0.0009)、降低BODE指数(MD=-0.56,95%CI[-1.00,-0.13],P=0.01),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P<0.05)。且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性良好。(2)培土生金法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改善肺功能指标FEV1/FVC%(MD=2.17,95%CI[0.85,3.50],P=0.001)、提高生存质量SGRQ评分(MD=-7.51,95%CI[-10.57,-4.46],P<0.00001),疗效可能优于单纯常规西医疗法(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6min步行距离(6MWD)评分、呼吸困难m MRC评分、CAT评分四项指标,由于文献异质性强,未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10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P<0.05);在6min步行距离(6MWD)评分方面,9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除1项试验外,其余8项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呼吸困难m MRC评分方面,7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CAT评分方面,14项不同疗程的试验结果均提示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西医常规治疗效果好,除1项试验外,其余13项试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有11项试验描述了不良反应,报道称其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有10项试验描述了安全性指标,报道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5)发表偏倚:对纳入试验的结局指标做漏斗图,图像存在不对称因素,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偏倚风险。第二部分:临床试验1.基线资料:共纳入165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在急性加重次数方面:对照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急性发作次数显着减少(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随访1年急性发作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在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总积分、CAT评分方面:对照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随访1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随访1年试验组各指标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1.本研究对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证实培土生金法干预措施在临床具有显着疗效,表明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具有有效性。2.回顾性分析以“培土生金法”为理论基础,运用保金益肺膏联合穴位贴敷和呼吸吐纳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试验,发现其临床疗效确切。与Meta分析结果相佐证。

杨月容[3](2021)在《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探讨一种疗效确切、皮肤反应小的敷贴配方。方法:依据随机、对照和重复的三大原则,采用组间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纳入的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两组除敷贴配方不同外,其余试验方法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年感冒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皮肤反应的差异,分析疗效与配方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年感冒次数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要症候积分、中医次要症候积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AQLQ总评分、AQLQ活动受限评分、AQLQ哮喘症状评分、AQLQ心理状况评分、AQLQ对刺激原的反应评分、AQLQ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提示“冬夏并治”穴位敷贴能减少哮喘患者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改善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敷贴的两种配方均有效。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要症候积分、中医次要症候积分、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哮喘夜间症状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ACT评分、AQLQ总评分、AQLQ活动受限评分、AQLQ哮喘症状评分、AQLQ心理状况评分、AQLQ对刺激原的反应评分、AQLQ对自身健康的关心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敷贴1号配方与敷贴2号配方疗效无明显差异。在皮肤反应方面,对照组皮肤灼热、瘙痒、疼痛、红斑、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三伏贴后皮肤灼热、瘙痒、疼痛、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皮肤红斑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三九贴后皮肤灼热、疼痛、红斑、水泡评分及皮肤反应总评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患者皮肤瘙痒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皮肤反应显着强于观察组,即1号配方皮肤反应显着强于2号配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冬夏并治”穴位敷贴能够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减少哮喘年急性发作次数及年感冒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两种配方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反应,但1号配方皮肤反应程度显着强于2号配方。(3)“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两种配方疗效相当,为追求较轻的皮肤反应,2号配方值得推广。

瞿巧钰[4](2021)在《针刺肺经五输穴对小鼠哮喘模型的相对特异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1.1评价针刺肺经五输穴对小鼠支气管哮喘相对特异性调节作用。1.2研究毒蕈碱受体M1、M2、M3在支气管哮喘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太渊穴与肺脏之间相对特异性作用机制。2.方法2.1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肺组织方法评价针刺心肺经五输穴干预支气管哮喘的效果2.2选择成年健康的雌性BALB/c小鼠130只,在进行1周适应性喂养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针刺少商穴组、针刺鱼际穴组、针刺太渊穴组、针刺经渠穴组、针刺尺泽穴组、针刺少冲穴组、针刺少府穴组、针刺神门穴组、针刺灵道穴组、针刺少海穴组。每组各9只。针刺心肺经五输穴都选取双侧穴位,干预治疗一周。Ani Res2005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测的小鼠呼吸气的气道阻力和肺气道顺应性变化情况。2.3选择成年健康的雌性BALB/c小鼠130只,在进行1周适应性喂养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针刺太渊穴组,每组各6只。针刺选择双侧太渊穴。干预治疗一周。治疗后收集小鼠肺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毒蕈碱受体M1、M2、M3m RNA含量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对比各组小鼠肺组织中毒蕈碱受体M1、M2、M3蛋白表达情况变化。3.结果3.1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方法观察小鼠肺组织变化,结果发现,针刺心肺经五输穴后小鼠的肺部病理损伤减轻,肺经五输穴要优于心经五输穴。3.2通过Ani Res2005动物肺功能分析系统检测对比各组小鼠的呼气、吸气的气道阻力和肺气道顺应性。结果发现,对于吸气和呼气气道阻力模型组明显上升,不同针刺穴位干预后吸气和呼气气道阻力不同程度的下降,针刺肺经五输穴比针刺心经五输穴下降更明显。对于肺气道顺应性模型组明显下降,不同针刺穴位干预后肺气道顺应性与不同程度的上升,针刺肺经五输穴比针刺心经五输穴上升更加明显。3.3通过蛋白印迹法检测对比肺组织中的M1、M2、M3受体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小鼠造模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M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针刺太渊穴干预后,M1和M3受体蛋白表达均下降,M2蛋白表达有所上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对比各组小鼠肺组织中M1、M2、M3受体m RNA含量变化,结果发现,小鼠造模后M1和M3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M2m RNA表达下降,针刺太渊穴干预后,M1和M3m RNA表达下降,M2m RNA表达上升。4.结论4.1针刺肺经五输穴比针刺心经五输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更好的疗效,太渊穴在肺经五输穴中有显着疗效,证实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4.2针刺肺经太渊穴能够治疗哮喘,可能通过调整毒蕈碱受体M1、M2、M3的表达有关。

