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现状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现状

一、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曾启峰[1](2021)在《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验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肥胖各项指标如体质量、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外周血相关内分泌激素如瘦素(Leptin)、胰岛素(INS)的影响以及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肥胖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将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埋线组30例、西药组30例;埋线组根据三焦辨证分型后以基础穴方(双侧肺俞、脾俞、三焦俞、膀胱俞、天枢和单侧血海、足三里以及命门、膻中、中脘、气海穴)随证加减穴位行埋线治疗,每15天1次,6次为1疗程;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起始每日2次,每次餐前口服1片,约一周后,可加至每日3次,每次1片,90天为1疗程。干预治疗结束前后,均对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及Leptin、INS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肥胖各项指标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一月后的随访情况以判断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58例完成实验,其中埋线组28例,西药组30例。(1)各项指标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WC、WHR均较治疗前减小,说明两种治疗方式都能改善肥胖指标,两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P<0.05,提示埋线减肥效力优于西药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eptin、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均P<0.05),提示两种方法都对肥胖患者Leptin、INS水平具有影响作用,两组间治疗后组间比较均P<0.05,说明在本实验中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Leptin、INS水平的影响作用会比西药二甲双胍肠溶片更明显。本实验对受试肥胖患者进行BMI指数与瘦素、胰岛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瘦素、胰岛素水平均与BMI呈正相关,两组分别以BMI差值为因变量,瘦素差值、胰岛素差值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P<0.05),最终发现两组纳入模型的两个变量均P<0.05,说明瘦素、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会对BMI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3)BMI反弹情况:埋线组BMI反弹3例,西药组BMI反弹11例,两组BMI反弹率经卡方检验比较,P=0.01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埋线治疗较西药治疗更不容易出现BMI反弹。结论: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和西药(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治疗肥胖,但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疗法的减肥效力更为突出,并且埋线减肥在长效治疗、巩固疗效方面较西药治疗会更具优势,这可能是因为穴位埋线良性调节了瘦素及胰岛素水平,改善了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机制从而达到了减肥目的。

李丹萍[2](2021)在《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针灸学》统编教材是我国针灸教育中影响最大的规划教材,它建立了系统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的理论框架结构,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针灸学科知识体系。刺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重要桥梁之一,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项注重实践运用的技术。通过检索“针灸”、“教育”、“教材”、“教学”、“刺法”和“知识体系”等关键词,发现近年来学界对针灸教育多有关注,文献研究纵贯古今,内容或多或少地谈到了刺法,但是全面深入地研究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的成果尚缺。本文旨在探讨《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理论和应用的特点,通过对统编教材以前的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框架、应用特点和知识内容等的考察,重点分析《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层级结构、刺法定义和刺法种类的改变,结合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和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刺法部分的比较,探讨教材中刺法部分的理论与应用特点。本研究首先回顾《针灸学》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包括古代针灸学教材、民国时期针灸学教材和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由于三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差异较大,对针灸学教材的规定也不一致,特别是从古代正式有医学教育机构开始到民国时期,历时弥久,医籍繁多,民国时期运用于学校教学的针灸医籍通过筛选亦有二十余种,20世纪50年代虽然仅有十年,但由于尚未有全国统一的针灸学教材,故而各地不同的教材版本数量也不在少数。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分别确定三个时期的教材,古代针灸学教材有《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医宗金鉴》等;民国时期一共确定21部针灸学教材,以东方针灸学社出版的《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和澄江学派编写的教材为主;20世纪50年代共搜集到10部针灸学教材,前期以《新针灸学》为要,后期则是1957年版《针灸学》为主。其次介绍国家规划的统编教材,包括《针灸学》教材和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第二章对统编教材以前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的刺法部分进行梳理,从教材编写的背景出发,分析刺法的知识框架、概念定义和内容特点。