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

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

一、近百年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马翀玮[1](2020)在《核壳MFI催化材料的合成以及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二乙苯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中间体,通常由乙苯的择形歧化择形烷基化反应制备。择形催化一直是分子筛及催化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提高择形选择性是催化剂研制的关键,而制备核壳分子筛是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乙苯作为生产对-二乙苯的原料,其本身可以通过苯与乙烯的乙基化反应制得,而在该反应过程中,二乙苯也是一个重要的副产物。因此,本论文围绕制备核壳MFI催化材料以及尝试通过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反应合成乙苯联产对-二乙苯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合成核壳结构的复合ZSM-5/MCM-41材料,并且研究多次包覆对核壳材料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所制备的核壳材料拥有丰富且规整的介孔结构,不仅有效地钝化催化剂外表面酸性位,还能促进反应分子的扩散,在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反应中,具有较好的择形选择性,较高的反应稳定性和较长的使用寿命。2.利用气固相晶化法制备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同时将其与含粘结剂样品进行对比,考察粘结剂对于分子筛物化性能的影响。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改善了粘结剂对分子筛的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钝化了分子筛外表面的酸性位,在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反应中,反应稳定性较高,但对位选择性提升程度较小。3.使用浸渍法制备MgO改性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不仅对其外表面酸性位进行钝化,还可调变催化剂的整体酸性。与苯甲基硅油化学液相沉积法(CLD)改性样品相比,在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反应中,浸渍MgO改性具有更好的对位择形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

