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穗玉米抗倒伏力学分析

多穗玉米抗倒伏力学分析

一、多穗玉米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亚利[1](2021)在《不同玉米品种与密度配置对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

贾志锋[2](2021)在《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燕麦作为高寒地区人工草地最重要栽培草种,由于栽培措施落后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优良品种种子高产潜力受限。施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关键措施,而有关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影响燕麦种子产量的相关机理尚不明晰。基于此,本研究以青海省主推燕麦品种青燕1号为材料,于2016至2017年在青海东部农业区湟中县设置5个氮肥水平、3个密度水平,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从叶片生理、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抗倒伏和土壤养分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等方面解析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高寒地区燕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种子和秸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随播种密度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降,而秸秆产量持续增加。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种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2016年和2017年年种子产量分别为4002.0 kg·hm-2和3653.9 kg·hm-2,净收益分别为8191.6元·hm-2和7275.6元·hm-2。(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农艺性状和穗部激素含量。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9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燕麦单株穗长、每穗小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种子重和千粒重较18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分别增加了29.58%、63.09%、145.12%、47.59%和20.78%。燕麦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9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组合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穗部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95.14%和174.03%。(3)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随播种密度增加,开花期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增加,30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较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的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丙二醛和脱落酸含量分别增加了35.92%、9.69%和21.50%;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赤霉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12.20%、17.80%、19.97、25.82%和12.87%。播种密度增加会导致燕麦叶片上、下表皮厚度变薄,主维管束面积和叶绿体数量下降等显微结构变化。但施用适量氮肥可以缓解这一现象,90 kg·hm-2施氮量效果最佳。(4)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旗叶光合作用、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增加,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叶面积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增加先增后降。90 kg·hm-2施氮量和180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最高,较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提高45.77%。施氮量、播种密度及燕麦种子产量与燕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指数间显着相关。(5)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形态特征和倒伏性状。燕麦株高、穗部特征、茎部特征及根部特征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不断降低;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处理下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粗系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达到最大值。茎部力学特征随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倒伏指数最低,第二、第三茎节倒伏指数分别为23.85%和21.53%。倒伏指数与株高、穗长、穗位高、重心高度、茎直径、秆壁厚、节间长、茎秆弯曲力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间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26~0.756之间,而与穗高系数、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茎秆弯曲性能和茎秆折断弯矩间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82~-0.744之间。(6)施氮量和播种密度显着影响燕麦田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先增后降,而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135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土壤肥力最佳,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有机碳含量较0 kg·hm-2施氮量和60 kg·hm-2播种密度组合下分别增加237.83%、226.36%、40.35%和58.83%。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燕麦田土壤的优势菌门。180 kg·hm-2施氮量和180 kg·hm-2播种密度下土壤微生物群落OTU数、香农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最高。综上,施氮量90 kg·hm-2和播种密度180 kg·hm-2是促进燕麦叶片发育、拓展根系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利用和构建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最佳组合,这一组合主要通过加强燕麦叶片光合能力、快速补给土壤营养和根际功能微生物群落优化等途径创建燕麦生长最佳空间格局,实现燕麦最佳生长资源获取能力,从而达到最高种子产量。

