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

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

一、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吴璋颖[1](2020)在《宜宾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宜宾市拥有极为丰富的竹资源,但如何将竹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优势,竹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竹产业若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为宜宾带来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效益,并提升宜宾、四川乃至国家的竹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本文展开了对宜宾市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的深入研究。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理论和特色优势产业理论为支撑,对国内外相关竹产业发展的研究进行了整理,通过对宜宾市竹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竹产业发展的五个关键性问题,并结合现阶段宜宾市竹产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对未来竹产业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最终为促进宜宾竹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竹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并从研究四川省竹产业发展层面进一步聚焦到宜宾市竹产业发展现状上来,将宜宾市竹产业所处环境进行了由外向内的展示。再对宜宾市概况和宜宾市竹产业整体发展现状、产值现状、竹农从业及收入现状、竹区基础设施现状、竹加工产业现状和竹文旅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后通过对现状进行剖析,找出了当前影响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五大问题,包括: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利用水平低下;竹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弱;竹旅游项目建设之后,竹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竹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高端人才缺乏;竹产业发展机制不灵活,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乏力。根据当前宜宾市竹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政策、乡村振兴、市场需求、生态旅游四类机遇,预测了未来宜宾竹产业的市场需求,最后通过结合宜宾市竹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机遇和市场需求,提出了“基础建设、生态保护,错位发展、城乡协调,科技兴竹、内培外引,三产联动、培育品牌,完善市场、引进投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六个方面用以解决当前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支持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促进宜宾市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绍稳[2](2019)在《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过也积累和沉淀不少的矛盾和诟病,比如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粗放型城镇发展路线、城镇产业规划不合理等。近年来,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消除城乡二元体系,在此背景下,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显得尤为必要。作为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区域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更加凸显,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利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应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起点,搭建人口规模与产业的桥梁,以人口、产业的城镇或城镇群的空间集聚推动城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基于此,首先,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引用基于该理论框架下推导出来的产业、人口聚集的相关理论,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经济理论支撑。系统总结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与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关系,形成以城镇群为主体,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和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直接刺激人口与产业的流动和集聚,而城镇体系中合理的空间布局首先应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然后,本文基于以上理论模型,以云南为例,重点从产业和人口两个方面来测算云南省的集聚现状和趋势,为云南省城镇体系构建提供具体的数据支撑。接着运用齐普夫模型对云南省的城镇规模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也呈现逐渐集聚的趋势,即人口逐渐向大城市流动。最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口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原因进行实证检验,从定量角度探究云南产业与人口集聚的规律,从“因产兴城”的角度,为科学确定云南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导。最后,根据云南城镇发展的本底条件,结合断裂点划分方法,将云南省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滇中城镇群、滇东南城镇群、滇东北城镇群、滇西城镇群、滇西南城镇群和滇西北城镇群六大城镇群。按照理论分析,培育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城镇产业一体化带动城镇化水平发展,以此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以这六大城镇群为载体,提出支撑城镇群发展的交通体系构建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产业、人口的空间集聚,带动周边城镇水平发展,优化云南省城镇空间布局,从而形成良好城镇化发展模式。

蒲小潘[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社会、加强与社区的深度合作、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社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样态,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而在当前,我国致力于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其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充分发挥教育潜力,助力乡村振兴是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本研究整体采用历史法,在提出问题——历史追踪——总结经验——得出启示的逻辑下进行历史分析。将S县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口述史的方法对其近40年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历程进行呈现,经研究得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准备期(1978-1983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有逐渐转向技术教育的趋向;第二时期为初步发展期(1984-1988年),S县开始开班办学,并初步探索工学结合、教研融合的发展模式;第三时期为快速发展期(1989-1999年),S县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取得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领域拓宽,“短平快”模式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的发展路径;第四时期为持续发展期(2000年以后),该时期S县在已有基础上持续发展,实现了三教统筹,为新农村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精准扶贫、兴旺农村产业等做出重要贡献。通过历史梳理,可以看出在这40年间中,S县形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些经验可供参考,如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等等。基于此,笔者再结合当前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未来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启示从教育发展起点、发展关键、发展保障三个维度展开,在起点的思考上,主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教育发展应当基于国家政策要求、农村需求、地方资源供求、教育自身追求四个方面;再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对教育内部各要素进行探讨,提出办学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形式、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也即是教育发展的技术核心;最后从政府职能、师资力量、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保驾护航。以期对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研究有所裨益和借鉴意义。

