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极角新定义下根据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解析方法研究

夹极角新定义下根据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解析方法研究

一、在新的极位夹角定义下按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解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林仙,何兵[1](2021)在《按许用传动角综合单曲柄双摇杆式翻板机驱动机构》文中指出单曲柄双摇杆式翻板机驱动机构,实为两套共驱动轴的正置式曲柄摇杆机构,但两曲柄具有一相位差。在分析驱动机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其综合问题的准确表述,即:已知机架长度和摇杆摆角,按许用传动角综合正置式曲柄摇杆机构。推导出这类机构最小传动角与杆长及摇杆摆角之间的解析关系,分析最小传动角接近其上确界时的杆长及最大杆长比变化趋势,进而建立了按许用传动角综合正置式曲柄摇杆机构的解析法。给出了翻板机驱动机构综合实例,性能参数分析结果验证了综合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耿浩[2](2020)在《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文中认为连杆机构由于具有承载能力大,磨损小,寿命长,满足多种运动规律要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和仪表中。课题综合运用机构学理论、计算机技术、软件编程等,分别按行程速比系数K、两个连架杆的对应运动规律、期望轨迹等实际要求,进行了平面连杆机构的尺度综合和设计结果的可视化研究。对按行程速比系数K优化设计曲柄摇杆机构与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Ⅰ、Ⅱ型曲柄摇杆机构与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相关参数的取值与数理关系,构建了求解最小传动角ming的数学模型,绘制了三维曲面图。可快速完成实现摇杆摆角/滑块行程和行程速比系数且传力性能最优的曲柄摇杆机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研究了实现两个连架杆对应运动规律的曲柄摇杆机构的设计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建立了优化设计数学模型,深入讨论了设计变量个数的选择确定,绘制并分析了摇杆转角偏差的三维曲面图及二维等值线图,对偏差值可视化分析,研究了将偏差值约束在较小范围内进行传力性能最优的二次优化的建模与分析等。可快速完成最优再现曲柄摇杆机构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以及将运动规律偏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的传力性能优化设计。分别研究了铰链四杆机构、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实现期望轨迹的优化综合。深入研究了连杆曲线谐波特征参数的意义、提取算法及影响参数,推导出求解各机构尺寸的数理方程。以期望轨迹与连杆上P点轨迹的谐波特征参数中幅值相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可对任意点位轨迹进行传动特性最佳的机构综合。此外,对上述所有机构分别建立了运动学方程,利用Matlab实现了机构的实时动态仿真和运动学分析。借助GUI技术,将全部内容有机集成,编写了界面友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通过人机交互输入设计要求,快速完成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及可视化,为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提供了更便捷的方法和手段。图43幅;表9个;参55篇。

黄仁昊[3](2019)在《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作为主要铺底材料,地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为了提高产量,不能一味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在有限生产规模下,实现簇绒机高速化成为了必然的趋势。目前,国内簇绒地毯机最高主轴转速一般不超过500600r/min,而国外簇绒地毯机最高主轴转速可达10002000r/min,相同生产规模下,产能差别明显。国内,高速时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尤其是针机构的动特性差是制约速度不能提高的最关键问题,即高速后,其针-钩机构会产生过大的速度、加速度、平衡力矩与动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针-钩机构运动学性能,减小平衡力矩与动不平衡,增加簇绒地毯机主轴转速,本文对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的设计、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分析以及动平衡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降低针-钩机构动不平衡,满足绒圈高度与针-钩时序配合的要求,设计了全新的针-钩机构。针机构具有对称性的结构,降低了动不平衡。钩机构具有“快进慢出”类似长停的运动特性,保证了高速下织造的质量。(2)为了验证针-钩机构的合理性,进行了针-钩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首先利用机构解析法,建立针-钩机构运动学模型,运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各个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线图。其次利用力平衡法,建立针-钩机构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各个运动副反力、平衡力矩大小等。最后,与传统的针-钩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作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验证机构设计的合理性。(3)为了进一步优化创新设计的针-钩机构运动学性能,利用ADAMS软件对针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钩点的角加速度和急回特性K值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以针滑块速度、加速度为测量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在满足机构存在、动程要求等约束条件下,对针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针机构最优的铰链点位置与各杆长参数。建立以钩块角加速度以及极位夹角为测量目标的多目标优化函数,在满足机构存在、动程要求、传动角范围等约束条件下,对钩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钩机构最优的铰链点位置与各杆长参数。(4)为了降低新型针-钩机构的平衡力矩,减小其对机构振动带来的影响。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针-钩机构进行综合动平衡优化,创建“集中点质量”的优化模型,以降低所有运动副反力为设计目标,以质心和质心点到转动副中心的位置作为设计变量,以保证机构运动学特性不恶化为约束函数,进行动平衡优化。获得针-钩机构的最小平衡力矩。

