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制度分析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制度分析

一、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的制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雷[1](2021)在《邛崃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蒋媚[2](2021)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文中提出

乔楚然[3](2021)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文中指出现代社会中社区志愿服务已经进入到公共治理的范畴,社区个人自由与社区发展责任之间的冲突凭借志愿服务的方式得以有效缓解。在此语境下,社区志愿服务由道德意义上的行为逐渐转化为专业技术行为。以志愿服务项目这样一种新型志愿活动形式为组织载体,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是社区志愿服务朝向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与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全民参与内涵存在着本质上的相通,这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验与推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志愿服务惠民红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社区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矫正社区空间内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而存在的事物。但从实践来看,社区志愿服务也并非完美无缺的服务工具,同样存在志愿失灵的现象,在项目化管理上即表现为效能不足。本文通过“三圈”理论,构建以价值、能力、支持及绩效为基础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评估指标,阐述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所需满足的必备要素。通过项目管理理论,将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划分为项目开发、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收尾四个阶段,并阐述其中管理行为的实施方向,探索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路径。本文选取北京市回龙观社区“回天有我”品牌项目—“回+”周末绿跑志愿服务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项目的公益价值表现,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支持程度以及服务绩效水平等,综合描述了社区志愿服务样本的项目化管理效能。从实践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未达到一个良好的水平,对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行政力量介入过度、志愿组织建设薄弱的管理主体层面因素;项目开发、规划及技术运用专业性缺失的能力层面因素,以及执行管理机制设置不健全,绩效评估机制低效以及项目成果转化率不高的运行层面因素是制约管理效能的主要因素。通过考察国内外地区在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上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整体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思路,即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建设、引导志愿者有序参与以及朝着多元共治的合作方向迈进。提升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是一件长期且复杂的工程,既需要从国家层面发挥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引导与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制度建设,又需要从社区层面激发组织参与活力与能力,着眼于专业技能增强与积极性调动。从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实际出发,要想真正发挥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效能,必须构建合作管理模式,厘清主体角色关系,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推进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深化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与结果管控。

赵晓达[4](2021)在《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来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连续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弘扬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在志愿服务发展中具有导向引领作用。志愿精神是志愿者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凝聚,体现了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引领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志愿服务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方兴未艾。志愿精神来源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的现实基础,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升华。人们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形成了高尚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墨家、道家、佛家思想中都蕴含着志愿精神,这也是志愿精神能够在中国生成和弘扬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也为志愿精神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中,也蕴含着志愿精神。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精神、西方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公益思想、近代资产阶级的利他思想以及西方现当代思想家的公益理念,都体现着志愿精神。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发展,志愿精神的内涵也逐渐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重要内涵。志愿精神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导向、凝聚、激励、调节、人文教育等功能。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所展现的志愿精神不仅具有志愿精神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进步性、示范性、时代性和持续性等特征。因此,对当代大学进行志愿精神培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志愿精神的形成体现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基础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志愿精神是人们在主观向善愿望的感召下,在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的前提下,长期从事慈善的志愿服务行为,不断升华个人思想品德,最终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它的形成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氛围是影响志愿精神形成的社会客观因素,主体的自由意志和精神境界是影响志愿精神形成的主观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外因要想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借助于实践。志愿精神是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积淀下来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性生产,若要将二者沟通起来,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志愿服务活动是依托生命实践的,它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但最终需要在实践中达成一致。志愿精神是人对待生命世界的一种态度,虽然从表面来看,它是人主观上的道德体认,但如若没有志愿活动的实践,也就没有生命世界的精神性生产。因此,志愿服务实践就是志愿精神主观与客观因素统一的基础。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对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服务类型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参与大型活动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多。但通过梳理总结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资料,发现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水平还不够高,志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深,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机制也不够完善。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客观因素。