古代针灸学教材中,《内经》奠定了刺法的基本理论;《难经》重视针刺手法;《甲乙经》进一步构建了针灸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了针治部位;《圣济总录》在元代作为针科的考试用书;《医宗金鉴》是清朝的官定教材,书中的《刺法心法要诀》是为刺法专篇。民国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理念相继传入我国,刺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吸收了西方医学和汉译日本医籍的精粹,针灸学教材重视针刺的操作技术,以毫针为要,重视腧穴解剖,发扬各具特色的针刺手法。20世纪50年代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新针灸学》延续民国的科学风潮,试以新的针灸知识体系踏上“科学针灸”的道路,刺法也在民国针灸学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针灸取得疗效的原理;后期则是顺应“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对针灸刺法的理论与应用重新转向传统,以纯粹的中医理论体系解释针灸刺法。第三章重在研究历版《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梳理教材中刺法的层级结构、刺法的概念定义和刺法种类的变化,探讨当代刺法理论与应用的特点。从层次结构看毫针刺法占据了刺法部分的主流地位;刺法定义的表述体现了针治工具从单一到多元,针治部位不再局限于腧穴的理论特点;刺法种类在教材的发展进程中整体上呈现不断丰富的趋势,不过也有部分刺法退出了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第四章分析比较统编分化教材《刺法灸法学》中的刺法部分与《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异同。从知识框架看,关于总论部分和毫针刺法的层级结构几乎一致,此外,层级设置上更加重视手法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的技术考核。刺法定义的变化与刺法的种类相互影响,不同针具种类的丰富,结合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光、电、磁等刺激的方式结合传统针刺理论形成新疗法广泛运用于临床。相较而言,《刺法灸法学》(或《针法灸法学》)是《针灸学》刺法部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第五章论述针灸学教材对外交流中刺法的发展,并联系《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体系作比较。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内容主要摘自《针灸学》统编教材,包括毫针刺法和其他临床常用的刺法,如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等,通过梳理发现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的刺法知识体系主要化裁于《针灸学》统编教材。不同时期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对现代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的理论知识框架时有一定的参考和价值。综合对古代、民国、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现代统编教材《针灸学》和《刺法灸法学》教材,以及对外交流的针灸学教材中刺法部分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研究《针灸学》统编教材中刺法部分的规范性、系统性,继而探讨针灸学教材中刺法的理论与应用特点。

卜筱梅[3](2021)在《“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评价“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法与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差异,初步形成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技术规范,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GAD(肝郁气滞型)患者66例,结合临床实际,按照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各33例。两组均基于“疏肝调神”理论选穴:百会、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心俞(双)、肝俞(双)。针刺组每次留针30min,3次/周,共24次;埋线组使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埋线治疗,1次/2周,共4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变化,并依据HAMA减分率评价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有效率77.42%;埋线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4.37%。两种疗法疗效相当(P>0.05)。(2)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两组间治疗后相比,两种疗法对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相当(P>0.05)。(3)两组HAMA总分、各分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HAMA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GAD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对改善患者焦虑程度方面效果相当。进一步对比HAMA 14个分项,针刺组和埋线组在13个分项的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仅“害怕”一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焦虑情绪与躯体焦虑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埋线组在改善“焦虑情绪”“失眠”2项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4)STAI积分比较STAI分为SAI(状态焦虑)和TAI(特质焦虑)两部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AI、TAI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治疗后两组相比,两种疗法在改善状态及特质焦虑方面效果相当(P>0.05)。(5)SAS积分比较两组SAS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焦虑症状。(6)和针刺组相比,埋线组的治疗频次和花费时间更少,支出医疗费用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针刺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25%;埋线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7%,埋线组复发率显着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1)“疏肝调神”针刺法和埋线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均有较好疗效,均可显着改善患者(肝郁气滞)的中医证候表现,显着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及躯体性焦虑程度,降低患者状态性焦虑及特质性焦虑程度;其中“疏肝调神”埋线法对HAMA量表分项指标“焦虑情绪”和“失眠”的改善程度优于针刺法,其复发率更低。(2)穴位埋线的治疗频次、花费时间及治疗费用低于针刺治疗,具有效优、价廉的优势。

