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仡佬问题初探

麻阳仡佬问题初探

一、麻阳仡佬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韩家亮[1](2021)在《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叶猴是仅分布于亚洲卡斯特石山的濒危珍稀灵长类动物,目前野外种群数量约为2000只。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500~600只,是世界上现存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最大的区域。本论文基于野外黑叶猴位点数据、保护区DEM图层、地表覆被图层,生境调查,采用Arc GIS、FRAGSTATS、空间分布模型(SAR)、MaxEnt模型和Graphab等开展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模式、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偏好选择海拔低于800 m、坡度大于30°、距河流距离小于600 m、距道路距离大于900 m、距居民点距离大于1 200 m、距耕地距离大于900 m、植被类型为灌木和阔叶林的生境。结果表明,黑叶猴生境选择主要受地理因子、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资源选择模型(RSF)进一步表明,海拔、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类型、乔木胸径、灌木基径共同决定了黑叶猴的生境选择。(2)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面积为68.87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14%。空间利用最大坡度为20°~30°,达20.99 km2,占总利用面积的30.56%,同时空间利用率随着坡度增加而升高,坡度大于60°的空间利用率达85.71%。(3)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主要干扰类型包括道路、耕地和居民建筑。黑叶猴的空间分布密度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与道路距离呈显着正相关,影响域达到1400 m。(4)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0.95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8%,其中36.29 km2位于核心区,24.66 km2位于缓冲区和试验区;距河流距离、海拔和坡度在模型预测中贡献度最高;保护区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指数(PC)为9.8×10-4,景观连通性较差。

谢晓辉[2](2020)在《“若苗也,我民也”:乾嘉苗民起义中的族类界定与认同》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乾嘉苗民起义中严如熤招降大小章仡佬这一事件,以及对该事件记载的后续影响的分析,尝试考察清代中叶地方官员的族类界定观念与社会冲突中苗疆土着的认同表达。招降大小章仡佬这一个案展示,当时的地方官员们在用一套文化加血缘的语言来表达族类观念,同时国家的制度安排、地方事件以及地方历史书写,也深刻地影响了在实际的社会运作中官员们对文化异质地区的族类界定。

邓紫微[3](2020)在《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陵山片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接处,受各自省域发展核心区域的辐射较弱、分工协作度不高、利益兼顾不够。该区域曾是我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具有省际交界区域面积广阔、多民族交融广泛的特点,大多数地区也是革命老区。开展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城镇扩展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对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能力,促进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同、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论文立足武陵山片区以及怀化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学科理论,运用ENVI5.1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Arc GIS10.5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MATLAB9.5软件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循序“理论基础研究——问题提出——联系特征、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时空动态模拟验证——策略优化”的思路,对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怀化为什么是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核心问题二:怀化城镇扩展的联系特征、影响因素、扩展机制是什么?时空动态变化格局如何发展?核心问题三:怀化如何成为武陵山片区核心增长极引领区域联动发展?本文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一共设置八章,除去第一章理论基础研究和最后一章结论与展望,通过五个部分对上述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具体实证研究探讨。第一部分: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是本文的第二章,着重回答第一个核心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武陵山片区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选取21个社会经济指标(2008-2018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武陵山片区怀化、铜仁、黔江、张家界、恩施、吉首1等六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结果显示2018年综合实力得分依次为怀化(2.15)、恩施(0.92)、铜仁(0.88)、湘西州(0.8)、张家界(0.62)、黔江(0.27);运用断裂点模型和修正引力模型,分别以六个城市为中心计算其经济影响范围的断裂点和联系强度,结果显示怀化与其它五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都超过了城市间的中心点,2008-2018年怀化与湘西州(351)、铜仁(266)经济联系强度均值最高,与张家界(37)、恩施(36)、黔江(10)经济联系强度较低。综合来看,怀化在城市体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经济辐射能力和经济联系强度上均处于武陵山片区的优势水平,具备发展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据此,选取怀化作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第二部分:怀化的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是本文的第三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通过整理1949-2018年的怀化城市建成区数据,对怀化中心城区不同时期的城镇格局演变进行脉络梳理和特征分析,可知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经历了缓慢发育期(1949-1969年,0.54km2-1.79km2)、快速发展期(1970-1975年,达到7km2)、稳步扩展期(1976-1999年,达到18 km2)、迅猛扩张期(2000-2018年,达到64km2),中心城区规模扩张表现出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最后,选取常住人口、GDP等8个指标建立怀化市内部城镇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测评怀化13个县市区的发展质量,通过断裂点模型分析中心城区的辐射范围,通过修正引力模型分析中心城区(鹤城区)和市域其它12个县市区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怀化鹤城区与其它12个县市区联系相对较紧密,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为探究怀化市城镇扩展影响因素、扩展机制以及未来城镇扩展方向打下实证基础。第三部分:怀化城镇扩展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是本文的第四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从一般城镇扩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入手,以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怀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探讨,深入研究怀化市的城镇扩展模式与发展机理。怀化的城镇空间扩展遵从普适的城镇空间扩展规律,然而由于所处区位的特殊性、政策导向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怀化市城镇化扩展主要受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行政边界效应因素的深刻影响,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是深刻影响怀化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并呈现以下人地关系特征:(1)怀化市中心城区以及市辖县市区的城镇建成区布局明显受到河流流向以及山脉分布的影响,但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怀化市城镇扩展不断突破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得以沿铁路和公路干线枝状延伸,并进一步增强与武陵山片区城镇之间的联系。