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325万辆/年

中国汽车:325万辆/年

一、中国汽车:年产325万辆(论文文献综述)

顾子京[1](2020)在《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开始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之一的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严峻,一方面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汽车制造关键技术长期垄断,另一方面是国内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严峻,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双重挤压严重阻碍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以,为加快发展新制造、培育新动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为了破题的关键。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前景十分广阔。江铃汽车集团长期深耕汽车领域,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传统汽车厂商,同时也是国内最早获得新能源汽车“双资质”的造车企业之一,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有着丰厚的核心技术积淀,拥有国内外领先的“三电”实验室及研发能力,建立了南昌市新能源汽车运行监控系统,掌握了电驱动系统、整车控制系统、整车系统集成与匹配等核心技术。但是,与国际一流汽车制造企业以及国内汽车领军企业相比,在公司体量、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与储备、营销能力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在未来竞争中抢占先机、建立优势,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是当下汽车制造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本文对研究背景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工具进行了简要说明,对战略管理基本理论、新能源汽车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对国际国内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和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利用PEST模型对现阶段江铃新能源汽车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江铃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江铃新能源汽车除还有少数零部件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整体的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现有竞争者威胁较大,短时间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小的结论。最后,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运用SWOT模型对江铃新能源汽车进行全面分析,并归纳出企业的战略方向,选取适合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为其发展战略制订实施与保障措施,并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实际需要,提出了对政策的需求建议。本文通过对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案例具体分析,探索研究中部次发达地区的龙头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经过系统全面地分析,提炼出应对市场变化的战略方向,有助于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翼飞[2](2020)在《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给整个锂产业链带来巨大活力。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和资本涌入这个市场,锂产业链中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与压力。由于锂产业链上游资源存在稀缺性,美国ALB、智利SQM、中国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等企业通过对产业链中上游资源的整合并购提升市场竞争力,均成为了业内龙头。可见,产业链整合并购是锂产品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锂产业链整合的现状,并利用PEST模型分析相关外部环境,据此提出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主要动因。另外,本文从并购能力角度分析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认为企业通过发挥并购前的并购筹备能力、并购执行阶段的并购谈判能力和并购后的并购整合能力来实现并购绩效。由于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行为足够有影响力也足够典型,本文选取该公司进行案例研究。本文分析了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并运用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分析赣锋锂业的并购能力。而后本文通过CAR模型和BHAR模型分析并购的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市场绩效,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评价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研究结果显示,赣锋锂业通过发挥以下并购能力实现并购绩效:在并购筹备阶段具备完善的投资决策管理体制、良好的并购标的识别能力和现有资源识别能力;在并购谈判阶段合理地对并购标的进行估值并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并购方案;在并购整合阶段进行原材料供应整合、生产经营整合、技术整合和财务整合,进一步实现协同效应。通过发挥上述并购能力,赣锋锂业在并购后获得了可观的短期市场绩效、长期市场绩效以及财务绩效。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启示与建议,希望能够为锂产品制造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并购提供参考和指导。

郭勇[3](2020)在《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越来越严格,并推出相应法规。目前我国排放标准中的要求与国际标准基本相当甚至有些部分更严,其中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车第六阶段排放标准已分别于2016年12月、2018年6月发布。但是,重型汽油车标准目前仍处于第四阶段,其以发动机台架排放测量作为型式认证的方法难以反映重型汽油车在实际使用中的排放水平;且重型汽油车排放主要集中在冷启动阶段,而现有的排放测试方法无冷启动阶段的排放测试要求。此外,零度以下温度环境对整车排放具有显着影响,而现行标准并未涉及低温冷启动排放测试。基于此,本文开展重型汽油车整车排放测试方法的研究,包括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开发,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本研究为重型汽油车新阶段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依据。基于整车进行排放测试,更能反映重型汽油车实际道路行驶排放,本文首先开发并搭建了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对底盘测功机技术要求、排气污染物取样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规定。