马德志[3](2020)在《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气候低温冷凉,土壤犁底层厚而耕层浅,质地粘重,在玉米生长阶段常受到阴雨寡照和水汽交换不畅等气候因素影响,不但抑制种植密度提高,而且导致倒伏情况极易发生。此外当地农户长期种植单一品种、沿用传统耕作方式,这十分不利于发展黑龙江省玉米行业,严重影响农业效益和阻碍农民收入。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种植于852农场的36份玉米杂交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分析,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倒高产玉米品种,进而研究不同抗倒性品种倒伏机理及其相应的抗倒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从而为抗倒伏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的方法,将36份玉米品种分为3个不同级别抗倒高产型品种,其中高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鑫科玉2号、天和1号、东农265、p5697、禾田6号、龙育11、东农266和德美亚1号,共8个;中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德美亚3号、丰垦008、东农257、迪卡556、东农281、垦沃6、先达205、富单12、兴垦9号、丰垦139、天和2号、东农276、益农玉10、东农254、瑞福尔1号、绥玉29、克玉18和哈育189,共18个;低度抗倒高产型品种包括丰泽118、中玉990、禾田4号、大德216、丰禾7号、冠玉707、38P05、先达203、和育187和龙育10,共10个。(2)利用抗倒系数来表示品种性状在高低密度下的差异,通过对各项指标抗倒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将试验测定的16个评价倒伏的指标转化合成6个各自独立的综合指标。这6个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77.80%,且经过第二年试验证明选取的丰垦139、天和2号、德美亚3号和瑞福尔1号四个抗倒品种均未发生茎折,且产量较高,可见该筛选方法具有客观合理性。(3)根据品种间各性状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穗位高、穗位系数、茎秆折断强度、穗位以上叶面积和叶夹角、茎秆可溶糖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半纤维素、皮层厚度、总维管束数目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茎折能力的重要指标;植株抗推力、气生根条数、气生根入土深度、气生根干重、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可作为评价玉米品种抗根倒能力的重要指标。(4)田间倒伏表现为天合2号未发生倒伏,丰垦139、瑞福尔1号和德美亚3号发生不同程度根倒。倒伏品种的发生与根系系统发育及台风影响有关,2019年“利奇马”和“玲玲”台风的影响,导致土壤含水量相比于去年显着增大,使根倒极易发生。(5)品种的抗根倒性、抗茎折性和产量均存在差异,分别表现为天合2号>瑞福尔1号>丰垦139>德美亚3号;天合2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德美亚3号;丰垦139>瑞福尔1号>天合2号>德美亚3号;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产量并不是最高的,需要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实现良种与良法的有效结合,使抗倒伏玉米品种遗传特性得以充分表达,从而达到抗倒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吴琼[4](2020)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栽培上的推广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科学依据。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试验基地进行,以德美亚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拌种和叶面喷施海藻酸钠寡糖(AOS)、1-(2,4-二氯甲酰氨基环丙羧酸)(B2)、冠菌素(COR)和抗光解S-ABA(ABA)处理的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的主要农艺性状、茎秆力学特性、光合荧光特性、糖代谢关键指标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AOS拌种处理在苗期增加了株高、茎粗、叶面积、进地上生物积累量和地下生物积累量,提高根冠比。B2、COR和ABA拌种处理在苗期显着提高茎粗。B2拌种处理在苗期显着促进地上生物积累量和地下生物积累量,提高根冠比。2.B2、COR和ABA拌种处理在吐丝期显着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和扁率,增加茎秆横截面积,提高茎秆田间致倒伏推力。叶面喷施COR处理在吐丝期显着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和茎秆扁率,增加茎秆横截面积。叶面喷施B2处理的显着提高了茎秆横折强度和穿刺强度。叶面喷施B2、COR和ABA处理显着提高了茎秆田间致倒伏推力。3.在多个测定时期内,B2和ABA拌种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COR拌种处理在灌浆始期显着增加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Y(Ⅱ)、ETR、Fv/Fm、Fm/Fo、Fv/Fo值。在多个测定时期内,B2和COR拌种处理的蔗糖含量、B2拌种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均显着高于CK。ABA和AOS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叶片淀粉酶总活性。AOS和COR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转化酶活性。在多个测定时期内,叶面喷施B2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喷施COR处理在灌浆始期显着增加了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Y(Ⅱ)、ETR、Fv/Fm、Fm/Fo、Fv/Fo值。在多个测定时期内,叶面喷施B2和ABA处理的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总活性显着高于CK。叶面喷施AOS和COR处理显着提高了转化酶活性。4.各调节剂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降低了秃尖长度,增加了玉米产量。AOS、B2、COR和ABA拌种处理分别较CK增产4.79%、12.38%、14.79%和13.38%。其中COR拌种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且COR拌种处理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341.72元·hm-2。叶面喷施AOS、B2、COR和ABA处理分别较CK增产5.46%、15.02%、13.15%和13.74%。其中叶面喷施B2处理增产效果较好,且叶面喷施B2处理的经济效益较CK提高1319.01元·hm-2。综上所述,COR拌种和叶面喷施B2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较好,其中叶面喷施处理的产量优于拌种处理。