(2)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集聚,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城镇郊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国家战略与各级政策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引导都不断重塑和优化怀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核两轴五级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体系。(3)民族融合打破了武陵山片区原有的多民族分散聚居的格局,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口在区域内迁移,城镇空间不断向城镇外缘延伸,城镇边界不断向周边区域扩展。怀化市以其领先的城市综合实力成为人口迁移聚集地,形成区域增长极,又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更广大地区的空间发展。(4)地理环境、交通基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和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最终都表现出常住人口变化和城镇用地变化之间的相关联系。第四部分: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是本文的第五章,着重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首先,确定采用城镇用地规模和常住人口规模两个核心指标表征中心城市的城镇扩展。利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模拟预测出怀化2020、2025、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3.28万、516.76万、530.6万;运用ESTARFM遥感数据时空融合模型融合Landsat与MODIS数据,得到时间序列的Landsat8融合数据,结合地形地貌、交通路网、河流水文、社会经济等驱动因子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怀化市2000、2005、2010、2015年的覆被类型信息。然后,构建顾及3种转换规则、5类元胞状态(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体、未利用地)转换特征情况下的元胞自动机(Weight-CA)模型对怀化市域城镇空间扩展进行模拟,研究显示:(1)提取的覆被类型精度达分别到了91.55%、89.29%、84.73%、90.16%,该遥感数据解译方法提高了数据精度,为本文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2)2000-2015年期间怀化市域主要城镇用地集中在包括鹤城区(中心城区)、芷江县、中方县、洪江市、洪江区等五个县市区在内的市域中部地区。(3)模拟分析得出怀化市2010年和2015年城镇用地规模分别为15660 hm2、18595 hm2,与统计年鉴值相比精度达到了89.98%和89.60%。(4)对怀化市2020、2025、2030年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模拟,得出19618hm2、25332hm2和31105hm2的结果。最后通过图像分析出怀化市域的城镇用地扩展主要呈“十字形”分布和沿河分布的轨迹特征,怀化中心城区城镇扩展主要是呈现“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形”的发展过程。从实证研究角度论证了怀化的常住人口规模和城镇用地规模使其具备发展成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的实力。第五部分: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分析。是本文的第六章和第七章,着重回答第三个核心问题。主要探讨怀化想要建设成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必须解决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等限制性因素,实施怀化主体增长极和非均衡化发展战略,提出在城镇空间、城乡融合、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功能、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创新策略。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对接成渝城市群、大西南和粤港澳大湾区,走开放型发展道路。武陵山片区内12个城市共同建立“武陵山片区合作示范区”协调管理机构,制定区域合作原则、目标、路径。怀化具备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的实力,武陵山片区要以怀化为中心,不断推动重点领域合作,实现怀化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怀化积极带动铜仁、湘西州、黔江、恩施、张家界联动发展,实现六个中心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怀化充分对接铜仁、湘西州组团式发展,形成武陵山片区“铁三角”核心发展区域;以怀化“米”字形铁路为骨架,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为脉络,充分对接重庆、贵阳、柳州、长沙、郴州、恩施等城市,形成武陵山片区“六边形”发展腹地区域,最终实现点线面网格化发展。

郝宇星[4](2020)在《以图证史:《旬格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左图右史”是中国史学记载的传统,这也使得以图证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民国十二年(1923),曹锟在当选总统的前夕,命人依照清朝时期《皇清职贡图》和《百苗图》的形制绘画了一册图像,取有虞氏格苗之义,名为《旬格图》,正是对“左图右史”传统的延续。经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旬格图》图像均抄绘于《皇清职贡图》和《百苗图》,而文字笺释内容均由夏寿田从前人着作中选择相关记载作笺释,并且夏寿田为此写有72首竹枝词,使得全书形式创新、内容丰富。该册图说为我们描绘了滇黔桂等地各少数民族的山川地貌、生产生活场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尤其是其中大量出现的壮侗语民族相关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第一章从《旬格图》本身内容出发,介绍其基本情况。按图册中给定的癸亥七月等信息探讨其成书的时代背景。以家谱、日记和后人研究为材料梳理为《旬格图》作笺释的夏寿田的一生。最后,统计出《旬格图》所记载的苗蛮种类,为后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论文第二章以《旬格图》的图说内容为研究对象,因为图像部分可看做前12幅图和后72幅图两部分,故而分作两节研究。前两节通过图像的比较,梳理得出:康熙《贵州通志》作为最早的苗图,为后来苗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皇清职贡图》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后世所有图像参考的标准;刘雍藏《百苗图》(残本)和《七十二苗全图》是《旬格图》创作时参照的主要版本。最后一节则对笺释内容进行了统计,梳理出了其中出现的19种文献中的97段材料。论文第三章围绕《旬格图》中大量记载的壮侗语民族风俗习惯,从以稻作文化为主的饮食习惯,以人居其上、畜居其下为特色的干栏式建筑,独具壮侗语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和卜法祭祀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突显出《旬格图》不同于其他图册的重要意义。最终,通过解析壮侗语民族社会风俗习惯,从而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

向军[5](2020)在《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文中研究表明龙舟赛是中国南方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重要的“礼仪标识”之一。现在它还具有很多文化身份,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在其众多的身份中,竞技体育一直是其现代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龙舟赛在走向竞技龙舟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竞技龙舟赛缺乏文化内涵,龙舟推广本末倒置;另一方面,传统龙舟赛被多重限制,无法发展。然而竞技龙舟赛到底需要什么“文化”呢?又到哪里去寻找呢?传统龙舟赛能不能现代适应呢?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同理,笔者认为,竞技龙舟赛的文化内涵应该从其文化源头中去找,到民间去找,民间传统龙舟赛就是其文化源头。那些民间传统龙舟赛兴盛的地方就能表现出它的现代适应能力。基于此,本研究遵循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对沅水流域麻阳苗族自治县至今盛行的民间传统龙舟赛进行长期的田野考察。在先了解麻阳县双端午“一县两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历时性的方法主要对其五个赛区传统龙舟赛的总体变迁情况进行历史还原,力图从中寻找传统龙舟赛演变的发展趋势和内在动力;同时,又结合共时性的方法对其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情况进行考察,力图探寻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龙舟赛的适应能力。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通过对麻阳龙舟的生存环境、沅湘流域双端午节的演进过程、麻阳县双端午节“一县两制”的形成及其传说的研究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这一“礼仪标识”是应当地民众的生存环境而生。在其国家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王朝都只是让端午节龙舟赛这样的地方“礼仪标识”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改变,并没有取而代之或长期禁止,甚至统治阶级还积极地通过它们来教化民众。因此,传统龙舟赛的主体力量是生活共同体中的地方民众,民众有能力成为自己地方“礼仪标识”的主人。