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

从建筑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

一、从建筑物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楠[1](2021)在《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煤矿产量大国和消耗量大国,地下采矿和露天矿开采活动频繁不可避免的导致地表产生移动和变形。由于土地利用空间紧张,地表移动和变形往往波及到矿区周边建筑物,而邻近矿区的建筑物类型多为自建砌体和框架建筑物,对地表变形反应敏感且易发生结构破坏。为对地表变形造成的损失进行预防,需对建筑物在所在位置地表变形下的损伤等级进行预测。相较于以建筑物变形指标作为衡量损伤等级的标准,本文从建筑物产生损伤的一般性原因出发,采用极限拉应变法作为标准,基于深梁模型,对曲率变形和水平变形产生的最大拉应变进行研究。考虑到不同类型建筑物相对刚度比及影响因素不同,将建筑物分为砌体和框架结构,以建筑物属性,地表变形值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同时,根据地表变形值的不同预测方法,将变形值分为建筑下地表变形值或自由场地表变形值两种情况,在自由场地表变形时引入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基于规范和实际经验设定影响因素的取值范围并对上四种情况建立地表变形损伤建筑物样本库,训练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实现建筑物损伤等级的预测,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f1值均大于0.85,学习性能满足预测的准确率要求。为避免应用中繁琐的属性特征数据获取流程,利用SVM模型进行单项因子缺失分析来筛选重要性因素,对属性特征进行简化。基于某矿区实际建筑物破坏案例进行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模型预测损伤等级与建筑物实际裂缝破坏形态确定的损伤等级评估结果一致性高,表明以本文提出的简化SVM模型可快速有效的进行建筑物地表变形损伤等级的预测。

熊义磊[2](2021)在《地铁列车振动对长春某文物建筑安全性与完整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愈发密集,地铁的选线绕避环境振动敏感点更加难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所带来的环境振动的影响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地铁列车产生的环境振动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地铁列车振动在这种长期往复荷载作用下,容易对文物建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同时减少对文物建筑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是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本文研究目的为在地铁列车振动作用影响下,探讨国内现有规范对近现代文物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容许振动设置的合理性。本文依托长春市某近现代文物建筑作为研究案例,分别从结构安全性和建筑完整性两个层面评价既有振动限值对本文研究对象的适用性,并且结合既有研究,对文物建筑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探讨。由于文物规范是以结构不出现新裂缝,且旧的裂缝不再扩展为依据,故本文选定长春某待建地铁沿线附近一处文物建筑,进行列车荷载振动作用下既有裂缝动力特性的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的文物建筑的振动评估以及减振隔振等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运用有限元方法(FEM)对地铁列车经过某砌体文物建筑物所致的环境振动影响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建立隧道—土层—建筑物三维动力耦合模型,利用长春地铁现场测试数据进行校核,验证数值模型有效性。而后建立简化墙体裂缝模型,提取前者模型建筑附近加速度作为简化墙体裂缝模型的输入荷载,进而分析振动对文物建筑墙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影响。(2)探究5种不同的荷载输入工况,即:满载计算的地铁列车荷载、达到国内GB/T50452-2008破环指标0.6mm/s的荷载、以及建筑结构微振动控制类别等级中的III类限值(1.80mm/s)、IV类限值(3.0mm/s)、V类限值(10.0mm/s)的荷载。给出了不同载荷工况下应力强度因子、裂缝扩展影响系数和应变的计算结果。(3)探究带裂缝墙体的不同裂缝形式、带裂缝墙体的不同裂缝长度和带裂缝墙体的不同裂缝位置条件下裂缝尖端速度和应力强度因子的差别。结果表明:从建筑安全性角度来看,当输入的地表振动荷载峰值到3mm/s左右才会引起本文建立的裂缝响应等效模型裂缝的扩展,而荷载峰值到10mm/s左右时,等效模型已经破坏。从建筑完整性角度来看,在单边倒八形裂缝的工况下,等效模型的裂缝相对更难发生扩展,而单边正八形裂缝的工况下,等效模型发生裂缝再扩展可能性相对较大;在裂缝长度0.3m的工况下,等效模型的裂缝相对更难发生扩展,而裂缝长度1.2m的工况下,等效模型发生裂缝再扩展可能性相对较大;在裂缝位于中间窗下中间处的工况下,等效模型的裂缝相对更难发生扩展,而裂缝位于中间窗上边缘处的工况下,裂缝响应等效模型发生裂缝再扩展可能性相对较大。图114幅,表27个,参考文献95篇。

尹思琪[3](2020)在《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做为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爆破技术现今已经在多个建造领域尤其是大型土石方工程中体现出卓越的便捷性及高效性,然而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日益增多,本文就爆破工程或其他爆炸事故下周边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以及检测加固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1)首先分析了民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这一概念,从其要素、极限状态方程和评定方法做了具体介绍,为结构安全性的评定奠定基础;通过引入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的种类和致灾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民用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的影响。(2)其次通过介绍既有民用建筑检测评定层次的划分及技术标准,从三个层次分别介绍其安全性评定内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既有民用建筑检测安全性评定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根据常规安全性检测评定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项目得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3)再次对常用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且以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方法做为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民标》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鉴定标准中的量化指标做进一步细化,从灰色定权聚类的角度给出白化权函数和灰色聚类评定矩阵,构建出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4)最后以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3.03”爆炸事故为工程案例,将现场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结合,最终和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其可行性和适用性。

