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研究

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研究

一、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崔文平[1](2021)在《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ALV-J作为一种典型的反转录病毒,近些年来在鸡群中多次爆发,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防控ALV-J的种鸡群净化措施存在投入大,周期长等缺点,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控。前期研究显示松花粉多糖在抗ALV-J试验中具有一定活性,但由于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无法解释其抗ALV-J的机制,也难以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评价控制。同时,作为一种大分子多糖,在动物体内往往存在难以透过胃肠道黏膜吸收,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导致代谢失活的缺点。因此,研究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并进一步构建合适的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其体内生物利用度和抗ALV-J活性,为ALV-J防治提供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一、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单因素试验筛选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总多糖提取产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90℃,提取溶液p H 9.0,液固比30:1,获得总多糖的最终提取率为6.5±0.19%。通过DEAE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200分子排阻色谱柱分离多糖,得到三个单体组分(PPP-1、PPP-2和PPP-3)。CCK-8试验显示各组分在800μg/m L以下无明显细胞毒性,体外抗病毒试验表明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顺序为PPP-2>PPP-3>>PPP-1。为进一步研究三个组分抗ALV-J活性的构效关系,对其分子量、单糖组成及三螺旋构象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63.70、99.41和26.97 k Da,差异显着;PPP-2和PPP-3的单糖组成接近,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的含量高于PPP-1,而葡萄糖含量显着偏低;刚果红试验显示只有PPP-2具有三螺旋结构,破坏PPP-2三螺旋结构后其活性明显下降。结合文献报道,初步推测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构效关系如下:单糖组成是影响松花粉多糖活性的主要因素,含有酸性单糖的单体组分显示出较好的抗ALV-J活性,空间构象也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因素,三螺旋结构的保持可以提高PPP-2抗ALV-J效果,同时分子量也可能对其活性具有一定影响。本部分实验研究了松花粉多糖抑制ALV-J复制的物质基础,阐释其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其抗ALV-J活性研究为改善松花粉多糖在体内易代谢失活的缺点,实验借助松花粉多糖和壳聚糖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壳聚糖纳米粒自组装原理,制备了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来延长松花粉多糖在鸡体内作用时间,提高抗ALV-J活性。通过包封率、载药量及粒径对CS-PPPs NPs的制备条件进行筛选,得出最优制备工艺:壳聚糖浓度为2 mg/m L、多聚磷酸钠与壳聚糖的比例为1:8,多糖占壳聚糖的浓度10.00%,所制备的CS-PPPs NPs包封率可达91.2%,载药量达8.2%,平均粒径264 nm,PDI=0.21。体外释放实验显示所制备CS-PPPs NPs在96 h累计释放率为90%,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细胞实验表明,纳米粒可以携带药物进入细胞并可以缓慢释放,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外抗ALV-J活性结果表明,CS-PPPs NPs通过缓释作用延长了作用时间,提高了抗病毒效果。进一步开展实验结果表明,空白壳聚糖纳米粒没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松花粉多糖溶液在短期内有较好的抗ALV-J复制的效果,但在长期实验中,PPPs组因代谢排泄效果明显下降。CS-PPPs NPs在体内显示出较好的缓释作用,在长期抗ALV-J复制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长时间保护鸡体,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三、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为提高药物在动物体内抗病毒活性,同时减小对动物本身的毒性,本实验以松花粉多糖(PPPs)作为模型药物,以JE9抗体作为抗ALV-J指示剂,构建了新型靶向抗ALV-J纳米药物递送系统(Ab-CS-PPPs DDS)。实验通过EDC和NHS催化合成连接抗体的纳米药物(Ab-CS-PPPs NPs),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粒度分析仪进行表征,结果显示JE9抗体成功与壳聚糖连接,纳米药物连接抗体后,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均无显着变化。使用FITC荧光探针,考察其在细胞和动物体内对病毒的靶向性,结果显示,感染ALV-J的细胞对Ab-CS-PPPs NPs摄取更快,持续时间更长。体内实验显示,Ab-CS-PPPs NPs在感染ALV-J鸡的肝脏、肾脏、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上具有明显的富集性。体内外抗ALV-J实验均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抑制ALV-J复制的效果提高,说明纳米递送系统对ALV-J具有较好的分布和抑制靶向性。毒理研究表明低于400μg/m L时,对DF-1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体内代谢显示偶联抗体后,纳米药物仍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体外抗病毒实验结果表明,在100μg/m L的浓度下,Ab-CS-PPPs NPs可以持续抑制ALV-J的复制,在体外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最后建立后天感染ALV-J雏鸡模型,肌肉注射CS-PPPs NPs及Ab-CS-PPPs NPs,定期观察各组鸡的临床表现及剖检病理变化,对相关指标检测表明在病毒感染的早期,Ab-CS-PPPs NPs可以持续缓慢的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通过药物干预可以显着降低组织的病毒载量并对感染ALV-J雏鸡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该研究通过对松花粉多糖中的单体多糖及单糖组成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其抗ALV-J的活性成分,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借助静电作用和自组装原理制备了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具有缓释长效作用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同时以松花粉多糖作为抗病毒模型药物,构建了基于抗体靶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为ALV-J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其它靶向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评价提供了参考。

朱晟永[2](2021)在《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文中研究表明在多糖结构修饰中,底物多糖溶解性差和修饰基团取代效率低两方面因素阻碍了多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其中,多糖由于糖链的不同初级结构(糖苷键连接形式)和高级结构(键角和短程相互作用),在各类常规和非质子溶剂中限制了多糖的溶解性能。修饰基团前驱体往往因为自身质子化程度不足以及亲核进攻能力弱等缺点,取代基的反应效率较低。氯化胆碱([Ch]Cl)基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DES)可以通过体系内氢键协同效应破坏多糖链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形成DES-多糖间新的氢键,以达到对底物多糖的增溶效果,在克服传统溶剂环境友好性差的同时,有望成为多糖高效结构修饰前处理的有力工具。提升硒化反应效率方面,磁性固体酸在易于分离的基础上,凭借强Lewis和Br(?)nsted酸性位点而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效果,Lewis酸性位点与取代基团形成配位作用的同时,Bronsted酸性位点使得取代基团充分质子化,显着提升取代基团的亲核进攻能力。课题组前期从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固沙资源植物圆头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种籽中提取纯化圆头蒿多糖(A.sphaerocephala polysaccharide,PAS)并进行了 PAS功能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系列研究工作。本论文目的在于解决底物多糖修饰过程中溶解性差、取代基团反应活性低等问题。以PAS作为底物多糖,基于氯化胆碱([Ch]Cl)基DES为溶剂,磁性固体酸为催化剂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修饰体系,为进一步探究多糖衍生物构效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DES氢键协同作用对多糖增溶效应的研究以氯化胆碱[Ch]Cl为氢键受体(HBA),以乙二醇(EG)和尿素(Urea)为氢键供体(HBD),分别合成了不同比例的DESs并筛选出[Ch]Cl:EG=1:4([Ch]Cl1-EG4)和[Ch]Cl:Urea=1:2([Ch]Cl1-Urea2)两种 DESs 对 PAS 具有显着的增溶性能。通过FT-IR、1H NMR和极性参数反映出[Ch]Cl1-EG4具有更强的极性和更复杂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进一步对DES进行量子化学计算,表明[Ch]Cl1-Urea2中保留HBD间相互作用的同时形成了结构稳定的环状DES结构;而[Ch]Cl1-EG4对PAS更强的增溶性归因于EG分子以Cl-为中心形成了非共价相互作用更加复杂的DES复合物,凭借氢键协同效应实现了对底物多糖的增溶。2.磁性固体酸的制备及结构表征采用2 wt%卡拉胶替代传统乙醇-乙二醇体系,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3O4/TiO2/SO42-和 Fe3O4/SiO2-SO3H 两种磁性固体酸。通过 XRD、FI-IR、BET、TEM、VSM和NH3-TPD等分析手段发现所制备的磁性固体酸呈现球状形貌,具有标准的晶型和显着的顺磁性。其中,Ti基磁性固体酸表现出更强的酸性,而Si基固体酸具有更优异的表观参数。3.基于DES-磁性固体酸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基于DES对底物多糖良好增溶的基础上,与磁性固体酸构建了新型多糖硒化体系,评价不同溶剂体系对PAS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DMSO)、甲酰胺(Fm)和H2O由于溶解性较差、易还原硒化试剂和抑制反应正向进行,均表现出较低的硒化反应效率。此外,均相催化剂(H2SO4、HCl和HNO3)在糖链间较好的渗透作用造成多糖骨架被严重破坏。相比于此,基于DES-磁性固体酸体系制备的SePASs表现出优异的反应效率,其硒含量最高达到5666.20 μg/g,较常规硒化方法(1026.71μg/g)而言硒转化效率显着提升,并且硒化效率和糖链降解表现出明显的酸性依赖。结合FT-IR、XPS和NMR结果表明含硒基团以亚硒酸酯的形式在PAS的Man-C6位发生了不完全的O-6取代反应。对硒化产物的元素残留分析没有观察到溶剂和催化剂所涉及元素的残留。进一步对反应体系中磁性固体酸可循环使用性能评价表明,在4个硒化循环后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综上,DES-磁性固体酸体系能够对底物多糖实现良好增溶,显着促进多糖硒化反应效率,这对多糖结构修饰的合理设计以及后期多糖硒化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璇[3](2021)在《顺序一锅多酶级联合成不均一和均一的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文中研究指明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s)是由二糖重复单元组成的一类复杂线性多糖,糖链骨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硫酸化和异构化修饰,呈高负电性。