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康复的随机对照观察

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康复的随机对照观察

一、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小丽,刘亚会[1](2021)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高安市中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护理2个月后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AC)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用于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能有效提高其步行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刘宇[2](2021)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所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结果通过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析,观察组FMA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I)分析,观察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肢体活动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的作用下,可较好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崔雪岩[3](2021)在《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脑血管病患者日益增多。脑梗死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梗死后遗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运动功能和心理状况,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5E康复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和评价(Evaluation)5个部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透析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因此,本研究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的构建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并评价该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期改善患者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护理方案的构建以5E康复模式为框架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和2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最终从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方面构建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2.护理方案的应用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构建的护理方案在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开始对其进行干预。在干预前、干预4周和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价比较。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构建的方案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包括鼓励、教育、运动、工作和评价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内容涵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运动指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效果评价等。2.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肌力(t4周=4.283,t8周=6.447)和下肢肌力(t4周=2.762,t8周=4.018)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肌力(F时间=107.855,F处理=21.667,F交互=14.777)和下肢肌力(F时间=186.339,F处理=8.930,F交互=6.956)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t4周=3.257,t8周=3.814)、手运动功能(t4周=2.139,t8周=3.061)和下肢运动功能(t4周=2.606,t8周=4.950)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时间=73.224,F处理=7.986,F交互=5.688)、手运动功能(F时间=119.894,F处理=4.280,F交互=4.348)和下肢运动功能(F时间=172.729,F处理=8.629,F交互=8.425)分级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4周=3.402,t8周=5.3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5.239,F处理=11.667,F交互=9.910(P<0.05)。5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干预4周和8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t4周=-3.116,t8周=-4.724)和抑郁(t4周=-3.359,t8周=-5.302)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F时间=56.315,F处理=5.958,F交互=9.529)和抑郁(F时间=66.299,F处理=4.559,F交互=16.965)得分的时间效应、处理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

江澜[4](2020)在《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大脑双侧性重塑为切入点,探究中风偏瘫患者损伤及针刺疗程介导的康复过程中大脑双侧性功能及结构的变化,阐释针刺促进脑重塑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纳入梗死灶位于单侧运动通路的中风病偏瘫患者21例,并匹配健康受试者23例。予中风偏瘫患者“手足十二针”的规范化疗程干预,于单次针刺治疗后进行针感评价,于针刺疗程前后采集影像学数据并评价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应用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感兴趣区功能连接(ROI-FC)及脑白质图谱分析方法(ABA),计算脑功能及脑结构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中风偏瘫组与健康对照组及偏瘫针刺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及临床评价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量表评价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运动评价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脑功能变化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中风偏瘫患者双侧大脑同伦功能被破坏,主要在双侧小脑扁桃体、小脑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锥体、小脑山坡、海马附近区域、基底节区、丘脑、扣带回及中央旁小叶呈现减弱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针刺治疗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VMHC变化最为相关。2.基于感兴趣区的全脑功能连接分析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后顶叶皮层、双侧扣带回及左侧的中央前回。针刺治疗后,主要在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扣带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前,双侧小脑扁桃体与全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运动相关的单侧皮质区域及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颞中回及双侧脑岛。针刺治疗后,主要存在于双侧广泛的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及左侧皮下核团区域、双侧扣带回、双侧前额叶皮质、双侧中央后回、双侧脑岛及顶上小叶,新出现了与处理视觉、听觉信息相关的双侧脑区。通过减少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减弱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并增加与双侧小脑扁桃体发生增强的功能连接的脑区类别与体素数目,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改善其他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的连接模式,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重建。3.中风偏瘫患者脑白质纤维的损伤与变化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病灶侧半球)镜像对称白质脑区较健侧半球(病灶对侧半球)或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白质脑区均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肢、内囊后肢、放射冠前部、上部、下部、丘脑后放射冠、矢状束、外囊、扣带束、上行纵束、额枕上束及绒毡层(P<0.05或0.01)。中风偏瘫患者较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的居中性白质脑区主要在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P<0.05或0.01)。白质纤维的继发性损伤广泛存在于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患侧半球及健侧半球。针刺治疗后,中风偏瘫患者大脑患侧、健侧镜像对称脑白质纤维及居中性脑白质纤维FA值组内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部分呈现上升趋势,大多数白质纤维的FA值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4.中风偏瘫患者皮质脊髓束不同层面的结构变化在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域的不同层面,中风偏瘫患者患侧半球CST病灶层面的FA 比值(rFA)始终最低,大小关系依次是内囊后肢rFA<大脑脚rFA<放射冠上部rFA<放射冠下部rFA<放射冠前部rFA。在远离梗死灶的大脑脚层面及放射冠层面,患侧CST均出现了继发性的损伤。针刺治疗后,CST在内囊后肢、大脑脚及放射冠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放射冠上部rFA在治疗后表现为轻微上升趋势,其余层面的rFA均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结论:中风偏瘫后,患者大脑功能及结构的损伤均呈现双侧性泛化。脑功能与脑结构的变化均表现为损伤与重塑并行的特点,但脑功能重组发生迅速且对运动功能的重建起主要的代偿作用,脑结构重塑发生缓慢,整体以继发性损伤为主、少数纤维修复为辅。针刺能够调节双侧半球的同伦功能,可能以双侧小脑扁桃体为锚点,整合运动的准备、执行与控制,并调控躯体感觉、认知、视觉、听觉及情绪相关脑区与双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促进偏瘫的运动康复。

