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代女真开放的文化心态及其中国化

论金代女真开放的文化心态及其中国化

一、试论金代女真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其汉化(论文文献综述)

叶帅[1](2019)在《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真在11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逐渐崛起,建立政权国家并成功入主中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终享国祚120年,开创了与南宋隔淮而治的局面。终金一朝,女真人都在如何面对、处理和利用汉人、汉地、汉文化的问题上煞费苦心。其成败得失也成为了后世学者着重思考和仔细探究的议题。但相关史料有限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全基于史料的观察愈发难以打开局面。尤其是在金代考古成果颇丰的今天,将考古材料引入,进行充分的、多维的、客观的整合研究,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试以考古学为主要研究视角,综合考察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对金代女真汉化问题展开探究。首先,本文提出了以考古学为主要视角对金代女真汉化问题展开研究这一议题,对相关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于金代考古的发现和前人研究历程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第二,本文全面收集了金代考古现有材料,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族属上的辨认。然后运用考古学的方法,以城址、建筑、女真墓葬、手工业和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宗教活动为主要类别,用类型学等考古学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期和分区的研究,并针对其中一些尚未辨明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观察和探索。第三,本文在充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以考古学为主要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形成动因和突出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将其分为四期,详细阐述了演进过程中各阶段的发生、发展、演变、结果、表现、特征。并对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和所反映出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然后结合社会和历史背景,对于金代女真汉化的驱动因素进行考察。最后,本文依据前文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对金代女真汉化的模式进行概括,揭示并强调了金代女真汉化模式以及取得的成就对中国后世新的多民族国家体制的形成产生了导向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总之,金代女真汉化和金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融合、中华文明圈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金代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张昊[2](2019)在《金朝大定年间女真进士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朝大定年间,金世宗创立了独具女真民族特色的科举制度,即女真进士科。金世宗继位前金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与汉族王朝科举制度无异,再加上统治者推崇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原汉族文化,使得女真族人在自上而下的文化改革中逐渐失去的原本女真民族文化传统,新生女真人不识女真民族文字和语言,反而对汉族文化十分精通。再加上金世宗前的科举制度选拔出的文官多是汉族官员,使得金朝文官和武将、女真官员和汉族官员的整体比列呈现出不平衡状态。出于对金朝女真统治稳定和挽救逐渐衰退的女真民族传统文化的诉求,金世宗颁行了女真进士科这一项专门为女真族人开科取士的科举选官制度。在正式颁行女真进士科这一政策之前,金世宗设立了专门教授女真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官方办学机构作为女真进士科颁行的奠基,即女真官学,在诸府路和中央分别设立了女真府学和女真国子学。在前期条件铺垫充足和金世宗与群臣反复讨论的情况下,女真进士科于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颁布,于金世宗大定十三(1173年)年首次开科取士。金朝大定年间女真进士科共开科取士4次。在开科取士这十几年间女真进士科的应试教材、应是对象、开科程序和考试内容也逐步修改,趋于完善,同时女真进士科作为服务于女真族人的科举选官制度,也必然存在方便女真贵族入仕的一些特点,做到将女真族的文化和政治统治相结合。金朝大定年间作为女真进士科颁行的初始年份,在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所起到的影响是金朝后世所不可比拟的,后人对女真进士科这一选官制度的评价总体上也是肯定多于否定。但归根结底,女真进士科是金世宗带着复兴女真民族传统文化和维护女真民族政治统治的期望设立的,其在大定年间政治和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谓是利弊相结合,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并未达到金世宗所期许的让女真人做到通晓女真民族传统文化,遏制学习汉族文化的风气。

耿涛[3](2018)在《《金朝“异代”文士民族认同之路》评介——兼议“汉化”命题》文中指出李秀莲师的《金朝"异代"文士民族认同之路》并未按照传统的"汉化"命题入手,而是采用了"民族认同之路"这一概念来阐述金朝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以及"异代"文士与金朝政治的互动关系。该书在反思"汉化"命题之余,亦对相关理念有所推进。本文基于对这本书的认识,尝试解构"汉化"之实质,并分析"汉化"命题的得与失。