崔龙杰[2](2020)在《有机硅烷化多端氨基聚醚胺模板法介孔ZSM-5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ZSM-5沸石是在化工生产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沸石,由于其优异的水热稳定性,丰富的表面酸位以及良好的择形选择性,使其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是,ZSM-5沸石却因为其微孔结构,孔径窄小,在面对当量直径稍大的反应物分子时,由于反应物分子不能进入孔道内部,大量的内部酸位不能发挥其催化作用,同时,常规ZSM-5沸石因为交错狭长的内部孔道,参与反应的原料分子以及反应后物质想要扩散出去或者实现传质相当困难,这些分子会在孔道内积聚,导致沸石分子筛积碳失活,严重影响其催化寿命。本论文致力于解决上述传统ZSM-5沸石面临的困境,采用工业廉价的聚醚胺与硅烷偶联剂加成反应生成的有机软模板剂作为造孔剂,引入传统ZSM-5沸石,合成拥有优异介孔比表面积的得多级孔ZSM-5,并考察此微介孔共存的多级孔材料对噻吩烷基化脱硫反应的影响。文章主要探究了两种有机软模板剂T403-KH560和ED600-KH560对多级孔ZSM-5分子筛的影响,其中,探究了三端胺聚醚胺T403与硅烷偶联剂KH560合成有机硅氧烷-聚醚胺模板剂T403-KH560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在T403:KH560=1:2,氮气保护下,90℃微波反应4 h合成的有机模板剂T403-KH560在引入传统ZSM-5沸石能发挥最大作用;进一步探究T403-KH560引入传统ZSM-5沸石受四丙基氢氧化铵加入量、晶化时间以及样品晶化温度、模板剂加入量以及合成体系溶液酸碱度与硅铝比的影响,最终选择理论硅铝比为130,TPAOH加入量为41 ml,在423 K的晶化温度下晶化5天,模板剂添加量为12 ml时,生成的多级孔ZSM-5分子筛样品最大总比表面积达到740 m2g-1,此沸石样品介孔比表面积占比相对较高,为442 m2g-1,总孔容为0.66 cm3g-1。在上述合成条件基础上探究两端胺聚醚胺ED600与硅烷偶联剂KH560合成有机模板剂ED600-KH560的最佳条件,氮气保护下,85℃温度条件下反应8 h,ED600:KH560=1:4时,合成的有机模板剂ED600-KH560具有最佳造孔效果;通过探究合成体系晶化所需时间、温度、合成凝胶系统理论硅铝比以及合成体系配比添加量,确定用两步晶化法合成此系列多级孔ZSM-5分子筛,在第一步晶化温度(T1)为423 K,晶化时间为24 h,第二步晶化温度(T2)为443 K,晶化时间为4 d,导向剂加入量为46 ml,模板剂添加量为7.5 ml时,理论硅铝比为100时,生成的多级孔ZSM-5沸石具有最大总比表面积691 m2g-1,其中介孔比表面积为536 m2g-1,总孔容为0.50cm3g-1。将T403系列多级孔ZSM-5分子筛、ED600系列多级孔ZSM-5分子筛以及传统ZSM-5沸石催化噻吩烷基化脱硫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ZSM-5沸石,合成的微介孔共存ZSM-5样品对噻吩烷基化反应有更好的效果,当合成分子筛比表面积增大,所对应噻吩转化率也相应提高,最高达到67%左右,同时,由于ED600系列多级孔ZSM-5分子筛优异的介孔比表面积与较多的酸位存在,所以在1-己烯选择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韩争[3](2020)在《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需求量的增长,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MTH)作为低污染/低成本非石油路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高效甲醇制烃催化剂是影响甲醇制烃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ZSM-5相比,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在催化甲醇转化制备烃类化合物反应中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寿命和产物选择性。本论文分别采用原位合成法和后处理法制备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采用XRD、SEM、TEM、XRF、NMR、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NH3-TPD、Py-IR和羟基红外对其进行酸性表征分析,研究不同合成方法得到的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结构、酸性对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1)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不同Si/Me(Me为金属原子,镓或铝)比的Ga ZSM-5和Al ZSM-5两个系列分子筛。考察了Si/Me比对分子筛酸性和孔结构的影响规律。随着Si/Me的减少,两个系列分子筛的Br?nsted酸量增加。与Al ZSM-5相比,Ga ZSM-5由于其Br?nsted酸是由Si-OH-Ga而不是Si-OH-Al形成的导致其具有更低的酸强度。将Ga ZSM-5系列和Al ZSM-5系列样品用于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反应,考察了硅/镓或硅/铝比对分子筛寿命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与相同Si/Me的Al ZSM-5样品相比,Ga ZSM-5分子筛中存在一定量的ex-Ga O+物种促进了脱氢反应,使得Ga ZSM-5分子筛的芳烃选择性更高。(2)采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并分别将两个系列的分子筛用于MTH反应,研究分子筛的酸性以及孔道结构对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产物分布的影响。氢氧化钠处理后的两个系列分子筛介孔率均明显提高。适当浓度的碱处理可以降低分子筛的强酸量,抑制了MTH反应中的结焦生成。当碱浓度过高时,尽管得到的分子筛介孔率较高,但相对结晶度下降,酸量增加,促进了芳烃产品形成的同时加快了结焦速率,导致催化寿命缩短。采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Ga ZSM-5分子筛进行后处理得到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Ga ZSM-5分子筛。研究了盐酸改性对Ga ZSM-5分子筛酸性以及孔道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而对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盐酸处理使多级孔Ga ZSM-5样品的外骨架金属氧化物物种的含量增加,介孔体积增加,强酸中心数量的减少有利于抑制积碳的形成,催化性能明显提高。(3)通过在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加入葡萄糖辅助合成具有多级孔的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考察葡萄糖用量对分子筛的结构和酸性的影响规律。加入葡萄糖后的分子筛的晶粒尺寸增大,说明葡萄糖的引入抑制了晶体颗粒的生长。另外,葡萄糖的引入生成了介孔结构,同时抑制了金属原子(镓或铝)进入分子筛骨架,当葡萄糖添加量提高时,分子筛的Si/Me比增大导致分子筛酸性降低。葡萄糖辅助合成的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样品由于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和较低的酸强度使其在MTH反应中稳定性更好。(4)采用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研究蔗糖添加量对分子筛结构组成、酸性和催化MTH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具有更低的酸性位、更大的BET比表面积和介孔体积以及更好的催化活性。分子筛催化MTH反应的产物分布受杂原子Ga和蔗糖浓度的影响。蔗糖引入的介孔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分子的传质速率,外骨架镓物种的形成促进了低碳烯烃向芳烃的转化。