黄河银[4](2020)在《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验证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否可靠?(2)在该模型中,“鼻-脑”轴的通路是否存在?如何定位与定性?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步调一致?(3)如果不选迎香穴埋线,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埋线,是否也能有疗效?(4)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可以逆转?具体疗效如何?是否已经过度治疗?是否还需继续治疗?(5)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记录Ig E和IL-4的浓度,明确海马区的OX-42是否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NKB是否会在鼻黏膜出现免疫反应?TLR-2是否能在海马区出现阳性表达?借此填补以往学者的空缺。方法:(1)分组:购置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A组为埋线组(先造模后埋线),B组为模型组(只造模不埋线),C组为空白组(不造模不埋线)。(2)烟熏:自制烟熏造模箱和烟熏艾条。每次烟熏时,用2根灸条插在纸箱侧壁的小孔上。烟熏箱内每次只放6只大鼠,每次烟熏30分钟。每天熏2次,至少间隔3小时。连熏14天。(3)致敏:(1)基础致敏。用卵清蛋白致敏液对AB两组行“五点注射法”,隔日1次,共5次。在基础致敏阶段需要持续烟熏造模,1日熏2次。(2)强化致敏。AB两组每天滴鼻1次,每个鼻孔滴3滴。滴鼻30分钟后开始雾化,每天雾化1次,每次雾化45分钟。共7天。(3)维持致敏。强化致敏结束后,次日即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共3周,期间要对A组持续滴鼻致敏。B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4)穴位埋线: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选择百会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用规格为0.9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在针尖处插入长度为3~5 mm的000号羊肠线。快速刺破皮肤,伴随着落空感再深入5 mm左右,到达皮下和肌肉之间的最佳埋线处。埋线时间为3周,期间每3日1次用酒精消毒。(5)记录行为学特征:从基础致敏的第一天开始,对三组大鼠的抓鼻、流涕、喷嚏的现象进行记录并按照标准打分。每天观察1次,每次观察30分钟,计算出各组计分的均值及标准差。(6)检验:(1)HE染色:对大鼠的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行HE染色和图像采集。(2)ELISA:取血检测Ig E和IL-4的OD均值。(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鼻黏膜的NKB和海马区的OX-42。(4)免疫荧光:同步检测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TLR-2。(7)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烟熏前后。(1)烟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烟熏后:AB两组饮食减少,饮水增多,出现躲避、抱团、埋头、闭眼、喜睡、蜷曲等气虚表现。C组正常无异。(2)致敏前后。(1)致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致敏后:AB两组出现抓鼻、揉眼、挠耳、鼻痒等症状。C组正常无异。(3)造模前后。(1)呼吸频率增幅:A组为1.73±0.16,B组为1.64±0.15,C组为1.32±0.12。PAB=0.084,PAC<0.001,PBC<0.001。(2)体重质量增幅:A组为36.13±3.52,B组为34.53±3.07,C组为42.93±3.59。PAB=0.205,PAC<0.001,PBC<0.001。(4)行为学评分之“阶段性总分”。(1)基础致敏结束后:A组为3.54±0.26,B组为3.48±0.25,C组为2.23±0.29。PAB=0.544,PAC<0.001,PBC<0.001。(2)强化致敏结束后:A组为5.27±0.29,B组为5.33±0.20,C组为1.94±0.20。PAB=0.442,PAC<0.001,PBC<0.001。(3)维持致敏结束后:A组为5.94±0.22,B组为5.07±0.23,C组为2.03±0.18。PAB<0.001,PAC<0.001,PBC<0.001。(5)行为学评分之“终点因子分”。(1)喷嚏:A组为1.89±0.22,B组为1.65±0.16,C组为0.57±0.14。(2)流涕:A组为2.00±0.15,B组为1.61±0.27,C组为0.73±0.13。(3)抓鼻:A组为2.05±0.30,B组为1.77±0.29,C组为0.68±0.16。以上各因子的两两比较均为:PAB<0.001,PAC<0.001,PBC<0.001。(6)HE染色。(1)鼻黏膜:模型组的纤毛倒伏,黏膜上皮破坏,杯状细胞高度肥大!黏膜固有层内的血管呈扩张性改变,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的杯状细胞轻至中度肥大,锥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胞核深染,变态反应减轻,免疫反应活跃。(2)肺组织:模型组的支气管纤毛水肿,甚者倒伏。小肺泡坍塌,甚者粘连。大肺泡气肿,甚者破裂。肺泡壁弹性不足,呈皱缩状态。肺泡间质可见红细胞大量浸润,提示明显充血。间质增宽,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埋线组的支气管纤毛排列不齐,肺泡弹性尚可,呈现不饱满的穹窿状。(3)海马区:模型组可见细胞明显异形,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提示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者坏死。弧形带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可见正常细胞和异形细胞并存,提示免疫反应正在发生。(7)ELISA。(1)Ig E(μg/ml):A组为3.114±0.202,B组为4.189±0.439,C组为2.295±0.303。PBC<0.001,说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PAB<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可见明显疗效。PAC<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后虽然有疗效,但机体中的变态反应仍在持续,需要延长穴位埋线的时间才有治愈的可能。(2)IL-4(pg/ml):A组为14.228±0.651,B组为18.608±2.403,C组为11.401±1.229。PAB<0.001,PBC<0.001,PAC<0.001,各自意义同Ig E。(8)免疫组化。(1)鼻黏膜的NKB(OD均值):A组为0.1895±0.0027,B组为0.2031±0.0074,C组为0.1801±0.0038。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2)海马区的OX-42(OD均值):A组为0.1728±0.0016,B组为0.1810±0.0046,C组为0.1674±0.0025。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9)免疫荧光。