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注水开发节能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

油田注水开发节能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

一、油田注水开发中节能问题的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包小宗[1](2020)在《低渗透油田高压注水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石油资源需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应加强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力度。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为了提升石油产量,需要采用高压注水方式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从而提升低渗透油田开采效率。在对低渗透油田进行注水开发中,容易受到毛细管压力的影响,导致连续的油在喉道变径处被卡住,对低渗透油田开采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对低渗透油田进行开发,应采用高压注水的方式进行,以提升油田开采效率,促进石油行业的发展。主要对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水开发研究和相关建议进行了阐述。

崔国栋[2](2019)在《高温废弃气藏注CO2开采地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藏内含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开发后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井网和地面设施进行地热开发,延长油气田经济寿命。油井产水的热能利用已有先例,但有关高温废弃气藏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鲜有报道。近年来提出的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技术(即通过水力压裂改造储层实现注采循环)与油气田注水和注CO2技术类似,可用来开发高温废弃气藏地热能。传统地热开采主要以水作为携热介质,但对低渗高温气藏来说,可充分利用CO2独特的热物性和优良的流动能力,替代水进行采热。但是,CO2在高温废弃气藏中的采热机制和采热能力还不清楚。为此,本论文针对高温废弃气藏,建立了地热开发数值模拟模型,开展注水和注CO2采热机制研究,分析了地质参数、注入工艺参数及CO2-岩石-流体作用对采热能力的影响,揭示了两者开发气藏地热资源的适应性;针对典型的实际高温废弃气田(案例分析),进行注CO2开发地热方案优化和采热-发电经济性分析,在理论基础和工程设计上为高温废弃气藏地热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指导。高温气藏主要位于中高地温梯度盆地,埋深一般大于3000 m,储层温度高于100oC,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地热储量分析表明,中等规模气藏的地热储量可达百万吨标准煤,具有较大的地热开发潜力。基于典型高温废弃气藏储层特征,建立了可考虑携热介质密度、粘度和热焓随温度压力变化的高温废弃气藏地热开发模拟模型,分析了储层构造、储层物性和注采方案对水和CO2采热能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于1000 m×500 m×50m尺度规模,渗透率10 m D(10×10-3μm2),储层温度150oC的高温气藏,单一注采井组的注水采热速率为2 MW,40年可累计采热2.69×1015 J(相当于9.2×104吨标准煤);而注CO2采热速率可达3.8 MW左右,40年累计采热量更是高达4.83×1015 J(16.5×104吨标准煤)。采热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渗气藏,由于CO2具有较高的可注性和流动性,其采热速率和能力高于水,应优先考虑。而当气藏储层渗透率大、边底水能量强、储层温度高及水侵严重时,可考虑注水开发气藏地热。针对CO2注入过程中地层水蒸发盐析和CO2–地层水–岩石地化反应对采热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地层水蒸发盐析结果表明:CO2注入会导致地层水蒸发,但当地层水饱和度较低时,盐析对储层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和采热速率的影响较小;而当地层水饱和度和矿化度较高时,会发生较为严重的盐析,造成注入井附近储层堵塞,降低CO2采热速率(降幅可达24%);因此提出了预先注入低矿化度水的方法,其可有效降低盐析造成的储层堵塞,维持CO2采热速率。CO2–地层水–岩石地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石英和硅酸盐为主的典型砂岩储层,地化反应对储层物性和CO2采热速率影响不大;对于典型的碳酸盐岩储层,CO2注入引起的地化反应,会导致储层中碳酸盐(白云石)大量溶解,增加储层渗透率,提高CO2采热速率。总体而言,地化反应对砂岩储层物性影响较小,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较大,且以溶解为主,有利于CO2采热。针对中原油田一典型中-低渗高温废弃气田储层特征和已有井网分布,建立了地质模型和地热开发模型,优选CO2进行地热开发。对采热过程进行了分析,优化了注采井网和注采参数,并对注CO2循环采热发电进行了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储层温度120oC,埋深3000 m,气藏规模约为1500 m×1000 m×50 m的目标区块,采用3注6采井网,以4500 t/d循环注入CO2运行30年,年均地热发电量可达6.2×106k W?h,发电成本约为0.664元/(k W?h)。与当前常规煤电和其他发电技术的成本(0.3-1.3元/k W?h)相比,注CO2循环开发高温废弃气藏地热具有一定的经济竞争力和优良的环保效果。

