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聘有62名终身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聘有62名终身教授

一、华东师大聘62名终身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曾尚优[1](2021)在《云南省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教师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表现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地理教师是否拥有评价理论基础知识和评价技能对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调查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及不同背景下影响教师评价素养的因素,结合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的结果,分析并归纳云南省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呈现出的问题,提出有效应对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的策略。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发现问题。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以“教师评价素养”或“地理教师评价素养”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的查阅,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和归纳出能为本文借鉴的理论基础,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把本文重要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筛选出教师评价素养的理论支撑。第三章的内容是确定出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结构体系。第二,问题分析。第四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环节的部分,本章结合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 23.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统计和分析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1.昆明市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主观上认为自身评价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比较扎实,而客观上发现评价知识相对缺乏,并且评价的意识较薄弱,但评价的态度比较积极。2.班额、教师专业、任教的年级、班主任担任情况、教龄、职称等不同背景对教师的评价素养有影响.3.社会的压力、学校评价的氛围、家长参与评价的情况以及第三方评价均会影响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的评价态度;职前职后是否参与教学相关评价课程的培训也会影响教师评价素养的水平。第三,解决问题。第五章主要的内容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提出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政府和学校的推动;第二是高中地理教师自身教学评价素养的提升与发展。第六章对本文梳理和归纳的结论、建议和提出研究的展望。

方燕雯[2](2021)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合肥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钰彪[3](2020)在《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更甚以往,我国的教育改革也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作为发展AI的重要载体,机器人教育由于能有效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而备受青睐。然而机器人教育能否在基础教育阶段成功实施并广泛推广,在一定程度会受到教师接受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参照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影响江西地区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的关键因素及其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机器人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接受度已有国内外文献和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机器人教育领域专家建议,提出影响K12教师对机器人教育接受度的主要因素。(2)依据各因素间的关系,以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UTAUT)作为研究框架,构建出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15个模型假设。(3)在参考已有成熟量表的基础上,制定了测量维度,设计并编制了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调查问卷,并选取江西省各地区接触过机器人教育的教师填写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80份。(4)采用SPSS2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MOS22.0软件检验了理论模型和模型假设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得到最终模型和假设检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对接受程度有直接影响;(2)创新期望和促进条件对努力期望有显着影响;(3)感知愉悦性对接受程度有直接影响,且创新期望对其影响显着;(4)社群影响对绩效期望有影响,且感知愉悦性对其影响显着;(5)不同性别、信息技术精通程度的教师在创新期望、接受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性;(6)不同教龄的教师在绩效期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为提升K12教师对机器人教育的接受程度,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建设课程体系;注重教龄差异,探索激励与评价机制;搭建教学平台,完善设备资源的建设;拓展内容形式,增加实践培训的趣味性;加强示范引领,关注创新能力的提升。

姜丹丹[4](2020)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评价理论进一步发展,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理念,并将其视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评”,评价对“教”和“学”有很强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化学课堂即时评价作为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直观地判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和进度,从而实现课堂最优化,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发展性评价理论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究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实施情况。参考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化学课堂即时评价模型,并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教学活动,验证其模型的有效性。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释了选题依据、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研究概述,包括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三章为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实施现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当前化学课堂即时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包括:教师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评价素养、即时评价依据。第四章将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策略研究,依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构建一种化学课堂即时评价模型。模型共有五个主要环节:把握即时评价目标、预设即时评价信息、选择即时评价方式、课堂师生互动评价、观察监测学生反馈,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第五章将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应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情况,证明课堂即时评价模型可行、有效。