(1)鼻黏膜的TLR-2:模型组的阳性表达在鼻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全层均有浓集。埋线组的阳性表达在以上各层均有消减。(2)海马区的TLR-2:模型组的红染较大,细胞排列无序。蓝染细胞核变大,发黑,说明细胞处于衰亡状态。埋线组的细胞间质的红染基本消失。部分细胞的红染已不再是一个整圈。说明细胞的衰亡正在减退,代谢正在增强,TLR-2的表达正在弱化。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以复制的。该模型会同时引起外周鼻黏膜和中枢海马区的退行性变,这说明“鼻-脑”轴是客观存在的,将其机制定位于海马区并定性于神经肽的假说均是成立的。(2)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穴位埋线,不选迎香穴,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疗效也是可靠的。穴位埋线后,通过对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纵横对比,可知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步调一致的。(3)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可以逆转的,本次实验为之提供了行为学、病理学、组织学的依据。且所有依据均表明,虽然埋线组的各个指标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AB<0.001),但和空白组比较还有明显差距(PAC<0.001),这说明为期3周的埋线疗效还不足够好,还有继续治疗的必要。(4)检测Ig E和IL-4的血清浓度是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以往的相关学者只在穴位埋线1周后、2周后、4周后对比过这个浓度,目前尚无穴位埋线3周后的数据。本次实验做了完善,明确了这期间的变化是一致的,并无拐点的存在。(5)本次实验得以证明:当穴位埋线治疗3周后,NKB在鼻黏膜上的免疫反应是客观存在的,OX-42在海马区依然存在下降的趋势,TLR-2在鼻黏膜和海马区会同步出现阳性表达。这些结果的明确均是以往相关学者的夙愿。

罗美英[5](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穴位埋线与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合黄体酮胶丸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更优方案,为临床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肾俞(双侧)、子宫(双侧)、关元、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穴位埋线治疗。每15天埋线1次,2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月经第5日起,口服戊酸雌二醇片1mg/次,1日1次,每晚口服,连服21日;于月经第16日起,口服黄体酮胶丸,0.1g/次,1日2次,连续用药10天,两药同时停药。共服药21天为1个疗程,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下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的月经期第3天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和单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总积分降低较对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单项积分方面,观察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神疲乏力、性欲减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卵泡刺激素(FSH):治疗后,两组FSH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FSH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促黄体生成素(LH):治疗后,两组LH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雌二醇(E2):治疗后,两组E2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与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合黄体酮胶丸均能改善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症状,但穴位埋线在改善部分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方面优于口服西药。2、穴位埋线与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合黄体酮胶丸均能降低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FSH、LH,升高E2,但穴位埋线在降低FSH方面优于口服西药。3、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合黄体酮胶丸。

黄可心[6](2020)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开展“面五穴”埋线法与电针疗法相对照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评价“面五穴”埋线法治疗此病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探讨其理论基础,为向临床推广提供科学的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3例。埋线组采用“面五穴”埋线法,患侧每2周埋线1次,健侧仅埋线1次(于患侧首次埋线后1周进行),12周为1个疗程,共埋线7次。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3次,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6次。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级和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不良情绪评定,对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作安全性分析,对治疗费用及治疗时长作成本分析。结果:1、H-B评级:两组治疗后评级较治疗前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面神经功能评分:(1)组内比较:治疗后,埋线组的静态观、并发症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电针组的静态观评分低于治疗前,动态观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评分与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埋线组静态观评分低于电针组,动态观评分高于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AS、SDS评分:治疗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治疗前,埋线组SAS、SDS评分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0.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64.29%,埋线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皮下瘀斑、疼痛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处理且不影响后续治疗,安全性评价属于二级。