张玲玲[4](2017)在《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游客开始追求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的旅游形式,感官体验作为消费者体验最直接、最基础的形式,在体验经济时代逐渐受到欢迎,而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也逐渐受到市场青睐并蓬勃发展,竹林以其优越自然环境和丰富养生资源条件获得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中国的竹林旅游发展正遭遇瓶颈,在国家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竹林优良养生旅游资源,激发竹林生产力,推动竹林旅游的创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成为发展竹林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回顾梳理了旅游感官体验、森林养生旅游和竹林旅游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界定了旅游感官体验、竹林养生旅游和旅游资源开发3个核心概念,阐述了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六要素理论3个理论基础和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有关知识;其次,立足于中国丰富的竹林旅游资源,概述了中国竹林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悟觉6种感官体验出发,对竹林养生旅游资源进行了充分挖掘,并分析了竹林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而后,选择浙江安吉的中国大竹海景区和竹博园对游客进行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相关认知、意愿和期望的调查,利用信度和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相关方面具有较高认知、意愿和期望,且可通过提升游客的认知来提升意愿和期望。最后,基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悟觉6种感官体验视角,从竹林养生旅游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6个要素的创意化开发、智慧化开发,以及竹林养生旅游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竹林养生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致力于给游客提供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体验和深层次养生的竹林旅游环境,以期为正处于转型路口的竹林旅游寻找一种新的发展形式。

李赛男[5](2017)在《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文中指出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的我国城市与乡村地域变化迅速,导致乡村地区“乡村性”变化明显,传统乡村逐渐衰退与没落,同时乡村重组也在加速,因此,城乡空间差异及其转换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区域内大量分布着集中连片贫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受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较慢,因此,乡村发展与转型是西南地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该区域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2012年国家扶贫开发办发布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涉及西南地区的201个县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基本单元,将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主导产业结合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城乡整体性,借助ArcGIS、SPSS、Geoda和EXCEL等工具,选择双层次测度方法来对西南贫困地区进行县域乡村性评价,从而认识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乡村性空间差异特征,并提出各类乡村进一步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根据三次产业各自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西南贫困地区201个县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等四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析各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主导型乡村受地形地貌、土壤适宜性、自然灾害等因素限制,乡村发展应保护已有耕地、因时因地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工业主导型乡村受工业结构老化、产品结构老化单一、工业技术含量不高、管理体制落后、产业规模较小、山谷沟壑阻隔区位条件差等因素制约,因此,应着力推进工艺精细化、生产集约化、技术科技化、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商旅服务型乡村,一般是欠发达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影响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该区域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已有成熟景区资源打造多样化旅游线路,同时,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民俗风情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均衡发展乡村类型,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传统且市场不稳定,应加强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二、三产业。(2)采用乡村性指数(RI)模型对西南贫困地区县域乡村性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ArcGIS的自然断裂法进行分级,包括弱乡村性、较弱乡村性、中等乡村性、较强乡村性以及强乡村性,依据分级结果绘制乡村性强弱分类图、空间分布热点图、趋势面三维透视图。西南贫苦地区乡村性指数(RI值)均值为0.265,乡村性处于中等乡村性水平;县域乡村性空间上在南北方向呈倒U型,以永胜县——贞丰县、普定县——三江县一线为界,中间高,两边低,东西方向以永胜县——寻甸县——关岭县——从江县为界面,呈缓慢下降特点;省际与各省域范围内的县域乡村性强弱差异较大。(3)由于西南贫困地区各区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差异大,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各县域乡村性也有明显差异,根据乡村性差异,分析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障碍,并提出乡村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方向建议。农业主导型,应加强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保留部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工业主导型,应加强工业集约化和适度集聚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生态型工业,促进区域持续发展;商旅服务型与均衡发展型,都应以市场为导向,挖掘资源要素突出产业特色,不断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服务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水平。