夏冰[4](2020)在《基于实际工程的框架结构加固改造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对建筑进行加固改造可有效提升建筑物结构安全,解决老旧建筑物因结构功能退化、使用功能变更及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结构造成的破坏等诸多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工程实际出发,对老旧建筑物加固改造技术进行具体研究。按照结构改造加固工作流程,从业主改造需求、结构检测鉴定、初步方案设计、方案设计优化到改造加固施工进行了技术分析,对加固后结构的承载力及抗震能力进行了复核验算和对比分析。同时运用Abaqus软件对一榀框架及部分楼板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运用拟静力法对结构抗震进行了建模及计算,对结构通过粘贴碳纤维布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及增大截面加固前后承载力和抗震能力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对加固改造后的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并对梁、板、柱进行了承载力验算,分析结果为:与原结构相比,结构自振周期以及结构位移有所减小,框架部分承担倾覆力矩以及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均有所增加。2.选取标准层一榀框架及相邻楼板,一榀框架柱在工程实际中采用增大截面加固,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楼板采用粘贴钢板和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论为:加固后一榀框架柱及楼板抗震性能得到提高;楼板使用碳纤维布加固后,承载能力高于钢板加固的承载能力,但抗震性能弱于钢板加固。

王思莹[5](2020)在《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作为古建筑代表之一的砖木结构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其围护修缮工作也提上日程。对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维修加固工作的前提与保证。调研发现,当下关于砖木结构古建筑整体安全性的研究较少,且由于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构造的差异,两者安全性评价方法并不互相适用。因此,如何对砖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既有建筑安全性与古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加以总结,分析砖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总结得出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基本理论;结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及规范,分析既有建筑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基于结构状态的评估与基于结构性能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进行研究。根据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研究的基本理论、结合其营造特点,系统分析安全性评价的内容,构建包含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砖墙及屋盖围护结构三部分三层次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所建立评价体系的特点,以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简单关联函数确定其客观权重,建立博弈集结模型确定其综合权重。考虑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结构多层次多指标的特点,结合各类安全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以可拓学为基础,分析可拓学的基本内容,建立物元可拓模型对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将所建立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运用于兰州市广福寺,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最终计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评价模型的可行性。评价结果反映了待评建筑物各构件的损伤情况及安全状态,为其维修加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刘国佳[6](2020)在《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将施工质量和成品质量放在首位,但在对工民建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建筑墙体容易出现各种裂缝问题,从而使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普遍下降。因此,主要就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墙体裂缝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希望可以为实际的裂缝防治工作提供一些有效建议。

李鹏[7](2019)在《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延安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内陆地区,其北部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建筑结构形式、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该区域的乡村建筑多为传统窑洞和低多层建筑,且建筑病害、灾害时有发生。针对此类建筑工程病害,本文通过实际调查、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对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的分类、安全鉴定、致灾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述。