提出了基于整车的排放量计算方法,将基于发动机循环功的排放计算方法转化为基于整车行驶里程的计算方法,通过底盘测功机与实际道路匀速工况下排放测试对比,以及底盘测功机排放与实际道路排放重复性测试对比分析,得出基于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方法可真实反映实际道路排放情况,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方法,对比分析NEDC循环、FTP75循环和C-WTVC循环等不同测试循环,并根据实际道路驾驶情况进行验证,得出C-WTVC循环是目前最为合适的重型整车排放测试循环。进一步对车辆冷启动条件下排放测试进行研究,采用合理的冷热启动试验循环的占比,建立基于底盘测功机的排放测试评价体系。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冷启动排放影响显着,因此基于上述测试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冷启动排放的影响。对比分析常温常压、-7℃和-10℃的环境温度条件对整车CO、THC和NOx排放的影响。通过瞬态污染物排放分析,发现重型汽油车污染物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冷启动阶段,且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CO和THC排放显着增加;冷启动完成后,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均降低,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不大。综合整个测试过程可知,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CO排放影响最大,THC排放次之,NOx排放影响最小。基于增程式重型汽油货车,开展中国工况对本测试方法的适应性研究。对比分析中国工况CHTC-HT、C-WTVC工况、实际道路PEMS路谱(1800s)三种工况曲线对CO、THC和NOx污染物综合排放和瞬态排放的影响。综合排放比较可得,常温条件下,三种行驶曲线污染物排放均较低。低温条件下,各污染物排放增加,且随温度的降低进一步增加。其中,CO排放在CHTC-HT循环条件下较高,PEMS路谱条件下最低;THC排放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且三种行驶曲线条件下差异不大。瞬态排放比较可得,常温条件下,三种曲线各污染物排放较为稳定,在低速市区阶段,存在个别峰值。其中PEMS路谱三种污染物排放略高;-7℃低温条件下的排放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工况CHTC-HT三种污染物排放最高;-10℃低温条件下,中国工况CHTC-HT曲线下CO和THC排放较高。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底盘测功机开发了一套能反映重型汽油车实际行驶排放的试验方法,将现有的发动机台架认证方法调整为整车排放认证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计算评价体系;同时将冷启动排放纳入整车排放评价体系,更能真实反映实际道路排放情况。基于以上测试方法开展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中国工况对本测试方法的适应性的研究,对重型汽油车新阶段标准标准的制修订具有重要意义。

彭华[4](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李明刚[5](2019)在《广汽丰田肇庆MC汽车4S店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MC集团通过广汽丰田的网络规划信息得知,肇庆市区将增设一家广汽丰田经销商,以提高粤西地区的销量及市场占有率。广汽丰田肇庆MC公司4S店项目是由MC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新商业计划。本文通过对肇庆MC汽车4S店进行分析规划,可提前预测到项目在创办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筹划、撰写商业计划书,可以更好地预判汽车4S店的发展趋势,节约项目建设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本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方法等工具分析肇庆MC汽车4S店项目。通过对肇庆市场的行业分析,发现肇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汽车销售总额连续数年保持高位增长,且当地汽车行业竞争密集度较小。在MC集团具有十余年的项目管理经营以及技术人才储备优势的情况下,肇庆MC汽车4S店的新设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肇庆MC汽车4S店定位为广汽丰田中端汽车4S店,项目预计初始投资1210.46万元。项目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秉承广汽丰田品牌定位,肇庆MC汽车4S店以肇庆市中产阶层收入群体为主要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客户群体制定了包括价格策略、市场推广策略、客户管理策略以及多渠道分销策略等市场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还对项目的财务效益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估算项目初始投资额、项目收入与支出预测,对肇庆MC汽车4S店项目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测算出本项目的资本成本为11.01%。项目的NPV净现值为2938.7万元。修正内部报酬率为42%,显着大于项目资本成本。项目投资回收期为2.28年,获利指数达2.4,表明对肇庆MC汽车4S店每投入1元,得到相当于现在2.4元的现金流回报。因此,本项目经济效益较为显着,具有一定可行性,值得投资新建。但经济效益显着的同时,项目也具有一定风险性,需注意风险防范。敏感性风险定量法分析表明,本项目主要面临整车销售风险和售后业务风险,特别是整车销售风险,对项目盈利影响极大。可通过广告宣传、车辆购置税补贴、套餐组合等促销方式提升整车销售台次,以使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目前,本项目已具备启动的良好时机、人员条件与投资基础,如果项目得到实施,相信能创造持续稳定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程小佩[6](2019)在《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它是由于供需不平衡而出现的现象。产能过剩存在于我国许多工业行业中,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产能过剩问题抑制了行业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并将治理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为应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保障汽车行业绿色、稳定、健康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是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时有反弹。本文通过对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相关文献回顾,了解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目前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再定量分析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首先采用协整法测度了我国汽车行业29个省、市、自治区(宁夏、西藏、港澳台除外)的产能利用率,样本区间为2000—2017年,并从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对产能利用率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定性分析市场、政府干预两大类因素对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受相关因素影响的强弱,实证研究政府干预、经济周期、市场需求、净出口率等因素与我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周期波动、市场需求、净出口率与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显着正相关,政府干预与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显着负相关。最后,就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赵红[7](2019)在《“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资金积累及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井喷式”发展。