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文曲的文化诠释

琵琶文曲的文化诠释

一、琵琶文曲的文化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杜雅婧[1](2021)在《昆曲唱腔在琵琶曲《游园》《长生殿》中的运用与音乐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昆曲是南戏系统曲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自魏良辅改革后,形成了融合南北曲特点的“水磨腔”,其曲调兼收宋、元南戏的南曲曲牌,以及元杂剧的北曲曲牌,昆曲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昆曲的伴奏乐器在魏良辅的革新发展下,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形成了“合曲必用箫管”、“笛,非唱昆腔不用”的表演形式,后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琵琶作为昆曲唱腔伴奏的五大件乐器之一,以其丰富的技法辅以曲笛在唱腔伴奏中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昆曲蕴含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故事内容贴近生活本质,以人世间最为细腻迷人的“情愫”作为基调,饱含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其文学深度勇于突破封建极权的思想桎梏,在历史、文化与社会问题上有超前的见解,昆曲艺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体。昆曲与琵琶作为同属江南文化土地孕育的两种艺术形式,刘德海先生根据昆曲唱段创编了三首琵琶独奏曲,本文对这类琵琶独奏曲的艺术特征分为三个章节进行探微——以琵琶曲《游园》《长生殿》为例。第一章从昆曲唱腔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运用入手,分析昆曲作为中华文明中永恒艺术主题的特质,以及江南文化对昆曲和艺术家们产生的影响,进而对昆曲与刘德海作品的源起进行阐述。第二章由简述昆曲的艺术特征切入,通过分析昆曲《牡丹亭·游园》、《牡丹亭·惊梦》与《长生殿·弹词》三折戏的人文背景以及曲牌结构,以阐明昆曲的人文美学。第三章分析昆曲唱腔在琵琶独奏曲中的音乐特征,由原曲唱腔旋律比对刘先生改编与创作的两首琵琶独奏曲,进一步分析刘先生的改编与创编手法,阐述昆曲音乐的艺术特征在琵琶独奏曲中的表现。第四章探讨改编昆曲唱腔对琵琶独奏艺术的启示,从演奏技法层面、审美情趣层面和创作层面进行分析,论述对琵琶专业发展的意义,进而总结与探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基于对昆曲的热爱与崇敬,刘德海先生依据昆曲唱段创编而成的琵琶独奏曲,是他在琵琶艺术领域超高造诣的充分体现。此类琵琶独奏曲旨在表达中国音乐本质的“自然、和美”之意,音乐富有歌唱性与流动性,旋律淡雅怡然、引人入胜。刘先生致力于继承与发展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他在保持昆曲原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琵琶特有的音乐语汇,力求以全新的形式再现昆曲之美,是当代探索昆曲艺术多样传播方式的践行者之一。

董菡[2](2020)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想·花想》是当代作曲家王丹红作曲,在2013年由琵琶演奏家赵聪首演的一部琵琶协奏曲,自它问世就受到大家的喜爱甚至追捧,反响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云想·花想》成为目前各级比赛、音乐会、交流等活动中上演率最高的一首琵琶协奏曲。该曲是以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为题材,运用优美婉转的旋律,灵动雀跃的节奏,严谨巧妙的结构以及大量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和,不仅将杨贵妃的花容月貌、多才多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引申出对于现代女性柔美、坚韧的赞美与讴歌,表达着如花朵般绽放的情感。本文以《云想·花想》为研究对象,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曲的题材、结构、旋律调性、节拍节奏、演奏技法、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等几方面内容,来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入研究,进而得出只有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创作出好听、好弹的琵琶协奏曲,才能得到大众真心喜欢的结论。