宋庭妨[4](2018)在《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朝是以女真族为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兴起于中国东北地区。女真兴起之初,保留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人名称谓习俗同样别具一格。入主中原后,女真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在人名称谓方面,入居内地的女真人不但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女真名,而且还改从了汉名。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金朝统治阶级虽然几次阻止这种汉化现象,但是都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最终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成为皇族和平民之间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金朝末期甚至出现了女真人的名字是汉姓和汉名合称的现象。女真改从汉人姓名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这与金朝的汉化与民族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和对汉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本文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考证,从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过程,特点和原因三个方面对金代的改从汉人姓名这一社会现象作一详细考察。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选题的意义,通过梳理学界对本论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和总结学界关于本论题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概述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探究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发展演变的进程,对其改从汉人姓名的过程进行时间划分。认为,从金朝初年至世宗大定初年为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开端和初步发展阶段,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为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开端,经过熙宗海陵的发展演进,形成了女真人在出生时由父亲取名字,女真名和汉名皆可,以汉名为主,在其成年之后再改从汉名即大名;从世宗大定初年至章宗泰和末年,是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高潮与曲折发展阶段,二帝在汉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试图保持女真优良传统,曾几次下令禁止改从汉人姓名,但也没有遏制这一风潮,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在曲折中稳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女真改名具有如下特点,在其出生时由父祖取的小名为女真名,在其成年后再为其取汉名大名;从章宗泰和末年至金朝末年,是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成熟阶段,在原来女真姓+汉名的基础上,出现了汉姓+汉名的情况。第二章,以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为研究对象,结合所了解史籍,以及现存的碑志诗文等史料,对《金史拾补五种》中金代改从汉人姓名的女真人做出补充与考订,共补充改从汉人姓名的女真人35位,并对所补的改从汉人姓名的女真人进行简单考证和分析。第三章,探究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现象的原因和特点。总结出金代女真人改从汉名的两个特点:1.遵循行辈顺序;2.以儒家尊崇的信条为名。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潮,演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时代潮流,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女真人对汉文化的崇拜,是其改从汉人姓名的前提;第二,汉文化建设和发展,为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第三,统治者虽然个别时期阻止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但大多数时期仍然支持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并带头改从汉名,为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注入了有利的“催化剂”。总之,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是金代女真人汉化现象以及对汉文化的认同,对推动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最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策[5](2017)在《金代铜镜纹饰研究 ——以上京地区为中心》文中认为“上京”地区为金源内地,是北方女真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都城;从过去到现在,该地域出土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文物,其中就有铜镜。“铜镜”人生活中的照容之物,与古代人民生活密不可分,铜镜背面的图案纹饰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在上京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汇集了大量的宋、辽、渤海工匠以及大量的前朝“旧物”,可以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所以这一地区的在的铜镜种类纹样异常的丰富,包含了艺术、民俗、宗教、戏剧、手工业体育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铜镜纹饰不仅仅有艺术欣赏价值还是非常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对金上京地区出土、馆藏以及有关这一地区的边款铜镜进行纹饰研究分析,结合考古资料、出土文物以及相关史料对铜镜的纹饰流变、内容与风格做出判断分析。具体而言,先对有关上京地区金代铜镜的研究概况,做出评述分析,其次将考古发现文献资料相结合总结出金代早中晚期的大体发展规律,进而将史料与文献结合对金代铜镜内容、风格流变进行分类与解析,还对一些问题做专题研究,最后总结出金代铜镜纹饰的特点。