顾勇冰[4](2019)在《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指出以碳材料、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为载体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在化工、医药、能源等产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载体不但具有承载金属粒子的作用,还能通过载体-金属相互作用,调控金属粒子的分散性、改变金属的电子结构,实现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一些载体甚至参与活化过程,与金属存在协同效应,成为催化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理论工具,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理解负载催化剂中的载体效应和界面效应,对设计与合成优异性能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以具有特殊纳米孔的石墨炔、C2N为载体,研究过渡金属的负载结构和电子结构性质,考察石墨炔、C2N纳米孔对过渡金属单原子分散的调控,以及对反应性的影响;通过建立反相负载催化剂模型,研究氧化物对贵金属负载的载体调控,揭示载体与金属的协同效应对实现催化剂高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针对碳载体与金属之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导致负载金属粒子易团聚的问题,基于DFT理论研究了具有天然纳米孔的石墨炔(graphyne)对Pd单原子分散的载体调控作用及反应性能的影响。载体-Pd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源于炔基对Pd的螯合配位作用,促进了Pd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和稳定性。以CO为模型反应研究Pd@graphyne单原子负载结构的反应性能,吸附物与负载金属的作用能够激发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二、基于DFT理论,对载体调控第一过渡系列金属在石墨炔上的负载及其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几何因素影响过渡金属单原子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负载结构,结合能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石墨炔载体对不同金属的相互作用。载体-金属间的强相互作用改变了过渡金属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到CO、O2等小分子的吸附。在Fe@garphyne上的CO氧化,反应经历双分子吸附机理,最大反应能垒为0.59 eV,载体对Fe的强相互作用削弱了O的吸附,吸附O进一步与CO反应生成CO2的反应能垒只有0.18 eV。三、以反相负载的Al2O3/Au(111)为模型催化剂,对负载Au催化CO氧化的载体调控和界面效应进行了DFT理论研究。O2在Au(111)洁净表面难以吸附和活化的原因在于Au并非良好的电子给予体。Al2O3存在时,高价态Al的空轨道部分分散吸附O2的成键电子,有利于Au向O2反键空轨道的电子转移,氧化物与金的协同效应是O2能够在负载金催化剂界面位置吸附和高度活化的根本原因。Al2O3/Au(111)两相界面上的CO氧化反应,经历结合机理,CO的参与有利于O2解离,并形成COO2中间体,其最大Gibbs自由能垒仅为0.15 eV,是负载Au催化剂低温催化CO氧化优异活性的根源。四、以二维含N材料C2N为载体,基于DFT理论研究了载体调控过渡金属系列在C2N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及其TM@C2N上的N2电催化还原合成氨反应。载体对过渡金属的强相互作用来源于载体N对过渡金属的螯合作用,过渡金属以单原子嵌入纳米孔的方式负载,并向载体转移电子。通过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的调控,N2及其加氢中间物种在V@C2N和Mo@C2N上吸附,NRR反应经酶促途径具有较低的理论过电位。V@C2N和Mo@C2N是潜在的NRR反应优良电催化剂。本文的DFT理论研究工作揭示了载体调控机制、载体-金属强相互作用、载体-金属协同效应引起催化剂界面效应的本质,对载体调控催化剂反应性能提供了原子和分子层次的理论解释。为通过载体调控制实现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负载金属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实验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潘东来[5](2018)在《基于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策略制备太阳能燃料的研究》文中认为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解决由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危机以迫在眉睫。二氧化碳的还原,因其能实现对碳的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光电催化这一过程由于其具有可直接利用太阳光、反应可控以及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使其在二氧化碳还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尚存在着催化效率较低、光电极光利用率低、催化还原选择性差等问题。此外对于光电催化体系的构筑也存在着整体催化效率低等缺点。针对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开发高效的阴极电催化剂以及高效的光阴极材料,从提高催化效率和提高光吸收效率作为主导,从而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还原。此外,从转移电子平衡的角度出发设计并构筑了高效的双光照光电催化体系用于二氧化碳的还原协同污染物的处理,以及人工光合作用过程。因此本论文主要的内容和创新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利用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具有纳米片形貌的Co Ox/Cu foam电极,通过电催化测试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可以在一个低的相对电位下将二氧化碳还原至甲酸且法拉第效率能够达到了68%。使用该电催化剂与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相结合构筑了一个光阳极驱动的光电催化体系,实现了高效的光电催化二氧化碳的还原。此外,使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所制备获得的电极表面沉积了薄层氧化锌保护膜,在保持原有的电催化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了该电极材料的化学稳定性。(2)选用p型硅作为光吸收体,通过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得到p-型硅纳米线阵列,并利用电化学脉冲沉积的方法在硅纳米线上沉积了铜纳米颗粒作为共催化剂。所制备的Cu-p-Si NWs通过测试发现具有良好的光电催化性能,可以高效的将二氧化碳还原。此外,实验发现该电极在不同的电解液环境中具有较大的电子选择性差异,使得该光阴极材料在硫酸根电解液中获得了具有合成气比例的混合气而在碳酸氢根电解液中获得了具有长碳链的多电子转移碳氢产物。(3)利用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珊瑚状纳米WO3光阳极,将n型的WO3光阳极与Cu-p-Si NWs光阴极材料组合构筑了一个双光照光电催化体系,实现了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与污染物降解的协同过程,同时双光照的引入提高了体系的催化效率。(4)采用铁镍氧化物对珊瑚状纳米WO3光阳极进行修饰改性,获得了具有优异水氧化产氧性能的n型半导体光阳极材料。将该光阳极材料与Cu-p-Si NWs光阴极组合,成功构筑了高效的一个人工光合作用体系,同步实现了在阴极获得了以合成气为主的二氧化碳还原产物并在阳极实现了高效产氧过程。(5)设计制备了具有多尖端结构的海胆状金纳米颗粒电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应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与其他形貌催化剂相比,因其具有尖端富集效应和尖端放电效应,使得该催化剂实现了在0.5 mol/L KHCO3电解液中以-0.45 V(vs.RHE)的低电位条件下,实现了97%的一氧化碳转化法拉第效率。

