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一、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温君凤,郑春歌,刘芸,丰暖,王琳,张胜男,陈敏,崔鑫,姜彦[1](2020)在《影像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影像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外科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2月行影像磁导航技术辅助下内镜鼻颅底手术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关键解剖部位磁导航精确性、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等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0.5~7.5 h,术中出血量为50~1 200 mL,共随访50例患者,其中5例恶性肿瘤患者复发,45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影像磁导航技术能提高鼻颅底区域病变手术的准确性,可实现精准治疗,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吴泽斌,邱前辉[2](2021)在《儿童颅底病变和内镜手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鼻内镜颅底外科运用自然腔道充分暴露病变和周围神经血管,减少脑组织牵拉,提高手术疗效,现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多数内镜颅底外科治疗方法和手术技术是在成人患者中积累的,面对复杂的颅底结构、不同年龄的解剖发育特点、病变对重要神经血管的侵犯等,儿童颅底病变的内镜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国内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对儿童颅底解剖和病变特点、内镜手术入路的选择、并发症的处理和颅底重建进行综述,并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病变,增加对儿童内镜颅底手术的进一步认识。

张俊杰[3](2020)在《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电磁导航系统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的相关数据总结分析,探究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中电磁导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18.06-2019.06开展的63例鼻窦手术,包括全组鼻窦炎、多组鼻窦炎(病变涉及额窦、筛窦或蝶窦中两组及以上者)及复发性鼻窦炎。根据手术方式,即联合使用电磁导航技术和单纯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分为两组:导航组(29例)和非导航组(34例)。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鼻腔舒适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差异。结果1.导航组手术时间59.76±14.10min,出血量49.41±19.40ml,非导航组手术时间68.62±16.21min,出血量61.70±23.41,导航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较非导航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航组出现鼻内并发症1例,无眶内及颅内并发症,非导航组出现鼻内并发症3例,眶内并发症1例,无颅内并发症,导航组手术并发症较非导航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导航组患者术后3月鼻腔舒适度明显优于非导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磁导航辅助下进行全组鼻窦炎、多组鼻窦炎及复发性鼻窦炎手术,较之单纯鼻内镜手术,能准确辨认术中解剖标志,识别重要结构,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电磁导航手术安全、精准,可在复杂的鼻窦手术中推广应用。

吴文俊[4](2020)在《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一类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其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究其根本,各类不同病因均涉及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相应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包括的疾病有: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等。本文以烟雾病为例,探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个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mRS评分,判断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目的:探讨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结合融合影像辅助定位脑膜中动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记录每位病人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月的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判断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方法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5名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为3564岁,平均年龄47±11.25岁。病程为16月,平均2.5±2.1月。入组标准如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存在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所致脑组织低灌注,经评估后需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术中使用融合影像结合神经导航辅助下描记脑膜中动脉走形,在铣开骨瓣时避免损伤该动脉,并记录描记成功及保留成功的例数。分别记录每位病人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mRS评分,判断在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无改善。结果 5名病人在术中颅骨铣开前均能使用该方法在颅骨表面描记出脑膜中动脉走行,其中4名患者利用导航软件Synergy Cranial自动生成其脑膜中动脉走形轨迹,1名病人融合影像上脑膜中动脉显影不清,使用导航设备上的Lasso工具人工描记出脑膜中动脉的走行后完成手术,术中脑膜中动脉均保留完好。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1周时评分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p值为0.157>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每位患者术前mRS评分与术后6月时评分进行比较,p值为0.046<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3D DSA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患者在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结论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定位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在术前及术中对脑膜中动脉走行、位置做出判断,从而在手术的各个环节减少损伤脑膜中动脉的机会,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技术。并且对于烟雾病或烟雾综合征的病人,在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辅助下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可有效的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张俊杰,马士崟,李慧,王晓敏,张明洁,陈德尚[5](2019)在《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2月应用电磁导航技术行15例鼻颅底手术,患者病变范围涉及蝶窦、鞍区、咽旁隙、颈静脉孔区、筛顶、蝶骨平台等解剖区域。术前均完善CT、MRI等影像学资料,录入导航系统行三维重建,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涉及复杂、重要解剖结构时使用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结果 15例手术中1例鼻颅底纤维血管瘤术中出血约1 000 ml,余手术出血均可控。15例手术术中均未出现重要结构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术后随访3~20个月,1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考虑肿瘤复发。结论电磁导航技术应用于鼻颅底手术中,安全、精准,手术并发症少,特别适用于解剖结果变异、修正鼻内镜手术、病变广泛的恶性肿瘤患者。