陈立香[6](2015)在《关于推进绥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研究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绥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蒋骏[7](2015)在《浅析绥江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承——以竹编工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绥江县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资源需要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正确认识、积极传承并科学发展文化资源,加强艺术管理在文化资源管理和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从而使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认识价值得到充分显现和舍理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唐玄芝[8](2014)在《南宁青秀山竹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在现代园林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简约生态成为人们追求的风格。竹类植物专类园作为一种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竹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功能于一身的观光竹类植物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当前竹类植物专类园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概念分类不明确,规划设计理论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归纳和实质性的理论,无法为现代竹类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系统的理论参考。因此,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广西竹种资源的实地调查与分析,并探讨研究竹园设计方法与理论,最后进行规划设计实践。研究的步骤与方法为:第一步,理论构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外优秀竹类植物专类园案例,提出一套竹类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与理论;第二步,理论实践,在深入考察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基础现状后,运用探索得到的竹类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对青秀山竹园进行规划设计实践。然后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下:(1)实地调查统计得到广西竹子种类和观赏特性通过对广西境内公园、城市绿地、风景区和部分山区村落调查统计,得到广西共有观赏竹15属59种,其中丛生类9属49种,散生类6属10种。按观赏特性分为观色类和观形类。(2)探索得到当代竹园设计方法与建议通过对国内外优秀竹类植物专类园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得出了竹类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竹景设计、建筑设计、配套设施设计、防鞭根蔓延设计一套规划设计方法与理论。(3)南宁青秀山竹园规划设计成果在深入考察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基础现状后,运用探索得到的竹类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对青秀山竹园进行规划设计,把园区规划成东南部主入口景区、中部竹种观赏区、东部农家体验区、北部竹文化艺术区和南部水景竹林区五个区域。以现代构园原则为基础,在依山伴水的地理环境下,结合各类竹类植物生长特性,把青秀山竹园设计成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竹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功能于一身,具有民族乡土特色的竹类植物专类园。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继续研究的建议。

张亚男[9](2013)在《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乃至世界的难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今后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乌蒙山民族走廊即为其中之一。乌蒙山民族走廊是指以乌蒙山脉为中心的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该地区交通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比较大,贫困程度较深。加快乌蒙山民族走廊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增进当地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以乌蒙山民族走廊为例,对产业性贫困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探索产业扶贫的有效路径,这对乌蒙山民族走廊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治理为主线,通过研究乌蒙山民族走廊因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而最终导致的产业性贫困问题,提出解决产业性贫困的具体措施,进而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框架图;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产业结构与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三部分对乌蒙山民族走廊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考察了乌蒙山民族走廊的贫困现象;第四部分在对乌蒙山民族走廊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区位商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揭示了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了产业性贫困的结论;第五部分通过分析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协作的基础,利用主导产业理论指出了乌蒙山民族走廊的主导产业,并分别对主导产业的集群效应提出了路径选择。

陈丽晖,陈晓明,陈莞青[10](2011)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库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绥江县为例》文中指出针对水电工程建设导致农业资源环境的约束性加强,库区面临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基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内涵和库区区域特征分析,从理论上探讨库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并以向家坝水电站绥江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库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合理的利益分配直接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就业安排,国家政策所体现的这一内涵在具体区域实践中仍然存在差距,有待基于库区资源与区域特征,围绕移民就业,通过移民参与,对移民安置工作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新定位,达成政府与移民之间对于基本需求和生活改善的目标、实现方式的共识。

