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和流行的大规模预测与预报研究

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和流行的大规模预测与预报研究

一、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与流行的大范围预测预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1](2020)在《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文中提出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是影响黄瓜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病菌侵染过程中,吸取寄主的营养与寄主建立关系后破坏叶片内部组织结构,进而到达发病前的潜育阶段,叶片处于潜育阶段时病原与寄主共同生存。温室中的温度和结露时长等环境因子影响病菌进入潜育阶段后能否发病,因此在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过程中,探究环境因子对黄瓜霜霉病的发生十分重要。本试验以黄瓜易感病品种‘长春蜜刺’为试验材料,利用X射线三维显微镜成像技术观察霜霉病菌侵染过程中叶片内部组织的变化,同时测量接菌叶片与未接菌叶片的气孔导度、叶片温差和孔隙结构,确定黄瓜霜霉病菌的潜育阶段。设置不同温度和结露时长相组合,通过测量接菌与未接菌的叶片的变化来判别霜霉病菌到达潜育阶段的时间,建立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来进行霜霉病发生的预测。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在温度23℃、湿度100%、结露时间8h、光照12h黑暗12h,霜霉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的条件下,霜霉病接菌后的68-74h,黄瓜叶片出现气孔导度和叶片温度差异的显着变化,此时霜霉病菌侵染进入叶片内部组织造成黄瓜叶片处于发病前的潜育阶段。在X射线三维显微镜观察下发现,菌丝在接菌后的68-70h侵染至叶片厚度的75%(第60/80层)并造成孔隙结构的降低,此时叶片进入潜育阶段。利用X射线三维显微镜不仅可以观察叶片整体的结构,还能将内部结构进行分割;精确定位病菌侵染的时间段,侵染位置,以及潜育阶段的时间,为病菌侵染叶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湿度为100%时,温度显着影响接菌叶片能否进入潜育阶段,此时结露时长与潜育阶段相关性差;接菌叶片进入潜育阶段最低的温度是14℃,所需要的结露时长是5h;低温12℃5h和连续3d高温变温30、40℃2h,都能对霜霉病起到抑制作用。在低温条件下,孢子囊未能萌发,叶片不能进入育阶段。在连续高温条件下,接菌叶片与未接菌叶片相比,温度呈低-高-低状态,是接菌潜的叶片虽进入潜育阶段,但长时间高温抑制了病害的进一发生。高温持续80-84h会阻碍叶片进入潜育阶段,降低霜霉病发生概率,因此,在生产当中可以利用低温或高温处理的方式,降低黄瓜患霜霉病的概率,具有一定的生产实用价值。利用不同温度和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将收集的环境数据输入编写的程序当中,建立有关黄瓜霜霉病的预警系统。在将温室内的环境输入该系统中,系统可以自动判别该环境下,黄瓜霜霉病是否有发生的可能性,若达到了预警标准将会提醒用户进行通风或者高温闷棚处理,减少霜霉病的发生,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有运行简便、容易操作、实时性强的优点,在生产中可有效的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生。

李文学[2](2019)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葡萄生单(?)霉Plasmopara viticola引起的葡萄霜霉病是葡萄叶部重要的病害,也是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发生普遍且最为严重的病害,严重制约着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优质和高产。尽管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的病原学、发生与防治做了大量研究,但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监测预测方法仍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研究利用孢子捕捉、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开展酿酒葡萄霜霉病监测预测技术研究,以期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8年葡萄生长期,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3个典型葡萄园的酿酒葡萄霜霉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利用Linear,Quadratic,Growth,Cubic,S,Exponential及Logistic等11种数学模型模拟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时间动态曲线,明确Logistic增长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葡萄霜霉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准确率高(R2≥0.946)。推导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葡萄霜霉病指数增长期为7月22日至8月8日,最高病情指数为0.98;逻辑斯蒂增长期为8月9日至10月10日,最高病情指数为47.69;衰退期为10月11日至葡萄生育期末,但年季节流行的最高病情指数小于60。指数增长期表观侵染速率最高(r=0.1266),为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不同酿酒葡萄品种间葡萄霜霉病的发生程度有差异,但都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初步明确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动态模型,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早期预警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田间扩散规律,揭示葡萄霜霉病田间流行机制,为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6-2018年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捕获田间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方法,监测孢子囊田间扩散动态,并结合田间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探讨孢子囊的扩散规律,评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流行程度和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全天有两个扩散高峰,分别为10:00和24:00;孢子囊扩散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近地面冠层,在水平方向上受葡萄叶幕阻隔影响形成多个孢子囊捕获中心;孢子囊扩散季节动态曲线呈倒“U”型。田间病情、温度、湿度和叶面湿润时间与田间孢子囊扩散相关,是影响酿酒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的重要因素;田间孢子囊扩散数量与田间病情、前7 d平均相对湿度和前7 d平均叶面湿润时数呈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374、-0.394、-0.473,与当日平均温度和当日叶面湿润时数呈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290、-0.305。定量风流捕孢法可用于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田间扩散规律研究,通过测定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数量,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情况,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新思路。(3)构建葡萄霜霉病菌(P.viticola)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为葡萄霜霉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依据GenB ank中葡萄霜霉病菌cox2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F-cox-Pv/R-Pv),建立并优化常规PCR和real-time PCR反应体系,利用包括葡萄霜霉病菌在内的多种葡萄及其他作物病原菌和拮抗菌的菌丝DNA进行常规PCR和real-time PCR特异性检测,并对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并运用已构建的real-time PCR体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定量检测,利用SPSS 19.0软件分析接种时间与叶片内葡萄霜霉病菌潜伏侵染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常规PCR仅对葡萄霜霉病菌DNA有扩增条带,为139bp;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该对引物对葡萄霜霉病菌有唯一的产物吸收峰,对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检测到产物吸收峰。常规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 pg·μL-1,real-time PCR的灵敏度可达到0.1 pg μL-1,是常规PCR检测灵敏度的100倍。以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real-time PCR循环阈值(Ct,x)与模板浓度(y)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为y=42.27-3.36x,相关系数R2=0.997,扩增效率为98.50%,线性范围达7个数量级,在2.4×103~2.4×109 copies/μ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人工接种葡萄霜霉病菌的潜育期叶片内病原菌DNA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叶片内病原菌潜伏侵染量(y0随接种时间x)的变化呈指数关系增长,y=6.34×104·e0.084x,相关系数R2=0.936。该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在接种6h后就可以检测到葡萄霜霉病菌DNA,检测量为5.68×104 copies/μL病原菌DNA。构建的葡萄霜霉病菌real-time 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远高于常规PCR,且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其Ct值与模板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扩增效率高,可用于定量检测葡萄霜霉病菌的潜伏侵染量,为葡萄霜霉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4)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3个尺度不同时期的葡萄霜霉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并基于不同模型的普通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3个尺度不同时期的葡萄霜霉病发生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3个尺度下,葡萄霜霉病在不同发生时期(始发期、盛发初期和盛发中期)均显示出明显不同的空间结构,其半变异函数主要为指数型和高斯型;3个尺度的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量空间格局不同,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下,在176.8~328.9 m的范围呈较好的空间自相关,为聚集分布;大尺度的空间高变异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空间自相关较弱;空间分布模拟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展示了酿酒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程度的动态变化,呈现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发生程度和发生范围。利用GIS技术研究不同尺度下不同发生时期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蔓延规律,能够较好地在较大区域为葡萄霜霉病的防控提供依据。(5)以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结合构建的葡萄霜霉病盛发期的预测预报模型:y=-34.40+1.82x0+0.64x1+2.37x2(y:田间病情指数;x0:前15日前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x1:前15d的平均田间湿润时间;x2:前15d的平均温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平台ArcGIS 10.2对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盛发期的发生量进行了预测和实测模拟,结果表明:基于GIS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技术,预测结果直观,预测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随机抽样检验准确率为76.60%。基于GIS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50.14万hm2的葡萄霜霉病不同发生程度和高效统计不同发生程度面积及其比例。