国家不必取而代之,相反,应积极为民间传统龙舟赛及龙舟人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和相应的保障,从而实现想象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融合,即实现家国同构的理想。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麻阳传统龙舟赛已经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上全面体现出社团化的趋势,其社团性质正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具体为:传统龙舟赛的物质文化将向社团礼物转变,其制度文化将向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转变,其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礼仪竞技精神。这种趋势也表明,若在较为自主的文化空间下,中国民间龙舟社团,能够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产生“自组织”现象。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在历时性的考察中发现,无论什么时期的传统龙舟赛,其经济基础都以“礼仪经济”为基础,本质上是礼物属性的。所以,“礼仪经济”及其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是贯穿各时期龙舟赛变迁的主要线索,“礼仪竞技”就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传统龙舟赛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只是说传统龙舟赛本身有多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礼仪竞技精神在其生活共同体中始终居于一种道德优先地位。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多赛区的形成是通过帮扶、邀请和激发的礼仪传播和礼仪竞技途径逐渐形成的。随着麻阳民众参与外部竞技龙舟赛的增多,其传统龙舟赛的竞技性也得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种赛事的融合。但随着传统龙舟赛事奖金逐渐增高,奖金却被异化为请人参赛的资本,触动了赛事礼仪经济的人力底线,导致赛事的商品属性超过了礼物属性。而麻阳传统龙舟赛运用“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两重性方式,既用实名制维护了赛事的礼物属性,使其没有损害它丰富的民俗意蕴,又通过直播平台的转化,实现了赛事的产业化。

杨豪[6](2020)在《元明时期黔东北地区土司政治发展与国家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明时期的黔东北地区,包括今铜仁地区的碧江区、万山特区、印江县、德江县、江口县、石阡县、沿河县、松桃县、思南县以及遵义地区的务川县、凤冈县等,元朝时为思州安抚司地,明初为思南与思州二宣慰司地,永乐十一年废司置府以后,为思南、石阡、乌罗、铜仁、思州等府地。这个区域是贵州最早纳入国家行政建置开发的地方之一,也是贵州土司较多的地区。土司制度与国家化是土司区域社会历史的传统研究点,本文以元明时期黔东北地区土司政治发展与国家化历程为研究主题:国家化历程即历代王朝国家自上而下对黔东北的开发与治理过程,土司政治发展则论述黔东北各姓土司兴衰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各土司之间以同宗、姻亲、从征等关系维系着政治格局的稳定。中央与地方在黔东北的互动推动了黔东北国家化进程的发展,当中央对地方管控处于虚弱状态的时候,地方土着则崛起发展,形成与中央在地方抗衡与博弈的势力,土司制度便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相互较量的产物,二者互动推动黔东北国家化发展。纵观黔东北地区国家化发展历程,总体的一体化趋势、国家权力进入过程与地方权力(土司)的回应、地方权力形成的政治分治格局、最后在国家与地方权力影响下地方族群从“化外”向“化内”转变的变迁过程,形成了黔东北独特的国家化历程特点。笔者通过史料文献与田野资料的结合运用,分析国家开发与土司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探讨黔东北国家化进程的特点,从而剖析黔东北土司政治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追溯元朝以前,中原王朝对黔东北地区的开发与治理过程,形成对中原王朝开发与治理黔东北一线化的系统认识。第二,论述元明时期中原王朝对黔东北的治理,揭示土司制度在黔东北的设置过程及其治理方式。第三,论述黔东北各姓土司的起源、分布情况、发展与衰落过程,同时对诸土司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析土司政治格局特点形成与稳定的规律。第四,通过对前三章的总结,探讨黔东北地区国家化历程中形成的特点。通过对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开发与治理过程、地方土司自身的政治发展过程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在黔东北国家化的进程中,王朝国家、土司、族群三者的互动,不仅形成“国家开发地方——大姓崛起于地方——国家管理土司——改土归流”的国家化历程,同时在这个历程中形成了各姓土司交错分布、相互分权与相互制衡的土司政治格局,以及国家开发与土司发展对地方族群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因此,对元明时期黔东北地区土司政治发展与国家化进程的研究,既能丰富学术界对土司制度与区域国家化的研究内容及范式,又能深化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历史的认识,为当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曾征[7](2020)在《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科技革命震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也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格局,包括面具文化在内的大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要化解古老神秘的湘西傩面具发展的这一危机,并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而出新,从中架设出健康的、持续的、放眼于未来的新的发展构架,是本论文选题的立意。基于这一立意,本论文以史籍记载、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就、媒界资料等诸多文本为基础,对湘西的傩面具艺术的源流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萃取其中的重要成就与论点并化为论文的背景基础;以二十多次田野实地调研和校级、部级(《关于湘西“咚咚推”傩面具的调研报告》推荐为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等项目研究成果,生成对湘西傩面具发展史料不足的补缺;形成对创新发展机遇的发现、新的经验总结与发展途径的确立;提出立足当下、放眼于未来发展的创建性构架。为此本论文以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简要陈述了由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①的自然生态环境、上古神话传说、社会人文环境,构成人们争生存、求发展的生命观,交融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其中,原始宗教与楚韵巫风成为面具文化天然的深厚土壤;奇异诡谲的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民众对自身生活时空的玄想心理;靠山吃山、沿河而居的狩猎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五溪蛮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中争霸战争、胜扩疆土带来的民族与人口失栖迁徙所形成的“文化板块漂移”①效应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面具发展、变迁至今。它们已经融入到湘西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中,共同孕育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神灵、先祖的敬畏,生成了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其次,以“文化板块漂移”典型区域作为考察湘西面具文化特色的第一范式与研究视角,结合田野搜集到的材料,从傩面具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确定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各县为典型区域,重点针对傩面具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形成的湘西傩面具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再将傩面具放置在其生存的乡土社会和傩戏的文化生态之中,由此所呈现出“人神合一”的内在文化特质交错于面具制作者、面具使用者和面具观者人与天(神)同在时空场域之中,神人以和的戏剧形式,通过神的名义和神的面容彰显着人性的风采,从而凸显出湘西人依附在傩面具上投射出“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质。湘西人将崇生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投向面具,从而呈现出湘西人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复杂关系。再则,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田野实践,以傩面具娱神娱人的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湘西傩面具艺术民族特色的第二范式。一是“辰州傩”、“咚咚推”、“杠菩萨”,以及“阳戏”、“高腔”等各类民间戏曲形式中傩面具或脸谱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二是从“形式”“功能”“内涵”三个层面对湘西傩戏面具进行逐一剖析,构建出湘西傩面具“生生”观念下以“戏”为特色的表现形式。三是以承载着人们关于“繁衍”“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而从以下两点展开。