李时茜[3](2019)在《传统琵琶文曲与当代琵琶文曲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琵琶文曲作为琵琶乐曲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有关于儒家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古典的审美观点。其中不光凝聚着中华传统的光辉,还是我国文化的结晶。自从琵琶文取一经问世,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关于琵琶文曲的重点一直在传承着。不过琵琶文曲在发展历程中分为两种的类别,即:传统和当代琵琶文曲。尽管两者之间还是有多相同点,不过其题材的选择、演奏的技法以及旋律等由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李晔[4](2018)在《琵琶文曲《夕阳箫鼓》的民族艺术特色》文中提出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漫长的的发展历程中诞生出了许多优秀的琵琶乐曲。《夕阳箫鼓》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琵琶文曲,不仅派生出了《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和《浔阳曲》等多个琵琶弹奏版本,而且还被改编为古筝、箫和钢琴等多种器乐弹奏版本。琵琶文曲《琵琶箫鼓》是各改编版本的源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基于此,此次研究试图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个人理解与认识对该曲目的民族艺术特色展现研究。除去序言和结论,研究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作品概述,主要从创作背景、曲调内容、曲式和旋律特征等维度出发,分析琵琶文曲《夕阳箫鼓》的基本形式与内容。第二部分为作品民族艺术特性分析,主要从民族格调和民族审美特性两个维度展开研究,首先,从抒情格调和写意格调两方面出发,对乐曲的民族格调进行分析;其次,对作品的民族审美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曲目的旋律继承了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线条美”,在内涵方面,则具有鲜明的“大音希声”和“天人合一”的美学特色和思想。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反思。通过此次研究,希冀对琵琶文曲《夕阳箫鼓》的民族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以促进相关理论的深入化发展。

王欣洁[5](2016)在《对琵琶文曲的再解读》文中指出随着当代音乐分工越来越细化,人们的目光在无形中受到巨大的局限,音乐表演水平、音乐鉴赏能力也受到极大限制,琵琶音乐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琵琶音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类型,即文曲、武曲、文武曲,下面主要围绕琵琶文曲,对它的意境、曲式结构进行再解读,并探究更好地传承琵琶文曲的几点做法,以促进琵琶文曲的健康发展。

宁子涵[6](2016)在《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中人文情怀与审美探微》文中指出本文以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为研究对象,动机如下:其一,王昭君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沿用至今,昭君题材依旧如此多人选择,他的影响力到底如何,作者阿炳是如何表达该作品的感情?其二,昭君出塞这首琵琶作品通过其结构、音乐、技法等因素如何表现昭君形象及特征,具有如何的审美意义?其三,美学所属哲学范畴,《昭君出塞》美学特质上是如何表现出来人文情怀,人们应该如何学会审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用音乐本体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音乐美学、史学入手,系统对《昭君出塞》作品分析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并对作品审美探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笔者通过梳理研究《昭君出塞》琵琶作品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分析概括琵琶曲《昭君出塞》及其人文情怀审美研究的现状,进而阐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目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通过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及作品的概况,分析昭君出塞和亲的社会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以及以“昭君”为题材折射出多元化的艺术化发展。第三章,概括分析作品的人文情怀表现和作品《昭君出塞》的音乐织体、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演奏技法等音乐本体所折射出关于人文情怀的运用表现,本章通过具体音乐元素的分析,使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作品中昭君的情感体验与社会人文价值。第四章,本章通过作品的历史概况分析及以“中和”为儒家思想的昭君文化审美的分析,对昭君形象的社会人文价值进行审美,透过以上二个角度的分析其所折射出来的情怀,并最终回归至分析演奏者和欣赏者对昭君形象的重审美价值取向。

李文慧[7](2016)在《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比较研究 ——以琵琶文曲《陈隋》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选用了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琵琶文曲《陈隋》来对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进行归纳总结,从时间上来说这两个流派和刘德海先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汪派和刘德海先生在浦东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以及思想理念上的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第二章:从琵琶曲《陈隋》的历史起源以及对多个版本《陈隋》的细致剖析来探求《陈隋》的艺术特征。第三章:这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是通过浦东派、汪派、刘德海演奏谱三个版本的《陈隋》进行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体现在音乐本体中乐谱和音乐结构进行比较;其次是在左手和右手的演奏技法上对三个版本的比较;再次是对三个版本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最后从曲谱、演奏技法、乐曲情感处理三大方面对三个版本的演奏风格进行比较。第四章:从浦东派到汪派再到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的琵琶艺术这是一种传承,那么传承的意义就在于:单一流派内部传承可以稳固根基;多个流派内外交流可以共同发展。而对于琵琶艺术的创新来说,创新可以推动琵琶的多元化发展,为未来创造新的传统。笔者希望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在今后的演奏道路上能对浦东派、汪派的代表曲目在情感上和意蕴上能有更多地演奏提示,对作品的演绎有很大帮助。本论文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刘德海《陈隋》“古曲新弹”思考和展望。通过对刘德海现在作品的研究能够正确地认识“古曲新弹”的文化内涵,寻求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出路。