杨轩[3](2018)在《兴古9块注气开发方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隆台潜山油藏-兴古9块由于受油藏条件埋藏深、孔喉细小、非均质严重、初始含水饱和度高、储层敏感性强等;以及目前工艺技术精细过滤、分层注水难实现的限制,其整体开发效果不尽人意,采收率较低。采用高效合理的采油方法,避免地下能量枯竭开采和注水能量不足,使得油田的采收率得到稳定合理的提高,对于现场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兴隆台潜山油藏-兴古9块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注水压力过高,注不进,地层能量不足并且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地层压力下降的特别快;这样使“注不进,采不出”层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样的区块主要矛盾凸显出来后,寻找更加合理的开发方式,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达到区块开发稳产的需要,注气开发是最适合该区块的方式。而注气开发的优点是既可以控水稳油,又可以达到注水开发的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还可以稳定的提高采收率,这样可以非常高效的开发该区块的油藏。气驱方法因采用的注入气不同,其驱油机理和效果也有较大差别,无疑二氧化碳混相驱和注烃气混相驱效果最好,但资源的不足限制了这些方法在辽河油田的应用和推广。近年来,氮气驱的优点显现出来,这种驱油方式主要需要氮气,而氮气的制取方式比较简单,原料来源多,制取成本低廉,没有毒性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这些是别的驱油方式没有的优点,这种独特的优越性使得氮气驱的发展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注气开发的重点技术,而且氮气驱对于低渗油藏及凝析气油藏等注水开发效果不明显的油藏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对兴隆台潜山油藏-兴古9块开发现状和氮气开发的可行性及驱油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物理实验模拟研究,得出实验结果之后,对现有的注气方案进行了优化。采取气水交替注入,周期注气和周期注水结合驱替,获得更高的采收率;实施氮气驱时,如果条件许可,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段塞可大大提高氮气驱的效果。对提高兴隆台潜山油藏-兴古9块的开发效果和采收率和推动辽河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宇洋[4](2017)在《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合理开发对策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气顶边水油藏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油气藏类型。由于其独特的流体组合,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气顶与边水能量动用不均衡,油井会过早出现气窜或水淹现象,并且不同水体能量及生产参数搭配对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而研究不同工作制度下油气,油水界面的运移规律,对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延长油井生产年限,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JZ 25-1S为一典型的气顶边水油藏。由于其“两面夹击”独特的地质构造,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相比常规的气顶油藏或边水油藏更显复杂。本文基于油藏工程方法,分析了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的典型影响因素;借助matlab软件,对不同水体能量,不同工作制度下的流体界面(油气/油水)运移规律及界面形态表征开展了详细研究。根据流体界面运移规律及现场实际需求,制定了两种不同的合理生产制度方案。同时,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油田现场:对于未开采区块,给出相关合理指导性意见;对于已开采区块,计算流体界面历史运移距离,同时预测目标区块短期内流体界面的运移距离及地层压力变化情况。基于油藏工程方法所得到的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界面形态变化表征方法以及合理的生产制度搭配方案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气顶边水油藏,因而可以为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有效指导。

何畅[5](2015)在《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长期开发而导致文135块的油水关系复杂,严重影响了进一步的调整挖潜。本论文运用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地质建模软件petrel,运用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等多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反映油藏实际地质现状的精细地质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开发动态分析,实现剩余油分布模拟,为提高文135块的开发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以旋回-厚度法为主,等高程法为辅,在前期砂层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沙二下4砂组沙三上3砂组展开了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共划分为8砂组、48个小层,建立出精细地层框架,为高精度地质建模奠定了基础。