刘玉春[6](2019)在《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和传统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比较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垂体腺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常见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垂体腺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6.7%。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垂体腺瘤患者接受经鼻蝶内镜传统入路手术后的几个月里抱怨鼻腔不适、嗅觉功能减退或者鼻出血等。因此我们描述了一种改进的内镜经蝶手术: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我们设计这个研究来分析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是否可以减少垂体腺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目的:比较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和传统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一年期间采用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切除垂体瘤62例为黏膜下入路组,在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采用经鼻蝶内镜传统入路切除垂体瘤8 4例为传统入路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住院病史资料(基本资料、肿瘤特征、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全切率、内分泌功能缓解率),并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脑脊液鼻漏、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颅内感染、重度嗅觉障碍、暂时性尿崩)等。结果:黏膜下入路组62例患者手术全切55例(88.7%),其中侵犯海绵窦病例全切率为53.3%;传统入路组84例患者手术全切75例(89.3%),其中侵犯海绵窦病例全切率为77.5%。黏膜下入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比传统入路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2)。黏膜下入路组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和82.6%,传统入路组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和100%,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P=0.11)。黏膜下入路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鼻出血和鼻中隔穿孔发生率均少于传统入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44,P=0.033)。两组在术后脑脊液鼻漏,重度嗅觉障碍,颅内感染,暂时性尿崩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入路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嗅觉功能有显着差异(P<0.001),而黏膜下入路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嗅觉功能没有差异(P=0.174)。结论: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手术视野,可以保留完整的鼻黏膜,包括鼻甲。此外,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更加微创,有更好的术后结局,包括术后早期嗅觉功能的恢复、术后鼻出血和鼻中隔穿孔的发生。

姚林[7](2019)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中线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中线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月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手术治疗中线旁脑膜瘤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45例,年龄24岁~79岁,平均年龄57.4±9.5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嗅觉障碍、视力视野障碍、其他颅神经障碍、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癫痫以及精神变化,所有的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和MRI,肿瘤最大径1.5cm~6.9cm,小于3cm 24例,3~5cm 22例,大于5cm14例,其中矢状窦旁脑膜瘤10例,大脑镰旁脑膜瘤6例,功能区凸面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6例,蝶骨嵴脑膜瘤5例,鞍旁脑膜瘤4例,岩斜区脑膜瘤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4例,脑室脑膜瘤1例。术前结合患者的薄层CT、MRI、MRA、MRV、DTI等影像学资料,使用iPlan Cranial3.0软件通过调整不同阂值获得特定图像的三维融合,根据3D融合图像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对于位置较深且肿瘤直径较小的脑膜瘤,运用术中导航定位肿瘤。术后72小时内行增强MRI判断患者肿瘤切除程度并定期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析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手术治疗中线旁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术前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显示的肿瘤与肿瘤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和术中情况基本一致。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50例,Ⅱ级切除3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4例。53例患者术后肢体活动、言语等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影响,无大出血、脑梗死、功能受损等并发症;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动眼神经、外展神经等不同程度的损伤;1例功能区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右侧侧脑室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结论:1.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较好地显示肿瘤与肿瘤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2.对于位置较深且直径较小的脑膜瘤,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可以精确定位;3.术前根据3D融合图像可以了解肿瘤与周围动脉、静脉以及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做到最大化切除肿瘤,最小化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手术治疗中线旁脑膜瘤在临床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薛金梅,李元惠,张艳廷,关芳灵,段李禾,赵长青[8](2018)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眼相关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影像导航系统辅助下进行的6例鼻眼相关内镜手术的经验,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眼内镜手术中的适应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6例鼻眼相关疾病患者鼻内镜手术中应用Fusion电磁波感应型导航的情况,包括鼻眼贯通异物1例,视神经减压术2例,眶尖血管瘤1例,筛额窦囊肿1例,眶内肿物活检术1例。记录每例患者导航系统的准备时间,术中定位的精准度及手术连贯性,术中及术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导航平均准备时间仅为(8.13±1.858)min。6例患者在导航术中均能精准定位鼻窦窦口、眶纸板、颅底、视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术中注册误差均小于1mm。6例患者的导航手术顺利,连贯性好,不存在因术中误伤所致颅内、眶内并发症。结论:影像导航外科技术使内镜下鼻眼相关手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和精准。导航系统的准备时间短,注册精准度高、手术连贯性好,能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然而,其仍然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代替术者的解剖知识、手术培训及临床经验。