1、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生孕出他们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生成神秘、怪诞、质朴的重要文化基因、面具形象,从中释放出湘西少数民族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审美意识;生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繁衍”,“送旧迎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等美好的生活与生存的内涵,从中传递出由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出傩面具艺术的“生生”观念与意蕴。2、由湘西人在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关系图谱中释放出傩面具艺术在层层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中,呈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如此构成了这一“生生”的观念与意蕴的永恒性,焕发出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历久弥新的傩面具强大艺术生命魅力。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下傩面具的发展场域建构与多样性文化创意发展状态,它表现在以下三点。1、基于笔者在专题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为前提,论述了在科技造就的现代文明进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将承传统与求生存、谋发展中所进行的傩面具艺术发展的场域建构;论述了通过傩面具的独特文化基因、艺术魅力,在当下湘西民族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文化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场域中,进行创意经济的时代魅力重构。2、提出围绕傩面具的文化基因、生命魅力、表现形式与要素特点,推动傩面具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来化解当下所存在的“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的深刻危机”。3、通过“重混·创新”所产生出来的“三式”艺术生命魅力的永恒性,来分析它为古代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来阐述它使得面具变为新的文化存在样式,新的社会内容,最终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甚至融化于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即能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中促进区域的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又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赋予了傩面具艺术以深刻的隽永性与永恒的新姿,从而又诠释了新时代人们乃至未来人们对精神与物用的需求。本文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及其中的五个要点,力图将根植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中的傩面具作为能够加以保护、挖掘、利用和活态传承的宝贵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以重视“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视角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最终形成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的整体研究。由此,形成将赋予湘西面具文化以新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等,放置于既可以深入开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经济时代语境下的“面具文化再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又可以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和中国美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更能够以此来推进以民间艺术“本土化”与“民族化”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延展,进而助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接轨,甚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韩淼[8](2019)在《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 ——以乌江风景道路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和自驾车时代的到来,以及交通强国建设战略的大力实施,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时代趋势。风景道,作为交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新型旅游功能区、旅游产品和线型旅游目的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风景道必须由一条风景道向着风景道路网发展,与更大区域范围内旅游景区景点、城镇、交通枢纽等连接,实现网络化、多元化、系统化,才能更好实现交通流和旅游流顺畅,促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并释放出强大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学界对风景道路网研究尚属零星,而快速发展的风景道社会实践又亟待理论的指导,因此,对风景道路网进行理论研究,从本质上去把握和理解风景道路网,以指导和推动实践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将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交叉学科知识应用和软件辅助技能等相结合,系统地对风景道路网相关理论以及风景道路网布局展开研究,以厘清风景道路网本质属性,为贵州省乌江风景道路网的发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研究基础。研究基础为论文研究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深刻分析交旅融合发展、风景道发展背景下,提出开展风景道路网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研究价值和意义等;分别对公路网和风景道路网的概念体系、布局方法、节点重要度法布局等进行研究综述,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及贡献,发现研究不足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风景道路网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值得研究探索的方向;确定本文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分别是风景道路网相关理论构建,以及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研究。一是风景道路网相关理论构建。目前,风景道路网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研究基础上,针对研究不足,立足于旅游学、交通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融合视野下,首次系统地构建了风景道路网相关理论,提出了风景道路网概念,界定了风景道路网节点、风景道路线等;研究了风景道路网要素构成,对构成要素类型、构成原理等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风景道路网节点类型及功能特征,提出风景道路网组合节点,并对风景道路线等级划分、与一般公路关系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在继承传统公路网功能和特征基础上,完善了风景道路网功能和特征;深刻剖析风景道路网形成机理,提出了作用模式;完善了风景道路网布局概念、内容、目标、原则和影响因素等;最后,比较和总结风景道路网与一般公路网的区别与联系。论文从旅游和交通整体视角,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风景道路网内涵和本质属性,从源头厘清风景道路网相关基础理论,为进一步开展风景道路网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研究。风景道路网布局是实现合理构建风景道路网的重要途径。目前,对风景道路网布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泛风景道路网展开,且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研究基础,在系统分析公路网主要布局理论适宜性基础上,提出应用节点重要度法来布局风景道路网,并对此系统地展开了研究。首先分析了传统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法应用于风景道路网布局的局限性,并提出方法改进思路。其次,构建了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模型,从节点重要度指标、节点类别权重和指标权重,以及节点组合等方面构建新模型,是对传统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模型的继承、改进和创新;根据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结合风景道路网节点与风景道路线类型及等级的相关性,提出了风景道路网节点层次划分方法。最后,研究了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包括理论布局方案设计以及方案调整两方面,分别是:将路段重要度、空间连通圆与图论最小树理论结合,求解风景道路网最优树,是理论最优布局方案;提出理论布局方案优化调整的关键要点和思路。实证研究。