黄志军[5](2020)在《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脏腑经络相关是中医基础和中医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对阐述人的生理、病理,对人体进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脏腑-经络的核心——气入手,运用THz波光谱技术,来探讨脏腑经络相关性。通过艾灸五脏募穴,检测艾灸前后对应经络原穴THz波特征,探讨脏腑经络的相关性,从中医气的层面来证实脏腑经络相关理论,为脏腑经络理论增添现代科学依据,为阐明针灸的得气现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研究和发展中医理论寻找更多的突破口。方法:对50名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THz波检测,受测部位五脏原穴分别为肝的原穴太冲穴、心的原穴神门穴、脾的原穴太白穴、肺的原穴太渊穴、肾的原穴太溪穴,受测者通过适当体位将测试穴位局部皮肤和直径约为8mm的检测窗口轻轻贴合,全身放松,保持身体不动,双眼轻轻闭合,保持状态,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THz波辐射谱线。分别艾灸(采用艾条悬灸)五脏募穴,肝的募穴期门穴、心的募穴巨阙穴、脾的募穴章门穴、肺的募穴中府穴、肾的募穴京门穴15分钟后,检测该募穴对应脏腑的原穴,每人每穴各重复测5条THz波辐射谱线(方法同上)。THz波谱线处理为采用检测仪器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对检测的5条谱线进行平均处理,得出一条平均谱线,为方便显示对比差异,需求出比较前后谱线的差值(差值计算公式:相对真实波动ART=干预后辐射谱线值-干预前辐射谱线值),作图。实验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本实验数据为计量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性,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X±S(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艾灸五脏募穴,能激发脏腑经气感传,同时引起对应经络经气发生改变。其中五脏对应经络原穴无论是左手(脚)还是右手(脚),艾灸后THz波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强,虽增强强度不高,但对于人体本身辐射出的微弱THz波相比,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是心经和肺经,艾灸前后极有差异(P<0.01),脾、肝、肾经艾灸前后差异明显(P<0.05);对于同一经络的左右手(脚),无论是艾灸前还是艾灸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灸五脏募穴,能激发脏腑经气感传,同时引起对应经络经气发生改变;发现心经和肺经,艾灸前后差异极为显着,而脾、肾、肝经相对显着,说明艾灸五脏募穴激发经络THz波效应强弱可能和传输距离长短有关联;发现同一经络的左右手(脚),无论是艾灸前还是艾灸后比较,差异均不明显,说明脏腑对经络的调节在正常人当中没有左右手(脚)之分;发现3.584THz-1.290THz频率为原穴特征频率段,对这段进行研究更能展示原穴特征。这一结论可为进一步阐明五脏和经络之气或者脏腑和经络之气的关联提供生物物理学基础,为脏腑和经络学说的研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为今后一些相关仪器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张舟南[6](2020)在《人体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与经络平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脏腑气血、阴阳表里、全身内外上下和前后左右的生理平衡,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原穴是脏腑元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其中“原”的含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本文前期文献调研发现,经络物质基础研究较多,但对于经络的相对平衡研究很少。目前的研究,大都以单个生物物理学特性来研究经络,不能在同一次实验中展示经络的多种生物物理学现象,更无法全面的揭示经络的相对平衡特征。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红外光波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具有光学和电学双重特性,生物体对太赫兹波有独特的响应,因而太赫兹波技术已经大量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检测中。本研究通过太赫兹光谱技术来检测人体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分析各原穴中太赫兹光谱的能量级分布,探究经络的光谱信息,以此来构建人体十二经络平衡的数字化模型,进一步揭示人体经络的相对平衡特征,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科学证据,为以后太赫兹波相关的经络平衡检测仪的开发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60名健康在校大学生,男女各30人,用太赫兹波检测仪检测所有受试者的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穴、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穴、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穴、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穴、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穴、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穴、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穴、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穴、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穴、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穴、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穴、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穴,共计二十四个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每人每穴重复测试5条。而后运用太赫兹波仪器自带OPUS软件对检测出的太赫兹波谱线进行图谱处理,求出各受测穴位的重复谱线的平均谱线。提取的数据录入SPSS21中进行分析。将男女组间的每个穴位的每个频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求出60名受试者的每个穴位的太赫兹辐射谱线中各频率的相关数值以及辐射强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作图。结果:(1)得出人体十二经原穴共24个穴位的太赫兹辐射医学参考值范围曲线图,每张图由上限参考范围与下限参考范围两部分共同构成;(2)手部原穴频率的均数曲线最大值均值为0.0069,频率的上限曲线最大值均值为0.0094,频率的下限曲线最小值均值为-0.00016;足部原穴频率的均数曲线最大值均值为0.0047,频率的上限曲线最大值均值为0.0073,频率的下限曲线最小值均值为-0.00029;(3)手部穴位中神门穴、合谷穴、大陵穴太赫兹辐射量高于阳池穴、腕骨穴、太渊穴,足部穴位中冲阳穴与丘墟穴的太赫兹辐射量最高,太溪穴与京骨穴的太赫兹辐射量最低;(4)十二经原穴均在2.60THz-2.68THz波段、2.73THz-2.84THz波段、2.84THz-2.92THz波段、2.92THz-3.08THz波段、3.10THz-3.20THz波段这五个波段内有明显的波峰,且所有医学参考值范围曲线图中的三条曲线的最高值均位于3.01THz这个频率上;(5)手部原穴的上限曲线值最小值在0.0009-0.0011之间,足部原穴的上限曲线值最小值在0.0007-0.0009之间,手部原穴的下限曲线最小值在-0.0002--0.0001之间,足部原穴的下限曲线最小值在-0.0004--0.0002之间;手部原穴的上限曲线值最大值在0.0086-0.0104之间,足部原穴的上限曲线值最大值在0.0069-0.0078之间,手部原穴的下限曲线最大值在0.0036-0.0049之间,足部原穴的下限曲线最大值在0.0014-0.0026之间;(6)所有原穴的下限曲线的尾部0.89 THz-1.20THz波段间,均有少部分频率值低于0。结论:(1)不同穴位的太赫兹辐射曲线上各频率对应辐射强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上、下限曲线值范围各有差异,若检测出的原穴辐射曲线有某个频率或某段频率不在正常人的太赫兹辐射曲线的医学参考值范围内,我们则可判定该检测者的某个频率或某段频率为异常,进而推测出所测原穴的部分太赫兹辐射量有异常,所对应的经络可能表现为不平衡状态;(2)手部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比足部穴位的太赫兹辐射强度高,这可能与手部比足部更加灵活,气血运行更加流畅有关;(3)原穴的太赫兹辐射量的高低可能与其所处的生理解剖结构相关;(4)波段2.60THz-3.20THz可能是原穴的太赫兹辐射的特异性波段,存在着原穴的太赫兹辐射波峰,3.01THz这个频率可能是人体穴位及人体之气与太赫兹波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频率;(5)不同波段的频率对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的反映的相关性有差别,越靠近尾部(0.9THz)的频率对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的反映的相关性越小;(6)人体原穴在1.20THz波段后的部分频率辐射出的太赫兹强度比空间背景本身在这个波段中的太赫兹辐射强度要低,甚至可能不辐射太赫兹波。

宋敏[7](2019)在《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针刺治疗哮喘临床有效基础上,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筛选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方法:实验动物分组:SD大鼠共分5组,分别是正常组、肺俞顺标组、肺俞逆标组、下呼吸道顺标组、下呼吸道逆标组。正常组不做任何标记;下呼吸道顺标组和肺俞顺标组分别用HSV-EGFP标记传入神经通路;下呼吸道逆标组和肺俞逆标组分别用PRV531-CAG-GFP标记传出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方法:确定第七颈椎棘突,沿后正中线向下找到第三胸椎下两肋间,旁开0.5cm肌肉处(肺俞穴),缓慢注射嗜神经病毒HSV-EGFP原液2μl(病毒量4×107PFU)到肺俞穴,静置2min,缓慢拔出微量注射器。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方法:方法同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标记方法,注射逆行病毒PRV531-CAG-GFP原液2μl(病毒量4×107PFU)。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方法:微量注射器针头约伸入气管的中、下1/3交点处,喷注HSV-EGFP稀释液6μl(病毒量2.4×107PFU)到大鼠下呼吸道,立即将微量注射器抽离大鼠气道。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方法:方法同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标记方法,喷注逆行病毒PRV531-CAG-GFP稀释液6μl(病毒量2.4×107PFU)。嗜神经病毒标记成功判断标准:HSV-EGFP标记组发病状态为眼神呆滞、鼻流血涕、步态蹒跚、活动迟缓等症状;PRV531-CAG-GFP标记组发病状态为鼻流血涕、四肢出血、精神亢奋、狂躁不安等症状。嗜神经病毒标记脑核团定位分析:灌注取材的时间节点根据大鼠发病状态决定。4%多聚甲醛固定液心脏灌注,脑组织冠状位冰冻切片,漂片法贴片,DAPI染色标记细胞核。采用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仪扫描组织玻片,结合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核团。