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黑土地的繁荣

为了黑土地的繁荣

一、为了黑土地的繁荣(论文文献综述)

徐靖轩[1](2021)在《新时期龙江话剧的精神文化探析》文中指出龙江话剧作为中国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龙江艺术、黑土特色、本土精神与文化集于一身,新时期以来涌现出杨利民、杨宝琛、张明媛等优秀剧作家,为龙江话剧的繁荣提供了剧作现实基础。《地质师》、《秋天的二人转》、《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一人头上一方天》等剧目火遍全国,龙江戏剧在全国舞台刮起了“黑旋风”,全国戏剧舞台的黑龙江现象引起了戏剧行业的广泛关注。这些剧目的火爆一方面证实了龙江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黑土地剧作家们的作品扎根人民与生活,他们所创作的剧目从历史、现实生活、人性题材等多方面进行创造,作品紧紧围绕黑土地的开拓与变迁。在黑土之上的北大荒人开创家园、为祖国做贡献等历史记忆,传递着属于龙江人以及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龙江“四大精神”,通过本文的论证我们可以发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就蕴藏在龙江话剧之中,正是这些精神带领着龙江话剧登上了全国话剧舞台的巅峰。而新世纪以来受东北经济的衰败与剧院体制改革,黑龙江话剧市场出现了不景气、剧目创作乏力的现实问题,龙江话剧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四个章节对蕴藏在龙江话剧中的精神文化进行了逐步地挖掘,为龙江话剧的精神文化的全面探析和龙江“四大精神”对龙江话剧的引领作用的辩证关系,以及更好地推动龙江话剧向前发展提供动力,为龙江话剧走出困局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等情况,第二章对新时期龙江话剧概念进行界定,对龙江话剧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概述。第三章对大量黑土地作品进行解析,对贯穿剧作的主线进行深度的剖析与挖掘其中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论述剧作中的精神与“四大精神”的关系,将龙江话剧中的精神文化提升到龙江“四大精神”的高度。第四章则是对新时期龙江话剧的精神文化的引领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从中找到近些年龙江话剧发展缓慢的关键症结,并为龙江话剧的延续与发展给出中肯的建议与对策。

杨春艳[2](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指出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韩天奇[3](2021)在《主流与民间的“狂欢” ——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研究》文中提出东北解放区戏剧是什么?东北解放区戏剧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根据地、解放区领导开展的戏剧活动。秧歌剧是什么?计晓华在《延安鲁艺时期秧歌剧的创作与启示》中说道:“秧歌剧是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东北解放区文学是东北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解放战争时期戏剧改革后的秧歌剧代表着东北解放区戏剧的繁荣,其既含有民间特色,又符合主流思想。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研究能够使得东北解放区文学、东北现代戏剧变得更加丰富,也有助于东北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研究综述,研究框架及方法,为文章主体部分的书写梳理出明晰的思路。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四章。第一章从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生成与传播入手,分析秧歌剧在东北地域产生并加以广泛传播利用的原因,指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秧歌剧的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与传播媒介。第二章主要关注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革命化特征。东北解放区秧歌剧在民族化、大众化的革命政策下进行旧剧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秧歌剧在主题内容与人物塑造等方面呈现出革命化的特征,秧歌剧成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载体。第三章主要探讨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狂欢化特征。作为民间文化的秧歌剧虽受规训,但仍保留着自己独有的民间特色。全民参与互动,东北方言的使用等外在表现形式体现出其作为民间文化对官方文化的反斥,东北萨满文化更是其狂欢精神内核,体现着民间文化的独有魅力。第四章阐述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意义与价值。秧歌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繁荣与发展,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秧歌剧作为官方话语的“传声筒”传播思想、教育民众,加速了东北民间新秩序的建立,开启了群众文艺新时代,并且与后世戏剧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成为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第三部分为结语,收束全篇,对文中东北解放区秧歌剧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回顾,并且指出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缺点与不足,旨在对东北解放区秧歌剧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把握,在为本篇论文画上一个结点的同时,也为日后的写作总结与积攒经验。

王福军[4](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邱佳[5](2020)在《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近现代油画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以韩景生为首的一大批早期艺术家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拼搏与探索。本文以研究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油画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韩景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韩景生是黑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中的重要油画艺术家、早期重要的油画艺术开拓者、众多油画学习者的教师,被公认为黑龙江早期油画艺术先驱之一,他为油画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韩景生对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社会活动、艺术活动(主要是艺术展览)三个方面: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够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和散”的意境,并吸收印象派之长,有绚丽多彩、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个人风格;他在以艺术家和教师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及艺术活动中,积极组织美术协会,开办画展;其不但对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更以谦逊的人品低调的处事原则,赢得众多后辈艺术家的追随与肯定。由此我们认识到,在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韩景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先驱者和推动者的巨大作用;他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执着精神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黑龙江油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代,带动群体,以其多变的创作风格记录时代风土人情让油画这种舶来艺术在黑龙江地区彰显历史作用;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与繁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需要去探究以其为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韩景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查史实的同时探讨韩景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是分析韩景生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风貌:(1)开拓期的艺术风格受到俄侨画家和上海美专的影响,具有印象主义的特征。(2)发展期的艺术风格受到日本画家的影响,注重用线和平面表现的风貌。