李勐[9](2017)在《穿刺手术机器人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机理、规划控制及感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穿刺手术是使用穿刺针对患者的病变区域进行活检、放疗、消融等诊疗操作的一种手段,属于微创外科手术的范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灵活的特点。然而,穿刺针深入身体内部,操作过程不可见,因此只能依赖术中医学图像对穿刺过程进行调整。一方面,CT、MRI、超声医学图像等存在一定的材料限制或辐射危害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实时性、精度等方面的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手术中常用的斜尖穿刺针会在进针过程中发生显着的弯曲变形,不能很好地跟随术前设计的从进针点到靶点的直线路径,增加了徒手操作控制难度。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依靠手术机器人把持穿刺器械,替代医生的徒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手术过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本论文以穿刺机器人精确靶点穿刺为目标,针对机器人辅助穿刺手术的现存不足和发展趋势,开展对穿刺针形变机理、路径规划、感知技术、穿刺过程交互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突破针尖位置预测、三维手术路径设计、术中穿刺针形状实时感知、穿刺针操控方法等关键问题,为计算机辅助穿刺手术的应用提供部分理论方法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机理研究。通过对柔性穿刺针的受力分析,研究柔性针在软组织中行进时针尖轨迹的变化规律,为路径规划问题提供针尖位置预测的数学模型;提出并验证了“自行车”交互模型参数的实际获取方法;测定颅颌面区域的尸体及活体刚性针穿刺力学特征,为机器人穿刺安全性奠定基础。穿刺路径规划方法和交互过程控制方法研究。对刚性穿刺针和斜尖柔性穿刺针的靶点穿刺避障三维轨迹规划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基于试探回溯算法的斜尖针多目标优化路径搜索求解方法,实现快速、有效的非完整约束下的路径设计;通过实验对比多种斜尖针-软组织穿刺交互控制方法,验证交互模型辅助下基于实时图像的控制方法在提高靶点穿刺精度方面的的有效性。基于FBG的柔性穿刺针形状感知技术研究。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将FBG光纤集成在穿刺针上感知其实时形状;提出基于四次多项式拟合的穿刺针三维形状实时重建模型,实现重建精度与算法稳定性之间的平衡。基于信息感知的穿刺交互规划控制研究。针对实际穿刺过程中软组织的非均匀性问题,提出利用靠近针尖FBG对组织特性进行感知的方法;测定FBG信息与交互参数的匹配关系,突破无先验信息的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提出基于感知信息进行交互参数更新和预测轨迹校正的进针控制方法,并通过双层软组织内靶点穿刺实验进行验证。此外,通过两套面向临床的穿刺机器人系统,为未来穿刺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李晓明,邸斌[10](2017)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影响导航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应用,鼻内镜下鼻窦、鼻颅底和鼻眼相关等手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鼻内镜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安全性更高。本文从影像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历史、适用范围和应用态度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

二、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影像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过程
        1.2.1 术前准备
        1.2.2 术中导航
    1.3 典型病例报告
2 结 果
3 讨 论