张雯[4](2017)在《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机械技术的进步,精梳机的速度也越来越高,其单机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相对减少了人工及能源消耗成本,带来很好经济效益。但随着速度的提高,其振动、噪声及冲击等也明显增加,这些阻碍了精梳机速度的进一步提升。所以对精梳机主运动传动机构的研究,以提高其运动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考察了目前钳轴整周转动多轴驱动的精梳机主运动机构在精梳过程中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三大主运动机构的改进设计方案:对于钳板运动机构,设计出一个在精梳机内可合适安装并在的工作进程中能稳定传力的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对于锡林变速机构,设计完善双联双曲柄连杆机构及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满足窄小空间限制要求且能承受高速运转的安装机架;对于分离罗拉伺服传动机构,为减少伺服电机在驱动分离罗拉传动机构时承受的动态惯性负载,在原有分离罗拉机构上,对与伺服电机连接的输入轴最大角加速度最小进行优化设计,使所设计的机构可以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精梳机空间布局的条件下有效安装。本文采用MATLAB中的非线性优化函数工具箱,得到伺服驱动分离罗拉运动的最优设计结果,并利用Solid Works软件,在虚拟样机上对精梳机的三大主运动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验证了本文所设计机构能满足精梳机工艺运动要求。

虞康[5](2016)在《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文中提出齿数比为2的行星齿轮机构能生成椭圆曲线,以此作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曲柄就得到了椭圆曲柄摇杆机构。齿轮—五杆机构是一种不断发展、广泛应用的组合机构,众所周知,相较于普通四杆机构,齿轮—五杆机构具有更多的参数,因此对其运动特性的预测更难。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是以椭圆曲线作为驱动曲柄,对其进行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发现这类机构新的运动特性,更好的服务生产实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改进现有摆线生成机构,使之成为一定可调性的摆线生成机构,基于MATLAB建立摆线生成的用户界面,在此界面上直观的分析各参数对椭圆曲柄的影响。(2)在满足连杆机构的装配要求的前提下,联合平面四杆机构杆长条件和杆件转动空间,研究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同时给出详细分析过程。(3)依据复数矢量法研究平面连杆机构分析的一般方法,针对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分析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给出机构传动角γ、行程速比系数K的计算式。(4)基于(3)建立的机构数学模型和MATLAB软件,设计开发了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界面,在此界面上可以实现机构参数的动态输入,机构运动曲线的动态输出,便于研究这一类机构并通过单参数变化法研究各参数对摆角θ的影响。(5)按照普通连杆机构具有间歇特性时对连杆长度的要求,综合出具有间歇特性的椭圆曲柄摇杆机构。

刘凯飞[6](2016)在《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研究与改进》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车辆保有量的持续增加,高速公路里程数得到飞速提高。高速公路栏杆机作为车道收费系统中及其重要的设备,其启闭时间、工作性能对收费站通行效率有直接影响,一旦栏杆机发生故障,可导致车道收费系统的全面瘫痪。因此,市场对于高性能、高寿命、高可靠性的栏杆机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本文在对德国进口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结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其机械结构的设计参数,构建了核心执行机构的理论数学模型,并利用数学计算软件Matlab对其四杆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的机械结构差异对其性能的影响。在保持栏杆机工作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以杆长为设计变量进行了优化设计,获得了最优的结构参数,从而降低了电机的输入扭矩和改善了部件的受力状况。针对Magnetic-III型机箱工作过程中易发生扭曲变形的问题,采用有限元静力学方法分析了支撑结构主要薄弱环节并进行了结构改进,改进后栏杆机支撑结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针对栏杆臂易断的问题,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栏杆臂进行了静态和疲劳寿命分析,获取了不同载荷下的栏杆臂应力、位移及疲劳寿命数据;通过对栏杆臂结构进行改进,运用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疲劳寿命寿命计算并进行新旧栏杆臂对比,取得了栏杆臂减轻、寿命长、不易断的满意结果。通过对进口Magnetic-Ⅱ/Ⅲ型栏杆机的核心驱动机构、机架、栏杆臂等方面进行改进设计,降低了电机功率,改善了支撑部件的力学状况,提高了整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这些工作将为国产化新型栏杆机设计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顾雯[7](2015)在《基于降低脉动值的自调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综合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绿色、智能、超常、融合和服务,这也是未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走向。