张超[3](2016)在《气候条件对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和灾害性天气的频发,森林类型及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林业病害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或间接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云杉矮槲寄生是一种多年生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目前在青海“三江源”地区的天然云杉林造成严重危害,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生态位模型和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分别对云杉矮槲寄生在我国的适生性区域、气候变化对云杉矮槲寄生适生区的影响以及气候对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程度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果:(1)采用GARP和MaxEnt生态位模型,利用已有的分布点数据,预测和分析了云杉矮槲寄生在中国的分布区,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GARP模型预测的分布范围较广,MaxEnt内部层次更细致,将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赋予一定的权重(4:1)从而获得最佳结果,ROC曲线评价结果表明,GARP-MaxEnt模型的AUC值为0.937,达到了极高的精度。通过该模型预测云杉矮槲寄生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地区,其中青海、甘肃、四川交界区域为云杉矮槲寄生的极度适宜分布区。其中,GARP和MaxEnt生态位模型均表明温度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分布的关键因素,降水仅起到一般化的作用。(2)分析了1961-2000年不同阶段云杉矮槲寄生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表明青海、甘肃和四川交界处为云杉矮槲寄生分布的中心地带,不同的时间内随着气候的变化向西北、西南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展。其中,向西南方向扩展的范围较大。对各个年份的云杉矮槲寄生适生区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到1999年整体适生区面积呈上升态势,1989年达到最大。其中,中度适宜分布区面积累年增长9.58×104平方公里,低适宜分布区面积增长3.73×104平方公里,高适宜分布区面积增长2.70×103平方公里,总体逐年累计增长面积为1.36×105平方公里。(3)采用树轮年代学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程度的作用,表明云杉矮槲寄生害达到3级时年轮生长出现显着性差异;从时间序列可以看出,门源地区云杉矮槲寄生全面危害寄主从1992年开始(即多数达到3级以上),气候因素中温度对寄主木的影响更大,降水影响较小,气温的逐年升高对健康云杉和感病云杉影响不同,与健康云杉呈正相关,与感病云杉呈负相关关系

李荣[4](2014)在《湖南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是葡萄的四大病害之一,该病起源于北美洲,于1834年被发现。我国在1899年才首次有其记录。该病是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引起,发病后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通过调查湖南省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以及天气因素对病害发生的影响,为霜霉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此外,采集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4省葡萄种植地区具有典型葡萄霜霉病症状的葡萄叶片分离葡萄霜霉病菌,测试其对不同葡萄品种的致病性以及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1)通过2012年7月对湖南省9个市36个地点进行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欧美杂交种葡萄的抗病性强于欧亚种;避雨栽培能够有效的降低霜霉病的发病率。9个地区中,葡萄霜霉病在怀化和湘西自治州发病最重,在常德、长沙和株洲发病最轻。(2)2012年和2013年对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定点、定期的系统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气象因子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病害在13~28℃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最适为20~25℃。在20℃下,病害的发生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轻;在25℃以上则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减轻;相对湿度达到65%以后病害才会发生,随后与之成正相关;降雨量大和降雨频率高对霜霉病的流行至关重要要。对该地区葡萄生长期间的气象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该地区葡萄霜霉病预测模型,用此模型预测该地区葡萄霜霉病的病情指数,在2012年和2013年的准确度分别为77.18%和81.77%。(3)从湖南、江西、福建和湖北4个省份共得到20株葡萄霜霉病菌,通过离体叶盘接种法测定了20株葡萄霜霉病菌株对5个不同葡萄品种的致病能力,不同来源地菌株的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结果表明,源于福建省南平市的菌株(NP-2)致病性最强,从源于湖南省长沙市的菌株(CS-1)致病性最弱。(4)4种杀菌剂对不同菌株的毒力测定发现,烯酰吗啉的ECso最高值为3.82μg/ml,最低值为2.57μg/ml,平均值为3.23μg/ml;嘧菌酯EC5o最高值为9.22μg/ml,最低值为6.14μg/ml,平均值为8.25μg/ml;醚菌酯EC5o最高值为14.08μg/ml,最低值为9.62μg/ml,平均值为12.24μg/ml;甲霜灵ECso最高值为30.57μg/ml,最低值为19.88μg/ml,平均值为25.96μg/ml。表明这4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株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5)利用ITS序列、β-tubulin)序列和CytB序列引物对20个葡萄霜霉病菌株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790bp、800bp和400bp的目的条带,测序后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分析显示:湖南省四个地方的霜霉病菌株亲缘关系较近,武汉、萍乡和南平三个地区的菌株之间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个别菌株表现出的亲缘性不一致。三者都能区分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属的菌株,但Cyt b gene序列的辨析度最高,分类效果最清晰,在区分同种属亲缘关系更紧密的菌株时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张宴瑜[5](2014)在《葫芦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宁波本地的葫芦根腐病普遍发生,而且呈现连年加重的趋势。本文对宁波市葫芦根腐病病原物进行了研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对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繁育的不同葫芦品种进行抗根腐病评价,同时在室内对7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筛选,得到如下结论:1、致病性测定:采用拌土法、浸根法、牙签法3种方法将葫芦根腐病菌接种健康葫芦植株根部后,葫芦植株表现出典型的根腐病症状,接种后发病部位再分离病菌,通过分子鉴定与接种菌一致,证明该菌为葫芦根腐病致病菌。3种接种方法中,拌土接种法的致病效果最好,用时也最短,为后续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提供了方便、高效的接种方法。病原菌分子鉴定:根据对翻译延长因子(TEF1-α)靶基因序列分析,通过对比结果显示,病原菌TEF1-α序列与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同源性达到99%,初步鉴定该菌属于无性孢子类镰刀菌属茄病镰刀菌。2、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在pH4-1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在偏弱碱性的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但是在pH为7的中性条件下产孢最多;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而在黑暗条件下产孢多;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硝酸钾,利于产孢的最适碳、氮源和菌丝生长最适碳、氮源一致;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6°C,10min。3、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效果:7种供试药剂对病原菌室内毒力效果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化学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同杀菌剂之间有差异。甲基托布津、恶霜锰锌(杀毒矾)、恶霉稻瘟灵、百菌清、霜脲锰锌、多菌灵和五硝多菌灵对茄病镰刀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21.98、119.87、406.06、8.30、37.78、1.99、4.47μg/mL。以多菌灵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平均抑制率高达69.43%;五硝多菌灵次之,平均抑制率为48.85%;恶霉稻瘟灵最差,平均抑制率仅为25.34%。7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杀菌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性。4、品种抗性研究表明:葫芦品种间存在对根腐病明显的抗性差异,但当前品种中缺乏高抗品种,只筛选到两份中抗品种(10A-2和12A-16),其余供试材料均为中感或者感病材料。