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进入国际市场时间相对较晚,相比发达国家具有天生的后发劣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资源来取得利润,又要不断开发新知识、新技术并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来取得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等战略资源,从而应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虽然近些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跃,但并购后的整合还相对滞后,致使很多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出现亏损最终导致并购失败。根据德勤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整合失败率为50%左右,同时美国麦肯锡公司调查统计进一步表明过去中国20年并购失败率更是高达67%,而且获取先进技术的并购基本都未实现预期,如TCL并购法国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及汤姆逊公司,上汽并购韩国双龙等。可见现实中中国企业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平坦,能够在有计划、系统的从并购整合过程中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并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中国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现有的学者也认识到了并购后的整合对并购方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同时很多学者也认识到并购整合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并购整合模式来整合两个相互独立组织并让知识发生有效的转移至关重要。但因不同的并购方其并购整合的目标是不同的,有些是通过跨国技术并购来进一步提升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的效率和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有些并购方通过并购来寻求前沿领域的研发技术和研发能力来开拓新的市场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此表明并购方更偏向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因此并购方的不同的跨国技术并购目的,则其技术并购整合会通过不同的技术创新的路径来提升创新绩效。但是现有的成果很少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和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创新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吉利并购沃尔沃”进行跨案例分析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和逻辑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的内涵和如何衡量这两种并购整合模式?(2)不同的技术整合模式如何影响创新绩效?(3)探索型和利用型创新能力在“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绩效中起到什么作用?(4)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型创新能力与“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之间是否存匹配关系,来证实技跨国术并购整合过程中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通过不同路径关系来更有效的提升创新绩效;(5)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轻触”整合模式和“重触”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其他因素影响?基于以上的问题的思考提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本文基于开发新量表和利用经典量表来设计调查问卷向有实施并购经历的中国企业发放问卷,最后收集到了247份有效问卷来进一步的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轻触”整合模式比“重触”整合模式对并购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更大;(2)探索型创新能力和利用性创新能力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和创新绩效提升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轻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探索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4)“重触”整合模式更有利于提升利用型创新能力,与其存在匹配关系;(5)知识基础(包括国际化经验、并购经验、行业相关和组织文化)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选择和创新能力提升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聚焦于中国企业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阶段如何选择不同的并购整合模式与不同的创新能力匹配来有效的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其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了改进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后技术资源整合过程中的获取先进技术和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并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二是并购方通过预先确定自身期望从目标方获取核心技术是增强现有的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效率还是探索新的技术研发领域,来有匹配性的选择并购整合模式实现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本研究通过研究并购整合模式-创新能力-创新绩效的机制和规律为政府部门制定促进高技术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本研究也进一步的丰富了跳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拓展了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

左琪琳[8](2019)在《中国石墨资源需求预测及产业发展分析》文中认为天然石墨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是传统领域与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矿物原材料。它具有润滑性、耐高温性、导电性等诸多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耐火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医疗等行业。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石墨资源,并将石墨列为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本文从全球及中国石墨资源供需格局入手,采用部门分析法,通过分析耐火材料、新能源领域、新材料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未来石墨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六大石墨产业基地和各基地大型石墨企业发展现状,同时研究我国各类石墨产品的供应能力。结合需求预测结果,指出我国石墨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天然石墨资源丰富,但产品附加值低,高端石墨产品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而低价出口石墨原料。