机构学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机构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机械产品的自主设计、创新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机械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是一类典型的六杆机构,新型式下研究其尺度综合、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是对机构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本论文为了发挥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优势,开发具有较大功率、较高速度、运转较平稳和效率较高的新机型,在前人提出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基础上,对该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降低机构脉动值为目标,通过MATLAB、SIMULINK、ADAMS、ISIGHT软件实现对机构的尺度综合、建模,仿真,对比分析以及尺寸参数优化,得出了一套满足性能要求的,脉动值较低的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最后,为了降低由于过约束影响而导致机构成本的增高,提高机械系统的自适应性,完成了对该机构进行自调性结构设计。在研究过程中,以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机构的构型和运动特点,提出了等价机构的概念;以降低机构脉动值为目标,从理论上对等价机构的基本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了等价机构尺度综合需要满足的运动学条件;对变杆长AC、AD的分析确定可将等价机构作为基础四杆机构进行设计,根据前面的分析对基础四杆机构的进行尺度综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B点的确定方法,从而实现对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综合。应用SIMULINK、ADAMS建立机构模型,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利用仿真结果结合MATLAB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双输出杆的速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机构平均输出角速度、脉动值及最大角加速度随曲柄长度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并且分析了构件AB和BCD的各杆长变化对机构双输出运动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本论文利用优化软件ISIGHT集成ADAMS和MATLAB,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于脉动值的影响,从而确定机构的有效设计空间,再利用自适应模拟退火法对机构进行优化设计,有效降低了非同轴双输出脉动发生机构的脉动值。通过“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法完成了对非同轴双输出脉动发生机构的过约束分析与自调结构设计,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在系统的输入、输出轴存在平行度误差的情况下,输出角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叶金虎,程友联[8](2014)在《基于传动角函数的偏置曲柄摇杆机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目前曲柄摇杆机构优化设计中的缺陷,提出了用工作行程平均最小无效力来衡量机构的传力性能;导出了偏置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动角函数,讨论了传动角函数的特性;以传动角函数为基础推导了机构慢行程单位无效力之和W的显式解析式函数方程;最后用设计实例详细说明了使用W函数进行机构优化设计的新方法。

祝浩权[9](2014)在《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及动筛体的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煤矿井下排矸技术与装备,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一个科学发展方向。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因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是较为理想的井下排矸设备,其总体设计基本保留了地面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核心技术。本文在阐述了跳汰选煤的理论基础与跳汰分层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关键部件——动筛体的动特性研究。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传动机构的运动规律直接影响着排矸效率。本文根据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确定了传动机构的设计变量与性能参数。基于ADAMS软件平台,运用装配法对传动机构进行了参数化建模和仿真。在此基础上,借助Matlab软件中的数值分析方法,合理确定了传动机构各设计变量的取值范围。最后,分析了各设计变量对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对传动机构的结构参数进行了改进,其结果基本满足设计要求。动筛体作为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主要工作部件,通过传动机构的驱动,使其绕支撑轴摆动,形成筛面振动。本文根据LTD18/3.6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动筛体的工程图纸及结构参数,运用三维建模软件UG设计建立了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动筛体的实体模型,并将模型经过简化与处理后导入ANSYS Workbench中,通过对动筛体的模态分析,获得了动筛体的固有频率,并验证了动筛体在正常工作时不会发生共振的重要结论。为了验证动筛体的强度性能,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得出了动筛体在恶劣工况下的等效应力和位移云图,结果表明动筛体的最大应力集中出现在后筛板上与摆臂架的接触处,最大位移出现在摆臂架中部支架上。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动筛体进行了结构改进,消除了应力集中现象,最大应力和位移都有所降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邓豪[10](2013)在《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活塞式发动机主要包括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和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其中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经历了150余年的改进和优化,具有功率覆盖面广、转速范围宽、经济性好等特点,是目前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类移动装备的主要动力源。近年来,单人飞行器、无人机等高紧凑性新型移动平台蓬勃发展,对发动机的功率密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传统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密度受机构限制,存在着诸多固有缺陷,基本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这极大限制了新型移动平台的发展。