二、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宜宾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竹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1.2.2 关于竹产业产业体系的研究
        1.2.3 关于竹产业发展效益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竹资源
        2.1.2 竹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特色优势产业理论
第三章 发展现状
    3.1 国内外竹产业发展现状
        3.1.1 国外竹产业发展现状
        3.1.2 国内竹产业发展现状
    3.2 宜宾市竹产业发展现状
        3.2.1 宜宾市概况
        3.2.2 宜宾市竹种资源现状
        3.2.3 宜宾市竹资源分布、规模与产量现状
        3.2.4 宜宾市竹产业产值现状
        3.2.5 宜宾市竹区基础设施现状
        3.2.6 宜宾市竹加工产业现状
        3.2.7 宜宾市竹文旅产业现状
        3.2.8 宜宾市竹农从业及收入现状
第四章 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利用水平低下
    4.2 竹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弱
    4.3 竹旅游项目建设滞后,竹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4.4 竹产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高端人才缺乏
    4.5 竹产业发展机制不灵活,各项政策措施保障乏力
第五章 宜宾市竹产业发展机遇和未来市场需求预测
    5.1 产业发展外部机遇
        5.1.1 宏观政策机遇
        5.1.2 乡村振兴机遇
        5.1.3 市场需求机遇
        5.1.4 生态旅游机遇
    5.2 未来市场需求预测
        5.2.1 竹浆造纸市场需求预测
        5.2.2 竹纤维制品市场需求预测
        5.2.3 竹食品(饮品)市场需求预测
        5.2.4 竹旅游康养市场需求预测
        5.2.5 竹家具市场需求预测
        5.2.6 竹材人造板市场需求预测
        5.2.7 竹工艺品市场需求预测
第六章 政策建议
    6.1 基础建设、生态保护
        6.1.1 基础建设方面
        6.1.2 生态保护方面
    6.2 错位发展、城乡协调
        6.2.1 错位发展方面
        6.2.2 城乡协调方面
    6.3 科技兴竹、内培外引
        6.3.1 科技兴竹方面
        6.3.2 内培外引方面
    6.4 三产联动、培育品牌
        6.4.1 三产联动方面
        6.4.2 培育品牌方面
    6.5 完善市场、重点投资
        6.5.1 完善市场方面
        6.5.2 重点投资方面
    6.6 政策扶持、资金保障
        6.6.1 政策扶持方面
        6.6.2 资金保障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研究
        1.2.3 中心地理论国内外研究
        1.2.4 城镇群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结构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背景
    2.2 中心地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2.2.1 模型
        2.2.2 城镇体系层级原理
        2.2.3 结论
    2.3 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
        2.3.1 产业发展对城镇体系的促进作用
        2.3.2 人口发展对城镇体系的促进作用
        2.3.3 运输成本引起的产业与人口的空间变动机理
        2.3.4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2.3.5 点、轴、面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城镇体系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
    3.1 产业集聚分析
        3.1.1 产业绝对地理集中指数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
        3.1.2 云南省产业集聚测量
    3.2 人口集聚分析
        3.2.1 云南省人口的总体集中指数
        3.2.2 人口集聚评价
        3.2.3 各区县人口集聚测量方法
        3.2.4 云南省人口集聚空间格局
    3.3 云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实证分析
        3.3.1 基于齐普夫回归的城市人口规模分析
        3.3.2 回归结果分析与结论
    3.4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实证研究
        3.4.1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理论梳理
        3.4.2 计量模型和数据说明
        3.4.3 产业集聚引起人口集聚的计量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现状分析
    4.1 云南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4.1.1 大多集中在坝区,山区分布较少
        4.1.2 用地紧张多数山地平坝较少、城镇规模较小
        4.1.3 沿江、沿河城镇联系不强,分布不均
        4.1.4 城镇密度东高西低、地区发展不平衡
    4.2 云南各州市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4.2.1 竞争力计算方法
        4.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城镇体系重新构建
    5.1 断裂点划分方法
    5.2 云南省城镇群划分
    5.3 云南省城镇群空间结构解析
    5.4 云南省城镇群动态发展的阶段分析
    5.5 云南省城镇群发展现状评价分析
    5.6 云南城镇群空间发展机遇与制约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化云南城镇体系发展引导各城镇群定位与产业选择
    6.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6.1.1 加强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1.2 以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的视角,编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6.2 充分培育城镇群的产业功能
        6.2.1 进一步强化城镇群的人口集聚,发挥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益
        6.2.2 以滇中城市群区为引领,推进云南省产业转型,推动城镇体系的发展
    6.3 促进滇中城镇群集聚发展
        6.3.1 发展定位
        6.3.2 交通体系构建
        6.3.3 产业发展方向选择
    6.4 引导其他地区均衡发展
        6.4.1 滇东南城镇群
        6.4.2 滇东北城镇群
        6.4.3 滇西城镇群
        6.4.4 滇西南城镇群
        6.4.5 滇西北城镇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3)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样态
        1.1.2 发展农村社区职业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1.3 S县办学特色鲜明,成果显着,有研究和推广价值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农村社区
        1.2.2 社区职业教育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研究
    1.4 研究样本的选择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2.1 农村恢复扫盲教育,技术教育引起重视(1978-1983 年)
        2.1.1 政策导向:“对农民的教育转向以技术培训为主”
        2.1.2 农民需求:“闲下来的时间都想挣钱过好日子”
        2.1.3 地方供求:“竹编历史十分悠久,祖祖辈辈都在编”
        2.1.4 专业优势:“就算没有基础,学起来也很快”
    2.2 以竹编为特色的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初步发展(1984-1988 年)
        2.2.1 政策落地:“接教育局指示,开始办成人教育学校”
        2.2.2 起步艰难:“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大量流失”
        2.2.3 工学结合:“只办培训班不行,要办厂、办实体经济”
        2.2.4 教研融合:“老师又要上课又要研发新产品”
    2.3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社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1989-1999 年)
        2.3.1 课程丰富:“上课除了学竹编,还有很多文娱活动”
        2.3.2 领域拓宽:“职业学校也开班,请我们去上课”
