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

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

一、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卫,睢富根,吉进卿,王献伟,黄炎坤,韩占兵,岳草子,徐泽君[1](2021)在《河南省特种畜禽养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特种畜禽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菜篮子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调研了河南省特种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择合适的畜禽品种、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饲养配套技术等建议,以期推动特种畜禽产业健康有序、绿色可持续发展。

林嘉聪[2](2021)在《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蚯蚓堆肥是一种广泛用于处理规模化废弃物的生物-微生物耦合转化技术,可处理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污泥沼渣和餐厨垃圾等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蚯蚓生长成熟,并排出号称“有机肥之王”的蚯蚓粪。蚯蚓堆肥兼顾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和固废处理环保的双重领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规模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与增值化。近年来,蚯蚓堆肥行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蚯蚓堆肥结束后,出于市场大量需求和堆肥养殖工艺的要求,需要尽快将蚯蚓活体与堆肥物料(主要为蚯蚓粪)分离。目前,蚯蚓的分离采收严重依赖人工,或仅采用简易辅助机械进行分离,分离速度慢、耗时长、现场问题频发,易受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了分离效率低且不稳定、成本高、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是蚯蚓堆肥行业规模扩大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瓶颈问题之一。为解决堆肥后期蚯蚓与蚯蚓粪物料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分离收获问题,本课题基于我国目前蚯蚓堆肥的主要模式,开展机械化蚯蚓分离和收获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从蚯蚓温室堆肥处理牛粪废弃物出发,全面探究蚯蚓堆肥物料基础的化学、物理、机械运动和力学的参数特性;综合对比和分析了目前环境因子调控法机械化和纯筛分机械法对蚯蚓分离可行性、效果稳定性和未来规模化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选择基于滚筒分离机械法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通过理论设计分析、物料预处理、试验评估、模型优化等构建了一套蚯蚓简单、高效、快速分离技术,并获得优化参数;通过离心动力学分析、微观界面接触特性分析、DEM离散元仿真揭示了蚯蚓分离过程的关键机理-机制。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本研究结论的在实际中应用效果,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为探究实际蚯蚓堆肥工程中规模化废弃物处理前后的物料特性,以蚯蚓堆肥应用最为广泛的牛粪为处理基料,开展温室内60日蚯蚓堆肥试验研究,从养分与金属元素含量、工业分析、光谱分析、物质组分等方法分析了堆肥前后的物料化学特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蚯蚓堆肥后物料中TN、TP、TK含量减少,而速效N、P、K含量均升高。pH趋于中性(7.47),堆肥后有机质含量下降了45.26%,蚯蚓粪中Cu、Zn、Cr、Pb、As、Cd和Hg含量均发生了下降;灰分含量占比增加21.59%,挥发分含量减少16.8%,物料热稳定性显着提高。堆肥后芳香烃结构的官能团C=O,C=C,C-H和多糖类C-O均发生了减少,大分子化合物发生矿化、腐殖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占比分别降低了10.32%,8.17%和10.99%。最后在我国现行肥料化与基料化标准框架下,讨论了蚯蚓堆肥后蚯蚓粪资源化利用的价值。蚯蚓粪养分、重金属限值均满足且优于国家标准,是一种高价值的环保有机肥料和基料产品。(2)蚯蚓粪物料的物理和机械运动特性参数是物料分离研究的基础。本文探究了蚯蚓粪和蚯蚓的基本外观形貌、含水率、容重、尺度等物料基本物理特性。成熟的大平二号蚯蚓体长约50~90mm,单条平均体重为0.56g,体径3mm。蚯蚓粪为颗粒散体物料,堆肥床上含水率约65%,容重为0.56±0.03g/cm3,质地性质与土壤中轻质壤土类似。针对散体物料的机械力学、运动学参数测试方法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采用堆积试验与DEM离散元法仿真标定方法,通过PB筛选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B析因试验建立响应模型,获得影响蚯蚓堆肥物料流动性的关键机械运动参数,最后结合不同含水率物料直剪试验分析,综合分析了蚯蚓粪物料流动特性主要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蚯蚓粪运动流动特性显着影响的因素(P<0.05)是物料与物料、物料与壁面的滚动摩擦系数,物料的表面能(表面粘附力),后期探究运动相关过程可主要考虑此3个显着因素。含水率是改变物料运动参数的关键影响因素,蚯蚓粪含水率由25%升高至65%时,蚓粪-蚓粪滚动摩擦系数和蚓粪-不锈钢板滚动摩擦系数两者呈现小幅下降,内摩擦角减小,表面能增加幅度明显。含水率增加时,蚯蚓粪表面能对堆积角影响极其显着(P<0.01),蚯蚓粪物发生粘附团聚,堆积角增大,表面物料流动性降低。通过DEM离散元法仿真获取蚯蚓粪散体物料流动性影响的关键参数是可行的,能够为后续机械运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提供有效参考。(3)开展了以环境因子调控法为核心的机械分离参数量化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导致的蚯蚓应激性不同,研究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可行性与综合效果。微电场分离法研究中,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探究了不同微电场类型、通电强度、时间、通电模式及不同蚯蚓密度条件下的电分离效果。光照分离法研究中,主要探究了不同人工单光谱波长、不同自然光源、光照强度、时间对蚯蚓刺激效果以及表面无蚯蚓料层的厚度影响。结果表明:脉冲式电场在通电强度为25m A、通电时间10s和放电间隔为30s的组合能实现蚯蚓分离效率达到85.5%,电场作用后蚯蚓存活率为95%,电场法分离蚯蚓具有一定分离效果。光照刺激下,光强在<10lx时,蚯蚓几乎不受影响;10~30lx时,逆趋光反应显现。30~210lx时,蚯蚓避光应激随光照强度增加而显着增加,蠕动消失时间缩短。>210lx时,光照引起的蚯蚓避光反应程度趋于最大。光照法对刺激蚯蚓迁移分离具有显着效果,人工LED白光和太阳光(混合光谱波长)对蚯蚓刺激效果最明显,光照分离蚯蚓的消失时间为6.5min和5 min,表面无蚯蚓层厚度能达到15~20mm。