二糖单元的组成及硫酸化修饰的差异造成糖链结构的多样性,也是GAGs功能多样化的结构本质。GAGs的重要生理功能及与重大疾病的密切关系受到国内外科学家们的关注。基于GAGs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药物研发、临床医学和日用化妆品等领域。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是由[-4GlcAβ1-3GalNAcβ1-]二糖重复单元构成的一类糖胺聚糖。根据硫酸化位点和修饰程度的不同,CS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类型不同的CS携带着多样的生物信息,参与了不同的生命过程。CS生物合成前体-未硫酸化修饰的软骨素(Chondroitin,CH)是部分致病菌荚膜多糖的结构组分,致病菌表达与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相似的糖链结构,其可能的功能在于帮助病原菌逃避宿主细胞的免疫防御;动物实验表明CH能够选择性下调促炎级联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基质中呈现高表达,可以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CS的生物活性与糖链长度和硫酸化修饰紧密相关,高分子量CS在临床上可以用于炎症反应的治疗,而低分子量CS则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的活性。由于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CS及其衍生物还用于生物材料和药物递送系统等研究领域。动物组织提取是商品化CS生产的主要方法,受生物体内多糖合成内在因素的影响,该方法难以获取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和糖链长度的CS糖链。结构明确CS糖链的高效获得成为制约其生物学功能全面阐述和新用途开发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均一CS糖链的制备领域已经发展了化学法、酶法、化学酶法、固相合成及微生物发酵等策略。这些策略均有各自的优势,但普遍存在步骤繁琐、纯化困难等挑战,因而高效制备CS糖链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应对CH糖链高效制备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体外合成方法学研究。将一锅多酶反应(One-Pot Multienzyme,OPME)体系优化并应用到CH糖链的体外合成研究中,结合了糖核苷酸denovo合成和糖基转移酶催化复杂糖链合成两个顺序反应步骤。能够以价格低廉的单糖为原料,通过酶促级联催化反应高效合成聚合度不均一的CH糖链,避免了价格昂贵糖核苷酸的大量使用,发展了经济、高效的聚合度不均一 CH糖链体外合成新策略。基于此,发展了聚合度均一 CH糖链的体外重塑合成技术:利用软骨素合酶以外源寡糖片段为受体进行同步化糖链延伸的反应特性,辅助使用糖链水解酶对不均一的CH糖链进行降解产生外源CH寡糖片段,建立均一 CH糖链的重塑合成技术,实现了聚合度均一 CH糖链的按需合成。论文第二章,为了寻求经济高效的CH糖链体外合成新策略,基于课题组在糖核苷酸酶法合成方面的工作基础,结合糖核苷酸de novo合成和CH糖链聚合反应两个顺序酶促反应过程,建立了顺序OPME体系,以级联进行的方式实现CH糖链的体外高效合成。该策略利用GalNAc和GlcA两种单糖为原料,首先通过多酶级联顺序合成相应的糖核苷酸,在两种糖核苷酸达到相似的转化率之后,通过 PmCS(Chondroitin synthase from Pasteurella multocida)的添加实现了 CH 糖链的高效合成(180 mg,45%)。该策略能够避免糖核苷酸的大量消耗,简化了产物纯化环节,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进一步利用原核生物酶底物选择宽泛性优势,在OPME体系中通过代谢掺入的策略引入系列GalNAc的结构类似物,制备了不均一 CH 糖链衍生物:Azido-CH(167 mg,38%)和 TFA-CH(154 mg,34%)衍生物;碱性条件处理TFA-CH后进一步制备了NH2-CH衍生物(20mg,91%)。随后利用Azido-CH糖链中引入的N3基团,通过Azide-Alkyne生物正交反应,开展化学交联CH水凝胶的制备。由于炔基试剂Alkyne-PEG-Alkyne的使用,CH糖链内部和糖链之间发生了多重交联,进而改变了CH糖链的表面结构,使其由未交联的光滑片状结构发展成交联后的多孔疏松结构。结果表明制备的CH水凝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在药物缓释、3D细胞培养和长效关节炎治疗药物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第三章,发展了低成本、高效的聚合度均一 CH糖链的体外重塑合成策略。化学结构明确的糖类化合物的高效获得是开展糖生物学和糖构效关系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体外OPME反应体系中实现不均一 CH糖链高效制备的基础上,分析CH糖链聚合反应过程,进一步发展了聚合度均一 CH糖链的重塑合成技术。利用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ase)也能够识别CH糖链并水解成四糖或六糖寡糖片段的催化反应特性,将不均一 CH糖链水解成CH tetrasaccharide[-4GlcAβ1-3GalNAcβ1-]2;随后将水解产物添加到顺序OPME体系中作为CH糖链聚合的起始受体,在CH合酶的催化下进行均一糖链的同步化延伸,构建了透明质酸酶辅助的聚合度均/一 CH糖链的体外重塑合成策略。通过对催化反应体系中受体/供体理论摩尔浓度比例及催化反应条件等因素的优化控制,合成了 4种低、中、高分子量且聚合度均一的CH糖链(36.3~49.2 mg,30~41%)。随后利用该策略开展了均一 CH糖链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制备了 4种分子量的均一 Azido-CH(7.6~23.2 mg,6~17%)和 4 种分子量的均一 TFA-CH(16.5~29 mg,12~21%)以及系列低分子量均一 CH衍生物。以CH tetrasaccharide为起始受体合成的均一 CH糖链及其衍生物的糖链长度受受体/供体理论摩尔浓度比的影响并表现出较好的线性依赖关系,为体外均一 CH糖链的按需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重塑合成策略也为其它GAGs和多糖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能够积极促进糖生物学和糖链构效关系等研究的发展。

徐伟琴[4](2021)在《鲜石斛果胶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改造及保肝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斛应用以“鲜品为上”,现代研究表明鲜石斛中多糖、总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含量高于干石斛,而对鲜石斛多糖类成分及其保肝活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鲜、干石斛果胶多糖保肝活性差异及结构分析,推测果胶发挥保肝活性的主要结构特征;接着,以超声波和酶法获得改性果胶的结构分析及保肝活性数据为基础,初步探讨果胶多糖结构与保肝活性构效关系,为鲜石斛深度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鲜石斛果胶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LD)小鼠保护作用优于干石斛。鲜、干石斛经p H 1.5酸水热提、脱蛋白、脱色、树脂柱纯化,0.3 M Na Cl洗脱,得到均一的鲜、干石斛果胶多糖(FDP、DDP),经小鼠急性毒性试验,FDP和DDP均为低毒性物质(LD50>2 g/kg b.w.)。以50%乙醇灌胃建立ALD小鼠模型,通过灌胃FDP、DDP(100、200、300mg/kg)三周后小鼠的肝指数、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肝脏中抗氧化酶指标、酒精代谢酶指标以及炎症指标评价其保肝活性。结果表明:FDP、DDP均可提高肝脏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肝指数、ALT、AST活力、TG、丙二醛(MDA)含量和炎症反应,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FDP在ALT、AST、TG指标、肝脏抗氧化酶及炎症指标方面明显优于DDP。(2)石斛多糖中乙酰化度(DAc)、分子量、甘露糖/葡萄糖、鼠李糖、支链可能是引起FDP、DDP保肝活性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FDP、DDP结构分析结果表明:FDP的DAc为16.4,分子量为14.8 k Da,主要由葡萄糖醛酸(Glc A)、半乳糖醛酸(Gal A)、半乳糖(Gal)、葡萄糖(Glc)、甘露糖(Man)及少量的鼠李糖(Rha)和木糖(Xyl)组成,含有同型半乳糖醛酸聚糖(HG)、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Ⅰ(RG-I)和木糖半乳糖醛酸聚糖(XGA)型多糖,糖苷键连接方式以1,4-linked-Glcp、1,4-linked-Gal Ap、1,6-linked-Galp和1,6-linkedManp为主。DDP的DAc为12.7,分子量集中在10.7 k Da和1.5 k Da,DDP的单糖组成与FDP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Rha的缺失和Man含量降低,含有HG和XGA型多糖,糖苷键连接方式主要有1,4-linked-Glcp、1,3,4-linked-Glcp、1,4-linkedGal Ap和T-linked-Galp。(3)超声波和果胶酶改性使果胶的DAc、分子量、单糖组成比例及支链度改变,但保肝活性略有降低。超声波(100、200、300、400W)和果胶酶(0.025、0.050、0.075、0.100 g/L)处理FDP获得了超声波改性果胶(U1、U2、U3、U4)及酶改性果胶(E1、E2、E3、E4),化学结构解析表明改性果胶基本构型和单糖种类基本不变。DAc、分子量、Gal、Rha、Man含量降低,Gal A、Glc、Glc A、Xyl及支链度增加。以ALT、AST、TG和抗氧化酶指标评价其保肝活性强弱依次为:FDP>U1>E1>DDP>U2>E2>U3>E3>U4>E4。(4)石斛果胶的DAc、支链度和分子量是影响石斛果胶保肝活性的关键结构。以FDP、DDP及超声波和果胶酶改性果胶(U1、U2、U3、U4及E1、E2、E3、E4)10种果胶的DAc、分子量、Glc A、Rha、Xyl、Man/Glc、支链度结构性质及保肝活性中血清中转氨酶、肝脏抗氧化酶、酒精代谢和抗炎指标为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影响石斛果胶保肝活性的关键结构为DAc、支链度和分子量。

施洋[5](2021)在《苍耳子抗炎活性多糖的研究》文中提出苍耳子(Fructus xanthii)为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的带总苞果实,在历代《中国药典》中均有收录。多糖是苍耳子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为了了解苍耳子多糖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本文对苍耳子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抗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论文的研究结果将为苍耳子多糖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采用热水、螯合剂、0.05 mol/L Na OH和1.0 mol/L Na OH四种溶剂从苍耳子中顺序提取出四种粗多糖组分WXP、CXP、BXP、AXP,并将WXP与AXP通过DEAE-52纤维素柱得到均一组分WXP-3与AXP-1。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WXP、BXP、AXP、CXP、WXP-3和AXP-1均为杂多糖,总糖含量分别为54.2%、68.3%、53.9%、45.9%、99.1%、92.6%,糖醛酸含量分别为9.3%、12.0%、10.3%、5.3%、7.2%、9.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7%、7.3%、15.4%、21.5%、0%、0%。6个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中均显示出典型的多糖官能团吸收峰。采用部分酸水解、甲基化等化学分析方法和GC、GC-MS、FT-IR、HPGPC、NMR等波谱学手段,对WXP-3和AXP-1的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WXP-3是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木糖、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带有部分RG-Ⅰ果胶区域的II型阿拉伯半乳聚糖(AG-II),以→6)-β-D-Galp-(1→、→2)-α-L-Rhap-(1→和→4)-β-D-Glcp-(1→为主体骨架,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的糖残基通过→6)-β-D-Galp-(1→的O-3连接在主链上。