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状谐波发生器故障分析

梳状谐波发生器故障分析

一、梳状谐波发生器的失效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选君[1](2021)在《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能源转型进程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所面临的电能质量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本文选用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对电流畸变和三相不平衡等电能质量问题进行有效治理。本文主要对治理系统中的谐波检测算法、调制算法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了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基于滑窗迭代离散傅里叶变换(Sliding Window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SDFT)的谐波检测算法,但是SDFT算法存在一个基波周期的延迟,系统的动态响应慢。对SDFT算法的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发现梳状滤波器引入的N个零点是导致SDFT算法存在长延迟的根本原因。为此,本文采用基于广义离散傅里叶变换(General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GDFT)的谐波检测算法。GDFT算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所谐波的频谱特征对梳状滤波器进行重构,可灵活快速地实现谐波检测,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其次,根据对传统SVPWM调制算法的实现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三相作用时间由差模分量和共模分量构成。而传统SVPWM调制算法在求取作用时间时将二者看成一个整体求解,增大了算法的复杂度。为此本文采用一种简化SVPWM调制算法,由差模分量求取三相作用时间的基准值,简化了计算过程。同时将调制度扩展和中点电位平衡的问题转化为三相作用时间调整的问题,通过对三相作用时间的基准值施加相应的修正量从而实现调制度扩展和中点电位平衡控制。再次,推导了PI+传统重复控制器串联的复合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对重复控制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针对重复控制器存在一个基波周期延迟的问题,采用一种快速重复控制器以提高控制器的动态性能。快速重复控制器可根据参考电流信号中频谱的分布,引入不同的极点,灵活实现对参考信号快速精确的跟踪,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针对直流母线电压脉动对电流内环的影响,采用基于陷波滤波器的电压外环控制策略。在直流母线电压反馈回路上加入陷波器将电压脉动信号滤除,只保留直流分量,从而抑制直流母线电压脉动信号对电流内环的影响,改善了治理装置的性能。最后,详细介绍了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实验平台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本文采用的谐波检测算法、调制算法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该论文有图104幅,表7个,参考文献82篇。

赵国锋[2](2021)在《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非接触高精度位移测量为课题研究背景,重点是研究大型天文望远镜中边缘传感器的性能提升问题。详细介绍了一种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的系统设计方案,针对边缘传感器的核心指标:分辨率、温度稳定性和长时间稳定性,给出了传感器的探头、电路和制作工艺等主要部分的设计方法,系统的分析了传感器的温度漂移并给出补偿方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电路各部分对传感器核心指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传感器电路的噪声抑制方法和一种电路温度漂移的补偿方法,分别得到了分辨率水平接近电容位移传感器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样机和温度稳定性优异的传感器电路;探索了 一种新型的同步解调电路,有望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信噪比和降低末端输出的谐波分量,提高传感器的动态范围。最后,对设计的边缘传感器样机进行了系统测试和LAMOST小系统共焦维持实验,充分展现了传感器的实际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有:一、以电涡流效应为基础,介绍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等效电路模型。给出了传感器的分析方法,提出以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配合MATLAB数值优化的分析方法来设计传感器的电学参数。针对电涡流传感器的热漂移等核心问题,讨论了传感器探头的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分析了单探头、差动探头和伪差动探头的性能差异,讨论了传感器的基本信号处理电路,指出了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后续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系统的指导。二、根据边缘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分析了传感器的设计难点,依次给出了传感器的探头和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方案,分析了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特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法。对研制的边缘传感器样机进行了系统的参数标定和性能测试,并在我国LAMOST望远镜上进行了小系统的共焦维持测试,初步验证了共焦系统的闭环稳定性,有效提高了小系统的共焦维持时间,表明研制的传感器具备优异的性能,在未来有望大幅提升望远镜的单次观测时间。三、从商业传感器和实验样机中分析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在全量程范围内的分辨率特性,通过公式推导,给出了提高传感器分辨率的优化方向并提出了一种抑制信号源噪声的滤波方法。设计了一种以微晶玻璃为探头材料的差动式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样机,测量了传感器的噪声水平,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分辨率提高到原来的5倍。与国内外的部分传感器样机和商业产品相比,该传感器样机具有媲美电容传感器的分辨率水平,在20μm的量程、7.2Hz的带宽下,分辨率达到了0.05nm。四、以交流电桥式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电桥电路中的温度漂移特性。介绍了比率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指出它的设计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模拟电路构成的电路温漂的补偿方法,并对补偿的原理进行了详细推导。最后设计了相应的传感器样机并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电路的温度系数由原来的243 ppm/℃减小到5 ppm/℃。五、探索了一种基于采样保持的同步解调电路。首先讨论了传统的相敏检波方法的不足,针对传感器的测量电路,提出了利用同步采样保持可以提高信号检测的性能。分析了该电路的信号传输特性,同等条件下,该电路能够为传感器的测量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仿真分析了电路末端输出的高次谐波被抑制到-60dB以下。最后制作了相应的电涡流传感器样机,测试了该电路的主要性能参数。