将构建的风景道路网理论、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应用于贵州省乌江风景道路网,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研究区概况,包括自然地理、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社会经济等;其次,构建了乌江风景道路网节点体系;再次,将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法布局应用于乌江案例,包括选择节点重要度指标和数据,计算节点类别权重和指标权重,计算节点重要度,划分节点层次,以及逐层求解乌江风景道路线重要度最优树,得到路网最优树,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理论布局方案进行调整,最后形成合理的乌江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案。通过将风景道路网理论和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方法应用于乌江案例,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能够较好地指导风景道路网的建设实践,具有实践应用意义和价值。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首次提出了风景道路网概念,初步构建了风景道路网相关理论基础,对风景道路网构成要素、风景道路网节点、风景道路线、功能及特征、形成机理、布局内容、与一般公路网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解读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二是基于风景道路网理论研究,从风景道路网节点体系、节点组合、节点与风景道路线类型及等级的相关性等分析,建立了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指标体系、节点类别权重和属性权重,创新构建了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模型。

张鹏,吴安康,李伟,杨文樾,杨振雄,陈继红,邹启先,肖娜,张再霞[9](2019)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探讨》文中提出对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与客观地评价分析;同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探讨了该保护区内河流湿地资源的具体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策。

韦丽华[10](2019)在《中国古代抽砂炼汞技术文献与田野调查研究 ——以广西南丹、贵州务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及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丹砂、水银在中国古代矿冶、医药、建筑、服饰、炼丹乃至宗教和民俗里都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甚至在发掘出土的许多墓葬中,其墓壁、彩绘、棺椁、器物、祭品甚至尸骸的底部,也都发现有大量基于宗教信仰而使用的红色朱砂涂层、朱砂绘画、朱砂染色的器物甚至朱砂块粒。而水银则是丹砂经抽炼后得到的产物,故古人就把对丹砂的信仰嫁接到了水银:丹砂能使灵魂不死,那水银当然也一样能使灵魂不灭。于是乎,在古人的眼里,水银也就升格成了仙药,具备了像丹砂一样使人成仙不死的功能。对于这样的仙药,古代的帝王当然是趋之若鹜的。典型者如秦始皇,其陵墓中就“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些模仿江河大海所用的水银,其数量的巨大就可想而知了,而所有的这些水银又几乎是从丹砂中抽炼出来的。这充分显示,起码在秦代,工匠们抽炼水银的技术与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秦始皇陵墓封土堆中汞含量的异常就证实了之一点。而当道教在汉代产生后,道士们便将抽砂炼汞的技术用于烧炼长生不死的金丹大药,这又进一步推进了古代抽砂炼汞技术的演变和发展。论文通过对文献、考古及田野资料的梳理,对丹砂、尤其是水银抽炼技术演变的历史脉络做了较详尽的阐述,得到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结论:1、山顶洞人对红色矿物的信仰,是后世炼丹术普遍采用丹砂等红色矿物炼丹的观念源头。古人将长生、轮回、永生寄托在红色丹砂上,因此古代丹药基本成分都是红色丹砂及水银。2、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秦始皇陵墓中使用的大量水银,据初步考证,水银很可能来自古代巴国“寡妇清”所处涪陵,今之贵州务川,开阳及铜仁一带。3、《道藏》等文献所记载的古代抽砂炼汞技术,至今仍在广西南丹、贵州务川、开阳和铜仁等地保留着基本的原貌。4、通过与文献记载的水银抽炼装置与田野考察中的装置的对比,我们初步复原了明代广西壮族土司采用的抽砂炼汞装置。由于时间仓促,许多重要的古代汞矿开采点来不及考察,所以抽砂炼汞技术演变的诸多技术细节,还来不及做详细地梳理研究;虽然在南丹丹炉山复制了抽砂炼汞的装置,但由于采购丹砂的费用比较贵,我们买不起丹砂,以致空有装置而未能实际烧炼操作,很是遗憾。对于贵州务川这个点的抽砂炼汞技术研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亲临现场调查,但由于导师两年前去过贵州务川、铜仁、万山等地考察,所以大部分材料由导师提供及讲述。对于这些不足,希望将来有机会弥补。

二、麻阳仡佬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阳仡佬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叶猴概述
        1.1.1 黑叶猴简介
        1.1.2 黑叶猴的历史分布
        1.1.3 黑叶猴的现代分布特征
        1.1.4 黑叶猴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域地质地貌
        2.1.3 研究区域气候水文
        2.1.4 研究区域动植物资源
        2.1.5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2 研究方法
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研究
    3.1 生境选择概述
        3.1.1 生境选择
        3.1.2 生境选择影响因素
        3.1.3 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2.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区利用生境因子比较
    3.3 结果
        3.3.1 黑叶猴的生境选择
        3.3.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生境选择比较
        3.3.3 讨论
    3.4 小结
4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研究
    4.1 空间利用和景观格局概述
        4.1.1 空间利用
        4.1.2 景观格局
    4.2 研究方法
        4.2.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2.2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的空间利用景观格局
    4.3 研究结果
        4.3.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特征
        4.3.2 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4 讨论
        4.4.1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空间利用
        4.4.2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的景观特征
    4.5 小结
5 人为干扰对黑叶猴的影响
    5.1 人为干扰研究概况
    5.2 人为干扰的调查
        5.2.1 调查方法
        5.2.2 调查表格填写
        5.2.3 干扰数据的确定
    5.3 数据分析方法
        5.3.1 干扰因素确定
        5.3.2 人为干扰的空间分布
        5.3.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模型建立
        5.3.4 人为干扰模型建立
    5.4 研究结果
        5.4.1 人为干扰分布状况
        5.4.2 主要干扰因子的空间分异
        5.4.3 黑叶猴的空间分布与人为干扰关系模型
        5.4.4 人为干扰变量的影响域
    5.5 讨论
    5.6 小结
6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生境的适宜性评价
    6.1 生境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生境适宜性评价
        6.1.2 景观连接度评价
    6.2 分析方法
        6.2.1 模型变量的筛选
        6.2.2 模型运行
        6.2.3 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3 结果
        6.3.1 MaxEnt预测结果评价
        6.3.2 黑叶猴的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6.3.3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适宜生境分布
        6.3.4 麻阳河自然保护黑叶猴适宜生境的景观连接度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保护管理建议
    7.1 结论
    7.2 保护管理建议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若苗也,我民也”:乾嘉苗民起义中的族类界定与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大小章人族类身份的表述
三划分族类的标准与影响因素
余论

(3)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武陵山片区扶贫需要区域中心城市支撑
        1.1.2 国家战略需要区域中心城市落实
        1.1.3 “两山”理论需要区域中心城市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武陵山片区
        1.3.2 中心城市
        1.3.3 城镇扩展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中心城市研究动态