孙英[5](2020)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例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采取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BS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护理满意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接受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

孟宪梅[6](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张同锴[7](2019)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临床研究方法,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修订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洼田饮水试验作为评价指标,与现代康复方案相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在运功功能、吞咽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水平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建立更为科学化脑梗死恢复期最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方法: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华东医院、第三康复医院、岳阳医院崇明分院为多中心研究单位,收集162例符合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共78例,对照组采用我院康复科正在实施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案,共84例。观察治疗后两组在运功功能、独立性、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进行随访。结果:一、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有效(P>0.05),并且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华东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尚不能说明两组在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有效(P>0.05),并且两组在Barthel评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第三康复医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改善显着(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改善显着(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Barthel评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四、岳阳医院崇明分院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洼田饮水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试验组的NIHSS评分比较、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Ashworth评定、Barthe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Rankin评定、Barthel评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五、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Ashworth评定、洼田饮水试验、Barthel评分比较上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14天后疗效评价:(1)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洼田饮水试验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2)试验组NIHSS评分比较、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WOLF完成时间、WOLF得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尚不能认为有效果(P>0.05),两组在Ashworth评定上无明显差异(P>0.05)。3、3个月后随访疗效评价:(1)试验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试验组的Rankin评定、Fugl-Meyer上肢评定、Fugl-Meyer下肢评定、Fugl-Meyer总分、Barthe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治疗阶段,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和现代康复方案均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且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更具优势。2.远期疗效上,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和现代康复方案均能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且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更具优势。3.各分中心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独立性上治疗效果显着,说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恢复期患者具有疗效显着,简便可行,具有中国特色,值得进一步推广。

赵宇琳[8](2019)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课题纳入桂林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108例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54例,采用高压氧+常规康复治疗,1次/日,5次/周,2周/1疗程,2疗程;对照组54例,采用常压吸氧+常规康复治疗,1次/日,5次/周,2周/1疗程,2疗程。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及改良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法(Barthel指数法),统计治疗总有效率,对以上显示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疗法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的ADL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2疗程后的ADL评分又均显着高于治疗1疗程后(P<0.05);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2疗程后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又均显着高于治疗1疗程后(P<0.05);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的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2疗程后的NIHSS评分又均显着低于治疗1疗程后(P<0.05);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的MMSE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2疗程后的MMSE评分又均显着高于治疗1疗程后(P<0.05);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活力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2疗程后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活力评分又均显着高于治疗1疗程后(P<0.05);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活力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观察组患者中痊愈35例,有效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8%(51/52);对照组患者中痊愈28例,有效1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35%(42/51)。观察组5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ADL(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是预防和减轻致残的关键。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