6、成本分析:埋线组成效比、时间成本低于电针组。结论:“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肯定,可从静态面部对称性、面肌肌力、并发症三方面共同改善麻痹的面神经功能,与电针疗法相比,静态观和面肌肌力两方面疗效更优。随着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获得改善。此外,“面五穴”埋线还具有接受度好、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杨启帆[7](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探求穴位埋线协同西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招收的66例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西药组与合用组,每组各33例,西药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早晨服用一片,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疗法,每20天埋线一次,连续治疗两次。治疗前后均对受试者进行血压、血浆内皮素、中医证候积分的监测,再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合用组为90%,西药组为76.67%,两组均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效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收缩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3.血浆内皮素:两组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较前改善(P<0.05),在多个症状/体征分值上,均较前下降,西药组在眩晕、头痛、耳鸣、面赤几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各项分值,除心悸、失眠、耳鸣、便秘、溲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多项合用组均优于西药组。结论:1.两组间总有效率相当,但加用穴位埋线疗法后,舒张压的下降更明显,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更优。2.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均较前下降,但合用组对水平的调节更优。3.两组均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有一定作用,合用组在多项上均优于西药组。

王希[8](2020)在《“理脉固金”穴位埋线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理脉固金”穴位埋线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拟收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理脉固金”穴位埋线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信必可)联合治疗,每两周埋线1次,疗程1月。对照组单纯信必可治疗1个月,每两周予模拟埋线1次(相同穴位针刺,不埋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激发剂(乙酰甲胆碱)累计量、中医证候评分和ACT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际完成62例,其中埋线加西药组31例,单纯西药组31例。在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方面,埋线加西药组要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埋线加西药组要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在ACT评分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咳嗽、气喘、胸闷明显加重或是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理脉固金”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其机理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有关,为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临床试验依据,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史红美,徐银琴,王光义[9](2019)在《穴位埋线疗法对颈型颈椎病兔X线片及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机理。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疗法组(治疗组),采用无创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对模型组和治疗组进行造模,空白组家兔不予干预;于造模结束后对治疗组进行穴位埋线治疗28天(每7天1次,共4次)。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完成和治疗结束后给各组家兔拍摄X线片并进行评分;于治疗结束后取出各组家兔C5~6椎间盘行HE染色。结果造模完成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边缘增生等变化,空白组X线评分为(1.25±0.463)分,模型组为(3.75±1.488)分,治疗组为(4.25±0.707)分,X线评分升高(P<0.05),椎间盘HE染色显示纤维环和髓核发生退变;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等改善明显,椎体边缘轻微骨质增生变化不大,X线评分降低(P<0.05),椎间盘HE染色显示纤维环和髓核退变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兔有效,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颈椎的曲度改善了椎间盘的退化程度。

汪乔[10](2019)在《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估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妇产科门诊招募了86例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采用随机序列表随机分为真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各43例。两组患者选取相同腧穴,真针刺组采用真针刺治疗,安慰针刺组采用安慰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两次,并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妊娠率、排卵率、PCOS体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性激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1.试验期间真针刺组总的妊娠率为31%,明显优于安慰针刺组(16%)(P=0.015)。治疗期间真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患者的妊娠率分别为24%和1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3);随访期间真针刺组妊娠率为33%,明显优于安慰针刺组(8%)(P=0.036)。