开展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的现场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将乡村病害建筑分为窑洞建筑、低层建筑(1-2层)和多层建筑(3-6层)三类,考虑建设程序、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工程地质环境、地基条件、水环境、使用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了三类不同建筑病害的主要致灾因素与机理,揭示了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在降雨作用下引起土体强度劣化,致使窑洞类建筑的洞身整体变形或损坏;由于填土地基或地基浸水引起不均匀沉降,致使非窑洞类房屋产生裂缝而影响安全居住。结合工程实例,对延安北部山区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建筑类型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建筑选址、场地防排水、使用防护等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措施;基于不同致灾因素下结构性能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实际工程且行之有效的病害处理措施,诸如土窑洞防水防潮、室内盲沟排水,室外改性土地面等一系列修缮技术措施;提出了生土窑洞的危险性鉴定方法。

冯春蕾[8](2020)在《复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性及其控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及人口数量激增,用地需求膨胀与地上空间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变得愈发迫切,特别是城市地下铁道建设发展尤为迅速。由于地铁线路多是位于建(构)筑物、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设施密集区域,致使地铁车站深基坑存在场地狭小、环境条件限制严格等问题,为基坑工程的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加之城市地层的多变性、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工程影响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事故可能危及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进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引发不良社会影响。因此,作为地下铁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和全面的认识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十分必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支护体系破坏、土体渗透破坏及周边环境破坏等方面,例如围护结构位移变形过大、折断和整体失稳,基底隆起、突涌、管涌和流砂,围护结构施工和基坑开挖引起的周围地表不均匀沉降、路面开裂、管线破损、邻近建(构)筑物出现裂缝和倾斜等等。针对以上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问题,本文以北京和天津地区两种典型城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和研究两地工程地质水文特点、地铁车站基坑的基本尺寸、支护结构类型、围护结构和地表变形等资料,结合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重点从变形特性、安全稳定、环境响应、工程风险分析及控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初步形成集设计、施工、监测等为一体、能够对复杂地层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大量地铁车站基坑变形实测数据得出两种典型城市地层条件下基坑的变形特性及其整体变形模式的概念和研究方法。通过对京张高铁清华园盾构隧道工作井基坑工程、北京地铁6号线、天津地铁5、6号线基坑工程大量变形实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不同地质水文条件下基坑的变形特性,并从多角度选取变形指标进行对比;同时以北京地区为例,依据地层特性及尺寸对基坑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出考虑空间效应的地铁车站基坑整体变形模式的概念及研究方法,得出整体变形规律。(2)基于多重影响因素提出针对特定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稳定性的计算方法。通过综合考虑力学计算模型、基坑平面及开挖尺寸、地层及地下水分布情况、土体强度各向异性等因素,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地层特性的基底抗隆起、地下水渗流等安全稳定性分析和计算方法;同时基于北京和天津两地实际工程情况,选取主要的基坑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组合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各项因素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程度。(3)基于实际地层及工程资料形成基坑开挖后环境响应的多角度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京津两地地层分布及地铁车站深基坑的标准化模型,基坑周边环境以建筑物为代表,分别从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方面、基坑支护体系设计方案及建筑物与基坑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方面出发,对不同地层条件下基坑开挖与邻近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以此反馈基坑开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形成基坑开挖后环境响应的多角度综合评价方法。(4)基于典型城市地层条件下基坑安全风险的致险因素并结合上述研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其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通过对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典型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结合京津地区部分基坑工程的相关资料,确定两地工程风险的致险因素,并对致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以京津地区实际工程为例,建立标准化地层及基坑模型,针对工程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正交试验及理论分析等手段,对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方法、主要设计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给出控制措施方案的确定过程以及控制措施的作用机理。

