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旁窦病变骨变化的CT研究

鼻腔及鼻旁窦病变骨变化的CT研究

一、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加龙,陆晶,陈燕珍[1](2021)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MSCT特征。结果:23例中病灶单发19例,病灶多发4例,位于上颌窦18例,累及筛窦及蝶窦各3例。所有病变窦腔内均见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其中19例可见高密度沙粒状、片絮状、索条状钙化影,8例窦腔周围骨质增生使骨质增厚致窦腔相对缩小,3例内侧壁骨破坏。结论:MSCT扫描可清晰显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影像特征,以不均匀密度中夹杂高密度沙粒状、片絮状、索条状钙化影为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能对霉菌性副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陈瑾,王鑫研,王兴华,姜发纲[2](2021)在《原发性眶-鼻-颅沟通性骨肉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骨源性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常发生于长骨干骺端[1]。由于眼眶与副鼻窦间5/6的面积仅以菲薄的骨板相隔。同时,副鼻窦和眼眶间骨壁存在许多自然孔道和裂隙。副鼻窦的炎症和肿瘤等常可以侵及眼眶内,而眼眶内的病变亦可影响副鼻窦和鼻腔。本文报道一例颌面部骨肉瘤,这也是世界首次报道的同时侵犯眼眶、副鼻窦、鼻腔及颅内的骨肉瘤。

杨旸曈[3](2021)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在鉴别鼻内翻乳头状瘤与鼻息肉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收集鼻内翻乳头状瘤(IP)和鼻息肉(NP)感兴趣区(ROI)内的能谱参数,应用统计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对鼻内翻乳头状瘤和鼻息肉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鼻内翻乳头状瘤、26例鼻息肉的鼻窦CT能谱平扫数据,统计分析感兴趣区(ROI)内40-140keV间(每隔10个keV水平下)各单能量水平的平均CT值、能谱曲线斜率(K40-100keV)、有效原子序数(Eff-Z)、羟基磷灰石(水)、水(羟基磷灰石)、血(铁)、铁(血)浓度值。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上述各能谱参数的鉴别鼻内翻乳头状瘤及鼻息肉诊断效能。结果:1.各单能量下平均CT值:在40-90keV水平下鼻内翻乳头状瘤组的各单能量平均CT值均高于鼻息肉组(P<0.05),在100-140keV水平下两组单能量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能谱曲线斜率(K40-100keV):鼻内翻乳头状瘤组及鼻息肉组能谱曲线均呈下降型;鼻内翻乳头状瘤组能谱曲线斜率(K40-100keV)明显高于鼻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原子序数(Eff-Z):鼻内翻乳头状瘤组有效原子序数(Eff-Z)高于鼻息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物质浓度:鼻内翻乳头状瘤组羟基磷灰石(水)、血(铁)浓度值均高于鼻息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水(羟基磷灰石)浓度值高于鼻内翻乳头状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翻乳头状瘤组及鼻息肉组铁(血)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鉴别诊断效能:对上述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有效原子序数(Eff-Z)对鼻内翻乳头状瘤及鼻息肉鉴别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AUC)=0.97,鉴别鼻内翻乳头状瘤及鼻息肉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90.3%,最佳阈值为8.15。结论:1、鼻内翻乳头状瘤与鼻息肉具有不同的能谱CT定量参数指标。2、在上述多个能谱参数中,有效原子序数(Eff-Z)可更准确地反映两者病变组织病理差别,有助于鼻内翻乳头状瘤及鼻息肉的鉴别诊断。

龙雨[4](2021)在《筛泡形态及前组筛窦开口骨炎与慢性筛窦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筛泡形态学相关参数及前组筛窦开口周围骨质改变的影像学评估与慢性筛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等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2例正常对照及48例慢性筛窦炎组,利用鼻部CT中前组筛窦软组织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0分、1分、2分及3分组,将鼻部高分辨率CT数据导入Mimics 21.0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筛窦、筛泡及筛漏斗的三维重建,比较各组筛泡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筛漏斗直径及截面积,以及前组筛窦开口、筛泡、钩突、中鼻甲的骨质CT值及厚度,分析筛泡形态学相关参数及前组筛窦开口周围骨质改变与慢性筛窦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1.筛泡形态学相关参数:筛泡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慢性筛窦炎组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慢性筛窦炎2分组及3分组的筛泡相关参数均高于1分组(P<0.05);2.筛漏斗直径、前组筛窦流出道截面积慢性筛窦炎组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个体中筛泡体积与前组筛窦流出道截面积呈负相关(r=﹣0.325,P<0.05);2.前组筛窦开口、筛泡、钩突、中鼻甲的骨质CT值及厚度在慢性筛窦炎组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慢性筛窦炎2分组及3分组的骨质CT值及厚度均高于1分组(P<0.05)。结论筛泡的形态学相关参数及前组筛窦开口周围骨质CT值和厚度增加可导致筛漏斗狭窄,影响前组筛窦的通畅引流,且与慢性筛窦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呈现正性相关。