刘益[3](2020)在《微网逆变器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微网系统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重要形式,其渗透率不断提高。微网系统的核心部件微网逆变器,是系统与电网的接口,但由于电力电子装置缺乏惯性支撑和阻尼作用的固有特点,严重影响了并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此背景下,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策略被提出。该策略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和调压调频特性,使微网系统具备电压和频率的支撑能力,提高了并网的可靠性。本文以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VSG控制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对同步发电机模型的分析,给出了VSG控制算法的实现机理。并引入VSG动态向量模型,定性分析各参数与系统稳定性以及动态性能的关系,给出VSG关键参数的设计方案。建立三相逆变器数学模型,对VSG底层控制进行设计,并通过根轨迹法确定相关参数取值的可行域。通过仿真验证了VSG控制参数设计的正确性。其次,对于VSG输出有功、无功间的耦合问题,建立VSG小信号模型并分析耦合原理。介绍了一种基于对角阵补偿矩阵的解耦策略,实现VSG功率的静态解耦。针对该策略存在解耦性能受系统运行状态影响的弊端,给出了一种基于功角估算的优化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再次,对于VSG运行控制的研究,主要围绕离/并网无缝切换策略和多功能VSG控制策略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在无缝切换技术的研究中,介绍了一种基于虚拟功率的变系数预同步策略,极大的简化了预同步过程。在对多功能VSG控制的研究中,介绍了一种基于半周期滑窗迭代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的谐波检测方法,并与快速重复控制相结合,实现对本地非线性负载的补偿,扩展了VSG的功能,提高了VSG的适应性。通过仿真平台进行相关验证。最后,设计并搭建了VSG实验平台,分别对VSG控制策略、无缝切换技术、谐波检测方案和多功能VSG运行控制进行实验验证。

张隽祺[4](2020)在《直流电源测试仪中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直流电源输出特性的准确度和稳定度直接影响各种电子、通信、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对直流电源输出特性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流电源测试仪专门用于对电源输出信号进行高速采集、实时处理和波形分析,解决直流电源测试项目繁多且难以用单一测试仪器覆盖的问题。本文围绕直流电源测试仪项目展开对其采集板卡的数据处理系统的研究,目标在于使仪器的波形捕获、分析功能以及精度、采样率、分辨率和带宽等指标能够覆盖对直流电源输出特性参数的测试需求。本文从FPGA技术角度出发研究数据处理系统的数据预处理和存储模块的原理与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首先研究了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整体架构,并根据采集板卡与工控主板之间数据传输隔离需求,利用ARM丰富的外设资源实现FPGA与工控主板之间的接口协议转换,设计了数据处理系统的“ADC+FPGA+ARM+CPU”架构。之后本文基于FPGA技术讨论了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方案,为数据等效分辨率的提高和多速率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提供原理支撑,最后建立存储模块的基本架构。2、根据系统的分辨力和带宽限制需求设计波形数据的实时处理方案,包括:基于过采样和滑动平均原理将ADC量化结果的等效分辨率在DC5.6MHz频带内提高2bit;在200MHz的系统时钟下实现截止频率在20Hz2MHz之间实时可调的数字滤波器,采用CIC滤波器实现数据的降采样与升采样,设计补偿滤波器解决高倍降采样产生的通带不平坦问题;同时改进CIC滤波器结构来降低其运算位宽,以减弱组合逻辑延时对系统运算速率提升的限制。3、实现波形数据的存储与传输。首先是触发模块设计,本文通过将控制负载工作状态的信号作为外部触发源,并设置可调触发延时抵消信号的变化和传输延迟,以此提高瞬变信号捕获的准确性和便捷性;设计普通存储模式和深存储模式的触发与读写控制逻辑,实现深存储模式的存储深度可在10个档位间切换的设计,其中单通道最大存储深度为100MPts;最后实现FPGA与后级模块的数据传输。通过测试和验证,本设计采集数据在5.6MHz带宽下的等效分辨率达到16bit;数字滤波器截止频率可根据用户需求在20Hz至2MHz内实时调节;每个通道的波形数据可在屏幕上稳定显示,深存储模式下存储深度可根据需要改变,最大支持每通道100M个数据点的存储。

张浩驰[5](2020)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器件综合及系统集成》文中研究说明在飞速发展的智能信息时代,迅速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对基础微波器件、集成电路及各类信息系统(例如通信、雷达、成像等)提出了愈发严苛的要求。其突出的共性技术需求表现为:器件、电路与系统的小型化和可共型化;子系统间良好的信号完整性;高集成度信道间的干扰抑制能力。然而,对于传统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而言,固有的空间导播模式、传播波长和模式互耦使得上述要求在以微带传输线(或其他常见基础传输线)为基本构型的传统器件、电路与系统中呈现出相互制约、彼此矛盾的关系,严重限制了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升。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本文从基本物理概念入手,寻求一类具有深亚波长电磁调控能力的波导传输结构,即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并深入研究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功能器件设计及相应的电路与系统集成技术方案,为构建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复杂信息系统奠定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为了系统性地阐述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的相关概念与综合技术,本文进行了如下创新性研究:1.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本文首先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传统慢波传输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形的两种结构色散曲线计算方法:一种是基于场路联合方式计算结构色散曲线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复杂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另一种是借助等效电路网络来提取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色散曲线的方案,主要适用于超薄型结构。这两种方法的理论预测结果均与相关的仿真、实验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初步建立了针对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的色散分析完整架构。2.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特殊性能及无源器件。基于上述色散分析技术,首先构建了两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具有低介质损耗特性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具有低串扰特性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上述传输结构与等宽的微带线之间的比较充分证明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的优越性能。然后以奇模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与空间波的宽角宽带转换器为例,详细阐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在设计与综合无源器件方面的应用方法,进而证明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的广阔应用前景。3.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有源器件及系统。