张永波[9](2019)在《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进展,部分城市与地区对其总体规划不免进行修整与改进,但是在改造与规划的过程之中,一些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建筑物和历史建筑不免会被圈进城市规划的红线范围之内,这些建筑如若拆除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文化损失,而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技术可以在保证原有建筑物完整性与可用性的同时将建筑物进行整体迁移至指定地点,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矛盾。鉴于待平移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平移距离较短等原因,绝大部分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采用“滚动式”平移或“滑动式”平移作为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建筑物整体平移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工程,当建筑物需要进行远距离平移时,传统的平移方式面临着风险与成本成倍增加的考验。本文根据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结合海南省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工程实例,系统研究了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时,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平移方式的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其中对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关键技术给出了不同托换形式、不同牵引方式以及不同平移方式之间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针对工程案例,在设计方面,根据现场环境条件和简要经济技术分析对“滚动式”与“轮动式”两种整体平移方案进行比选,选得采用液压模块平板车作为平移装置的“轮动式”整体平移方案为最优方案,给出液压模块平板车的选型建议和两种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所平移的砌体结构进行了加固设计,并提出了其托换方式及地基处理与顶升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千斤顶拆卸和车载平移过程中的托换托盘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对平移过程中四个关键阶段的可靠度分析来对结构平移进行了风险评估;在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给出了车载平移的总施工流程并细化了整体顶升和平移的分项流程,总结了各分项施工的工序与要点,结合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施工特点,提出了有利于质量管理和工期控制的管理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为同类型的建筑物整体平移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佳莲[10](2019)在《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物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倾斜,混合结构在我国目前工程实践中量大面广,针对混合结构倾斜而采用的掏土纠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尚存在着诸多难点,本文依托多年工程实践,对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应用的技术瓶颈开展研究。本文在综合叙述国内外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典型工程实例基础上,概括出建筑物发生倾斜的主要因由以及较为常规的纠偏方法。依托蚌埠市某住宅小区的纠偏加固工程,选取了掏土纠偏和锚杆静压桩相结合的综合纠偏方案对该建筑进行纠偏加固。详细分析了该纠偏加固的方案设计,确定恰当的倾斜角、孔径、孔间距,提出施工关键工艺。通过有效地控制沉降速率,保证了纠偏工程的成功进行和上部主体的结构安全。通过对本案例的算例分析,为混合结构老旧房屋纠偏加固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倾斜掏土纠偏时掏土孔的倾角、掏土的孔径及孔深对建筑物纠倾效果的影响规律。对确定影响纠偏效果的3个因素:掏土孔倾角、掏土孔长度、孔深,进行数值模拟,在保证其他两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一个参数因数,分析其对上部建筑物沉降量的影响,并总结出各个因素对纠偏效果影响的规律。综上,掏土纠偏法操作简单、造价低廉,在砖混结构建筑物纠偏加固工程中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效果。纠偏加固工程中建筑物的沉降量、倾斜率变化因素的实际数据,对以后同种类型的纠偏加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工程价值。

二、从建筑物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建筑物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风险评估应用
        1.2.2 矿区地表移动变形研究现状
        1.2.3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标准
        1.2.4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评估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响应研究
    2.1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介绍
        2.1.1 地表移动变形概念
        2.1.2 建筑物破坏形式及裂缝展开
    2.2 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响应研究方法
        2.2.1 深梁模型
        2.2.2 数值模拟方法
        2.2.3 研究方法的选取
    2.3 损伤等级评估标准
3 基于深梁模型-SSI的影响因素确定及敏感性分析
    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3.1.1 变形强度值
        3.1.2 土体-结构相互作用模型
        3.1.3 建筑物属性值
    3.2 基于Sobol的地表移动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2.1 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
        3.2.2 目标函数确定
        3.2.3 影响参数取值范围
        3.2.4 敏感性分析建模流程
    3.3 基于建筑物下地表变形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砌体结构灵敏度分析
        3.3.2 框架结构灵敏度分析
    3.4 基于自由场地表变形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砌体结构灵敏度分析
        3.4.2 框架结构灵敏度分析
4 基于SVM的建筑物损伤等级快速预测模型
    4.1 损伤建筑物样本库建立
    4.2 SVM损伤等级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SVM原理
        4.2.2 SVM模型建立
    4.3 建筑物地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
