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新时代对英语教学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李丑艳[1](2021)在《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培养,学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战场,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是基础教育尤为重要,英语这门学科的设立有助于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其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必须关注。与此同时,为了能尽可能将英语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课本剧作为一种综合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为一体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在筹备和演出课本剧的过程中,将知识点灵活地转换到听说中来,还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提升了跨文化理解能力。可是要圆满完成一个课本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剧本选择和编写,演员定位与安排,道具的准备都非常耗时,容易影响到教学进度以及学习成绩。本研究基于时间紧凑的前提下,以课本剧为教学方法,旨在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口语听力能力,以打破哑巴英语怪圈。笔者结合英语学科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所带班级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对太原市万柏林区小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调查问卷以及任课老师进行访谈,时间周期为一个学年,在提升小学生口语听力过程中分析课本剧优势与不足,在结语部分给到了一些弥补方案。

周小渟[2](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陈妍蓓[3](2021)在《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Bafa Bafa为例》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部门把跨文化能力培养陆续纳为各学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则成了广大英语教学者和相关从业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将以经典跨文化模拟游戏Bafa Bafa为案例,探究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主要围绕两个研究问题:一是模拟游戏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二是模拟游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什么促进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市W大学和X大学本科二年级的3个班级共10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期调研分析对Bafa Bafa进行了游戏再设计,再立足于真实的英语课堂开展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活动。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三角互证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课堂观察、跨文化敏感性量表前后测、访谈以及满意度问卷等方式对研究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得出,模拟游戏作为一种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能够一定程度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提升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反思型学习。笔者进一步分析并发现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受到学生英语水平、跨文化交流经历以及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论,笔者探讨了如何将模拟游戏与英语听说课程、英语写作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设计,开展任务型教学,以提高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苏芳[4](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提出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丁玲[5](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王雪[6](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童童[8](2020)在《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深度融合,营造智慧式的学习环境成为热点问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社会里不再是理论上的乌托邦,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探索实现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的典型途径。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学情,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提出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以差异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以雨课堂平台为技术支撑,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核心理念,通过分析课前、课中及课后整个过程的学习数据,掌握学情,优化教学活动设计,不断调整教与学的进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本研究的创新性工作如下:提出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采用分层教学法解决个性化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实现个性预习、以学定教,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分层作业、个性辅导。设计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个性化学习目标、个性化学习资源、个性化学习方法、个性化学习评价及个性化作业等五个方面。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法,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应用到实际课堂中,设计教学活动,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环节,并验证教学效果。实践研究表明,雨课堂平台支持下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能够满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产生的数据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实现以学定教。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资源、测试题,互动讨论,分层探究,实现个性化学习。同时最后的效果分析也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自信心等都有一定改善。

白雪[9](2020)在《“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生源英语水平、英语能力评价标准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教育任务主要是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的,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需求端对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任务进行调查分析,也很有必要从供给端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课程未来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起点和条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面临着哪些方面需求?(2)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如何?针对问题(1),笔者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概念进行定义并确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两个维度,即课程需求调查和课程设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然后,笔者对需求分析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设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同时,笔者对近三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二次分析,从中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的基础。依据上述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全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有关外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查,采用本文设计的问卷对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进行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应届本科生校招岗位要求中的外语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本科生培养是以普通人才为主、高端人才为辅,这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生的需求状况吻合;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对CET考试成绩非常注重,然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本科生没有做出相关要求;部分专业对本科生英语水平要求偏高。(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大学英语做出了知识、能力的区分,但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英语能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注重的是阅读和口语,学生注重的是口语和阅读,而社会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口语和写作;通用英语内容是基础,但是各方更重视的是学术英语,尤其是文献阅读;部分专业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内容有强烈兴趣,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此需求较少。(3)在课程结构方面,各方对通用英语课程的需求最大,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各方对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最为重视;大学英语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针对问题(2),笔者依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维度,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双一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英语教师访谈,设计出教师调查问卷,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和上述需求调查的结论,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在课程需求方面,存在着各方对课程目标需求的分化、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英语内容需求的差异化等问题。