郝素娟[6](2016)在《金代移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代是我国北方各族人口流动最频繁的时期之一,也是东北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南北对流迁徙的历史时期。金立国一百二十年,移民运动贯穿始终,移民对金朝社会的整体发展、国运兴衰有着重要性意义。同时金代移民对北方民族的变迁和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波及到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移民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学界对金代移民未做系统、深入、整合性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因此,本文以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对金代不同时期的移民背景、政策、各族人口的迁徙动态及分布和各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规律等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探析各族移民的移居地生活,探究移民在金代社会中的作用等问题,以求对深化金代史以及移民史研究有所补益。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金代初期的移民运动。阐述了金代初期移民的原因、政策、迁徙与分布。认为大量辽地、宋地人口的北迁是金初“移民实内地”、“移民北上”等移民政策实施的结果,指出汉人的北迁呈现出渐进式特点,移民人数与迁入地范围要远大于辽代,已进入了黑龙江北部地区。而女真等族的移民中原是金政府的“猛安谋克南下”政策的体现,认为太宗后期约有140多万女真人口南下中原,河北两路、山东两路是女真移民的主迁地。同时对女真等族诸多移民家庭进行了考辨,明确了完颜希尹、尼庞古钞兀、秉德、海陵修仪高氏、术虎高琪、古里甲石伦等家庭的迁徙情况,认为完颜希尹家族至少领有两个猛安迁徙到吉林舒兰地区。隶属于黄龙府的曷懒兀主猛安和失剌古山猛安移居地较近,当在长春和农安之间。在此基础上,对金代初期的移民特点与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金初移民类型以政府组织控制下的强制型移民为主,移民原因主要以军事政治为主,经济原因次之。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民北上是金初移民运动的最大特色。此外,金初移民运动体现了国内外学者所提出的人口迁徙若干规律中的“移民潮与返移民潮法则”、“中心凝聚律”以及“周边民族向心律”等等。第二章,金代中期的移民浪潮。熙宗时内外局势的变化和海陵的迁都使金政府继续执行“猛安谋克南下”的移民政策,得出熙宗和海陵两朝南下女真移民大约50多万,至此金代三次大规模的女真族南迁宣告结束。河北东西路和山东东西路仍然是女真移民的主迁地,认为隶属于中都路的昏得浑山猛安与浑特浑猛安、浑特山猛安为同一猛安。对《金史》中记载的蒲察鼎寿、裴满达、仆散端、太宗子孙、秉德等女真移民家庭,耶律履等契丹移民家庭、李英等渤海移民家庭进行了探索,认为秉德家族在熙宗时从咸平路移徙中都,海陵正隆初年又从中都迁往天德戍守,而其他几个女真家庭在熙宗时期移民中都路。耶律履、李英两个家庭分别移徙东平和益都。通过对“招民实都”和“招民实河南”移民政策的探析,认为金中期汉人的迁徙主要是在政府优惠政策吸引下的自由型迁徙。本时期契丹、奚人除跟随女真人进入中原外,金世宗把西北、西南招讨司中的契丹、奚人强制迁徙至金源内地。与此同时,女真为主的猛安谋克在中原地区进行了流动,但没有改变女真人在中原地区的分布格局。通过对金中期移民运动的全面考察,认为金中期的移民运动虽仍以强制型为主,但自由型迁徙开始上升,移民类型趋向多样化。移民原因也凸显多样性,除政治、军事因素外,经济因素越发明显。但移民规律与金初类似,仍然体现了“中心凝聚律”和“周边民族向心律”。第三章,金代末期的移民高峰。通过对“军户南迁”、“听民南渡”和“纵民北渡”移民政策的探析,认为贞佑南渡和壬辰北渡是金末、金亡之际两次举国性的迁徙。二十余年中,诸多移民家庭参加了南渡与北渡,这种“候鸟式”迁徙是金末移民运动的最大特点。同时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统计出165例汉人移民家庭参加金末南渡,142例汉人移民家庭参加金亡北渡。有金一代,迁徙3次以上的各族移民家庭有24例,这是金代移民运动的突出特点。女真等军户的南迁形成了以南京为核心的辐射性分布,近至洛阳、许昌、归德府、郑州,远至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区均有女真移民的迁入。北渡中的女真人主要移徙河北、山东、陕西等中原地区。对尼庞古丑的(先祖尼庞古钞兀)、高嗣荣(海陵修仪高氏家族)、古里甲石伦、蒲察桓端、术甲脱鲁灰、仆散端、纥石烈胡沙虎、耶律兄弟(耶律履孙子)等移民家庭进行了探究,明晰了迁徙情况,认为胡沙虎所领属的和鲁忽土猛安当在章宗后期或卫绍王时期从咸平路移徙中都路,并提出胡鲁土猛安与和鲁忽土猛安、和鲁夺徙猛安并非是同一猛安。金代末期的移民规律与金初、金中既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体现了“动乱驱散律(中心凝聚律)”和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推拉理论”。第四章,移民的移居地生活。对女真、契丹、宋辽宗室、汉族仕宦、汉族普通民众等各族、各阶层移民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探析。认为汉族仕宦移民群体生活方式多种多样,除入仕、授徒外,隐居、读书自耕、辞官归隐田园、入为黄道、以技艺谋生、沦为奴隶等均为其生活状态。而汉族普通民众的移居地生活主要体现为耕种、技艺谋生、经商、沦为奴隶等。指出移民生活与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个人技艺、阶层、个人选择、迁入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等因素相关。移民生活的考察,从侧面展现了金代社会的发展面貌。第五章,移民在金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对移民在金代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认为汉、契丹等族移民群体是金代社会发展变迁中诸多合力中的主要力量之一。指出女真等族的南徙中原改变了其经济生活,采用中原租佃制的生产方式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对移民与原居民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指出土地争端是移民与原居民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体现。从女真等族的汉化与汉人的胡风尽染两重视角考述了移民与原居民在生活习俗、人生仪礼、语言等方面的融合。由于金代是少数民族政权,故移民与原居民的关系也是民族关系的体现。同时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移民问题,人口迁徙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与承载者,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流动。本文通过对金代移民的全方位梳理、解读和考证,力图使读者对金代移民形成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金代社会,认识移民在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对国运兴衰的影响,还有利于从金代移民的视阈来审视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

