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计算机设计在设计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论计算机设计在设计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一、浅谈电脑设计在设计能力训练中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雷婷婷[2](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技术的发展作用于建筑室内设计带来的每一次变革,都影响着使用者对设计方案认知和理解的方式,人工智能等科技高速发展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开始涌现。在体验经济背景下,商业建筑室内空间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同的价值逐渐凸显,并协同多元化业态成为当下使用者消费行为的重要诉求。因此,将参与性、交互性、动态性强的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商业建筑室内设计中,试图通过使用者在逼真的三维虚拟化方案中的互动体验,对有效行为或行为模拟反馈信息等数据采集分析,据此进行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优选,以提升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实效性与前瞻性。“研究基础”——通过对互动式建筑、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提出支撑后续方法研究的基本理论;通过对商业空间室内化进程的研究,探索了当代商业空间复合化、步行化、景观化、公共设施完备化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互动设计方法对于满足当代商业空间中个体需求与多元消费行为等需求特征的必要性。采用实地调研法,对不同地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室内空间进行调研,首先应用数理分析法对调研问卷进行分析得到商业空间中群体属性影响因素,其次对商业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轨迹、访谈交流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使用者对商业空间中寻路与环境的诉求,继而对使用者光顾商业空间的频率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商业空间对于使用者偏好的影响因子,而后结合国内外案例及访谈等信息,分析了商业室内空间影响因子的使用需求,以此展开,为互动设计方法研究任务阐明方向。“设计流程”——归纳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依此对互动设计方法流程进行构建。根据前述理论引申探讨,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继而在原则的指引下论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互动设计流程。一是通过对虚拟场景的环境需求分析,按照层级需求模型对应虚拟场景的可用性、准确性、操作效率、实时显示速度对方案构成要素进行选取,完成方案初构;二是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根据文献资料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商业室内构成要素进行提取,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要素进行权重分析,据此,对方案进行目标性电子化建构,并应用Iris VR、Mars等虚拟现实技术平台进行虚拟现实可视化处理,力求达到化简去繁的同时还原真实视觉效果;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互动体验,使用者在虚拟现实方案中通过视觉感知刺激生成行为进行互动体验,并伴随体验过程产生相应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或与人工智能分析方法对接,进行行为模拟分析;最后是互动信息反馈与方案优选,通过对使用者显示反馈与隐式反馈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空间质量并进行设计影响。“设计方法”——总结设计师可以遵循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以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原则为依据,互动设计流程为展开方式,从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布局和空间环境两大维度的六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通过构建街区环境模型及互动体验路径的环境设置等手段,完成功能布局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设计;组织动线互动设计方法利用轨迹追踪记录等方式,将互动后动线进行可视化呈现,继而对照相应空间序列的行为预测提出动线设计及优化方法;方位感认知互动设计方法以使用者互动时辨认方位为动机并生成目标,以虚拟场景的空间识别性与装饰构件表现力为条件,通过在虚拟模型中进行操作并修改方案,以达到预期标准;空间界面互动设计方法应用场所感营造,通过互动时视觉感知表现效果对应预期心理需求以评价界面设计;导向与装饰互动设计方法及室内景观与设施互动设计方法将各设施装饰按功能分类,在互动评估后进行公众参与式设计以满足公众对参与决策的渴望。“应用演示”——演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的应用。首先以商业室内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应用动线可达性与可见性互动设计方法、方位感认知互动设计方法等对该空间布局进行实际优化设计;继而以商业室内标识系统为设计对象,利用Res Net神经网络模拟使用者的视觉感知来对虚拟商业空间中的标识系统进行图像识别完成互动,以此指导并优化设计方案。论文面向当代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的发展与转型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理论及方法体系。通过对互动设计理论及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弥补了现有商业室内设计方法体验不足、延时反馈、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设计等问题。基于此,论文开展了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与方法的研究,以期在设计方法层面为商业建筑室内空间提供更科学、更智能、更高效的设计方法创新。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康灿[4](2020)在《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已成为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便应运而生,以短小、精趣、活现、深透的短视频为特征的微课正好契合了微时代下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特别是基于微课支撑下发展起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即“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喜爱和青睐,微课案例设计与制作已成为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一项新技能,是衡量和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日常学习时间中,微课案例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随时随地点播进行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而且也渐渐改变着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其优势凸显,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发展潜力与现实指导意义重大深远。本研究选取“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视频观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微课”支持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优势的基础上,给出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路径,并对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制作和应用等环节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与建议,最后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优势: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规范动作技术标准、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点播学习、为学生在课内提供更多学练时间、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案例编写素材。