(2)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部分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过高以及英语课程之间关系不清等问题。(3)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类课程的内容同质化、具体课程繁多以及“金课”数量偏少等问题。(4)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以及课程功能和管理错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高校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面临的问题,笔者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高校课程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需求变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对高校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并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建设兼顾满足现实需求和引领发展、兼顾培养一流人才和各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兼顾高校各具特色和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等多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本研究也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参考。因为数据来源局限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论据只是一家之言,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涉及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后续研究者能从教材、师资、课堂教学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张立[10](2020)在《戏剧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影响下,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由于英语学科具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备受关注,也是中学阶段学校课堂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在推进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作为英语课改的重要目标。面对现代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问题时,作为教育者应该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戏剧教学为线索。去探讨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对我们提升现阶段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最终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阐述了英语戏剧教学对英语听说学习的影响,其中结合最近发展区和情感过滤假说理论,找到与戏剧教学的契合点从而为戏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旨在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戏剧教学对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何影响?2)戏剧教学能否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为此,笔者在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以初一年级110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采取即兴表演、角色扮演以及创造戏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前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实验后对不同层次的十名同学进行访谈,从而了解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变化情况;通过实验前后分别使用听力测试卷和口语测试卷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变化情况作以总结和归纳,总结得出了戏剧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结论。

二、新时代对英语教学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代对英语教学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传统英语课堂对小学生听说能力培养不足
        1.1.2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听说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1.1.3 新时代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对课本剧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对课本剧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对课本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2.1.1 课本剧在牛津英语教材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2.1.2 小学生在英语课本剧听说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3 教师在小学英语课本剧听说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2.2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2.2.1 英语歌曲与律动
        2.2.2 听录音跟读法
        2.2.3 While listening and speaking同步听说法
        2.2.4 电影节选赏与演
        2.2.5 自由讨论
    2.3 简单的英语语言学在课本剧听说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2.3.1 自然拼读与简单音标的应用
        2.3.2 英语词汇知识的应用
        2.3.3 简单英语语法知识的应用
第三章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案例实践
    3.1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准备环节
        3.1.1 教师对小学英语课本剧听说教学的准备
        3.1.2 学生提前自学以及群组预习
    3.2 小学英语课本剧的教学实施环节
        3.2.1 学生在课本剧中的听说练习与展示
        3.2.2 教师对小学英语课本剧听说教学过程的指导
    3.3 关于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评价
        3.3.1 教师对案例实践全过程的评价
        3.3.2 学生自评与他评
        3.3.3 基于学生听说能力检测结果的评价
第四章 关于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4.1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4.1.1 英语教材与课本剧互相促进发展
        4.1.2 课本剧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4.1.3 课本剧帮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我
        4.1.4 课本剧可作为校本课程扩大学校影响力
    4.2 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应用的劣势
        4.2.1 英语课堂中课本剧听说练习时间无法保证落实
        4.2.2 传统笔试考试依然与课本剧应用发生冲突
        4.2.3 听说训练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难以保持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英语课本剧听说训练应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英语课本剧听说训练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Three Little Pigs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Bafa Bafa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新要求
        (二)游戏化教学让英语课堂实现寓教于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英语教学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二)跨文化相关理论
        (三)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跨文化能力
        (一)跨文化能力概念界定
        (二)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
    三、模拟游戏
        (一)游戏化学习与模拟游戏
        (二)模拟游戏应用于教育与培训的理论基础
        (三)Bafa Bafa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二、研究实施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Bafa Bafa活动满意度调查
    二、模拟游戏对跨文化敏感性的提升效果
        (一)课堂观察:游戏中跨文化交际行为分析和反思
        (二)ISS量表:跨文化敏感性前后测
        (三)访谈:关键词分析和反思评价
    三、模拟游戏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问卷:促进英语学习的效果自评
        (二)访谈:促进英语学习的效果自评
    四、不同班级的反馈差异分析
        (一)英语水平
        (二)跨文化交流经历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
    五、Bafa Bafa活动不足与反思
    六、Bafa Bafa应用于英语课堂的改进方案
        (一)与英语听说课程结合的任务型教学
        (二)与英语写作课程结合的任务型教学
第五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一)模拟游戏可提高跨文化敏感性
        (二)模拟游戏可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三)模拟游戏可促进反思型学习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Bafa Bafa指导性讲义
    附录2:Bafa Bafa教案
    附录3:跨文化敏感性量表
    附录4:Bafa Bafa活动满意度问卷
    附录5:Bafa Bafa课堂观察表
    附录6:访谈提纲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学术素养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2.3 大学生社会化
    2.4 研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3.2 研究场域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3.2.2 S课程
    3.3 研究参与者
        3.3.1 核心参与者
        3.3.2 非核心参与者
    3.4 研究者角色
    3.5 数据收集
        3.5.1 问卷调查
        3.5.2 课堂观察
        3.5.3 访谈
        3.5.4 叙事
        3.5.5 研究日志