另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统活塞式发动机在被用作新能源发动机时存在着经济性差、效率不高、动力不足、容易爆燃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能够良好适应新能源的发动机亟需得到研究。因此,在世界发动机技术变革的新起点上,瞄准未来需求,抓住机遇尽快研制出既能有效利用新能源又具备高功率密度潜力的新型发动机刻不容缓。论文研究来源于部委级重大项目,针对传统活塞式发动机存在的不足,在差速式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改进创新,发明了一款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具有作功密度高、排量大、动态扩容等优良特性,理论上具备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和新能源发动机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对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若干基础理论和其关键创新机构部分—功率传输装置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为进一步制作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工程试验样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全系列N(N为正整数)叶片活塞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双转子活塞发动机与传统活塞式发动机在气体膨胀力的传递方式、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活塞线速度、作功密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比较。进行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了消除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扭转惯性力的设计方案和实现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可靠密封、冷却等的结构方案,研究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六冲程方案和实现多级膨胀减压设计的方案。采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基本结构分成动力缸组件和差速运动机构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并通过创新结构设计和机构设计,使双转子活塞发动机与传统活塞式发动机相比,在获取高功率密度等性能方面具有三大技术优势:第一是主轴每转发动机作功至少16次,作功次数随某一特定参数成平方倍增加,且任意时刻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均匀间隔的工作腔处于作功冲程;第二是对称和平衡的机械结构设计,纯力矩输出动力,传动特性良好;第三是完成发动机工作循环不需要复杂气门机构的参与。(2)建立了实现双转子活塞发动机高功率密度的基础设计理论,并且针对传统发动机设计尤其是改进过程中用“燃烧”适应“机构”的局限性,提出用“机构”适应“燃烧”的新思想指导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设计过程:第一步是得到符合高效率燃烧、新能源使用、新工作循环模式等要求的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第二步是根据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得到两个转子各自的运动规律,第三步是通过机构构型综合、运动学设计、机构试验研究等综合确定能约束转子按指定规律运动的机构布置。“机构”适应“燃烧”理论同样适用于其他新型活塞式发动机的设计。(3)建立了动力缸组件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分析。得出了动力缸组件各部件间的基本数学关系。建立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各冲程判别条件和充分进、排及膨胀作功条件。完成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有效性能指标以及瞬时流量、排量的数学计算。进行了动力缸组件理想工作过程和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的设计计算。利用绝热估计对转子上所述的气体输出转矩进行了详细的求解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进、排气口所占角度都应等于叶片固定角,进、排气口间隔角应等于叶片间夹角的最小值;作用在转子上的气体输出转矩是一个纯扭矩,且在作功冲程还未结束前就会降低到零;合理设计工作腔的容积变化规律从而有效提高气体合力矩的输出功是非常必要的。(4)针对N叶片活塞转子的动力缸组件,发明了与之配套使用的定轴齿轮类、摆线类、凸轮类等十余套差速运动机构。差速运动机构是一类不仅可以被用于发动机、也可被用于泵、压缩机等领域的新型组合机构。差速运动机构是单自由度机构,具备一个输入构件和两个输出构件,且输入构件作匀速旋转运动,输出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是符合特定规律的运动。建立了差速运动机构的机构构型综合与分析方法,差速运动机构由非匀速运动机构和周期性拓展机构组合而成,差速运动机构能够约束动力缸组件中的两个转子作周期性的差速运动,从而导致工作腔的容积周期性地增大或减小,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利用周期性变化的容腔完成。总结了形成新型差速运动机构的技术途径,建立了差速运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和运动学设计理论,完成了多套适应各类需求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三维样机模型设计。(5)完成了基于摆线和基于凸轮的两套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设计与样机制作。研究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参数,分析了容积变化次数、叶片活塞数目、齿数比、凸轮槽瓣数、摆线瓣数之间的关系。对基于内摆线、外摆线的各类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仿真及比较研究。对摆线类发动机进行了运动学综合和传动质量分析。完成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参数设计方法研究,给定压缩比、叶片活塞数目、叶片固定角即可设计出具有瞬时停歇规律的功率传输装置。对摆线类发动机和凸轮类发动机进行了“机构”适应“燃烧”的参数化设计,通过差速运动机构的构型综合、摆线类发动机的函数综合、凸轮类发动机的凸轮槽设计可实现转子按指定规律运动,从而产生适合“燃烧”的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完成了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机构试验样机的研制,进行了机构样机运转试验,分析并解决了叶片活塞间憋气和相互碰撞等问题。