此参数可用于实际人工分离或机械自动化表面刮料装备的设计;蚯蚓对红光应激性极弱,可用红光照明对蚯蚓进行开展一系列工作。(4)为寻找适用于规模化蚯蚓养殖场,堆肥物料分离的纯机械分离手段,与环境调控为核心的机械化分离方法相比较,开展纯机械法—滚筒筛分蚯蚓堆肥物料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筛分设备筛分概率原理、滚筒机械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物料在滚筒内动力学过程,设计了蚯蚓-蚯蚓粪滚筒分离机(EVRS)。在此基础上,对4种不同类型筛网进行物料筛分单因素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HDPP筛网的物料滚动摩擦性能,横向-纵向柔度性能、强度、防水、成本等多角度的综合性能较好。筛网孔径增大时,蚯蚓、蚯蚓粪过筛率增加。筛网孔径为6mm,55%含水率时,蚯蚓粪分离率均能超52.8%,而蚯蚓分离率均低于10.8%,蚯蚓存活率均在95%以上;35%~55%含水率条件下小颗粒蚯蚓粪能够较好被筛分,而65%含水率的湿蚯蚓粪出现聚团、堵孔现象严重,后期物料含水率考虑控制在35%~55%范围内进行分离效果较佳。最后,综合对比分析了环境因子调控机械化分离法与纯机械筛分法的应用前景。(5)研究采用两步连续快速蚯蚓-蚯蚓粪分离工艺方法,对EVRS进行试验评估与优化,实现蚯蚓与蚯蚓粪分离效率最大化。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方法、RSM响应面模型优化得到了滚筒筛分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双因素全面试验评估了不同类型锥形分离器、物料含水率的分离效果。最后结合两步快速分离法中的最佳工艺参数,对不同养殖密度的蚯蚓物料进行单因素验证试验。结果表明:EVRS优化结果为滚筒倾角6.4°,转速33r/min,筛分距离1290mm。最佳锥形分离器类型的母线倾角为28°;蚯蚓粪含水率为45%时分离效果最佳。通过高速摄影与物料落点网格化分析,经过锥形分离器分离,蚯蚓能够落于特定区域。EVRS的工作效率为蚯蚓分离率84.38%,蚯蚓粪分离率为39.52%,蚯蚓存活率达96.25%,处理蚯蚓和蚯蚓粪的混合物共计10kg的平均分离时间为41.55s,消耗电能耗为0.0025k Wh;不同养殖密度下,蚯蚓混合物总质量占比5%~20%时,分离效果稳定,差异不显着。(6)为揭示和解析蚯蚓分离的关键机制-机理,阐释蚯蚓、蚯蚓粪分离现象,以蚯蚓粪与蚯蚓EVRS分离过程为研究对象,从物料分离动力学分析、微观界面接触机理与表面性能表征、表面能量化DEM模型与关键过程仿真模拟3个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蚯蚓粪与蚯蚓在锥形分离器上由于离心力、摩擦力、重力、支承力的耦合作用,导致锥形分离器上物料离心角、抛离速度与抛离位置的差异使得物料实现分离,其中物料的摩擦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微观接触界面下,蚯蚓表面有较强的亲液湿润性,液膜粘附现象显着,体液表面张力小,接触角为27.15±1.13°,当蚯蚓粪含水率由15%升高至65%时,蚯蚓与固体壁面接触界面之间,形成一定断续连接的液桥并被不同程度小颗粒蚯蚓粪覆盖,导致表面粘附力显着改变。蚯蚓与壁面多点接触,而蚯蚓粪外观类圆球状,与壁面单点接触,滚动摩擦性能较低,分离时蚯蚓粘附摩擦、滚动摩擦、滑动摩擦性能耦合叠加,因此摩擦力远大于球形蚯蚓粪颗粒的滚动摩擦力,且蚯蚓质量小于蚯蚓粪大颗粒质量,锥形分离器离心作用后两物料下发生斜抛运动,实现两者分离;蚯蚓粪含水率在45%时,蚯蚓与蚯蚓粪分离效果最佳。仿真结果可知,蚯蚓在X向上速度和分离初始位移均显着大于蚯蚓粪,Y,Z向的速度低于蚯蚓粪速度;地面坐标系下,蚯蚓平均收获落点中心在X-310mm,Y-160mm,蚯蚓粪可收集区域为X:-300mm~500mm和Y:0~500mm。此分离机理与仿真预测结果可为未来蚯蚓分离收获的改进、调整、优化提供直接参考。(7)针对堆肥物料分离时由于含水率较高导致散体物料团聚、粘附、堵孔导致筛分效率下降的问题,基于蚯蚓粪多孔介质物料水分特征与水渗透过程,提出应用于现场的干湿物料快速混合降湿法,将待分离物料含水率降至EVRS分离的较适条件(45%)。为解决EVRS物料分离后蚯蚓粪与蚯蚓可能出现的混杂问题,蚯蚓粪下落后无序散落的问题,整体实现“预处理→EVRS分离→收获”3步集中收获得到蚯蚓、蚯蚓粪产品的工艺技术模式,是未来蚯蚓堆肥规模化生产,流水线机械自动化作业的技术基础。在含水降湿预处理后,将单体输送装置作为收获关键设备,开展蚯蚓堆肥物料集中收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10kg混合物料时,蚯蚓与蚯蚓粪在输送倾角为30°、速度为50mm/s时,蚯蚓收获率为77.50%,几乎不含蚯蚓粪杂质,验证试验偏差为8.34%,耗时55.36s,总物料回收率约94.56%,较好实现蚯蚓-蚯蚓粪单物料的收获。基于本研究获得的优化参数,开展蚯蚓规模化堆肥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台EVRS设备对蚯蚓粪-蚯蚓混合物分离处理效率为18kg/min,即蚯蚓收获效率为1.03kg/min,分离效率、速度均较高;干湿混合物料预处理后,收获的蚯蚓质量约占混合物料总质量5.70%,略低于未混料预处理时蚯蚓收获率(11.06%),但物料未经预处理蚯蚓落点离散化,蚯蚓损失率较高。经粗略估计,相较于人工分离,假设单台EVRS日有效工作6h,按预处理的待分离物料质量占比为60%计算,单日可分离收获得到222.48kg活蚯蚓,约为日单人分离量的4倍,效率显着提高。

张丽丽[3](2020)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是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一个特色养殖业,其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总体可以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别包含不同种类的特种经济动物。根据每种经济动物的生物习性提供不同的饲料,为饲料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就目前来看,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物种也有不同的养殖业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找出适合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发现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和广大前景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

