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一片贫瘠的风景,期待光明的未来

已经是一片贫瘠的风景,期待光明的未来

一、已是山穷水复 期待柳暗花明(论文文献综述)

刘原媛[1](2021)在《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美国对1990年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在假定德国统一是由两个德国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民族情感等内因决定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随德国统一而来的德国联盟归属、主权恢复和四大战胜国权利终结等问题的解决,来考察美国在德国统一外部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作为二战后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始终从国家利益和联盟战略出发看待德国统一问题,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作为管理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抓手。美国支持德国1990年统一既是对二战后联邦德国追随美西方联盟进行民主化改造并对抗苏联的回报,又为美国在1990年代初欧洲局势突变之际维持对欧影响、延续北约在欧存在提供了机会。在围绕德国统一问题的博弈中,美国通过稳住苏联、力挺德国、约束英法,推动了德国统一外部进程的发展,对德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统一、恢复完全主权并继续留在北约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绪论阐明了研究课题对理解美德关系、跨大西洋联盟和冷战终结的意义。第一章点出了国际政治中“德国问题”的内涵,梳理了二战后美国一手策划德国分裂的始末。第二章回顾了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即原则、口头支持统一,实则奉行实用主义。第三章到第五章分阶段考察布什政府围绕1990年德国统一的外交决策和行动,并通过分析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来评估美国的政策效果。第三章分析1989年初冷战氛围开始消解的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和“护持政策”,这一时期美国鼓励联邦德国政府扛起统一大旗,并护持科尔的“十点纲领”既契合西方联盟的战略需要又被国际社会所接受。第四章重点分析了1990年初美国实行的“推动政策”和统一谈判开启后的“配合政策”,这期间美国提出了解决统一外部问题的“2+4”谈判框架,领导北约进行战略转型,照顾了苏联的安全关切,为苏德谈判获得突破奠定了基础。第五章论述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北约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欧美关系的影响,认为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部分实现了预期。第六章综述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作用,并借助国际关系理论解读“德国问题”的解决。

蒙春妹[2](2020)在《“二次元”式生存 ——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手游化生存已成为农村现存的一个普遍景观,农村留守儿童手游化问题俨然已成为了农村教育所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的热点话题。农村留守儿童把手游纳入生活范畴,手游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另度的生存空间,在玩手游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二次元文化景观。然而外界对手游的认识仍活在道德“恐慌”之下,社会对赫伊津哈“游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的观点嗤之以鼻,因此,对手游提出了种种批判,忽视了手游的积极意义和内在文化价值。本研究从二次元文化的视角切入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具有理论上的穿透力和深刻性,“趣缘性”、“乌托邦”、“治愈性”、“抵抗性”、“次元壁”等等都是手游二次元文化理论的关键词。本文立足于质性研究,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为主,辅之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聚焦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揭示农村留守儿童“二次元”式的生存面貌,以及从手游二次元文化的双重功能入手,揭示手游二次元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既有意义建构的功能作用,也有阴暗和迷失的消极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一瞥,分析和描述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的现状。首先阐述农村留守儿童手游基础的“三个图像”,包括逐魅、时空、资本。其次,勾勒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生活化的场景,隐遁下的孤单是留守儿童本质属性,所以手游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并且人人参与度极高,掀起全民狂欢。最后,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社交风格——趣缘认同和次壁区隔。而手游的沉迷程度呈现男女差异——男重女轻,男生的重视程度和需求导致其对手游更加沉迷,而女生仅仅把手游当作自娱自乐的工具。在手游化生存过程中,学校和家长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和做法。第二,农村留守儿童“二次元”式生存图景。首先描述农村留守儿童手游中的虚拟世界——“二次元”:富饶精美的角色扮演;真实的虚拟战场;有爱的虚拟社交区,俗称社交“新部落”。其次,刻画出农村留守儿童“二次元”式生存的状态。在升华的基础上,论述了他们活动空间的转换,倾向“御宅化”,而心理避世,自愿游离于二次元中,行为愈加泛娱乐化,有“虚实双栖”的特征。第三,留守儿童手游的二次元文化风格类型分析。留守儿童生存于二次元实践空间,并在与手游中二次元文化的双向互动中,生成留守儿童手游的二次元文化风格类型:作为审美的风格;作为求友的风格;作为竞技的风格;作为娱乐的风格。而加速留守儿童对二次元文化认同的因素有:同辈文化的认同、底层文化的驱使、民族文化的熏陶。第四,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下二次元文化的功能审视。从手游二次元文化的双重功能入手,揭示手游二次元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既有意义建构的功能作用,也有颠覆和迷失的诙谐阴暗面。在意义建构和审视中,有以下的功能:重构身份、情感共鸣、治愈情绪和压力、缘聚羁绊、仪式性抵抗。然而,在青春的喧嚣下也存在着迷失和不良影响,他们所建立和热衷的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虚拟下的脆弱关系,并且在手游二次元文化的重重迷雾下渐渐迷失自我,出现非理性行为,导致其娱乐性无限放大。农村留守儿童手游化生存现象是时代下的产物,是社会结构改革下被“牺牲”的一代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手游化生存的现象是农村教育需要直面的首要问题,需要教育界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手游,应该剔除种种偏见和消解恐慌,以理性和辩证的眼光看待新事物,重视其衍生的文化功能和意义价值,了解他们的内在精神需求和尊重他们的文化选择以及游戏的权利,教育要做的是引导而并非禁止,农村留守儿童文明而节制的手游行为的演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然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以及风气的改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华应龙[3](2020)在《更好的,下一个》文中提出数学课堂上,如何铸魂育人?现在的我,还不能用一句话来把它说清楚,只能讲一个山穷水复、柳暗花明的故事。一2019年12月6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宋继东校长邀请我去听罗予晴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我欣然前往。自2015年"9.3阅兵",我设计并执教了"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之后,不时会在心底里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019年祖国