重点研究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与有源芯片的集成技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首个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放大器与倍频器,展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强场操纵能力及其与常用半导体技术高度兼容的特性。此外,开创性地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与数字编码相结合,首次提出数字化可编程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成功实现了诸如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可重构带通滤波器、可编程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器件、以及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数字调制器等典型功能器件,为将来微波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最后,在前述有源与数字化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成功完成了亚衍射极限信号的非视距传输,验证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系统相比于传统微带系统具有更优异的通信性能。

张净植[6](2019)在《高性能射频毫米波频率源集成电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作于毫米波频段的无线射频系统具有越来越多的吸引力。作为射频系统中的关键模块,毫米波频率源是目前制约无线系统性能的瓶颈所在。本文将重点针对射频毫米波频率源集成电路所面临的高频、宽带以及低相位噪声三方面挑战,对频率源集成电路的性能提升方法进行了针对性地研究。本文首先探索直接产生毫米波频段低相位噪声信号的可能性;之后提出了超宽带注入锁定技术及相应的带宽扩展技术,实现了毫米波频段的超宽带低相位噪声信号产生;最后,研究了雷达和通信系统中的高性能频率源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可扩展多振荡器耦合版图布局技术,采用八路振荡器耦合,实现了9 dB的相位噪声改善。基于该技术,采用65 nm CMOS技术,设计了一款60 GHz压控振荡器。在1 MHz频偏处,实现了-105.5 dBc/Hz的相位噪声。2.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压器耦合的四阶负载技术,极大幅度地提高了毫米波频段注入锁定振荡器的锁定带宽。基于该技术设计了两款工作于60 GHz的注入锁定分频器,采用65 nm CMOS工艺,在功耗为1.2 mW的情况下,实现了62.9%的工作带宽。3.提出了一种基于强耦合变压器的注入电流提升技术,提升了毫米波注入锁定倍频器的输入电流幅度,进而极大幅度地提升锁定带宽。基于该技术设计了两款工作于22.4-43.2 GHz的超宽带注入锁定倍频器。采用65 nm CMOS工艺,其实现了61.8%的工作带宽,相比现有注入锁定倍频器提升了5.2倍。4.提出了一种多模式可调倍频比的倍频技术,使用低频窄带信号输入,产生毫米波超宽带信号输出,实现了毫米波频率源带宽展宽效应。采用65 nm CMOS工艺,设计了两款超宽带多模式倍频器。一款采用乘3.5、乘4.5和乘5.5的可调倍频比,在仅需要6.2-8.0 GHz(25.3%带宽)的输入信号情况下,实现了21.7-41.7GHz(63.1%带宽)的超宽带正交信号产生。另一款采用乘5和乘7的可调倍频比,在输入信号为4.3-5.8 GHz(32.0%带宽)时,能够产生22.4-40.6 GHz(57.8%带宽)的超宽带输出信号。5.将高性能频率源应用于雷达和通信系统中。采用180 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工作于24 GHz频段单发双收雷达芯片。此外,采用65 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工作于39 GHz频段的通信双路接收芯片和双路发射芯片。

崔鹏飞[7](2018)在《飞秒脉冲互相关绝对长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航空航天装备等为代表的大型精密机械装备制造是先进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大尺度、高精度的制造要求需要不断发展的高性能测长新方法来与之匹配。激光一直是长度测量的重要有力工具,光源技术的进步对测长研究具有显而易见的推动作用。飞秒光学频率梳是21世纪新兴脉冲激光光源,具有脉宽超短、光谱稳定、频率成分丰富及可溯源等诸多优点,为高精度绝对测长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本文利用飞秒光学频率梳研究可满足工业制造应用需求的高性能激光测长新方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重点探究若干限制飞秒脉冲互相关绝对测长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详细分析并建模仿真了飞秒脉冲一阶互相关及二阶互相关模型,研究色散导致的影响并提出不同测长应用下的互相关探测选择策略;分析了机械运动导致的互相关信号采样误差,并提出基于干涉条纹的信号补偿方法;研究了扫描重复频率的光学采样法测长原理,并实验验证了上述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当前先进制造对精密长度测量需求及传统测长技术局限,阐述了飞秒光学频率梳的背景、基本性质及应用于测长研究优势,归纳概括飞秒光学频率梳测长研究现状。2.研究飞秒脉冲互相关基本原理,建立一阶互相关及二阶互相关数值模型,研究色散对飞秒脉冲传输及互相关信号影响,提出不同应用下互相关探测选择策略。3.研究基于互相关信号的飞秒脉冲对准技术,比较希尔伯特变换法与高斯曲线拟合法效果,分析机械运动对互相关信号采样影响并提出补偿方法,最后分析扫描参考臂的飞行时间法测长性能。4.为提高测量效率,研究扫描重复频率的光学采样法测长原理,分析测长系统中各环节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并提出结合光电振荡原理的长光纤参考臂稳定方法及系统设计方案。5.搭建实验平台,以扫描参考臂的飞行时间测长原理构建不确定度优于微米的1.5 m长度基准尺;以扫描重复频率的光学采样法测长原理在绝对光程差约1500 m处进行22 mm连续绝对测长,测量不确定度在微米量级。

陈冬冬[8](2018)在《高性能模块化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现场的大范围使用,电气自动化水平和电力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的日益严重。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SAPF)作为电能质量治理的主要装置之一,近年来在大量工业现场投入使用,但随着工业现场电能质量问题的复杂化,对SAPF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模块化SAPF以其可靠灵活扩容的特点也在目前谐波量大量增加的工业现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研制更高性能,更高可靠性的模块化SAPF系统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SAPF的高性能和模块化技术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谐波检测环节作为SAPF控制的第一个环节,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 SAPF的性能。本文对SAPF常采用的滑窗离散傅里叶(SDFT)谐波检测算法为研究对象,对其离散传递函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了 SDFT算法存在的延时长、稳定性差的根本原因分别来自与SDFT算法中包含的梳状滤波器环节和特征频率谐振器环节。针对梳状滤波器,本文通过重新配置梳状滤波器方式,将无用的零点移出,提高了 SDFT的动态性能,同时,通过旋转零点的方式,使梳状滤波器零点移至指定频率处。针对SDFT算法存在的稳定性问题,本文将特征频率谐振器含旋转因子的极点通过预旋转的方式,移至实数1处,使数字化特征频率谐振器时,不再存在量化误差,从而消除SDFT的稳定性问题。接着针对三种特征负载,详细设计了对应的改进SDFT谐波提取算法。最后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的改进SDFT算法的有效性。针对SAPF控制系统最重要的谐波跟踪环节,本文引入重复控制作为电流环的控制策略。关注到重复控制内模发生器存在的1个周波延时的固有缺陷,本文利用对内模发生器极点重新配置的方式,提出了内模发生器的通用改进方法,进而提出了可灵活配置的通用快速重复控制设计方法。