苏治[4](2020)在《生态文明战略下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及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伟大契机之下,变革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路径,改善传统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提高传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综合研究了国内外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当前转变传统农业传统路径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采取何种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农业路径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农业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传统农业区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建立研究区域农业发展路径的方法体系,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为传统农业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开发、产业规划、关键决策和有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传统农业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贾得乡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问题开展了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系统动力学仿真是研究农业发展路径的适宜方法。研究籍借系统动力学协同性、整体性、时变性、动态性等特点,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有限的数据和各种反馈关系,构建了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系统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贾得乡农业发展路径选择问题。研究认为系统动力学方法是研究农业发展路径的适宜方法。(2)构建了选择农业发展路径的方法体系。方法体系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①研究传统农业及循环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②建立传统农业、循环农业、传-循结合的5种农业发展路径及其12条子路径;③利用系统动力学,分别构建5种基础路径及其12条子路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④运行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得到不同农业发展路径的运行结果;⑤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出最优的农业发展路径。(3)解决了传统农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问题。通过对贾得乡的仿真研究表明,高传低循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是贾得乡5种基础发展路径中的最优路径;系统动力学仿真及综合评价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传低循路径的I型农业路径是最优的子发展路径。本文的农业发展路径研究方法不仅解决了贾得乡农业发展路径选择问题,并且为其它传统农区选择农业发展路径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4)因地制宜地发展循环农业路径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在较为落后的中西部传统农业区全面发展循环农业并非是最佳选择,要根据地区的循环农业发展基础、农业技术水平、农民对循环农业的认可程度、循环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和区域发展的政策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5)适宜的循环农业工程建设促进区域循环农业路径的通畅。本文通过研究贾得乡建设循环农业农业工程建设的发展模式为基础,提出农业合作社促进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企业发展带动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农业园区壮大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等3种模式是适合贾得乡走高传低循Ⅰ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的循环农业工程设施建设模式,并对各种工程设施进行了量化研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对贾得乡近期(2018-2025年)和中远期(2026-2040年)贾得乡的循环农业工程设施建设进行和综合布局,有力的指导了贾得乡走高传低循Ⅰ循环农业发展路径来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金明举[5](2020)在《山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产生,威胁到了周围生态环境,以致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文章在论述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山东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山东省历年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状况以及废弃物排放的地市级差异进行估计和分析。最后得出青岛、潍坊、临沂等畜牧业大市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工作较繁重的结论。根据对山东省240多位畜禽养殖户进行深度调研得到的数据,运用Logit-ISM模型分析畜禽养殖户参与废弃物资源化的意愿及影响其参与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养殖户仅不到六成,其中养殖年收入、政府环保部门是否监管、是否有针对性的补贴、对畜禽废弃物价值认知程度等越来越成为成为影响养殖户是否参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工作的显着性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找出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防治积极性不高、种养脱节现象凸显,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不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提高中小规模畜禽养殖户参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二是科学规划种植养殖结构,促进区域种植养殖合理结合;三是规范畜禽养殖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四是加大微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王煜[6](2020)在《十字路口的食用特种养殖》文中研究指明"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规定出台,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也不容乐观,食用特种养殖究竟还能不能存续,该如何发展?百万养殖户的命运将走向何方?一场新冠疫情,让食用特种养殖行业面临"生死考验"。多种文献定义:"特种养殖"是指已经驯化或半驯化状态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的养殖。中国工程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野生