林代安[7](2013)在《从“三言二拍”看汉族士人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对“三言二拍”的研究广泛涉及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评价、人物分析、作品艺术性及各项专题研究等多方面。本文的论题在“三言二拍”的研究中属于作品研究的范畴,对此前人鲜有论及,本文以“三言二拍”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描述和表现,以冯梦龙和凌蒙初为例,来观察并发现汉族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周边少数民族。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阐述“三言二拍”的研究现状。结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综述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对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观念的分析。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观念对于作品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潮、儒家思想(包括民族观念)和作家个体的生命历程对于创作的影响。探讨上述这些因素与“三言二拍”小说中对于少数民族的表现的关系。三、将“三言二拍”中所展示出的各少数民族按不同的地域范围进行概括归纳,深入剖析。具体而言,归纳为东北、北方、西北、西南、南方五个区域由此来分析作者对各少数民族的描述与表现。四、探析以“三言二拍”作者为代表的汉族士人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在“三言二拍”小说中,作者从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华夷观念出发,对于不同情境下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或者引为同类,或者以夷狄视之,而对其的态度也分别呈现为接受认同、提防敌视或鄙夷贬抑等等。五、结语、归纳总结本文的观点核心及其现实意义。以儒家民族观为主体的华夷观念,虽然难免文化偏见和歧视之嫌,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凝聚了民族和国家的作用。而基于文化身份的认同,也有助于排开贬抑和歧视,带来更为客观公正的表述与评价,从而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尊重,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繁荣。

沈超[8](2013)在《金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文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文中指出金朝是由女真族完颜部落建立的政权。自其建国之后,金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并长期与南宋相对峙,雄踞北方长达一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金代统治者全面吸收汉文化,且形成了独特的金源文化。而金代的文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方面。在此,我们主要从文学地理的角度来观照金一代之文学。通过对邓绍基、杨镰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收录的有籍贯可考的317位金代文学家的籍贯统计,金代文学家籍贯分布的地理格局总体呈现出不平衡性和高聚集性的特征。金代文学家最集中出现的地区是河东南路、河北西路和中都路,即今天的山西、河北(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四个省区,而其他地区仅有少数的文人分布。金代文学家籍贯分布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境内十九路均有文学家分布。从某种意义上说,边缘地区文学家的出现赋予了金代文学“边缘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拓边意义。此外,金代文学家的家族优势亦十分明显,已经形成了如浑源刘氏、秀容元氏、丰州“三边”等着名的文学家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就文学家的动态格局而言,金代文学主要呈现出“三主三副”的地理格局。1153年的海陵迁都和1214年的贞祜南渡,令金朝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有三个都城。再加之文人求学任职、避乱隐居、交游唱和等活动,金代文学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就形成了三个京都文学中心,即前期的上京,中期的中都和后期的汴京。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三个文学的亚中心,即前期的伪齐,中期的南京(汴京),后期的洛西。文人在这三个文学中心和亚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独特风貌,并且“三主”和“三副”之间遥相呼应,共同谱写着金代文学的美丽篇章。而与金代文学地理形态密切相关的就是文人群体的文化心理。事实上,对于文学家而言,文学的地理特性可以理解为是留存在文人心中并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域记忆和空间记忆。更进一步来看,这种地域记忆并不仅限是地域的地理风貌、物质文化景观、生活习俗,而更重要的是长期存在于一地的文化精神。这种地域文化精神的熏染在文人心中留存,并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情结”。金代文人的主体是汉族文人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能够突破国家和民族的壁垒而接受女真政权,接受金文化为华夏文明的正传,并且为了保护金朝,保护金源文化而殉节尽忠,正是因为他们心中不灭的“华夏情结”。这种文化认同的意识也对金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金有一代之历史,而自然就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不仅要从时间性上关注它的发展,更要从空间性上探寻它的历史图景,让其以更生动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学长河之中。