结果:1、嗜神经病毒标记肺俞穴在大鼠器官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1)大鼠肺俞穴注射HSV-E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肺俞穴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气管、食管、肠、胃、肺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大鼠肺俞穴注射PRV531-CAG-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肺俞穴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气管、食管、肠、胃、肺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嗜神经病毒标记下呼吸道在大鼠器官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1)大鼠下呼吸道内喷注HSV-E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气管和肺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食管、胃、肠、肺俞穴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大鼠下呼吸道内喷注PRV531-CAG-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气管和肺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食管、胃、肠、肺俞穴均无荧光信号分布。3、嗜神经病毒标记外周(下呼吸道或肺俞穴)在大鼠脑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大脑皮层、端脑、中脑、脑桥中均观察到荧光信号分布,荧光信号分布密度由低到高可分为:少量分布、分散分布和集中分布。4、嗜神经病毒标记下呼吸道和肺俞穴在脑组织中核团分布结果:(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中脑部分布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被盖背侧交叉、埃-韦二氏核、间质核、丘脑;脑桥部分布于动眼神经核、红核、脑桥网状核、后椎核、网状核、面神经核、外侧巨细胞旁核、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橄榄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髓束。(2)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端脑部分布于运动皮层、下丘脑、斜角带核、隔核、苍白球、丘脑核、杏仁核;中脑部分布于内囊、A13多巴胺细胞、内脏核、黑质纹状体束、背内侧核、视神经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网状核、内侧乳头核、岩石核、缰核、红核、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束、中缝背核、顶盖脊髓束、被盖核、中缝核、内侧丘系;脑桥部分布于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上橄榄核、蓝斑、前庭上核、展神经核、楔束核、薄束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三叉神经核、腹侧呼吸组、下橄榄核。(3)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端脑部分布于皮层、丘脑、胼胝体、尾状核、苍白球、下丘脑、网状核、内囊、杏仁核、视神经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动眼神经核;中脑部分布于缰核、埃-韦二氏核、红核;脑桥部分布于蓝斑、中缝大核、被盖核、三叉神经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橄榄核。(4)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下丘脑、蓝斑、内侧纵束、腹侧呼吸组吻端、下橄榄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5、嗜神经病毒标记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背区、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腹侧部、孤束核中间部、孤束核内侧部。(2)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室旁核内侧副细胞部、苍白球、内囊、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红核副细胞部、红核巨细胞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埃-韦二氏核、背内侧下丘脑背核、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蓝斑、中缝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内侧纵束、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3)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埃-韦二氏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红核副细胞部、外侧网状核、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小细胞网状核、孤束核背外侧区、孤束核、下橄榄核内侧核。(4)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背区、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腹侧部、孤束核中间部、孤束核内侧部。6、肺俞穴和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内侧纵束均参与4条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和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是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重要的共同脑核团。结论:(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包括下丘脑背区、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2)下呼吸道与肺俞穴的内脏-体表反应存在脑核团神经基础,在下丘脑室旁核内侧副细胞部、苍白球、内囊、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背内侧下丘脑背核、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蓝斑、中缝大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副细胞部、红核巨细胞部、埃-韦二氏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内侧纵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存在交汇整合。(3)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为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内侧纵束。

黄楚栓[8](2019)在《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NF-α、IL-8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对血清TNF-α、IL-8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共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血穴位注射疗法,选取定喘、肺俞、丰隆、肾俞、关元俞5个穴位,每次选1对同名穴位,隔天注射1次,每5次为1个疗程,经过3个疗程50天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各项量表评分的改变,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8浓度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2.CAT评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AT差值变化,治疗组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RC评分:治疗后,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RC评分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分钟步行距离(6MWD):治疗后,两组患者6MW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6MWD差值要大于对照组(P<0.05)。5.肺功能:治疗后,治疗组FVC、FEV1%预计值、对照组FVC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FEV1%预计值、两组FEV1/FVC治疗前后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FVC差值大于对照组的FV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FEVI%预计值、FEV1/FVC治疗前后差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6.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在咳嗽、咳痰、喘息、气短、乏力、畏寒、小便清长等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腰膝酸软、肢冷积分则无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在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而咳嗽、咳痰、喘息、气短、乏力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差值,经非参数检验,在咳嗽、乏力、小便清长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TNF-α、IL-8浓度: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TNF-α、IL-8血清浓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前后TNF-α、IL-8浓度差值,治疗组浓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自血穴位注射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用力肺活量,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L-8浓度有关。