首先,部分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内涵认识不足、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比较功利,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滞后于实践,在践行志愿精神时服务水平也不高,这是阻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主观因素。其次,在家庭中,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养成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少家庭志愿精神的传承。再次,在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志愿精神相关内容,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志愿精神不够了解,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不健全。最后,在社会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对公益精神的冲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资金短缺,社会传统公德的缺失,这些是阻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客观因素。只有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效果的主客观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路径主要是高校的教育引导,家庭、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以及学生的自我培育。培育大学生志愿精神,高校应当发挥其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努力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各项机制,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提供充足的保障。大学生作为践行志愿精神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应当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自我培育,从知、情、信、意、行五方面着手,真正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确保我国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志愿服务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着力点。认识源于实践。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通过抗击疫情、服务大型活动等大型事件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支教、社区服务等对社会的贡献中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通过关爱、帮助服务对象培育大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通过克服志愿服务中的艰难险阻培育大学生的坚强勇敢品质。大学生只有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与认识,才能形成真正的志愿精神。

武振海[5](2021)在《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必要条件,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魄的主要途径。全民健身志愿者是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宣传者,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健康基石。完善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不竭动力,但目前存在激励政策不完善、组织管理不科学、激励氛围不浓、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模不能满足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因此,健全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志愿者积极性,扩大志愿服务规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者主要由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爱好者构成,常年参与的较多,主要提供技能传授和活动组织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和中老年人,基本活跃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一线。(2)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者以实现个人价值、丰富人生阅历、帮助他人为主,但不可忽视物质层面的参与动机。时间不足、缺乏专业能力、物质保障不足影响着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持续参与。他们更希望得到荣誉证书、工作补贴、运动装备等,希望采用积分兑换机制,对运动装备的需求较为旺盛,不同年龄和群体的兑换需求存在差异。对现有激励机制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奖惩机制和组织管理。(3)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初步建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激励措施不够细化,激励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社会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和激励氛围不浓;组织的社会化程度低,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信息平台的实际效能发挥不足;培训激励效果不佳,培训的有效性较低;激励方式较为单一,未形成多种激励方式相互促进的格局;经费保障力度不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4)完善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制度,提高政策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会激励;加快组织的实体化和社会化进程,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做好志愿服务信息统计,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效率;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以需求为中心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培训激励;丰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建立约束机制,提高志愿者的危机意识;提高保障力度,完善保险制度,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补贴机制。

黎小钰[6](2021)在《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除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的的大型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也开始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呈现出“多点开花”格局。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活动。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并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凸显了体育赛事活动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2020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有关后疫情时代体育赛事活动发展的新趋势引人深思。志愿服务作为体育赛事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构建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新模式以满足体育赛事活动的新需求,助推体育赛事活动的有序开展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大多数体育赛事活动中的志愿者存在不固定性、随机性和流动性较大的问题,且志愿者继续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较少,导致志愿者招募工作效率较低周期较长,志愿者培训工作无差别化少针对性。为进一步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的发生,本研究以班杜拉交互决定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志愿者个体、志愿服务环境、志愿者行为三个维度出发,以探究各维度下影响志愿者续留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文献成果及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系统科学法,构建出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个体服务责任感和服务愉悦感的获得对志愿者续留行为的产生具有直接且主要的影响作用;自我发展、个人地位、个人成就、他人赏识与支持等则是通过影响个体服务责任感和服务愉悦感的获得进而对志愿者行为产生间接作用。另一方面,福利待遇对志愿者续留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志愿服务个体层面,应将塑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社会价值观和优化志愿服务的动力机制作为工作重点,通过适当激励实现赛事志愿者的续留行为发生。志愿服务环境层面,应着重于健全志愿服务法律制度体系和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针对志愿者个体行为,则应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以能够更好地对志愿者行为进行监督与反馈。