2.真针刺组患者的排卵率(56%)优于安慰针刺组(46%)(P=0.046);3.真针刺组治疗PCOS合并不孕患者的综合疗效中痊愈和显效率达56.1%,明显高于安慰针刺组(18.4%)(P=0.01);4.两组的PCOS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真针刺组P=0.000004,安慰针刺组P=0.000016),真针刺组较安慰针刺组更优(P=0.038);5.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真针刺组P=0.000002,安慰针刺组P=0.00000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35);6.激素水平方面,真针刺组的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LH/FSH)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25、0.032、0.000002、0.04);安慰针刺组仅P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24),但两组组间对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225);7.真针刺组在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安慰针刺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率,增加患者的排卵率,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体征评分,降低雄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雌激素水平,但仍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明确疗效以及作用机制。

二、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研究
        1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2 单纯性肥胖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3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3.1 营养治疗
        3.2 运动治疗
        3.3 药物治疗
        3.4 外科手术
    二、中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1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名
        2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中医病因认识
        2.1.1 饮食失节
        2.1.2 运动不足
        2.1.3 先天禀赋
        2.1.4 年老体衰
        2.1.5 其他因素
        2.2 中医病机认识
        2.2.1 肥胖常伴气血失调
        2.2.2 肥胖发病的病理关键因素
        3 单纯性肥胖的常规中医辨证分型
        4 单纯性肥胖的中医治疗
        4.1 内服中药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单纯性肥胖的预防调护
    三、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的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终止、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异常情况处理
        2.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2.5 观察指标
        2.5.1 基础指标测定
        2.5.2 生化指标的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情况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3.1 体重指标比较
        3.3.2 BMI指标比较
        3.3.3 WC指标比较
        3.3.4 WHR指标比较
        3.3.5 Leptin指标比较
        3.3.6 INS指标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的BMI与 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3.5.1 埋线组治疗前后的BMI差值与Leptin、INS差值相关性
        3.5.2 埋线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5.3 西药组BMI治疗前后差值与Leptin、INS相关性分析
        3.5.4 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值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6 随访情况
        3.7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方案的相关探讨
    2 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法的中医机理探讨
        2.1 三焦与单纯性肥胖相关性
        2.1.1 三焦的概念及形态结构
        2.1.2 三焦生理与肥胖关系
        2.1.3 三焦病理与肥胖关系
        2.2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理念的形成
    3 调理三焦法埋线减肥方选穴组方依据
        3.1 基础穴方
        3.2 辨证配穴
    4 基于实验结果探讨调理三焦法埋线的临床减肥机制
    5 优势与创新点
    6 实验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前言
    2. 文献回顾
        2.1 刺法的研究现状
        2.2 针灸教材的知识体系研究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方法和流程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流程
    5. 研究意义
        5.1 理论意义
        5.2 现实意义
第一章 针灸学教材的介绍
    1. 统编教材以前的针灸学教材
        1.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2 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教材
        1.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2. 统编《针灸学》与分化教材
        2.1 《针灸学》统编教材
        2.2 针灸学统编分化教材
    3.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
    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时期针灸学教材刺法理论的变化
    1. 古代针灸学教材
        1.1 《内经》中的刺法
        1.2 《难经》中的刺法
        1.3 《针灸甲乙经》中的刺法
        1.4 《圣济总录》中的刺法