董方[9](2019)在《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cation,AHR)是指气管、支气管对特异性抗原刺激和非特异性刺激呈现的过度反应,是支气管哮喘病人区别于正常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气道高反应为主要特征的支气管哮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病之一,全球范围有超过3.58亿的哮喘患者。哮喘常有家族倾向,受遗传因素影响,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针刺作为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对气道高反应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得到了中西医呼吸学专家的广泛认可,但针刺治疗气道高反应的具体机制研究甚少,制约了针刺治疗气道高反应在更广泛范围的认可和应用。目前普遍认为,炎症反应是AHR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过敏原或其他外界刺激后,淋巴细胞比例和自噬失衡、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炎症细胞浸润、气道上皮细胞损害等因素导致了AHR。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自噬是细胞抗损伤的重要机制,两者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炎症性反应,包括气道高反应。自噬基因ATG5在气道高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中证实了针刺可通过调节CD4+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改善小鼠气道高反应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拟建立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气道高反应C57小鼠及条件性ATG5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OVA致敏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针刺通过自噬基因ATG5介导内质网应激-自噬在CD4+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机制,为针刺在气道高反应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室依据。第一章文献研究一、哮喘的研究进展二、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三、内质网应激与哮喘的关系四、细胞自噬与哮喘的关系五、自噬基因ATG5与哮喘的关系第二章实验研究第一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OVA致敏小鼠气道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18只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Sham组:实验的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共3次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于第15日起开始以1%戊巴比妥钠0.1ml腹腔注射麻醉,隔日一次,至第27天结束。于第28、29、30天,每天以生理盐水雾化,20min/天,连续3天。AHR组:于实验的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共3次在腹腔注射含10μg OVA及1mg Al(OH)3的生理盐水0.2ml,于第15日起开始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0.1ml麻醉,隔日一次,至第27天结束。于第28、29、30天,以含1%OVA的生理盐水(70mg OVA加入7ml无菌生理盐水中)给致敏小鼠雾化。A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构建同AHR组,于第15日起选择大椎、肺俞(双)、足三里(双)进行针刺,隔日针刺1次,共针7次,至第27天结束针刺。于第28、29、30给致敏小鼠雾化,方法同AHR组。二、指标检测1.无创肺功能检测清醒动物的特殊气道阻力记录乙酰甲胆碱刺激后s Raw值。2.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中气道与肺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3.瑞氏染色观察并统计BALF中白细胞百分比变化。结果:一、无创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HR组小鼠在乙酰甲胆碱浓度为3.125 mg/ml至50mg/ml激发剂量时s Raw改变百分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针刺治疗后,AAHR组小鼠在各浓度Mch激发后,s Raw改变百分比均低于A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肺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肺组织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内无明显分泌物;AHR组支气管粘膜出现充血性水肿,上皮细胞可见局灶性脱落,皱折增多,支气管管腔内及肺间质可见明显的分泌物;AAHR组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粘膜下充血性水肿程度减弱,支气管管腔内及肺间质中分泌物明显减少。三、对BALF中细胞瑞氏染色结果计数分析发现气道高反应模型组的BALF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而针刺组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同时,AHR组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Sham组,巨噬细胞明显低于Sham组(均P<0.05)。经针刺干预后,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巨噬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C57小鼠气道高反应模型,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其气道高反应,减轻气道炎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第二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气道高反应小鼠的Th1/Th2和Treg/Th17淋巴亚群平衡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二、指标检测1.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TGF-β,IL-17,IFN-γ,IL-4的含量变化。2.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Th2细胞,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一、在血清和BALF中,AHR组TGF-β,IL-17,和IL-4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AHR组IFN-γ含量低于Sham组(P<0.05)。与AHR组比较,针刺AAHR组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AHR组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升高。经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AHR组)比较,AAHR组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结论:气道高反应模型表现出Th1/Th2和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的状态,并伴随相应的细胞因子分泌的紊乱,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穴可以调节T淋巴细胞比例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减轻气道炎症。第三节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对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的作用方法: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二、指标检测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自噬相关基因、蛋白ATG5、LC3II及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表达变化。2.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果:一、气道高反应模型组小鼠的自噬基因及蛋白ATG5、LC3II,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Sham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针刺干预后,上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透射电镜观察,气道高反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典型的自噬小体,多数呈现封闭的、圆球形的双层膜结构。针刺组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结论:气道高反应模型肺组织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相应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针刺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自噬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改善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第四节自噬基因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诱导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T淋巴细胞稳态中的作用。方法:一、制备ATG5基因CD4+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二、气道高反应模型的构建及分组干预18只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18只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随机分成3组,Sham(-)组、AHR(-)组(气道高反应模型组),AAHR(-)组(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建立方法同第一节。三、指标检测1.ATG5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鉴定。2.有创肺功能检测法记录乙酰甲胆碱刺激后气道阻力改变百分比值。3.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中气道与肺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4.瑞氏染色观察并统计BALF中白细胞百分比变化。5.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Th1细胞、Th2细胞,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6.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TGF-β,IL-17,IFN-γ,IL-4的含量变化。7.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自噬相关ATG5、LC3II蛋白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ERK1、IRE-1、ATF6、Grp78的表达变化。8.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一、经实验室繁育,获得F3代小鼠82只,其中flox纯合且Cre阳性的小鼠ATG5flox/floxCD4+Cre+19只,flox纯合且Cre阴性的小鼠ATG5flox/floxCD4+Cre-20只。各选择18只进行后续实验。二、肺功能检测结果: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在Mch激发不同浓度时,AHR组RI增加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经针刺治疗后,AAHR组在Mch各浓度激发时的RI值变化百分比均小于AHR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同时,在AHR组和AAHR组,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较,RI增加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模型小鼠气道高反应增强,而针刺和ATG5条件性基因敲除可减弱气道高反应;针刺后的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气道阻力更接近与正常对照组。