方兴[4](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赵统光[5](2019)在《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文中研究说明人类通过两种途径认知空间,分别是以身体所处为参照的身位系统和以外部世界为参照的方向系统,二者合称“方位”。方位观念肇始于新石器时代,启蒙于栖居经验。早期建筑既作为缩小的天地以轴线形式规定了风与火的对位,又作为放大的身体以朝向形式参与到同集体和地形的对话。当身位秩序与天文图示结合后,方位观念才趋于成熟。方和位的矛盾共生性被征以圆方交迭的隐喻符号,并辅以女娲伏羲的纠缠图像,写入东方文明的开端。一方面,在巫—王—儒的相继努力下,“位从于方”的理想幻境被实现到了人间,从此中原辐辏于天下,回形蛛网式的王权秩序成为涵纳文明的空间架构;另一方面,王权秩序的不稳定性,致使玄家于乱世中重建了“方从于位”的美学,给失意文人以退隐的选择。然而进退两难却生出困境万千,文人只好借助方位互否的空间隐喻排遣心中苦楚,方位艺术在符号—图案—人物画—山水画中一脉相承,渐臻妙境,最终集大成于园林。明清文人园林借方位互映隐喻人生进退,文人通过游园可打消退隐妄念,而非沉溺其中。沧浪亭更是化空间为谜语,以园载道,精妙地传达了文人深思熟虑后的安身立命之法。因此方位既是传统空间艺术的生成路径,也是解开园林之谜的钥匙。

薛世昌[6](2018)在《北岛诗歌:整体的象征意味和局部的喻体悬置》文中研究说明北岛诗歌的思想之光一直遮蔽着他的艺术之光。北岛诗歌极富艺术手段,也极具艺术质地。作为"朦胧诗"的首席诗人,北岛倾心于意象与象征。北岛诗歌因篇章整体的象征而深邃(同时也"朦胧")。北岛常常以意为先,而后组织繁密如欢宴的象征意象;北岛诗歌既多公立象征,更多私立象征。北岛诗歌朦胧风格的责任者,除完全信托的象征之外,尚有悬置喻体的比喻。它们共同破坏了一般的诗歌语言那种分明连贯的曲线,而以一种残缺与断裂的方式实现了峻峭的言说,喻体的悬置于是也成了进入北岛诗歌一个秘密的通道。

王琼[7](2018)在《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三有”》文中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师生双方获得的满足感、愉悦感。好课,对教师而言,即圆满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把握了生成的教学契机,实现了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整节课流畅又不乏波澜;对学生来说,课堂思维灵动,积极参与,既有山穷水复之处,更有柳暗花明之时,学有所获,余兴未了。这样的语文课,自然是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堂理想和追求。具体来说,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具备"三有":有谱,有趣,有效。一、课前"有谱",具备看家本领