陈盼盼[5](2020)在《西藏青稞核心种质抗倒伏性评价与优异资源筛选》文中指出青稞种质资源是青稞育种和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倒伏是影响青稞生产的主要因素,不仅严重的制约着青稞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品质,因此筛选出优异的青稞抗倒伏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茎秆抗折力作为抗倒伏的主要评价指标,对青稞核心种质进行抗倒性评价。基于青稞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大小,初步筛选抗倒伏性好的材料,并且对根据抗折力极端差异的材料进行茎秆内部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67份青稞种质资源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进行评价和抗折力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相同生长环境中,农家品种比育成品种抗折力更强,其中农家品种抗折力最强和最弱的品种分别为黑青稞(62.27N)和白青稞(5.13N)。并从367份青稞资源中筛选出代表性的51份青稞种质资源,进一步分析其茎秆基部第2节间内部解剖结构与抗折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表皮、薄壁组织和茎秆抗折力无显着相关作用,大小维管束面积、厚壁组织厚度和机械组织厚度这4个性状指标对植株的抗倒性具有正向参考作用。本文筛选出抗折力强、弱各20份材料进一步分析和田间长势比较。2.将367青稞核心种质资源进行I-V 5个等级划分,农家品种中抗倒性较好的占25.84%,育成品种中抗倒性较好的占24%,其中第Ⅲ等级所占品种数量最多,在总资源中的占36.24%;农家品种中第Ⅲ等级有99种,占37.08%;育成品种中Ⅲ等级有40种,占40.00%。3.为更精确分析青稞抗倒伏除了与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有关系外,本试验对367份青稞核心种质资源的46个茎秆形态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6个茎秆形态指标中,与抗折力相关的主要有25个形态指标。基部第2节茎秆抗折力平均为19.97N,极差为57.14N,变化幅度为5.13-62.27N。抗折力的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相比其他性状差异较大,各个品种间的抗折力各有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从中挑选抗折力较大且适合西藏气候的优质青稞种质作为将来青稞抗倒性遗传改良的优异亲本。在46个性状(因有第7节间的植株只有7株,不具代表性,因此未做遗传力分析)中,其余42个性状进行遗传力分析显示,穗下节间干重的遗传力最高达到0.68,因此其受到环境影响最小,其表型性状主要受基因影响。基部第1节间的长度遗传力最低,为0.1,其受到环境影响因素最大,遗传不稳定。从基部第4、5、6、7节间发现,青稞品种逐步减少,其中第7节间品种数最少,且均为农家品种,因此农家品种对育种的影响不容忽视,后续研究可以此为参考依据。4.从46个茎秆形态指标中筛选出25个茎秆形态指标与抗折力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基部第2节间的长度、基部第3节间的干重、基部第4节间的鲜重和基部第5节间的充实度,同时提高基部第2节间的鲜重和基部第3节间的充实度,能够提高青稞茎秆的抗折力。在青稞遗传改良过程中,重点围绕以上性状,以其培育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其中农家品种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比育成品种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变化幅度更大,抗倒伏强的品种有昆仑14、昆仑13、藏青2000等。

刘福鹏[6](2019)在《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文中认为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玉米倒伏不仅会对植株的输导组织产生影响,还会在空间上改变植株整体叶片分布,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茎秆倒伏发生部位还极易引起病虫害的感染,加剧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降低。抗倒伏性状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玉米抗倒伏相关QTL被定位出来,但由于不同研究者所用的定位群体不同、群体大小和作图密度普遍较小等原因,很难找到与玉米抗倒伏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能够应用于育种过程的有效标记较少。元分析技术可以在整合不同来源QTL的基础上,获得更为准确的连锁标记位点,对玉米抗倒伏育种具有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在收集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QTL的基础上,对基于不同分子标记定位的QTL分别整合到IBM MaizeSNP50参考图谱和IBM2 2008 Neighbors参考图谱上;通过元分析技术和水稻同源性对比来挖掘玉米抗倒伏相关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共收集到128篇与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文章,涉及164个定位群体,共2381个抗倒伏相关性状QTL。有1610个抗倒伏相关性状QTL映射到IBM2 2008Neighbors图谱上,经元分析分别得到90个株型相关、42个茎秆相关、39个根系相关、73个抗病虫害相关性状Meta-QTL。有771个抗倒伏相关性状QTL映射到IBM MaizeSNP50参考图谱上,经元分析分别得到82个株型相关、51个茎秆相关、43个根系相关性状Meta-QTL。不同相关性状Meta-QTL在不同染色体上分布的位置较为集中,且置信区间的重叠区域较为密集。2.两张参考图谱上株型相关、茎秆相关、根系相关性状Meta-QTL区域内共同包含的基因分别有909、1769、865个。映射到IBM2 2008 Neighbors参考图谱上抗病虫害相关性状Meta-QTL与基于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定位的23个QTL区域内共同包含的基因有2359个。3.对四个相关性状共同包含的基因分别进行功能分析发现,株型相关性状共同基因主要涉及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代谢调控的泛素连接酶复合物和油菜素内酯代谢通路;茎秆相关性状共同基因主要涉及纤维素合成和抗病虫害相关的糖类合成、丙酸代谢通路、次生代谢产物等过程;根系相关性状共同基因主要涉及胞内、细胞器、鞘脂代谢等细胞形成发育过程;抗病虫害相关性状共同基因主要涉及抗病虫害物质合成,包括萜烯合酶活性、萜类化合物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等过程。GO富集分析和Pathway富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性状共同基因在玉米抗倒伏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参与的代谢通路。4.共收集到水稻已克隆的抗倒伏相关基因141个、玉米根系抗倒伏候选基因3个。利用NCBI网站将水稻已克隆抗倒伏相关基因与玉米基因组进行同源性对比,在两张参考图谱的四个相同的相关性状共同基因内挖掘出27个玉米同源抗倒伏候选基因,在IBM22008Neighbors参考图谱四个相关性状共同基因内挖掘出1个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