三、肺组织病理HE检测结果:ATG5flox/floxCD4+Cre-小鼠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Sham组肺组织形态学类似。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组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弱。四、肺泡灌洗液瑞氏染色结果:对于ATG5flox/floxCD4+Cre-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BALF中细胞瑞氏染色结果计数分析发现,AHR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Sham组,而巨噬细胞明显低于Sham组。在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在A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更接近于Sham组。五、脾脏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与Sham组比较,AHR组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降低,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升高。经针刺干预后,与AHR组比较,AAHR组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在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和Th2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在A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调节性T细胞和Th1比例显着升高,Th17细胞比例显着降低(均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针刺治疗组脾脏T淋巴细胞比例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六、ELISA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和Cre+小鼠血清和BALF中,AHR组TGF-β,IL-17,和IL-4含量均高于Sham组,而AHR组IFN-γ含量低于Sham组(P<0.05)。与AHR组比较,针刺AAHR组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相比,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HR组血清中IL-4含量有所降低,IFN-γ含量有所升高;BALF中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AAHR组中,ATG5flox/floxCD4+Cre+比ATG5flox/floxCD4+Cre-血清中TGF-β和IL-4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BALF中TGF-β,IL-17和IL-4显着降低,IFN-γ含量显着升高。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炎症程度更低,更接近Sham组。七、RT-PCR基因和Western blot蛋白检测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和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气道高反应模型组自噬基因ATG5、LC3II、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PERK1、IRE-1、ATF6、Grp78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经针刺干预后,上述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HR组ATG5和LC3的m RNA表达水平和自噬蛋白ATG5含量和内质网应激蛋白PERK1、IRE-1、ATF6、Grp78均低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中,与ATG5flox/floxCD4+Cre-小鼠比较,ATG5flox/floxCD4+Cre+小鼠自噬基因ATG5、LC3和内质网应激基因PERK1含量降低;自噬蛋白ATG5、LC3和内质网应激蛋白PERK1、IRE-1、ATF6、Grp78含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TG5flox/floxCD4+Cre+小鼠AAHR组小鼠自噬和内质网应激程度更低,更接近sham组。八、肺组织电镜结果: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AHR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典型的自噬小体,AAHR组肺组织细胞中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减少。在ATG5flox/floxCD4+Cre+小鼠中,AHR组小鼠肺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极少数量的自噬小体,而针刺组未发现典型的自噬小体结构。结论:自噬基因ATG5可介导内质网应激-自噬过程,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调控气道高反应和气道炎症。针刺大椎、肺俞、足三里可调控ATG5基因表达,进而通过调控ER stress-自噬过程促进恢复T淋巴细胞稳态。

鲁静[10](2019)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电针治疗COPD大鼠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大鼠体内炎性因子的含量变化、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s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及其受体复合物CD74/CD44、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p38MAPK、AKT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探讨MIF在COPD大鼠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2.本实验通过电针COPD模型大鼠的双侧“足三里”(ST36)和“肺俞”(BL13)穴,从病理形态、炎症介质等方面观察电针的治疗效果,电针与MIF及其受体复合物、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探讨MIF在电针治疗COPD大鼠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针刺治疗COPD提供有力依据;3.观察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针刺联合ISO-1对COPD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肺通气功能、MIF及其受体复合物、受体介导信号通路的表达的影响,探讨ISO-1在针刺治疗COPD大鼠中的可能作用。方法:1.分组:70只健康成年SPF级体质量250300g的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N=10),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ISO-1+电针组、模型+DMSO+电针组(溶媒对照组)、正常+ISO-1+烟熏组、正常+DMSO+烟熏组(溶媒对照组)。2.干预:采用香烟烟熏联合气管滴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复合方法制备COPD大鼠模型,烟熏1个月后通过测定大鼠肺功能以及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判断COP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与否。模型+ISO-1+电针组大鼠在电针前30min腹腔注射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120ug/kg),溶媒对照组以等量的1%DMSO溶解液腹腔注射,持续7天;正常+ISO-1+烟熏组大鼠隔日于每次烟熏前30min腹腔注射ISO-1,溶媒对照组以等量的1%DMSO溶解液腹腔注射,持续1个月。3.电针:电针组选取大鼠下肢双侧“足三里”(ST36)穴和“肺俞”(BL13)穴,针灸针刺入大鼠双侧穴位后,同侧两针柄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输出端,参数选择采取4/20 Hz交替频率,持续0.5 ms,强度设置为1-3 mA,以引起大鼠下肢微微抖动为宜。每日进行针刺,每次电针时间为30分钟,持续7天。4.检测: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肺组织内MIF、TNF-α、IL-1β和IL-8含量;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内MIF及CD74、CD44、p38MAPK、AKT mRNA以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D74、CD44的表达及分布。结果:1.大鼠在烟熏联合LPS气管滴注干预后,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肺通气功能明显下降,用力肺活量容积(FVC),第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1),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3),FEV0.1/FVC以及FEV0.3/FVC均显着降低(P<0.01);COPD大鼠肺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扩大,肺泡结构发生病理改变,符合临床COPD患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此外,COPD模型组大鼠血清、BALF和肺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MIF、CD74、CD44、p38MAP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肺组织中CD74、CD44的免疫阳性表达水平升高(P<0.01)。2.电针治疗COPD大鼠一周后,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模型+电针组大鼠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显着升高(P<0.01);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清内MIF和IL-1β含量显着降低(P<0.01),TNF-α和IL-8降低(P<0.05),其BALF和肺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明显降低(P<0.01);模型+电针组大鼠肺组织内MIF、CD74、CD44、p38MAP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肺组织中CD74、CD44免疫阳性表达水平均有降低(P<0.01)。3.电针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MIF拮抗剂ISO-1,与模型+电针组相比,模型+ISO-1+电针组大鼠血清和BALF中TNF-α、IL-1β、IL-8含量降低(P<0.01),MIF含量降低(P<0.05),肺组织内MIF、IL-1β和IL-8含量降低(P<0.01),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肺组织内MIF、CD74、CD44、p38MAP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肺组织CD74、CD44免疫阳性表达分别呈不同程度地降低(P<0.01;P<0.05),模型+ISO-1+电针组与溶媒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有显着差异(P<0.01)。