刘啸尘,刘护,张良,李春[6](2018)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酶促糖基化及其功能》文中指出细胞代谢过程中多样的生化修饰反应能够精细调控细胞的活力与功能。其中,酶促糖基化是细胞代谢调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分子修饰,对维持和调节细胞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糖基转移酶通过将糖基供体的糖基转移至相应的受体分子来实现糖基化修饰。受体分子经过糖基化修饰会改变其在细胞内的稳定性、溶解性和区域定位等特性,并在调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蛋白质表达调控、应答反应和清除细胞异物等诸多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简要介绍了细胞代谢过程中糖基转移酶超家族的分类、命名和催化机制。重点阐述细胞中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化反应及其在细胞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展望了细胞中糖基化反应及糖基转移酶在人类健康、医药产品、工业催化、食品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陈曦[7](2017)在《用毕生心血浇灌科研之花,在坚持中成就辉煌成果——记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化章》文中研究指明把创新倾注于科研工作的日日夜夜,是坚守,更是融注于生命中的工作伴随。历经多年科研攻关,其中的甘苦、付出、奉献和追求尽在不言中;要说的就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坚持创新,是追求,也是超越,更是科研工作者面对国家需求完成使命、履行责任的内在动力。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所长刘化章用毕生的心血浇灌的科研之花,在催化领域中大放异彩!曾经,在Fe1-xO催化剂实验最困难的时候,他百

邢闯,吕鹏,盖希坤[8](2016)在《项目与案例式教学法在《工业催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文中提出国内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持续进行。《工业催化》课程是为化工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催化化学相关领域的化工设计、催化剂设计与制备、运行管理等工作提供工业催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将项目与案例式教学法用于《工业催化》课程教学改革中,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成果导向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对工业催化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进行识别、分析、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刘化章,罗雄军[9](2015)在《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上)》文中提出介绍了氨合成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成就及其启迪,展望了氨合成催化剂的未来和面临的新挑战。一个世纪以来,氨合成催化剂经历了Fe3O4基熔铁催化剂、Fe1-XO基熔铁催化剂、Ru基催化剂等发展阶段,以及钴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的发现。实践表明,氨合成催化剂是多相催化领域中许多基础研究的起点和试金石,催化合成氨反应仍然是多相催化理论研究的一个理想的模型体系。除了关于反应的基本步骤、真实结构、亚氮化物这些问题之外,催化合成氨在理论上一个新的挑战是关于在室温和常压下氨合成的预测,包括电催化合成氨、光催化合成氨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以及包括氮分子在内的催化化学研究中几种最稳定的小分子的活化方法等。