刘利[7](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李成贵,万太军[8](2014)在《康县农村畜禽规模养殖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近年来康县农村规模养殖发展现状的调查,客观分析了当前康县农村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康县实际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升康县畜牧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徐群[9](2012)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城市化是个世界性现象,它同样影响着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化完全背道而驰的趋势是不可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可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社会过程。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无论其城市化水平或者产业结构演进的程度都领先于我国其它城市。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务功能逐步凸显,集聚功能进一步提升。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0年末上海户籍人口141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仅157.37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8.9%,可见上海已步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从产业结构演进来看,上海也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并已超过半数。反观农业,上海非农业大市,却是一个农业强市。截至2010年,上海的耕地面积为20.10万公顷,属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最低者,但同时,就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方面而言,上海名列前茅。其城市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许多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并联动杭州、宁波、南京等地,形成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化后期,历经了城市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本研究在考察上海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演化轨迹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个角度切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上海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其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影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一个多功能的工商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化率因各种原因,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1978年降至58.75%。在这一阶段,温饱问题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是以提供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为主,仅在近郊和苏州河沿岸的狭小区域内,出现了较为集中的蔬菜产区,呈现部分城郊农业的发展特征,其他广大区域均以粮棉种植为主,呈现典型的乡村农业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地区第一产业业人员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二、三产业,但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乡村工业的兴起,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但至改革开放前,第一产业仍吸纳着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在全市土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减少,但至1978年仍占到50%以上,仅减少4.9个百分点,总体上形成以农业用地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结构。从1949年到1978年间,上海的农业产值从2.27亿元上升到18.26亿元,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政府的导向是大力发展工业,于是“以农补工”成为一种趋势,即以“价格剪刀差”等形式通过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倾斜,对农业的投入自然会降低,也间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地区的发展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整个城市定位从单一化的工业生产基地逐步向一个多功能的城市改变。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60.72%上升到1999年的73.84%。在这段时期,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对生活质量开始提出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鲜蔬菜和副食品的需求直线上升,上海地区也相应呈现出城郊农业的典型特征,畜牧业快速发展,并在后期出现都市农业的萌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农村青壮男性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女性和老年劳动力在总体农业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1979年到1999年间,耕地面积由35.58万公顷下降到29.09万公顷,减少了18.24%,但农业产值从20.41亿元上升到206.90亿元,发展迅速。其中,科技投入是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阶段,“以农补工”的情况基本结束,逐步转向“工农自补”,并在后期开始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情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战略调整,上海在迈入新世纪之际,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并朝着经济、物流、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和长三角大都市带龙头的方向积极建设。上海的城市化率在2000年已接近75%,到2010年达到88.9%,进入城市化后期。