4.烟熏前给予大鼠ISO-1预处理,与模型组相比,正常+ISO-1+烟熏组大鼠血清、BALF和肺组织内炎性因子含量显着下降(P<0.01);大鼠肺组织内MIF、CD74、CD44、p38MAPK、AKT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肺组织中CD74、CD44免疫阳性表达水平降低(P<0.01);正常+ISO-1+烟熏组与溶媒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1.香烟烟熏联合气管滴注LPS的复合方法可成功复制COPD模型大鼠,本实验中制备的COPD模型大鼠符合临床中COPD主要病理学变化以及肺功能特点。2.MIF在香烟烟雾及LPS的诱导下大量释放,且能够通过其受体复合物CD74/CD44激活p38MAPK、AKT信号通路,使下游炎症介质的表达增加,可知MIF参与了COPD的病理生理过程。3.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MIF的生成,下调或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D74/CD44及受体后p38MAP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改善肺部炎症及肺功能,提示电针对COPD模型大鼠治疗效果显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IF及其受体通路等有关。4.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COPD大鼠肺组织内MIF表达,通过其受体复合物阻断p38MAPK、AKT信号通路,从而下调下游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发挥对COPD大鼠的保护作用;此外,电针联合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治疗COPD大鼠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显着下调大鼠体内炎症水平,改善其肺通气功能,对COPD大鼠治疗效果显着。

二、针刺正常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正常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1.2.2 麻醉手术方式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炎症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2)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临床观察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件
综述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1.1 哮喘病名溯源
        1.2 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哮喘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2.1 哮喘的流行病学
        2.2 哮喘的病因
        2.3 哮喘的发病机制
        2.4 哮喘的西医治疗
    3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研究概述
        3.1 穴位敷贴防治哮喘的理论基础
        3.2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
        3.3 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类型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皮肤反应
        3.2 疗效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4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可比性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感冒次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ACT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AQLQ评分比较
    3 两组治疗后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急性发作次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年感冒次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QLQ评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皮肤反应比较
        4.1 两组患者三伏贴后皮肤反应评分比较
        4.2 两组患者三九贴后皮肤反应评分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配方研究现状
        1.1 敷贴配方组方规律
        1.2 敷贴配方用药规律
    2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的概念
    3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所选药物与腧穴分析
        3.1 组方分析
        3.2 选穴分析
    4 疗效分析
        4.1 组内比较分析
        4.2 组间比较分析
    5 “冬夏并治”穴位敷贴两种配方疗效相当的机理探讨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4)针刺肺经五输穴对小鼠哮喘模型的相对特异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针刺肺经五输穴对哮喘模型小鼠相对特异性调节作用
    1 前言
    2.实验主要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实验方法
        3.1 实验分组及造模时间安排
        3.2 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制备
        3.3 雾化吸入操作
        3.4 针刺干预处理
    4.实验检测方法
        4.1 小鼠行为改变
        4.2 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
        4.3 小鼠气道阻力和肺的顺应性
    5.统计学分析
    6.实验结果
        6.1 小鼠行为改变
        6.2 各组小鼠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肺组织变化
        6.3 各组小鼠肺功能的变化
        6.3.1 各组小鼠吸气气道阻力的比较
        6.3.2 各组小鼠呼气气道阻力的比较
        6.3.3 各组小肺动态顺应性的比较
    7.讨论
        7.1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7.1.1 中医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7.1.2 西医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7.2 选取心、肺经五输穴治疗依据
        7.2.1 五输穴的治疗意义
        7.2.2 选取肺经五输穴的选穴依据
        7.2.3 选取心经五输穴的选穴依据
        7.3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认识
        7.3.1 古代医籍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认识
        7.3.2 现代研究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认识
        7.4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7.4.1 中药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
        7.4.2 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
        7.5 针灸疗法对于改善哮喘的作用机制
        7.6 针刺心肺经五输穴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
第二部分 针刺太渊穴对支气管哮喘小鼠M1、M2、M3 影响的实验研究
    1.前言
    2.实验主要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主要药物试剂
        2.3 支气管哮喘造模方法
        2.4 分组与处理
        2.5 针刺干预方法
    3.实验检测方法
        3.1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肺组织M1、M2、M3 蛋白表达:
        3.2 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M1、M2、M3m RNA表达水平: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各组小鼠肺组织M1、M2、M3 蛋白表达比较
        5.2 各组小鼠肺组织M1、M2、M3 m RNA表达比较
    6.讨论
        6.1 选穴依据
        6.1.1 太渊穴命名
        6.1.2 定位解剖
        6.1.3 穴位特性
        6.1.4 太渊穴在古代治疗哮喘的应用
        6.1.5 太渊穴在治疗肺疾病的现代临床应用
        6.2 针刺对对肺组织中毒蕈碱受体M1、M2、M3 的影响
        6.2.1 对M1 的影响
        6.2.2 对M2 的影响
        6.2.3 对M3 的影响
        6.3 针刺太渊穴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M1、M2、M3 表达的影响
    7.小结
思考和展望
    1.本研究的意义
    2.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1 募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
        1.1 募穴
        1.1.1 募穴的位置特点
        1.1.2 募穴的临床运用
        1.1.3 募穴的现代研究
        1.2 募穴与脏腑的联系
    2 原穴与经络相关性研究
        2.1 原穴
        2.1.1 原穴的位置特点
        2.1.2 原穴的临床运用
        2.1.3 原穴的现代研究
        2.2 原穴与经络的联系
    3 脏腑与经络相关性研究
        3.1 脏腑-经络的神经学机制
        3.1.1 脏腑-经络与神经节段分布的关系
        3.1.2 脏腑-经络与中枢信息汇聚的关系
        3.1.3 脏腑-经络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3.1.4 脏腑-经络与大脑边缘-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的关系
        3.2 脏腑-经络的脑研究机制
        3.3 脏腑-经络的其他关联途径
        3.3.1 脏腑与经络、穴位病理反应的研究
        3.3.2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研究
        3.3.3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温热效应研究