徐幸[7](2019)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玉米实际生产中,种植密度的升高通常会引起植株叶片间相互遮挡,导致群体透光性变差,使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植株间水肥竞争加剧,造成茎秆纤细脆弱硬度低,引起倒伏加重等问题,倒伏现已是阻碍玉米产量实现高产稳产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选用株高不同且耐密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五个种植密度,在玉米主要生长时期内系统探讨了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茎秆机械力学指标、节间化学成分、倒伏率、产量及相关性状等的差异,以期为探明玉米高产抗倒品种的具体栽培体系及抗倒伏品种的密植增产提供一定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种植密度增加,三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节间长及叶面积指数均表现出随之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节间粗则随密度升高而减小。品种间以高秆品种吉农大928的变化幅度最大,矮秆品种吉农大935的变化幅度最小。2.在整个生育期内,随密度升高,三个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大,以高密度下矮秆品种吉农大935的积累量最大。但在不同阶段内增长速率不同。在吐丝期之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速率较小,吐丝期后玉米植株开始进入生殖生长,积累量速率随之加大。随种植密度升高,玉米基部茎节单位茎长干物质重逐渐减小,以吉农大935下降最平缓。3.随密度增大和节位升高,茎秆基部2-4节间的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逐渐下降,随玉米生育期推进,穿刺强度和压碎强度逐渐升高,品种间差异显着,矮秆品种吉农大935的两个机械力学指标均大于株高正常品种吉农大778和高秆品种吉农大928。4.随种植密度升高和玉米生长进程推移,茎秆中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均减少。密度处理间差异均显着,以高秆品种吉农大928茎秆化学成分含量随密度升高而下降的幅度最大,矮秆品种吉农大935最小。5.三个品种的倒伏率随密度增大而升高。品种间比较,矮秆品种吉农大935的倒伏率受密度影响最小,高秆品种吉农大928的倒伏率受密度影响则最大。经相关分析后得出:倒伏率与玉米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为显着正相关关系,与节间直径、基部茎节穿刺强度、压碎强度为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半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也都是显着负相关关系。6.随种植密度的升高,三个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相同,都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先逐渐升高后降低。经回归分析表明,三个品种获得最高产量时所对应的种植密度分别为6.74万株/hm2、7.26万株/hm2、6.94万株/hm2。可见矮秆品种吉农大935较其他两个品种更耐密,适宜高密度种植。

梁玉超[8](2018)在《氮肥和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性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于2015-2016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4个施氮水平,依次为300 kg/hm2(N1),360 kg/hm2(N2),420 kg/hm2(N3),480 kg/hm2(N4);于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四个播种密度处理:M1(525×104粒/hm2),M2(600×104粒/hm2),M3(675×104粒/hm2),M4(750×104粒/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基部节间茎粗、茎秆鲜重等形态特征和茎秆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含量等理化特征的影响及对田间倒伏率和对产量因素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理化特征与抗倒伏性能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重心高度、单茎鲜重及基部节间占株高比重均呈增大的趋势;基部节间茎粗呈减小的趋势,滴灌冬小麦在开花期、乳熟期和蜡熟期其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N1>N2>N3>N4的变化趋势,冬小麦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在开花期至蜡熟期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各生育期均以N2处理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显着性差异性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增加,滴灌冬小麦倒伏率逐渐增大,最大倒伏率高达84.62%,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产量以N2处理最高,为6315.76 kg/hm2,分别较N1、N3、N4处理产量提高了4.72%、6.69%和13.59%,与后两者差异显着。2.冬小麦株高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逐渐增高,在开花期M1处理株高分别较M2、M3和M4处理降低3.04%、6.23%和7.20%,冬小麦重心高度在开花期、乳熟期和蜡熟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均表现为M1<M2<M3<M4,在开花期和蜡熟期M1、M2处理与M3、M4处理重心高度均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冬小麦基部节间长度随着密度的增大均表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均以M1处理为最短。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和充实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密度的增大各处理茎秆抗倒伏指数呈降低的趋势,M1处理与M3、M4处理均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M2处理与M4处理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各处理产量表现为M2>M3>M1>M4,M1、M2、M3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均与M4处理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M2处理产量分别较M3、M1和M4处理增加1.82%、3.45%和10.77%,地上部分生物重以M3处理最高为17937.5 kg/hm2,各处理田间倒伏率表现为M4>M3>M2>M1,最高处理为M4,田间倒伏率达到61.1%,增大密度虽可以增加滴灌小麦有效穗数,同时也会导致穗粒数、千粒重降低,且造成严重倒伏、收获指数降低,严重影响产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360 kg/hm2和种植密度为600×104粒/hm2时,滴灌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茎秆高度适宜,重心高度相对较低,抗倒伏指数相对较高。说明适宜的施氮量,不仅可降低滴灌冬小麦的倒伏风险,还可以协调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