蔡一娜[8](2015)在《传统琵琶乐曲“文曲”与“武曲”比较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里琵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艺术表现力和形式上都有独特的地方,属于民族弹拨乐器中的一类。在明清之后,琵琶的艺术流派大致已经初有规模,促使了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出现。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初,由于地域差别和文化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推动了文曲和武曲的发展势头。我国的琵琶音乐中充分展现出人性之美、历史之美与文化之美。琵琶文曲尤其重视旋律的优美性,乐曲无论在哪一种表现方式上呈现出来的都是淳朴厚重的感觉,让人心胸开阔。如果乐曲是表现景色的话就会旋律轻快悠扬、曲调明朗。一般在写情的乐曲上最多的是借景抒发感情,抒发一种怅然若失之情,此时旋律就显得比较的缓慢;在叙事方面的乐曲以前大部分是民间的传说故事,也有剧本,旋律一般是缠绵迷离,在叙事上有很强的能力。传统琵琶文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利用左手丰富的技巧来表现人的内心感受,让人感到优雅不迫,极具阴柔之美;传统琵琶武曲通常是利用左右手的配合来制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将某几个故事情节利用音乐形象的描述出来,曲目整体气势激昂,极具阳刚之美。我国的琵琶音乐将我国传统美学的形态和精神从这两方面集中体现出来。本篇论文从琵琶的形制、技术的发展开始探索,就文、武曲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演奏特点、审美特征进行了思考与论述,再结合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探索,促使人们对琵琶的了解与认识,然后结合琵琶文、武曲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再作出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董霞妹[9](2015)在《以“变”求“不变” ——当代琵琶创作对传统琵琶文曲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提出琵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琵琶艺术与众不同。琵琶乐曲是琵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乐曲风格的不同将琵琶曲分文曲、武曲、文武曲,其中最具抒情写意的是琵琶文曲。文曲演奏音色中和,结构形态和谐统一,音乐表现细腻委婉,注重意境的构造,蕴含儒家“中和”的审美意识,是琵琶艺术中的璀璨文化。当代琵琶创作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传统,一方面应时代的要求,开拓创新,其中很多继承了传统文曲的精髓,形成了当代具有文曲性的琵琶乐曲。传统琵琶文曲和当代文曲性琵琶乐曲处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两者有共性联系,同时也存在个性的差异。本文将以传统琵琶文曲为核心,试从艺术形态、演奏技法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较为深入的探讨当代琵琶作品对传统文曲的继承与发展,从而挖掘传统琵琶文曲和当代琵琶文曲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此新视角进一步探寻琵琶文曲的内在艺术特征,感受当代琵琶文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沙[10](2014)在《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以《夕阳箫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立论并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问题。文章共分两大部分:一、中国钢琴作品意韵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元素"与意韵诠释之面面观。

二、琵琶文曲的文化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琵琶文曲的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昆曲唱腔在琵琶曲《游园》《长生殿》中的运用与音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二、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第一章 昆曲唱腔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运用
    第一节 昆曲唱腔在民乐独奏作品中的发展简述
    第二节 昆曲与刘德海作品的渊源
第二章 昆曲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昆曲发展背景简述
    第二节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人文背景与曲牌结构
    第三节 昆曲《长生殿·弹词》的人文背景与曲牌结构
第三章 昆曲唱段在琵琶独奏曲中的音乐特征分析
    第一节 昆曲音乐的艺术特征在琵琶独奏曲中的表现
    第二节 琵琶曲《游园》对昆曲唱段的选用与创作手法
    第三节 琵琶曲《长生殿》对昆曲唱段的选用与创作手法
第四章 改编昆曲唱腔对琵琶独奏艺术的启示
    第一节 对于琵琶专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关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片段
    琵琶曲《游园》
    昆曲《长生殿·弹词》片段
    琵琶曲《长生殿》
致谢
个人简历