        4.3.1 基于深梁模型属性的损伤等级预测
        4.3.2 属性特征缺项对比
        4.3.3 简化 SVM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等级预测
5 基于简化 SVM 的损伤等级预测实例分析
    5.1 建筑物地表变形破坏实例
    5.2 简化SVM地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地铁列车振动对长春某文物建筑安全性与完整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振动对文物建筑的影响研究
        1.2.2 国内外振动控制标准
        1.2.3 动力荷载下结构裂缝的扩展问题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砌体结构裂缝特征及案例研究中文物建筑概况
    2.1 砌体结构裂缝情况及调研
        2.1.1 竖向裂缝
        2.1.2 水平裂缝
        2.1.3 斜裂缝
    2.2 工程案例
        2.2.1 建筑与地铁位置关系
        2.2.2 文物建筑砌体结构现状介绍
    2.3 本章小结
3 “隧道-地层-建筑物”有限元模型建模及校核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地层参数
        3.1.2 模型尺寸
        3.1.3 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
        3.1.5 列车动力荷载
        3.1.6 阻尼特性
    3.2 振动测试与模型校核
        3.2.1 长春地铁地表振动测式
        3.2.2 有限元模型校核
    3.3 有限元模型建筑物振动响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裂缝扩展理论及带裂缝响应等效有限元模型
    4.1 裂缝断裂力学机理
        4.1.1 裂缝类型
        4.1.2 应力强度因子
        4.1.3 断裂准则
    4.2 带裂缝的文物建筑结构模型
        4.2.1 建模思路
        4.2.2 材料参数
        4.2.3 模型建立
        4.2.4 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动力荷载影响下文物建筑墙体裂缝规律研究
    5.1 工况设置
    5.2 评价指标
    5.3 荷载对于某文物建筑墙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影响
        5.3.1 工况一(满载计算的地铁列车荷载裂缝影响分析)
        5.3.2 工况二(GB/T50452-2008限值0.6mm/s)
        5.3.3 工况三(Ⅲ类限值1.80mm/s)
        5.3.4 工况四(Ⅳ类限值3.0mm/s)
        5.3.5 工况五(类限值10.0mm/s)
        5.3.6 总结荷载对于某文物建筑墙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5.4 裂缝特征计算分析
        5.4.1 窗洞口的裂缝形式影响规律
        5.4.2 窗洞口的裂缝长度影响规律
        5.4.3 窗洞口的裂缝位置影响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6.2 本文结论
    6.3 本文所做的创新性探索
    6.4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2 爆破工程周边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基础
    2.1 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可靠性
        2.1.1 结构可靠性要素
        2.1.2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2.1.3 结构可靠性的评定方法
    2.2 爆破工程对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2.2.1 爆破损伤的基本内涵
        2.2.2 爆破工程的致灾类型
    2.3 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
        2.3.1 检测的目的及原则
        2.3.2 检测的程序
        2.3.3 检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爆破灾后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确立
    3.1 爆破受损砌体建筑结构评定内容
        3.1.1 鉴定评级层次的划分
        3.1.2 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3.1.3 构件安全性评定内容
        3.1.4 结构子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3.1.5 结构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3.2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的来源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赋权
        3.3.1 赋权方法的选择
        3.3.2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建立
    4.1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分析
    4.2 灰色聚类评定法原理
    4.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
        4.3.1 确定灰色聚类的指标、对象和灰类数
        4.3.2 聚类指标和灰类等级量化标准
        4.3.3 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4.3.4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确定
        4.3.5 灰色聚类综合评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
    5.1 工程概况
    5.2 现场检查检测
        5.2.1 依据标准
        5.2.2 检查检测结果
        5.2.3 数据汇总
    5.3 实例分析
        5.3.1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建立
        5.3.2 构件结构安全性评定
        5.3.3 子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结果
        5.3.4 鉴定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
    5.4 评定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实际工程的框架结构加固改造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老旧建筑物加固改造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老旧建筑物加固改造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优化设计研究状况