        3.5.6 实物资料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3.6.2 数据深入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3.7.1 伦理道德问题
        3.7.2 研究的可信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4.4 S课外学术实践
        4.4.1 专业学习
        4.4.2 社团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5.1 宏观机构因素
    5.2 中观课程因素
        5.2.1 课程资源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5.2.3 课堂互动方式
    5.3 微观个体因素
        5.3.1 个人实践网络
        5.3.2 能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6.2.2 能动性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附录三 问卷调查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5)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3.2 自主学习理论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工具
        4.2.1 问卷设计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4.3.3 全模型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 讨论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5.2.1.1 课前满意度
        5.2.1.2 课中满意度
        5.2.1.3 课后满意度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5.2.2.1 学生预期
        5.2.2.2 感知质量
        5.2.2.3 感知价值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个性化学习
        2.1.2 学习模式
        2.1.3 个性化学习模式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差异教学理论
第3章 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设计
    3.1 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分析
        3.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1.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4 解决对策
    3.2 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
        3.2.1 课前个性化预习
        3.2.2 课中隐性分层教学
        3.2.3 课后分层作业设计
    3.3 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3.3.1 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3.3.2 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3.3.3 实施个性化学习方法
        3.3.4 增加个性化学习评价
        3.3.5 布置个性化学习作业
第4章 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案例设计与实施
    4.1 前期分析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4.2 案例设计
        4.2.1 个性化目标设计
        4.2.2 个性化资源设计
        4.2.3 个性化学习方法
        4.2.4 个性化活动设计
    4.3 案例实施
        4.3.1 实施对象
        4.3.2 实施环境
        4.3.3 实施过程
        4.3.4 教学评价
    4.4 实验效果分析
        4.4.1 学生实验前后英语成绩分析
        4.4.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4.4.3 课堂观察分析
        4.4.4 学生个别访谈分析
    4.5 实施建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调查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流程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英语课程
        2.1.1 课程的定义
        2.1.2 大学英语课程研究
        2.1.3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
        2.1.3.1 对“大学英语课程”三个层面的理解
        2.1.3.2 “大学英语课程”的涵义
    2.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2.1 课程设计理论
        2.2.2 英语课程设计理论
        2.2.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2.3.1 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要求
        2.2.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探索
        2.2.3.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2.2.3.4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2.2.4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定义
        2.2.4.1 课程设计、外语课程设计与课程设置
        2.2.4.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内涵
        2.2.5 课程设置的研究维度
第三章 需求分析理论研究
    3.1 需求分析理论
    3.2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式研究
    3.3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3.3.1 社会需求
        3.3.2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能力
        3.3.3 在校师生需求
        3.3.4 毕业生
    3.4 需求分析的调查维度
第四章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分析
    4.1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4.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1.2 数据统计
    4.2 学生需求
        4.2.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2.2 数据统计
    4.3 社会用人单位需求
        4.3.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3.2 数据统计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 “双一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5.1.2 数据统计(中国高校)
        5.1.3 数据统计(英美高校)
    5.2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2.1 研究设计
        5.2.2 教师访谈
        5.2.3 问卷编制与试测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5 数据统计
    5.3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与建议
    6.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6.1.1 课程需求:分化、变化与差异化
        6.1.2 课程目标:需求过高、关系不清
        6.1.3 课程内容:同质化、种类繁杂、“金课”少
        6.1.4 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与错位
    6.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6.2.1 课程需求选择的科学合理性
        6.2.2 课程目标的动态多元性
        6.2.3 课程内容的层次复杂性
        6.2.4 课程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过程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10)戏剧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戏剧教学”概念界定
    2.2 戏剧教学研究综述
        2.2.1 国外关于戏剧教学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关于戏剧教学的研究综述
    2.3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依据
    3.1 最近发展区
    3.2 情感过滤假说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调查问卷
        4.3.2 访谈
        4.3.3 测试
    4.4 研究过程
        4.4.1 实验前期准备阶段
        4.4.2 实验教学实施阶段
        4.4.3 实验后期数据分析与讨论阶段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戏剧教学对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与讨论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5.1.2 实验班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5.1.3 实验后实验班访谈结果分析讨论
    5.2 戏剧教学对初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影响分析与讨论
        5.2.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讨论
        5.2.2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主要发现
        6.1.1 戏剧教学可以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
        6.1.2 戏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验前英语听力测试卷
附录三 实验后英语听力测试卷
附录四 实验前英语口语测试卷
附录五 实验后英语口语测试卷
附录六 口语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七 访谈提纲
附录八 戏剧文本及教案案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新时代对英语教学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课本剧在小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例[D]. 李丑艳. 山西大学, 2021(12)
  • [2]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模拟游戏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Bafa Bafa为例[D]. 陈妍蓓.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雨课堂的初中英语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 孙童童. 北华大学, 2020(12)
  • [9]“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D]. 白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10]戏剧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张立.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新时代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