刘丛[9](2012)在《金朝前期的事金宋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2世纪上半叶,中华大地上风云激荡、金戈铁马,契丹、汉、党项、女真等各个民族纷纷走上历史的前台,在相互角逐和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政权的势力此消彼长。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国,打破了辽、北宋、西夏鼎足而立的相对安定局面。金朝前期四位统治者灭辽亡宋、臣服西夏、穷追南宋,最终与南宋政权划淮对峙,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从一个被统治民族变成了那个时代事实上的主宰。对于女真族这样一个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民族,要想统治处在封建时代繁盛时期的中原广袤地区,成为辖区内众多民族的共同统治者,就必须向先进民族汲取养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完成时代所赋予女真民族的历史使命。因此,金朝统治集团对于所占领的北宋统治区域内的汉族官僚知识分子,对南宋出使金朝的官员都特别青睐,通过威逼利诱或强行扣留等不同方式迫其事金。所以,这些在宋金交战及对峙时期由宋入金并为金朝服务过的人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事金宋人”群体。事金宋人主要是原北宋或南宋统治下的官员,由于不同原因在金朝前期一度归顺金朝或是入金后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金朝统治集团。他们中有的是甘愿仕金,效忠金朝;有的则被迫仕金,伺机南归;有的虽誓死不仕,却成为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民族友好交往的使者,客观上也为金朝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无论何种缘由,面对山河破碎、故国不堪回首的历史境遇,事金宋人这一特殊群体不得不流落异域,为异族统治者服务。但是,在故国君臣的眼中他们就可能是民族的罪人,难以得到宋人的理解和原谅;在金朝统治者的心里他们也始终是异族,是可以利用却不能被重用的一群人;而在与金朝其他民族同僚共事的过程中,他们也是被轻视被排挤的对象。总之,在宋金交战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事金宋人无法辩驳的贰臣身份令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得不在苦闷与彷徨中艰难的生存。事金宋人群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客观地说,他们的命运具有一定的不可选择性。民族情结与政治操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重新给他们定位,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客观上为金朝统治的巩固,女真民族的发展进步,甚至对宋金南北对峙、民族和平交流格局的出现与稳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格局的发展与演变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翠翠[10](2012)在《金代女真文学家完颜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末皇叔完颜璹一生历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五朝。由于皇权之争,遭遇了严酷的“门禁”,以致终生未被重用。他的现存诗、词、文作品,多创作于贞佑南渡(1214)至金祚将亡期间。本文联系完颜璹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以揭示这位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大金宗室的真实面貌及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本文共三章,首先,叙述完颜璹的生平、交游及其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思想。其次,对其诗、词、文作品分别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领略其中的思想精髓,尤其是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和悲凉情调。再次,根据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分析其“崇苏、慕陶、宗唐”的具体体现。最后,通过对完颜亮、完颜璟、完颜璹等女真作家的比较,印证完颜璹“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物”的结论。

二、试论金代女真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其汉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金代女真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其汉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其时空范围
        一、相关概念界定: 汉化
        二、研究对象及其时空范围
    第三节 金代女真的考古学文化及女真汉化的发现与既往研究
        一、金代都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二、东北地区金代中小城址及相关遗迹的发现与研究
        三、金代女真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四、金代女真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相关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五、金代女真汉化问题的既往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女真建国前的文化面貌
    第一节 女真先世及发展源流
    第二节 早期女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 早期女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
        一、生业方式
        二、丧葬习俗
        三、原始信仰
        四、与汉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金代女真的城址、居址和建筑
    第一节 金代都城
        一、金代前期的都城: 金上京
        二、金代中后期的都城: 金中都与金汴京
    第二节 金代的行宫遗址
        一、北京大葆台金代遗址
        二、河北崇礼太子城金代行宫遗址
    第三节 金代的祭礼体系与相关遗存
        一、阿城刘秀屯朝日殿遗址
        二、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长白山神庙遗址
    第四节 东北地区的金代中小城址和聚落址
        一、东北地区金代古城的分布及特点
        二、东北地区金代古城的建筑、形制和级别
    第五节 金代的界壕、边堡及其他建筑
第四章 金代女真墓葬
    第一节 金代皇陵
        一、上京的金代皇陵
        二、北京房山金陵
    第二节 金代女真贵族墓葬
        一、分布情况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第三节 金代其他女真墓葬