        3.3.4 脏腑与经络腧穴的磁特性研究
        3.4 脏腑经络的临床应用研究
    4 THZ波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4.1 THz波技术的历史
        4.2 THz波的特点
        4.3 THz波技术在医药学中的运用
        4.3.1 THz波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
        4.3.2 THz波技术在中药鉴别中的运用
        4.3.3 THz波技术在中医气实质研究中的运用
        4.3.4 THz波技术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运用
    5 气与脏腑-经络间的关联
        5.1 中医气的概念
        5.2 人体之气的特点
        5.3 气在脏腑-经络当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前言
    2 实验对象与器材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器材和实验仪器
        2.3 实验环境
    3 实验方法
        3.1 经络原穴的THz波测试
        3.2 艾灸脏腑募穴对相应经络之气作用测试
        3.3 统计与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艾灸肝经募穴期门穴前后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4.1.1 艾灸期门穴前后右脚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1.2 艾灸期门穴前后左脚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1.3 艾灸期门穴前后太冲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2 艾灸心经募穴巨阙穴前后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4.2.1 艾灸巨阙穴前后右手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2.2 艾灸巨阙穴前后左手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2.3 艾灸巨阙穴前后神门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3 艾灸脾经募穴章门穴前后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4.3.1 艾灸章门穴前后右脚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3.2 艾灸章门穴前后左脚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3.3 艾灸章门穴前后太白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4 艾灸肺经募穴中府穴前后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4.4.1 艾灸中府穴前后右手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4.2 艾灸中府穴前后左手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4.3 艾灸中府穴前后太渊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5 艾灸肾经募穴京门穴前后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情况
        4.5.1 艾灸京门穴前后右脚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5.2 艾灸京门穴前后左脚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5.3 艾灸京门穴前后太溪穴THz波辐射光谱特征对比
        4.6 艾灸五脏募穴前后五脏与经络THz波辐射光谱相关性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脏腑与经络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人体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与经络平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1 经络介绍
        1.1 经络的分类
        1.2 经络的命名
        1.3 经络特征的研究现状
        1.3.1 经络具有微量元素离子丰富特性
        1.3.2 经络具有声学特性
        1.3.3 经络具有电学特性
        1.3.4 经络具有热学特性
        1.3.5 经络具有光学特性
        1.3.6 经络具有电磁学特性
        1.3.7 经络具有场性特征
        1.4 小结
    2 腧穴介绍
        2.1 腧穴的分类
        2.2 腧穴的命名
        2.3 特定穴
    3 太赫兹技术的发展
        3.1 太赫兹技术的历史
        3.2 太赫兹波的特点
        3.3 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
    4 太赫兹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4.1 太赫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
        4.2 太赫兹技术在中医气理论研究中的运用
        4.3 太赫兹技术在腧穴研究中的运用
        4.4 太赫兹技术在艾灸研究中的运用
    5 原穴与经络平衡的关系
        5.1 经络平衡的概念
        5.1.1 经络平衡在生理上的意义
        5.1.2 经络平衡在病理上的体现
        5.2 经络平衡的检测及其原理
        5.3 原穴的含义
        5.4 原穴的作用
        5.4.1 预防作用
        5.4.2 诊断作用
        5.4.3 治疗作用
        5.5 原穴电学特性的现代研究
        5.6 原穴的穴性
        5.7 太赫兹检测经络平衡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1 实验对象与器材
        1.1 实验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脱落标准
        1.1.3 选穴部位
        1.2 实验装置
        1.3 参数设置
        1.4 实验环境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过程
        2.2 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手部各原穴太赫兹辐射谱线相关数值及辐射强度医学参考值范围
        3.1.1 阳池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1.2 腕骨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1.3 太渊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1.4 神门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1.5 合谷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1.6 大陵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 足部各原穴太赫兹辐射谱线相关数值及辐射强度医学参考值范围
        3.2.1 太溪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2 太冲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3 太白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4 丘墟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5 京骨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3.2.6 冲阳穴的相关数值及医学参考值范围
    4 讨论与分析
        4.1 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的医学参考值范围与经络平衡
        4.2 手部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比足部穴位的太赫兹辐射强度高
        4.3 太赫兹辐射量的高低可能与穴位的生理解剖结构相关
        4.4 波段2.60THz-3.20THz可能是原穴的太赫兹辐射的特异性波段
        4.5 不同波段频率对原穴的太赫兹辐射强度的反映的相关性有差别
        4.6 原穴在1.20THz波段后的部分频率的太赫兹辐射强度比背景低
第三部分 结语
    1 研究的结论
    2 研究的意义与运用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人体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与经络平衡相关性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答辩专家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7)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与软件
    1.4 溶液配制
    1.5 动物分组与标记策略
        1.5.1 动物分组
        1.5.2 标记与数据分析策略
    1.6 大鼠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
    1.7 大鼠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
    1.8 大鼠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
    1.9 大鼠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
    1.10 嗜神经病毒标记脑核团定位分析
        1.10.1 脑组织取材与固定
        1.10.2 脑组织冰冻切片
        1.10.3 脑组织玻片扫描与分析
    1.11 内脏组织嗜神经病毒分布检测
        1.11.1 内脏组织取材与固定
        1.11.2 内脏组织冰冻切片
        1.11.3 内脏组织玻片扫描与分析
2.结果
    2.1 嗜神经病毒标记在不同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1 标记处组织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2 内脏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3 脑组织中荧光信号密度分布特点
    2.2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
    2.3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
    2.4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
    2.5 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
    2.6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7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8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9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10 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3.讨论