        1.5 《医经小学》、《医学入门》中的刺法
        1.6 《类经图翼》、《医宗金鉴》中的刺法
        1.7 小结
    2. 民国针灸学教材
        2.1 教材概述
        2.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2.3 刺法的定义
        2.4 刺法部分的特点
    3. 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教材
        3.1 教材概述
        3.2 刺法部分的知识框架
        3.3 刺法的定义
        3.4 刺法部分的特点
    4. 小结
第三章 《针灸学》统编教材中的刺法理论和应用
    1. 《针灸学》统编教材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明确
    2. 刺法定义的调整
        2.1 刺法工具从金属针具到不同工具
        2.2 刺激部位从穴位到身体“一定部位”
    3. 不同种类刺法在教材中的变化
        3.1 古典刺法的发展
        3.2 特殊的赤医针疗法和针刺麻醉
        3.3 结合现代科技的刺法
        3.4 特定部位的刺法
        3.5 小结
    4. 讨论
第四章 《刺法灸法学》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与理论特点
        1.1 刺法层级结构的变化
        1.2 毫针主流地位的稳固
    2. 刺法概念的变化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3.1 特种针具刺法
        3.2 特定部位刺法
        3.3 腧穴特种疗法
    4. 《刺法灸法学》论刺法理论
        4.1 不同时期的经典医籍论述刺法
        4.2 刺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五章 对外交流针灸学教材与《针灸学》统编教材的比较
    1. 刺法的知识框架和理论特点
    2. 教材中刺法的定义
    3. 教材中刺法种类的变化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对脱落和剔除病例的处理
        1.8 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方法
        2.4 随访
        2.5 研究质量控制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伦理学审批
    4 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
        4.3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HAMA、STAI、SAS比较
        4.4 疗效比较
        4.5 随访复发情况
        4.6 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评价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3 “疏肝调神”配穴法的理论基础和选穴依据
        5.4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6 “疏肝调神”治疗GAD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6.1 改善精神焦虑及躯体焦虑
        6.2 改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
        6.3 改善睡眠质量
        6.4 改善肝郁气滞证候表现
        6.5 穴位埋线的临床优势和特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学审批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文献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危害性
    1.2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异质性
    1.3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多径性
    1.4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特禀性
    1.5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Strengths
    1.6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Weaknesses
    1.7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Opportunities
    1.8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Threats
    1.9 本次实验的“四个创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分组饲养的条件
    2.2 动物造模的工具和行为观察的仪器
    2.3 技术路线矩阵图
    2.4 制作肺虚模型的经验和教训
    2.5 制作AR模型的步骤和特点
    2.6 穴位埋线的关键和创新
    2.7 记录AR大鼠的行为学特征
    2.8 “肺虚型AR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
    2.9 大鼠外周血、鼻黏膜、脑组织的取材方法
    2.10 特殊事件:发现一例“异样垂体”
    2.11 大鼠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的HE染色方法
    2.12 大鼠外周血的ELISA检测方法:Ig E、IL-4
    2.13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NKB、OX-42
    2.14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TLR-2
    2.1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对比
    3.2 三组大鼠的行为学对比
    3.3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鼻黏膜
    3.4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肺组织
    3.5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海马区
    3.6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g E
    3.7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L-4
    3.8 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鼻黏膜的NKB
    3.9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海马区的OX-42
    3.10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鼻黏膜的TLR-2
    3.11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海马区的TLR-2
4 讨论
    4.1 为什么本次实验动物模型的症状较明显?
    4.2 为什么头背部的穴位埋线可以治疗鼻病?
    4.3 为什么要新增海马区来研究变应性鼻炎?