随后深入分析改进后的快速重复控制器的稳定性、谐波跟踪能力、误差收敛速度等性能,并基于分析结果,利用重复控制典型的嵌入式结构,设计了 PI+重复控制的双环控制结构,并给出了详细的通用快速重复控制的补偿环节设计方法。接着,针对三种典型的谐波负载,分别详细设计了其对应的快速重复控制器,给出了其数字实现方式。最后,设计了不同负载情况的工况的实验条件,完成了对应的快速重复控制器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了本文所提的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当SAPF工作时,直流侧不可避免的存在波动,这种波动将影响SAPF的补偿性能。因此,本文对SAPF补偿各种不同谐波、无功、不平衡时直流侧存在的波动,进行了统一的数学建模,推导了 SAPF在所有补偿情况下的直流侧波动模型。为消除直流侧波动对SAPF补偿性能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直流侧波动吸收电路。通过详细的硬件和控制器设计,将SAPF直流侧波动量吸收至直流侧波动电路上,从而消除了 SAPF上的直流侧波动。而针对三相四线制三电平SAPF存在的上下电容不均压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线电流与不均压量间的数学模型,引出了基于正负电平占空比的均压因子。通过调制波计算整个周期内的均压因子,从而计算了均压所需的均压电流。将计算所得的均压电流加入控制环,消除了上下电容不均压的问题。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直流侧波动吸收和直流侧均压控制分别设计了对应的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在完成了以上提高单模块SAPF性能的技术后,本文针对模块化并联SAPF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模块化并联SAPF系统的诺顿等效电路,发现系统中各个模块与电网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为降低耦合程度,必须使每个模块的软硬件参数尽量一致。进一步的,当每个模块的软硬件参数一致的情况下,分析模型发现电网阻抗对系统中每个模块来说都增大了,增加的倍数与系统中的模块数相同。从而,本文给出了系统中模块数量的限制条件,确保了系统中每个模块都能在电网阻抗放大效应下正常工作。根据模块化并联SAPF系统的数学模型,本文设计了一种系统集中控制策略,通过上位机统一控制系统中每个模块,并在集中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保证各个模块一致性的负载采样方案和基于平均值均压系数的均压控制方案。同时,为了保证SAPF每个模块运行在自身容量范围内,保证可靠性,提出了一种复合限流控制方法,通过灵活运用比例限流和截断限流的优点,将限流所带来的风险和畸变降到最低。最后,在研制的三模块并联SAPF系统中,通过了本文提出方法的验证。

赵磊[9](2016)在《基于Prony的谐波间谐波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系统中非线性负荷的广泛使用,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给电网和电力用户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电网的谐波、间谐波问题引起社会很大的关注。为了更好地监测、改善电网的电能质量,寻找更有效的电能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广泛采用的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其中研究了p-q坐标系,ip-iq坐标系,d-q坐标系法的谐波检测方法。并通过构造信号源,对ip-iq法,d-q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了两者均能在电压畸变情况下有效检测谐波电流,其中d-q法在三相不对称情况中具有更高的相位检测精度。针对离散傅里叶变换中存在的频谱泄漏、栅栏效应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非同步采样结果,阐述了其产生的原理。研究了加窗算法对于改进频谱泄漏的作用,并通过仿真比较各种加窗函数的主瓣宽度以及旁瓣衰减速率,提出汉宁窗对于抑制频谱泄漏现象效果最佳。通过仿真研究了补零法对于改善FFT变换的作用。针对传统傅里叶变换在非同步采样条件下存在频谱泄漏,以及谐波和间谐波在分析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准同步-梳状滤波器分离-Prony谱分析算法(QS-Prony)。该算法首先使用基于频移算法的准同步采样技术,通过构造同步采样序列,实现非同步采样信号的准同步化。为了避免信号中谐波、间谐波之间的互扰问题,对频移后的准同步序列使用梳状FIR陷波型滤波器近一步分离。随后采用Prony谱分析法,使用指数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拟合采样数据,并提取信号的频率、幅值、相位等特征量。在不同强度的噪声干扰环境下对比验证了加窗插值FFT算法(WI-FFT)、准同步-梳状滤波器分离-加窗插值FFT算法(QS-WI-FFT)、准同步-梳状滤波器分离-Prony谱分析算法(QS-Prony)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QS-Prony法可以有效解决非同步问题,有效避免了谐波、间谐波之间的互扰,并且相比FFT算法具有较高的频率分辨率。以FPGA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下位机信号采集电路,包含电流、电压互感器选型,输入级电路设计、前置放大电路设计以及AD转换电路设计与功能验证。采用ADS8364这款16位6通道同步采样数模转换芯片。针对上位机算法中,Prony谐波检测算法对噪声敏感的特性,在硬件设计中创新性地对电路的抗噪性能进行了优化处理。设计了FPGA的程序模块,并采用独热码设计了三段式AD采样程序。搭建了基于LabVIEW的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系统主要包括:实时波形显示模块,有效值、功率检测模块,谐波检测模块。其中谐波检测模块采用基于Prony的准同步采样算法,可显示1到30次谐波含量。然后通过测试实地电网信号,与日置3196电能质量测试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电压、电流、功率测量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检测精度,但日置3169明显受到频率分辨率的限制,难以精确地检测出间谐波值,而本测试系统可以较精确地检测出各次间谐波值。

王天鹤[10](2015)在《精细多波长光源及连续光频率梳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宽范围线性扫频光源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它们是高分辨率激光雷达成像(No.61471256)和高分辨率实时光谱分析仪中的核心关键技术,本论文的工作更多的是应用于高分辨率实时光谱分析仪中,为了在大范围内实现多波长并行扫频技术,该系统对多波长光源有更苛刻的要求,本论文采用了多项有创新的技术,使得多波长光源的各项指标有大幅度提高和改进,为项目的整体研究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主要内容:1.综述了各种多波长光源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阐述了精细多波长光源在两个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一个是Tbit/s传输速率的高速光通信系统,另一个是超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仪,在这些系统中均采用了窄线宽,宽光谱范围,相邻波长频率间隔在10GHz量级的连续精细多波长光源及光频率梳。2.高速时分复用通信系统需要幅值平坦、高重复频率的脉冲光源,常规的主动锁模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脉冲光源,但是需要高频电信号;有理数谐波锁模技术可以用低频电信号产生高重复频率的光脉冲序列,但是光脉冲幅值不平坦。本文用低重复频率的方波电信号成功实现了高重复频率的锁模脉冲输出,得到了幅值平坦的光脉冲序列,其幅值起伏差异减小了两个数量级,实现了最高重复频率为15.7GHz的5阶平坦的有理数谐波锁模脉冲,且脉宽减小一倍,为16.2ps。3.为了克服多波长激光器输出的多波长激光线宽较宽的缺点,我们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结构简单的全光系统,该系统可以将多波长激光器的线宽从MHz量级窄化到10 kHz。多波长激光的线宽窄化了600多倍,同时噪声强度降低了20 dB,在10 nm范围内,有8个单纵模波长的线宽同时窄化到10 kHz。4.针对多波长光源技术中的光谱覆盖范围小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将法布里-珀罗激光器作为连续多波长种子源,用色散平坦的高非线性光纤将种子光源的3dB光谱覆盖范围扩大了5倍,达到了17.6nm,6db谱宽达到40nm。该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在宽光谱范围内实现连续光的窄线宽光频率梳,与脉冲光的光频梳相比,没有色散展宽问题,应用时不需要色散补偿。5.由于增益介质的烧孔效应限制,在原理上限制了密集多波长技术的发展,本文采用光纤受激布里渊效应作为增益机制,从而在原理上避开了烧孔效应,不仅得到了频率间隔为10 GHz的19个波长的输出,而且这些多波长可以在28.5nm范围内(1543 nm到1571.5nm)实现同步、连续调谐。