刘化章[10](2014)在《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aber-Bosch发明的氨合成催化剂创立已经100周年. 介绍了氨合成催化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成就及其启迪,展望了氨合成催化剂的未来和面临的新挑战. 催化合成氨技术在20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氨合成催化剂经历了Fe3O4基熔铁催化剂、Fe1-xO基熔铁催化剂、Ru基催化剂等发展阶段,以及钴钼双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的发现. 实践表明,氨合成催化剂是多相催化领域中许多基础研究的起点和试金石,没有别的反应象氨合成反应一样,能够把理论、模型催化剂和实验连接起来. 催化合成氨反应仍然是多相催化理论研究的一个理想的模型体系. 理解该反应机理并转换成完美技术成为催化研究领域发展的基本标准. 这个永不结束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 除了关于反应的基本步骤、真实结构、亚氮化物这些问题之外,催化合成氨在理论上一个新的挑战是关于在室温和常压下氨合成的预测,包括电催化合成氨、光催化合成氨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以及包括氮分子在内的催化化学研究中几种最稳定的小分子的活化方法等.

二、近百年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百年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核壳MFI催化材料的合成以及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筛概述
        1.1.1 分子筛结构
        1.1.2 分子筛研究的发展
    1.2 ZSM-5研究进展
        1.2.1 ZSM-5合成
        1.2.2 ZSM-5结构
        1.2.3 ZSM-5应用
    1.3 沸石分子筛的外表面修饰
        1.3.1 化学气相沉积
        1.3.2 化学液相沉积
        1.3.3 其他氧化物浸渍改性
    1.4 核壳复合分子筛
    1.5 气固相晶化法
    1.6 对-二乙苯的合成与应用
    1.7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催化材料合成
        2.3.1 ZSM-5/MCM-41核壳复合分子筛的合成
        2.3.2 核壳无粘结剂MFI分子筛的合成
        2.3.3 核壳无粘结剂MFI分子筛的MgO改性
        2.3.4 核壳无粘结剂MFI分子筛的化学液相沉积改性
    2.4 催化剂表征
    2.5 分子筛材料性能评价
第三章 核壳ZSM-5/MCM-41的合成及择形乙基化性能研究
    3.1 核壳ZSM-5/MCM-41分子筛的物性表征
    3.2 核壳ZSM-5/MCM-41分子筛的酸性研究
    3.3 核壳ZSM-5/MCM-41分子筛的择形乙基化催化性能
        3.3.1 壳层包覆次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反应空速的影响
        3.3.4 苯烯比的影响
        3.3.5 稳定性实验
        3.3.6 催化剂寿命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4.1 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物性表征
    4.2 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酸性研究
    4.3 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乙基化催化性能
        4.3.1 初活性考察
        4.3.2 稳定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O改性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择形乙基化研究
    5.1 MgO改性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物性表征
    5.2 MgO改性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酸性研究
    5.3 MgO改性无粘结剂核壳MFI分子筛的择形乙基化催化性能
        5.3.1 初活性考察
        5.3.2 催化剂寿命实验
        5.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4 乙烯空速的影响
        5.3.5 苯烯比的影响
    5.4 苯甲基硅油化学液相沉积改性与MgO改性比较
        5.4.1 初活性研究考察
        5.4.2 稳定性实验
        5.4.3 催化剂寿命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2)有机硅烷化多端氨基聚醚胺模板法介孔ZSM-5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
        1.1.1 大孔材料
        1.1.2 介孔材料
        1.1.3 微孔材料
    1.2 沸石分子筛
        1.2.1 沸石分子筛定义
        1.2.2 沸石分子筛分类
        1.2.3 沸石分子筛的演变历程
    1.3 ZSM-5沸石
        1.3.1 传统ZSM-5沸石
        1.3.2 多级孔ZSM-5沸石
    1.4 噻吩烷基化
    1.5 选题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所用药品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N_2-吸附脱附仪
        2.3.3 NH_3-TPD测试
        2.3.4 扫描电镜(SEM)
        2.3.5 透射电镜(TEM)
        2.3.6 红外光谱分析仪
        2.3.7 气相色谱
        2.3.8 催化剂性能评价
第三章T403-KH560 为模板剂制备多级孔ZSM-5
    3.1 前言
    3.2 模板剂T403-KH560的合成及表征
        3.2.1 模板剂T403-KH560合成路线
        3.2.2 模板剂T403-KH560的红外表征
        3.2.3 有机模板剂不同摩尔比探究
    3.3 多级孔ZSM-5沸石实验方案
    3.4 多级孔ZSM-5沸石合成条件探究
        3.4.1 体系PH对合成多级孔ZSM-5沸石的影响
        3.4.2 不同硅铝比对合成多级孔ZSM-5的影响
        3.4.3 不同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加入量对多级孔ZSM-5 合成的影响
        3.4.4 不同晶化温度对合成多级孔ZSM-5的影响
        3.4.5 不同晶化时间对合成多级孔ZSM-5的影响
        3.4.6 不同模板剂加入量对合成多级孔ZSM-5的影响
    3.5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ED600-KH560 为模板剂制备多级孔ZSM-5
    4.1 前言
    4.2 模板剂ED600-KH560的合成及表征
        4.2.1 模板剂ED600-KH560合成路线
        4.2.2 模板剂ED600-KH560红外表征
        4.2.3 有机模板剂不同摩尔比探究
    4.3 多级孔ZSM-5沸石合成方案
    4.4 多级孔ZSM-5沸石合成条件探究
        4.4.1 不同硅铝比对合成多级孔ZSM-5沸石的影响
        4.4.2 不同模板剂加入量对合成多级孔ZSM-5的影响
        4.4.3 不同导向剂(TPAOH)加入量对多级孔 ZSM-5 沸石合成的影响
        4.4.4 不同晶化温度(T_2)对合成多级孔 ZSM-5 的
        4.4.5 不同晶化时间(t_2)对合成多级孔 ZSM-5 的影响
        4.4.6 不同晶化温度(T_1)对合成多级孔 ZSM-5 的影响
    4.5 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级孔ZSM-5噻吩烷基化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ZSM-5沸石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
    5.3 NH_3-TPD
    5.4 噻吩烷基化性能探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甲醇转化制烃(MTH)的研究进展
        1.2.1 MTH反应机理
        1.2.2 MTH催化剂种类
        1.2.3 MTH反应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1.3 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1.3.1 原位合成法
        1.3.2 后处理合成法
    1.4 GaZSM-5的合成研究进展
    1.5 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所需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3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S NMR)
        2.2.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2.2.5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N2 physical adsorption-desorption)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8 NH3 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2.2.9 原位红外光谱
        2.2.10 吡啶红外光谱(Py-IR)