依据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识别的断点数据,结合小层划分对比数据完成了断层模型和层面模型,实现构造模型的建立。基于取芯井沉积相分析和测井相分析,确立了全区109口未取芯井的沉积微相。构成本区油气储层最主要的砂体微相是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和席状砂。应用各小层砂岩厚度图和砂岩百分含量图确定了各主力砂层的分布特征,沙二下7砂组沙三上1砂组砂体整体发育较差,其他砂组河道砂体连片性和继承性较好。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井点数据约束,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相模型。结合小层砂体数据、油水层测井解释资料、孔渗数据,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建立了沙二下4砂组至沙三上3砂组几何模型、砂体模型、油层模型、孔隙度及渗透率模型,运用截断取值方法建立含油饱和度和净毛比模型。应用Eclipse 2006数值模拟技术对生产历史进行拟合,定量计算了剩余油饱和度。并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区仅有3个砂组剩余油较为丰富,断层边缘型和井间型进一步调整挖潜难度大,土豆状低渗储层多,产油率低,受沉积微相、构造特征及布井方式影响,主要分布在断层边缘和构造高部位。

夏禹昌[6](2013)在《史南西复杂断块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油藏地质构造复杂,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多样,驱动能量差别大,油气富集程度不同的特点,这类油藏开发难度大,开发后期含水率高,采出程度不理想,因此针对断块油藏的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规律和高含水期开发对策的优化。本次研究以史南西复杂断块区的实际储层为基础,研究成果对该断块区的开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改善该区的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指导作用。依据油藏构造形态、沉积特征、边水能量等因素对史南西复杂断块区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构造组合将断块油藏分为开启型、半开启型和封闭型。选取典型的层块,以油藏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建立概念模型,结合生产资料,与实际区块地质模型进行检验对比后,开展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分析构造形态、重力分异、水驱能量、物性差异等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进行剩余油富集规模的定量表征研究。以含水率90%时驱油效率小于0.2的剩余油富集区域为对象,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统计得到得整个层块的剩余地质储量。以剩余油的含油面积、油水边界距断层的距离以及剩余油无因次条带宽为指标,建立剩余油定量表征的图表。由于复杂断块油藏在开发后期开采效果不理想,需要开展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对策优化研究,包括注采井网的优选和开发对策的优化。针对不同断块油藏的特点进行井网优选,研究油水井位置、井数、油层物性、水驱能量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对处于高含水期的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开发对策调整,针对不同断块油藏实施不同的开发方案,优选出适合的开发对策。

杜会侠[7](2012)在《中原油田注水站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注水站作为注水系统的核心单元,在整个注水系统生产运行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注水系统效率测试后,发现有许多注水站运行效率存在一定的优化潜力。为了实现自动、实时、全面地采集注水站生产数据,全过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和效率,开展注水工况的动态优化,增加有效注水,提高注水站系统效率,同时降低人员劳动强度、降低安全风险,本文研制开发了注水站实时监控系统,实现了各种设备及水井的实时监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泵站最佳压力系统组合的研究,以及注水站系统的最佳经济运行方案算法研究,建立了注水站系统优化数学模型;然后编制了注水系统优化软件;最后在现场进行应用,并扩展了实时监控系统的水井压降、注水指示曲线的测试功能,实施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对提高注水系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好地指导作用。