(2)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创新人才”、“教育信息技术化”为创编设计理念,坚持以“科学性、创造性、典型性、趣味性、可行性、时效性、安全性”为基本原则,按照“搜集案例素材、运用案例研究法、明确案例设计要素与要求、选择案例评价标准”等基本步骤,达到创编出更多“操作简便、实效性强、故事情节各异的具有时代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基本目标的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3)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录制和应用:通过6步设计(选取课程知识点、准备教学素材、教学过程设计、思维展示方式、选定制作方式、片头片尾设计)、5步制作流程(选择信息表达方式、拍摄制作、编辑、合成输出、加工完善)、4种拍摄录制方法(手机拍摄型、手写板型、自由拍摄型、PPT制作型)完成微课教学案例,重点在3方面(教师案例教授、学生案例学练、师生案例教学反思)进行应用。(4)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更趋于专业化、实操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发展;更加重视微课教学案例应用效果评价,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微视化、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了体育学习;本土化的体育微课案例创编与应用将成为我国案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智慧化教学将成为教育界变革的新常态,智慧化学习将引领学习化社会新时尚。

康杰[5](2020)在《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文中认为虚拟现实作为新兴数字技术已在诸多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关于虚拟现实与建筑设计教学结合的研究才刚起步,且多为理论研究,缺乏科学细致的量化分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中的作用要素、对象与效用等影响规律和路径研究尚不清晰。因此,基于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影响的系统研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研究综合运用了理论研究、教学实验与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主客观评价。首先,理论研究部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整体理论架构,分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教学的作用要素;根据经验之塔理论建立评分体系并解释知识的获取路径;根据SECI模型理论确定知识的获取阶段;以情境学习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对比传统建筑设计的交互式教学与虚拟现实的抛锚式教学的效果异同。其次,教学实验以北京交通大学三年级本科生的两个建筑设计课程为依托,划分使用虚拟现实的实验组与不使用的对照组,通过双盲方式获取设计作业的各项评分作为客观评价数据。采用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确定影响程度大小进行定量分析,以研究虚拟现实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对不同能力、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属性、程度与差异性展开对象和效用研究。第三,分别针对师生群体进行问卷调研,以获取教学反馈;并将问卷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主客观对比分析,以验证虚拟现实的教学效果。最后,综合上述分析成果,尝试探析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更清晰合理的参考。在通过研究探明虚拟现实影响路径、影响群体、影响效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教学确有积极影响,且与传统媒介可以作用互补。在前期调研与构思创造阶段主要使用草图与实体模型,在完善表达与设计评价阶段主要使用虚拟现实与计算机可以最大化教学效果。(2)虚拟现实对做的经验作用最大,对其中部分评分项的作用甚至超越传统媒介。在设计过程中获取做的经验时宜使用虚拟现实;在获取观察的经验时主要使用实体模型与计算机;在获取抽象经验时主要使用草图就能使媒介之间优势互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3)在使用虚拟现实时要注意其对不同能力、性别学习者影响的差异性,鼓励优秀学生使用;能力中等的学习者要有引导的使用,在获取做的经验时鼓励使用虚拟现实,获取观察经验与抽象经验获取时使用传统媒介,避免消极影响的出现;对不同性别学生而言,可以鼓励女性使用虚拟现实,男性结合自身学习难点选择使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仰勋[7](20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教学系统教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从学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提升了学习兴趣。然而,十余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些微变化意味着重构教学过程尚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多层面、多角度的不断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尝试通过运用微课与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有机融合,来强化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加快体育专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网络、数字、个性、终身的教育体系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6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天津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以背越式跳高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微课素材,进行了9次课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与测试,以便确保实验的同质性。实验中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将教学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的P值为0.03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技评成绩的P值为0.02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P值为0.036,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的P值为0.021,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跳高微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2、跳高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学科重点和项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练习内容、手段视频与字幕、音效同步,实现了跳高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多感官共同参与动作技能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3、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需求和素质技能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内容、调控练习密度,满足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身体素质的发展。