AXP-1是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组成的II型阿拉伯半乳聚糖,多糖骨架是在O-3位高度分支化的→6)-β-D-Galp-(1→,支链包括α-L-Araf-(1→、→5)-α-L-Araf-(1→、β-D-Glcp-(1→、→4)-α-D-Galp A-(1→。抗氧化实验表明,WXP、CXP、BXP、AXP可有效清除DPPH、OH和ABTS自由基并促进Fe3+还原,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抗炎活性研究表明,苍耳子粗多糖、均一多糖WXP-3和其脱支链多糖WXP-3s均可通过抑制NO的产生缓解细胞的炎症反应,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进一步研究表明,WXP-3可有效抑制促炎因子i NOS、IL-1β和TNF-α的m RNA表达和IκBα、NF-κB的磷酸化,保持NF-κB的三聚体失活状态,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表明,AXP-1和AXP-1s在各浓度下均可有效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NO释放以及吞噬活性(P<0.01)。与AXP-1相比,AXP-1s表现出更强的免疫调节活性,表明分支链的脱除和分子量的降低可有效提高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程玥[6](2021)在《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为国家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主要用于治疗脾虚食少、心神不安、肝劳实热闷怒等病症。多糖是茯苓菌核中一种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保肝、抗炎等多种活性。茯苓天然活性多糖由于得率低、分离纯化难等问题,目前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其粗提物或衍生物上,关于其均一组分的精细结构和许多生物活性还有待探索。目的:本课题以体外保肝活性为导向,通过水提醇沉结合阴离子交换树脂和凝胶柱层析技术从茯苓菌核中分离、纯化出若干不同的多糖组分,筛选活性最高的均一组分,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再通过体内肝损伤模型探究其发挥保肝作用的调节机制,以期阐明茯苓保肝活性多糖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理,探讨其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1)利用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综合脏器指数、肝组织病理变化、肝标志酶变化、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因子的生化水平等指标评价茯苓醇提物、水提物和多糖的预防肝损伤作用;(2)通过DEAE-52纤维素树脂和Sephadex S-500凝胶柱层析技术分级纯化茯苓多糖,利用CCl4构建人正常肝细胞体外损伤模型,以细胞保护活力、肝标志酶变化为指标,筛选茯苓多糖发挥保肝活性的均一组分;(3)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通过光谱扫描、离子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系统-凝胶色谱、甲基化、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对PCP-1C的结构特征进行表征;(4)再利用CCl4构建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均一多糖的体内保肝活性。结合H&E染色、生化指标测定、酶联免疫分析综合评价纯化的茯苓均一多糖预防肝损伤的作用,并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其结构与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结果:(1)茯苓水提物、醇提物和粗多糖的预处理对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各给药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ALT、AST、MDA、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SOD活性显着升高,且茯苓多糖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以茯苓多糖高剂量组最接近阳性药物组;(2)利用DEAE-纤维素和葡聚糖凝胶从茯苓多糖(PCP)中分离出5种不同的多糖组分(PCP1、PCP2、PCP-1A、PCP-1B和PCP-1C)。理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组分得到了较好的富集和分离,体外保肝活性实验指向PCP-1C为主要保肝活性组分,且呈现出较好的均一性;(3)PCP-1C数均分子量为17 k Da,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岩藻糖组成,摩尔比为43.5:24.4:17.4:14.6。结构表征表明PCP-1C的主链主要由1,6-α-D-Galp构成,分支包括T-α-D-Manp,1,3-β-D-Glcp,1,4-β-D-Glcp,1,6-β-D-Glcp,T-β-D-Glcp,T-α-L-Fucp和1,3-α-L-Fucp;(4)对PCP-1C的体内保肝活性评价结果显示,PCP-1C显示出优越的保肝活性,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肝损伤特征转氨酶的升高,提高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和炎性因子的产生。此外,PCP-1C可能通过抑制核受体CAR的表达以及干扰四氯化碳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的激活,缓解小鼠肝损伤。结论:茯苓多糖为茯苓发挥保肝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并从其中进一步分离富集出主要活性均一组分PCP-1C。PCP-1C的分子量为17 k Da,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主要由1,6-α-D-半乳糖和α-D-甘露糖构成其重复单元。药理实验表明,该多糖可通过调节CAR蛋白的表达,抑制CYP2E1酶的活性,减少有毒CCl4代谢产物的产生。这为多糖在肝脏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前景。

唐硕[7](2021)在《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免疫活性及其功能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是一种水溶性聚糖,存在于部分植物细胞壁中。落叶松(Larix spp.)为松科落叶松属的落叶乔木,是我国东北、内蒙古林区以及华北、西南的高山针叶林的主要林分。落叶松含有丰富的阿拉伯半乳聚糖,是提取阿拉伯半乳聚糖的主要原料。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落叶松多糖资源,本文围绕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评价等开展系统研究,并研究多糖分支结构对阿拉伯半乳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糖功能化修饰与改性(硫酸酯化修饰、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制备),拓展了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生物功能,提高其抗癌活性。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多糖的开发、功能化改性、生物活性评价等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热水浸提法从华北落叶松中提取水溶性阿拉伯半乳聚糖,经聚酰胺脱色、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和Superdex 75凝胶层析对多糖进行组分分离,得到两种阿拉伯半乳聚糖多糖组分AGW和AGS,得率分别为3.0%和6.6%(w/w)。两种多糖结构表征表明:AGW和AGS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5.3 k Da和18.4 k Da;AGW和AGS均为纯多糖成分,分子中不含蛋白质或者氨基酸组分;两者均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但糖基摩尔比有微小差异;两种多糖一级结构相似,均由半乳糖通过β-1,3-糖苷键形成主链,在主链半乳糖基的O-6位置以β-1,6-连接方式连接有半乳糖侧链,α-L-Araf残基连接到侧链β-D-Galp残基的O-6位置,T-Araf残基则通过α-1,3-连接方式与α-L-Araf残基O-3位置相连接,而T-Arap残基则直接连接到β-D-Galp侧链残基的O-6位置上。AGS具有聚电解质效应,在盐离子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溶液行为。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为体外模型评价两种阿拉半乳聚糖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AGW和AGS具有细胞安全性,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的分化,具有显着免疫调节活性,并能特异地激活潜在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免疫应答,促进免疫因子NO、TNF-α、IL-1β和IL-6的分泌以及相关免疫因子mRNA的表达。研究了多糖侧链基团对阿拉伯半乳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作用。采用Smith降解法部分去除AGW侧链糖基,制备得到两种分支度不同的多糖(DAGW1和DAGW2)。Smith降解后多糖结构分析表明,DAGW1和DAGW2中的阿拉伯糖基和半乳糖基未被完全降解,含量分别为5.05%和94.95%以及2.16%和97.84%。支链脱除使得低分支度聚糖DAGW1和DAGW2的构象发生变化,由无序转变为随机线圈状态。生物活性评价表明,经Smith降解处理后,DAGW1和DAGW2并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并仍然具有免疫刺激活性;但是侧链度高的DAGW1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分泌细胞因子的促进能力高于侧链度低的DAGW2,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侧链基团分支度对其生物学活性有较大影响。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AGS进行硫酸酯化修饰,得到4种硫酸酯化多糖(S-AGS1-1、S-AGS1-3、S-AGS1-5和S-AGS1-7),取代度分别为0.80、0.72、0.67和0.61,分子量分别为22.03、20.89、19.96、19.24 k Da。以人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体外模型,发现四种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均以剂量依赖方式对上述三种癌细胞的生长产生显着抑制作用,并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最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结果表明,硫酸酯化修饰可以赋予阿拉伯半乳聚糖抗癌活性,而DS为0.72的抗癌效果最佳。以AGS为表面修饰剂,利用亚硒酸钠和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反应成功制备AGS多糖硒纳米复合物(AGS-SeNPs),并通过控制亚硒酸钠和AGS比例分别得到3种硒纳米复合物(AGS-SeNP1、AGS-SeNP2和AGS-SeNP3),其粒径大小分别为94.24、151.90和173.2 nm。AGS-SeNPs的颗粒均显示出相似的均一球形,并且分散均匀。AGS-SeNPs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肿瘤细胞A549、HepG-2和MCF-7的生长,在AGS-SeNPs的干预下大量凋亡小体出现,通过介导细胞凋亡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结果表明,阿拉伯半乳聚糖可以稳定硒单质形成纳米颗粒,赋予阿拉伯半乳聚糖硒纳米颗粒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阿拉伯半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水溶性免疫增强剂,可作为保健品或者疾病的辅助治疗剂。同时,通过阿拉伯半乳聚糖结构修饰和制备多糖纳米颗粒可进一步丰富多糖功能,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植物多糖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王莹[8](2020)在《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枸杞的水溶性多糖是枸杞发挥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但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尚在探索研究中。