杨佳鑫[7](2021)在《普宁市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火种燃起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学雷锋”行动,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发展壮大。纵观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史,始终秉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助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现强国梦想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志愿服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找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力点,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共青团作为志愿服务工作重要的指导部门之一,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县、镇等基层,是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推动者,因此,研究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志愿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为例,解剖一只麻雀,剖析基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现状、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普宁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现状,普宁共青团作为当地志愿服务事业的实际推动方,在过去几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建设、项目建设、保障激励制度建设,形成志愿服务强大的工作合力,提高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效,不断优化志愿服务发展环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还存在组织领导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培训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宣传引导机制不完善等五方面问题。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五方面15个对策建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明确共青团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上的作用,继而沟通联合其他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加强考核督查机制建设,加强培育管理机制建设,加强项目创新机制建设,加强宣传引导机制建设,不断提高系统化水平,增强主观能动性,夯实专业化基础,提升活动创新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对志愿服务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利用实证分析、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普宁市志愿服务现状、共青团推动普宁市志愿服务有关经验做法、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提炼,结合普宁当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为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思路,更好发挥职能引导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戴慧辰[8](2021)在《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平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调查》文中指出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则是目前最基本、最大程度满足普通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但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故而研究作为重要补充的志愿服务,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昌市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运用志愿失灵理论、比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社区志愿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发现了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宣传模式与老人认知不相适、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及管理与老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具体而言,通过卡方分析发现:在社区老人选择志愿服务主体方面,老人更愿意接受的志愿服务主体与老人的性别、邻里关系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养老志愿服务对象选择偏好方面,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生活照料者等因素,对其影响显着。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老人在养老志愿服务项目需求方面,老年人特性复杂存在多元化服务需求。例如:有照顾日常起居需求的老人与其健康状况、老年担忧问题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有聊天需求的老人和爱好下棋呈正相关性,而和爱好种花呈负相关;有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需求的与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种花之间呈正相关;有学习新技能或知识需求的老人与其月均收入、美术书法、外语存在正相关性,与无爱好之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有应急救护需求的老人与爱好歌唱乐器、打游戏有正相关性;有调解家庭纠纷需求的老人与爱好外语、打游戏、年老担忧问题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老人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平台服务质量需求方面,组织机制有待建立及完善。例如:增加志愿者人数与志愿者人数不足、其他两项呈正相关;制定私人化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针对性不足正相关;定期组织开展服务技能培训与宣传及认识不够、其他两项负相关:定期组织开展服务技能培训与志愿者人数不足、服务内容针对性不足、专业性有待提高三项正相关;建立完备的社区养老志愿帮扶机制和志愿者人数不足、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两项正相关;实行志愿服务奖惩机制与专业性有待提高正相关。通过描述性分析、图表发现:南昌市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心为老人所提供的项目主要为送餐,还有表演节目、洗浴、理发、聊天项目;但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心并未对老人提供文化课程、医疗紧急救护、日间托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养老服务项目的供给与上述老人的需求存在矛盾差异。南昌市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中心信息发布渠道常用的是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的使用频数较低,宣传讲座在样本中没有使用,传播渠道狭窄、社会影响力及志愿养老服务普及度低。此外还介绍了南昌市社区养老志愿服务设施、组织及志愿者状况。在社区养老志愿服务平台管理问题方面,所反映问题最多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对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宣传不足、社区志愿者人数短缺、社区志愿者的专业性有待提高、社区志愿者所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与老人服务需求存在偏差;同时,组织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根据论证的结果,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推进南昌市社区志愿养老服务发展精准施策。首先,厘清政府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权责,重构政社职责关系;其次,加快区域统筹,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同时,营造养老志愿服务文化环境;最后,改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将志愿服务与社区养老二者融合发展,构建更符合时代发展和老人需求的养老服务。