第六章为研究的结论与不足之处,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反思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胡蝶[5](2019)在《关于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调查研究 ——以深圳市某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各国教育教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数学抽象素养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首被提出。数学抽象素养指的是“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尽管目前对数学抽象素养的研究趋向多元化,但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中,笔者结合文献对数学抽象素养的内涵进行界定,确定数学抽象素养的要素与水平,构建了包含4个认知维度和3个水平的数学抽象测评框架。最后,通过编制的测试卷,以深圳市某所学校为例,调查了高中生在函数、几何与代数2个内容维度上的数学抽象素养。结果发现(1)深圳市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整体情况一般;(2)认知维度上,数学概念与规则中表现得最好,数学交流与表达中最差;(3)高中生的数学抽象素养在内容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存在显着性的文理科差异。针对高中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适当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2)巧妙运用项目学习进行教学;(3)注重数学知识与模块间的联系;(4)构建高考数学统一考试体系;(5)提升高中生对数学抽象的认识。

田艳[6](2018)在《构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和关键能力,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形式下,应对“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化学教师也应该要有“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的意识及行动,才能走向化学教育教学正确的发展之路。化学学科涉及物质种类繁多,反应类型多样,衍生研究方向众多,科技前沿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所以高中化学老师跟上学科的时代的步伐,光靠一人之力专研,成长周期过长,效率低下,明显不适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因此教研团队的运作成为取胜的关键。作为2015级2018届高中化学教研组长,于2015年10月申报了州级课题《构建高中化学教研组专业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目的是让教研组站在教育课题科研的高度,通过实际工作实施来开展教学和教研工作,以期获得更优质的中学化学教学育人成果。本实践研究就是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研会议交流研讨法、化学教学诊断、化学测量与评价、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辅导等几个关键的教研工作来探索高中化学教研组的运行体系,综合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特长,通过了解教研组成员特点分配任务,协调完成来实现高一至高三化学教学各个时期的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支有研究能力的教研团队,研究的重点是教研组高考范围教学活动,如集体备课、激情课堂、观课议课、命题审题,发挥集体力量,解决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辅导的模式,以及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辅导中涉及到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高文华[7](2018)在《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 ——以秦安县E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大背景下,需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堂提问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现阶段课堂提问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实施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今后地理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地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效率呢?是现阶段高中地理课堂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做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了课堂提问的研究概况,总结了相关理论基础,并界定了相关概念;其次,选取秦安县E中学的地理教师、学生、以及部分教师的课堂实录为调查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针对于学生的调查问卷和针对于教师的访谈提纲,分别对秦安县E中学6个班级的学生以及6名地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来了解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现状;再次,笔者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进一步设计出针对于地理课堂提问的课堂观察量表,并对秦安县E中学6名地理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了课堂观察,从实际的课堂中观察师生互动来了解课堂提问的现状;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与汇总,分析总结了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本文以秦安县E中学为例,通过对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现阶段地理教师普遍接受与承认课堂提问在整个地理课堂中的效果与作用。第二,对话式课堂模式是现阶段地理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第三,课堂提问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问题设计不具有吸引力、提问形式化,脱离课堂需要、学生主动性不强、以及提问方式单一、理答方式不合理等问题。第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笔者提出了合理分配时间、增加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问题设计参差有度、注重学科知识整合、以及理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等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策略。相信通过本研究,对今后地理教师的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洪剑[8](2016)在《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所存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基于M学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社会结构调整,学校中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群体数量逐渐增加。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是教师班级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是学校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具体体现。本文分四章对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笔者对弱势家庭学生和家校合作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就选择初中阶段作为研究的对象的原因进行阐述;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弱势家庭学生及其家校合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最后,通过访谈班主任,以及笔者自身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就一些典型的个案提出解决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现在问题的措施。本文就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家校合作提出五项改进措施:理念更新措施,强化指导措施,拓广渠道措施,丰富内涵措施和完善保障措施。