李文莹[9](2018)在《密度对玉米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次试验于2017年在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进行,以7个具有高产耐密植潜力的玉米品种(ND222、ND239、富民985、粒收1号、翔玉211、豫单9953、郑单958)为材料,田间设置6.0、7.5、9.0万株/公顷三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茎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讨其倒伏率及茎秆推倒力与茎秆参数的关系,明确其抗倒性与高产潜力的差异,为春玉米密植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主要如下:1.种植密度增加,玉米节间粗、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重、压碎强度和茎秆抗弯折强度均下降。2.在6.0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条件下,倒伏率与第3节、第4节和第6节的节间粗显着负相关,与第2节、第3节、第4节和第6节的节间干重显着负相关,与第26节的单位茎长干物重显着负相关,与第26节的压碎强度显着负相关,且相关程度:单位茎长干物重>压碎强度>节间干重>节间粗。3.在6.0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条件下,与茎秆抗弯折强度关系密切的茎秆参数依次为:单位茎长干物重>压碎强度>节间干重>节间粗>节间鲜重>节间长粗比>干物质百分比。4.在6.0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条件下,评价玉米抗倒能力的主要参数有茎秆抗弯折强度、单位茎长干物重、压碎强度、节间干重、节间粗。5.在6.0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条件下,在玉米基部第2节到第6节中,除第2节和第3节外,第4节与倒伏关系也密切。6.在6.0万株/公顷9.0万株/公顷条件下,玉米茎秆第24节的节间干物质积累与植株抗倒伏能力关系最密切,干物质积累量越多,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植株下部节间干物质由中下部叶片提供,因此保持中下部叶片高光合效率,延缓其早衰,是高密植栽培的重要措施。

邓妍,王创云,赵丽,张丽光,郭虹霞,王陆军,牛学谦,王美霞[10](2017)在《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黄土高原雨养区不同春玉米品种茎秆性状、田间土壤水分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于2015,2016年选用不同茎秆抗倒性的2个品种(郑单958和晋单86)作为材料,设置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的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茎秆农艺性状、抗倒力学特性、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群体密度增加,郑单958株高和穗位高先升高后降低,但穗位高系数变化不大,晋单86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逐渐增加;基部第3节间农艺性状和力学性状均先增加后降低,郑单958以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达最大值,且节间直径处理间差异显着,而晋单86种植密度6.00万株/hm2达最大值,且种植密度6.00万株/hm2以上处理间差异显着;随群体密度增加,拔节-吐丝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均先上升后降低,且郑单958和晋单86分别以种植密度7.50万,6.00万株/hm2达最大值,而灌浆-成熟期先降低后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大喇叭期和吐丝期土壤蓄水量与节间直径、节间干质量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量呈显着正相关;单位茎长干物质量与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和弯曲性能呈显着正相关;茎秆硬皮穿刺强度、弯曲性能、节间干质量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量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倒伏率呈显着负相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郑单958和晋单86分别以7.50万,6.00万株/hm2最高,产量分别提高7.67%25.74%,20.36%29.6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45%17.71%,14.14%20.38%,而种植密度达7.50万株/hm2时出现倒伏,且郑单958较低。根据品种特性进行合理密植,协调茎秆生长、土壤水分应用,更有利于降低倒伏率,提高产量。

二、多穗玉米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穗玉米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燕麦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1.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2.5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作物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6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田间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2.1.5 回归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2.2.2 播种密度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秸秆产量的影响
        2.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穗部激素含量的影响
        2.2.5 施氮量与播种密度与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6 各指标与种子产量的相关分析
        2.2.7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3.1.2 供试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叶片生理特性的关系
        3.2.5 叶片生理特性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6 激素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2.7 叶片显微结构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