袁敏鸣[8](2017)在《读者反应论视角下高校院史的翻译 ——以《通医南迁成苏医,一校变两校始末》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知识产业化成为了大势所趋,产、学、研的合作亦不再局限于国门之内。全球大学在排名上的竞争,在优秀生源上的争夺,在学术产业化的进展不仅取决于学术成果、师资力量、专业优势,而且依赖于其整体的软实力。因此,高校及其学院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了吸引国外产业合作以及学生留学的考虑因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需要相关学界将目光从校史、院史的编研转向其文本的翻译推广效果,为国内外院史校史类文本的翻译研究开拓先河。本文研究旨在考察高校院史类文本的翻译,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刊载于所在的苏州大学的校报上的一篇文章——《通医南迁成苏医,一校变两校始末》,该文本从性质上可归为学院历史类文本,基本属性是纪录史实、建设校园文化,而从全球视角分析,更是具有外宣的功能取向。因此,在翻译此类文本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从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出发,研究翻译难点和相应的策略。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读者反应论”的概念,认为翻译涉及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反应不可能完全等同,但可实现很高程度的反应对等,而翻译是否充分,判断标准就是目的语读者的反应。本文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剖析翻译苏大医学院院史文本中出现的诸如名称、句式、修辞等方面的难点,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对比不同翻译方法指导下的译文效果,参考平行文本,最终采用异化、释译,删译,调整句式等策略,希望该研究能给国内外校史及院史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注入活水。

刘家良[9](2016)在《等一等 “等”在何处》文中研究表明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课堂节奏之快,让学生身心疲惫.因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致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不到闪现,这种只顾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背离了"以学定教"的思想.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学情为基点,循序渐进.在新知的孕育、思考、发现及归纳中等一等;在解题思维切入点的寻求和过程的反思上等一等;在错解究因、透彻理解、准确运用上等一等.等一等中为学生独思和交流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

周俊文[10](2016)在《考生·学生·人生》文中研究指明骄阳似火,热风如灼,面对一年一度的高考,我们总会有些许的焦灼和紧张。高考对于高三学子来说,是一座需要跨越的山峰。站在山脚下,面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我们不知道哪一座山峰是适合自己攀登的;攀登途中会经历"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登上山顶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但是,还是要下山的,因为"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二、已是山穷水复 期待柳暗花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已是山穷水复 期待柳暗花明(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缘起(1945-1949)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德国问题”
    第二节 美国决定分裂德国
    第三节 德国的分裂
    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与德国统一问题的演进(1950-1988)
    第一节 东西对峙:美德默契与分裂固化
    第二节 美苏缓和:美德矛盾与统一新思路
    第三节 德国崛起:新时期的美德关系与统一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欧洲大变局背景下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
    第一节 欧洲变局与美国政策调整
    第二节 “十点纲领”提出前美国对德国统一的“观望政策”
    第三节 “十点纲领”提出后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护持政策”
    小结
第四章 美国推动解决德国统一的外部问题
    第一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推动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的“配合政策”
    第三节 美国对德国统一政策的演变和实质
    小结
第五章 美国政策效果评估:德国统一的国际影响
    第一节 德国统一对德美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统一对冷战后北约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德国统一对欧洲一体化和欧美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论
    一、美国政策综述
    二、美国作用概述
    三、德国问题的解决和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二次元”式生存 ——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个人经历和情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二次元文化相关研究
        (二)手游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二次元文化
        (二)留守儿童
        (三)手游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和观察法
    六、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第1章 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一瞥
    一、呈现:手游基础的“三个图像”
        (一)逐魅:流行一时的手游
        (二)时空:手游的场所和时间
        (三)资本:手游进行的消费
    二、勾勒:手游生活化的场景
        (一)留守儿童隐遁下的孤单
        (二)生活“必需品”——手游
        (三)人人参与,掀起全民“狂欢”
    三、映照:手游中社交风格及态度
        (一)趣缘认同与次壁区隔
        (二)沉迷程度——男重女轻
        (三)学校与家庭眼中的手游行为
第2章 留守儿童“二次元”式生存图景
    一、留守儿童手游中的虚拟世界——“二次元”
        (一)富饶精美的角色扮演
        (二)真实的虚拟战场
        (三)“有爱”的社交区
    二、留守儿童“二次元”式生存面貌
        (一)转换:空间倾向“御宅化”
        (二)沉浸:精神游离于二次元
        (三)狂欢:行为泛娱乐化
        (四)分离:身心“虚实双栖”
第3章 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下二次元文化的生产
    一、解码:二次元文化风格类型
        (一)作为审美的风格
        (二)作为求友的风格
        (三)作为竞技的风格
        (四)作为娱乐的风格
    二、融合:留守儿童与二次元文化的认同
        (一)同辈文化的认同
        (二)底层文化的驱使
        (三)民族文化的熏陶
第4章 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下二次元文化的功能审视
    一、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下二次元文化的意义审视
        (一)重构:镜像中的身份
        (二)共鸣:孤独与情感代偿
        (三)治愈:消遣与情绪诉说
        (四)缘聚:“有爱的羁绊”
        (五)区隔:仪式性抵抗
    二、留守儿童手游现象下二次元文化的颠覆与迷失
        (一)社交的本质:乌托邦的人际关系
        (二)模糊界限:虚拟与现实的自我迷失
        (三)虚拟语境:过度狂欢的非理性行为
        (四)教育隐忧:乡村教育岌岌可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更好的,下一个(论文提纲范文)