        2.3.3 模式推广:“上课广泛采用‘短平快’教学模式”
        2.3.4 路径初成:“产教研融合、工学销结合”
        2.3.5 发展动力:“创新,是我们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2.4 社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助力新农村建设(2000—)
        2.4.1 三教统筹:“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都在学竹编”
        2.4.2 文化弘扬:“越来越多的人都乐于来了解和学习了”
        2.4.3 精准扶贫:“学习这门技术后,我‘脱贫’了”
        2.4.4 产业兴旺:“多领域整合发展,建设现代竹编产业园区”
3 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
    3.1 办学定位精准,始终将振兴农村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主线
    3.2 指导思想明确,深入贯彻农村教育“三环论”
    3.3 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专业
    3.4 课程内容丰富,不断融入中华文化要素
    3.5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短平快”模式教学
    3.6 办学信念坚定,始终坚持锐意创新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4.1 发展起点:寻求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
        4.1.1 政策要求: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具体要求
        4.1.2 农村需求:明确农村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职业教育
        4.1.3 资源供求:尊重地方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文化
        4.1.4 教育追求:专业性与普惠性兼具
    4.2 发展关键:科学构建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技术核心
        4.2.1 办学目的:培养职业技能,提升文化素养
        4.2.2 课程内容:提高教育内容精准度
        4.2.3 教学组织与形式:打破“随境式”教育状态,规范教学程序
        4.2.4 评价机制:既重过程也重实施效果
    4.3 发展保障:完善与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相关保障措施
        4.3.1 充分政府发挥职能,确保教育实施质量
        4.3.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3 完善教育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运行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
        1.1.2 养生旅游市场广阔
        1.1.3 竹林旅游发展瓶颈亟需突破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1 国内外旅游感官体验研究现状
        2.1.2 国内外森林养生旅游研究现状
        2.1.3 国内竹林旅游研究现状
        2.1.4 研究动态评述及其趋势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旅游感官体验
        2.2.2 竹林养生旅游
        2.2.3 旅游资源开发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体验经济理论
        2.3.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旅游六要素理论
    2.4 智慧旅游提升旅游体验
3 竹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概况
    3.1 中国竹林资源现状概况
    3.2 竹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概述
        3.2.1 竹林自然旅游资源
        3.2.2 竹林文化旅游资源
4 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分析
    4.1 视觉养生旅游资源
        4.1.1 竹林景观审美养生资源
        4.1.2 竹林色彩养生资源
    4.2 听觉养生旅游资源
        4.2.1 竹林自然音律养生资源
        4.2.2 竹制乐器音律养生资源
    4.3 嗅觉养生旅游资源
    4.4 触觉养生旅游资源
    4.5 味觉养生旅游资源
        4.5.1 竹的益体疗疾功效
        4.5.2 竹的养颜美容功效
    4.6 悟觉养生旅游资源
        4.6.1 竹子寓意养生资源
        4.6.2 竹子禅韵养生资源
        4.6.3 竹子艺术养生资源
5 游客认知、意愿和期望调查分析
    5.1 调研地选择
    5.2 问卷设计与调查
        5.2.1 问卷设计
        5.2.2 数据收集
    5.3 调研结果分析
        5.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2 样本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5.3.3 线性回归分析
    5.4 小结
6 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基于感官体验的旅游六要素开发
        6.2.1 视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2.2 听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2.3 嗅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2.4 触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2.5 味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2.6 悟觉养生旅游的要素创意
    6.3 竹林养生旅游要素智慧化开发
        6.3.1 "食"要素智慧化
        6.3.2 "住"要素智慧化
        6.3.3 "行"要素智慧化
        6.3.4 "游"和"娱"要素智慧化
        6.3.5 "购"要素智慧化
    6.4 竹林养生旅游模式
        6.4.1 康体休闲模式
        6.4.2 养生科普模式
        6.4.3 健康管理模式
        6.4.4 疗程服务模式
        6.4.5 银发养老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
        1.2.1 基础内涵解释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西南贫困地区概况
        2.1.1 研究区区位
        2.1.2 自然条件
        2.1.3 人文环境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方法
    3.1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方法与分类结果
        3.1.1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的一般方法
        3.1.2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
    3.2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评价的方法
        3.2.1 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2 BP神经网络确定权重
        3.2.3 乡村性指数(RI)的计算
    3.3 本章小结
4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结果与分析
    4.1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结果
    4.2 各乡村发展类型特征分析
        4.2.1 农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
        4.2.2 工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
        4.2.3 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
        4.2.4 均衡发展型乡村发展类型
    4.3 本章小结
5 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5.1 乡村性评价结果
    5.2 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
        5.2.1 弱乡村性
        5.2.2 较弱乡村性
        5.2.3 中等乡村性
        5.2.4 较强乡村性
        5.2.5 强乡村性
    5.3 本章小结
6 西南贫困地区各乡村发展类型县域乡村性差异与发展方向的建议
    6.1 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性的耦合关系
    6.2 乡村发展类型下的乡村性差异特征
    6.3 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乡村发展优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评价相关过程与结果
致谢