刘蕊[9](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J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治理重心也在不断的向基层下移。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新形势下倡导的多元社区治理体系,意味着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区治理的大潮中来。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保护、社区互助中都展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社区的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在推进社会治理与建设现代化社区进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助力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技巧帮助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建立起科学长效的发展模式,将社区志愿者的自生力量最大化发挥。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居民的社会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推动社区治理的建设进程与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社区志愿者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阻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是顺应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社会工作者实际参与调查J社区的志愿服务过程,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社区工作人员等方法了解社区现有志愿服务情况、管理情况以及居民参与情况等。发现社区存在志愿者管理体制不完善、自主性弱、居民参与度有限、志愿者服务能力水平低下和对志愿服务认识浅表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将社区问题整理归纳,同时对社区内外优势资源分析后,得出社区存在建立稳固的志愿者团队、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完善社区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志愿服务转型等方面的需求。针对社区的需求,社会工作者采取六次小组工作来介入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通过运用优势视角、赋权等理论增强小组成员的服务技能与水平,建立了社区志愿者团队管理组织模式,推动了品牌志愿服务的打造和社区志愿服务的转型。社会工作者利用小组工作的介入,改变了居民传统的交往方式,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身份意识;在社区中建立了志愿者队伍、促进了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社区转型、扩大了社区的影响力。最后社会工作者通过在介入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围绕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增加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三个方面为社区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建议。

阮湘林[10](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 ——以桂林市CZ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0年初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在逐渐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家庭和社会的抚养比在逐渐增加,人口红利在减少,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金支出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解决老龄化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丰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但在传统的养老观念中,老年人却总是被视为被动的服务接受者,普遍忽略了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于此,1999年国际社会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念,将老年人视为可发掘的资源,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为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老年志愿服务也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本,成为老年人重建退休生活秩序的理想途径、老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和我国发展“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老年社会参与活动,我国老年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短,国内有关老年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关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社会大众对老年志愿者的认知有限,种种因素可以看出,我国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桂林市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桂林市CZ社区10名老年志愿者的访谈,重点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支柱层面分析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现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老年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分析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而找出目前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促进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路径。研究发现,在现状层面:目前桂林市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较为健康但小病小痛频率高,多数老年人心理状况上都普遍存在孤独感、老来无用感和退休不适应感等问题;在参与志愿服务状况上,呈现“高意愿低参与”的现状,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渠道较少,参与类型较为单一;在保障机制状况上,精神方面的保障较缺乏。影响因素层面: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生理健康方面都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有显着性的影响;从家庭层面看,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与家庭的支持情况以及家庭养老观念都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有较为显着的影响;从社区层面看,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社区对志愿者提供保障情况以及社区对志愿者技能培训情况都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有较为显着的影响。通过对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现状调查及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问题主要体现为:在身心健康层面是老年人个人主客观条件制约;参与环境层面是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氛围单薄;保障机制层面是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缺乏保障。而促进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的路径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考虑:第一,身心健康层面要提升老年人参与意识与能力;第二,参与环境层面要改善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氛围;第三,保障机制层面要建立健全社区老年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的制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社区志愿服务
        二、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
        三、志愿服务管理效能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三圈”理论
        二、项目管理理论
第二章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回+”周末绿跑志愿服务项目概述
        一、“回+”周末绿跑志愿服务项目基本情况
        二、“回+”周末绿跑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结构
    第二节 “回+”周末绿跑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分析
        一、项目价值分析
        二、项目能力分析
        三、项目支持分析
        四、项目绩效分析
第三章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管理主体因素分析
        一、行政力量介入过度
        二、志愿组织建设薄弱
    第二节 管理能力因素分析
        一、志愿服务项目开发能力不足
        二、志愿服务项目规划能力欠缺
        三、志愿服务管理技术能力滞后
    第三节 管理机制因素分析
        一、志愿服务项目执行管理机制低效
        二、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管理机制僵化
        三、志愿服务项目成果管理机制弱化
第四章 国内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经验
        一、美国:注重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制度建设
        二、加拿大:强调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建设
    第二节 国内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经验
        一、上海市:打造社区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平台
        二、天津市:开创党建引领项目化管理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启示