李秀梅[8](2011)在《杏南开发区葡一组油层河间砂体精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杏南开发区油田开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高渗透厚油层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调整对象逐渐转向薄差的河间砂油层。近几年三次加密调整井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1.14m,有效厚度只有1.21m,投产初期含水较高,说明非主力油层也得到了很好的动用,寻找高含水后期潜力油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杏南开发区河间砂分布广泛,剩余潜力较大。论文通过对密井网条件下河间砂的精细研究研究,将空间复杂的储集砂体纵向上解剖到单一沉积时间单元,并在平面上识别出5种沉积微相和3类成因砂体,真实展现河间砂的形态、规模、内部结构以及不同类型河间砂与河道砂连通接触关系,提出不同类型的河间砂在岩性、物性具有多层次、递变性等特点,最后通过典型层段的现场试验,分析了不同类型河间砂的动用状况、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开发效果,对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奕[9](2009)在《河南双河油田注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注水是油田开发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开采方式,它可以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确保油田高产、稳产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注水本身也是一个能耗大户,注水系统的耗电量是巨大的,约占我国油田生产用电的33%~56%。而且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率的上升,注水能耗还将急剧上升。因此,注水系统的节能降耗对于降低油田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注水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更加注重供需平衡分析,兼顾系统当前与长远的运行工况,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二是更加注重提高系统效率的研究,采用多种手段,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本文以河南双河油田注水系统为研究和试验对象,以“节能降耗”为目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建立了注水系统能耗节点数学模型,并对双河联合站和23#站注水系统、13座计量站的16台增注泵及180口注水井进行了能耗损失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系统能量损失的影响规律,为相关参数的优化和工艺流程改造指明了方向。(2)根据双河联合站现有注水泵运行工况进行适应性技术研究,提出改造技术界限;根据目前增注注水泵运行状况,计算平均泵效。分析了注水系统现状,通过国内外调研,提出改造技术思路和建议。(3)对双河区现有注水管网的结构进行分析,即全双河区各个注水系统,对注水管网的效率进行了计算,优化了部分注水管网的拓扑结构和部分注水干线的管径。

霍志欣[10](2008)在《非均匀地应力下的套管损坏机理及修复工具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生产条件下不同钢级套管的损坏规律,得到了不同生产内压下的临界地应力方程和优选套管类型版图。套管内壁临界应力的分布随着最小地应力的增大、临界地应力非均匀系数的减小,其变化规律由不规则形状最终趋于一缩腰椭圆形。套管岩压外载随着临界地应力非均匀系数的减小,其形状趋于椭圆,与最大、最小地应力的方向相反;不同液柱内压下拟合出的临界地应力方程,可以作为相应现场中的粗略估计,便于准备生产过程中的前期工作;根据非均匀地应力下计算出的优选套管类型版图,可以对承受各类非均匀地应力作用时的套管类型进行优选。对中原油田提供的成型胀头进行简单的结构优化,可以近似认为,胀头提供的径向扩张力均可用于套管变形的修复,关键取决于地面的液压缸组能提供多大的液压力。根据液压胀管整形工具的整形原理,建立非线性有限元修复模型来分析套管的修复过程。对于同一钢级的套管,在生产内压相同时,随着套管壁厚的增加,修复力也逐渐增大,尤其对于壁厚较厚,生产内压较大的套管,修复力更大,对修复工具能提供的修复要求也更高。根据中原油田的地应力资料,普通套管无法承受异常高的非均匀地应力,因此,必须开发特种套管以专用于岩膏层的油水井生产。

二、油田注水开发中节能问题的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注水开发中节能问题的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渗透油田高压注水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水开发概述
2 高压注水原理分析
3 低渗透油藏高压注水开发研究分析
    3.1 注水状况改善分析
    3.2 油层动用状况改善分析
    3.3 水井注水压力分析
    3.4 地层能量与压力状况改善分析
4 对策意见

(2)高温废弃气藏注CO2开采地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地热资源及分布
        1.3.1 地热资源定义
        1.3.2 地热资源分类
        1.3.3 地热资源分布
    1.4 地热开发与应用
        1.4.1 地热开发方式
        1.4.2 开发携热介质
        1.4.3 地热利用方式
    1.5 油气田地热利用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温废弃气藏地热开采潜力与机制分析
    2.1 高温废弃气藏地热
        2.1.1 高温气藏分类
        2.1.2 高温气藏分布
        2.1.3 高温气田开发现状
    2.2 气藏地热潜力评估方法
        2.2.1 气藏地热储量评估方法
        2.2.2 地热潜力评估影响因素
    2.3 高温气藏地热开采潜力与优势
        2.3.1 高温气藏地热潜力
        2.3.2 气田地热开发优势
    2.4 高温废弃气藏CO_2采热机制
        2.4.1 采热机制
        2.4.2 CO_2采热流程
        2.4.3 压力恢复对采热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废弃气藏采热分析与携热介质评价
    3.1 高温废弃气藏地热开发模拟模型
    3.2 高温废弃气藏注水采热分析
        3.2.1 采热能力分析
        3.2.2 采热影响因素
    3.3 高温废弃气藏注CO_2采热分析
        3.3.1 采热能力分析
        3.3.2 采热影响因素