    3.1 嗜神经病毒示踪法标记外周(肺俞穴和下呼吸道)方法讨论
    3.2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
    3.3 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
    3.4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
    3.5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
    3.6 肺俞穴对肺功能调控的脑核团神经基础
    3.7 肺俞穴反应肺功能的内脏-体表反应脑核团神经基础
    3.8 展望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本研究神经核团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文献综述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投射与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3.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4.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NF-α、IL-8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COPD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1.2 COPD的炎症反应机制
        1.1.3 COPD的诊断及评估
        1.1.4 COPD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肺胀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1.2.1 中医学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肺胀治疗的认识
    1.3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肺胀的关系
        1.3.1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的起源
        1.3.2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运用
        1.3.3 自血穴位注射治疗肺胀的相关研究
    1.4 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OPD的META分析
        1.4.1 资料与方法
        1.4.2 结果
        1.4.3 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说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假说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病例选择标准
        2.4.1 COPD稳定期诊断标准
        2.4.2 COPD严重程度分级
        2.4.3 中医诊断标准
        2.4.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5 病例纳入标准
        2.4.6 病例排除标准
        2.4.7 病例脱落标准
        2.4.8 病例剔除标准
        2.4.9 病例脱落或剔除的处理
    2.5 研究方法
        2.5.1 分组方法
        2.5.2 治疗方案
        2.5.3 观察指标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2.6.1 数据管理
        2.6.2 统计方法
        2.6.3 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CAT评分比较
    3.3 两组MMRC评分比较
    3.4 两组6MWD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3.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症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血清TNF-A、IL-8比较
    3.9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理论基础
    4.2 选穴依据
    4.3 结果讨论
        4.3.1 自血穴注对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3.2 自血穴注对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症候的影响
        4.3.3 自血穴注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4.3.4 自血穴注对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TNF-α、IL-8的影响
        4.3.5 不良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哮喘的研究进展
        一、哮喘的定义
        二、哮喘的病因
        三、哮喘的治疗
    第二节 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一、各种针灸疗法对哮喘的治疗
        二、针灸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与哮喘的关系
        一、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
        二、内质网应激在呼吸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
        三、内质网应激与哮喘
    第四节 细胞自噬与哮喘的关系
        一、自噬的作用
        二、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
        三、内质网应激与自噬
        四、自噬与哮喘
    第五节 自噬基因ATG5与哮喘的关系
        一、ATG5在自噬中的作用
        二、ATG5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三、ATG5与哮喘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针刺对气道高反应模型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自噬基因ATG5在针刺调控气道高反应小鼠内质网应激-自噬反应的作用研究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电针治疗COPD大鼠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COPD大鼠模型制备
    3.3 干预方法
    3.4 电针方法
    3.5 标本采集及指标检测
        3.5.1 大鼠肺通气功能检测
        3.5.2 大鼠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3.5.3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BALF和肺组织内MIF、TNF-α、IL-1β和IL-8 含量
        3.5.4 定量PCR检测大鼠肺组织内MIF及 CD74、CD44、p38MAPK、AKT mRNA表达
        3.5.5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内MIF及 CD74、CD44、p38MAPK、AKT蛋白表达
        3.5.6 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肺组织内CD77、CD44 的表达及分布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大鼠肺通气功能变化
    5.2 大鼠病理学改变
    5.3 各组大鼠血清、BALF和肺组织内MIF、TNF-α、IL-1β和IL-8含量比较
    5.4 各组大鼠肺组织MIF、CD74、CD44、p38MAPK、AKT的m RNA表达量比较
    5.5 各组大鼠肺组织MIF、CD74、CD44、p38MAPK、AKT的蛋白表达量比较
    5.6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D74、CD44 的免疫表达
6 讨论
    6.1 针刺对CO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6.1.1 COPD大鼠模型复制
        6.1.2 针刺对COPD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
    6.2 MIF在 COP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6.3 MIF在针刺治疗COP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机制
    6.4 针刺联合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对COPD大鼠的作用
        6.4.1 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对COPD大鼠的作用机制
        6.4.2 针刺联合MIF特异性拮抗剂ISO-1对COPD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针刺正常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李娟,曹福羊,李亮,李军,杨璐. 转化医学杂志, 2021(05)
  • [2]培土生金法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D]. 苗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两种不同配方“冬夏并治”穴位敷贴治疗哮病的疗效观察[D]. 杨月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肺经五输穴对小鼠哮喘模型的相对特异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瞿巧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THz波光谱技术探究五脏与经络的相关性研究[D]. 黄志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人体十二经原穴的太赫兹波特征与经络平衡的相关性研究[D]. 张舟南.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D]. 宋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8]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NF-α、IL-8影响[D]. 黄楚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自噬基因ATG5探讨针刺调控内质网应激诱导气道高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稳态机制研究[D]. 董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电针治疗COPD大鼠中的作用研究[D]. 鲁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正常人针刺肺俞穴后肺功能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