    2.3 催化性能评价
        2.3.1 甲醇转化反应
        2.3.2 产物分析方法
        2.3.3 反应性能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a/Al ZSM-5 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制备
        3.2.1 ZSM-5分子筛的制备
        3.2.2 Ga同晶置换的ZSM-5分子筛的制备
    3.3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3.1 XRD及晶胞参数分析
        3.3.2 分子筛总组成分析
        3.3.3 29Si MAS NMR
        3.3.4 27Al MAS NMR
        3.3.5 H2-TPR
        3.3.6 SEM
        3.3.7 N2物理吸附
    3.4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3.4.1 NH3-TPD
        3.4.2 Py-IR
    3.5 催化反应性能
        3.5.1 反应活性
        3.5.2 产物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处理法合成多级孔Ga/Al ZSM-5 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碱改性合成多级孔AlZSM-5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2.1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制备
        4.2.2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结构组成分析
        4.2.3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2.4 碱处理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3 碱处理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3.1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4.3.2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结构组成分析
        4.3.3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3.4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4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4.1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4.4.2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
        4.4.3 酸改性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4.5 盐酸处理合成多级孔GaZSM-5 催化MTH的反应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Al-ZSM-5 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
        5.2.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
        5.2.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
    5.3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5.3.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3.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5.4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5.4.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4.2 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5.5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和Al ZSM-5 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5.5.1 反应活性
        5.5.2 产物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Al-ZSM-5 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 ZSM-5与Ga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2.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制备
        6.2.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6.3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6.3.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6.3.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6.4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6.4.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结构表征
        6.4.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6.5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 和多级孔Al ZSM-5 分子筛的甲醇转化催化性能
        6.5.1 反应活性
        6.5.2 产物分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催化剂工业发展简介
    1.2 催化剂的分类
    1.3 负载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
        1.3.1 铂系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应用
        1.3.2 负载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1.3.3 非贵金属负载催化剂
    1.4 负载金属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1.4.1 金属活性组分因素
        1.4.2 载体
        1.4.3 金属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和构想
第二章 文献综述-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原理与分子动力学
    2.1 前言
    2.2 量子化学研究方法
        2.2.1 传统从头算(ab initio)方法
        2.2.2 密度泛函方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2.4 常用计算软件
        2.4.1 Gaussian量子化学软件包
        2.4.2 VASP软件包
        2.4.3 CP2K软件包
第三章 金属钯在石墨炔纳米孔的单原子负载及其反应性
    3.1 前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在石墨炔纳米孔中的单原子负载
        3.3.2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Pd结构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稳定性
        3.3.3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Pd催化剂对CO氧化的反应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墨炔纳米孔调控第一过渡系金属负载与反应性
    4.1 前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第一过渡系金属在石墨炔上的单原子负载
        4.3.2 石墨炔负载单原子金属对CO和 O_2的吸附
        4.3.3 石墨炔负载的单原子Mn、Fe催化CO氧化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Al_2O_3/Au(111)反相催化剂载体调控和界面效应
    5.1 前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l_2O_3)_x(x=2,3)团簇在Au(111)面上的负载
        5.3.2 O_2 在反相负载金催化剂Al_2O_3/Au(111)上的吸附与活化
        5.3.3 反相负载金Al_2O_3/Au(111)催化CO氧化——界面位置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维C_2N材料负载过渡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合成氨反应
    6.1 前言
    6.2 计算模型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_2N负载的过渡金属单原子结构
        6.3.2 N_2在TM@C_2N上的吸附及NRR电催化剂筛选
        6.3.3 V@C_2N和 Mo@C_2N上的电催化合成氨反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2:学位论文书脊示例