从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0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达到50%以上。2000年,上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表明上海进入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这一阶段,上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对提高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农业发展进入到都市农业阶段,农业的多元功能作用开始显现。在对上海城市化不同阶段对农业发展影响考察的基础上,第五章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总结。首先从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总结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其次,从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三个方面归纳了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最后,文章就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结果对于其它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规划农业发展之时可以借鉴的地方,提出八大建议,分别为: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台州市人民政府[10](2012)在《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台政发[2011]5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求和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十二五"期末前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二、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特种畜禽养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特种畜禽养殖发展现状
2 存在问题
    2.1 特种畜禽养殖盲目性大
    2.2 良种化程度低、繁育体系发展不均衡
    2.3 特种畜禽养殖门槛低,防疫问题突出
    2.4 形成地标性特色产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2.5 专业研究机构较少,科研人员不足
3 发展对策
    3.1 选择合适的特种畜禽种类
    3.2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规范品种市场
    3.3 完善相关配套技术服务体系,推广特种畜禽生产新技术
    3.4 完善管理体制,规范销售渠道
    3.5 加强产品综合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2)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综述
        1.2.1 蚯蚓堆肥处理固体废弃物研究进展
        1.2.2 蚯蚓堆肥模式发展与现状
        1.2.3 蚯蚓分离技术工艺研究进展与现状
        1.2.4 蚯蚓堆肥后分离的主要难点与挑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室蚯蚓堆肥处理牛粪试验研究与资源化利用标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蚯蚓堆肥工程试验设置
        2.2.2 材料与对象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方法与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堆肥前后物料养分变化
        2.3.2 堆肥前后物料金属与重金属变化分析
        2.3.3 堆肥前后物料工业分析与TA热重分析
        2.3.4 堆肥前后物料木质纤维组分与FTIR分析
        2.3.5 堆肥后蚯蚓生物量
    2.4 蚯蚓堆肥质量价值与基料化-肥料化标准对比分析
        2.4.1 我国堆肥与资源化应用标准规范
        2.4.2 基于蚯蚓堆肥特性的标准评估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蚯蚓堆肥物料物理特性与机械性能参数研究
    3.1 引言
    3.2 蚯蚓堆肥后物料特性参数
        3.2.1 蚯蚓粪基本物理性质
        3.2.2 蚯蚓基本物理性质
    3.3 基于DEM离散元法的物料机械运动特性关键参数标定研究
        3.3.1 离散元仿真标定方法与应用
        3.3.2 材料与对象
        3.3.3 方法与处理
        3.3.4 模型与设置:EDEM仿真模型构建与参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Plackett-Burman参数筛选试验
        3.4.2 基于Climbing-Test设计的参数定位
        3.4.3 基于Box-Benhnken析因试验与标定
    3.5 不同含水率物料直剪试验与流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环境因子机械参数量化调控的分离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不同环境因子调控刺激蚯蚓分离原理
        4.2.1 基于微电场的蚯蚓分离法
        4.2.2 基于不同光照的蚯蚓应激迁移分离法
        4.2.3 蚯蚓堆肥物料表面光辐照衰减关系分析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材料与对象
        4.3.2 仪器与设备
        4.3.2.1 仪器与设备:微电流场分离法
        4.3.2.2 仪器与设备:光照分离法
        4.3.3 方法与处理
        4.3.3.1 方法与处理:微电流场分离法
        4.3.3.2 方法与处理:光照分离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果与讨论:微电场分离法
        4.4.1.1 不同电场类型与模式的分离效果
        4.4.1.2 不同养殖密度下电场法优化参数效果与存活率
        4.4.2 结果与讨论:光照分离法
        4.4.2.1 不同人工光谱波长与光强对蚯蚓避光行为与无蚯蚓层厚影响
        4.4.2.2 不同自然环境光源对蚯蚓避光行为与无蚓层厚影响
        4.4.2.3 蚯蚓迁移时间与光强关系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纯机械筛分的蚯蚓-蚯蚓粪分离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筛分机械法分离蚯蚓堆肥物料与EVRS设计
        5.2.1 基于筛分理论的蚯蚓分离需求
        5.2.2 筛网筛分概率模型与数值模拟
        5.2.3 滚筒筛内物料筛分动力学
        5.2.4 基于滚筒筛理论的EVRS设计
    5.3 机械分离法物料筛分试验研究
        5.3.1 材料与对象
        5.3.2 方法与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类型筛网机械力学特性