通过部门分析法预测,2020年、2025年以及2030年中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分别为69.5万吨、89.7万吨以及109.6万吨。2020年中国电池领域消费占比为18.9%,2030年占比为47.4%,接近中国石墨总需求量的一半。因此,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未来天然石墨的主要消费领域是电池负极,耐火材料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我国当前石墨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技术水平日益先进,制作成本日渐低廉,制作流程逐步实现产业链化。对于中低端石墨产品的研制日渐娴熟,并大量出口。各大企业发展各有侧重,部分企业重点研究石墨烯的制备。此外,我国当前对于柔性石墨的需求量较大,2020年需求量为11.1万吨,但当前的生产水平只有1万吨左右,且未来二十年内本国生产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存在很大的缺口,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未来我国石墨企业应大力培养先进人才,研究先进制备技术,为实现高端石墨产品的批量生产而努力。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浙政办发〔2015〕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201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已经省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5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499个,年度计划投资286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25个,年度计划投资2020亿元;新增项目374个,年度计划投资840亿元。另外,安排138个省重点建设预安排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70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浙政办发〔2015〕2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中国汽车:年产325万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汽车:年产325万辆(论文提纲范文)

(1)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实践意义
        1.2.2 研究学术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企业战略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汽车国外研究现状
        1.3.3 企业战略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1.3.4 新能源汽车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工具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工具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概述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2.1.3 战略管理的特点
    2.2 新能源汽车基本理论
        2.2.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2.2 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2.2.3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过程
        2.3.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2.3.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3章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 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1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2 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1.3 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2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3.2.1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政策
        3.2.2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分析
        3.2.3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分析
第4章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
    4.1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1.5 竞争环境
    4.2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4.2.1 公司基本情况
        4.2.2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5章 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5.1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SWOT分析
        5.1.1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势
        5.1.2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劣势
        5.1.3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机遇
        5.1.4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威胁
    5.2 企业愿景与战略目标
    5.3 发展战略选择
第6章 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6.1.2 市场导向战略的实施
        6.1.3 质量优先战略的实施
        6.1.4 合作共赢战略的实施
    6.2 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保障
        6.2.1 实施精细化管理
        6.2.2 完善考核体系
        6.2.3 优化组织架构
        6.2.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6.3 江铃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需求
        6.3.1 推广应用方面
        6.3.2 财税政策方面
        6.3.3 金融支持方面
        6.3.4 人才资源方面
        6.3.5 充电设施建设方面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1.4.1 深入聚焦锂产品制造企业
        1.4.2 从并购能力角度研究并购绩效产生机理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有关产业链的研究
        2.1.2 有关并购的研究
        2.1.3 有关锂产业链的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波士顿矩阵
        2.2.4 PEST分析
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现状和动因
    3.1 锂产业链整合现状
        3.1.1 频繁的并购使锂产业链中上游的界限逐渐模糊
        3.1.2 下游新能源汽车领域带动整个产业链飞速发展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分析
        3.3.1 锂产业链发展前景广阔
        3.3.2 获得竞争优势
        3.3.3 培养明星型业务