唐晶[6](2014)在《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残留行为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霜霉威及其相关制剂在烟田中使用后其有效成分的残留行为,全面准确地评价霜霉威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通过添加回收率实验,借助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研究并建立了霜霉威在烟田样品中的残留分析与检测方法,之后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51%霜霉威可溶液剂在烟田中使用后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其产质量的影响。并研究了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残留及消解行为,还较为详细地研究了霜霉威在四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51%霜霉威可溶液剂在烟田使用后,其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其产质量的影响均较小,若按推荐剂量使用对烟株不会产生药害。2、烟叶(包括鲜烟叶和烤后干烟叶)和植烟土壤样品中残留的霜霉威用乙腈提取,过中性氧化铝小柱净化后,用GC—NPD进行检测。霜霉威的最小检出量为1.0×10-10g,其在烟叶中和植烟土壤中的最小检出浓度均为0.05mg/kg。当添加浓度为0.20、2.00、5.00mg/kg时,霜霉威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66%~96.92%,相对偏差为2.82%~9.03%,符合农药残留量分析与检测的技术要求。3、2012年和2013年在湖南长沙和山东青岛进行的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霜霉威在植烟土壤和鲜烟叶中的消解半衰期(T1/2)分别为2.30~2.84d和2.86-4.14d,这表明霜霉威在烟田中属于易降解农药。最末次施药后7d,干烟叶中霜霉威的残留量均低于0.5517mg/kg,远小于暂定在烟叶中的MRL值(即10.0mg/kg)。在烟田中使用51%霜霉威可溶性液剂,按推荐商品剂量600g/hm2(306a.i.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7d。4、霜霉威不能由植烟土壤向烟株上部转运,也不能从烟株叶片向植烟土壤中转运;霜霉威在同一叶片中不能由叶片的一边转运至另一边,也不能在烟株的上下部叶片之间转运。故霜霉威在烟株中表现为接触性残留,其内吸转运性小。5、霜霉威在四种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h。不同的粘土矿物对霜霉威的吸附过程可用线性吸附等温模型来拟合。霜霉威在四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蒙脱石>海泡石>凹凸棒石>高岭土。pH值对霜霉威在四种供试粘土矿物上的吸附影响很大:当pH值由3升高至7时,其吸附量缓慢上升。在pH值等于7时,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当pH值由7升至11时其吸附量则缓慢下降。

黎敬涛[7](2013)在《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植保系统是决定全社会吃饭问题的关键系统,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保预测和决策是植保系统的核心,涉及到生产组织和管理、病虫害防治、预报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植保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不明确、不确定的因素非常多,导致了系统呈现灰色系统特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植保系统的一些问题把握不好,将导致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社会农业系统内人员的收入,甚至影响全国的粮食供应。在农业植保预测预报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技术难点,而这些问题却又是农业植保系统的关键问题,也是农业生产精准化、可控化的关键问题。论文作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参加了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和昆明市植保站,以及云南省内8个县区植保站试验田的生产和种植试验,进行了历时数年大量的试验数据采集和试验调研,并与大量的农业植保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种植户、基层农技人员、县区植保技术人员、省市级植保专家、院校植保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对于植保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研究,并选择其中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论文的部分成果已经在云南8县一市应用,最终取得了较高的学术、社会、经济效益。论文从农业植保系统中一些传统经验和方法遇到的困境出发,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引入管理工程、计算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的以手工和经验为主的植保预测和预报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性进行了讨论和改进,充分利用管理工程和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术,建立了一些应用模型,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实现,并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段的生产试验。论文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1、阈期的预测是植保系统广泛存在的一个难题,传统以来大多以经验模型进行阈期的预测,由此开发的预测系统通用性很差。论文将传统的经验模型进行科学化处理,并以除草阈期预测作为例子,提出了除草阈期模型自适应性问题,即模型参数的动态自适应解决方法,彻底改变了小样本特性的经验模型在不同作物生长环境适应性差的难题。2、以模糊评判等方法建立了田间杂草生长的优势评估以及除草剂效果评估模型,为植保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优势因素确定和效果评估提供了方法。3、利用矢量合成等方法建立病害传播模型,解决了传统植保预测预报系统中传播趋势难以预测的问题,为病害传播的多因素趋势自动预测提供了方法。4、将植保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农业专家的评价进行了量化处理,传统方法在系统里专家的支持度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论文提出了动态支持度概念,建立了支持度动态调整模型,为专家参与植保决策支持系统的自动运行,以及客观描述专家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提供了一套方法。5、精准化农业的关键是数据采集的密度和精确度问题,也是预测决策的关键,通常采集密度越高预测越准确,而采集密度越高采集成本就越高,甚至无法实施。论文提出了2套低成本、高密度、易实施的采集系统方案,彻底解决大田数据采集问题,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打好了基础。上述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建立,虽然是建立在传统的管理工程思想和方法基础上,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农业预测和决策问题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定程度改变农业生产以经验性决策为主的模式,对农业植保领域的预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论文工作数据采集等历时数年,工作量巨大,技术难度较高,也获得了较多成果。

郭传滨[8](2009)在《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病虫害严重威胁烟叶生产,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并就病虫害测报工作技术发展与防治提出了建议。

马平[9](2009)在《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文中指出外来生物入侵是国际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公众、科学家、有关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严重危害现状和严峻发展趋势以及我省对防止生物入侵的紧迫需求和我国现在对区域性有害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工作很少的情况,为了保护云南农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促进对外贸易,把好云南边境口岸一线的国门关,本文通过对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分析,针对潜在的和局部危害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入侵风险分析的研究,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对控制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通过早期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分析,云南省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09种,植物158种,占全省外来入侵物种的75.6%。无脊椎动物22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10.53%。病原微生物13种,占外来入侵物种6.22%,脊椎动物16种,占外来入侵物种的7.66%。2.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通过云南口岸截获统计资料整理分析,1998年2007年,云南省进境植物检疫中共截获有害生物479种,其中昆虫361种,占75.3%;线虫44种,占9.2%;真菌42种,占8.8%;病毒7种,占1.4%;杂草10种,占2%;螨类9种,占1.9%;其它6种,占1.3%。3.云南地区经济水平与外来入侵物种的关系研究研究为探讨地区经济因素对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经济指标(GDP和进出口贸易额)同当地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的关系分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线性方程,分别为:y=3.289+0.077504x;y=3.5593+0.095914x。结果表明,地区的GDP值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无线性关系,而进出口贸易额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措施。4.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含0.5)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含1.5)为中度风险,1.52.5(不含2.5)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5.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外来入侵生物已引起了云南省的重视,尤其是外来入侵害虫,给云南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实验筛选,选择21种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云南检疫性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给出了量化的风险值,并针对不同物种和风险值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6.基于GIS与气候相似性的谷班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根据谷斑皮蠹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气候相似距原理分析该虫在气候因子影响下云南可能适生分布地区,结合运用GIS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的分析,利用GIS将气候适生区和寄主分布区图层叠加,得出了谷斑皮蠹在云南的可能适生区。结果表明,谷斑皮蠹在云南可能的适宜分布范围主要在云南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适生区主要有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楚雄、临沧、德宏等地区,云南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无明显的谷班皮蠹适生环境。