        5.4.2 不同类型筛网表面动摩擦性能
        5.4.3 不同类型筛网筛分蚯蚓-蚯蚓粪结果分析
        5.4.4 机械筛分效果综合分析与蚯蚓存活率
    5.5 不同环境因子机械化法与纯机械分离法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步连续法蚯蚓-蚯蚓粪快速分离试验研究与评估优化
    6.1 引言
    6.2 基于两步连续法蚯蚓-蚯蚓粪快速分离工艺
    6.3 基于RSM中心复合设计蚯蚓粪滚筒分离优化
        6.3.1 材料与对象
        6.3.2 方法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于CCD分离滚筒整体试验结果
        6.4.2 蚯蚓粪过筛率分析与RSM模型
        6.4.3 蚯蚓过筛率分析与RSM模型
        6.4.4 蚯蚓残余率分析与RSM模型
        6.4.5 分离时间/能耗分析与RSM模型
        6.4.6 模型优化与分离效果验证
        6.4.7 物料长度方向筛分量分布
    6.5 基于锥形分离器蚯蚓-蚓粪离心分离效果评估与优选
        6.5.1 材料与对象
        6.5.2 方法与处理
    6.6 结果与讨论
        6.6.1 不同倾角与不同含水率下分离整体效果
        6.6.2 基于高速摄影与图像处理物料运动离心脱离点分析
        6.6.3 蚯蚓-蚓粪网格化落点位置评估
        6.6.4 不同蚯蚓占比的EVRS最优参数分离验证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微观界面接触机理模型的蚯蚓关键分离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蚯蚓-蚯蚓粪分离关键过程动力学与影响因素
        7.2.1 蚯蚓-蚯蚓粪分离关键过程动力学分析
        7.2.2 分离物料受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7.3 基于微观界面接触机理的蚯蚓-蚯蚓粪表面表征
        7.3.1 散体物料含水团聚粘附状态
        7.3.2 蚯蚓-蚓粪-平板间微观界面接触机理分析
        7.3.3 团聚体湿润表面与形貌分形
        7.3.4 固液剪切面Zeta电位与亲水基团
        7.3.5 蚯蚓表面湿润性与表面张力
        7.3.6 不同含水率蚯蚓粪-蚯蚓表面粘附状态与壁面接触机理
        7.3.7 不同含水率蚯蚓粪/蚯蚓微小粘附力测试
    7.4 基于粘附作用能量化的DEM模型
        7.4.1 Hertz-Mindlin接触模型
        7.4.2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
    7.5 离散元DEM蚯蚓分离关键过程模拟仿真
        7.5.1 离散元仿真模拟模型
        7.5.2 不同表面能下物料离心分离关键过程分析
        7.5.3 不同动摩擦因素下物料离心分离关键过程分析
        7.5.4 基于DEM仿真的蚯蚓分离收获点预测
    7.6 蚯蚓-蚯蚓粪分离机制的特殊性与应用建议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水分特性降湿预处理的蚯蚓堆肥物料收获与现场试验
    8.1 引言
    8.2 蚯蚓粪水分特性与湿分传质渗透预处理试验研究
        8.2.1 现场干湿混合法快速降湿原理
        8.2.2 蚯蚓粪多孔介质湿分渗透-扩散传质机制
        8.2.3 材料与对象
        8.2.4 方法与处理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蚯蚓粪物料水分特征与模型
        8.3.2 蚯蚓粪物料水分一维传质渗透分析
        8.3.3 蚯蚓-蚯蚓粪收获结果与收获机制
        8.3.4 蚯蚓-蚯蚓粪收获综合分析与优化
    8.4 规模化蚯蚓堆肥实地现场试验
        8.4.1 蚯蚓堆肥现场概况
        8.4.2 现场蚯蚓堆肥物料分离应用效果
        8.4.3 蚯蚓机械化分离经济效益与工程工艺简要讨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符号索引
附录2 个人简历与科研经历
致谢

(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发展前景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特种经济动物概述
2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分析
    2.1 药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2.2 肉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2.3皮毛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2.4 观赏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3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存问题
    3.1 市场价格波动对特种动物养殖冲击过大
    3.2 养殖专业化不强,养殖技术水平有限
    3.3 供应链不完备,缺少完整的产业链
    3.4 规范化程度低,规模性养殖少
4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对策建议
    4.1 建立完善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产业链
    4.2 加强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调研
    4.3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养殖户和养殖公司的联系
    4.4 健全完善规模化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体系
5 结论

(4)生态文明战略下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环农业理论
        2.1.1 循环农业理论背景
        2.1.2 循环农业概念
        2.1.3 循环农业发展原则
        2.1.4 循环农业理论基础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1 系统动力学概念
        2.2.2 系统动力学主要特点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进展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上级行政单元
        3.1.2 行政区划
        3.1.3 地理位置
        3.1.4 地理环境
        3.1.5 物产资源
        3.1.6 经济发展
        3.1.7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区农业循环建设工程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
    4.1 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4.2 因果关系分析
    4.3 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
    5.1 循序渐进的农业生产模式