    1.3 加固改造工作程序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老旧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分析
    2.1 工程简介
    2.2 现场检测结果
        2.2.1 宏观检测
        2.2.2 地基基础检测
        2.2.3 构件材料的强度和钢筋的配置检测
        2.2.4 改造方案及结构验算
        2.2.4.1 改造方案
        2.2.4.2 结构验算
        2.2.5 结构抗震检测
        2.2.6 可靠性鉴定
        2.2.6.1 安全性鉴定
        2.2.6.2 正常使用性鉴定
        2.2.6.3 可靠性鉴定
    2.3 检测鉴定结论及建议
        2.3.1 结论
        2.3.2 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结构加固优化设计
    3.1 常用加固方法研究
        3.1.1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研究
        3.1.1.1 加大基础底面法
        3.1.1.2 加桩托换原基础
        3.1.2 结构加固方法研究
        3.1.2.1 增大截面加固法
        3.1.2.2 外粘钢板加固法
        3.1.2.3 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法
        3.1.2.4 植筋加固法
    3.2 加固设计方案确定
        3.2.1 框架柱加固方案
        3.2.2 梁加固方案
        3.2.3 楼板加固方案
    3.3 设计方案优化
        3.3.1 抗震优化设计
        3.3.2 方案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加固验算及有限元分析
    4.1 结构加固验算
        4.1.1 结构计算基本条件
        4.1.1.1 计算基本条件
        4.1.1.2 计算参数
        4.1.2 加固前后结构抗震能力分析对比
        4.1.2.1 X向地震作用下内力分析对比
        4.1.2.2 Y向地震作用下内力分析对比
        4.1.2.3 整体抗震分析对比
        4.1.3 加固前后结构承载力分析验算
        4.1.3.1 加固前后梁承载力分析对比
        4.1.3.2 加固前后柱承载力分析对比
        4.1.3.3 加固前后板承载力分析对比
    4.2 改造区域加固构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2.1 Abaqus软件简介
        4.2.2 ABAQUS中材料的本构关系
        4.2.3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模型的设计
        4.2.3.1 模型的选取
        4.2.3.2 模型的尺寸和材料
        4.2.3.3 加固方案的设计
        4.2.3.4 参数定义
        4.2.3.5 单元选取的类型
        4.2.3.6 模型的建立方法
        4.2.3.7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4.2.3.8 网格的划分
    4.3 模拟主要抗震性能参数
    4.4 模拟构件应力云图分析
        4.4.1 混凝土和钢筋骨架应力云图分析
    4.5 滞回曲线分析
        4.5.1 一榀框架的滞回曲线分析
        4.5.2 楼板的滞回曲线分析
    4.6 骨架曲线分析
        4.6.1 一榀框架的骨架曲线分析
        4.6.2 楼板的骨架曲线分析
    4.7 延性分析
        4.7.1 一榀框架延性分析
        4.7.2 楼板延性分析
    4.8 耗能能力分析
        4.8.1 一榀框架的耗能能力
        4.8.2 楼板的耗能能力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既有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理论基础
    2.1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基本理论
        2.1.1 砖木结构古建筑概述
        2.1.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影响因素及残损类型
    2.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
        2.2.1 安全性评价基本理论
        2.2.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的基本点
        2.2.3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及依据
        2.2.4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1.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分级
        3.1.3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内容分析
    3.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2.1 主客观结合的综合赋权法
        3.2.2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3.2.3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3.2.4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
    4.1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4.1.1 评价方法
        4.1.2 可拓方法
    4.2 建立多级可拓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模型
        4.2.1 确定评价指标的量值域及其标准化
        4.2.2 确定评价物元的经典域与节域
        4.2.3 确定关联函数
        4.2.4 确定综合评价等级
    4.3 本章小结
5 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综合评价方法案例分析
    5.1 工程案例
        5.1.1 现状调查
        5.1.2 指标数据采集
    5.2 案例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指标的划分
        5.2.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2.3 建立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墙体裂缝的种类
2 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出现墙体裂缝的原因和危害分析
    2.1 产生原因分析
    2.2 造成危害分析
3 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
    3.1 加强工民建施工设计
    3.2 加强温度控制
    3.3 加强地基质量建设