        1.4.2 城镇扩展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分析
    2.1 武陵山片区基础概况
        2.1.1 区域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经济社会条件
    2.2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城镇联系特征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综合质量测度
        2.2.4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2.2.5 武陵山片区内部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2.3 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怀化城镇扩展联系特征分析
    3.1 怀化的发展条件与基础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历史文化
        3.1.4 经济社会条件
    3.2 怀化建市的城镇格局演变分析
        3.2.1 历史沿革
        3.2.2 中心城区城镇发展历程
    3.3 怀化各县市区的综合实力评价
        3.3.1 研究方法
        3.3.2 数据来源
        3.3.3 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分析
        3.3.4 结果分析
    3.4 怀化中心城区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3.5 怀化中心城区与其它县市区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怀化城镇扩展因素与机制分析
    4.1 城镇扩展影响因素
        4.1.1 地理环境因素
        4.1.2 交通基础因素
        4.1.3 经济发展因素
        4.1.4 城市规划因素
        4.1.5 行政边界效应因素
        4.1.6 社会文化因素
    4.2 城镇空间扩展的机制分析
        4.2.1 集聚与扩散的循环促动机制
        4.2.2 空间自组织的演化机制
        4.2.3 空间他组织的重构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怀化城镇扩展时空动态模拟分析
    5.1 表征区域中心城市扩展的核心指标选取
        5.1.1 常住人口规模
        5.1.2 城镇用地规模
    5.2 基于马尔萨斯人口模型的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模拟分析
        5.2.1 怀化市域常住人口概况
        5.2.2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选取
        5.2.3 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应用
    5.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怀化市城镇扩展模拟
        5.3.1 城镇扩展模拟所需数据
        5.3.2 Weight-CA模型构建
        5.3.3 Weight-CA模型模拟精度验证
        5.3.4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怀化建设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优化策略
    6.1 限制性因素分析
        6.1.1 城镇空间格局仍需完善
        6.1.2 产业空间结构仍需调整
        6.1.3 开放型交通构建仍需加强
        6.1.4 资源开发机制亟待健全
        6.1.5 行政区划制约亟待协调
    6.2 发展战略和定位分析
        6.2.1 发展战略
        6.2.2 发展定位
    6.3 城镇空间格局优化
        6.3.1 一核:怀化核心增长极--鹤中洪芷城镇群
        6.3.2 两带:怀黔工业廊带和焦柳铁路经济带
        6.3.3 三圈:北部增长圈、南部增长圈、西部增长圈
        6.3.4 多节点
        6.3.5 城乡融合发展
    6.4 产业发展布局优化
        6.4.1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6.4.2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6.4.3 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6.4.4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
        6.4.5 园区产城融合促进城镇资源集聚
    6.5 交通通道功能优化
        6.5.1 优化提升铁路网
        6.5.2 优化提升公路网
        6.5.3 优化提升航空网络
        6.5.4 优化提升内河水运网
        6.5.5 高标准提升交通枢纽
        6.5.6 构建大数据综合交通信息系统
    6.6 生态立市机制创新
        6.6.1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6.6.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6.6.3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6.4 健全城乡环境治理制度
    6.7 本章小结
7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协同跨越发展策略
    7.1 怀化引领武陵山片区对接国家战略
        7.1.1 对接成渝城市群
        7.1.2 对接大西南
        7.1.3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7.2 怀化对武陵山片区辐射带动策略
        7.2.1 建立武陵山片区协作发展机制
        7.2.2 怀化带动武陵山片区整体发展
        7.2.3 实现空间协同网格化发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以图证史:《旬格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旬格图》基本内容及夏寿田生平概况
    第一节 《旬格图》内容介绍
    第二节 《旬格图》成书背景
    第三节 夏寿田生平及学术成就
    第四节 《旬格图》中所绘“苗蛮”种类
第二章 《旬格图》的图文来源梳理与考证
    第一节 《旬格图》前12幅图说来源考证
    第二节 《旬格图》后72幅图说来源考证
    第三节 《旬格图》所载笺释来源
第三章 《旬格图》里的民族风情——以其所载壮侗语民族为例
    第一节 《旬格图》涉及壮侗语民族及其概况
    第二节 《旬格图》中所反映的壮侗语民族饮食文化
    第三节 《旬格图》中所反映的壮侗语民族干栏式建筑
    第四节 《旬格图》中所反映的壮侗语民族铜鼓文化
    第五节 《旬格图》中所反映的壮侗语民族卜法祭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子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发现与思考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时空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辨析
        二、龙舟赛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田野调查的实施
        一、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二、进入田野现场
        三、田野调查的阶段
第二章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与“一县两制”
    第一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生存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礼仪标识
        四、田野调查点的简况
    第二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
        一、湖南沅湘流域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分布
        二、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文献记载
        三、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一县两制”现象
    第三节 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传说及其构建
    本章小结 “礼仪标识”的建构:麻阳县双端午节传统龙舟赛的发展主体
第三章 礼仪承传: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南宋以前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二节 明清时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三节 现代初期麻阳县龙舟竞渡的文化(1912 年-1977 年)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第四节 现代转型时期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文化(1978 年至今)
        一、物质文化
        二、制度文化
        三、精神文化
    本章小结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动力
        一、发展趋势
        二、内在动力
第四章 现代适应: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共时性研究
    第一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空间序列
        一、麻阳县的传统龙舟赛区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发展的礼仪途径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区礼仪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与竞技龙舟赛的现代共生