        5.1.1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5.1.2 初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5.1.3 中级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5.1.4 高级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5.2 三类农业发展路径
        5.2.1 传统农业发展路径
        5.2.2 循环农业发展路径
        5.2.3 传-循结合农业路径
    5.3 不同农业路径下系统动力学仿真
        5.3.1 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5.3.2 不同农业发展路径下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
        5.3.3 仿真结果综合评价
        5.3.4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5.4 农业子类发展路径仿真结果
        5.4.1 农业子类发展路径
        5.4.2 农业子类发展路径仿真结果
        5.4.3 仿真结果综合评价
        5.4.4 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研究
    6.1 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
        6.1.1 农业合作社促进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
        6.1.2 企业发展带动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
        6.1.3 农业园区壮大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
    6.2 循环农业工程效益量化研究
        6.2.1 农业合作社促进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效益量化研究
        6.2.2 企业发展带动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模式效益量化研究
    6.3 循环农业工程布局研究
        6.3.1 现状循环农业工程设施布局
        6.3.2 近期循环农业工程设施布局
        6.3.3 中远期循环农业工程设施布局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山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畜禽养殖业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
        2.1.3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
        2.1.4 畜禽养殖业中的微生物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3 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2.3.1 环境保护的需要
        2.3.2 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和废弃物排放基本情况
    3.1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3.1.1 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
        3.1.2 畜禽养殖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3.1.3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规模化情况
    3.2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情况
        3.2.1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总量的测算
        3.2.2 山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的市级差异分析
4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证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描述性样本分析
        4.1.3 变量设定
    4.2 养殖户参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计量分析
        4.2.1 Logistic模型构建
        4.2.2 ISM模型构建
        4.2.3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影响因素确定
        4.2.4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4.3 山东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4.3.1 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性不高
        4.3.2 种养脱节现象凸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有待提高
5 促进山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提高畜禽养殖户参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
    5.2 积极促进种养结合,推广有机肥生产
    5.3 规范畜禽养殖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
    5.4 重视微生物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十字路口的食用特种养殖(论文提纲范文)

养殖户的困境
进入《目录》有多难
特种养殖该怎么管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8)康县农村畜禽规模养殖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县畜禽规模养殖现状
二、规模养殖发展的特点
三、规模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快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9)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的说明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学术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上海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第一节 上海的地理沿革概述
    一、海岸线变迁
    二、上海的行政沿革
第二节 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自然环境
    二、农业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上海的社会经济条件