叶俊飞[9](2014)在《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目标为"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至2014年,参与"拔尖计划"的高校已达19所。这些高校在实施"拔尖计划"过程中,大致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单学科类、跨学科类与综合类。相比较而言,按照"跨学科类"模式培养难度甚大,探索这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院校较少。而南京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并延续至今的"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就属于此类。而且南京大学大理科试验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多学科、跨专业的"理科基地"综合点。历经25年的探索,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颇有收获、颇具新意。因而,以它为案例,研究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之道,就成为我的论文研究选题。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视角与维度,结合教师与管理者的评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大理科培养模式的成功与不足,总结其探索、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改进建议。按照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研究者主要采用半开放、正规、直接的方式,先后访谈了 26名毕业生、7名教师与管理人员,访谈时长总计近3000分钟,访谈整理稿共计25万字;此外,还查阅并收集了与研究主题有关的丰富文献资料,特别是其他高校实施"拔尖计划"的相关文本与实践素材。我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宽口径理科专业教育模式。其特色之处在于:(1)较为单纯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从事基础学科(理科)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努力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交叉的多学科知识背景。(2)理科"宽基础"且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3)研究性教学的大胆探索、实践。(4)"独立建制"("虚实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当然,它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第二、在综合、比较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其他高校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五点思考:(1)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既要"育才",更须"树人"。应始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而专业教育仅是其中重要一翼。(2)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学习"与"探求"的关系,尤其要增强学生科研体验,重视对其进行科学应用的训练。(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提升学生求异创新能力,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这一目标要求的达成,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4)着力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才生态群落,充分发挥团队学习、探索和人才共生效应。(5)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密切师生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往与交流,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影响。而且"生师互动"不能仅局限于学术交流,而应全面服务于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袁文峰[10](2014)在《终身教职制度的引借及我国的实际》文中指出整体来看,我国高校中受聘终身教职的教师人数占高校教师的比重很小。以产生我国首批终身教授的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03年1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62位教授接过聘书,成为我国首批由制度改革而产生的"终身教授"③,该批起聘日期为2002年1月1日。第二批新增终身教授名录(含一人起聘日期未定)共27人,起聘日期为2005年1月1日。④即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共有终身教授89人。该校

二、华东师大聘62名终身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东师大聘62名终身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结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目的、方法与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素养
        二、评价
        三、教师评价素养
        四、地理教师评价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二、教育评价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四、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章 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体系
    第一节 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结构模型
    第二节 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的结构认识
        一、地理教师评价态度
        二、地理教师评价意识
        三、地理教师评价知识
        四、地理教师评价技能
第四章 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及试测结论
        一、问卷设计理论依据
        二、调查设计
        三、测试结论
    第二节 调查样本概述
        一、样本分布情况
    第三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祈
        一、评价素养水平统计与分析
        二、地理教师不同背景下的评价素养差昇分析
        三、教师评价素养访谈分析
    第四节 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五节 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系统的指导功能
        二、职前和职后评价培训力度弱,削弱促进评价素养的意识
        三、职前和职后评价培训力度弱,削弱促进评价素养的知识和技能
        四、高中不同背景的地理教师自身面临的阻碍与挑战
第五章 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策略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辅助,学校力量的扶持
        一、政府加大的力度
        二、学校完善的措施
    第二节 地理教师自身评价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一、富有情感的评价精神
        二、构筑渊博学识的评价
        三、立足教学过程,在实践中发展评价
        四、实施新课程标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评价的意识和知识需要提升
        二、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评价素养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创新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三、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调查问卷表
附录2 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技术革新
        1.1.2 机器人教育成时代变革焦点
        1.1.3 K12 机器人教育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机器人教育
        1.5.2 接受度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机器人教育理论基础
    2.2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
    2.3 感知愉悦性相关理论
    2.4 创新期望相关理论
    2.5 机器人教育现状
        2.5.1 机器人教育教学现状