近些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多糖等低生物利用度产品的作用机制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枸杞多糖(The polysaccharides of Lycium barbarumL.,LBP)对肠道菌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与免疫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和RAW 264.7细胞为模型,考察了 LBP体内外免疫功能以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且结合LBP肠跨膜转运情况,以期深入探讨LBP的免疫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途径。多糖的结构与活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立能反映其结构、纯度特性的多糖质控方法对于多糖产品的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糖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质控方法研究进展缓慢。本研究拟采用多种分析技术联用方式对LBP初级结构进行测定,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得到影响LBP免疫活性发挥的主要结构特征,形成能反映LBP关键结构特征的质控方法,以控制和指导LBP的制备;同时结合体外免疫和抗氧化活性测定对不同产地枸杞中LBP进行比较,为我国枸杞资源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枸杞粗多糖;采用苯酚硫酸-UV法测定总糖含量;咔唑硫酸-UV法测定酸性糖含量;建立PMP衍生化-HPLC-PDA法测定LBP中单糖组成及摩尔百分比;采用GPC-RI-MALLS联用法测定LBP的相对分子量(Mw)、分散系数(PDI)以及空间构象(α);采用甲基化-GC/MS法对LBP糖的连接位置进行测定。2、在LBP分离纯化过程中,分别对乙醇沉淀法、膜分离法、色谱柱分离法进行考察,以获得高纯度的均一的LBP成分。3、以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外消化状态,考察LBP在消化液中的稳定性。采用FITC对LBP进行荧光标记,再采用Caco-2细胞模型对FITC-LBP的跨膜吸收进行研究,获得表观渗透系数Papp。4、以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为模型,考察LBP对细胞增殖活性、吞噬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blot法初步分析LBP对信号通路的影响。5、采用CTX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考察LBP对小鼠免疫器官、巨噬细胞吞噬指数、脾脏中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及血清中IgG、IgM水平的影响。6、采用16S rDNAV3+V4高变区测定技术,对不同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统计;同时采用Pearson统计法分析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HE染色法对小鼠肠粘膜形态进行观察。7、对不同产地(宁夏、新疆、青海)枸杞中的LBP进行提取和纯化,采用已建立的方法对其产率和初级结构进行测定,并对LBP单糖组成及糖连接方式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对不同产地LBP体外免疫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LBP初级结构测定本实验所得LBP是总糖含量为66.9%的酸性杂多糖;由9种单糖组成,分别为: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LBP分子量测定呈现出2个分离不完全的色谱峰,峰1的Mw为 1.37×106Da(PDI为 1.58);峰 2 的 Mw 为 8.83 × 104Da(PDDI为 1.48);α(Rg-M曲线的斜率值)为0.237,初步推断LBP在0.1%NaCl溶液中呈现紧缩的球型;LBP中主要有14种糖的连接方式,以(1→4)GalA连接为主。本实验采用的定量测定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经方法学验证符合实验要求。2、LBP的分离纯化 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和HW-65层析柱相结合的方法对LBP进行分离,获得两个高纯度均一成分:LBP1和LBP2,其Mw分别为1207400 Da和 125000 Da。3、LBP在体外消化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转运能力 通过Mw测定表明LBP1和LBP2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未发生降解;在肠跨膜转运实验中培养的Caco-2单细胞模型经验证紧密性和完整性良好,可模拟小肠上皮细胞;采用经验证标记成功的FITC-LBP1和FITC-LBP2进行Caco-2细胞跨膜转运实验,其累积转运率分别为0.99%和1.15%,Papp<1.0 × 10-6cm·s-1,说明两个LBP组分在小肠中均不易被吸收。4、LBP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其机制研究 LBP1和LBP2均能显着促进RAW 264.7细胞增殖,增强其吞噬能力;提高细胞中IL-6、TNF-α、IL-1β和iNOS的mRNA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诱导巨噬细胞p-JNK MAPKs信号通路的激活,且其激活程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在对RAW 264.7的调节作用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5、LB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比于模型组,LBP1和LBP2均显着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促进脾脏中T、B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血清中IgG、IgM的含量;同时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在体内免疫调节功能上,LBP1效果优于LBP2(P<0.05)。6、LBP对免疫抑制小鼠肠道菌群及肠粘膜的影响 高剂量LBP1和LBP2给药组可逆转由CTX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使OTU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比较不同实验组菌群结构发现:LBP可显着提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科和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某些菌群,如大肠杆菌,Parabacteroides和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科水平上,乳杆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和双歧杆菌与免疫调节呈显着正相关,而大肠杆菌、瘤胃菌科与毛螺旋菌科与免疫调节呈显着负相关。同时发现低剂量LBP组对肠道菌群无明显调节作用。此外,经LBP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修复由CTX引起的小鼠肠道粘膜损伤。7、基于LBP测定的不同产地枸杞质量评价 不同产地LBP结构和体外活性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单糖组成和糖的连接位置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但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的产率相差较大,在1.6%~4.4%之间,青海枸杞LBP的平均产率显着低于新疆和宁夏枸杞子(P<0.05)。研究结论1、基于不同产地LBP结构共性特征及构效关系分析,初步形成了 LBP质控方法。包括对LBP中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四种主要单糖进行含量测定,对LBP的Mw及PDI的范围进行检查,同时以LBP单糖组成对照指纹图谱对待测LBP进行相似度分析,相似度应不得低于0.90。此法极大提高LBP检测的专属性,可有效的反映LBP关键结构属性,且检测指标与其活性密切相关,可将LBP及其相关产品与其他中药多糖进行有效区分。2、不同产地枸杞中LBP结构及体外活性具有高度一致性,但LBP产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对于多糖成分,种属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关键影响,而地域对多糖产率有较大影响。宁夏一直被认为是枸杞的道地产区,本研究从多糖的角度部分阐明了宁夏产区枸杞的质量优势。3、体内外实验均表明LBP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RAW264.7细胞实验表明LBP可通过激活p-JNK MAPKs细胞通路对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产生影响;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实验表明LBP可改善CTX导致的小鼠免疫器官萎缩,并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发现LBP1的效果优于LBP2,说明Mw是影响LBP免疫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4、高剂量LBP可改善免疫抑制小鼠菌群多样性,提高某些菌群的相对丰度,此类菌群或可直接激活相关免疫通路,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或与SCFA的产生相关,可增强肠道粘液屏障功能。同时发现LBP可降低某些潜在的致病菌,而此类致病菌亦与结肠炎、结肠癌等疾病相关。5、结合LBP在Caco-2跨膜研究中转运率很低的结果,初步推测LBP进入肠道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是其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剂量LBP无明显肠菌群调节作用,说明LBP免疫作用途径与其剂量紧密相关。

蔡国林[9](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芽孢杆菌及其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可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机体免疫能力,然而,由于其益生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芽孢杆菌及其EPS在动物饲料生产中的精准使用。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一株产抑制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血凝性EPS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对EPS的结构进行解析,研究EPS对典型肠道病原微生物ETEC的抑制作用与机理,探索EPS对定向增殖乳酸菌的调控作用,最后考察EPS对Pb2+诱导肠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阐明芽孢杆菌EPS的益生作用。本研究为芽孢杆菌EPS应用于防治动物应激,取消养殖端抗生素的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其EPS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实现其在养殖过程中的精准调控提供新的思路。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获得一株产抑制ETEC血凝性EPS的芽孢杆菌,采用基于16S rRNA测序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鉴定其为解淀粉芽孢杆菌JN4(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JN4)。解淀粉芽孢杆菌JN4的EPS在4 g·L-1时就能抑制ETEC的血凝性,通过DEAE Sepharose FF和Sepharose CL-6B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高ETEC血凝性抑制活力的多糖EPS-JN4,回收率为90.2%。多糖EPS-JN4的分子量为8 kDa,聚合度约为50,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果糖,其摩尔比为1:46.1,表明多糖EPS-JN4是一种分子量较小的果聚糖。进一步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等技术,推定多糖EPS-JN4是一种含有支链的左聚糖,含有7个重复单元,每个重复单元含5个(2→6)-β-D-果糖基和1个(1,2→6)-β-D-果糖基作为分支点,侧链连接着1个2-β-D-果糖基。