(2)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云想·花想》中唐诗的运用
    第一节 李白的《清平调》
    第二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
第二章 《云想·花想》中传统音乐调式音阶特点的体现
    第一节 琵琶传统曲调
    第二节 传统雅乐调式
    第三节 木夏吾莱克木卡姆音阶
第三章 《云想·花想》中传统音乐结构特点的体现
    第一节 起、承、转、合
    第二节 唐大曲结构
    第三节 传统民间器乐旋法
第四章 《云想·花想》中传统音乐节奏节拍特点的体现
    第一节 “散板”
    第二节 “韵律性节拍”
    第三节 “紧打慢唱”
第五章 《云想·花想》中传统琵琶“文武曲”技法特点的运用
    第一节 文曲风格——“揉、打、滑、泛”
    第二节 武曲风格——“扫、摇、轮、拂”
第六章 《云想·花想》中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
    第一节 追求“中和”的审美思想
    第二节 崇尚“自然”的审美感受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传统琵琶文曲与当代琵琶文曲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琵琶文曲的具体发展
二、传统琵琶文曲以及当代琵琶文曲之间的比较
    (一)琵琶的演奏技法之间的比较
    (二)音色上的比较
    (三)节奏上的比较
    (四)旋律写作的比较
    (五)琵琶文曲结构之间的比较
三、结语

(4)琵琶文曲《夕阳箫鼓》的民族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概述
    (一)《夕阳箫鼓》创作背景
    (二)《夕阳箫鼓》作品分析
        1.曲调内容
        2.曲式特征
        3.旋律特征
二、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民族性分析
    (一)《夕阳箫鼓》民族格调
        1.抒情格调
        2.写意格调
    (二)《夕阳箫鼓》民族审美特征
        1.“线条美”的旋律特征
        2.“大音希声”的美学特色
        3.“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三、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6)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中人文情怀与审美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2 作曲家与琵琶文曲《昭君出塞》创作的概况
    2.1 作曲家生平
        2.1.1 阿炳青少年时期
        2.1.2 阿炳的中老年时期
    2.2 作品简介
        2.2.1 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介绍
        2.2.2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
        2.2.3 《昭君出塞》的创作背景
    2.3 该作品的其他艺术形态的表现
        2.3.1 关于“戏”—昭君戏、歌舞乐
        2.3.2 关于“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二胡作品:《昭君出塞》
        2.3.3 关于“诗”—昭君诗及现代文学作品
3 人文情怀的表现与运用
    3.1 琵琶乐曲中人文情怀
        3.1.1 封建文人对统治阶级无能的担忧
        3.1.2 封建文人对违反封建道德标准的愤怒
        3.1.3 封建文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3.2 情怀的艺术表现
        3.2.1 音乐织体
        3.2.2 调式及曲式结构
        3.2.3 旋律与节奏
    3.3 演奏技法在作品中的表现运用
4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及审美价值的追求
    4.1 与作品的历史文化情况相连
    4.2 中国传统传统儒家思想之“昭君”文化审美
    4.3 琵琶文曲《昭君出塞》的审美价值取向
        4.3.1 演奏者
        4.3.2 欣赏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比较研究 ——以琵琶文曲《陈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文字资料
        (二)曲谱资料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概述
    第一节 浦东派琵琶艺术概述
    第二节 汪派琵琶艺术概述
    第三节 刘德海琵琶艺术概述
第二章 琵琶文曲及《陈隋》的文本解读
    第一节 琵琶文曲
    第二节 流传于各流派中的《陈隋》
第三章 浦东派、汪派、刘德海演奏谱《陈隋》艺术风格比较研究
    第一节 浦东派、汪派、刘德海演奏谱《陈隋》音乐本体比较研究
        一、乐曲结构比较
        二、曲谱比较
    第二节 浦东派、汪派、刘德海演奏风格比较研究
        一、曲谱呈现的风格比较
        (一)乐曲布局相似,但分段标题不一样
        (二)乐曲音调一致,但篇幅长短有差异
        二、演奏技法呈现的风格比较
        (一)轮指演奏的差异所体现的风格差异。
        (二)特殊技法的运用所体现的风格差异
        三、乐曲处理呈现的风格比较
        (一)浦东派音乐细腻,追求音色的微妙变化
        (二)汪派豪放阳刚,注重内心情感变化
        (三)刘德海注重乐曲内在与整体的变化,追求意韵美
第四章 流派传承的意义及对“古曲新弹”的展望
    第一节 流派传承的意义
        一、单一流派内部传承稳固根基
        二、多个流派内外交流共同发展
    第二节 对琵琶音乐“古曲新弹”的展望
        一、正确认识“古曲新弹”
        二、为“古曲新弹”开辟新的道路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传统琵琶乐曲“文曲”与“武曲”比较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我国琵琶的艺术概况
    第一节:传统琵琶艺术发展沿革
        1、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3、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4、琵琶艺术发展的第四次高潮
    第二节:琵琶形制演变
        1、长柄琴体圆形共鸣箱类
        2、梨形琴体类
        3、琵琶弦的演变
    第三节:演奏技法的发展与改变
第二章:琵琶乐曲的分类
    第一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分类渊源
    第二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发展历程
        1、琵琶文曲的发展历程
        2、琵琶武曲的发展历程
        3、现代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演变分析
    第三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特点与经典作品
        1、琵琶文曲的特点与经典作品
        2、琵琶武曲的特点与经典作品
第三章: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比较探索分析
    第一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美学分析
        1、琵琶文曲的美学分析
        2、琵琶武曲的美学分析
    第二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演奏特点分析
        1、琵琶文曲的演奏特点分析
        2、琵琶武曲的演奏特点分析
    第三节:琵琶文曲和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品比较
        1、琵琶文曲----《塞上曲》
        2、琵琶武曲----《十面埋伏》
    第四节:传统琵琶文曲和武曲的传承和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以“变”求“不变” ——当代琵琶创作对传统琵琶文曲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琵琶文曲的界定
    二、琵琶文曲的发展脉络
    三、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一章 传统琵琶文曲艺术形态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琵琶文曲标题性的继承
        一、典雅写意的曲名
        二、文学色彩浓重的标题
        三、标题性在当代作品中的运用
    第二节 琵琶文曲主要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一、写景类
        二、以景寓情
    第三节 文曲创作形式之比较分析——以曲体结构和曲调素材为例
        一、曲体结构
        二、民间曲调素材在琵琶文曲中的运用
第二章 当代琵琶作品对传统文曲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传统琵琶文曲演奏技法在当代作品中的运用——右手演奏技法
        一、“点”的呈现——音点类技法
        二、“线”的美感——音线类技法
    第二节 琵琶文曲的腔、韵、意、境-左手演奏技法
        一、传统文曲腔、韵、意、境的表现方式
        二、当代作品中的腔、韵、意、境
    第三节 当代作品演奏技法的继承式创新
第三章 琵琶文曲深层内涵窥探
    一、“清”“远”“淡”“和”
    二、弦外之音
    三、气韵生动的意境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以《夕阳箫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中国钢琴作品意韵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
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中国元素”与意韵诠释之面面观
    ( 一) 对《夕阳箫鼓》之历史渊源与总体设计的认知
    ( 二) 对《夕阳箫鼓》之文化元素的解读
    ( 三) 对《夕阳箫鼓》之民族音乐元素的透析
结语