    3.4 注水与注CO_2采热方法评价
        3.4.1 采热能力对比
        3.4.2 采热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_2采热过程中岩石–流体作用对采热效率影响
    4.1 CO_2采热过程中岩石–流体作用
        4.1.1 地层水蒸发盐析
        4.1.2 CO_2–地层水–岩石地化反应
    4.2 地层水蒸发盐析影响
        4.2.1 室内蒸发盐析实验
        4.2.2 蒸发盐析数值模拟模型
        4.2.3 蒸发盐析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CO_2–地层水–岩石反应影响
        4.3.1 室内地化实验
        4.3.2 地化反应数值模拟模型
        4.3.3 地化反应模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废弃气田注CO_2采热经济分析
    5.1 文23气田概况
        5.1.1 气田地质概况
        5.1.2 气田开发现状
    5.2 地热开发模型
        5.2.1 目标区块地质模型
        5.2.2 目标区块采热模型
    5.3 目标区块注CO_2采热能力分析
        5.3.1 井网方案与开发流程
        5.3.2 开发分析与井网优选
        5.3.3 注采压差优选
    5.4 CO_2采热-发电经济分析
        5.4.1 CO_2地热发电流程
        5.4.2 CO_2发电经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兴古9块注气开发方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兴古9块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
    1.1 油藏概况
    1.2 油田地质特征
        1.2.1 区域地质简况
        1.2.2 地层特征
        1.2.3 构造特征
        1.2.4 储层特征
        1.2.5 油层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1.2.6 流体性质
        1.2.7 温度压力
        1.2.8 储量计算
    1.3 开发部署及实施情况
    1.4 开发阶段认识
        1.4.1 平面、纵向满块含油
        1.4.2 直井开采效果
        1.4.3 油井见水加速产量递减
        1.4.4 油藏天然能量不足
第二章 兴古9块注气原理对比分析
    2.1 注蒸汽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2.1.1 蒸汽驱的驱替特点
        2.1.2 注蒸汽过程中原油性质的变化
    2.2 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2.2.1 氮气驱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2.2.2 氮气对地层油PVT相态的影响
        2.2.3 氮气驱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2.3 兴古-9块开发方式选择
第三章 兴古-9块注气方式优选
    3.1 兴古-9块氮气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1.1 注入时机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1.2 地层倾角对氮气驱油效果的影响
        3.1.3 氮气注入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3.1.4 加前置易混相气体(CO_2)段塞对氮气驱效果的影响
        3.1.5 氮气驱的注入能力和气窜问题分析
    3.2 兴古-9块试验井组的选择及单井配注方案
        3.2.1 试验区油藏筛选原则
        3.2.2 注气井选择
        3.2.3 注入风险评价
    3.3 兴古-9块试验井组注气方式优化
        3.3.1 合理开发方式分析
        3.3.2 单井注入量优化
        3.3.3 注入时机优化
        3.3.4 注入方式优化
        3.3.5 加前置混相气体优化
        3.3.6 注入能力优化
第四章 兴古-9块注气方案实施
    4.1 注气设计原则及实施
        4.1.1 注气设计原则及要求
        4.1.2 兴古-9块的注气方案实施
    4.2 试验井组动态监测
    4.3 兴古-9块注气实施产量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合理开发对策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气顶边水油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顶边水油藏概述
        1.2.2 气顶边水油藏开发现状
        1.2.3 气顶边水油藏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1.2.4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水侵量的计算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界面运移的气顶边水油环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2.1 区块概况
    2.2 工程问题的抽提
        2.2.1 弱边水模型的构建
        2.2.2 强边水模型的构建
    2.3 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2.3.1 模型假设条件
        2.3.2 油藏工程方法的建立
        2.3.3 油藏工程方法求解思路及步骤