(6)关于推进绥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绥江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1.1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1.2城市管理高效有序,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2当前绥江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滞后
    2.2“数字”城镇化
    2.3城镇化质量不高
    2.4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2.5缺乏支柱产业
3加快推进绥江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着力打造国家级湖滨生态园林城市
    3.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3.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4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3.5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7)浅析绥江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承——以竹编工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竹编工艺的现状
二、竹编工艺的保护意义
    (一) 科技价值
    (二) 人文价值
    (三) 历史价值
    (四) 文化艺术价值
    (五) 经济价值
三、商业化出现的问题
    (一) 环境保护与民族工艺传承
    (二) 内部市场秩序混乱与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三) 传统技艺流失与技术创新机制缺乏
    (四)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 法律机制不完善
    (五) 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

(8)南宁青秀山竹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4.1 课题的研究思路
        1.4.2 课题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2 广西的观赏竹资源分析
    2.1 竹种资源
    2.2 广西竹子的观赏特性
        2.2.1 观色类竹种
        2.2.2 观形类
    2.3 广西值得开发的竹子景观建设及竹种选择
        2.3.1 观赏竹园
        2.3.2 竹子森林公园
        2.3.3 竹廊
3 当代竹类植物专类园设计理论探索
    3.1 竹类植物专类园设计原则
        3.1.1 适地适竹,尊重竹类植物的生态习性
        3.1.2 取材自然,回归山林
        3.1.3 挖掘当地的竹文化营造园内人文景观
        3.1.4 科学规划,营造可持续的植物景观
    3.2 竹类植物专类园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3.2.1 总体布局
        3.2.2 功能分区
    3.3 竹类植物专类园的竹景设计
        3.3.1 竹林
        3.3.2 竹径
        3.3.3 竹篱
        3.3.4 用作地被的竹子
    3.4 竹类植物专类园的园林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
    3.5 竹类植物专类园的防鞭根蔓延设计
        3.5.1 抬高种植床法
        3.5.2 挖沟槽法
        3.5.3 设屏障法
        3.5.4 抬高种植床结合设屏障法
4 设计案例
    4.1 项目背景
        4.1.1 地理概况
        4.1.2 气候条件
        4.1.3 历史文脉
        4.1.4 社会经济
    4.2 设计目标
    4.3 设计依据
    4.4 设计原则
        4.4.1 场地性原则
        4.4.2 科普性原则
        4.4.3 体验性原则
        4.4.4 经济性原则
    4.5 设计构思
        4.5.1 田中有竹,竹中有田
        4.5.2 画中有竹,竹中有画
        4.5.3 竹篱农舍,知竹常乐
    4.6 整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4.6.1 整体布局
        4.6.2 功能分区
    4.7 专项设计
        4.7.1 地形地貌设计
        4.7.2 竖向设计
        4.7.3 水体设计
        4.7.4 水体驳岸设计
        4.7.5 交通规划
        4.7.6 园林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
        4.7.7 种植设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西观赏竹资源
附录二 插图目录
致谢