二、在新的极位夹角定义下按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解析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新的极位夹角定义下按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解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按许用传动角综合单曲柄双摇杆式翻板机驱动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翻板机驱动机构综合问题描述
2 按许用传动角[γ]综合正置式曲柄摇杆机构的解析法
    2.1 正置式曲柄摇杆机构综合理论基础
    2.2 已知l4和ψ时的综合方法
3 翻板机驱动机构综合实例
    3.1 工程应用实例描述
    3.2 翻板臂驱动机构Ⅰ综合
    3.3 接板臂驱动机构Ⅱ综合
    3.4 综合结果分析
4 结论

(2)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分析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系统开发中涉及的软件关键问题
        1.3.1 用户界面设计
        1.3.2 图形实时仿真
        1.3.3 优化命令
        1.3.4 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1.4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2.1 曲柄摇杆机构
        2.1.1 曲柄摇杆机构的分类
        2.1.2 相关参数取值范围与数理关系推导
        2.1.3 机构尺寸的确定
        2.1.4 γ_(min)-ψ-θ三维曲面图
        2.1.5 Ⅰ、Ⅱ型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力性能分析
        2.1.6 按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算例
        2.1.7 新型机构的构建及应用
    2.2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2.3 小结
第3章 再现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曲柄摇杆机构
    3.1 运动规律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设计要求
        3.1.2 摇杆CD输出角的计算
        3.1.3 约束条件
        3.1.4 最佳优化变量个数的确定
    3.2 传力性能的优化
    3.3 再现连架杆运动规律设计算例
    3.4 小结
第4章 按期望轨迹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4.1 按期望轨迹设计铰链四杆机构
        4.1.1 数学描述
        4.1.2 标准和一般配置下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1.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4.1.4 实现期望轨迹的铰链四杆机构优化设计
        4.1.5 实现相同轨迹的派生机构
        4.1.6 传力性能优化
        4.1.7 运动学分析
    4.2 按期望轨迹设计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
        4.2.1 数学描述
        4.2.2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2.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4.2.4 实现期望轨迹的双曲柄铰链五杆机构优化设计
        4.2.5 运动学分析
        4.2.6 铰链五杆机构的成组轨迹优化设计
    4.3 按期望轨迹设计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
        4.3.1 数学描述
        4.3.2 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3.3 轨迹优化的数学模型
        4.3.4 实现期望轨迹的单回路铰链六杆机构优化设计
        4.3.5 运动学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速簇绒机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发展研究现状
        1.3.1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研究
        1.3.2 机构动平衡技术研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
    2.1 高速簇绒机针-钩机构设计目标
    2.2 针-钩机构工艺设计要求
        2.2.1 簇绒工艺流程
        2.2.2 簇绒机的成圈原理
    2.3 高速簇绒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
        2.3.1 传统针-钩机构简析
        2.3.2 新型针机构设计
        2.3.3 新型钩机构设计
        2.3.4 基于几何约束的机构自由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运动机构特性分析
    3.1 针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3.1.1 针机构运动学建模
        3.1.2 针机构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
        3.1.3 与传统簇绒针运动学比较分析
    3.2 针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3.2.1 针机构动力学建模
        3.2.2 针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3.3 钩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3.3.1 钩机构运动学建模
        3.3.2 钩机构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
        3.3.3 与传统成圈钩运动学比较分析
    3.4 钩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3.4.1 钩机构动力学建模
        3.4.2 钩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机构参数优化设计
    4.1 针连杆机构优化设计
        4.1.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参数化设计
        4.1.3 优化结果分析
    4.2 钩连杆机构优化设计
        4.2.1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参数化设计