        一、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民俗意蕴
        二、麻阳县传统龙舟赛对麻阳竞技龙舟发展的影响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主要原因
        四、麻阳县传统龙舟队参与竞技龙舟赛的条件
    第三节 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与商品”二重性
        一、分析框架:从礼物到商品
        二、麻阳传统龙舟赛内部商品属性的零星发展
        三、麻阳县传统龙舟赛的礼物属性对商品属性侵蚀的主动隔离
        四、礼物与商品的兼容:麻阳传统龙舟赛的二重性特征
        五、传统龙舟赛事:产业化何以可能
    本章小节 中国传统龙舟赛的现代适应
        一、“文化有脚”:传统龙舟赛礼仪传播的实现基础
        二、“在域”普及与“脱域”提高:传统龙舟赛的内部拓展与外部新生
        三、礼物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二重性使传统龙舟赛的产业化成为现实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作为地方“礼仪标识”的传统龙舟赛其发展主体是地方民众
        二、社团化是传统龙舟赛的发展趋势
        三、“礼仪竞技”是传统龙舟赛传承的内在动力
        四、传统龙舟赛能够适应现代需求
    第二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点
        二、展望
附录1 怀化市传统龙舟县市分布
附录2 主要的口述、访谈对象表
附录3 访谈后记第1 则
附录4 访谈后记第2 则
附录5 访谈后记第3 则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元明时期黔东北地区土司政治发展与国家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理论基础
    四、相关问题说明
第一章 元代之前中原王朝对黔东北的开发与管理
    一、中原王朝视野下的“蛮夷之地”
        (一)始入王朝郡域的待开发区
        (二)黔东北置州之始——遥置费州
    二、王朝经制州县的开辟
        (一)隋唐王朝在黔东北的州县建置
        (二)隋唐王朝在黔东北州县建置的方式
    三、“蛮酋分据其地”下的羁縻州县
        (一)遥领与羁縻统治的开始
        (二)羁縻放任与军事砦堡结合的管理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东北的建置与治理
    一、土官土司制度下的黔东北建置
        (一)元朝思州安抚司及诸长官司的设置
        (二)明初宣慰司分治与诸正副长官司的设置
    二、“籍入版图”内的黔东北建置及其管理
        (一)“贵州之为内地自此始”
        (二)改土归流下长官司建置的延续
        (三)土司辖地内实行王朝“版图”方式的管理
        (四)黔东北矿产资源的国家化
    小结
第三章 元明时期黔东北土司政治格局的确立
    一、田姓土司的发展
        (一)田氏的兴起
        (二)田氏土司的分布
    二、杨姓土司的发展
        (一)杨氏的兴起
        (二)杨氏土司的分布
    三、安姓土司的发展
        (一)安氏的兴起
        (二)安氏土司的分布
    四、张姓土司的发展
        (一)张氏的兴起
        (二)张姓土司的分布
    五、其他姓氏土司的分布与发展
        (一)冉氏土司
        (二)李氏土司
        (三)戴氏土司
        (四)施溪司正长官刘氏
        (五)苗民司长官汪氏
        (六)葛彰葛商司副长官赵氏
        (七)朗溪司副长官任氏
        (八)龙泉坪司副长官朱氏
        (九)黄道溪司正长官黄、刘氏
        (十)答意司石氏、治古司龙氏
    六、各土司之间的关系
        (一)同源异流
        (二)姻亲关系
        (三)从征关系
    小结
第四章 黔东北地区国家化历程的特点
    一、黔东北政治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二、国家与地方权力的互动
        (一)自上而下:“招慰”或“征讨”
        (二)自下而上:“归附”与“反叛”
    三、地方权力分治的政治格局
        (一)土酋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土司时期的政治格局
    四、从“化外”到“化内”的族群变迁
        (一)“赶苗拓业”
        (二)土酋土司的发展对族群的影响
        (三)国家权力影响下的族群变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7)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分析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聚焦拓展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 展望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一) 关于面具史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面具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面具功能、内涵方面的研究
        (四) 关于面具非遗保护、转化与发展方面研究
    三、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湘西地域概念界定
        (二) 傩与傩面具概念界定
        (三) 研究对象“湘西傩面具”与“湘西傩戏”的界定
    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模式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湘西傩面具的生成土壤与条件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原始宗教的遗留
        (一) 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
        (二) 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
        (三) 积淀丰厚的古史传说
        二、楚巫文化的浸染
        (一) 巫文化及其特征
        (二) 楚巫文化
        (三) 湘西的楚韵巫风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成长的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生产方式
        三、人文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湘西的傩面具艺术区域分布与特色
        一、湘西傩面具的区域分布
        二、湘西傩面具的区域特色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色
        一、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特色
        (一) 正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 凶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三) 世俗人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傩面具的多重审美特色
        (一) 神秘之美
        (二) 尚力之美
        (三) 狞厉之美
        (四) 稚拙之美
        (五) 繁复之美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崇生观念与文化特色
        一、乡土社会的崇生观念
        (一) 阴阳交合万物化生
        (二) 共存三元生命世界
        (三) 奇特纹样与生命观念
        (四) 绮丽色彩与生命表达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一) 心物合一
        (二) 人神合一
    小结
第三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内涵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戏”说面具与脸谱艺术
        (一) 同源异流的面具文化
        (二) 共存互渗的面具艺术
        二、傩面具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 色彩表现形式
        (二) 材质表现形式
        (三) 工艺表现形式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趋利避害
        二、道德教化
        三、宣泄情感
        四、传承文化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送旧迎新秩序的构建
        二、现实世界中自我发展
        三、观念世界中自我壮大
        四、生命世界中自我繁衍
    小结
第四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傩面具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日渐式微
        二、非遗保护
        (一) 模式
        (二) 实践
        (三) 问题
        三、新兴趋势
        (一) 艺术性
        (二) 商业性
        (三) 创新性
    第二节 傩面具艺术的转化机遇
        一、从反思传统文化之中寻找转化的机遇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找准转化的机遇
        三、新兴群体与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一) 新兴群体激活转化的机遇
        (二) 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第三节 创意经济时代孕育出新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经济时代下湘西面具的创新之路