(5)基于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策略制备太阳能燃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概述
    1.2 新型催化技术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与原理
        1.2.1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概述
        1.2.2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概述
        1.2.3 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基本原理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 实验操作过程所需仪器
    2.3 催化材料的表征及所使用仪器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5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2.3.6 红外光谱(FTIR)
        2.3.7 拉曼光谱
    2.4 光电化学测试
        2.4.0 恒电位瞬态光电流响应测试
        2.4.1 电位分辨瞬态光电流响应测试
        2.4.2 循环伏安法测试
        2.4.3 线性扫描伏安法测试
        2.4.4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EIS)
        2.4.5 Mott-Schottky测试
    2.5 产物检测分析过程
        2.5.1 H_2和O_2检测分析
        2.5.2 CO和 CH_4检测分析
        2.5.3 C2-C5 产物检测分析
        2.5.4 HCOOH产物检测分析
        2.5.5 甲基橙(MO)降解分析
    2.6 光电催化考评
    2.7 相关计算公式
        2.7.1 参比电极换算公式
        2.7.2 法拉第效率(FE)
        2.7.3 Tafel曲线
第三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铜泡沫负载氧化钴纳米片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NTAs)光电极制备
        3.2.2 阴极铜泡沫负载CoO_x纳米片的制备
        3.2.3 电/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p-型硅纳米线光阴极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p-Si NWs的制备
        4.2.2 制备Cu-p-Si NWs光阴极
        4.2.3 电/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活性测试
    4.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珊瑚状WO_3光阳极与Cu-p-Si NWs光阴极双光照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协同污染物降解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珊瑚状纳米WO_3光阳极的制备
        5.2.2 材料的光电化学测试
        5.2.3 光电催化活性测试
    5.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Fe_(1-x)Ni_xO/WO_3光阴极与Cu-p-Si NWs光阴极构筑人工光合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Fe_(1-x)Ni_xO/WO_3光阳极的制备
        6.2.2 光电化学性质测试
        6.2.3 光电催化活性测试
    6.3 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尖端结构海胆状金纳米颗粒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至一氧化碳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海胆状金纳米颗粒(Au NUs)的合成
        7.2.2 金纳米棒(Au NRs)的合成
        7.2.3 金纳米颗粒(Au NPs)的合成
        7.2.4 电极制备的过程
        7.2.5 电化学测试
        7.2.6 电催化活性测试
    7.3 结果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酶促糖基化及其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基转移酶与糖基化修饰
    1.1 糖基转移酶
    1.2 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反应
    1.3 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化反应
2 蛋白质的糖基修饰及其功能
    2.1 维持蛋白质功能
    2.2 参与基因转录与翻译
    2.3 调节细胞周期
    2.4 参与信号转导
3 小分子化合物的糖基修饰及其功能
    3.1 清除毒性污染物
    3.2 参与胁迫应答反应
    3.3 调节激素平衡
4 结论与展望