        3.3.4 获得协同效应
4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与评价
    4.1 锂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的产生机理
        4.1.1 并购筹备能力
        4.1.2 并购谈判能力
        4.1.3 并购整合能力
    4.2 市场绩效评价方法
        4.2.1 短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4.2.2 长期市场绩效的评价
    4.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
        4.3.1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4.3.2 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4.3.3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4.3.4 成长能力评价指标
5 赣锋锂业锂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分析
    5.1 赣锋锂业及并购标的概况
        5.1.1 赣锋锂业公司概况
        5.1.2 赣锋锂业发展历程
        5.1.3 并购标的澳洲RIM概况
    5.2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动因
        5.2.1 获得竞争优势
        5.2.2 培养明星型业务
        5.2.3 获得协同效应
6 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绩效分析
    6.1 赣锋锂业并购能力分析
        6.1.1 赣锋锂业并购筹备能力分析
        6.1.2 赣锋锂业并购谈判能力分析
        6.1.3 赣锋锂业并购整合能力分析
    6.2 市场绩效分析
        6.2.1 短期市场绩效
        6.2.2 长期市场绩效
    6.3 财务绩效分析
        6.3.1 盈利能力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营运能力
        6.3.4 成长能力
    6.4 本章总结
7 结束语
    7.1 产业链整合的启示
        7.1.1 以公司战略为并购指导提升并购筹备能力
        7.1.2 提高并购谈判能力并制定对公司有利的并购方案
        7.1.3 对上游优质资源并购同时签订包销协议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7.1.4 充分发挥并购整合能力协调各方资源
    7.2 产业链整合的建议
        7.2.1 侧重获取上游优质锂盐湖资源
        7.2.2 坚定布局固态锂电池业务
        7.2.3 加强业务运营及管理能力
    7.3 本文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7.4.1 本文的不足
        7.4.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1.2.1 我国汽车产销量
        1.2.2 重型汽油车产量
    1.3 重型汽油车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1.3.1 重型汽油车在欧盟的发展
        1.3.2 重型汽油车在美国的发展
        1.3.3 重型汽油车在日本的发展
    1.4 行业发展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1.4.1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1.4.2 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排放现状
        1.4.3 全国汽车污染物排放现状
        1.4.4 不同排放标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1.4.5 汽油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1.5 环保标准实施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5.1 我国重型汽油车(机)排放标准概况
        1.5.2 国外重型汽油车(机)排放标准概况
    1.6 环境温度对排放影响及中国工况在整车测试中应用研究
        1.6.1 环境温度对污染物排放影响
        1.6.2 中国工况在整车测试中的应用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系统介绍
    2.1 底盘测功机
    2.2 全流稀释定容取样尾气分析仪
        2.2.1 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
        2.2.2 尾气分析系统
    2.3 排放量计算
        2.3.1 确定稀释排气体积
        2.3.2 气态污染物排放总质量
        2.3.3 NO_X湿度修正系数的计算
        2.3.4 颗粒物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
    3.1 测试工况的选择
        3.1.1 排放测试循环比较
        3.1.2 FTP75和C-WTVC测试循环的试验验证
        3.1.3 底盘测功机整车排放与实际道路PEMS排放测试对比
        3.1.4 底盘测功机整车排放与实际道路PEMS测试重复性对比
    3.2 冷/热循环工况的选取及加权比例的确定
        3.2.1 采用冷/热启动循环
        3.2.2 冷/热循环工况验证
        3.2.3 冷/热循环工况加权比例的确定
    3.3 国五、国六排放试验验证
        3.3.1 市售重型汽油车
        3.3.2 新开发车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试验车辆及燃料
        4.1.2 试验工况
    4.2 环境温度对瞬态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3 环境温度对综合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
    5.1 中国工况概述
    5.2 中国工况的构建
    5.3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测试方法应用
        5.3.1 车辆参数
        5.3.2 试验方案
        5.3.3 基于C-WTVC循环、CHTC-HT循环和PEMS路谱的重型汽油车排放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6.1.1 重型汽油车底盘测功机排放测试系统开发
        6.1.2 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排放测试方法研究
        6.1.3 环境温度对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影响研究
        6.1.4 基于中国工况的重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研究
    6.2 全文主要创新点
    6.3 排放控制措施及建议
        6.3.1 排放控制技术
        6.3.2 主要技术路线
    6.4 减排效果分析
    6.5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广汽丰田肇庆MC汽车4S店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项目和公司概况
    2.1 MC集团组织架构与主营业务
        2.1.1 公司组织架构
        2.1.2 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2.2 项目背景与优势
        2.2.1 项目背景
        2.2.2 项目优势
    2.3 项目建设计划
        2.3.1 项目建店规划
        2.3.2 项目工程计划
        2.3.3 项目建设进度
    2.4 项目发展规划
        2.4.1 项目发展目标
        2.4.2 项目发展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
    3.1 汽车4S店宏观环境背景分析
        3.1.1 经济环境分析
        3.1.2 政策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2 汽车4S店行业发展与分析