(3)变革期的艺术风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全面解放思想束缚,作品呈现多元风格;第三个部分是依据中国当代油画尤其是黑龙江油画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韩景生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曲悦[6](2020)在《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文化历来是揭示民族发展历程最好的证据,是一个民族不会没落永葆青春的最根本的因素,民族精神是体现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黑龙江优秀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黑龙江地区的突出体现,是在黑龙江地区的独特自然条件与风土人情所诞生的具有黑土气息的突出文化代表。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是黑龙江各族人民从抗战时期到如今,通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所衍生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现了黑龙江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奋勇向前,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创业,胸怀大局的高尚品格和顽强意志,并且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内容,体现了龙江人一代又一代的进取精神。因其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具有地域性、包容性、敢于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等特征。黑龙江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忠诚、奉献、求实、创新和包容等特质,是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本质。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以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等为主要思想渊源,它体现了以下内涵,即,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开放包容、团结一致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并彰显了以下时代价值,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力量源泉,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坚实助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助力,弘扬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有助于人才培养,有助于黑龙江的全面发展。

刘洋[7](2020)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学界尤其明显。作为一个复杂交叉的研究视域,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遭受日本帝国侵略,深陷苦难的中国,在对这段文学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时,都会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及中日学者基于不同立场、史观所形成的显着分歧。其中,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作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影响,可以管窥当时的历史原貌,全面客观地展示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思想殖民的罪恶行径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不屈不挠,以笔为剑的不朽抗争。本文旨在以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中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呈现出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历史原貌,梳理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重点关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人群体,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特点的理性认知,为学界剖析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以哈尔滨文坛的历史流变为经,以作家群体的演变、重心的转移、文学杂志、文学社团和流亡关内的活动及文坛多元化构成为纬,深入挖掘了哈尔文坛和这一时代的关联,呈现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哈尔滨的文化殖民统治的研究视角。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作家作品原创意蕴的挖掘,详细地厘清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对以往的伪满时期相关文学研究进行补充,完善整个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体系。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的历史背景入手,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左翼作家群体的生成背景,对代表了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主要成就的左翼爱国作家们,单独列出并加以评述,并概括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侵略与反侵略的文坛较量模式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当局对哈尔滨实施的高压文化政策下,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文学存在方式,展现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抗联文艺活动的特色,在本章的后半部分,阐述了形成于1939年秋天的哈尔滨“大北风”作家群的文学活动与影响,并对这一时期依然继续战斗在哈尔滨文坛的关沫南、陈堤两位文学斗士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生存方式加以论述。最后对伪满洲国初期在哈尔滨地区创办的一家私营地域性报纸《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办报宗旨及历史价值进行综述。第三章论述了伪满洲国后期哈尔滨文坛实景,即从日伪当局公然把沦陷区文学殖民地化的这一政策层面探究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政策的残酷性,以萧红小说创作为主线,对这一时期流亡至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活动加以概述。这一阶段哈尔滨流亡作家群体有其独特鲜明的文学理念,清晰可辨,但与此同时他们流亡异乡的心态也非常之复杂,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第四章以日系文学和俄侨文学为主概述了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日系文学方面首先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颇具代表性的日文杂志《北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一日文文学杂志的真实面貌及殖民文学倾向,并对杂志《北窗》的主编竹内正一和伪满时期日本女性作家牛岛春子的文学传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俄侨文学也是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探讨了其成因与发展,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上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拜阔夫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时期哈尔滨俄侨杂志中极具人气,最受哈尔滨俄侨欢迎的杂志《边界》做了深入研究。结论部分结合伪满洲国文学的特殊性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进行梳理总结,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还原这一时代的历史真相,全方位地揭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沦为殖民地的全貌,对日本帝国主义美化侵略、否定侵略的种种谬论予以驳斥。