迟文娟[10](2009)在《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及东北春麦区的重要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的经济有效防控办法就是首先使用抗病品种,再结合建立在准确预测预报基础上的适时药剂防治。本文围绕这个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原理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研究了2007~2008年东北春麦区及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种群动态并分析了小麦生产品种(系)的抗白粉病性(基因)。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上述地区间的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对病菌毒性多态性进行了聚类分析,比较了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毒性多态性和地域之间的关系,试图为以前报道的“东北春麦区白粉病初菌源来自山东等南部冬麦区”的结论提供DNA分子证据。针对小麦白粉病的ITS区域,应用常规PCR,DAN Dot-blot和Real-time PCR三种方法分别研究了小麦白粉病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试图为小麦白粉病的流行测报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此外,还研究了针对另三种重要小麦病害(纹枯病、散黑穗病和赤霉病)的PCR检测技术。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进展:1.开展了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动态与品种抗性(基因)分析。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从223个菌株中鉴定出61个生理小种。其中在东北春麦区,2007年的的优势小种为17号小种,其出现频率为10.2%;2008年则41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20.9%;11号、415号、611号和631号小种出现频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8年在山东、河南、湖北冬麦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号小种,出现频率为16.4%。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2,V4b,V2+6,V4+8,V12,V13,V16,V18,V20,V21,V22和V23的毒性频率在0.0%~29.9%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6,Pm4+8,Pm12,Pm13,Pm16,Pm18,Pm20,Pm21,Pm22和Pm23的抗性较强,可作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加以利用。白粉病菌的联合毒性测定结果表明,147个白粉病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含有9个毒性基因组合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15.64%,V1,V3c,V5,V6,V7,V8,V17等毒性基因组合频率也较高,说明病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联合致病。小麦品种抗性(基因)测定结果表明,302份小麦品种中85%的品种为感病,对其中抗性较好的10份材料进行了抗性基因推导分析,表明小麦品种‘保丰104’含抗性基因Pm2+6,品种‘Sunwon85’和‘WF08-182’均含抗性基因Pm5+Pm8,‘京冬8号’和‘西峰20’含抗性基因Pm2+Pm8,‘南大2419’和‘川育55871’含有Pm24+Pm8,‘兰天18’含有与Era相同的抗性基因,‘兰天17’和‘绵阳28’含有未知的抗性较强的基因。2.利用筛选的18条ISSR引物对来自东北春麦区的12个白粉菌株和山东冬麦区的14个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了26个小麦白粉病菌的遗传聚类分析图。结果表明:条带相似系数在0.56~0.82,并在相似系数0.61处可聚为四类,一类包括13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11号、17号、7号、411号小种,山东的11号、411号小种,河南的35号、11号、711号、331号小种,湖北的11号、31号、21号小种。二类包括2个菌株,分别为山东的611号小种和辽宁的311号小种。三类包括10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431号、55号小种、611号、631号、731号和77号小种,山东的431号、731号小种,湖北的631号、731号小种。四类包括1个菌株,为辽宁的23号小种。26个菌株的病菌毒性分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条带相似系数在0.52~1.00,在相似系数0.70处可聚为三类,一类包括3个菌株,分别为辽宁的17号小种、辽宁的55号小种和辽宁的77号小种。二类包括2个菌株,为辽宁的7号小种和23号小种,其它的21个菌株归为第三类。以上结果表明了东北与山东两地的小麦白粉病菌间有较高的DNA亲缘关系。3.应用常规PCR、DNA斑点杂交和实时荧光PCR三种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小麦白粉病菌进行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1)设计和筛选的常规PCR引物XBFF/R均能得到全部8个小麦白粉病不同小种的PCR产物,其片段长度同为352bp,而9种供试参考病原菌(黄瓜白粉病菌、小麦条锈病菌、小麦叶锈病菌、小麦秆锈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纹枯病菌、小麦散黑穗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及玉米丝黑穗病菌)及对照均未扩增出条带。设计和筛选的DAN斑点杂交探针检测8个白粉小种均表现为阳性,而9种参考病原菌均呈现为阴性反应。设计和筛选的实时荧光PCR引物XBFTF/R及TaqMan探针XBFTP,检测8个小麦白粉病菌小种也均采集到强的荧光信号,dRn值为0.35~0.45,Ct值为15.92~18.53,表现为强阳性扩增,9种参考病原菌及对照均无荧光信号增加,表现为阴性。说明三种方法中设计与筛选的引物及探针对小麦白粉病菌均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作为一种小麦白粉病菌的特异性检测与诊断的手段。(2)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的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常规PCR引物XBFF/R检测到的最低DNA模板浓度为10pg,DNA斑点杂交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pg,实时荧光PCR最低检测限为1fg。(3)用常规PCR和实时荧光PCR两种方法对温室接种的小麦白粉病进行了检测,并在时间上与自然显症的观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在接种后第5d时开始出现小麦白粉病病斑,而利用常规PCR引物XBFF/R可在接种第3d检测到小麦白粉病菌,比自然显症观察能够提前了2d检测到白粉病菌;实时荧光PCR法可在接种后1d即能检测到小麦白粉病菌,比自然显症观察能够提前了4d检测到白粉病菌,这可为白粉菌的预测或预警检测提供依据,更可为白粉病在流行前制定防治决策赢得宝贵时间。4.本文还通过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ITS序列的分析,分别设计和筛选出了三种病原菌的PCR引物,并对三种病害进行了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引物XWKF/R对所有供试菌株的DNA进行PCR扩增,只有小麦纹枯病菌扩增出大小为467bp的条带,9种参比病原菌全部均未扩增出条带;小麦散黑穗病菌引物XSHF/R仅能扩增出小麦散黑穗病菌的大小为533bp的条带,所有9种参比病原菌全未扩增出条带。同样,小麦赤霉病菌引物XCMF/R只对小麦赤霉病菌能扩增出大小为401bp的条带而参比病菌全未有条带产生。说明筛选的三对引物对三种病害都各具有特异性。引物灵敏性检测结果表明,引物XWKF/R,XCMF/R分别能够检测出浓度为10pg的小麦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而引物XSHF/R对小麦散黑穗病菌的检测限为1pg。以上结果说明用筛选的三种病原菌的特异性引物可以作为三种病害的检测手段加以利用。

二、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与流行的大范围预测预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与流行的大范围预测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霜霉病的生物学特性
        1.1.1 霜霉病的病原菌
        1.1.2 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1.1.3 黄瓜霜霉病的危害特征
    1.2 潜育期的相关研究
    1.3 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1.3.1 化学防治
        1.3.2 抗病品种的培育
        1.3.3 农业防治
        1.3.4 生态防治
    1.4 环境因子对霜霉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温度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1.4.2 湿度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1.4.3 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的影响
        1.4.4 其他因子对黄瓜霜霉病发病的研究
    1.5 霜霉病预测、防治相关的研究
    1.6 X射线显微镜的应用范围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黄瓜叶片的获取
        2.1.2 试验接种用黄瓜霜霉病菌的获取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与测定指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瓜霜霉病完成侵染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3.1.1 病菌侵染后叶片气孔导度和温度差异的变化
        3.1.2 X射线三维显微镜下病菌侵染过程中叶片孔隙结构的变化
        3.1.3 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过程的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观察面孔率的变化
    3.2 不同环境条件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结露时长下霜霉病潜育阶段及预测模型
        3.2.2 霜霉病进入潜育阶段的最低温度
        3.2.3 低温条件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的影响
        3.2.4 高温变温30℃、40℃对黄瓜霜霉病发病的影响
        3.2.5 结露时长对黄瓜霜霉病潜育阶段有累积作用
    3.3 黄瓜霜霉病预警系统的建立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黄瓜霜霉病侵染下,叶片内部组织的变化