        4.2.3 优化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钩机构综合动平衡研究
    5.1 动平衡假设与振动分析
    5.2 针-钩机构动平衡优化分析
    5.3 仿真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精梳机的发展现状
        1.1.1 国内精梳机发展
        1.1.2 国外精梳机发展
        1.1.3 目前精梳机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精梳机的任务
        1.2.2 精梳工艺过程
        1.2.3 精梳机主运动机构简介
    1.3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2 本文研究内容
2 钳板偏心加压机构设计
    2.1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的特点及设计目标
    2.2 精梳机上钳板偏心加压机构方案设计与三维仿真
        2.2.1 原有方案不足
        2.2.2 新设计方案
    2.3 偏心加压多杆机构设计方案
        2.3.1 两相同平行四边形偏心加压机构:
        2.3.2 仅一平行四边形偏心加压机构:
    2.4 钳板机构三维仿真
        2.4.1 偏心加压钳板机构总体方案
        2.4.2 COSMOSMotion三维仿真
    2.5 本章小结
3 锡林变速传动机构设计
    3.1 锡林变速工艺运动要求
    3.2 锡林变速机构方案
    3.3 新方案三维仿真研究
        3.3.1 双联双曲柄构件的三维建模
        3.3.2 双联双曲柄构件的机架设计方案与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伺服驱动分离罗拉传动机构优化设计
    4.1 分离罗拉传动机构特点及设计目标
    4.2 基于伺服驱动的分离罗拉传动机构进行优化设计
        4.2.1 曲柄摇杆机构摆动输出运动曲线逼近原凸轮机构摆动运动曲线设计
        4.2.2 四杆变速机构与差动轮系整体优化设计
    4.3 优化设计分离罗拉机构仿真分析及结果验证
        4.3.1 分离罗拉机构结构设计
        4.3.2 分离罗拉机构仿真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5)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组合机构
        1.2.2 曲柄摇杆机构
        1.2.3 齿轮连杆机构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摆线曲柄生成机构及摆线特性
    2.1 摆线及其生成机构
        2.1.1 摆线
        2.1.2 摆线生成机构
    2.2 摆线参数方程和同一摆线的两种形成
        2.2.1 摆线参数方程
        2.2.2 同一摆线的两种形成
    2.3 摆线曲柄生成机构改进
    2.4 基于MATLAB的摆线生成GUI设计
        2.4.1 用户界面设计
        2.4.2 摆线绘制及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3.1 概论
    3.2 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3.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条件
    3.4 曲柄存在几何尺寸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
    4.1 概论
    4.2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运动分析
        4.2.1 位移(角位移)分析
        4.2.2 速度(角速度)分析
        4.2.3 加速度(角加速度)分析
        4.2.4 机构传动角
        4.2.5 行程速比系数
    4.3 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实例分析
        4.3.1 连杆和摆杆相等且初始角为240°时机构分析
        4.3.2 基于MATLAB/GUI的运动分析
        4.3.3 实例分析
        4.3.4 各参数对摆角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间歇椭圆曲柄摇杆机构综合
    5.1 机构综合
        5.1.1 基本参数
        5.1.2 传动角
        5.1.3 机架位置
        5.1.4 初始安装角
        5.1.5 k,λ与p的关系
    5.2 设计实例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机械结构分析
    2.3 Magnetic-Ⅱ/Ⅲ机构运动学分析
        2.3.1 Magnetic-Ⅱ/Ⅲ机构运动学原理
        2.3.2 Magenetic-Ⅱ/Ⅲ机构运动学分析
    2.4 Magnetic-Ⅱ/Ⅲ机构动力学分析
        2.4.1 Magnetic-Ⅱ/Ⅲ机构动力学原理
        2.4.2 Magnetic-Ⅱ/Ⅲ机构动力学分析
    2.5 Magnetic-Ⅱ/Ⅲ优缺点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agnetic-III型机构的优化改进
    3.1 优化设计理论方法
    3.2 机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3.3 高速公路栏杆机机构的优化改进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栏杆机结构研究及改进
    4.1 栏杆机支撑结构研究及改进
        4.1.1 支撑结构分析
        4.1.2 支撑结构改进研究
    4.2 栏杆机结构设计
        4.2.1 零部件设计
        4.2.2 零部件装配
    4.3 高速公路栏杆机外观设计
    4.4 改进后与Magnetic-Ⅱ/Ⅲ机型结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栏杆臂研究及改进
    5.1 引言
    5.2 栏杆臂的有限元分析
        5.2.1 栏杆臂转动惯量计算
        5.2.2 栏杆臂载荷分析及施加
        5.2.3 疲劳寿命分析原理
        5.2.4 网格划分
        5.2.5 栏杆臂有限元结果分析
    5.3 栏杆臂改进及有限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降低脉动值的自调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综合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综合
    2.1 机构尺度综合概述
    2.2 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工作原理
    2.3 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型特性分析
        2.3.1 曲柄存在的条件
        2.3.2 压力角 a 与传动角 g
        2.3.3 死点
        2.3.4 极位夹角 q
    2.4 等价机构的构建
        2.4.1 机构的等价模型