郭辉[8](2020)在《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写作”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兴写作方式,也契合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将微写作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微写作训练,在当前的教学中很有必要。据调查所知,学生的微写作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审题不准确、语言不凝练、主题不突出、层次不分明、逻辑不清晰”等问题;微写作教学也比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存在“缺乏设计感、欠缺教学方法、训练不系统、缺少指导、写作内容比较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微写作教学效果不太乐观。而且,部分学校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微写作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和缺乏教学实践,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策略往往也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未密切结合微写作和微写作教学的特点。本文基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和微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以学习动机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需要为现实依据,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以内江市的内江二中、内江六中、威远中学、隆昌一中、球溪中学、龙会中学为调查对象,探究了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内江市的教育与学生特点,论文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构建了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针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方式,笔者从微写作的命题方式、训练内容、训练方式、指导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阐述,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效果检验和反思,以期对提升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具体、高效、个性、多样的微写作教学实施策略与建议,并为相似地区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与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重难点等方面的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研究微写作的内涵特征和高中微写作教学的内涵特征、意义与依据;第二章深入调查和分析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命题、训练、指导、评价四个方面对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微写作中的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三章根据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出教师主导课堂训练、学生自主课下训练和学校引导辅助训练三者相结合的微写作训练模式,并对教师在各种训练形式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操作的方法进行了说明;第四章对所提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实践和反思,并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孙睿[9](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提出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庞梦宇[10](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二、浅谈电脑设计在设计能力训练中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电脑设计在设计能力训练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1.2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互动设计方法
        1.3.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互动设计的发展及现状研究
        1.4.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基础
    2.1 互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思想解析
        2.1.1 建筑互动理念的产生-建筑控制论
        2.1.2 信息技术变革下的响应式建筑理论
        2.1.3 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交互设计理论
    2.2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的理论与技术选择
        2.2.1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
        2.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2.2.3 虚拟现实技术对互动设计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2.3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2.3.1 商业空间的室内化发展历程
        2.3.2 商业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及互动设计的必要性
    2.4 购物行为及心理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2.4.1 购物行为及心理需求调研内容与方法
        2.4.2 商业空间中群体属性因素影响分析
        2.4.3 商业空间寻路分析与环境诉求
        2.4.4 商业建筑室内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2.5 使用者对商业空间影响因子的需求分析
        2.5.1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布局需求分析
        2.5.2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可识别性需求分析
        2.5.3 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熟悉度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的建立
    3.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原则
        3.1.1 基于虚拟现实双向互动的公众参与设计原则
        3.1.2 基于虚拟现实主体间性的审美交互设计原则
        3.1.3 基于虚拟现实构想性的动态设计原则
    3.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构成要素
        3.2.1 构成要素提取
        3.2.2 构成要素权重分析
    3.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流程
        3.3.1 虚拟场景环境需求分析
        3.3.2 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
        3.3.3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互动体验
        3.3.4 互动信息反馈与方案优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
    4.1 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
        4.1.1 功能布局与城市环境融合的互动设计方法
        4.1.2 空间配置的形态与功能互动设计方法
    4.2 组织动线互动设计方法
        4.2.1 动线的可达性与均好性互动设计方法
        4.2.2 动线序列的互动设计方法
    4.3 方位感的认知性互动设计方法
        4.3.1 空间识别性互动设计方法
        4.3.2 装饰构件表现力认知互动设计方法
    4.4 空间界面互动设计方法
        4.4.1 空间界面形式的场所感互动设计方法
        4.4.2 空间界面的材质与色彩互动设计方法
    4.5 导向与装饰互动设计方法
        4.5.1 导向系统互动设计方法
        4.5.2 商业空间装饰展陈互动设计方法
    4.6 室内景观与设施互动设计方法
        4.6.1 室内景观小品互动设计方法
        4.6.2 室内设施互动设计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方法应用
    5.1 商业建筑室内虚拟场景的构建与实现流程展示
        5.1.1 设计方案的环境需求分析
        5.1.2 设计方案虚拟现实互动场景建立
    5.2 以商业建筑室内功能布局互动设计方法为例的应用展示
        5.2.1 空间布局设计内容分析
        5.2.2 空间布局的互动反馈与分析
        5.2.3 空间布局方案设计优化策略
    5.3 以商业建筑室内导向系统互动设计方法为例的应用展示
        5.3.1 导向系统的虚拟模型建立
        5.3.2 导向系统的互动反馈与分析