蔡佩丽,梁美秀,陈如心[9](2019)在《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康复护理。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ugl-Meyer上肢、下肢评分及均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化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丽娟,何文静,张小莺,游彩芬[10](2018)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患者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运用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AC)对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进行评定,并评估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BS量表、Holden FAC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F-36量表中一般健康状况、精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通过开展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能显着改善机体功能,加速康复,提升总体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二、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步行能力
    2.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2)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FMA评分比较
    2.2 BI评分比较
    2.3 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1 脑梗死简述
    3.2 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措施简述
    3.3 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3.3.1 患者自身因素
        3.3.2 家庭社会因素
        3.3.3 护理人员因素
    3.4 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医特色康复护理的保障措施
        3.4.1 掌握肢体护理要点
        3.4.2 心理护理
        3.4.3 争取患者家庭及社会系统地支持
        3.4.4 出院随访
4 结论

(3)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
    1 初步构建护理方案
    2 专家函询
    3 确立护理方案
    4 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的应用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现状
        1. 中西康复医学对脑梗死偏瘫的认识
        2. 脑梗死偏瘫康复现状研究
        3. 脑梗死偏瘫的运动功能康复技术的新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概述
        1.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历史源流
        2.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诊疗特点及取穴规律
        3. 针刺治疗中风病偏瘫的理论流派、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索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脑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2. 磁共振图像数据的分析方法
        3.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脑梗死偏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设计
        3. 神经影像采集方案
        4. 针刺疗程方案
        5. 临床信息采集
        6. 质量控制
        7. 不良事件及处理
        8. 数据处理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信息统计结果
        3. 基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静息态fMRI结果
        4. 基于脑白质图谱分析的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效应机制的DTI研究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核磁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选择与解读
        2. 研究的立论点与优势
        3. 脑梗死偏瘫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4. 脑梗死偏瘫脑白质纤维变化的结构磁共振数据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5. 脑梗死偏瘫神经重塑中脑结构及脑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5)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BS量表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6)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案
    二、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一、田野研究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一、明确方案主题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质量控制
    五、伦理考虑
    六、研究结果
    七、小结
第九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总体设计
    1.2 随机化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技术路线图
    1.7 统计方法
    1.8 质量控制措施
    1.9 伦理审查
2 临床研究结果
    2.1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评价结果
    2.2 华东医院评价结果
    2.3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评价结果
    2.4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崇明分院评价结果
    2.5 多中心评价结果
3 讨论
    3.1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3.3 脑梗死的中医治疗
    3.4 脑梗死的现代康复治疗
    3.5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脑梗死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附录3 评分表
    附录4 伦理委员会审查意见表
    附录5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分组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MSE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认知
    3.2 康复训练疗法治疗脑卒中运动障碍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
    3.3 高压氧治疗脑卒中运动障碍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
    3.4 高压氧治疗时机与国内外研究报道
    3.5 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促进脑卒中运动障碍恢复的临床疗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促进脑卒中运动障碍恢复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上、下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3 讨论

(10)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Holden FAC量表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SF-36调查评估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四、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化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谢小丽,刘亚会. 基层医学论坛, 2021(33)
  • [2]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J]. 刘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2)
  • [3]基于5E康复模式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应用[D]. 崔雪岩.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大脑双侧性联接的中风偏瘫针刺调控效应机制的研究[D]. 江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孙英.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01)
  • [6]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疗效评价[D]. 张同锴.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临床观察[D]. 赵宇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探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J]. 蔡佩丽,梁美秀,陈如心. 吉林医学, 2019(05)
  • [10]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朱丽娟,何文静,张小莺,游彩芬.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1)

标签:;  ;  ;  ;  ;  

脑梗死偏瘫早期系统康复的随机对照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