        2.5.2 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
    2.6 教师信息化教学接受度研究现状
第3章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模型构建
    3.1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模型变量确定
        3.1.1 因变量的设置
        3.1.2 自变量的设置
        3.1.3 背景变量的设置
    3.2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模型的分析与假设
        3.2.1 影响接受程度的因素
        3.2.2 影响努力期望的因素
        3.2.3 影响绩效期望的因素
        3.2.4 影响社群影响的因素
        3.2.5 影响感知愉悦性的因素
        3.2.6 背景变量的相关假设
    3.3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模型呈现
        3.3.1 研究假设归纳
        3.3.2 研究变量定义汇总
        3.3.3 研究变量测量维度制定
        3.3.4 机器人教育接受模型
第4章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问卷设计与修正
    4.1 问卷的设计过程与结构
    4.2 预测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 预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3.1 预测问卷信度分析
        4.3.2 预测问卷效度分析
    4.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5章 K12 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的特征分析
        5.1.2 样本其它信息分析
        5.1.3 核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测量模型的信效度检验
        5.2.1 测量模型的信度检验
        5.2.2 测量模型的效度检验
    5.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5.3.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5.3.3 模型拟合度检验
        5.3.4 模型修正
    5.4 差异分析
        5.4.1 性别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2 教龄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3 信息技术精通程度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4 任教单位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5 假设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6.1 研究结果讨论
        6.1.1 教师特点分析
        6.1.2 教师对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及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6.1.3 教师对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特点分析
    6.2 提升教师对机器人教育接受度的策略与建议
        6.2.1 统筹顶层设计,加快建设课程体系
        6.2.2 注重教龄差异,探索激励与评价机制
        6.2.3 搭建教学平台,完善设备资源的建设
        6.2.4 拓展内容形式,增加实践培训的针对性
        6.2.5 加强示范引领,关注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2 文献综述
        1.2.1 课堂即时评价的研究概述
        1.2.2 “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概述
        1.2.3 当前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堂即时评价
        2.1.2 “教、学、评”一体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
        2.2.2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
    2.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方法
3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过程与调查方法
        3.2.1 编制问卷
        3.2.2 访谈提纲
        3.2.3 抽样结果
        3.2.4 实施调查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问卷分析
        3.3.2 访谈分析
    3.4 原因分析
        3.4.1 教师认知水平
        3.4.2 教师评价素养
        3.4.3 即时评价依据
4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策略研究
    4.1 高中化学学科特点
    4.2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模型
        4.2.1 把握即时评价目标
        4.2.2 预设即时评价信息
        4.2.3 选择即时评价策略
        4.2.4 课堂师生互动评价
        4.2.5 观察监测学生反馈
5 教学实验
    5.1 实验教案
    5.2 实验方案
        5.2.1 被试对象
        5.2.2 编制问卷
        5.2.3 实验过程与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学生行为参与状况
        5.3.2 学生认知参与状况
        5.3.3 学生情感参与状况
        5.3.4 分析结果对比
    5.4 实验结论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学生参与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5)关于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调查研究 ——以深圳市某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抽象素养的提出
        1.1.2 数学抽象素养研究尚待深入
        1.1.3 新高考改革尚未完全落实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数学抽象素养的相关研究
        1.2.2 提出培养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建议
    1.3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综述
        2.1.1 核心素养
        2.1.2 数学核心素养
        2.1.3 数学抽象
    2.2 关于数学抽象本体的研究
        2.2.1 数学抽象的内涵
        2.2.2 数学抽象的类型
    2.3 关于数学抽象素养的研究
        2.3.1 数学抽象素养的水平划分
        2.3.2 数学抽象素养的调查研究
        2.3.3 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数学抽象素养测评框架
        3.3.2 试题编制
    3.4 研究过程与实施
    3.5 试题说明与编码标准
        3.5.1 试题说明
        3.5.2 编码与评分标准
        3.5.3 试卷信度分析
第四章 测试结果与讨论
    4.1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测试题得分率情况呈现
        4.1.1 数学抽象素养测试题得分率总体情况
        4.1.2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抽象测试题得分率情况
    4.2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认知维度分析
        4.2.1 数学概念与规则中的表现情况
        4.2.2 数学命题中的表现情况
        4.2.3 数学模型中的表现情况
        4.2.4 数学思想与方法中的表现情况
        4.2.5 数学交流与表达中的表现情况
    4.3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内容维度差异分析
        4.3.1 总得分率的内容维度差异分析
        4.3.2 文理科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内容维度差异分析
        4.3.3 各分数段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内容维度差异分析
    4.4 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文理差异分析
        4.4.1 数学抽象素养总得分的文理差异分析
        4.4.2 不同内容维度下的文理差异分析
        4.4.3 男女生数学抽象素养的文理差异分析
    4.5 原因讨论及分析
        4.5.1 对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整体情况的思考