    一、上海的人口结构
    二、上海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的交通运输
第四节 上海地区农业发展概略
    一、古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三、现代上海农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单一工业化大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增长促进粮棉油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农业的功能定位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发展促进棉花的生产
    八、经济城市化带动农村工业的兴起
    九、工农关系:农业支持工业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逐步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49年到1978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由“单一工业化城市”向“多功能城市”转型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
    三、农业功能定位以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导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纺织业的没落导致棉花生产骤然下降
    八、经济城市化促进农村工业快速发展
    九、工农关系:工业初步反哺农业
    十、经济城市化酝酿都市农业萌芽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快速侵占耕地
    三、交通发展促进农业贸易
    四、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五、滩涂围垦造地
第五节 小结
    一、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1979年到1999年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多功能国际化大都市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人口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状况
    二、人口城市化要求农产品供给内外结合
    三、农业从业人员变化分析
    四、农业教育的发展及农业人口素质的变化
第三节 经济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经济城市化状况
    二、经济城市化带动农业总产值增长
    三、都市农业定位确立
    四、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五、环境污染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六、农业科技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七、工农关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
    八、都市农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空间城市化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空间城市化状况
    二、城市建设加速侵占耕地
    三、农业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五节 小结
    一、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概况
    二、2000年至今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
    一、上海城市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二、上海交通建设发展促进农业贸易开展
    三、上海农业科技发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作用
    一、上海城市定位和功能变化制约农业发展
    二、上海城市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下降
    三、上海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大量侵占
第三节 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影响的借鉴作用
    一、把握一般规律,着重战略规划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单位产出
    三、有效保护耕地,确保安全供给
    四、合理分流人员,促进城乡融合
    五、规划交通建设,促进贸易流通
    六、防治环境污染,保障持续发展
    七、借力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
    八、加大创新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一) 方志类
(二) 专着类
(三) 论文类
(四) 学位论文类
(五) 电子文献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特种畜禽养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朱红卫,睢富根,吉进卿,王献伟,黄炎坤,韩占兵,岳草子,徐泽君.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01)
  • [2]蚯蚓堆肥物料特性与蚯蚓-蚯蚓粪分离技术研究[D]. 林嘉聪.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发展前景预测分析[J]. 张丽丽. 中国饲料, 2020(16)
  • [4]生态文明战略下循环农业发展路径仿真及建设研究[D]. 苏治.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山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 金明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十字路口的食用特种养殖[J]. 王煜. 新民周刊, 2020(16)
  • [7]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康县农村畜禽规模养殖情况调查与分析[J]. 李成贵,万太军. 甘肃畜牧兽医, 2014(05)
  • [9]上海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1949年至今)[D]. 徐群.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10]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台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台州市人民政府. 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03)

标签:;  ;  ;  ;  ;  

特种畜禽养殖前景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