        一、专业能力是规范项目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二、有序参与是衡量项目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三、多元共治是推进项目化管理的重要动力
第五章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构建合作式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强化政府与社区居委会服务意识
        二、提升社区志愿组织服务能力
        三、倡导社区成员志愿精神
    第二节 提升志愿服务项目规划与开发专业度
        一、加强志愿服务项目整体性规划
        二、精准定位志愿服务项目开发需求
        三、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职责分工程序
        四、规范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工具运用
    第三节 推进志愿服务项目执行管理机制建设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二、畅通沟通协调机制
        三、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四、优化资源整合机制
    第四节 深化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
        一、加强志愿服务绩效评估管理
        二、提高志愿服务项目成果转化率
        三、扩展志愿服务项目宣传辐射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4)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志愿精神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志愿服务的涵义与特征
        (二)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方兴未艾
        (三)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与社会道德建设
    二、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的关系
        (一)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现实基础
        (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思想升华
    三、志愿精神的思想来源
        (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
        (三)西方公益思想的借鉴
    四、志愿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一)志愿精神的内涵
        (二)志愿精神的特征
    五、志愿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志愿精神的导向功能
        (二)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
        (三)志愿精神的激励功能
        (四)志愿精神的调节功能
        (五)志愿精神的人文教育功能
    六、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征及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 志愿精神的形成机理
    一、志愿精神形成的客观与主观因素
        (一)志愿精神形成的客观因素
        (二)志愿精神形成的主观因素
        (三)实践:志愿精神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基础
    二、志愿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从志愿服务认知到志愿服务行为
        (二)从志愿服务行为到志愿服务行为习惯
        (三)从志愿服务行为习惯升华为志愿精神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对象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取得的成效
        (一)践行志愿精神的队伍不断壮大
        (二)当代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在大型事件中得以体现
        (五)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逐渐受到重视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整体志愿精神水平不够高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深
        (三)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机制不够完善
    四、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二)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高校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主渠道作用
        (一)提高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
        (二)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机制
        (三)营造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二、家庭、政府、社会应积极支持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
        (一)家庭应充分发挥支持引导作用
        (二)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保障功能
        (三)社会应充分发挥平台功能
    三、当代大学生注重志愿精神的自我培育与养成
        (一)当代大学生主动加强对志愿精神理论的学习
        (二)当代大学生主动增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
        (三)当代大学生坚定践行志愿精神的意志
        (四)当代大学生主动践行志愿精神
第五章 志愿服务实践——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在大型事件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抗击疫情,培养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型活动,培养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
    二、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支教服务,奉献青春与生命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奉献知识与汗水
    三、在对志愿服务对象的关爱中培育大学生的友爱互助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关爱服务对象,培育友爱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帮助服务对象,培育互助精神
    四、在志愿服务的艰难险阻中培育大学生的坚强勇敢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克服困难,培育坚强的品质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者克服危险,培育勇敢的品质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一、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二、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现状的访谈问题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抓手
        1.1.2 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解决群众科学健身难的重要手段
        1.1.3 健全激励机制是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志愿者研究
        1.3.3 志愿服务研究
        1.3.4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研究
        1.3.5 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3.1.1 概念
        3.1.2 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
    3.2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3.2.1 志愿者来源
        3.2.2 参与时间
        3.2.3 参与频次
        3.2.4 参与类型
        3.2.5 服务对象
    3.3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动机及需求分析
        3.3.1 参与动机及影响参与因素分析
        3.3.2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者心理期望研究
    3.4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
        3.4.1 保健因素满意度分析
        3.4.2 激励因素满意度分析
        3.4.3 不同人群激励机制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3.5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3.5.1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政策的操作性不强
        3.5.2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社会激励氛围不浓
        3.5.3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相对薄弱
        3.5.4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效能发挥不足