        一、分布情况
        二、墓葬形制
        三、随葬品
    第四节 金代女真墓葬的特点与分期
第五章 金代女真的手工业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矿冶与铸造
        一、铁器的冶铸与金代女真的生产生活
        二、铜器的冶铸、使用与管控
    第二节 制瓷业与用瓷习惯
    第三节 盐业遗存与制盐业
    第四节 齐国王墓与金代女真服饰
第六章 金代女真的精神文化和宗教信仰
    第一节 女真的语言文字及相关材料
    第二节 金代女真的文学艺术
    第三节 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及相关遗存
第七章 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分期
    第二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演进过程
        一、初期: 太祖太宗时期(1115-1138)
        二、中期: 熙宗海陵王时期(1138-1161)
        三、后期: 世宗章宗卫绍王时期(1161-1214)
        四、末期: 宣宗哀宗时期(1214-1234)
第八章 金代女真汉化的特征、动因及影响
    第一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特征
        一、从多元并蓄,到以汉为主
        二、女真汉化的阶层性差异和地缘性差异
        三、保留了一定民族审美和习俗并对汉文化产生反哺
    第二节 金代女真汉化的动因
        一、生业方式的相似性
        二、多民族长时间、跨区域的互动与交流
        三、女真统治者的主客观需要
    第三节 金的覆亡与女真汉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金的覆亡及女真民族的流向
        二、金代女真汉化的模式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金朝大定年间女真进士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学术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创新之处
    五、概念界定
第二章 女真进士科的科举及文化背景
    一、女真进士科设立前金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太祖时期未有明确的科举制度
        (二)太宗时期实行南北选
        (三)熙宗时期南北选考生统一考试
        (四)海陵王时期改革科举制度
    二、汉制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女真传统文化的衰落
第三章 金世宗时期首创女真进士科
    一、金世宗对女真传统文化的情感寄托
    二、女真进士科的文字和制度基础
        (一)女真官学是女真字学的官方机构
        (二)女真字学的普及
        (三)金世宗对女真字学的厚望
    三、女真进士科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应试教材
        (二)应试对象
        (三)开科程序
        (四)考试内容
    四、女真进士科制度的特点
        (一)特权阶级色彩
        (二)考试流程和试题内容简化
第四章 大定年间女真进士科的评价及影响
    一、女真进士科对维护女真统治的影响
        (一)增加女真官僚比重又平衡了各种政治势力
        (二)阶级特权难免导致女真官员队伍参差不齐
    二、女真进士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影响
        (一)策论进士修史与教学并行
        (二)女真文化外衣下的儒家思想
        (三)大定年间女真文字并未成为通用文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进程
    1.1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开端和发展
    1.2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高潮与曲折
    1.3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成熟
第2章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补考
第3章 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特点和原因
    3.1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特点
        3.1.1 遵循行辈规律
        3.1.2 以儒家尊崇的信条为名
        3.1.3 改从汉姓的特点
    3.2 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的原因
        3.2.1 向往汉文化,彰显尊贵
        3.2.2 金代汉文化建设和发展
        3.2.3 统治者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代铜镜纹饰研究 ——以上京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书籍、图录
        (二)论文
    三、研究范围
        (一)研究地理范围
        (二)纹饰范围
    四、研究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 金代铜镜的分期研究
    一、早期金代铜镜(1115-1152)
        (一)墓葬出土
    二、中期金代铜镜(1153-1189)
        (一)边刻
        (二)中期的钱纹
        (三)铜院铸文
        (四)窖藏
        (五)墓葬出土铜镜
        (六)与金代中期墓葬出土铜镜类似的铜镜
        (七)通过铜镜推断出墓葬的大致年代
    三、晚期金代铜镜(1190-1234)
        (一)铸镜机构
        (二)墓葬出土铜镜
        (三)与晚期墓葬出土一致或类似的铜镜
    四、金上京城址以及周边遗址出土铜镜
        (一)金上京城址概况
        (二)上京城址出土的铜镜
        (三)金上京城近郊出土铜镜的城址
    五、上京地区的城市发展与铜镜制造业
        (一)女真建国之前的铜镜
        (二)收国元年到海陵迁都之前
        (三)海陵迁都对铜镜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四)金世宗实内地政策与内地铜镜业的复苏
        (五)金末期的战争破坏了金代铜镜发展
    六、小结
    注释
第三章 金代铜镜纹饰的流变
    一、瑞兽动物纹
        (一)鱼纹饰
        (二)龙纹镜
        (三)摩竭镜、鱼化龙镜
        (四)犀牛望月铜镜
        (五)凤鸟纹
        (六)云鹤镜
        (七)四神镜