        4.5.2 对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内容维度差异的思考
        4.5.3 对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文理科差异的思考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构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实践研究的展开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化学教学论
        2.2.2 教育心理学
        2.2.3 化学教学诊断学
        2.2.4 化学测量与评价
第3章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参与教育科研课题兴趣及教师专业发展调查设计
        3.1.2 理科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的调查设计
    3.2 信息分析与结论
        3.2.1 教师分析
        3.2.2 理科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
    4.1 本课题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构成
    4.2 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功能和实践探索(一)
        4.2.1 诊断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4.2.2 指导开展教研组周例会
        4.2.3 落实周考制
        4.2.4 指导教师制作学生的自我诊断分析
        4.2.5 观课、议课、磨课
    4.3 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功能和实践探索(二)
        4.3.1 测量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4.3.2 化学测量方法体系
        4.3.3 新课标环境下教学评价的思考
    4.4 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功能和实践探索(三)
        4.4.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4.4.2 2017年高考全国卷化学实验试题启示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4.5 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的功能和实践探索(四)
        4.5.1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研究
        4.5.2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学习新课标调查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理论成果
        5.1.2 实践成果
    5.2 研究创新
    5.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 ——以秦安县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了解学情以及教学评价的手段
        3.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
        4.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5.自身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效率低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提问
        2.课堂提问
        3.地理课堂提问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评述
    (三)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五)研究思路
四、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及设计
        1.课堂观察—师生互动
        2.问卷调查—学生
        3.访谈—教师
    (三)调查过程及分析
        1.学生对地理课堂提问态度调查分析
        2.高中地理课堂整体特征分析
        3.高中地理课堂提问问题特征分析
        4.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教师行为特征分析
        5.高中地理课堂提问学生行为特征分析
    (四)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调查结果总结
        1.学生态度方面
        2.教师态度方面
        3.学生主动性方面
        4.问题本身
        5.候答时间
        6.教师反馈与理答
        7.提问方式
        8.提问阻碍与不足
五、高中地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问题设计单一,无层次性
        1.问题类型单一
        2.注重学生共性,忽略学生个性差异化发展
    (二)注重知识的覆盖,不注重引深、迁移与应用
        1.只注重结果,不注重思维过程
        2.知识点覆盖广,深度不够
    (三)提问过于形式化,脱离课堂需要
        1.提问与教学关联性不强
        2.公开课与平时课堂差异明显
    (四)问题设计不具吸引力
        1.问题导入单调
        2.问题设置缺乏情境
    (五)理答反馈不当,缺乏引导启发
        1.对学生回答机械重复较多无引导与启发
        2.对学生提问不重视
    (六)提问时间分配不合理
        1.课堂提问主要集中在课前课尾
        2.只注重第一候答时间,忽略第二候答时间
        3.预留候答时间脱离问题本身
    (七)学生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1.参与课堂问答学生较少
        2.教师只关注被提问者,忽略其他学生
六、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改进对策
    (一)增加学生兴趣度
        1.多采用读地理图像导入课堂提问
        2.地理问题联系生活实际
        3.为地理课堂提问设计情境
    (二)增加学生参与度
        1.以任务促参与
        2.以小组合作促参与
    (三)问题设计参差有度
        1.不同环节,问题难易程度不同
        2.同一环节问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四)理答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延伸
        1.增加追问
        2.多引导与启发
    (五)合理分配时间
        1.合理调节第一候答时间与第二候答时间
        2.分配好课堂不同阶段提问时间
        3.分配好不同类型的问题花费的时间
    (六)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
        1.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2.地理学科各个模块知识的整合
        3.注重问题的转化
    (七)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发展
        1.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素养
        2.提高教师地理专业知识素养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高中地理课堂提问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部分地理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四 :课堂观察量表制作过程中的参考量表
    附录五 :课堂观察部分手稿
致谢

(8)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所存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基于M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弱势家庭学生
        1.2.2 家校合作
    1.3 文献综述
        1.3.1 家校合作兴起背景及理论视角
        1.3.2 国内外家校合作现状
        1.3.3 弱势家庭子女教育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步骤
    1.8 研究意义
2 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情况
    2.1 弱势家庭学生的表现情况
        2.1.1 弱势家庭学生整体学业表现水平较普通学生差
        2.1.2 弱势家庭学生违反班规校纪的现象更为突出
        2.1.3 弱势家庭学生的综合表现较普通学生差
    2.2 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情况
        2.2.1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度明显的低于普通学生家校合作度