梁佳乐[5](2013)在《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鼻腔肿块影像学特征及生长方式特点与病变的良恶性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23例鼻腔肿块的CT和/或MRI检查影像资料,所有病历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对肿块发生单/双侧别、形态与边缘、骨质改变、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肿瘤中心、基底、生长方向、肿瘤密度与信号、强化特点、钙化、坏死/囊变及出血与病灶良恶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结果323例鼻腔肿物患者中,良性肿块占233例(72.14%),恶性肿瘤占90例(27.86%)。单因素分析表明肿块的形态、边缘、骨质改变、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基底面、生长方向、MRI强化方式及坏死/囊变与病灶的良恶性有相关性(P<0.05)。其中骨质破坏和浸润性生长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征象,大多数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基底面不清;肿块超腔生长、上颌窦后方脂肪垫受累和囊变/坏死多见于恶性肿瘤。肿块的发生单/双侧别、肿瘤中心、CT及MRI平扫表现、CT强化方式、CT及MRI强化程度、钙化及出血与病灶的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鼻腔肿块的形态、边缘、骨质破坏、生长范围、相邻结构受累情况、上颌旁脂肪层改变、生长方式、基底、生长方向、MRI强化方式及坏死/囊变可作为判别肿物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李红伟,柴秀琴,蔡志超,潘剑岩[6](2009)在《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本组19例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基底部均位于中鼻道,仅位于鼻腔者4例,累及邻近副鼻窦者15例,其中1例侵及眶后间隙。肿瘤表现为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结节状,匍行性生长,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15例患者进行随访,5例患者再次复发。结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CT除能够对其进行较准确诊断外,还可明确判断肿瘤的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毗临关系。

蒲锘,付凯,白林[7](2005)在《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T检查对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检验证实的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病变以中鼻道为中心,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瘤多位于单侧鼻腔,可同时侵犯同侧上颌窦或累及筛窦。骨质改变以骨质破坏多见。结论:CT能较好显示鼻腔及副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术后有无复发,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杨祖文,张仲义,刘敏,刘洪波[8](2005)在《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9例,不均匀者多为较大病变,为高低混杂密度,边界清楚,鼻腔呈膨胀性扩大,周围骨质可见压迫性吸收破坏、移位、变形、质增生硬化(7/11),以鼻中隔和上颌窦内侧壁多见。结论:鼻腔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李玉洁,张贵祥,赵京龙,周根泉,张悦萍,缪竞陶[9](2004)在《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特征 ,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 2例患者中包括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18~ 92岁 (平均 48.8岁 )。GE/CTI机 ,采用仰卧位轴位和俯卧位冠状位扫描 ,常规包括硬腭至额窦颅面结构 ,扫描层厚 4~ 5mm ,间距 5mm ,12 0kV ,2 3 0mAs ,全部平扫 ,6例增强扫描。 2 2例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有 3例起源于一侧中鼻道外侧壁 ,1例充填单侧中鼻道及上颌窦 ,2例位于上颌窦内。肿瘤边缘呈分叶状 ,2例患者显示中鼻甲或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 6例淋巴瘤患者中 ,4例为T细胞淋巴瘤 ,主要位于单侧鼻腔前部 ,累及鼻前庭或外鼻软组织。 2例B细胞淋巴瘤位于上颌窦 ,范围广泛 ,伴颈部淋巴结长大。其他少见肿瘤以恶性居多 ,广泛侵犯周围组织 ,并伴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 鼻和副鼻窦肿瘤种类繁多 ,CT可显示肿瘤部位、形态、范围及骨质破坏等情况 ,对少见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李玉洁,张贵祥,赵京龙,周根泉,张悦萍,缪竞陶[10](2004)在《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 2例患者中包括男16例,女6例,年龄18~92岁(平均48.8岁)。GE/CTI机,采用仰卧位轴位和俯卧位冠状位扫描,常规包括硬腭至额窦颅面结构,扫描层厚4~5mm ,间距5mm ,12 0kV ,2 3 0mAs ,全部平扫,6例增强扫描。2 2例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中有3例起源于一侧中鼻道外侧壁,1例充填单侧中鼻道及上颌窦,2例位于上颌窦内。肿瘤边缘呈分叶状,2例患者显示中鼻甲或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6例淋巴瘤患者中,4例为T细胞淋巴瘤,主要位于单侧鼻腔前部,累及鼻前庭或外鼻软组织。2例B细胞淋巴瘤位于上颌窦,范围广泛,伴颈部淋巴结长大。其他少见肿瘤以恶性居多,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明显的骨质破坏。结论 鼻和副鼻窦肿瘤种类繁多,CT可显示肿瘤部位、形态、范围及骨质破坏等情况,对少见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二、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CT所见
    2.2 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3.2 临床表现及分型
    3.3 CT表现及鉴别诊断
        3.3.1 CT表现
        3.3.2 CT冠状位扫描与轴为扫描的临床价值
        3.3.3 鉴别诊断