(2)儿童颅底病变和内镜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颅底解剖和病变特点
2 内镜颅底外科历史演变
3 儿童内镜颅底手术
    3.1 手术入路
    3.2 手术并发症
    3.3 颅底重建
4 儿童颅底病变
    4.1 脑膨出
    4.2 颅咽管瘤
    4.3 垂体腺瘤
    4.4 颅底纤维骨性病变
    4.5 脊索瘤
    4.6 横纹肌肉瘤
5 展 望

(3)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的比较
    2.2 导航组、非导航组手术并发症比较
    2.3 导航组、非导航组术后鼻腔舒适度比较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D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4)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
    第1章 前言
        1.1 烟雾病概述
        1.2 神经导航简介
        1.3 研究价值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组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仪器设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评估神经功能的方法
        2.4 资料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重建及描记脑膜中动脉结果
        3.2 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3.3 手术结果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国内外定位脑膜中动脉技术
        4.2 神经导航相关新进展
        4.3 重建结果分析
        4.4 神经功能结果分析
        4.5 本课题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5章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烟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特点
    四、诊断
    五、治疗方法
    六、预后
    七、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1.2.2 操作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切除情况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2.3 术后随访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影像导航系统临床使用适应证
    4.2 影像导航系统在颅底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4.3 影像导航系统是鼻腔鼻窦原发、侵及颅底、眶尖且边界不清的巨大肿瘤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4.4 影像导航系统在慢性鼻窦炎修正鼻内镜手术中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4.5 影像导航系统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
    4.6 总结

(6)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和传统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内分泌学检查
    1.5 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1.6 内镜经蝶手术方式
        1.6.1 经鼻蝶内镜传统入路
        1.6.2 经鼻蝶内镜影膜下入路
    1.7 病理检查
    1.8 随访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2.2 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垂体瘤的治疗效果分析结果
        2.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2.2.2 术后功能性腺瘤内分泌功能恢复的比较
        2.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2.2.4 术后嗅觉功能比较(VAS评分)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中线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症状
    1.3 影像学资料
    1.4 治疗方法
结果
讨论
    一、精确定位肿瘤
    二、对大脑动脉的保护
    三、对大脑静脉的保护
    四、对白质纤维束的保护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眼相关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方法
        1.3.1 术前影像资料准备
        1.3.2 术中导航准备
        1.3.3 观察内容
2 结果
    2.1 导航的准备时间
    2.2 导航的精准度及手术连贯性
    2.3 导航手术的并发症
3 典型病例分析
4 讨论