        5.3.3 导向系统方案设计优化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哈尔滨商业空间购物行为特征研究调查
附录2 意大利米兰商业空间购物行为特征研究调查
附录3 专家评分定权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现实依据
        1.1.3 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1.1 微课、体育微课、体育微课教学案例
        1.3.1.2 案例、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和体育微课案例教学法
        1.3.2 国内外微课、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1.3.2.1 国外微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概况
        1.3.2.2 国内微课、体育微课和案例教学研究简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案例分析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微课”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案例设计中的优势分析
        3.1.1 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
        3.1.2 增强案例教学的趣味性
        3.1.3 能够规范动作技术标准
        3.1.4 便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
        3.1.5 提供学生更多学练时间
        3.1.6 丰富教学案例编写素材
    3.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的理念、原则、目标、步骤
        3.2.1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理念
        3.2.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原则
        3.2.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目标
        3.2.4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创编设计基本步骤
    3.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3.3.1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3.3.2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制作
        3.3.3 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应用
    3.4 未来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发展展望
        3.4.1 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更趋于专业化、实操化
        3.4.2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发展
        3.4.3 更加重视微课教学案例应用效果评价,促进了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研究
        3.4.4 微视化、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喜欢上了体育学习
        3.4.5 本土化的体育微课案例创编与应用将成为我国案例教学发展的新动向
        3.4.6 智慧化教学将成为教育界变革的新常态,智慧化学习将引领学习化社会新时尚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5)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传统建筑设计教学局限性
        1.1.3 虚拟现实教学优势
    1.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1.2.1 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1.2.2 虚拟现实发展历程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理论基础与影响路径框架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经验之塔理论
        2.1.3 SECI模型理论
        2.1.4 情境学习理论
    2.2 建筑设计辅助媒介研究综述
        2.2.1 草图
        2.2.2 实体模型
        2.2.3 计算机
        2.2.4 虚拟现实
    2.3 学习者类型差异性研究综述
        2.3.1 不同能力学习者差异研究综述
        2.3.2 不同性别学习者差异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虚拟现实教学实验与问卷调研
    3.1 教学实验设计
        3.1.1 教学过程与方法
        3.1.2 教学资源设计
        3.1.3 教学协作设计
    3.2 第一次教学实验
        3.2.1 实验准备
        3.2.2 实验对象
        3.2.3 实验方法
        3.2.4 评分标准
        3.2.5 数据分析
        3.2.6 实验小结
    3.3 第二次教学实验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3.4 实验小结
    3.4 实验总结
    3.5 问卷调研
    3.6 本章小结
4 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研究
    4.1 建立影响路径框架
        4.1.1 建立横轴
        4.1.2 建立纵轴
        4.1.3 量化设定
    4.2 传统媒介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
        4.2.1 草图
        4.2.2 实体模型
        4.2.3 计算机
        4.2.4 传统教学媒介对比
    4.3 虚拟现实对建筑设计思维的影响
        4.3.1 虚拟现实的影响路径
        4.3.2 虚拟现实对不同能力学习者的影响
        4.3.3 虚拟现实对不同性别学习者的影响
        4.3.4 小结
    4.4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对比
        4.4.1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方式对比
        4.4.2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知识获取途径对比
        4.4.3 传统教学与虚拟现实教学的知识获取阶段对比
    4.5 本章小结
5.结论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微课特点剖析
        2.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1.2 微课的概念
        2.1.3 微课的特点
    2.2 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2.2.5 掌握学习理论
    2.3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2.3.1 国外微课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微课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2.4.1 国内微课在理论上研究现状
        2.4.2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3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4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6 国内微课在田径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4.7 国内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2.5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微课教学的实验设计
        4.1.1预备实验
        4.1.2正式实验
    4.2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设计的前期分析
        4.2.1 实验对象技能学习的需求分析
        4.2.2 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4.2.3 实验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4.3 微课设计的目的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4.3.3 田径课程方面
    4.4 微课设计的原则