        4.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2.4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4.2.5 光合特性及叶面积指数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形态特征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5.1.2 供试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5.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株高及穗部特征分析
        5.2.2 茎秆表型特征分析
        5.2.3 根系特征分析
        5.2.4 茎秆力学特征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特征的影响
    前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自然概况
        6.1.2 供试材料
        6.1.3 试验设计
        6.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6.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6.2.2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田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6.2.3 土壤养分组成与细菌多样性的相关性
        6.2.4 土壤养分含量与燕麦种子产量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生产的发展趋势
        1.2.2 玉米倒伏的类型
        1.2.3 玉米倒伏的危害
        1.2.4 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Ⅰ材料
        2.1.2 试验Ⅱ材料
    2.2 试验地点
        2.2.1 试验Ⅰ地点概况
        2.2.2 试验Ⅱ地点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Ⅰ-抗倒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2.3.2 试验Ⅱ-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玉米倒伏率
        2.4.2 植株形态
        2.4.3 茎秆性状
        2.4.4 力学特性
        2.4.5 理化性质
        2.4.6 显微结构
        2.4.7 根系性状
        2.4.8 土壤指标
        2.4.9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倒高产品种筛选
        3.1.1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的抗倒系数
        3.1.2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相关分析
        3.1.3 36份玉米杂交种各性状抗倒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3.1.4 36份玉米杂交种抗倒高产能力综合评价
    3.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性状比较
        3.2.1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田间倒伏类型、倒伏分级和倒伏率
        3.2.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
        3.2.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抗推力
        3.2.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指数
        3.2.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性状
        3.2.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
        3.2.7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气生根性状
    3.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1 植株、茎秆性状的相关分析
        3.4.2 茎秆内在因素的相关分析
        3.4.3 土壤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4 根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4.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抗倒高产玉米品种筛选
    4.2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倒伏情况
    4.3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植株形态性状比较
    4.4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茎秆性状比较
    4.5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土壤和根系性状比较
    4.6 不同抗倒性玉米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主要生理代谢的影响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拌种试验设计
        2.2.2 叶面喷施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幼苗相关指标的测定
        2.3.2 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及生物量的测定
        2.3.3 茎秆节间横截面积、扁率及单位节间长度干物重的测定
        2.3.4 茎秆横折强度、穿刺强度及田间致倒伏推力的测定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6 光合参数的测定
        2.3.7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8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3.9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茎秆力学的影响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叶片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玉米叶片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茎秆力学的影响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叶片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玉米叶片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和抗倒伏性的影响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糖代谢关键指标的影响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与叶面喷施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西藏青稞核心种质抗倒伏性评价与优异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藏青稞分布情况