        3.5.5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培训的有效性较低
        3.5.6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激励方式较为单一
        3.5.7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经费保障力度相对不足
    3.6 完善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对策
        3.6.1 以政策为依托,加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力度
        3.6.2 以文化为引领,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会激励
        3.6.3 以组织为核心,提升全民健身志愿者的组织认同
        3.6.4 以平台为抓手,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效率
        3.6.5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培训激励
        3.6.6 以奖惩为动力,丰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措施
        3.6.7 以保障为基础,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补贴机制
4 结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件
    附件一 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者激励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二 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配送负责人访谈纪要
    附件三 上海市社区体育协会秘书长访谈纪要
    附件四 上海市松江老年人体育协会会长访谈纪要
    附件五 上海市体质监测中心国家级指导员访谈纪要

(6)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梳理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溯源
    3.1 相关理论阐述
    3.2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3.3 本章小结
4 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4.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初始指标体系选取流程
    4.3 初始指标构成要素的确立
    4.4 本章小结
5 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5.1 组建ISM小组
    5.2 意识模型的构建
    5.3 递阶结构模型的构建
    5.4 解释结构模型解析与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7)普宁市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证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1.志愿服务有关概念
        2.共青团
        3.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志愿服务理念
        2.志愿服务制度
        3.志愿服务组织
        4.志愿服务行动
        5.志愿服务资源
        6.志愿服务文化
二、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普宁市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1.普宁市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2.普宁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二)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因
        1.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是共青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2.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是共青团推动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3.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是共青团推动治理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监督管理
        3.加强培训管理
        4.加强项目培育
        5.加强宣传引导
    (四)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效果
        1.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合力更加强大
        2.深化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工作成效更加显着
        3.加强志愿服务权益保障,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三、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普宁市志愿服务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1.答卷人员基本情况
        2.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
        3.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情况
        4.志愿服务内容选择意向
        5.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情况
        6.志愿者培训情况和对志愿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二)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组织领导机制不完善
        2.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3.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
        4.项目培育机制不完善
        5.宣传引导机制不完善
    (三)普宁市共青团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
        2.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落后
        3.志愿服务理念宣传不够广泛
四、志愿服务典型做法经验借鉴
    (一)青岛的经验做法
    (二)珠三角地区的经验做法
五、推进普宁市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提高系统化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机构建设
        2.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保障、激励措施
        3.探索资金筹集方式
        4.制定发展规划
    (二)加强考核督查机制建设,增强主观能动性
        1.建立志愿服务考核的指标标准
        2.强化对各级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督查
    (三)加强培育管理机制建设,夯实专业化基础
        1.拓宽志愿者招募渠道,加强志愿者信息化管理
        2.丰富志愿者培训形式,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
        3.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探索志愿服务参与新模式
    (四)加强项目创新机制建设,提升活动创新力
        1.建立常态化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2.强化项目类别创新
        3.强化项目培植创新
    (五)加强宣传引导机制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
        1.培植志愿服务文化
        2.强化志愿服务宣传
        3.打造信息交流平台
研究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平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志愿服务的研究
        1.2.2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的研究
        1.2.3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队伍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志愿服务
        2.1.2 社区养老服务
        2.1.3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志愿失灵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公民社会理论
第三章 南昌市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现状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3.1.2 数据采集
        3.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3.2 社区老年人的志愿养老服务需求
        3.2.1 对志愿服务信息了解度
        3.2.2 对志愿养老服务类型的需求
        3.2.3 对志愿养老服务主体的需求
        3.2.4 对志愿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
    3.3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
        3.3.1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