(4)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空间与方位
    1.2 论文大纲
    1.3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方位的初象
    2.1 空间序化
    2.2 天地再现
第三章 由秩序建构的幻境
    3.1 巫的世界
    3.2 王的朝向
    3.3 理想图示
第四章 由迷失引发的幻境
    4.1 处士武梁
    4.2 大人先生
    4.3 邂逅洛神
    4.4 韩熙载的处境
第五章 真幻相映的园林艺术
    5.1 园林假想
    5.2 贾府与大观园
    5.3 左手先生与留园
    5.4 沧浪之水,清浊自取
    5.5 空间博喻
第六章 对比思考
    6.1 两种西方几何学的空间表达
    6.2 自由还是孤独
    6.3 拼贴还是弥合
    6.4 当代空间观念的变革及其审美化
结论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6)北岛诗歌:整体的象征意味和局部的喻体悬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象诗学与象征主义的“朦胧诗”
    1.“朦胧诗”:
    2.“朦胧诗”:
二、北岛诗歌:篇章整体上的象征手法
    1. 北岛诗歌:
    2. 北岛诗歌:
三、北岛诗歌:局部的喻体悬置
四、结语

(7)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三有”(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前“有谱”, 具备看家本领
二、过程“有趣”, 使出浑身解数
三、结果“有效”, 竭尽所能促发展

(8)读者反应论视角下高校院史的翻译 ——以《通医南迁成苏医,一校变两校始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二节
    理论依据 第二章
    任务实施 第一节
    实施过程 第二节
    需解决的难点 第三章
    中外高校院史文本内容的特点及风格体式 第一节
    高校院史文本内容的特点 第二节
    高校院史文本体式 第三节
    高校院史文本风格 第四章
    院史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汇 第二节
    修辞手法 第三节
    句法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对该项目翻译的认识 第二节
    该项目报告的实际意义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源语和译语文本)

四、已是山穷水复 期待柳暗花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对德国统一的政策和作用研究[D]. 刘原媛. 外交学院, 2021(10)
  • [2]“二次元”式生存 ——农村留守儿童手游现象的研究[D]. 蒙春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更好的,下一个[J]. 华应龙. 小学数学教师, 2020(02)
  • [4]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方位幻境 ——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与美学经验[D]. 赵统光.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6]北岛诗歌:整体的象征意味和局部的喻体悬置[J]. 薛世昌.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7]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做到“三有”[J]. 王琼.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11)
  • [8]读者反应论视角下高校院史的翻译 ——以《通医南迁成苏医,一校变两校始末》为例[D]. 袁敏鸣. 苏州大学, 2017(05)
  • [9]等一等 “等”在何处[J]. 刘家良. 中学数学教学, 2016(04)
  • [10]考生·学生·人生[J]. 周俊文. 新教育, 2016(13)

标签:;  ;  ;  

已经是一片贫瘠的风景,期待光明的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