四、琵琶文曲的文化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曲唱腔在琵琶曲《游园》《长生殿》中的运用与音乐特征分析[D]. 杜雅婧. 中国音乐学院, 2021(08)
  • [2]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的运用研究[D]. 董菡.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传统琵琶文曲与当代琵琶文曲比较分析[J]. 李时茜. 黄河之声, 2019(16)
  • [4]琵琶文曲《夕阳箫鼓》的民族艺术特色[D]. 李晔. 山东艺术学院, 2018(01)
  • [5]对琵琶文曲的再解读[J]. 王欣洁. 黄河之声, 2016(20)
  • [6]琵琶文曲《昭君出塞》中人文情怀与审美探微[D]. 宁子涵.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7]浦东派、汪派、刘德海琵琶艺术比较研究 ——以琵琶文曲《陈隋》为例[D]. 李文慧. 赣南师范大学, 2016(04)
  • [8]传统琵琶乐曲“文曲”与“武曲”比较探索[D]. 蔡一娜.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3)
  • [9]以“变”求“不变” ——当代琵琶创作对传统琵琶文曲的继承与发展[D]. 董霞妹. 河南大学, 2015(06)
  • [10]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意韵诠释——以《夕阳箫鼓》为例[J]. 何沙. 音乐探索, 2014(03)

标签:;  ;  ;  ;  ;  

琵琶文曲的文化诠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