二、梳状谐波发生器的失效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梳状谐波发生器的失效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能质量治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并联型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的理论研究
    2.1 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数学模型
    2.2 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谐波检测算法
    2.3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并联型三电平NPC型电能质量治理装置PWM调制策略研究
    3.1 传统三电平NPC变换器SVPWM调制策略
    3.2 三电平NPC变换器简化SVPWM调制算法
    3.3 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控制策略研究
    4.1 PI+重复控制串联控制策略研究
    4.2 PI+重复控制串联复合控制器设计
    4.3 PI+快速重复控制串联控制策略研究
    4.4 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研究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系统整体设计框图
    5.2 硬件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接触精密测量的应用场合
        1.2.1 半导体加工
        1.2.2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1.2.3 微位移平台定位
        1.2.4 设备监测
        1.2.5 光学望远镜的主镜拼接
    1.3 非接触精密位移传感器
        1.3.1 光学位移传感器
        1.3.2 线性编码器
        1.3.3 电容与电涡流传感器
    1.4 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1.4.1 量程和非线性
        1.4.2 分辨率与动态范围
        1.4.3 温度稳定性
    1.5 高精度ECDS的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1.7 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ECDS的基础理论和系统设计
    2.1 ECDS的相关理论
        2.1.1 电涡流效应与集肤效应
        2.1.2 ECDS的工作原理
        2.1.3 ECDS的基本模型
        2.1.4 ECDS的分析方法
    2.2 ECDS的基本信号处理电路
        2.2.1 调幅与调频法
        2.2.2 相位法
        2.2.3 交流电桥法
    2.3 ECDS的基本探头设计
        2.3.1 探头的测量形式
        2.3.2 探头面形对阻抗曲线的影响
        2.3.3 线圈及设计工艺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3.1 边缘传感器的设计方案和难点
        3.1.1 边缘传感器的设计方案
        3.1.2 参数指标和设计难点
    3.2 探头的设计
        3.2.1 材料的选择
        3.2.2 整体结构设计
        3.2.3 探头结构的热仿真分析
        3.2.4 线圈和目标板的设计和制作
    3.3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3.3.1 差动电桥
        3.3.2 多通道测量系统
        3.3.3 电源的噪声抑制
        3.3.4 电路器件的老化处理
    3.4 探头的特性分析
        3.4.1 探头的阻抗特性
        3.4.2 探头的热漂移特性
    3.5 边缘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3.5.1 基本的补偿思路
        3.5.2 电路的补偿方法
        3.5.3 探头的补偿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CDS的噪声分析与分辨率的提高
    4.1 ECDS中的噪声分析
        4.1.1 差动结构的电路噪声分析
        4.1.2 电路噪声的测试与结果
    4.2 正弦信号的常用产生方法
        4.2.1 方波滤波
        4.2.2 基于移位寄存器的数字合成方法
        4.2.3 直接数字合成-DDS
    4.3 基于LC回路的噪声抑制方法
        4.3.1 正弦信号源的频谱
        4.3.2 LC带通滤波器的设计
    4.4 高分辨率位移传感器样机的设计和测试
        4.4.1 传感器的设计与标定
        4.4.2 信号源噪声对传感器的影响
        4.4.3 传感器的噪声测量和微振动响应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CDS中温度漂移的分析与补偿
    5.1 精密位移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的介绍和分析
        5.1.1 精密位移传感器的温度漂移概况
    5.2 比率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5.2.1 ADC中的比率测量
        5.2.2 LVDT中的比率测量
        5.2.3 电涡流传感器中的比率测量
        5.2.4 比率测量的误差对传感器的影响
    5.3 ECDS中电桥电路的温度漂移补偿
        5.3.1 ECDS中电桥电路的的温度漂移分析
        5.3.2 补偿通道的设计
        5.3.3 电路热漂移的自校正
        5.3.4 补偿的进一步优化
    5.4 实验设计和结果讨论
        5.4.1 测试系统的设计
        5.4.2 温度漂移测试实验
    5.5 实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采样保持可应用于ECDS的同步检幅电路
    6.1 同步解调在弱信号检测中的作用
        6.1.1 噪声与噪声带宽
        6.1.2 同步解调提高检测系统的信噪比
    6.2 基于采样保持的同步解调方法
        6.2.1 工作原理
        6.2.2 电路性能的分析
        6.2.3 多通道采样保持同步解调系统的设计
    6.3 实验设计与讨论
        6.3.1 动态特性测试
        6.3.2 谐波对比实验
        6.3.3 在ECDS中的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边缘传感器的测试标定和共焦维持实验
    7.1 边缘传感器的参数标定
        7.1.1 灵敏度和非线性
        7.1.2 分辨率、精度和重复性
        7.1.3 温度系数的标定
        7.1.4 传感器的标定结果汇总
    7.2 边缘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7.2.1 温度稳定性测试
        7.2.2 长时间稳定性测试
    7.3 LAMOST小系统共焦维持实验
        7.3.1 拼接镜共焦维持的原理
        7.3.2 测试系统的建立
        7.3.3 闭环系统验证
        7.3.4 共焦维持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3)微网逆变器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提出