        2.4.2 等价机构的基本性能参数
        2.4.3 等价机构的变杆长
    2.5 BC值变化对等价机构输出特性的影响
    2.6 基础四杆机构的尺度综合
        2.6.1 B点确定的方法
        2.6.2 基础四杆机构的尺度综合方法
        2.6.3 实例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SIMULINK及ADAMS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仿真及性能分析
    3.1 机构的运动学模型
        3.1.1 机构的运动学数学模型
        3.1.2 机构的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3.2 机构的参数化建模
        3.2.1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正确性验证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运动特性分析
        3.3.2 曲柄长度变化对机构运动影响分析
        3.3.3 传力性能和平衡性
    3.4 杆长变化对机构输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优化设计
    4.1 ISIGHT软件的介绍
    4.2 试验设计
        4.2.1 试验设计的建模
        4.2.2 试验设计的结果及分析
    4.3 尺度优化
        4.3.1 优化设计的建模
        4.3.2 优化设计的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自调性设计
    5.1 机构的自调性设计
        5.1.1 机构过约束的分析
        5.1.2 基于“零过约束基本杆组”的机构运动副设计
        5.1.3 机构无过约束设计的配置
        5.1.4 机构无过约束设计的选用
    5.2 自调结构的仿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8)基于传动角函数的偏置曲柄摇杆机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传动角函数
2 传动角函数若干特性
    2.1 定义域
    2.2 对称性
3 慢行程单位无效力函数模型
4 函数表达式的简化
5 优化设计与应用实例
    5.1 设计说明
    5.2 设计举例
6 结论

(9)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及动筛体的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经济效益
        1.2.2 社会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井下动筛排矸简介
        1.3.2 井下浅槽排矸简介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跳汰选煤的理论基础
        2.1.1 矿粒的物理性质
        2.1.2 介质阻力
        2.1.3 颗粒沉降
    2.2 跳汰分层机理的研究
        2.2.1 矿粒运动方程
        2.2.2 跳汰分层的位能理论
        2.2.3 等压强同层位方程
    2.3 井下动筛排矸系统
        2.3.1 工艺流程
        2.3.2 布置方案
    2.4 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整体结构
    2.5 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的工作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1 传动机构的设计变量
    3.2 传动机构的性能参数
    3.3 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3.1 传动机构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
        3.3.2 传动机构各设计变量的影响度分析
        3.3.3 传动机构的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动筛体的动特性研究
    4.1 动特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模态分析
        4.1.2 结构分析
        4.1.3 谐响应分析
    4.2 动筛体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4.3 动筛体的模态分析
    4.4 动筛体的结构分析
    4.5 动筛体的谐响应分析
    4.6 动筛体的结构改进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发展现状概述
        1.2.1 传统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传输装置
        1.2.2 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发展方向
        1.2.3 单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发展现状
        1.2.4 双活塞式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述
        1.3.1 论文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分析
第二章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总体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2.1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原理方案设计
        2.2.2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构成
        2.2.3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3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与传统活塞式发动机的比较
        2.3.1 气体膨胀力的传递方式比较
        2.3.2 工作腔容积变化规律的比较
        2.3.3 活塞线速度的比较
        2.3.4 作功密度的比较
        2.3.5 功率密度的比较
    2.4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方案设计
        2.4.1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密封方案设计
        2.4.2 抵消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扭转惯性力的设计
        2.4.3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六冲程方案设计
        2.4.4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多级膨胀减压方案设计