        4.2.2 不同环境条件对霜霉病的潜育阶段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2)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霜霉病的分布和危害
    1.2 葡萄霜霉病的症状和病原
    1.3 葡萄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1.3.1 初次侵染
        1.3.2 再次侵染
        1.3.3 越冬
        1.3.4 传播
    1.4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1.4.1 病原菌的致病性
        1.4.2 品种抗性
        1.4.3 气象条件
        1.4.4 栽培条件
    1.5 葡萄霜霉病防治
        1.5.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1.5.2 农业防治
        1.5.3 化学防治
        1.5.4 生物防治
    1.6 葡萄霜霉病的预测测报技术
        1.6.1 预测模型的建立
        1.6.2 定量风流式孢子捕捉
        1.6.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6.4 地理信息系统
    1.7 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1.7.1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区概况
        1.7.2 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1.8 目的意义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时间动态模型的建立
    2.1 试验区概况
    2.2 方法
        2.2.1 葡萄霜霉病的田间病情调查
        2.2.2 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时间动态模型的建立
        2.2.3 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时间动态模型的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曲线
        2.3.2 酿酒葡萄霜霉病季节流行时间动态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2.3.3 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时期的推导
    2.4 讨论
第三章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仪器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仪器
    3.2 方法
        3.2.1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捕捉与计数
        3.2.2 孢子囊的空间分布观察
        3.2.3 孢子囊的全天扩散动态观察
        3.2.4 孢子囊的季节扩散动态
        3.2.5 葡萄霜霉病的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3.2.6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季节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3.2.7 气象因子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季节扩散动态和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的空间分布动态
        3.3.2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全天扩散动态
        3.3.3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季节扩散动态
        3.3.4 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季节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3.3.5 气象因子与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季节扩散动态和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葡萄霜霉病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与潜育期病原菌含量的测定
    4.1 材料
        4.1.1 仪器和试剂
        4.1.2 供试材料
    4.2 方法
        4.2.1 样品DNA的提取
        4.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及特异性检查
        4.2.3 优化real-time PCR反应条件及灵敏性检测
        4.2.4 重组质粒的制备
        4.2.5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绘制及方法有效性检验
        4.2.6 Real-time PCR定量检测接种后叶片中病原菌含量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特异性验证
        4.3.2 引物灵敏度检测
        4.3.3 Real-time PCR反应退火温度的优化
        4.3.4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及方法有效性检验
        4.3.5 潜育期叶片中病原菌的real-time PCR定量测定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ArcGIS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田间空间格局与分布模拟
    5.1 研究区概况
    5.2 方法
        5.2.1 采样区域的网格化及空间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5.2.2 酿酒葡萄霜霉病的空间格局地统计分析
        5.2.3 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的构建
        5.2.4 酿酒葡萄霜霉病空间分布的模拟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量最优模型的构建
        5.3.2 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量的空间结构分析
        5.3.3 酿酒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的空间分布模拟
    5.4 讨论
第六章 基于ArcGIS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发生流行的预测预报技术初步研究
    6.1 样点布设和数据采集
    6.2 方法
        6.2.1 葡萄霜霉病发生程度的划分
        6.2.2 酿酒葡萄霜霉病盛发期GIS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6.2.3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盛发期发生程度的空间模拟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样点布设和数据库的建立
        6.3.2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盛发期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
        6.3.3 基于GIS的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盛发期空间分布模拟
        6.3.4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预测值和实测值符合率检验
    6.4 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气候条件对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候对植物及病害影响研究
        1.2.2 影响矮槲寄生的各类因素
        1.2.3 云杉矮槲寄生的防治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云杉矮槲寄生的适生性分布
        1.3.2 气候变化与适生区的迁移
        1.3.3 林间病害发生规律
        1.3.4 气候变化对不同生长状况寄主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及相关软件概述
        1.5.1 研究区介绍
        1.5.2 相关软件介绍
2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云杉矮槲寄生分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生态位模型及参数设置
        2.1.3 模型检验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云杉矮槲寄生的分布区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2.2.2 云杉矮槲寄生在中国的分布区分析
        2.2.3 ROC曲线的精度检验
    2.3 结论与讨论
3 气候对云杉矮槲寄生适生区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软件
        3.1.3 数据范围的统一
        3.1.4 文件格式的统一
        3.1.5 动态适生区计算
        3.1.6 各适生级别面积的提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云杉矮槲寄生的适生区动态变化
        3.2.2 各适生区面积变化
        3.2.3 各适生区预测ROC检验
    3.3 结论与讨论
4 气候对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程度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芯来源及采样方法
        4.1.2 样芯的内业处理
        4.1.3 轮宽的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病害等级和年轮宽度的关系
        4.2.2 生长量随时间变化
        4.2.3 温度和降水对云杉生长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病害等级与轮宽的关系
        4.3.2 云杉矮槲寄生全面危害的起始时间
        4.3.3 温度是加速云杉矮槲寄生危害的关键因素
5 总结与展望
    5.1 气候影响下的云杉矮槲寄生的空间分布与变化
    5.2 气候对云杉矮槲寄生病害发生的影响
    5.3 温度和降水对云杉矮槲寄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湖南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葡萄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1.1 葡萄霜霉病的起源和分布
        1.2 葡萄霜霉病的危害与症状
        1.3 葡萄霜霉病菌的生物学
        1.3.1 葡萄霜霉菌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1.3.2 葡萄霜霉菌孢子的形成与萌发
        1.4 葡萄霜霉病的侵染循环
        1.4.1 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1.4.2 初侵染再侵染
        1.4.3 传播方式
        1.5 影响葡萄霜霉病发展的因素
        1.5.1 环境条件
        1.5.2 农业措施
        1.5.3 病原物
        1.5.4 感病寄主
        1.5.5 葡萄组织结构与抗病性关系
        1.5.6 葡萄理化性质与抗病性的关系
        1.6 葡萄霜霉病的综合防治
        1.6.1 农业防治