    1.3 虚拟同步发电机及其运行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微网逆变器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2.3 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2.4 VSG主电路拓扑及控制器设计
    2.5 仿真验证与分析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功率解耦以及虚拟同步发电机参数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VSG控制的功率解耦策略
    3.3 虚拟同步发电机参数设计
    3.4 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虚拟同步发电机运行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离并网运行无缝切换
    4.3 多功能VSG运行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介绍
    5.2 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直流电源测试仪中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源测试相关仪器的发展现状
        1.2.2 数字滤波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DDR存储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关键指标和结构安排
        1.3.1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关键指标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直流电源测试仪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可行性分析
        2.1.1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总体架构
        2.1.2 数据处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波形实时处理方案分析
        2.2.1 等效分辨率提高原理及方案
        2.2.2 多速率信号处理原理及方案
    2.3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数据存储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波形实时处理方案设计
    3.1 等效分辨率提高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1 滑动平均滤波器的设计
        3.1.3 等效分辨率提高的效果仿真
    3.2 通道数据校准模块的设计
    3.3 多速率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3.3.1 多速率数字滤波器的总体框架
        3.3.2 数据的降采样与升采样处理
        3.3.3 通带补偿滤波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流电源测试仪的数据存储与传输方案设计
    4.1 触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1 触发模块设计的需求分析
        4.1.2 触发模块的实现
    4.2 基于FIFO的普通存储模块的设计
    4.3 深存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深存储模块的整体架构
        4.3.2 深存储模块的读写控制逻辑设计
        4.3.3 深存储模块的时基抽点规划
    4.4 FPGA与 ARM的传输接口设计
        4.4.1 FSMC接口设计
        4.4.2 FPGA与 STM32 间的数据传输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测试及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波形实时处理方案的测试及验证
        5.2.1 等效分辨率提高模块的测试及验证
        5.2.2 通道校准模块的测试及验证
        5.2.3 数字滤波模块的测试及验证
    5.3 数据存储系统的测试及验证
        5.3.1 触发模块的测试及验证
        5.3.2 深存储模块的测试及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器件综合及系统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2 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2.1 表面等离激元简介
        2.2.2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模式的定义
        2.2.3 基于结构色散曲线的定量判别法
    2.3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结构色散分析方法
        2.3.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近场测试方法
        2.3.2 场路联合方法
        2.3.3 等效电路拓扑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特殊性能及无源器件
    3.1 引言
    3.2 解决传输性能对板材的依赖性
    3.3 解决电磁信号干扰与小型化之间的矛盾
    3.4 奇模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到自由空间波的宽角宽带转换器设计
        3.4.1 奇模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特性与场分布
        3.4.2 过渡结构设计
        3.4.3 仿真与实验证明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有源器件及系统
    4.1 引言
    4.2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有源器件
        4.2.1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放大器
        4.2.2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倍频器
    4.3 数字化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可编程系统
        4.3.1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可重构带通滤波器
        4.3.2 可编程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4.3.3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数字调制器
        4.3.4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无线通信系统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性能射频毫米波频率源集成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贡献与创新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低相位噪声毫米波振荡器研究
    2.1 振荡器相位噪声分析
    2.2 耦合式低相位噪声振荡器
    2.3 相位噪声恶化分析
    2.4 低相位噪声八核振荡器设计
        2.4.1 低相位噪声八核振荡器电路设计
        2.4.2 低相位噪声八核振荡器测试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宽锁定范围注入锁定技术研究
    3.1 注入锁定
    3.2 锁定范围
    3.3 高阶变压器负载
    3.4 基于变压器负载的注入锁定振荡器设计
    3.5 超宽带注入锁定分器设计
        3.5.1 注入锁定分频器电路设计
        3.5.2 注入锁定分频器低功耗技术
        3.5.3 注入锁定分频器电路实现和测试结果
    3.6 小结
第四章 超宽带注入锁定倍频器研究
    4.1 注入电流分析
        4.1.1 注入电流引起的锁定范围限制
        4.1.2 传统注入锁定倍频器中的注入电流
    4.2 注入电流提升技术