马宇飞[8](2020)在《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现状研究 ——以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伟大智慧、性格气质、思想情怀和审美情操,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并以其鲜明的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体系。随着近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20世纪初中国女性受其影响女性意识渐渐觉醒,逐渐的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羁绊,中国女性在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她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物质文明的发展带动了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迅速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女性国画家作为大时代中的一员逐渐被社会认可和重视,女性绘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近年来,黑龙江地区的女性国画家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本文按照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分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以在黑龙江出生、工作和长期生活的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群体创作现状为研究基点,以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群体为例,按20世纪50至80年代作为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选取6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黑龙江女性国画家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画家的绘画经历、创作风格、创作心理等情况的分析和解读来探讨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创作现状。通过对这个群体单独的、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加大社会和大众对女性国画家的认同度,以期对黑龙江女性国画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当代区域性的美术史研究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王妍冰[9](2020)在《地域视域下的黑龙江油画多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部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相邻,地域文化特色明显而突出。正因为其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其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油画风格,这其中包含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思想、东北地区粗犷豪迈的文化特点以及中俄文化的特色风情。但伴随着21世纪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东西方文化不断地深入交流,现代各艺术流派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态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黑龙江油画家也在对国内外艺术发展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寻求新时期黑龙江油画发展的新观念、新思维、新表现,逐渐呈现出油画风格多元化、油画语言个性化的良好态势。因此,本文以黑龙江油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在地域视域下多元化创作的成因、形态特征、发展、及未来趋势,全面、客观、深入、科学地分析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总体内涵。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发展的背景、目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发展概况,重点对其发展的文化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溯源,以及从建国前夕到当下的创作变化;第三部分,充分剖析了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成因。黑龙江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主客观原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姿的文化内容,而这些文化更是直接影响了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笔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的影响、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时代变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四部分,全面梳理了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的具体形态特征。大体分为融入抒情的语言理论、自然诗意与地质书写、日常景观与图像再造以及风景作为媒介四个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际作品的联系分析,更深入地掌握和欣赏黑龙江油画多元化之表现。第五部分,着眼于“在地化”研究框架下,对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和分析,明确了黑龙江油画良好发展的态势。最后,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找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今后研究的突破方向。

帅嘉文[10](2020)在《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既是一部军人创业的历史,也是一部青年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历史。70年来,北大荒人在不断艰苦实践的过程中缔造了具有黑龙江垦区特色的精神资源——北大荒精神,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瑰宝。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探究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演变,并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试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全文包括绪论、四章正文以及结论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北大荒精神的研究动态和趋势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而后阐释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则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介绍北大荒精神的形成背景。主要从北大荒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北大荒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论述,首先介绍了北大荒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种植条件;其次分析了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即溯源于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精神和龙江地域文化;最后阐述了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北大荒人的艰苦实践,并按照历史分期和主体构成划分为三代北大荒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共同为垦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第二,论述北大荒精神演变的历史过程。本文以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史实为依托,重现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实践的历史场景,通过整体分析将北大荒精神演变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开发初创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建设发展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大荒精神,虽然在此过程中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涵并未发生改变,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具体表现形式却各不相同,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最终走向成熟,进而让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第三,阐述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和基本特征。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得以升华,诠释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具体表现为全体北大荒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并展现出具有浓厚历史积淀和时代风采的基本特征,为黑龙江农垦地区的不断发展提供力量支撑。