(2)原发性眶-鼻-颅沟通性骨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流行病学及病因
    2.2 诊断
    2.3 治疗

(3)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在鉴别鼻内翻乳头状瘤与鼻息肉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2 CT检查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及数据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单能量下平均CT值
    2.2 能谱曲线斜率(K_(40-100keV))
    2.3 有效原子序数(Eff-Z)
    2.4 基物质浓度
    2.5 平扫能谱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鼻息肉影像学鉴别诊断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筛泡形态及前组筛窦开口骨炎与慢性筛窦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筛泡形态学与慢性筛窦炎
    1.2 骨炎与慢性鼻窦炎
    1.3 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CT扫描
        2.3.2 前组筛窦内软组织厚度
        2.3.3 筛窦及筛泡三维模型建立
        2.3.4 筛泡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
        2.3.5 筛窦流出道直径及横截面积
        2.3.6 筛窦开口周围骨质的CT值及厚度
        2.3.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前组筛窦内软组织厚度
    3.2 各组间筛泡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的比较
        3.2.1 各组间筛泡体积的比较
        3.2.2 各组间筛泡表面积的比较
        3.2.3 各组间筛泡上下径的比较
        3.2.4 各组间筛泡左右径的比较
        3.2.5 各组间筛泡前后径的比较
    3.3 各组间筛漏斗直径、前组筛窦流出道截面积的比较
    3.4 筛泡体积与前组筛窦流出道截面积的相关性
    3.5 前组筛窦开口骨炎的对比
        3.5.1 前组筛窦开口、筛泡、钩突、中鼻甲骨质CT值的比较
        3.5.2 前组筛窦开口、筛泡、钩突、中鼻甲骨质厚度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筛泡形态学与慢性筛窦炎的关系
    4.2 前组筛窦开口周围骨质改变与慢性筛窦炎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慢性鼻窦炎与骨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5)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仪器及扫描方法
    1.3 资料分析
    1.4 评价指标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单 / 双侧别
    2.2 形态
    2.3 边缘
    2.4 骨质改变
    2.5 生长范围
    2.6 鼻腔及周围结构情况
    2.7 上颌窦后方脂肪垫
    2.8 生长方式
    2.9 肿块中心
    2.10 基底面
    2.11 生长方向
    2.12 CT 表现
    2.13 MRI 表现
    2.14 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
3 讨论
    3.1 单/双侧发病
    3.2 形态及边缘
    3.3 骨质改变
    3.4 生长范围、周围结构侵犯
    3.5 生长方式、中心部位、基底及生长方向
    3.6 密度、信号特点与肿块强化特征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图及其说明
毕业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CT诊断符合率
    2.2 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
    2.3 病变的密度和边缘
    2.4 骨质改变骨质改变
3 讨论
    3.1 病因与病理
    3.2 临床表现特点
    3.3 CT表现持点
    3.4 鉴别诊断[2~8]

(9)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病理结果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
    2.2 肿瘤形态与密度
    2.3 骨质改变
    2.4 邻近结构受累情况
3 讨论
    3.1 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特征
    3.2 鉴别诊断
        3.2.1 息肉
        3.2.2 真菌性副鼻窦炎

四、鼻腔及副鼻窦病变骨质改变的CT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 曾加龙,陆晶,陈燕珍.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1(12)
  • [2]原发性眶-鼻-颅沟通性骨肉瘤1例[J]. 陈瑾,王鑫研,王兴华,姜发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5)
  • [3]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在鉴别鼻内翻乳头状瘤与鼻息肉中的价值[D]. 杨旸曈.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筛泡形态及前组筛窦开口骨炎与慢性筛窦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龙雨. 兰州大学, 2021(09)
  • [5]鼻腔良恶性肿块的CT和MRI研究[D]. 梁佳乐. 暨南大学, 2013(01)
  • [6]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J]. 李红伟,柴秀琴,蔡志超,潘剑岩.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05)
  • [7]鼻腔及副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J]. 蒲锘,付凯,白林. 四川肿瘤防治, 2005(04)
  • [8]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诊断[J]. 杨祖文,张仲义,刘敏,刘洪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06)
  • [9]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李玉洁,张贵祥,赵京龙,周根泉,张悦萍,缪竞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S1)
  • [10]鼻和副鼻窦少见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A]. 李玉洁,张贵祥,赵京龙,周根泉,张悦萍,缪竞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4

标签:;  ;  ;  ;  ;  

鼻腔及鼻旁窦病变骨变化的CT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