        3.2.1 行业销售分析
        3.2.2 行业收入与利润情况
        3.2.3 行业供给与需求情况
        3.2.4 行业发展趋势
    3.3 肇庆市汽车4S店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3.3.1 肇庆市经济环境分析
        3.3.2 肇庆汽车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4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3.4.1 项目同行业竞争者
        3.4.2 项目主要竞争对手的威胁
        3.4.3 项目替代品的威胁
        3.4.4 项目供应商议价能力
        3.4.5 客户的议价能力
    3.5 项目SWOT分析
        3.5.1 项目竞争优势
        3.5.2 竞争劣势
        3.5.3 机会
        3.5.4 威胁
        3.5.5 组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4.1 项目市场定位
        4.1.1 产品定位与市场细分
        4.1.2 各细分市场需求
        4.1.3 目标市场选择与客户群体定位
    4.2 营销目标
    4.3 项目市场策略
        4.3.1 市场推广策略
        4.3.2 整车促销策略
        4.3.3 服务提升策略
        4.3.4 价格改进策略
        4.3.5 多渠道分销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运营管理
    5.1 组织架构及管理机制
    5.2 人员安排计划
        5.2.1 总体人员安排计划
        5.2.2 技术人员配备计划
    5.3 核心管理团队
    5.4 薪酬与绩效计划
        5.4.1 人员薪酬计划
        5.4.2 绩效考核计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预测与分析
    6.1 项目初始投资估算
    6.2 项目收入与支出预测
        6.2.1 项目收入预测
        6.2.2 项目支出预测
    6.3 项目现金流预测
    6.4 项目经济效益测算与分析
        6.4.1 项目资本成本的确定
        6.4.2 项目的净现值计算与分析
        6.4.3 项目内部报酬率测算与分析
        6.4.4 项目的修正内部报酬率
        6.4.5 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6.4.6 获利指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7.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7.3 应对风险策略
        7.3.1 整车业务提升策略
        7.3.2 售后市场拓展策略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建店成本费用明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
    2.2 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
        2.2.1 完全竞争市场的产能过剩
        2.2.2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产能过剩
3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优势
        3.1.1 中国汽车行业产销规模扩大
        3.1.2 中国汽车行业保有量快速增长
        3.1.3 中国汽车行业进出口规模扩大
    3.2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不足之处
        3.2.1 中国汽车行业亏损面逐渐扩
        3.2.2 中国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低
        3.2.3 中国汽车行业供给结构失衡
        3.2.4 中国汽车行业创新动力有待加强
4 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度
    4.1 产能利用率测度方法选取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3 数据分析及测算
        4.3.1 数据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性检验
        4.3.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4.4 测度结果分析
        4.4.1 全国层面
        4.4.2 地区层面
5 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5.1 市场因素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1.1 经济周期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1.2 市场化程度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1.3 国内供求市场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1.4 国际供求市场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2 政府干预行为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影响
        5.2.1 政府的投资行为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2.2 政府的环境约束行为对中国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
    5.3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和指标说明
        5.3.3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果分析
6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建立汽车产能利用预警系统,完善信息披露
        6.2.2 降低政府干预能力,激发汽车市场活力
        6.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国内汽车消费潜力
        6.2.4 注重自主品牌研发,重塑汽车产业发展动力
        6.2.5 提高汽车产品出口门槛,把握发展机遇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3 研究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和核心概念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核心概念
    1.4 研究结构安排
第2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
        2.1.1 资源基础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组织学习理论
        2.1.4 跳板理论
    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2.1 跨国并购与技术创新理论思想概述
        2.2.2 跨国并购与创新绩效实证研究简述
    2.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研究综述
        2.3.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程度研究
        2.3.2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速度研究
        2.3.3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研究
    2.4 跨国技术并购模式选择“自治还是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综述
        2.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4.2 不同的整合模式对于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2.5 研究评述