        1.1.1 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变化
        1.1.2 西藏各地市青稞生产情况
    1.2 青稞倒伏的危害及原因
        1.2.1 倒伏的危害
        1.2.2 倒伏的原因
    1.3 青稞抗倒性研究进展
        1.3.1 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研究关系
        1.3.2 茎秆机械强度与抗倒伏研究关系
        1.3.3 茎秆解剖结构与抗倒伏研究关系
    1.4 优良种质资源与抗倒伏研究关系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
        1.6.1 青稞外部形态鉴定
        1.6.2 青稞茎秆内部特性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表型测定与方法
        2.2.1 青稞茎秆外部形态指标及其测定
        2.2.2 青稞茎秆内部解剖结构指标及其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青稞种质资源抗倒性评价与筛选
    3.1 青稞种质资源基部第2 节间抗折力多样性分析
    3.2 青稞种质资源抗倒性等级划分
    3.3 青稞种质资源茎秆解剖结构分析
    3.4 筛选抗倒伏材料
    3.5 讨论
第四章 青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4.1 青稞茎秆形态多样性分析
    4.2 青稞倒伏相关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4.3 青稞倒伏相关性状遗传力分析
    4.4 青稞茎秆形态性状与抗折力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全文结论
    5.2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倒伏的危害
        1.1.1 玉米倒伏对产量的影响
        1.1.2 玉米倒伏对茎秆品质的影响
        1.1.3 玉米倒伏对机收的影响
    1.2 玉米倒伏的分类
    1.3 玉米倒伏的时期
    1.4 玉米倒伏的原因
        1.4.1 品种特性
        1.4.2 气候因素
        1.4.3 病虫害
        1.4.4 田间管理
    1.5 倒伏的评价指标
        1.5.1 茎秆
        1.5.2 根系
        1.5.3 病虫害
    1.6 玉米的理想株型
    1.7 QTL整合
        1.7.1 物理整合
        1.7.2 元分析
        1.7.3 Overview分析
    1.8 基因注释
        1.8.1 GO注释
        1.8.2 KEGG功能分析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选择
    2.2 玉米抗倒伏相关QTL信息的收集
    2.3 玉米抗倒伏相关QTL信息的整理
    2.4 玉米抗倒伏相关QTL映射
    2.5 玉米抗倒伏相关QTL的元分析
    2.6 Meta-QTL物理区间定位及包含基因
    2.7 Meta-QTL区域内共同基因注释
    2.8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挖掘
        2.8.1 抗倒伏相关基因收集
        2.8.2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挖掘
    2.9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抗倒伏相关QTL信息收集
    3.2 抗倒伏相关QTL映射
    3.3 抗倒伏相关QTL元分析
    3.4 共同基因注释分析
    3.5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挖掘
    3.6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抗倒伏相关QTL元分析
        4.1.2 共同基因注释
        4.1.3 玉米抗倒伏候选基因挖掘
        4.1.4 元分析的局限性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7)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米国内外发展状况
    1.2 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
    1.3 玉米抗茎秆倒伏的研究进展
    1.4 种植密度对玉米倒伏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设计
    2.1 试验地点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植株形态结构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茎秆机械力学指标的影响
    3.4 种植密度对茎秆节间化学组分的影响
    3.5 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3.6 种植密度对倒伏率的影响
    3.7 倒伏率与玉米各项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氮肥和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倒伏类型
        1.2.2 倒伏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3 茎秆形态特征与倒伏的关系研究
        1.2.4 茎秆力学特性与倒伏关系研究
        1.2.5 茎秆木质素含量及代谢与倒伏关系研究
        1.2.6 氮肥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1.2.7 种植密度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
        1.2.8 小麦抗倒性评价方法
        1.2.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滴灌冬小麦不同施氮量试验设计
        2.3.2 滴灌冬小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
第三章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3.1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植株鲜重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长占株高比重的影响
    3.3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基部节间力学特性及抗倒伏指数的影响
    3.4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5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基部节间充实度的影响
    3.6 滴灌小麦茎杆形态特征与茎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相关性分析
    3.7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田间倒伏情况的影响
第四章 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1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基部节间和重心高度占株高比重影响
    4.3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充实度和茎粗及鲜重的影响