(7)用毕生心血浇灌科研之花,在坚持中成就辉煌成果——记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化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合成氨催化剂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二、Fe1-xO催化剂经历3次生死存亡的抉择
三、催化剂的创新必须驱动产业的发展

(8)项目与案例式教学法在《工业催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二、案例式教学法
三、项目式教学法
四、结语

(9)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上)(论文提纲范文)

1氨合成催化剂的发明与启示
2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与实践的启示
    2.1 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
        2.1.1 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1.2 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1.3 钴钼氮化物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2 熔铁催化剂的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10)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The inven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
2.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s
    2.1. Development of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
        2.1.1. The discovery of Fe1‐xO‐based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
        2.1.2. The discovery of ruthenium‐based catalysts for ammonia synthesis
        2.1.3. The discovery of Co‐Mo nitride catalyst for ammonia synthesis
    2.2. Peculiarity of fused Fe catalyst and inspirations from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3. The challenges of the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
    3.1. Activation of nitrogen molecule
    3.2. New challenges in theory of catalytic ammonia
        3.2.1. The studies of electrocatalysis catalysts
        3.2.2. Research on photo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catalysts
        3.2.3. Studies on chemical simulation of nitrogenase ammonia synthesis
4. Conclusions
Graphical Abstract
1.氨合成催化剂的发明与启示
2.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与实践的启示
    2.1.氨合成催化剂的发展
        2.1.1.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1.2.钌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1.3.钴钼氮化物氨合成催化剂的发现
    2.2.熔铁催化剂的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3.氨合成催化剂面临的挑战
    3.1.氮分子的活化
    3.2.催化合成氨在理论上的新挑战
        3.2.1.电催化合成氨催化剂研究
        3.2.2.光催化合成氨催化剂的研究
        3.2.3.化学模拟固氮酶仿生合成氨的研究
4.结束语

四、近百年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壳MFI催化材料的合成以及苯与乙烯择形乙基化性能研究[D]. 马翀玮.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有机硅烷化多端氨基聚醚胺模板法介孔ZSM-5合成及性能研究[D]. 崔龙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D]. 韩争.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负载金属催化剂的载体调控及其反应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顾勇冰.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5]基于光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策略制备太阳能燃料的研究[D]. 潘东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细胞代谢过程中的酶促糖基化及其功能[J]. 刘啸尘,刘护,张良,李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01)
  • [7]用毕生心血浇灌科研之花,在坚持中成就辉煌成果——记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刘化章[J]. 陈曦.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04)
  • [8]项目与案例式教学法在《工业催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J]. 邢闯,吕鹏,盖希坤.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2)
  • [9]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上)[J]. 刘化章,罗雄军. 氮肥技术, 2015(06)
  • [10]氨合成催化剂100年:实践、启迪和挑战[J]. 刘化章. 催化学报, 2014(10)

标签:;  ;  ;  

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