第四,分析北大荒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北大荒精神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培育和锤炼出来的,在现阶段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价值意义。它既是促进垦区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龙江振兴的动力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背景下的北大荒精神,本文据此提出要深化学习研究、健全制度保障、树立典型模范和开展宣传教育等弘扬路径,从而使北大荒精神源远流长,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最后,结论部分主要是对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总结,从而彰显北大荒精神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并对北大荒精神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加深入地研究北大荒精神,不断为祖国农垦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二、为了黑土地的繁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了黑土地的繁荣(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龙江话剧的精神文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评述
        (二)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时期龙江话剧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沿革
    一、新时期龙江话剧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一)新时期龙江话剧的概念界定
        (二)龙江话剧的文化特征
    二、新时期黑龙江话剧概述
        (一)龙江戏剧行业繁荣的积极影响
        (二)龙江话剧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注释
第三章 蕴藏在龙江话剧中的龙江精神文化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书写
        (一)黑土地的保卫者——张明媛《风刮卜奎》
        (二)龙江话剧中“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度挖掘
    二、“北大荒精神”的青春耕耘
        (一)北大荒的开拓者——杨宝琛《北京往北是北大荒》
        (二)龙江话剧中“北大荒精神”的集中展现
    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描绘
        (一)大油田的勘探者——杨利民《地质师》
        (二)龙江话剧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真实写照
    注释
第四章 新时期龙江话剧的文化引领与反思
    一、新时期龙江话剧中精神文化的意义
        (一)铭记与传承的历史意义
        (二)引领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龙江话剧的思考与延续
        (一)文艺座谈会指引下的新时代龙江话剧发展思考
        (二)新时代龙江话剧面临的难题解析与对策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意义
    二、问题点与难点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小结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一)题材创新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三)套色木刻
        (四)早期风格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一)林业题材
        (二)工业题材
        (三)农业题材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三)重色版和副版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小结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一)由农村到城市
        (二)由垦荒到城市
        (三)由叙事到抒情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晁楣年表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主流与民间的“狂欢” ——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秧歌的起源
        (二)解放区戏剧研究
        (三)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薪火相传的文化融合——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生成与传播
    一、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生成语境
        (一)思想之源:《讲话》的影响
        (二)文艺之泉:现代戏剧观念与实践
        (三)现实之壤:革命现实的催生
    二、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传播环境
        (一)传播主体:文艺工作者
        (二)传播受众:工农兵大众
        (三)传播媒介:报刊与文艺团体
第二章 官方的“规训”——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革命化特征
    一、主题内容革命化
        (一)拥军秧歌剧
        (二)生产秧歌剧
        (三)除恶秧歌剧
        (四)翻身秧歌剧
    二、人物角色模式化
        (一)引领前行的英雄模范
        (二)受影响转变的“新人”
        (三)被淘汰抛弃的“旧人”
第三章 规训下的“狂欢”——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狂欢性
    一、狂欢的外在形式
        (一)创作全民性
        (二)互动空间广场化
        (三)“原生态”语言
    二、狂欢的精神内核
        (一)黑土地的精神民俗——萨满信仰
        (二)萨满教的民间欢愉——东北秧歌
        (三)东北秧歌的现代转型——秧歌剧
第四章 民间的历史性登场——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的历史意蕴
    一、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
        (一)开创:民间新秩序的建立
        (二)延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现代化的漫漫征程
        (一)开工人题材之先
        (二)扬报刊出版之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东北解放区秧歌剧剧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问题点与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年表
        (二)关于油画作品主题的研究
        (三)综合研究
        (四)韩景生油画的美学特征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景生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36年以前)
        一、家庭——熏陶与启蒙
        二、哈埠——开启油画学习之地
        三、信念——坚守艺术之路
    第二节 韩景生的职业生涯(1936-1998)
        一、哈工大从教的九年
        二、解放后的职业生涯
    小结
第二章 韩景生油画的开拓期(1925-1936)
    第一节 韩景生早期油画风格的成因
        一、地域——文化栖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化——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三、面貌——合作与冲突之下的多样发展
        四、师从——经历及其影响
    第二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代表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早期人物画作品
        二、韩景生早期的风景写生代表作品
        三、韩景生早期的其他作品
    第三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风格的杂糅性
        二、早期构图和色彩的抉择
    第四节 对韩景生早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描绘哈埠地区生活群像再现的原因
        二、无形中参与地域文化的构建
        三、借鉴印象派而不拘泥于印象派的色彩
    小结
第三章 韩景生油画的发展期(1936-1950)
    第一节 入职哈工大后韩景生的艺术活动
    第二节 韩景生与引导者石井柏亭
    第三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韩景生发展期的人物作品
        二、韩景生发展期的风景作品
        三、韩景生发展期的花卉作品
    第四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一、明确的个人情感指向
        二、线条的表现性
        三、平面化表现风格渐成主角
        四、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五、突破“土味”的色彩探索