        二、“资源转化”与“重混·创新”呈现的“三式”生命魅力及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 ——以乌江风景道路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概念辨析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辨析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公路网相关研究
        2.1.1 公路网相关概念
        2.1.2 公路网布局
        2.1.3 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法布局
    2.2 泛风景道路网相关研究
        2.2.1 泛风景道路网相关概念
        2.2.2 泛风景道路网布局
        2.2.3 泛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法布局
    2.3 研究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风景道相关理论
    3.2 “点—轴”理论
    3.3 公路网布局理论
        3.3.1 四阶段法
        3.3.2 节点重要度法
        3.3.3 交通区位法
    3.4 旅游学相关理论
        3.4.1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3.4.2 旅游设施分类与分级
        3.4.3 旅游线路相关理论
    3.5 图论相关理论
        3.5.1 图与树相关概念
        3.5.2 相关算法
    3.6 研究小结
4 风景道路网理论构建
    4.1 概念界定
    4.2 风景道路网构成
        4.2.1 构成要素
        4.2.2 构成原理
    4.3 风景道路网节点分析
        4.3.1 节点概述
        4.3.2 节点组合
    4.4 风景道路网路线分析
        4.4.1 路线概述
        4.4.2 关系分析
    4.5 风景道路网功能与特征
        4.5.1 风景道路网功能
        4.5.2 风景道路网特征
    4.6 风景道路网形成机理
        4.6.1 内生动力
        4.6.2 外生动力
        4.6.3 作用模式
    4.7 风景道路网布局
        4.7.1 布局概念
        4.7.2 布局目标
        4.7.3 布局原则
        4.7.4 影响因素
    4.8 风景道路网与一般公路网比较
    4.9 研究小结
5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
    5.1 传统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法分析
        5.1.1 传统公路网节点重要度法
        5.1.2 方法局限
        5.1.3 方法改进
    5.2 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构建
        5.2.1 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指标分析
        5.2.2 风景道路网节点权重分析
        5.2.3 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模型
    5.3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
        5.3.1 节点分层
        5.3.2 路网布局
    5.4 研究小结
6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乌江风景道路网布局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2 发展条件分析
        6.2.1 自然条件
        6.2.2 旅游资源条件
        6.2.3 社会经济分析
        6.2.4 旅游市场分析
    6.3 交通分析
        6.3.1 公路网分析
        6.3.2 水运分析
        6.3.3 航空分析
        6.3.4 铁路分析
    6.4 乌江风景道路网构建
        6.4.1 构建目标
        6.4.2 构建原则
        6.4.3 路网构建
    6.5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乌江风景道路网布局
        6.5.1 乌江风景道路网节点分析
        6.5.2 乌江风景道路网节点重要度计算
        6.5.3 乌江风景道路网布局
    6.6 研究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乌江风景道路网专家可信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乌江风景道路网节点的类别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乌江风景道路网社会经济及交通节点重要度指标数据
附录 D 乌江风景道路网旅游资源节点资源价值评分
附录 E 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节点重要度指标数据
附录 F 乌江风景道路网路段距离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区概况
2 保护区湿地资源现状
    2.1 湿地资源
    2.2 湿地植物资源
    2.3 湿地动物资源
    2.4 湿地景观资源
    2.5 人文景观资源
3 河流湿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 河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分析
    4.1 管理机构
    4.2 基础设施
    4.3 保护工程
5 河流湿地保护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体制不健全,机构不完善
    5.2 湿地宣传力度不够,公众保护意识缺乏
    5.3 资源过度利用,保护治理不力
    5.4 湿地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
    5.5 资源监测落后,生物入侵加剧
    5.6 湿地保护资金匮乏,设施设备建设落后
6 河流湿地保护与管理探讨
    6.1 总体目标
    6.2 主要措施
        6.2.1 整合职能。
        6.2.2 科学规划。
        6.2.3 广泛宣传。
        6.2.4 严格执法。
        6.2.5 综合治理。
        6.2.6 科技支撑。
        6.2.7 社区共建。
        6.2.8 加大投入。

(10)中国古代抽砂炼汞技术文献与田野调查研究 ——以广西南丹、贵州务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主要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红色崇拜:从丹砂到水银
    第一节 “山顶洞人”葬仪中的赤铁矿粉与红色崇拜
    第二节 古墓出土所见红色丹砂与永生信仰
    第三节 中国古代汞矿分布
    第四节 从丹砂到水银
第三章 秦始皇陵墓水银出处考
    第一节 “巴寡妇清”:秦始皇与水银女王
    第二节 秦始皇陵用水银原因分析
    第三节 秦皇陵水银主要来自西南地区初证
第四章 中国古代抽砂炼汞技术的演变
    第一节 古代丹砂开采技术概述
    第二节 古代炼汞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广西南丹明代的抽砂炼汞技术
    第一节 广西南丹丹砂开采史初探
    第二节 玉兰汞矿遗址考察
    第三节 南丹明代壮族土司炼丹遗址考察
    第四节 宋明时期广西抽砂炼汞技术的探讨
    第五节 南丹丹炉山土法抽砂炼汞装置的复原
第六章 贵州务川的丹砂开采与土法抽炼技术
    第一节 务川的丹砂开采史初探
    第二节 从务川西汉古墓出土的丹砂看当地的丹砂产量
    第三节 “丹砂古庙”与务川及开阳地区的丹砂信仰
    第四节 务川古代抽砂炼汞技术探讨
        一 抽砂之选矿、采矿、淘砂
        二 炼汞之分解、冷却、收集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麻阳仡佬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空间利用模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韩家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若苗也,我民也”:乾嘉苗民起义中的族类界定与认同[J]. 谢晓辉. 清史论丛, 2020(02)
  • [3]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城镇扩展模拟与优化 ——以湖南怀化市为例[D]. 邓紫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以图证史:《旬格图》研究[D]. 郝宇星.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礼仪竞技:传统龙舟赛的内在动力及其现代适应[D]. 向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元明时期黔东北地区土司政治发展与国家化进程研究[D]. 杨豪.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6)
  • [7]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D]. 曾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基于节点重要度的风景道路网布局 ——以乌江风景道路网为例[D]. 韩淼.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9]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探讨[J]. 张鹏,吴安康,李伟,杨文樾,杨振雄,陈继红,邹启先,肖娜,张再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19(21)
  • [10]中国古代抽砂炼汞技术文献与田野调查研究 ——以广西南丹、贵州务川为例[D]. 韦丽华.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麻阳仡佬问题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