        2.2.2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的渠道较为局限
        2.2.3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传统单一
        2.2.4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的内容较为有限
        2.2.5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的频率较低
        2.2.6 弱势家庭家校合作应对初中青春期教育的意愿度较低
3 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现状成因
    3.1 弱势家庭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难以对学生进行辅导
    3.2 在教育任务的划分上学校和家庭责任划分过于分明,合作不紧密
    3.3 学校老师与弱势家庭学生家长交流的多为负面信息
    3.4 弱势家庭学生家长对学校老师缺乏亲密感
    3.5 教师开展家校合作制度保障不够具体
4 基于个案研究的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改进措施
    4.1 更新合作理念,加大对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
        4.1.1 教师要正确认识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2 弱势家庭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4.2 加强培训指导,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和弱势家庭学生家长的教育能力
        4.2.1 加强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4.2.2 加强指导,有效提升弱势家庭学生家长的教育素质
    4.3 拓展渠道方式,为家校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4.3.1 充分运用各种新兴通信工具
        4.3.2 灵活运用各种家校合作模式
        4.3.3 有效发挥家访等传统家校合作方式的作用
        4.3.4 重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
        4.3.5 有针对性开展青春期学生家校合作
    4.4 完善保障制度,有效调动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积极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1.2 我国三十五年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践回顾
        1.1.3 南京大学的探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1.2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人才培养模式
        2.1.2 基础学科
        2.1.3 拔尖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路径
        3.2.1 研究方法的选取
        3.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3 资料收集方式
        3.2.4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3 研究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3.3.1 "以学生为中小"教育理念的提出
        3.3.2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内涵
        3.3.3 "以学生为中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第四章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色的形成:管理者与教师的视角
    4.1 强化部成立初衷:保护基础学科,优化研究生生源
    4.2 新型的人才培养定位
        4.2.1 培养基础宽厚的基础学科人才
        4.2.2 历史渊源:南京大学少年部的教改实践
    4.3 "宽基础"的课程设置
        4.3.1 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
        4.3.2 分方向课程结构分析
    4.4 授课教师主要来自全校其他院系
    4.5 以《大学物理》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4.6 教材特色:强调"大"理科,增强适应性
    4.7 管理机制:独立建制,虚实结合
第五章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色的形成:强化部毕业生的视角
    5.1 招生遴选:"提前报考,多个机会",但不无"盲目被动"
    5.2 课程设置:稍显粗放的"宽基础"课程
        5.2.1 知识面较宽,专业程度不高
        5.2.2 课程学习强度大
        5.2.3 成功与不足
    5.3 良好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5.4 师生交流:主要在课内,且不甚密切
    5.5 以《大学物理》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
        5.5.1 用英语授课,注重概念讲解,授课内容全面
        5.5.2 授课内容不易懂,但耐人回味
        5.5.3 课程论文环节需要指导
    5.6 学科方向分流:有限制的"多次选择、逐步到位"
第六章 对"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评价
    6.1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之"辨"
    6.2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之处
        6.2.1 人才培养重"理"轻"文"
        6.2.2 课程结构:学科之间的融合亟待加强
        6.2.3 "锦标赛式"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
第七章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之道
    7.1 人才培养:既要"育才",更须"树人"
    7.2 教学安排:增强本科生科研体验,重视科学应用的训练
    7.3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7.4 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群落
        7.4.1 "自然"原则
        7.4.2 "互动性"原则
        7.4.3 "差异性支持"原则
    7.5 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附录
    附录A 南大强化部毕业生访谈提纲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南大强化部1997级物理、化学、生物方向学生课程表
    附录D 强化部26位毕业生访谈简况
致谢

四、华东师大聘62名终身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昆明市高中地理教师评价素养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曾尚优.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合肥学院为例[D]. 方燕雯. 安徽大学, 2021
  • [3]K12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王钰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4]“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即时评价调查研究[D]. 姜丹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关于高中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调查研究 ——以深圳市某所学校为例[D]. 胡蝶.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构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D]. 田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7]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 ——以秦安县E中学为例[D]. 高文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初中学校弱势家庭学生家校合作所存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基于M学校的调查[D]. 洪剑.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5)
  • [9]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叶俊飞. 南京大学, 2014(07)
  • [10]终身教职制度的引借及我国的实际[A]. 袁文峰. 教师权利及其法律保障, 2014

标签:;  ;  ;  ;  ;  

华东师范大学聘有62名终身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