多糖EPS-JN4和其它类型的果聚糖相比,具有更高的抑制ETEC血凝性的活力。(2)多糖EPS-JN4可以充当受体类似物与ETEC细胞黏附素结合,从而抑制ETEC在肠道细胞上黏附。多糖EPS-JN4可以抑制ETEC生长,推迟其进入对数生长期,但不能完全杀灭ETEC。对多糖EPS-JN4的抑菌机制研究表明,它是通过和ETEC黏附,抑制ETEC的呼吸代谢作用,从而延缓其生长和代谢。多糖EPS-JN4还可以降低由ETEC介导的促炎基因的表达,并降低ETEC对抑炎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减缓ETEC介导的炎症反应。此外,多糖EPS-JN4和低聚半乳糖具有协同作用,可以联合使用降低ETEC在肠道细胞上的黏附率。(3)多糖EPS-JN4能够抵抗动物消化系统α-淀粉酶和胃酸的降解,从而保证它进入肠道后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多糖EPS-JN4对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属具有增殖作用,特别是对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具有特异性的增殖作用。罗伊氏乳杆菌JN101利用多糖EPS-JN4的生长速率较葡萄糖慢,但最终菌浓差异不明显,主要代谢产物乳酸较葡萄糖组降低了10.5%,但乙酸含量提高了23.9%。多糖EPS-JN4增殖的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肠道耐受性显着提高,表面疏水性提高了73.5%,肠道黏附率相对提高了2.6倍;同时其细胞膜蛋白和脂类物质含量提高了40.2%和104.8%,其中,C18不饱和脂肪酸提高了86.8%;此外,S-表层蛋白和延伸因子EF-Tu分别提高了2.2倍和1.6倍,是其在肠道细胞上更易黏附的重要因素。(4)代谢组学分析表明,多糖EPS-JN4和葡萄糖增殖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其中13种代谢物含量增加,如N-乙酰-精氨酸,葡萄糖苷和3-磷酸甘油酯分别上调了112.36,84.51和19.62倍。代谢通路分析表明,精氨酸合成和代谢通路是不同碳源增殖罗伊氏乳杆菌JN101的重要差异点,鞘脂类和磷酸甘油酯的代谢通路导致细胞膜组成差异,而乙醛酸和二元酸的代谢通路导致胞外乳酸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差异。(5)多糖EPS-JN4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各种自由基导致的DNA断裂。多糖EPS-JN4可以捕获Pb2+诱导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提高细胞抗氧化酶系活力,阻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进而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多糖EPS-JN4还可以直接吸附Pb2+避免其诱导的肠道氧化损伤。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Qmax为53.2 mg·g-1。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吸附是一个快速、高效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在100 min时已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3.1%,并在240 min左右达到平衡值。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表明,多糖EPS-JN4主要通过羟基和羧基等基团来吸附Pb2+。

程玥,丁泽贤,张越,姜悦航,王雷,罗建平,彭代银,俞年军,陈卫东[10](2020)在《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茯苓为国家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茯苓多糖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等药理活性,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总结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及近年来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全面深入探讨茯苓多糖的化学组成和活性,讨论当前存在问题,为深入探究茯苓多糖构效关系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二、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研究进展
        1.1 ALV-J流行病学特点
        1.2 ALV的理化特征与基因结构特点
        1.2.1 形态学特征
        1.2.2 ALV的理化特性
        1.2.3 ALV基因结构
        1.3 ALV的复制
        1.4 ALV-J的致瘤特点
        1.5 ALV-J致病性及危害
        1.6 ALV-J的检测和诊断
        1.6.1 血清学检测
        1.6.2 免疫荧光技术(IFA)
        1.6.3 免疫组化技术
        1.6.4 病毒基因检测
        1.7 ALV-J的防控
        1.7.1 免疫接种
        1.7.2 药物治疗
        1.7.3 种群净化措施
    2 松花粉概述
    3 多糖
        3.1 多糖提取方法
        3.1.1 经典法
        3.1.2 超声波法
        3.1.3 酶法
        3.1.4 其他方法
        3.2 多糖分离纯化
        3.2.1 分级沉淀
        3.2.2 柱分离
        3.2.3 膜分离
        3.3 多糖的生理功能
        3.3.1 抗肿瘤作用
        3.3.2 免疫增强作用
        3.3.3 抗病毒作用
        3.3.4 其他功能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单体分离鉴定及构效关系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与病毒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马尾松花粉粗多糖提取
        2.1.1 花粉除脂
        2.1.2 多糖提取纯化
        2.1.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2.2 单体多糖分离纯化
        2.3 单体多糖活性体外评价
        2.3.1 细胞复苏及培养
        2.3.2 细胞毒性试验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
        2.3.3.1 病毒TCID_(50)的测定
        2.3.3.2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p27 抗原
        2.3.3.3 qPCR方法检测病毒拷贝量
        2.4 多糖及单体组分表征
        2.4.1 单体多糖分子量测定
        2.4.2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表征
        2.4.3 单体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2.4.4 单体多糖三螺旋结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脱蛋白纯化表征
        3.2 总多糖提取条件筛选
        3.3 单体多糖的分离纯化
        3.4 不同pH条件下单体多糖提取效率比较
        3.5 细胞毒性试验
        3.6 多糖组分体外抗病毒活性评价
        3.6.1 多糖组分对p27 抗原表达的影响
        3.6.2 qPCR方法检测多糖组分病毒拷贝量
        3.7 单体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布
        3.8 单体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3.9 单糖组成的测定
        3.10 单糖组成相对含量
        3.11 三螺旋结构的测定
        3.12 NaOH处理PPP-2 抗病毒活性研究
    4 讨论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制备及抗ALV-J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2.1.1 壳聚糖空白纳米药物(CS NPs)制备
        2.1.2 载药纳米药物(CS-PPPs NPs)制备
        2.2 CS-PPPs NPs体外表征
        2.2.1 透射电镜表征
        2.2.2 粒径及分布表征
        2.2.3 包封率测定
        2.2.4 载药量测定
        2.2.5 体外释放试验
        2.3 CS-PPPs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2.3.1 细胞毒性试验
        2.3.2 细胞荧光标记试验
        2.3.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2.4 纳米药物体内评价
        2.4.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2.4.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2.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2.4.4 大体剖检
        2.4.5 组织病理观察
        2.4.6 mRNA水平检测血浆病毒载量
        2.4.7 免疫器官指数
        2.4.8 白细胞检测
        2.4.9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2.4.10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流出曲线图
        3.2 制备工艺筛选
        3.2.1 壳聚糖浓度筛选
        3.2.2 TPP比例筛选
        3.2.3 多糖占壳聚糖浓度筛选
        3.3 体外释放试验
        3.4 纳米药物体外评价
        3.4.1 纳米药物细胞毒性试验
        3.4.2 体外荧光标记
        3.4.3 体外抗病毒活性试验
        3.5 纳米药物体内试验
        3.5.1 纳米药物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3.5.2 临床症状
        3.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3.5.4 大体剖检
        3.5.5 组织病理观察
        3.5.6 纳米药物对ALV-J在鸡体复制的影响
        3.5.7 免疫器官指数
        3.5.8 白细胞检测
        3.5.9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
        3.5.10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抗体靶向的壳聚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增强松花粉多糖抗ALV-J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动物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基于抗体靶向的松花粉多糖壳聚糖纳米药物(Ab-CS-PPPs NPs)制备
        2.1.1 壳聚糖抗体(Ab-CS)复合物的制备
        2.1.2 Ab-CS-PPPs NPs制备
        2.2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2.2.1 红外光谱表征
        2.2.2 透射电镜(TEM)表征
        2.2.3 粒径及分布表征
        2.2.4 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2.2.5 体外释放试验
        2.3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2.3.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2.3.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2.3.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2.4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2.4.1 细胞毒性研究
        2.4.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研究
        2.5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2.5.1 Ab-CS-PPPs NPs体外抗病毒活性表征