        1.6.2 生物防治
        1.6.3 药剂防治
    2 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遗传多样性简介
        2.2 DNA分子标记技术
        2.2.1 RFLP标记技术
        2.2.2 RAPD标记技术
        2.2.3 AFLP标记技术
        2.2.4 SSR标记技术
        2.2.5 其他标记技术
        2.2.6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2.2.7 分子标记在霜霉病中的应用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湖南省葡萄霜霉病发生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气象因素对葡萄霜霉痫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气象数据统计与病情指数
        2.2 病情指数与平均温度的关系
        2.3 病情指数与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
        2.4 病情指数与累计雨量的关系
        2.5 病情指数与累计雨日的关系
        2.6 葡萄霜霉病流行回归模型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葡萄霜霉病菌对葡萄致病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2 仪器与设备
        1.3 供试菌株的准备
        1.4 葡萄叶片的准备
        1.5 离体叶盘接种试验方法
        1.6 统计发病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葡萄品种叶盘接种后的发病情况
        2.2 不同葡萄品种对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4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生物测定结果
        2.2 4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菌株的毒力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葡萄霜霉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和试剂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引物
    2 试验方法
        2.1 葡萄霜霉病菌DNA的提取
        2.2 ITS序列的PCR扩增
        2.3 β-tubulin序列的PCR扩增
        2.4 CytB序列的PCR扩增
        2.5 PCR产物的检测与测序
        2.6 数据处理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的提取与检测
        3.2 ITS序列的PCR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
        3.3 β-tubulin序列的PCR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
        3.4 CytB序列的PCR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
        3.5 ITS、β-tubulin和Cyt b gene系统发育分析的比较
    4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葫芦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葫芦科植物的分类及分布
        1.1.1 葫芦科植物的分类
        1.1.2 葫芦科植物的分布
        1.1.3 常见葫芦科植物栽培现状
    1.2 根腐病研究进展
        1.2.1 根腐病的发病症状
        1.2.2 病原物
        1.2.3 发生与传播
        1.2.4 病害防治
    1.3 真菌种类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3.1 rDNA-ITS 技术
        1.3.2 PCR-RFLP 技术
        1.3.3 PFGE 技术
        1.3.4 RAPD 技术
        1.3.5 AFLP 技术
    1.4 品种抗性鉴定方法
        1.4.1 离体鉴定
        1.4.2 间接鉴定
        1.4.3 田间鉴定
        1.4.4 室内鉴定
    1.5 试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及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培养基及试剂
        2.1.3 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菌丝体收集
        2.1.4 仪器设备
        2.1.5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和分子鉴定
        2.1.5.1 供试植株的准备
        2.1.5.2 带菌麦粒沙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2.1.5.3 接种方法
        2.1.5.4 DNA 提取
        2.1.5.5 TEF1-α靶标基因的 PCR 扩增
        2.1.5.6 PCR 产物测序
        2.1.6 病害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致病性测定结果
        2.2.2 DNA 检测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葫芦根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病原菌培养以及孢子计数方法
        3.1.2 pH 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1.3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1.4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1.5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1.6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 pH 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2.3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2.4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以及产孢量的影响
        3.2.5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防治葫芦根腐病的有效药剂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药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7 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1.4.1 试验设计
        4.1.4.2 测定方法
        4.1.4.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7 种杀菌剂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效果
        4.2.2 7 种杀菌剂对茄病镰刀菌的毒力比较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葫芦不同种质材料对根腐病菌的抗性评价
    5.1 供试葫芦材料预筛选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菌株
        5.2.2 供试葫芦材料
        5.2.3 仪器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2.5 观测项目
        5.2.5.1 苗长、根长和干重
        5.2.5.2 发病率、死亡率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葫芦种子预筛选
        5.3.2 苗长、根长和干重
        5.3.3 发病率、死亡率、病情指数和抗性分级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6)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残留行为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霜霉威简介
        1.2.1 霜霉威的毒性
        1.2.2 霜霉威的防治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霜霉病的简介及防治方法
        1.3.2 霜霉威的研究现状
        1.3.3 霜霉威相关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霜霉威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其质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农药
        2.1.2 供试烤烟品种
        2.1.3 试验地点
        2.1.4 检测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霜霉威对烟株生长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霜霉威对烟草的药害试验结果
        2.2.3 霜霉威对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烟田样品中霜霉威残留量的分析与检测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设备
        3.1.2 药品与试剂
    3.2 分析检测方法
        3.2.1 烟田土壤样品前处理方法
        3.2.2 鲜烟叶样品前处理方法
        3.2.3 烤烟叶样品前处理方法
        3.2.4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3.2.5 添加回收率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
        3.3.2 最小检出量
        3.3.3 最低检测浓度
        3.3.4 添加回收率实验结果
        3.3.5 气相色谱图
    3.4. 小结
第四章 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设备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田间试验设计
        4.1.4 样品分析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霜霉威在烟田中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4.2.2 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4.3 小结
        4.3.1 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4.3.2 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残留试验结果
第五章 霜霉威在“烟株—土壤”和不同叶位烟叶间的转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设计
        5.1.4 样品提取与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霜霉威从烟田土壤向烟叶中转运的实验结果
        5.2.2 霜霉威从烟株向烟田土壤中转运的实验结果
        5.2.3 霜霉威在同一叶片内转运的实验结果
        5.2.4 霜霉威从上、中部烟叶向下部烟叶的转运的实验结果
        5.2.5 霜霉威从下部烟叶向上、中部烟叶转运的实验结果
    5.3 结论
第六章 霜霉威在四种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及影响因素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粘土矿物的性质