(9)穿刺手术机器人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机理、规划控制及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医疗机器人概述
        1.2.1 典型手术机器人系统范例
        1.2.2 医学图像
        1.2.3 医疗机器人导航系统
    1.3 机器人穿刺手术概述
        1.3.1 穿刺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3.2 穿刺针-软组织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1.3.3 穿刺路径规划控制研究现状
        1.3.4 穿刺针信息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1.4 机器人穿刺手术关键技术
    1.5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机理与针尖轨迹预测
    2.1 刚性针穿刺过程的力学特性
        2.1.1 刚性穿刺针的定义
        2.1.2 刚性针-软组织交互过程受力分析
        2.1.3 刚性针的穿刺过程分析和力学曲线
        2.1.4 颅颌面区域穿刺的实验研究
    2.2 斜尖针穿刺过程的交互作用力
    2.3 斜尖穿刺针-软组织交互过程的针尖轨迹预测
        2.3.1 基于力学分析的针尖位置预测
        2.3.2 基于实验观测的斜尖针运动学模型
        2.3.3 非完整约束模型参数的实际获取
        2.3.4 基于动态弯曲半径方法的运动学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穿刺路径规划与交互控制方法
    3.1 多目标优化的刚性穿刺针路径规划
        3.1.1 直线路径规划空间分析
        3.1.2 刚性针穿刺路径的多目标优化
        3.1.3 刚性针穿刺仿真实验
    3.2 斜尖穿刺针的避障轨迹规划方法
        3.2.1 斜尖针穿刺路径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假设
        3.2.2 平面内的斜尖针穿刺路径规划仿真
        3.2.3 基于试探回溯算法的避障穿刺轨迹规划
        3.2.4 多目标优化穿刺路径搜索仿真
    3.3 穿刺针-软组织交互过程控制方法
        3.3.1 斜尖针目标穿刺控制中的人因问题
        3.3.2 基于轨迹规划模型的穿刺过程
        3.3.3 交互模型辅助下基于实时图像的交互穿刺过程控制
        3.3.4 穿刺针交互过程控制方法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BG的柔性穿刺针形状感知
    4.1 FBG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工作原理
    4.2 FBG穿刺针的设计、制备与标定
        4.2.1 设计方案
        4.2.2 FBG穿刺针样机的制备
        4.2.3 穿刺针FBG传感器的标定
    4.3 针尖的空间位置估计
    4.4 柔性穿刺针的形状重建模型分析
        4.4.1 五次多项式模型及其存在问题
        4.4.2 “折线法”模型及其存在问题
        4.4.3 四次多项式拟合重建模型
    4.5 穿刺针形状重建模型检验实验
        4.5.1 穿刺实验平台的搭建
        4.5.2 单方向穿刺实验验证
        4.5.3 S型穿刺实验验证
        4.5.4 形状重建模型检验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信息感知的斜尖针-软组织交互规划控制
    5.1 基于信息感知的均匀软组织穿刺规划控制方法
        5.1.1 信息感知与交互模型结合的意义
        5.1.2 交互模型辅助下基于传感器实时信息的穿刺控制方法
        5.1.3 规划控制方法的实验验证
    5.2 FBG传感器与组织交互特征参数的信息匹配
        5.2.1 软组织非均匀问题
        5.2.2 软组织穿刺交互特征参数的获取
        5.2.3 FBG感知信息与组织交互特征参数的匹配
    5.3 基于信息感知的非均匀软组织穿刺规划控制
        5.3.1 方法概述
        5.3.2 验证实验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穿刺机器人系统及其实验研究
    6.1 穿刺机器人系统实验设计
    6.2 颅颌面穿刺诊疗手术机器人系统
        6.2.1 颅颌面穿刺诊疗手术临床背景及需求分析
        6.2.2 颅颌面穿刺机器人系统构成
        6.2.3 颅颌面穿刺机器人实验研究
    6.3 前列腺穿刺手术机器人
        6.3.1 前列腺穿刺手术临床背景及需求分析
        6.3.2 前列腺穿刺机器人系统构成
        6.3.3 前列腺穿刺机器人实验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申请的发明专利
    3.与本论文相关的科研项目
    4.其他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像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2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应用历史
3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适用范围
4 鼻窦-颅底手术中应用影像导航系统的态度
5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5.1 导航技术辅助常规鼻窦内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5.2 导航技术辅助内镜下前中颅底肿瘤手术的临床应用
    5.3导航技术辅助鼻窦-颅底内镜手术的范围拓展
6 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外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 温君凤,郑春歌,刘芸,丰暖,王琳,张胜男,陈敏,崔鑫,姜彦. 精准医学杂志, 2020(05)
  • [2]儿童颅底病变和内镜手术[J]. 吴泽斌,邱前辉.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21(03)
  • [3]电磁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复杂鼻窦手术临床分析[D]. 张俊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利用融合影像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进行脑膜中动脉的定位[D]. 吴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电磁导航技术在鼻颅底手术中的应用[J]. 张俊杰,马士崟,李慧,王晓敏,张明洁,陈德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9(06)
  • [6]经鼻蝶内镜黏膜下入路和传统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比较与分析[D]. 刘玉春. 浙江大学, 2019(03)
  • [7]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中线旁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D]. 姚林. 苏州大学, 2019(04)
  • [8]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眼相关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 薛金梅,李元惠,张艳廷,关芳灵,段李禾,赵长青.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8(02)
  • [9]穿刺手术机器人穿刺针—软组织交互机理、规划控制及感知技术研究[D]. 李勐.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10]影像导航技术在鼻窦-颅底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 李晓明,邸斌.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7(02)

标签:;  ;  ;  

电磁刀在颅底及颅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