第3章 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1 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3.2 弱边水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2.1 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2.2 地层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3.2.3 油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3 强边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3.1 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3.2 地层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3.3.3 油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4 考虑界面形态变化下的流体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4.1 油气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3.4.2 油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
第4章 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合理开发对策研究
    4.1 合理开发对策的制定
        4.1.1 阶段油气界面不运移
        4.1.2 流体界面等比例运移
    4.2 现场实际应用分析
        4.2.1 未开采区块实际应用分析
        4.2.2 已开采区块实际应用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2.2 剩余油分布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构造特征与建模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3 文135块构造特征
    2.4 文135块构造模型
        2.4.1 断层建模
        2.4.2 层面模型
第3章 沉积相特征与建模
    3.1 测井微相分析
    3.2 沉积微相的类型及特征
    3.3 平面相分析
        3.3.1 沙三上 1-3 砂组
        3.3.2 沙二下 4-8 砂组
    3.4 沉积微相与物性关系
        3.4.1 沉积微相与孔隙度关系
        3.4.2 沉积微相与渗透率关系
        3.4.3 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3.5 沉积相模型
第4章 文135块属性建模
    4.1 储层建模方法
    4.2 文135块属性建模
第5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与储量分布
        5.1.1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
        5.1.2 储量分布
    5.2 剩余油分布规律
    5.3 剩余油类型和影响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史南西复杂断块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块油藏剩余油研究现状
        1.2.2 井网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断块区层块样式分类
    2.1 区块介绍
        2.1.1 存在问题
    2.2 层块样式分类
        2.2.1 开启型
        2.2.2 半开启型
        2.2.3 封闭型
第三章 层块样式的剩余油富集规律
    3.1 弧形开启断块油藏
        3.1.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1.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2 断层与河道正交断块油藏
        3.2.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2.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3 断层与河道大角度斜交断块油藏
        3.3.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3.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4 断层两面夹持断块油藏
        3.4.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4.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5 断层与岩性变化匹配遮挡断块油藏
        3.5.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5.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6 鼻状构造半开启断块油藏
        3.6.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6.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7 三角形封闭断块油藏
        3.7.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7.2 剩余油富集规律
    3.8 断层切割河道封闭断块油藏
        3.8.1 概念模型的建立
        3.8.2 剩余油富集规律
    小结
第四章 层块样式剩余油的定量表征研究
    4.1 剩余油定量标准及描述指标的确定
    4.2 剩余油定量描述方法