    2.5 “机构”适应“燃烧”的设计思想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缸的数学模型与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动力缸的数学模型
        3.2.1 各部件的基本尺寸
        3.2.2 各部件间的基本数学关系
        3.2.3 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的各冲程判别条件
        3.2.4 进、排气口的布置
        3.2.5 充分进、排及膨胀作功条件
    3.3 工作指标计算
        3.3.1 指示性能指标
        3.3.2 有效性能指标
        3.3.3 瞬时排量计算
        3.3.4 排量计算
        3.3.5 功率密度估计
    3.4 工作腔容积的变化规律
        3.4.1 圆弧曲线变化
        3.4.2 正弦曲线变化
        3.4.3 线性变化
        3.4.4 幂函数变化
        3.4.5 指数函数变化
    3.5 气体输出转矩模型及求解
        3.5.1 绝热循环假设
        3.5.2 作用在转子上的气体输出转矩
        3.5.3 应用实例
        3.5.4 气体输出转矩的分析与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差速运动机构的构型综合研究
    4.1 引言
    4.2 差速运动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
        4.2.1 差速运动机构的定义
        4.2.2 差速运动机构的设计约束
        4.2.3 转子运动规律的设计研究
    4.3 差速运动机构的形成原理研究
        4.3.1 差速运动的产生机理
        4.3.2 差速运动的周期性拓展理论
    4.4 三种类型的差速运动机构研究
        4.4.1 基于定轴轮系的差速运动机构形成研究
        4.4.2 基于摆线的差速运动机构形成研究
        4.4.3 基于凸轮的差速运动机构形成研究
    4.5 差速运动机构的机构构型综合与运动学分析方法
        4.5.1 差速运动机构的机构构型综合研究
        4.5.2 差速运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设计与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内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设计
        5.2.1 基本组成
        5.2.2 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计算
        5.2.3 运动学模型
        5.2.4 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5.3 基于内、外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对比
        5.3.1 运动学比较
        5.3.2 发动机排量的比较
        5.3.3 非整数齿数比的影响
        5.3.4 Ⅱ型外摆线的研究
    5.4 基于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运动学综合
        5.4.1 运动学解析模型
        5.4.2 运动参数的设计综合研究
        5.4.3 运动规律的函数综合研究
        5.4.4 一个设计案例
    5.5 基于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特殊状态分析
        5.5.1 从动件的确定
        5.5.2 传动角分析
        5.5.3 特殊位置分析
    5.6 基于摆线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机构试验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凸轮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设计与分析
    6.1 引言
    6.2 基于凸轮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运动学模型与分析
        6.2.1 结构组成
        6.2.2 运动学模型
        6.2.3 运动学分析
    6.3 基于凸轮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运动学综合
        6.3.1 设计流程
        6.3.2 工作腔的容积变化规律
        6.3.3 转子的角位移变化规律
        6.3.4 转子瞬时停歇的运动学设计
    6.4 基于凸轮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力学分析
        6.4.1 静力学分析
        6.4.2 动力学分析
    6.5 基于凸轮的双转子活塞发动机机构运动试验研究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传统活塞式发动机功率密度

四、在新的极位夹角定义下按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解析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按许用传动角综合单曲柄双摇杆式翻板机驱动机构[J]. 车林仙,何兵. 机械传动, 2021(11)
  • [2]平面连杆机构综合与可视化研究[D]. 耿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高速簇绒地毯机针—钩机构设计与分析[D]. 黄仁昊. 东华大学, 2019(03)
  • [4]多轴混合驱动精梳机主运动机构设计[D]. 张雯. 东华大学, 2017(06)
  • [5]椭圆曲柄摇杆机构分析与综合[D]. 虞康. 江苏师范大学, 2016(01)
  • [6]Magnetic-Ⅱ/Ⅲ型高速公路栏杆机研究与改进[D]. 刘凯飞.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7]基于降低脉动值的自调非同轴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尺度综合及优化[D]. 顾雯.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2)
  • [8]基于传动角函数的偏置曲柄摇杆机构优化设计[J]. 叶金虎,程友联.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4(04)
  • [9]井下机械式动筛排矸机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及动筛体的动特性研究[D]. 祝浩权.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10]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D]. 邓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夹极角新定义下根据K设计曲柄摇杆机构的解析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