        2.5.2 ALV-J体内感染模型建立及分组
        2.5.3 泄殖腔排毒监测
        2.5.4 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观察
        2.5.5 血浆病毒载量检测
        2.6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2.6.1 免疫器官指数
        2.6.2 白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换率(LTR)测定
        2.6.3 血清中IL-2和IFN-γ分泌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Ab-CS-PPPs NPs理化表征
        3.1.1 Ab-CS复合物制备及红外表征
        3.1.2 Ab-CS-PPPs NPs粒径、包封率及载药量表征
        3.1.3 Ab-CS-PPPs NPs形态及粒径表征
        3.1.4 体外释放试验
        3.2 Ab-CS-PPPs NPs体内外ALV-J靶向试验
        3.2.1 Ab-CS-PPPs NPs细胞靶向研究
        3.2.2 Ab-CS-PPPs NPs体内靶向组织分布研究
        3.2.3 Ab-CS-PPPs NPs体内靶器官抑制ALV-J复制研究
        3.3 Ab-CS-PPPs NPs毒理及代谢研究
        3.3.1 Ab-CS-PPPs NPs细胞毒性试验
        3.3.2 Ab-CS-PPPs NPs体内代谢行为研究
        3.4 Ab-CS-PPPs NPs体内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3.4.1 体外抗病毒活性
        3.4.2 临床症状
        3.4.3 泄殖腔排毒监测
        3.4.4 大体剖检
        3.4.5 组织病理观察
        3.4.6 血浆病毒载量
        3.5 Ab-CS-PPPs NPs缓解ALV-J免疫抑制研究
        3.5.1 免疫器官指数
        3.5.2 白细胞检测
        3.5.3 抗体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LTR测定
        3.5.4 纳米药物对感染ALV-J鸡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测定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元素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1.1 硒元素的特殊化学性质
        1.1.2 不同形式硒的特性
    1.2 多糖及其硒化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1 多糖的构效关系
        1.2.2 多糖硒化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2.3 多糖硒化衍生物的制备
    1.3 低共熔溶剂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1.3.1 低共熔溶剂的化学性质
        1.3.2 低共熔溶剂在多糖领域的应用
    1.4 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固体酸的分类及催化特性
        1.4.2 固体酸催化剂在多糖领域的应用
        1.4.3 固体酸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圆头蒿多糖在[Ch]Cl-Urea、[Ch]Cl-EG中的溶解机理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分析手段
        2.1.4 低共熔溶剂(DES)的制备
        2.1.5 低共熔溶剂(DES)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DES的制备
        2.2.2 DES的结构表征
        2.2.3 DES作用后PAS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ES-磁性固体酸体系介导PAS硒化反应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及分析手段
        3.1.4 磁性固体酸的制备
        3.1.5 磁性固体酸的表征
        3.1.6 硒化圆头蒿多糖(Se PAS)的合成
        3.1.7 硒化圆头蒿多糖(Se PAS)的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磁性固体酸的结构表征
        3.2.2 基于DES-磁性固体酸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
        3.2.3 硒化多糖的结构表征
        3.2.4 元素残留分析
        3.2.5 磁性固体酸可循环使用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顺序一锅多酶级联合成不均一和均一的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糖胺聚糖
    1.2 硫酸软骨素
        1.2.1 硫酸软骨素的结构
        1.2.2 硫酸软骨素的功能
    1.3 结构明确的硫酸软骨素的制备方法
        1.3.1 硫酸软骨素的化学和酶法降解
        1.3.2 硫酸软骨素的化学合成
        1.3.3 硫酸软骨素的酶法合成
        1.3.4 硫酸软骨素的化学酶法合成
        1.3.5 硫酸软骨素的其他合成方法
    1.4 硫酸软骨素衍生物的合成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顺序一锅多酶级联合成不均一软骨素糖链及其衍生物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载体和菌株
        2.2.2 试剂和耗材
        2.2.3 缓冲液和培养基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的表达与纯化
        2.3.2 酶催化活性分析
        2.3.3 酶浓度比例优化
        2.3.4 一锅多酶策略合成不均一软骨素多糖
        2.3.5 一锅多酶策略合成不均一软骨素多糖衍生物
        2.3.6 不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鉴定
        2.3.7 交联软骨素的合成与鉴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酶的表达与纯化
        2.4.2 酶催化活性分析
        2.4.3 酶浓度比例优化
        2.4.4 不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鉴定
        2.4.5 交联软骨素的合成与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均一软骨素糖链及其衍生物的重塑酶法合成策略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载体和菌株
        3.2.2 试剂和耗材
        3.2.3 缓冲液和培养基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受体的合成及分离纯化
        3.3.2 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重塑酶法合成策略
        3.3.3 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鉴定
        3.3.4 低分子量均一软骨素衍生物的重塑酶法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受体的合成及分离纯化
        3.4.2 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重塑酶法合成策略
        3.4.3 均一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的鉴定
        3.4.4 低分子量均一软骨素衍生物的重塑酶法合成
    3.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鲜石斛果胶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改造及保肝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鲜(干)石斛简介
    1.2 果胶多糖的研究现状
        1.2.1 果胶多糖的结构
        1.2.2 果胶多糖的提取分离
        1.2.3 果胶多糖的生物活性
        1.2.4 果胶多糖的构效关系研究
        1.2.5 果胶多糖的结构改性
    1.3 石斛多糖研究现状
        1.3.1 石斛多糖的结构
        1.3.2 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
        1.3.3 石斛多糖的结构解析
        1.3.4 石斛多糖的保肝活性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石斛果胶多糖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
        2.2.1 鲜(干)石斛果胶多糖提取及纯化
        2.2.2 石斛果胶中糖醛酸、总糖、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
        2.2.3 石斛果胶多糖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2.2.4 石斛果胶多糖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
        2.2.5 石斛果胶多糖急性毒性实验
        2.2.6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2.2.7 鲜、干石斛果胶多糖对ALD小鼠的保护作用
        2.2.8 小鼠肝指数和脾指数的测定
        2.2.9 血清中ALT、AST、TG的测定
        2.2.10 肝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和MDA的测定
        2.2.11 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力测定
        2.2.12 炎症指标COX-2、iNOS酶活力测定
        2.2.13 肝组织病理切片
        2.2.1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糖醛酸、总糖、蛋白质标准曲线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3 DEAE-纤维素-52 柱层析纯化结果
        2.3.4 果胶多糖的急性毒性实验
        2.3.5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2.3.6 小鼠肝指数和脾指数结果分析
        2.3.7 血清中ALT、AST、TG的结果分析
        2.3.8 肝组织抗氧化酶活力和MDA结果分析
        2.3.9 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活力结果分析
        2.3.10 抗炎症指标COX-2、iNOS酶活力测定
        2.3.11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斛果胶多糖理化性质及结构的初步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果胶多糖基本理化性质和凝胶性质分析
        3.2.2 果胶多糖的FT-IR光谱测定
        3.2.3 果胶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3.2.4 果胶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3.2.5 果胶多糖的甲基化分析
        3.2.6 果胶多糖的~1H核磁光谱测定
        3.2.7 果胶多糖的扫描电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果胶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凝胶性质分析
        3.3.2 FT-IR光谱
        3.3.3 分子量测定
        3.3.4 单糖组成测定
        3.3.5 甲基化分析
        3.3.6 ~1H核磁光谱测定
        3.3.7 SEM电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鲜石斛果胶的结构修饰、保肝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4.2.1 FDP的超声波和酶法改性
        4.2.2 改性果胶的理化性质
        4.2.3 改性果胶的结构分析
        4.2.4 改性果胶的保肝活性评价