    3.4 加强施工工序管理并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4 结束语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延安北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2.1.1 区域地形地貌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特征与原因分析
    3.1 建筑病害特征
        3.1.1 窑洞病害特征
        3.1.2 低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1.3 多层建筑物病害特征
    3.2 病害建筑致灾原因分析
        3.2.1 窑洞致灾原因
        3.2.2 低层建筑致灾原因
        3.2.3 多层建筑致灾原因
    3.3 建筑病害致灾原因小结
第4章 延安北部乡村窑洞病害防治技术
    4.1 乡村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
        4.1.1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要点
        4.1.2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分级
        4.1.3 生土窑洞危险性鉴定特色
    4.2 典型窑洞的稳定性分析
        4.2.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2.2 典型窑洞建筑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窑洞规划选址
        4.3.1 窑洞总平面布局
        4.3.2 窑洞排水技术措施
        4.3.3 乡村院落排水技术措施
    4.4 窑洞修缮改进措施
        4.4.1 窑顶防水处理
        4.4.2 室内设盲沟排水
        4.4.3 窑掌设通风孔
        4.4.4 改性地面
第5章 延安北部低、多层乡村建筑病害防治技术
    5.1 低、多层乡村山地建筑布局
        5.1.1 山地建筑布局
        5.1.2 低多层乡村建筑场地防排水措施
    5.2 低、多层山地建筑地基加固技术
        5.2.1 干拌碎石桩加固案例
        5.2.2 置换挤密桩桩桩周土变形数值分析
        5.2.3 置换挤密桩法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复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性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工程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2.2 基坑工程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3 基坑工程开挖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4 基坑工程风险管控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变形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典型城市地层区域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2.3 复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特性分析
        2.3.1 京张高铁清华园盾构隧道工作井深基坑变形分析
        2.3.2 京津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特性对比分析
    2.4 考虑空间效应的地铁车站基坑变形特性分析方法
        2.4.1 整体变形的研究思路及案例分析
        2.4.2 空间效应对刚性围护结构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
        2.4.3 空间效应对柔性围护结构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
        2.4.4 考虑空间效应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整体变形模式
    2.5 本章小结
3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3.2.1 基于开挖宽度与桩墙入土深度的基坑分类
        3.2.2 考虑基坑尺寸特点的抗隆起稳定计算方法
        3.2.3 考虑土体强度各向异性的抗隆起稳定计算方法
    3.3 基坑地下水渗流稳定性分析
        3.3.1 地下水渗流主要特征
        3.3.2 地下水渗流计算方法
    3.4 基坑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4.1 砂卵石地层条件下的基坑稳定性
        3.4.2 软黏土地层条件下的基坑稳定性
        3.4.3 基坑稳定性影响因素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环境响应分析
    4.1 引言
    4.2 基坑与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
        4.2.1 北京地区基坑标准化模型及周边环境分布
        4.2.2 天津地区基坑标准化模型及周边环境分布
        4.2.3 周边建筑物主要参数及相对位置关系
    4.3 基坑开挖后围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变形
        4.3.1 周边无建筑物时的基坑开挖变形
        4.3.2 纵墙平行于基坑时的建筑物变形
        4.3.3 纵墙垂直于基坑时的建筑物变形
    4.4 基坑施工的环境响应及其评价
        4.4.1 环境响应分析及计算结果
        4.4.2 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变形的影响
        4.4.3 基坑施工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综合分析
        4.4.4 基坑施工环境响应的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性控制
    5.1 引言
    5.2 安全事故分析及致险因素获取
        5.2.1 地铁车站基坑安全事故分析
        5.2.2 深基坑工程致险因素的确定
    5.3 基坑开挖变形的动态控制方法
        5.3.1 动态变形控制方法及流程
        5.3.2 控制流程的应用效果验证
    5.4 渗流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方法
        5.4.1 渗流稳定性分析流程
        5.4.2 基底渗流稳定性评估
        5.4.3 渗流稳定性加固措施
    5.5 环境影响分析及变形控制方法
        5.5.1 隔断墙控制变形的研究背景
        5.5.2 隔断墙设计参数对变形控制的影响
        5.5.3 隔断墙变形控制的作用机理分析
        5.5.4 隔断墙变形控制的应用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概述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1.2.1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城区改造中的意义