        6.1.2 仪器与试剂
        6.1.3 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霜霉威在供试四种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平衡时间
        6.2.2 霜霉威在供试四种粘土矿物中的吸附等温式
        6.2.3 pH值对霜霉威在供试四种粘土矿物中吸附的影响
        6.2.4 供试粘土矿物理化性质对霜霉威吸附的影响
    6.3 结论
第七章 小结
    7.1 主要结论
        7.1.1 霜霉威对烟株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7.1.2 霜霉威在烟田样品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7.1.3 霜霉威在烟田样品中的消解动态
        7.1.4 霜霉威在烟田样品中的最终残留
        7.1.5 霜霉威在“烟株—土壤”和不同叶位烟叶间的转运
        7.1.6 霜霉威在四种粘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
    7.2 讨论
        7.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7.2.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现状
        1.1.2 农业信息监测与灾害预防系统建设
        1.1.3 病害流行过程和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1.1.3.1 病害流行过程及其系统分析
        1.1.3.2 病害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
        1.1.4 农业植保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关系和定位
    1.2 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课题来源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介绍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原理与结构
    2.1 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思路
        2.1.1 病害预测的基本方法
        2.1.2 植保预测的类别总结
        2.1.3 植保预测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
    2.2 植保决策支持系统原理
    2.3 植保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除草阈期预测模型的动态自适应方法研究
    3.1 杂草防治阈期预测研究的背景
        3.1.1 预测模型的动态自适应与小样本问题
        3.1.2 杂草防治阈期预测的定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除草阈期预测试验方案确定
        3.2.2 除草经济阈期预测模型和模型参数动态计算方法
        3.2.3 作物生长曲线模型的确定
        3.2.4 模型参数的动态计算方法
        3.2.5 采用t校验的方法来验证模型参数的回归显着性
        3.2.6 杂草经济防治阈期预测模型自适应测试系统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输数据入
        3.3.2 阈期预测的结果
        3.3.3 年阈期统计
        3.3.4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杂草优势评估与除草效果分析决策支持研究
    4.1 杂草优势评估与除草效果分析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生物群落调查分析优势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设计
        4.2.2 药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析与算法
        4.2.3 数据处理方案
        4.2.4 试验测试系统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杂草优势评估试验测试
        4.3.2 除草剂除草效果评价试验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行趋势预测的多因素矢量合成模型与算法
    5.1 多因素趋势合成的概念和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多因素趋势矢量合成算法模型
        5.2.2 多因素趋势矢量合成算法的应用
        5.2.3 多因素趋势矢量合成模型测试设计
        5.2.3.1 测试系统意义与功能
        5.2.3.2 多因素趋势合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多趋势合成模型的测试示例
        5.3.2 讨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家群决策方法与预测结果的合成方法
    6.1 群决策方法比较与选择
    6.2 专家支持度的概念
        6.2.1 预测预报专家系统专家支持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6.2.2 初始专家支持度的计算
    6.3 动态专家支持度的确定方法与算法设计
    6.4 群决策的实现与多专家预测结果的合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植保高密度数据采集与监测方法研究
    7.1 高密度数据采集的背景和要求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7.2.2 农田植保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7.2.3 利用GPRS通信建立田间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研究
        7.2.3.1 GPRS技术特点与其它通信方式相比的优势
        7.2.3.2 GPRS植保测报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结构方案
        7.2.3.3 设备功能模块组成设计
        7.2.4 用WLAN实现植保测报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研究
        7.2.4.1 WLAN技术特点分析
        7.2.4.2 以WLAN组网进行植保测报监测与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7.2.5 软件功能设计
        7.2.5.1 前端软件功能设计
        7.2.5.2 主机端数据库及适配层软件
    7.3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目录
    一、论文、专利、软件着作权
        论文
        专利
        软件着作权
    二、着作
    三、科研项目
    四、获得奖项

(8)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烟草病虫害测报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1.2 从业人员不稳定, 技术素质参差不齐
    1.3 测报方法需规范, 测报数据要准确
2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建议
    2.1 加强领导组织, 重视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2.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2.3 加强经费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2.4 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测报工作人员的内在工作动力
3 掌握规律, 利用科技成果, 推动烟草病虫害测防工作
    3.1 构建实时监测体系, 科学预测病虫害发生与流行趋势
    3.2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提高病虫害监测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3.3 科学用药, 积极实施生物防治, 提高烟叶安全性

(9)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概况
    第二节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现状
        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
        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作用
        3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发展阶段
        4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
        4.1 以传播途径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2 以有害生物为起点的风险分析程序
        4.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框架
        5 与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有关的标准和法规基础
        5.1 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5.2 植物检疫措施国家和行业标准
        5.3 我国的植物检疫名单
        6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6.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性分析
        6.1.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
        6.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的实践
        6.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量分析
        6.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主要的定量分析方法
        6.2.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定量分析方法的实践
    第三节 本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章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现状
        2.1.1 外来入侵植物
        2.1.2 外来入侵动物
        2.1.3 外来入侵微生物
        2.2 云南边境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2.2.1 以货物分类的有害生物截获情况
        2.2.2 检疫性有害生物输出国的比较
        2.2.3 与云南相邻国家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3 结论
    第二节 云南外来入侵物种的地域差异
        1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数量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1 云南自然保护区概况
        1.2 云南自然保护区内有害生物的数量分布
        2 云南外来物种入侵与地区经济的关系
        2.1 数据和方法
        2.1.1 数据及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拟合散点图
        2.2.2 回归方程的计算及其显着性检验
        3 讨论