        4.2.5 果胶构效关系初步分析
        4.2.6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改性果胶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凝胶特性分析
        4.3.2 改性果胶的FT-RI光谱
        4.3.3 改性果胶的分子量分析
        4.3.4 改性果胶的单糖组成分析
        4.3.5 改性果胶的表观形态分析
        4.3.6 改性果胶的保肝活性评价
        4.3.7 果胶多糖构效关系初步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苍耳子抗炎活性多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1.2 多糖的理化性质
        1.1.3 多糖的结构表征与构效关系
        1.1.4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1.2 苍耳子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苍耳子粗多糖的提取
        2.4.2 苍耳子多糖的分离纯化
        2.4.3 苍耳子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2.4.4 苍耳子多糖结构表征
        2.4.5 抗氧化活性分析
        2.4.6 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2.4.7 抗炎活性分析
        2.4.8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苍耳子粗多糖的理化性质
        3.1.1 多糖的化学组成分析
        3.1.2 多糖的热力学分析
        3.1.3 多糖的化学结构
    3.2 均一组分的一级结构表征
        3.2.1 均一组分的理化性质
        3.2.2 WXP-3 的结构解析
        3.2.3 AXP-1 的结构解析
    3.3 苍耳子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3.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3.3.2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
        3.3.3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3.3.4 铁还原能力
    3.4 苍耳子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分析
        3.4.1 细胞增殖活性
        3.4.2 NO释放量
        3.4.3 中性红吞噬实验
    3.5 苍耳子多糖抗炎活性分析
        3.5.1 粗多糖的细胞增殖活性
        3.5.2 粗多糖的NO生成量
        3.5.3 均一多糖的细胞增殖活性
        3.5.4 均一多糖的NO生成量
        3.5.5 均一多糖对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影响
        3.5.6 均一多糖对信号通路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不同茯苓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茯苓不同组分的提取分离
        2.2 动物分组给药及处理
        2.3 肝脏、脾脏指数测定
        2.4 肝功能生化检测
        2.5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2.6 肝组织中SOD,MDA,IL-1β,IL-6和TNF-α含量测定
        2.7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茯苓提取物的制备
        3.2 对小鼠一般特征的影响
        3.3 对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的影响
        3.4 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影响
        3.5 对小鼠肝组织中SOD、MDA水平的影响
        3.6 对小鼠肝组织中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茯苓保肝活性多糖的分级分离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茯苓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2.2 茯苓多糖不同组分的理化性质测定
        2.3 细胞培养
        2.4 茯苓多糖不同组分的体外保肝活性筛选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CP的分离纯化及保肝组分筛选
        3.2 PCP1 的分离纯化及保肝活性组分筛选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茯苓活性均一多糖的结构解析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1.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紫外全波长扫描
        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 均一性和分子量测定
        2.4 单糖组成分析
        2.5 甲基化分析
        2.6 核磁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紫外全波长扫描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 均一性和分子量测定
        3.4 单糖组成分析
        3.5 甲基化分析
        3.6 核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茯苓均一多糖的保肝机制初步探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饲养
        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2.3 酶联免疫分析
        2.4 H&E染色
        2.5 Western Blot分析
        2.6 数学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CP-1C缓解CCl_4诱导的肝酶功能障碍
        3.2 PCP-1C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影响
        3.3 PCP-1C抑制CCl_4诱导的氧化应激
        3.4 PCP-1C抑制CCl_4诱导的炎症反应
        3.5 PCP-1C对 CYP2E1和CAR蛋白表达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全文讨论与总结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免疫活性及其功能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
        1.2.1 多糖提取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多糖的结构解析
    1.3 多糖的生物活性
        1.3.1 抗氧化活性
        1.3.2 免疫调节活性
        1.3.3 抗肿瘤活性
        1.3.4 降血糖、降血脂活性
        1.3.5 其他活性
        1.3.6 多糖的构效关系
    1.4 多糖的原位修饰
        1.4.1 多糖硫酸化修饰与活性
        1.4.2 多糖乙酰化修饰与活性
        1.4.3 多糖羧甲基化修饰与活性
        1.4.4 多糖的其他修饰
    1.5 多糖载体的应用
        1.5.1 多糖纳米粒子合成
        1.5.2 多糖自组装及基因药物载体
    1.6 阿拉伯半乳聚糖研究概况
        1.6.1 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结构特征
        1.6.2 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生物活性
        1.6.3 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应用
    1.7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阿拉伯半乳聚糖提取
        2.3.2 总糖含量测定
        2.3.3 色素脱除
        2.3.4 阿拉伯半乳聚糖分离纯化
        2.3.5 阿拉伯半乳聚糖结构表征
        2.3.6 多糖刚果红实验
        2.3.7 多糖盐溶液行为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提取
        2.4.2 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
        2.4.3 阿拉伯半乳聚糖结构解析
        2.4.4 阿拉伯半乳聚糖分子构象测定
        2.4.5 阿拉伯半乳聚糖的聚电解质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多糖溶液配制
        3.3.2 细胞培养与传代
        3.3.3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4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3.3.5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3.6 多糖对RAW264.7 细胞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3.7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多糖对RAW264.7 细胞释放NO的影响
        3.4.4 多糖对RAW264.7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4.5 多糖对RAW264.7 细胞i NOS和 mRNA表达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阿拉伯半乳聚糖支链对免疫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Smith降解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单糖组分分析
        4.3.4 甲基化分析
        4.3.5 核磁共振分析
        4.3.6 刚果红实验
        4.3.7 免疫活性实验
        4.3.8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mith降解原理
        4.4.2 红外光谱分析
        4.4.3 单糖组分分析
        4.4.4 甲基化分析
        4.4.5 核磁分析
        4.4.6 刚果红分析
        4.4.7 免疫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阿拉伯半乳聚糖的硫酸化修饰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硫酸酯化多糖的制备
        5.3.2 硫酸酯化多糖结构表征
        5.3.3 抗癌活性评价
        5.3.4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制备
        5.4.2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取代度
        5.4.3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分子量
        5.4.4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红外光谱
        5.4.5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糖基组分分析
        5.4.6 硫酸酯化阿拉伯半乳聚糖抗肿瘤活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阿拉伯半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试剂
    6.3 实验方法
        6.3.1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制备
        6.3.2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表征
        6.3.3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评价
        6.3.4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合成
        6.4.2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表征