        4.2.1 注入电流提升变压器
        4.2.2 等效电流提升增益
    4.3 注入锁定倍频器电路实现
        4.3.1 六阶变压器负载
        4.3.2 差分倍频器电路设计
        4.3.3 正交倍频器电路设计
    4.4 芯片测试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带宽扩展技术的多模倍频式频率源研究
    5.1 宽带多模倍频式频率源系统架构
    5.2 宽带多模倍频式频率源电路实现
        5.2.1 谐波混频器和多倍频比注入锁定倍频器
        5.2.2 注入锁定放大器
        5.2.3 CML分频器
    5.3 宽带多模倍频式频率源测试结果
    5.4 高谐波抑制多模倍频式频率源电路设计
    5.5 高谐波抑制多模倍频式频率源测试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高性能射频毫米波频率源系统应用
    6.1 通信多通道相控阵芯片
        6.1.1 收发机芯片架构
        6.1.2 本振电路结构
        6.1.3 测试结果
    6.2 雷达多通道收发机芯片
        6.2.1 收发机芯片架构
        6.2.2 测试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7)飞秒脉冲互相关绝对长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飞秒光学频率梳
    1.3 飞秒光学频率梳测长研究现状
        1.3.1 基于时域特性的绝对长度测量
        1.3.2 基于频域特性的绝对长度测量
        1.3.3 本研究方向及关键问题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飞秒脉冲互相关信号分析
    2.1 互相关基本原理
        2.1.1 一阶互相关模型
        2.1.2 二阶互相关模型
    2.2 色散对互相关信号影响
        2.2.1 色散介质中飞秒脉冲传输特性
        2.2.2 色散后一阶互相关信号分析
        2.2.3 色散后二阶互相关信号分析
    2.3 互相关探测的比较与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互相关信号的飞秒脉冲对准技术研究
    3.1 希尔伯特变换对准法研究
        3.1.1 解包络方法
        3.1.2 对准效果及噪声影响
    3.2 曲线拟合对准法研究
        3.2.1 拟合函数分析
        3.2.2 对准效果及噪声影响
    3.3 基于干涉条纹的信号补偿方法
        3.3.1 信号采样非均匀性分析
        3.3.2 信号补偿方法
        3.3.3 干涉条纹间隔分析
    3.4 飞秒脉冲对准技术在测长中应用
        3.4.1 扫描参考臂的飞行时间测长原理
        3.4.2 N值解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扫描重复频率的光学采样法测长研究
    4.1 基本原理分析
        4.1.1 采样测长原理
        4.1.2 采样性能分析
        4.1.3 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于光电振荡原理的长光纤稳定方法
        4.2.1 光电振荡基本原理
        4.2.2 长光纤稳定方法
    4.3 系统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度测量实验与不确定度分析
    5.1 实验验证平台
    5.2 扫描参考臂的飞行时间测长实验
        5.2.1 实验系统
        5.2.2 信号补偿方法验证
        5.2.3 绝对测长实验
        5.2.4 不确定度分析
    5.3 扫描重复频率的光学采样法测长实验
        5.3.1 实验系统
        5.3.2 重复频率扫描精度验证
        5.3.3 长光纤稳定实验
        5.3.4 绝对测长实验
        5.3.5 不确定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高性能模块化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术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谐波问题的产生和危害
        1.1.3 谐波的标准和治理
    1.2 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
        1.2.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分类和典型拓扑结构
    1.3 高性能模块化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关键技术
        1.3.1 谐波电流检测技术
        1.3.2 电流跟踪控制技术
        1.3.3 直流侧电压控制技术
        1.3.4 多模块并联系统控制技术
    1.4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改进型滑窗离散傅里叶的快速谐波提取算法
    2.1 滑窗迭代傅里叶变换SDFT
    2.2 SDFT的改进
        2.2.1 梳状滤波器的改进
        2.2.2 特征频率谐振器的改进
    2.3 改进SDFT谐波提取算法的实现
        2.3.1 6k+1次SDFT的谐波提取实现
        2.3.2 6k±1次SDFT的谐波提取实现
        2.3.3 2k+1次SDFT的谐波提取实现
    2.4 实验验证
        2.4.1 6k+1次SDFT谐波提取实验
        2.4.2 6k±1次SDFT谐波提取实验
        2.4.3 2k+1次SDFT谐波提取实验
        2.4.4 选择性谐波补偿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灵活配置的通用快速重复控制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重复控制的原理
        3.2.1 内模原理
        3.2.2 内模发生器对重复控制性能的影响
    3.3 重复控制的改进
        3.3.1 快速重复控制内模发生器
        3.3.2 通用的mk+i快速重复控制内模
        3.3.3 通用的快速重复控制
    3.4 通用快速重复控制性能分析
        3.4.1 通用快速重复控制的改进
        3.4.2 误差收敛分析
    3.5 双环重复控制系统设计
        3.5.1 控制对象建模
        3.5.2 重复控制补偿环节设计
        3.5.3 加入补偿环节后双环控制器的性能
    3.6 不同负载条件下的SAPF控制系统设置
        3.6.1 静止坐标系下6k+1快速重复控制
        3.6.2 分相控制的6k±1快速重复控制
        3.6.3 分相控制的2k+1快速重复控制
    3.7 实验验证
        3.7.1 静止坐标系下6k+1快速重复控制实验验证
        3.7.2 分相控制6k±1快速重复控制实验验证
        3.7.3 分相控制2k+1快速重复控制实验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直流侧优化设计及其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SAPF直流侧电压波动分析
        4.2.1 基于能量平衡的直流侧波动计算
        4.2.2 直流侧电流波动对输出电流的影响
    4.3 SAPF直流侧波动补偿电路设计
        4.3.1 直流侧波动吸收电路参数设计
        4.3.2 波动吸收电路控制策略
    4.4 SAPF直流侧均压控制
        4.4.1 直流侧均压模型
        4.4.2 直流侧均压策略
    4.5 实验验证
        4.5.1 直流侧补偿吸收电路实验验证
        4.5.2 直流侧均压策略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块化并联SAPF系统建模及其控制策略
    5.1 模块化SAPF系统模型
        5.1.1 单模块SAPF建模
        5.1.2 多模块并联SAPF系统模型
    5.2 模块化SAPF系统谐振特性分析
    5.3 模块化并联SAPF系统的集中控制策略
    5.4 模块化SAPF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5.4.1 负载电流采样
        5.4.2 均流控制
        5.4.3 限流保护
    5.5 实验验证
        5.5.1 三模块并联SAPF系统稳态实验