        4.2.1 含油面积
        4.2.2 剩余油富集边界到断层的距离
        4.2.3 剩余油条带宽度
    小结
第五章 层块样式的开发对策优化研究
    5.1 井网优选
        5.1.1 开启型
        5.1.2 半开启型
        5.1.3 封闭型
    5.2 高含水期开发对策优化
        5.2.1 注水调整
        5.2.2 周期注水
        5.2.3 提液
        5.2.4 井网加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原油田注水站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注水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国内外技术水平比较
        1.2.2 国内外油田注水系统效率对比
        1.2.3 国内注水系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
        1.2.4 国内外注水泵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注水站系统经济运行数学模型研究
        1.3.2 注水泵运行状态自动监控系统
        1.3.3 优化软件编制及与采集系统的集成
        1.3.4 多参数不同状况下各种可能的最佳优化及方案优先研究
    1.4 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研制了注水站实时监控系统
        1.5.2 建立了注水站系统优化数学模型
        1.5.3 编制了注水系统优化软件
    1.6 改进与创新
        1.6.1 水井指示曲线测试
        1.6.2 水井压降曲线测试
第二章 中原油田注水系统概况
    2.1 基本概况
    2.2 注水工艺
    2.3 注水设备
    2.4 注水泵效率的计算方法
        2.4.1 注水泵机组效率
        2.4.2 注水泵平均机组效率
        2.4.3 注水泵机组单位注水量平均电耗
        2.4.4 注水系统单位注水量电耗
        2.4.5 注水阀组损失率
        2.4.6 注水干线损失率
        2.4.7 注水管线损失率
        2.4.8 注水管网损失率
        2.4.9 注水泵机组损失率
        2.4.10 注水站阀组效率
        2.4.11 注水站效率
        2.4.12 注水系统效率
        2.4.13 注水系统注水井井口平均压力
        2.4.14 注水系统单位注水量标准电耗
        2.4.15 离心泵节流损失率
    2.5 中原油田2010年注水站效率
    2.6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注水站系统优化技术研究内容
    3.1 注水泵及注水井运行工况自动监控系统的研制
        3.1.1 监控系统研究思路
        3.1.2 监控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3.2 注水系统优化技术研究
        3.2.1 满足多井配注前提下,泵站最佳压力系统组合的研究
        3.2.2 注水站系统的最佳经济运行方案算法研究
        3.2.3 注水系统分析及优化软件的编制
第四章 现场应用效果
    4.1 采油一厂34号注水站概况
    4.2 优化前注水站的效率测试及发现的问题
    4.3 系统优化及效果分析
    4.4 推广应用前景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8)杏南开发区葡一组油层河间砂体精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沉积学研究的进展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沉积背景
    2.2 研究区域砂体沉积类型及分布模式
3 杏南开发区河间砂沉积微相的建立
    3.1 杏南开发区葡一组河道砂沉积相模式分析
    3.2 河间砂单元细分与对比
    3.3 河间砂测井相模式的建立
    3.4 河间砂微相识别与平面形态组合
4 葡一组河间砂精细解剖后特征变化分析
    4.1 葡一组河间砂平面分布特征
    4.2 河间砂精细解剖前后特征的变化分析
    4.3 河间砂与河道砂体连通关系的变化
5 葡一组油层河间砂精细解剖方法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5.1 河间砂动用状况
    5.2 河间砂剩余油分布
    5.3 河间砂精细解剖成果在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河南双河油田注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田注水系统现状
        1.1.1 多级离心注水泵运行现状
        1.1.2 柱塞泵运行现状
        1.1.3 增压注水泵现状
        1.1.4 注水用电单耗现状
        1.1.5 注水工艺流程现状
        1.1.6 国内外技术水平比较
        1.1.7 油田注水系统经济运行的技术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注水系统能耗节点模型及分析
    2.1 建立模型
        2.1.1 注水环节能量损失公式的建立与研究
        2.1.2 电机能耗
        2.1.3 注水泵能耗
        2.1.4 注水站—配水间能耗损失
        2.1.5 配水间—注水井能耗损失
        2.1.6 注水系统效率计算方法
        2.1.7 注水单耗
    2.2 注水系统能耗节点计算
        2.2.1 电机能耗损失
        2.2.2 注水泵能耗损失
        2.2.3 注水站—配水间能耗损失
        2.2.4 配水间—注水井能耗损失
    2.3 注水系统能耗节点分析
        2.3.1 泵机组效率分析
        2.3.2 管网损失率分析评价
        2.3.3 提高注水系统效率的技术措施