        4.4.1 以“微”为先原则
        4.4.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4.3 因材施教原则
        4.4.4 实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以创新为“核心”原则
    4.5 微课教学设计
        4.5.1 确定主题
        4.5.2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4.5.3 微课教学进度安排
        4.5.4 微课脚本设计
    4.6 微课的制作和平台应用
        4.6.1 微课的材料收集和制作
        4.6.2 微课平台的应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5.2.5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2.6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建构效果分析
        5.3.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5.3.3 自主学习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5.3.4 移动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5.3.5 掌握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8)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内涵与依据
    第一节 微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一、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探究
        二、微写作内涵与特征的总结
    第二节 微写作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一、微写作教学的内涵
        二、微写作教学的特征
    第三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与依据
        一、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意义
        (一)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二)促进教师素养提升
        (三)丰富写作教学形式
        二、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实施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章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
    第一节 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准备
        二、调查实施
        三、调查结果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现状分析
        二、影响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的因素
        三、内江市微写作教学现状分析总结
第三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提升策略
    第一节 教师主导课堂训练
        一、实施作用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二)目标明确原则
        (三)方法多样原则
        (四)及时反馈原则
        (五)课堂精微原则
        三、实施策略
        (一)命题多样化
        (二)训练目标化
        (三)指导具体化
        (四)评价多元化
    第二节 学生自主课下训练
        一、实施作用
        二、实施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二)文学性原则
        (三)多样性原则
        (四)评价性原则
        三、实施策略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微写作自主训练
    第三节 学校引导辅助训练
        一、利用各种活动,创设教学环境
        二、利用课程规划,提供时间保证
        三、利用学校设施,营造阅读氛围
第四章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与案例
    第一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案例
        一、教师主导课堂微写作训练模式的实践
        二、以小组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三、以个人为单位的微写作自主训练实践
    第二节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实践反思
        一、对教师主导课堂训练策略的反思
        二、对学生自主课下训练策略的反思
        三、对学校引导辅助训练策略的反思
        四、对将网络引入微写作训练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版)
附录2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教师版)
附录3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问卷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文字)
附录5 :学生微写作作品展示(图片)
致谢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二、身体艺术
        三、身体与设计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文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一、引导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记忆功能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一、女性主义身体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一、抽象化设计
        二、写实主义
        三、超现实主义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一、戏剧化设计
        二、体验设计
        三、情感设计
        四、隐匿设计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一、拟人型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三、器官的抽象化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一、休息功能
        二、引导功能
        三、娱乐功能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一、怪诞艺术设计
        二、文化与身份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一、技术与身体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四、无器官身体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一、运动器械设计
        二、健身器械设计
        三、康复护具设计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三)研究路径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1、经济环境
        2、教育环境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附录三:采访记录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致谢

四、浅谈电脑设计在设计能力训练中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建筑室内互动设计研究[D]. 雷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中小学体育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 康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设计思维训练的影响初探[D]. 康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D]. 刘仰勋.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内江市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D]. 庞梦宇.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论计算机设计在设计能力培养中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