        (八)海兽人物镜
    二、人物故事镜
        (一)柳毅传书
        (二)许由巢父故事镜
        (三)仕女观鱼听瀑
        (四)母子戏兽故事铜镜
        (五)文人泛舟
        (六)飞天镜
        (七)童子镜
        (八)宴乐镜
        (九)天王降妖镜
        (十)秘戏镜
        (十一)奏乐镜
        (十二)琴亭人物镜
    三、钱纹镜
        (一)大定钱纹镜的类型
        (二)对大定通宝镜的制作工艺分析
        (三)大定通宝镜出现的原因分析
    四、花草纹
        (一)莲花镜(荷花镜)
        (二)荷叶镜
        (三)牡丹花纹镜
        (四)水草纹
    五、小结
        (一)金代铜镜纹饰风格受到多种影响
        (二)金代内地铜镜纹饰与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三)在模仿与继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注释
第四章 相关专题的研究
    一、金代铜镜的纹饰艺术
        (一)铜锈之美
        (二)民俗风味
    二、金代铜镜有无“春水”镜
    三、铜镜刻款的摹写
    四、当下研究铜镜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金代铜镜离不开市场
        (二)研究辽上京地区的金铜镜离不开研究汉、唐、辽宋元等其他朝代的铜镜以及文物
        (三)不应局限于现今的地域范围
    注释
第五章 结语
    一、铜镜纹饰体现了文化的高度融合
    二、铜镜纹饰体现出了女真提倡“旧俗”
    三、纹饰上反映出高超的绘画艺术
    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五、体现出金代贵族妇女地位相对较高
    六、铜镜与金代货币密不可
    七、制作工艺衰退的趋势下又别具特色
    八、金代铜镜年代分期需要综合与更全面的考虑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金代移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本文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金代初期的移民运动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迁徙的考辩
        三、女真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奚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奚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契丹、奚等族的迁徙过程
        三、契丹、奚等族的移民分布
        四、政府对契丹等族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迁徙的考论
        三、汉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四节 金初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初移民的特点
        二、金初移民的规律
第二章 金代中期的移民浪潮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迁徙的考析
        三、中原女真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奚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奚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契丹、奚等族的迁徙考述
        三、契丹、奚等族移民的分布
        四、政府对契丹、奚等族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的迁徙与分布
        三、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四节 金中期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代中期移民的特点
        二、金代中期的移民规律
第三章 金代末期的移民高峰
    第一节 女真族的迁徙
        一、女真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女真族的迁徙与分布
        三、政府对女真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第二节 契丹、渤海等族的迁徙
        一、契丹族的迁徙与分布
        二、渤海、雍古等族的迁徙与分布
    第三节 汉族的迁徙
        一、汉族迁徙的原因与政策
        二、汉族迁徙的考论
        三、南迁北渡中的汉移民分布
        四、政府对汉移民的安置与管理
        五、移民之间的互助
    第四节 金末移民的特点与规律
        一、金末移民的特点
        二、金末移民的规律
第四章 移民的移居地生活
    第一节 汉人的移居地生活
        一、宋辽宗室的囚居生活
        二、汉族士宦的移民生活
        三、普通汉民的移民生活
    第二节 女真等族的移居地生活
        一、女真人的移民生活
        二、契丹等族人的移民生活
第五章 移民在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移民与金代经济发展
        一、移民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移民对中原经济建设的影响
        三、女真族移民的经济生活变迁
    第二节 移民与金代政治发展
        一、移民与典章制度建设
        二、移民与社会治理
    第三节 移民与原居民的关系
        一、移民与原居民的矛盾
        二、移民与原居民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从“三言二拍”看汉族士人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三言二拍”研究现状综述
二、作者的时代、生平与创作观念
    1、受到晚明社会思潮的影响
    2、受到儒家人生观的影响
    3、受到以儒家民族观为主体的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
    4、受到满人对明王朝军事威胁的影响
三、“三言二拍”中的少数民族
    1、西北地区民族
        (1) 西周末年的犬戎
        (2) 西汉时期的西胡月支
        (3) 西晋与南朝梁时期的匈奴、羯、羌、氐、鲜卑等
        (4) 唐代的突厥及杂胡人
        (5) 笼统称之的“鞑虏突厥”
        (6) 五代时期的沙陀族
    2、北方民族
        (1) 关于契丹
        (2) 关于辽国
        (3) 关于金人
    3、大一统王朝:元
    4、东北民族