第3章 提高注水泵运行效率技术研究
    3.1 国内外提高注水泵效率和节能措施的研究状况
        3.1.1 提高注水设备效率
        3.1.2 调节注水系统运行参数以节能
    3.2 提高注水泵效率的因素和措施
        3.2.1 确定泵工作点
        3.2.2 提高注水泵效率
    3.3 油田注水现场设备实例计算
    3.4 双河油田注水泵改造建议
第4章 提高注水管网运行效率技术研究
    4.1 注水系统效率
    4.2 油田注水地面系统拓扑布局优化
        4.2.1 油田注水地面系统拓扑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
        4.2.2 遗传算法
        4.2.3 数学模型的求解
        4.2.4 双河油田注水系统拓扑布局优化
    4.3 注水管网参数优化
        4.3.1 经济管径与经济流速
        4.3.2 管网流量的计算
        4.3.3 双河油田注水管网管径优化分析
    4.4 双河油田注水管网改造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非均匀地应力下的套管损坏机理及修复工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套管损坏的现状
    1.2 套管损坏的类型
        1.2.1 套管变形
        1.2.2 套管破裂
        1.2.3 套管错断
        1.2.4 腐蚀穿孔
        1.2.5 套管密封性破坏
    1.3 套管损坏的因素
        1.3.1 套管损坏的地质因素
        1.3.2 套管损坏的工程因素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原油田的套管损坏现状
    2.1 中原油田的地质构造
        2.1.1 文留油田的地质情况
        2.1.2 濮城油田的地质概况
    2.2 中原油田的套损情况
        2.2.1 文留油田的套损情况
        2.2.2 濮城油田的套损情况
    2.3 常规套管的物性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均匀地应力下的套管损坏机理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3.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概念
        3.1.2 非线性问题的有限单元法
    3.2 套管损坏有限元分析
        3.2.1 Plane82单元介绍
        3.2.2 基本参数数据
        3.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4 有限元模型的解算
        3.2.5 优选套管类型
        3.2.6 套管损坏规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套管修复有限元分析
    4.1 Combin39单元介绍
    4.2 Shell143单元介绍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 有限元模型的解算
    4.5 液压胀管整形工具的应用
        4.5.1 工具结构
        4.5.2 工作原理
        4.5.3 修复结果
    4.6 结果分析
第五章 成型液压胀头的结构优化
    5.1 胀头顶杆前部锥头的受力分析
    5.2 弹性范围内胀头可实现的最大位移
        5.2.1 理论推导
        5.2.2 有限元数值模拟
    5.3 胀头的优化
        5.3.1 前部爪头数目
        5.3.2 胀头的长度
    5.4 修复各种套管所需液压载荷的讨论
        5.4.1 克服爪头变形力大小的讨论
        5.4.2 回弹力的讨论
    5.5 防治套管损坏的思路与办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油田注水开发中节能问题的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渗透油田高压注水开发研究[J]. 包小宗.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4)
  • [2]高温废弃气藏注CO2开采地热机制研究[D]. 崔国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3]兴古9块注气开发方式优化研究[D]. 杨轩.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4]气顶窄油环边水油藏合理开发对策的油藏工程方法研究[D]. 周宇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5]文135块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何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6]史南西复杂断块区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D]. 夏禹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7]中原油田注水站系统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杜会侠.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8)
  • [8]杏南开发区葡一组油层河间砂体精细研究[D]. 李秀梅. 浙江大学, 2011(12)
  • [9]河南双河油田注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D]. 唐奕. 西南石油大学, 2009(06)
  • [10]非均匀地应力下的套管损坏机理及修复工具分析[D]. 霍志欣. 北京化工大学, 2008(11)

标签:;  ;  

油田注水开发节能探讨——以文南油田文135断块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