第三章 云南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1.1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风险的产生和识别
        1.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结构的构建
        2.1.1 指标因子的定义和赋值原则
        2.1.2 数学模型的构建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值的量化计算
        2.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3 讨论
    第二节 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在云南的风险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云南省21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确定
        1.2 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1.2.1 定性分析
        1.2.2 定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谷斑皮蠹 Trogoderma granarium Everts
        2.2 菜豆象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
        2.3 地中海实蝇 Ceratitis capitata (Wiedemann)
        2.4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
        2.5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Dmry)
        2.6 双钩异翅长蠢 Heterobostrychus aequatis (waterhouse)
        2.7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2.8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
        2.9 大家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 Holmgren
        2.10 马铃薯金线虫 Globodera rostochiensis (Woll.) Skarbilovich
        2.11 马铃薯白线虫 Globodera pallida (Stone) Mulvey & Stone
        2.12 香蕉穿孔线虫 Radopholus similis (Cobb) Thorne
        2.13 鳞球茎茎线虫 Ditylenchus dipsaci (Kuhn) Filipjev
        2.14 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2.15 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2.16 马铃薯帚顶病毒 Potato mop-top virus
        2.17 烟草霜霉病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 tabacina (Adaickym)Skal
        2.18 玉米霜霉病Peronosclerospora spp
        2.19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Erwinia stewartii (E.F.Smith) Dye
        2.20 梨火疫病菌 Erwinia amylovora (Burrill) Winslow et al
        2.21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3 结论
        4 风险管理措施建议
        5 讨论
        5.1 进境审批
        5.2 出口前的风险评估
        5.3 到达口岸的现场检验
        5.4 实验室检验检疫
        5.5 除害处理
        5.6 后续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5.7 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第三节 基于GIS 和气候相似性的谷斑皮蠹在云南适生区的预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及来源
        1.2 适生性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相似距分析结果
        2.2 运用GIS 对谷斑皮蠹的寄主在云南分布分析的结果
        2.3 利用GIS 对气候相似距数据和寄主图层地图化的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白粉病生理分化及抗性基因分析研究进展
        1.1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1.2 小麦生产、后备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菌抗性鉴定及抗性基因分析
    2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进展
        2.1 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2.2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2.3 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3 植物病害DNA分子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3.1 植物病害DNA分子检测技术及原理
        3.2 植物病害DNA分子快速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3.3 PCR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中的应用
        3.4 构建基因芯片
第二章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变异动态分析及生产品种(系)抗性基因推导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子囊孢子形成
        3.2 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分析
        3.3 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基因分析
        3.4 小麦生产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抗性鉴定及抗性基因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小麦白粉病菌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DNA提取结果
        3.2 分光光度计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及纯度分析结果
        3.3 ISSR引物扩增结果
        3.4 26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的ISSR聚类分析
        3.5 26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毒性多态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小麦白粉病菌DNA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 ITS引物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3.3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设计
        3.4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3.5 小麦白粉病菌常规PCR引物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二节 小麦白粉病菌DNA DOT-BLOT杂交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的设计结果
        3.2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的特异性检测
        3.3 小麦白粉病菌Dot-blot探针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三节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结果
        3.2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探针浓度的优化
        3.3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特异性检测
        3.4 小麦白粉病菌Real-time PCR引物及探针灵敏性检测
        4 小结
    第四节 温室人工接种小麦白粉病菌的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白粉病菌温室条件下培养调查结果
        3.2 常规PCR引物对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叶片的检测结果
        3.3 小麦叶片中小麦白粉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
        4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小麦三种病害病原菌分子检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病害病原菌PCR引物设计结果
        3.2 三种病菌PCR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三种病菌PCR引物灵敏性检测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与流行的大范围预测预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温湿度与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侵染和潜育阶段的关系[D]. 张妍.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流行预测方法研究[D]. 李文学. 宁夏大学, 2019
  • [3]气候条件对云杉矮槲寄生害的影响分析[D]. 张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4]湖南省葡萄霜霉病的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荣.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5]葫芦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D]. 张宴瑜.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6]霜霉威在烟田中的残留行为及效应研究[D]. 唐晶.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7]农业植保预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黎敬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1)
  • [8]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郭传滨. 农技服务, 2009(10)
  • [9]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D]. 马平. 云南农业大学, 2009(S2)
  • [10]东北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与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 迟文娟.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烟草霜霉病孢子传播和流行的大规模预测与预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