    4.4 问题与展望(原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穴位埋线对全身疾病及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对比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记录
附件2:原创中医药唐诗宋词秀48首

(5)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观察指标
        4.1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4.2 实验室检测指标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 性激素含量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DOR的认识
    2 西医对DOR的认识
    3 DOR的治疗近况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 证型选择依据
    5 穴位埋线的相关理论基础
    6 穴位选择依据
    7 戊酸雌二醇及黄体酮选择依据
    8 性激素指标的选择依据
    9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9.1 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分析
        9.2 性激素结果分析
        9.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0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分析
    3 两组H-B评级比较
    4 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5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6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7 安全性分析
    8 成本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面五穴”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理论探讨
        2.1 基于“住痛解难”理论
        2.2 埋线疗法的选用依据
        2.3 健侧埋线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作用探讨
        2.4 “面五穴”取穴依据
        2.5 “调神”对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意义
        2.6 精准治疗对顽固性面瘫的意义
    3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3.1 立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3.2 力倡健侧埋线
        3.3 操作规范,经济安全,易于推广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余师访谈
附录 B: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附录 C: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 D: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E:抑郁自评量表(SDS)
附录 F:安全性分析
附录 G:知情同意书
综述 顽固性面瘫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

(7)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一般性资料
        2.1 病例来源及估算
        2.2 随机分组情况
        2.3 对照设计
        2.4 盲法
    3 病例筛选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图
        4.2 研究材料与药物
        4.3 治疗措施
        4.4 观察指标
        4.5 不良事件的处理
        4.6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6 结果
        6.1 病例完成情况
        6.2 基线分析
        6.3 研究结果
        6.4 小结
讨论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对高血压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3 立题依据
        3.1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病的依据
        3.2 肝火亢盛型的选取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3.5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相关研究
    4 疗效分析
        4.1 穴位埋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4.2 穴位埋线对血压的影响
        4.3 穴位埋线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5 安全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件三:血压计录单
    附件四: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理脉固金”穴位埋线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词对照表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受试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设计原则
    2.2 基础准备
    2.3 样本量的确定
    2.4 分组方法
    2.5 实施计划
    2.6 疗效评价体系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8 观察记录方法
    2.9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临床入组情况
    3.2 患者基本情况
    3.3 激发剂累计量
    3.4 中医证候评分
    3.5 ACT评分
    3.6 不良反应监测
4.结果分析
    4.1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4.2 激发剂累计量结果分析
    4.3 中医症候评分结果分析
    4.4 ACT评分结果分析
    4.5 安全性指标结果分析
5.讨论
    5.1 研究背景
    5.2 中医理论基础
    5.3 西医作用机制
    5.4 配穴思路浅析
    5.5 支气管激发试验阐释
    5.6 气道高反应性的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3
附录
    1.ACT问卷及评分表
    2.中医证候问卷及评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9)穴位埋线疗法对颈型颈椎病兔X线片及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材和试剂
    1.3 造模方法
    1.4 动物分组及干预
    1.5 治疗方法
    1.6 一般情况观察
    1.7 X线检查
    1.8 椎间盘组织HE染色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颈椎X线观察与评分
        2.2.1 颈椎X线侧位片结果
        2.2.2 颈椎X线影像学评分
    2.3 椎间盘组织HE染色结果
3 讨论

(10)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资料
    1.样本量估算
    2.伦理审查和病例来源
    3.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试验病例的终止
    7.病例的脱离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7.1 脱落标准
        7.2 中止标准
        7.3 脱落、中止的处理原则
二、研究方案
    1.随机和盲法
    2.针具设备
    3.干预方法
    4.观察指标
        4.1 基础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5.临床疗效评价
        5.1 疗效评定方法
        5.2 疗效评定标准
    6.安全性评价
    7.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8.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妊娠率
    3.排卵率
    4.PCOS评分
    5.中医证候评分
    6.性激素水平
    7.胰岛素抵抗指数
    8.综合疗效评分
    9.安全性情况
四、讨论
    1.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西医研究近况
        1.1 概念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病因
        1.4 发病机制
        1.5 西医治疗
    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近况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中医疗法
    3.讨论与分析
        3.1 立论依据
        3.2 疗效分析和作用机理探讨
        3.3 存在问题和展望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综述 1: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致不孕症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综述 2: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参考文献
附录2 临床试验CRF表

四、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理三焦法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研究[D]. 曾启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灸学教材刺法研究 ——以《针灸学》统编教材为中心[D]. 李丹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卜筱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D]. 黄河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穴位埋线治疗肾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美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余伯亮“面五穴”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黄可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杨启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理脉固金”穴位埋线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D]. 王希.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穴位埋线疗法对颈型颈椎病兔X线片及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影响[J]. 史红美,徐银琴,王光义. 时珍国医国药, 2019(11)
  • [10]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临床疗效观察[D]. 汪乔.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