(9)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乌蒙山区是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概况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贫困概况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 乌蒙山民族走廊的贫困研究
        (二) 产业性贫困
        (三) 产业结构与贫困关系的研究
    三、 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视角的选择和本文框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
        (二)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扶贫相关概念和一般理论
    一、 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 产业与产业分类
        (二) 产业结构的涵义
        (三) 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
    二、 产业扶贫
        (一) 产业扶贫的含义
        (二) 产业扶贫的作用
        (三) 产业扶贫的方法
    三、 本文的理论基础
        (一) 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 库兹涅茨法则
        (三)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第三章 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结构发展基础分析
    一、 三次产业结构
    二、 第一产业
    三、 第二产业
    四、 第三产业
第四章 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一、 三次产业层次比较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一) 区位商的定义
        (二) 三次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二、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失调,关联性低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失调
        (二) 特色农业发展层次较低,农业产业化推进迟缓
        (三) 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四) 第三产业自身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业尤为突出
        (五) 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不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三、 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实践探索——以昭通市 7 大特色农业产业扶持为例
        (一) 马铃薯产业
        (二) 畜牧业
        (三) 蔬菜产业
        (四) 苹果产业
        (五) 魔芋产业
        (六) 蚕桑产业
        (七) 竹子产业
第五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扶贫对策建议
    一、 产业集群理论
        (一) 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三) 经济带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一) 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架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一) 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架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四、 乌蒙山民族走廊能源产业集群研究
        (一) 能源产业集群的内涵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能源产业集群的构架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能源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宜宾竹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璋颖.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2]云南城镇体系发展中产业与人口的空间集聚研究[D]. 张绍稳. 云南大学, 2019(09)
  • [3]改革开放以来S县农村社区职业教育的演进及启示 ——基于口述史的研究[D]. 蒲小潘.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感官体验视角下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张玲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5]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D]. 李赛男.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 [6]关于推进绥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J]. 陈立香.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20)
  • [7]浅析绥江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承——以竹编工艺为例[J]. 蒋骏. 品牌(下半月), 2015(07)
  • [8]南宁青秀山竹园设计研究[D]. 唐玄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3)
  • [9]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研究[D]. 张亚男.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6)
  • [10]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库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绥江县为例[J]. 陈丽晖,陈晓明,陈莞青. 水利发展研究, 2011(05)

标签:;  ;  ;  ;  ;  

绥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