        6.4.3 阿拉伯半乳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8)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1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标准现状
        2 中药多糖制备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进展及评价
        3 中药多糖质量控制新技术
        4 中药多糖质控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总结与展望
    综述二 枸杞多糖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研究进展
        1 枸杞多糖的结构特征
        2 枸杞多糖的免疫调节及其作用机制
        3 总结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枸杞多糖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第一节 枸杞多糖结构分析方法的建立
    第二节 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枸杞多糖在胃肠液中的稳定性及肠跨膜研究
第二章 枸杞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第三章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 枸杞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枸杞多糖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
    第二节 枸杞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肠粘膜形态的影响
第五章 枸杞多糖质量控制及基于其结构和活性测定的产品质量评价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芽孢杆菌的胞外多糖
        1.1.1 胞外多糖的概述
        1.1.2 芽孢杆菌及其胞外多糖
    1.2 多糖的结构解析与构效关系
        1.2.1 多糖结构的解析方法
        1.2.2 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 多糖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
        1.3.1 多糖对肠产毒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1.3.2 多糖对乳酸菌的定向增殖作用
        1.3.3 多糖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对动物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1.4 胞外多糖益生作用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背景、目标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抑制肠产毒素大肠杆菌血凝性多糖的筛选及其结构解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菌株、试剂及培养基
        2.2.2 主要设备
        2.2.3 抑制ETEC血凝性芽孢杆菌EPS的筛选
        2.2.4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2.2.5 胞外多糖的元素分析
        2.2.6 胞外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2.2.7 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2.8 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2.2.9 胞外多糖的甲基化分析
        2.2.10 胞外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2.2.11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抑制ETEC血凝性芽孢杆菌的筛选与鉴定
        2.3.2 解淀粉芽孢杆菌JN4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2.3.3 多糖EPS-JN4的分子量与单糖组成
        2.3.4 多糖EPS-JN4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 多糖EPS-JN4的甲基化分析
        2.3.6 多糖EPS-JN4的核磁共振分析
        2.3.7 多糖EPS-JN4的结构推定
        2.3.8 不同分子结构果聚糖对ETEC血凝性抑制作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糖EPS-JN4对肠产毒素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设备
        3.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3.2.4 多糖EPS-JN4对ETEC黏附的影响
        3.2.5 多糖EPS-JN4 抑制ETEC黏附的作用方式
        3.2.6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和肠毒素产生的影响
        3.2.7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的抑制机制
        3.2.8 多糖EPS-JN4对ETEC介导的肠道细胞免疫的影响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糖EPS-JN4对大肠杆菌黏附的抑制作用
        3.3.2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的影响
        3.3.3 多糖EPS-JN4对ETEC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
        3.3.4 多糖EPS-JN4对ETEC介导的肠道细胞免疫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糖EPS-JN4对小鼠肠道乳酸菌的定向增殖作用及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设备
        4.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4.2.4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消化能力的测定
        4.2.5 多糖EPS-JN4对肠道微生物的增殖作用
        4.2.6 多糖EPS-JN4对肠道主要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4.2.7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生长、代谢的调控作用
        4.2.8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细胞膜成分的影响
        4.2.9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的代谢组差异分析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消化能力
        4.3.2 多糖EPS-JN4干预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4.3.3 多糖EPS-JN4对肠道主要乳酸菌的增殖作用
        4.3.4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生长的影响
        4.3.5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肠道黏附能力的影响
        4.3.6 罗伊氏乳杆菌JN101肠道黏附性改变的机制
        4.3.7 多糖EPS-JN4 对罗伊氏乳杆菌JN101 代谢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糖EPS-JN4的抗氧化性及其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5.2.2 主要设备
        5.2.3 多糖EPS-JN4的制备
        5.2.4 多糖EPS-JN4体外抗氧化力的测定
        5.2.5 多糖EPS-JN4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5.2.6 多糖EPS-JN4对Pb~(2+)损伤IPEC-1 细胞的保护作用
        5.2.7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作用
        5.2.8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热力学
        5.2.9 多糖EPS-JN4对Pb~(2+)吸附动力学
        5.2.10 多糖EPS-JN4 吸附Pb~(2+)后的红外光谱
        5.2.11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糖EPS-JN4的体外抗氧化特性
        5.3.2 多糖EPS-JN4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5.3.3 多糖EPS-JN4对Pb~(2+)诱导IEPC-1 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5.3.4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作用
        5.3.5 多糖EPS-JN4对Pb~(2+)的吸附机制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多糖的结构研究
    1.1 茯苓多糖的提取纯化
    1.2 茯苓多糖的结构研究
        1.2.1 茯苓天然多糖的化学结构
        1.2.2 茯苓多糖的结构修饰
2 茯苓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抗氧化作用
    2.2 免疫调节
    2.3 抗肿瘤作用
    2.4 抗炎作用
    2.5 保肝作用
    2.6 其他作用
3 茯苓多糖的构效关系
    3.1 茯苓多糖通过化学修饰引入不同官能团对其活性的影响
    3.2 茯苓多糖的链构象与其活性关系
    3.3 茯苓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活性的关系
4 结语与展望

四、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花粉多糖活性组分及其靶向纳米药物抗ALV-J活性研究[D]. 崔文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增溶和协同催化效应构建新型多糖硒化体系[D]. 朱晟永.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顺序一锅多酶级联合成不均一和均一的软骨素多糖及其衍生物[D]. 许璇. 山东大学, 2021(12)
  • [4]鲜石斛果胶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改造及保肝活性研究[D]. 徐伟琴.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苍耳子抗炎活性多糖的研究[D]. 施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茯苓多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保肝活性及其对CYP2E1酶影响研究[D]. 程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7]落叶松阿拉伯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免疫活性及其功能化的研究[D]. 唐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8]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基于对肠道菌群调节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解淀粉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及其益生作用机制[D]. 蔡国林. 江南大学, 2020(01)
  • [10]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程玥,丁泽贤,张越,姜悦航,王雷,罗建平,彭代银,俞年军,陈卫东.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8)

标签:;  ;  ;  ;  

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构效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