        5.5.2 三模块并联SAPF系统动态实验
        5.5.3 模块限流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装置图片
附录2: 科研成果

(9)基于Prony的谐波间谐波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现有谐波间谐波检测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谐波检测方法研究与仿真
    2.2 傅里叶变换方法
    2.3 傅里叶方法存在的问题
    2.4 傅里叶方法的改进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Prony的准同步谐波、间谐波检测算法
    3.1 频移算法的数学原理
    3.2 梳状FIR滤波器的设计
    3.3 Prony谱分析算法原理
    3.4 基于Prony的准同步采样谐波、间谐波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FPGA核心处理单元
    4.2 电源模块设计
    4.3 模拟量输入级电路
    4.4 辅助频率测量电路硬件设计
    4.5 A/D采集电路设计
    4.6 电路低噪声优化设计
    4.7 FPGA逻辑设计综合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LabVIEW的系统软件设计
    5.1 LabVIEW程序及界面设计
    5.2 系统实验分析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精细多波长光源及连续光频率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细多波长光源的背景介绍
        1.1.1 应用于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多波长光源
        1.1.2 应用于超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仪的精细多波长激光源
    1.2 多波长光源的现阶段研究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1.2.1 级联相位调制器和强度调制器调制窄线宽光
        1.2.2 通过SSB调制器循环移频实现多波长光源
        1.2.3 分布反馈式激光器阵列
        1.2.4 光纤光栅选择波长最终实现多波长输出
        1.2.5 光纤激光腔中插入梳状滤波器输出多波长激光
        1.2.6 半导体增益介质插入梳状滤波器输出多波长激光
        1.2.7 受激布里渊掺铒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概况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有理数谐波锁模脉冲幅值的均匀化
    2.1 有理数谐波锁模的介绍及应用
        2.1.1 有理数谐波锁模脉冲幅值优化的研究现状
        2.1.2 射频方波驱动实现锁模脉冲幅值均衡化
    2.2 射频方波调制实现锁模脉冲幅值均衡化原理
    2.3 有理数谐波锁模脉冲幅值均衡化的实验
        2.3.1 方波调制有理数谐波锁模的实验装置
        2.3.2 马赫曾德电光强度调制器电光调制透射曲线
    2.4 方波调制有理数谐波锁模实验结果分析
        2.4.1 低频电方波调制下幅值均衡优化
        2.4.2 1GHz重复频率高频电方波调制下幅值均衡优化
        2.4.3 3.125GHz重复频率高频电方波调制下幅值均衡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波长激光器同时窄化线宽技术的研究
    3.1 窄线宽多波长光源的引言介绍
        3.1.1 单波长激光器的线宽窄化技术
        3.1.2 多波长光源同时窄化线宽
    3.2 多波长光源窄化线宽的原理
        3.2.1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过程及其增益谱
        3.2.2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阈值
        3.2.3 延时自外差法测量多波长光源的线宽
    3.3 窄化多波长光源的线宽方案
        3.3.1 窄化多波长光源的线宽的实验装置
        3.3.2 窄化多波长光源线宽方案的原理分析
    3.4 窄化多波长光源的实验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四波混频和级联四波混频的时域上连续宽光谱光频率梳的研究
    4.1 光频率梳的背景介绍
        4.1.1 光频率梳的应用领域
        4.1.2 时域上脉冲的光频梳的产生方法
        4.1.3 时域上连续的窄线宽光频梳
        4.1.4 产生连续的单纵模窄线宽光频梳的条件
    4.2 多波长光源展宽和时域上连续光频率梳产生原理
        4.2.1 四波混频的起源及产生条件
        4.2.2 四波混频中信号光和闲频光的解析解
        4.2.3 高非线性光纤中的相位匹配技术
        4.2.4 光纤材料色散对相位匹配的影响
        4.2.5 高非线性光纤中的级联四波混频
    4.3 时域上连续光频梳的结果分析
        4.3.1 实现时域上连续宽光谱光频率梳(多波长)的实验装置
        4.3.2 经过标准高非线性光纤得到的光频率梳结果分析
        4.3.3 色散平坦光纤得到的光频率梳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邻波长间隔为GHz量级的多波长激光的研究
    5.1 波长间隔为GHz量级的多波长光源的应用
        5.1.1 10GHz量级波长间隔的多波长光源的应用范围
        5.1.2 产生GHz量级窄波长间隔的多波长光源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5.2 DFB激光器为信号光源实现受激布里渊散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
        5.2.1 受激布里渊散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的实验装置
        5.2.2 低功率种子信号多波长激光输出结果及分析
        5.2.3 种子信号功率对多波长激光输出的影响
        5.2.4 高功率种子信号多波长激光输出结果及分析
        5.2.5 种子信号功率和放大功率的优化选择
    5.3 受激布里渊散射多波长激光的可调谐性
    5.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梳状谐波发生器的失效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型三电平电能质量治理装置控制策略研究[D]. 王选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涡流式边缘传感器精密调理电路的研究[D]. 赵国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微网逆变器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技术研究[D]. 刘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直流电源测试仪中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实现[D]. 张隽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原理、器件综合及系统集成[D]. 张浩驰. 东南大学, 2020(01)
  • [6]高性能射频毫米波频率源集成电路研究[D]. 张净植.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飞秒脉冲互相关绝对长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崔鹏飞. 天津大学, 2018(06)
  • [8]高性能模块化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陈冬冬. 浙江大学, 2018(04)
  • [9]基于Prony的谐波间谐波检测方法和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赵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10]精细多波长光源及连续光频率梳的研究[D]. 王天鹤. 天津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梳状谐波发生器故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