第3章 案例研究: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和创新绩效研究
    3.1 案例研究的概述
    3.2 研究背景与理论预设
    3.3 案例1:并购整合成功案例——中国一拖并购Mc Cormick工厂
    3.4 案例2:并购整合失败案例——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
    3.5 案例3:并购整合成功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
    3.6 跨案例分析
第4章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研究假设
    4.1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的不同模式研究
        4.1.1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的内涵和衡量维度
        4.1.2 “轻触”和“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和研究假设
    4.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4.2.1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的内涵
        4.2.2 “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和研究假设
    4.3 知识基础在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能力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
        4.3.1 并购后的整合阶段知识基础研究
        4.3.2 知识基础在并购整合模式与创新能力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和研究假设
第5章 “轻触”与“重触”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量表测量的产生
        5.1.1 被解释变量的量表设计
        5.1.2 “轻触”和“重触”量表的设计
        5.1.3 利用型创新能力和探索型创新能力的量表设计
        5.1.4 知识基础的量表设计
        5.1.5 控制变量
    5.2 问卷的设计与测试
        5.2.1 问卷的设计
        5.2.2 数据的收集
    5.3 实证分析
        5.3.1 变量的相关分析
        5.3.2 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与实践贡献
    6.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调研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石墨资源需求预测及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石墨资源研究现状
        1.2.2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问题
2 石墨种类、性质及应用
    2.1 石墨的种类
    2.2 石墨的特性与应用
        2.2.1 石墨的特性
        2.2.2 石墨的应用
3 石墨资源供需现状
    3.1 石墨资源概况
        3.1.1 世界石墨资源概况
        3.1.2 中国石墨资源概况
    3.2 石墨资源供需现状
        3.2.1 世界石墨资源供需现状
        3.2.2 中国石墨资源供需现状
4 中国石墨需求预测
    4.1 部门分析法对中国石墨资源需求预测
        4.1.1 钢铁冶金工业对石墨的需求预测
        4.1.2 新能源领域对石墨的需求预测
        4.1.3 新材料产业对石墨的需求预测
        4.1.4 其他领域对石墨的需求预测
    4.2 中国未来石墨消费量预测结果
5 中国石墨产业发展现状
    5.1 中国石墨矿山
    5.2 中国主要石墨产业基地与企业
        5.2.1 黑龙江萝北县石墨产业基地
        5.2.2 黑龙江鸡西石墨产业基地
        5.2.3 山东青岛石墨产业基地
        5.2.4 内蒙古兴和县石墨产业基地
        5.2.5 湖南郴州与吉林磐石石墨产业基地
        5.2.6 其他大型石墨企业
    5.3 中国部分石墨产品生产能力
        5.3.1 石墨烯生产能力
        5.3.2 锂离子负极材料生产能力
        5.3.3 柔性石墨生产能力
    5.4 中国石墨产品供应能力
    5.5 中国石墨行业存在的问题
        5.5.1 上中游石墨产品生产过量
        5.5.2 石墨产品结构单一
        5.5.3 高端石墨产品供不应求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水项目 (201个)
    1. 宁波市镇海区泥螺山北侧围垦工程
    2. 温州市瓯飞一期围垦工程
    3. 洞头环岛西片围涂工程
    4. 温州龙湾二期围涂工程
    5. 洞头县状元南片垦区回填工程
    6. 上虞世纪新丘治江围涂工程
    7. 舟山市嵊泗县小洋山北侧围垦工程
    8. 金塘北部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围垦工程
    9. 舟山市六横小郭巨二期围填海工程
    1 0. 温州大门港口物流区促淤堤工程
    1 1. 舟山市小干岛西部促淤工程
    1 2. 温岭担屿围涂工程
    1 3. 三门县洋市涂围垦工程
    1 4. 杭州市闲林水库工程
    1 5. 宁海县西林水库扩容工程
二、交通项目 (270个)
三、能源项目 (79个)
四、工业项目 (294个)
五、社会发展项目 (188个)
六、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 (133个)
七、服务业项目 (334个)
    1. 宁海双盘三山涂围垦工程
    2. 泰顺县樟嫩梓水库及供水工程
    3. 好溪水利枢纽潜明水库一期工程
    4. 台州市朱溪水库工程
    5. 宁波 (象山) 东部沿海防洪堤工程
    6. 钱塘江 (浦阳江萧山段) 治理工程
    7. 温州市温瑞平原东片排洪工程
    8. 平阳县鳌江干流治理水头段防洪工程
    9. 嵊州市长乐江干流综合治理工程
    1 0. 嘉兴国际商务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暨高铁核心区、余北工业区水系整治工程
    1 1. 丽水市丽阳溪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1 2. 平湖市白沙湾至水口标准海塘加固工程
二、交通项目 (40个)
    1 3. 金台铁路 (含头门港支线) 工程
    1 4. 杭州至富阳城际铁路工程
    1 5. 杭州至柯桥城际铁路工程
三、能源项目 (22个)
四、工业项目 (22个)
五、社会发展项目 (12个)
六、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 (12个)
七、现代服务业项目 (18个)

四、中国汽车:年产325万辆(论文参考文献)

  • [1]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D]. 顾子京.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2]赣锋锂业产业链整合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D]. 张翼飞.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于底盘测功机的重型汽油车(国五、国六)排放测试方法研究[D]. 郭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5]广汽丰田肇庆MC汽车4S店项目商业计划书[D]. 李明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程小佩.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轻触”还是“重触” ——跨国技术并购整合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赵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中国石墨资源需求预测及产业发展分析[D]. 左琪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2)
  • [10]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1)

标签:;  ;  ;  ;  ;  

中国汽车:325万辆/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