        1.2.2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1.2.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意义
    1.3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发展应用概况
        1.3.1 国外发展应用概况
        1.3.2 国内发展应用概况
    1.4 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整体平移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理论基础
    2.2 设计重点
    2.3 关键技术
        2.3.1 托换技术
        2.3.2 截断分离
        2.3.3 同步平移
        2.3.4 就位连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设计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建筑物平移保护价值
    3.4 “滚动式”平移与“轮动式”平移方案比选
        3.4.1 方案内容
        3.4.2 技术经济分析
    3.5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与建筑物装卸方法
        3.5.1 液压模块平板车选型
        3.5.2 建筑物装卸平板车方法
    3.6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平移设计
        3.6.1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整体性加固设计
        3.6.2 托换托盘设计
        3.6.3 地基基础处理与顶升方案
    3.7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托换托盘稳定性分析
        3.7.1 模型概况
        3.7.2 模型分析
    3.8 侵华日军劳工监狱砌体结构远距离整体平移风险评估
        3.8.1 风险评估指标的确定
        3.8.2 风险评估标准
        3.8.3 平移过程的可靠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物远距离平移施工技术与管理
    4.1 本平移工程的特点与总施工流程
        4.1.1 工程特点
        4.1.2 总施工流程
    4.2 建筑物整体加固施工
        4.2.1 墙体裂缝修补施工
        4.2.2 结构整体性加固施工
    4.3 托换托盘施工
    4.4 整体顶升与车载平移
        4.4.1 顶升施工工艺流程
        4.4.2 顶升准备
        4.4.3 千斤顶安装
        4.4.4 整体顶升施工
        4.4.5 车载平移
    4.5 就位连接
    4.6 平移施工中质量与工期管理措施
        4.6.1 质量与工期的主要影响因素
        4.6.2 管理措施
        4.6.3 质量与工期管理网络
    4.7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掏土纠偏国外研究现状
        1.2.2 掏土纠偏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物倾斜原因及常用的纠偏加固方法
    2.1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2.1.1 地基基础的原因
        2.1.2 上部结构的原因
        2.1.3 环境和外部干扰的影响
    2.2 建筑物倾斜的控制标准
    2.3 纠偏技术的分类
        2.3.1 顶升纠偏法
        2.3.2 阻沉纠偏法
        2.3.3 迫降纠偏法
        2.3.4 综合纠偏法
    2.4 建筑物纠偏的工程监测
        2.4.1 沉降观测
        2.4.2 裂缝监测
        2.4.3 偏移观测
        2.4.4 预警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蚌埠市怀远县某住宅楼纠偏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结构概况
        3.1.2 房屋沉降、倾斜概况
        3.1.3 工程地质条件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2 房屋安全检测
    3.3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3.4 纠偏加固方案设计
    3.5 掏土纠偏施工方案
    3.6 加固方案分析
    3.7 纠偏加固的主要实测数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掏土纠偏的重要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研究
    4.1 数值分析本构模型及参数选择
        4.1.1 基本假定
        4.1.2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择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纠偏影响结果分析
        4.3.1 掏土孔半径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4.3.2 掏土孔孔深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4.3.3 掏土孔倾角变化对纠偏影响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从建筑物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区建筑物地表移动变形损伤等级预测[D]. 张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地铁列车振动对长春某文物建筑安全性与完整性影响研究[D]. 熊义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尹思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实际工程的框架结构加固改造研究与应用[D]. 夏冰.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D]. 王思莹.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6]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研究[J]. 刘国佳. 建筑技术开发, 2020(04)
  • [7]延安北部乡村建筑病害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8]复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安全性及其控制研究[D]. 冯春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建筑物远距离整体平移关键技术研究[D]. 张永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掏土纠偏在混合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王佳莲.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从建筑墙体裂缝谈地基处理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