        3.3.2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中心供给项目类型
        3.3.3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设施、组织及志愿者
        3.3.4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中心管理
第四章 南昌市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问题以及成因
    4.1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存在的问题
        4.1.1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模式宣传与老人认知不相适
        4.1.2 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与老人需求不匹配
        4.1.3 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及管理与老人需求不匹配
    4.2 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不平衡的原因
        4.2.1 志愿养老服务缺乏顶层设计
        4.2.2 社区志愿养老信息闭塞
        4.2.3 志愿服务理念缺少文化土壤
        4.2.4 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模式僵化
第五章 国内外有关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借鉴
    5.1 中国台湾社区志愿服务主要经验做法
    5.2 英国志愿养老服务发展经验
    5.3 日本社区志愿养老服务经验模式
第六章 改善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矛盾的主要措施
    6.1 重新构建政社责权关系
    6.2 加快区域统筹信息化管理
    6.3 营造志愿服务文化环境
    6.4 改善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南昌市社区志愿养老服务调查问卷
致谢

(9)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J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一、呼伦贝尔市J社区情况分析
    (一)J社区的现状
        1.J社区的基本概况
        2.J社区现有志愿服务情况
    (二)J社区的志愿服务分析
        1.J社区志愿服务问题分析
        2.J社区志愿服务优势分析
        3.J社区志愿服务需求分析
二、社工介入社区志愿团队建设过程
    (一)小组前期筹备
        1.小组成员招募
        2.小组活动资源与问题评估
    (二)小组介入过程
        1.小组策划方案
        2.小组活动具体介入过程
    (三)小组评估、后续与总结
        1.小组服务评估
        2.后续活动
        3.小组活动经验总结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反思与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反思
        1.成效
        2.问题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对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议
        1.提升志愿服务实施能力
        2.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
        3.增加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社区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社区工作人员提纲
附录3 社区志愿者在行动小组契约书
附录4 小组活动评估相关表格
致谢

(10)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 ——以桂林市CZ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社区
        2.老年志愿者
    (二)理论基础
        1.积极老龄化理论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社会支持理论
三、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现状分析
    (一)桂林市CZ社区介绍
    (二)桂林市老年群体的基本情况
    (三)桂林市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分析
        1.生理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状况
    (四)桂林市老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状况分析
        1.参与意愿
        2.参与原因
        3.参与渠道
        4.参与类型
        5.参与持续性
    (五)桂林市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保障机制状况分析
        1.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
        2.老年群体的精神保障
四、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社区层面
五、桂林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问题
    (一)身心健康层面:老年人个人主客观条件制约
        1.主观条件:老年人自信心不强,志愿服务主动参与意愿低
        2.客观条件:老年人健康水平低,缺乏健康及疾病预防知识
        3.客观条件:老年人学习困难,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
    (二)参与环境层面: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氛围单薄
        1.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束缚,缺乏家庭支持
        2.志愿服务氛围单薄,缺乏参与的社会认同度
        3.志愿服务环境不足,缺乏参与平台
    (三)保障机制层面: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缺乏保障
        1.社区管理制度不足,缺乏参与的政策保障
        2.社区保障不足,缺乏参与的激励机制
        3.社区资金补助不足,缺乏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
六、促进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的路径
    (一)身心健康层面:提升老年人参与意识与能力
        1.增强老年人自信心,鼓励老年人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2.普及健康教育,增进老年人健康意识
        3.强化老年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老年人技能水平
    (二)参与环境层面:改善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氛围
        1.树立积极家庭养老观念,争取家庭支持
        2.创新宣传方式,提高老年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度
        3.借助社区力量,搭建多元化志愿服务平台
    (三)保障机制层面:建立健全社区老年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制度保障
        2.发挥社区主体作用,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3.发挥社会辅助作用,保证资金来源
七、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老年志愿服务问卷调查
附件二:老年志愿者访谈提纲
附件三:受访老年志愿者基本情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的制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邛崃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 许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供给研究 ——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D]. 蒋媚. 广西大学, 2021
  • [3]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效能提升研究 ——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D]. 乔楚然.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 赵晓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上海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 武振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续留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黎小钰.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7]普宁市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 杨佳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8]社区志愿养老服务供求平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南昌市的调查[D]. 戴慧辰.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以呼伦贝尔市J社区为例[D]. 刘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 ——以桂林市CZ社区为例[D]. 阮湘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激励制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