    5、南方民族
        (1) 俚僚
        (2) 苗蛮
    6、西南民族
        (1) 乌蛮
        (2) 蛮獠
        (3) 吐蕃
四、汉族士人对少数民族的基本态度及其原因
    1、严重动摇了中央王朝统治的侵害者
    2、中原王朝正朔的承袭者
    3、中央王朝体制内成员
    4、无重大威胁的地方民族政权或部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金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文人群体的文化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金代文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
    (一) 金代文学家籍贯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 金代文学家籍贯分布呈现的基本特征
    (三) 金代文学家籍贯分布格局的成因
二、金代文人集聚与京都文学中心的形成
    (一) 上京文人圈与文学创作
    (二) 中都文人圈与文学创作
    (三) 汴京文人圈与文学创作
三、金代文人流向与文学亚中心的形成
    (一) 文人任职与金初文学亚中心:伪齐三都
    (二) 文人流向与金中期文学亚中心:南京(汴京)
    (三) 避乱隐居与金末文学亚中心:洛西
四、金代文人群体的认同意识
    (一) 文人群体的地域记忆与认同意识
    (二) 金初文人对女真政权的逐步认同
    (三) 金中期文人“国朝心态”的凸显
    (四) 金末文人“华夏情结”的沉痛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金朝前期的事金宋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朝前期的金宋关系与宋人入金
    一、 金太祖的对宋政策及对宋人的态度
        (一) 金太祖的对宋政策
        (二) 金太祖对宋人的态度
    二、 金太宗时期的对宋政策及宋人入金的途径
        (一) 南下攻宋宋人降金
        (二) 意欲亡宋扣留宋使
        (三) 扶立伪齐招降纳叛
    三、 金熙宗时期的对宋政策及入金宋人的去向
        (一) 废黜伪齐接管宋人
        (二) 绍兴和议按界划归
第二章 事金宋人入金后的宦海沉浮
    一、 金朝前期统治者对事金宋人的态度
        (一) 金朝前期统治者对境内汉人的基本态度
        (二) 金朝前期统治者对事金宋人的重视与戒备
        (三) 金朝前期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与事金宋人地位的变化
    二、 事金宋人与事金“汉人”的共事与斗争
        (一) 事金宋人与事金“汉人”的群体差异
        (二) 金朝前期的“扬辽抑宋”政策
        (三) 事金宋人与事金“汉人”的矛盾斗争
    三、 事金宋人的贰臣处境与内心挣扎
        (一) 事金之抉择故国之相思
        (二) 事金之悲哀降臣之无奈
第三章 南宋对事金宋人的态度及政策
    一、 南宋士大夫的思想态度问题
        (一) 崇文政策下的忠君爱国意识
        (二) 金宋战争影响下的夷夏观念
        (三) 南宋对入金宋人的道德期许
    二、 南宋对入金不仕宋人的态度及政策
        (一) 南宋对入金不仕宋人的态度
        (二) 秦桧影响下对入金不仕宋人的安置
    三、 南宋对仕金宋人的态度及政策
        (一) 南宋对仕金宋人的态度
        (二) 南宋对仕金宋人的政策
第四章 事金宋人在金宋对峙期间的作用和影响
    一、 加快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二、 推动金朝文化科技的丰富与发展
    三、 维持金宋对峙格局的稳定
    四、 推动金宋之间的民族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金代女真文学家完颜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完颜璹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完颜璹的生平
        一、 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活
        二、 中年时期的门禁遭遇
        三、 晚年时期的忧患意识
    第二节 完颜璹的交游
        一、 名士之交
        二、 布衣之交
        三、 方外之交
    第三节 完颜璹的儒释道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完颜璹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诗创作
        一、 咏物写景
        二、 唱和酬答
        三、 思念故园
        四、 忧国伤时
    第二节 词创作
    第三节 文创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颜璹文学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完颜璹的文学创作渊源
        一、 崇苏
        二、 慕陶
        三、 宗唐
    第二节 完颜璹在金代文坛中的地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完颜璹年谱
附录二:《如庵遗稿》—完颜璹诗词文作品辑佚
致谢

四、试论金代女真人开放的文化心态与其汉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女真汉化的考古学研究[D]. 叶帅. 南京大学, 2019(01)
  • [2]金朝大定年间女真进士科研究[D]. 张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3]《金朝“异代”文士民族认同之路》评介——兼议“汉化”命题[J]. 耿涛. 宋史研究论丛, 2018(01)
  • [4]金代女真人改从汉人姓名研究[D]. 宋庭妨. 吉林大学, 2018(01)
  • [5]金代铜镜纹饰研究 ——以上京地区为中心[D]. 史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6]金代移民研究[D]. 郝素娟. 吉林大学, 2016(08)
  • [7]从“三言二拍”看汉族士人视野中的少数民族[D]. 林代安. 云南大学, 2013(06)
  • [8]金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文人群体的文化认同[D]. 沈超.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3)
  • [9]金朝前期的事金宋人研究[D]. 刘丛.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金代女真文学家完颜璹研究[D]. 杨翠翠. 黑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论金代女真开放的文化心态及其中国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