    4.4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物理特性的影响
    4.5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6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田间倒伏状况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5.1.2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
        5.1.3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力学特征的影响
        5.1.4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5.1.5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充实度的影响
        5.1.6 滴灌小麦茎杆形态特征和茎杆机械强度与抗倒伏相关性分析
        5.1.7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田间倒伏状况的影响
    5.2 结论
        5.2.1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2.2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2.3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及田间倒伏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密度对玉米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玉米倒伏类型及影响
        1.2.2 与倒伏相关的性状指标
        1.2.3 种植密度与玉米倒伏和产量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处理
    2.3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植密度对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穗位高
        3.1.3 穗位系数
    3.2 种植密度对玉米节间长度、节间粗的影响
        3.2.1 节间长度
        3.2.2 节间粗
        3.2.3 节间长粗比
    3.3 种植密度对玉米节间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 节间干重
        3.3.2 单位茎长干物重
        3.3.3 节间干物质百分比
    3.4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力学性状的影响
        3.4.1 茎秆压碎强度
        3.4.2 茎秆抗弯折强度
    3.5 种植密度对玉米倒伏率的影响
    3.6 倒伏率、茎秆抗弯折强度和各种指标相关性分析
    3.7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茎秆性状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力学性状的影响
    4.4 茎秆抗弯折强度与茎秆性状的关系
    4.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蓄水量
        1.3.2 倒伏调查
        1.3.3 植株形态与农艺性状
        1.3.4 秆硬皮穿刺强度
        1.3.5 茎秆弯曲性能
        1.3.6 田间测产与室内考种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密度对成熟期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2.2 群体密度对玉米基部第3节间农艺性状和抗倒力学性状的影响
        2.2.1 农艺性状
        2.2.2 抗倒力学性状
    2.3 群体密度对0~200 cm土壤蓄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1 0~200 cm土壤蓄水量
        2.3.2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2.4 玉米性状与产量和倒伏率的关系
        2.4.1 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
        2.4.2 茎秆性状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
        2.4.3 土壤蓄水量与茎秆性状、产量、倒伏率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3.1 种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高系数的影响
    3.2 种植密度对玉米茎秆农艺性状、抗倒力学特性的影响
    3.3 种植密度对玉米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3.4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倒伏率的影响及与茎秆性状和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分析

四、多穗玉米抗倒伏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玉米品种与密度配置对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D]. 朱亚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高寒区燕麦种子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D]. 贾志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寒地抗倒玉米品种鉴定评价及其差异分析[D]. 马德志.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吴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5]西藏青稞核心种质抗倒伏性评价与优异资源筛选[D]. 陈盼盼. 西藏大学, 2020(12)
  • [6]玉米抗倒伏相关性状Meta-QTL及候选基因分析[D]. 刘福鹏. 延边大学, 2019(01)
  • [7]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玉米品种茎秆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影响[D]. 徐幸.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氮肥和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D]. 梁玉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9]密度对玉米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 李文莹. 吉林大学, 2018(01)
  • [10]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性状、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倒伏率的关系[J]. 邓妍,王创云,赵丽,张丽光,郭虹霞,王陆军,牛学谦,王美霞. 华北农学报, 2017(05)

标签:;  ;  ;  ;  ;  

多穗玉米抗倒伏力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