    第五节 发展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一、艺术进程中的推动者
        二、直面历史现实的画者
        三、时代变革中的赶路人
    小结
第四章 韩景生油画的变革期(1950以后)
    第一节 新时期引领黑龙江油画新风貌
    第二节 同时期的艺术家群体特征
        一、哈埠同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二、新时期哈埠画家群体的艺术活动
        三、同时期油画艺术家群体共筑区域美术
    第三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一、新时期韩景生的风景写生
        二、新时期韩景生的花卉与静物写生
    第四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艺术风格
        一、新时期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转变
        二、新时期色彩进一步融合形成自身风格
        三、新时期地域性艺术的努力探索
    第五节 新时期韩景生作品研究与评价
        一、中西之争下对艺术的研究与思考
        二、百年耕耘中推动新时代
    小结
第五章 韩景生油画风格考辩
    第一节 韩景生油画风格总述
        一、题材的生活化
        二、描绘黑龙江的地域风貌
        三、审美意境的变迁
    第二节 韩景生油画的地域性
        一、生活体验成就地域印记
        二、深入画面的“诗”性表达
    第三节 韩景生于不同时期对黑龙江油画发展的影响
        一、开拓期“土味”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成
        二、发展期将俄、法、日、中艺术经验融合
        三、变革期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四、关于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的些许探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韩景生年表
附件二
附件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概述
    1.1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概述
        1.1.1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概念
        1.1.2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特征
        1.1.3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本质
    1.2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
        1.2.1 东北抗联精神
        1.2.2 北大荒精神
        1.2.3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1.2.4 其他精神
第二章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内涵
    2.1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2.1.1 顾全大局是爱国主义的出发点
        2.1.2 无私奉献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2.2 勇于挑战、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
        2.2.1 勇于挑战是奋斗精神的基础
        2.2.2 开拓进取的是奋斗精神的动力
    2.3 开放包容、团结一致的创业精神
        2.3.1 开放包容是创业精神的源泉
        2.3.2 团结一致是创业精神的保障
    2.4 自力更生、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2.4.1 自力更生是实干精神的血液
        2.4.2 求真务实是实干精神的骨骼
第三章 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
    3.1 为实现新时代的“中国梦”提供力量源泉
        3.1.1 有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
        3.1.2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团结
    3.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坚实助力
        3.2.1 有助于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3.2.2 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领导
    3.3 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助力
        3.3.1 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3.2 有助于提高人民的道德文化素养
    3.4 有助于人才培养
        3.4.1 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3.4.2 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3.5 有助于黑龙江的全面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关于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调查问卷

(7)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1932-1936)
    第一节 哈尔滨文坛的特殊面貌
        一、 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
        二、 三郎萧军的烽火人生
        三、 命定独行的萧红
        四、 左翼文学的骁将罗烽
        五、 松花江畔的文学才女白朗
        六、 革命文学家舒群
    第二节 反侵略主题文学阵营的形成
        一、 反侵略模式的斗争与牺牲
        二、 反满抗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伪满洲国中期的哈尔滨文坛(1937-1941)
    第一节 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文坛
        一、 日伪当局对哈尔滨文坛的全面垄断
        二、 殖民文化政策下服务时局的附逆与高压下的沉默反抗
    第二节 黑暗中的星火--抗联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一、 “松柏后凋”的哈尔滨诗歌文艺
        二、 向往光明的哈尔滨抗联作家李兆麟
    第三节 文化荒漠中的“大北风作家群”
        一、 “一位斯文的抗日战士”关沫南
        二、 黑土地上的文学硬汉陈堤
    第四节 风雨飘摇中的《国际协报》
        一、 《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
        二、 特殊时代的印记
第三章 伪满洲国后期的哈尔滨文坛(1941-1945)
    第一节 日伪当局高压殖民政策的垂死挣扎
        一、 《艺文指导要纲》的产生背景
        二、 日本殖民文化政策的日益残酷
    第二节 流亡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的文学活动
        一、 “流亡文学”生命力的张扬及文化属性
        二、 哈尔滨籍流亡作家萧红小说创作的顶峰
第四章 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
    第一节 伪满时期哈尔滨的日系文学—以杂志《北窗》~①为例
        一、 《北窗》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 异文化研究的热潮
        三、 “开拓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牛岛春子的创作历程
        二、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以《祝廉天》为中心
    第三节 哈尔滨文坛时期的竹内正一
        一、 《北窗》的编辑生涯
        二、 竹内正一的文学宿命
        三、 竹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第四节 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学
        一、 哈尔滨俄侨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作家—拜阔夫
        三、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文学报刊杂志—以《边界》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大事记(1931——1945)
附录 二:伪满洲国时期影响哈尔滨文坛主要人物生平简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现状研究 ——以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概念)范围界定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概念范围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课题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群体概况和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女性国画家的群体概况
    第二节 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画家群体调查分析
    第三节 首届黑龙江省女画家作品展创作类型调查分析
第三章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风格与特点
    第一节 充满浓郁的北大荒精神和东北黑土地文化特征
    第二节 在选题上多选择东北当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第三节 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东北地域特征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四节 创作视角突出女性化和生活化注重挖掘东北女性现实生活
第四章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个案分析(以年龄段划分)
    第一节 50后代表画家
    第二节 60后代表画家
    第三节 70后代表画家
    第四节 80后代表画家
第五章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现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黑龙江地域环境、特征和文化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一、地域环境和地域特征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二、黑龙江地域文化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女权运动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第三节 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二、教育背景对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的影响
    第四节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西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对美术事业的推进
        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对美术事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
        二、西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推进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五节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群体自身的不懈努力
第六章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中存在的困惑、对策及发展前景
    第一节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绘画创作中存在的困惑
    第二节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绘画创作中存在困惑的对策
    第三节 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发展前景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地域视域下的黑龙江油画多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发展概况
    一、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黑龙江油画的萌芽期
    二、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黑龙江油画的过渡期
    三、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黑龙江油画的丰满期
    注释
第三章 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成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
    三、时代变革的影响
    注释
第四章 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形态特征
    一、自然诗意与地质书写
    二、融入抒情的语言理论
    三、日常景观与图像再造
    四、风景作为媒介
    注释
第五章 地域视域下黑龙江油画多元化创作的推进与发展
    一、黑龙江油画成为地域文化对外展现的重要载体
        (一)展现地域人文特点
        (二)承载地域城市内涵
    二、黑龙江油画促进本地域与国内外文化的融合发展
        (一)以油画交易中心作为互动交流新平台
        (二)以油画展览会作为文化融合切入点
    三、黑龙江油画对俄罗斯油画的认知与选择更为客观
        (一)民族性、时代性观念促进油画本土化
        (二)艺术家本土意识进一步推动多元化进程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北大荒的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概况
        二、自然环境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与升华
        三、龙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三节 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北大荒人的艰苦实践
第三章 北大荒精神演变的历史过程
    第一节 开发初创时期的北大荒精神(1947-1958)
        一、自力更生和实干创业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披荆斩棘和开荒建场的勇于开拓精神
        三、屯垦戍边和强国富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四、扎根黑土和献身荒原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二节 建设发展时期的北大荒精神(1959-1978)
        一、以苦为乐和以苦为荣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解放思想和尊重科学的勇于开拓精神
        三、服从大局和报效祖国的顾全大局精神
        四、恪尽职守和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大荒精神(1979-)
        一、勤俭节约和克己奉公的艰苦奋斗精神
        二、勤于探索和敢于争先的勇于开拓精神
        三、胸怀全局和心系垦区的顾全大局精神
        四、淡泊名利和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四章 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一、艰苦奋斗是北大荒人的实践观
        二、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的进取观
        三、顾全大局是北大荒人的大局观
        四、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价值观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一、独特的地域性
        二、广泛的群体性
        三、历史的继承性
        四、鲜明的时代性
第五章 北大荒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弘扬路径
    第一节 北大荒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促进垦区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推动龙江振兴的动力支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弘扬北大荒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学习研究
        二、健全制度保障
        三、树立典型模范
        四、开展宣传教育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为了黑土地的繁荣(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龙江话剧的精神文化探析[D]. 徐靖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主流与民间的“狂欢” ——东北解放区秧歌剧研究[D]. 韩天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D]. 邱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黑龙江优秀文化精神及其价值研究[D]. 曲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D]. 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黑龙江女性中国画画家创作现状研究 ——以黑龙江省女画家协会为例[D]. 马宇飞. 齐齐哈尔大学, 2020(02)
  • [9]地域视域下的黑龙江油画多元化研究[D]. 王妍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10]北大荒精神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帅嘉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为了黑土地的繁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