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一、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雪芬[1](2021)在《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是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显着,具体表现为水土保持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坡面土壤侵蚀控制、减少入黄泥沙等。但是,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仍然艰巨,怎样巩固已有的水保效果、防止或减缓新的水土流失,是值得探讨并且急需得到答案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黄河山西段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8年山西省沿黄4市19县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为基础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状况进行分析。从综合治理措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构建影响水土流失治理的指标体系;采用嵌入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的动态分析:2008-2018年,山西省沿黄4市19县的水土流失治理整体呈增长趋势,治理效果显着。然而,在个别年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有减少现象,如2011-2012年,沿黄4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却减少了24.46万公顷;沿黄19县中除偏关县、吉县、平陆县外,其余16县均减少,共计减少12.81万公顷。(2)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的驱动因素:2008-2018年,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的变化与一级指标中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均密切相关。2011-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减少现象可能受社会经济、综合治理措施的影响,包括资金投入、种草措施有待加强。(3)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资金投入、种草措施、监管工作等方面。建议: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因地制宜、做好宣传工作;完善监管、加强联动、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水土流失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做法。

龙光红[2](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认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邢帅[3](2020)在《基于三晋文化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强有力地激发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城市公园也得到了大力发展,通过城市公园的建设一方面丰富市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展示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我国在殷周时期,园林艺术就已经出现,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景观都是如出一辙,缺乏城市本身的特色,也缺失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城市公园景观的多样性与异质性的目的,城市公园特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表达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三晋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当代设计师可以通过发掘三晋文化,利用三晋文化元素激发城市活力,延续城市文脉的传承。三晋文化可以作为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灵感来源,推动城市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本研究中,通过文献阅读和实地踏勘,基于文脉延续理论并通过运用符号学和场景精神理论的知识,把忻州城市公园景观作为设计研究对象,探讨与研究了三晋文化如何在城市公园景观更好地应用和表达。首先明确了概念理论性的知识。选择具有文脉延续的城市公园景观案例,分析并阐述案例如何表达地域文化与文脉要素,最后得出对相应景观建设的启发与借鉴点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关于三晋文化现状问题,为之后的研究提出了问题并奠定了方向。其次基于文献、风物等资料,对三晋文化在广义的层面上进行解读,包括三晋文化的环境分析和发展进程分析,并对三晋文化与文脉要素特征进行整理分类。接下来对三晋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进行了剖析,阐述了景观形式与功能相统一、景观内容与三晋文化共生以及景观中三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原则,也分析了直接、再现、隐喻、象征、抽象表达的设计手法。在最后通过忻州城市公园的实际案例,分析了项目区位,确定了忻州市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构思,在景观设计部分和节点设计部分中全方位阐明了三晋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到城市公园景观中。三晋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梳理三晋文化发展历程,总结文化内容,将三晋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相结合,希望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设计,三晋文化得以重新活跃,使得城市的文脉通过城市公园这个载体得以真正的延续,并为今后表现文脉延续的城市公园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弓慧琼[4](2020)在《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文中认为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文通过可变距离样线法对流经太原市城区长约45km的汾河段鸟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现已初步掌握太原市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已建设公园段、初步建设公园段现存的实际问题,为未建设汾河段植物综合配置及构建生态浮岛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同时,本文将本次调查数据与前几年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全球变暖对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汾河湿地公园鸟类共计19目45科15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9种。鸟类区系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2.调查区域内雀形目74种,非雀形目80种,非雀形目鸟类以水鸟(53种)为主体,体现了太原市汾河典型的湿地特征。水鸟中有繁殖水鸟18种,公园内3#样线分布的线性生态浮岛具有人为干扰小、且人工林成熟的特点,是众多喜营巢于树冠的水鸟的主要栖息场所;芦苇丛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的C#样线是喜营巢于芦苇丛草甸的水鸟的主要分布场所,该研究结果可为未建设汾河段生态浮岛的营造提供可参考性建议。3.鸟类居留型以旅鸟、留鸟为主,冬候鸟、夏候鸟、迷鸟成分较少。其中留鸟全年波动较为平稳,夏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5-9月份;冬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11月-翌年4月;旅鸟迁徙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份,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与候鸟、旅鸟的迁徙行为及冬季鸟类的集群行为有关。4.在湿地、人工林、灌丛、草地、农田、人工建筑区6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湿地生境分布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高,人类建筑区最低。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农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由此得出,保护湿地对于提高鸟类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5.调查区域内将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初步建设公园段、已建设公园段、未建设汾河段。选取3个汾河段中长度相同的区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植被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已建设公园段(163种),未建设汾河段(92种),初步建设公园段(65种);鸟类种类和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建设汾河段(113种、24875只),已建设公园段(88种、17374只),初步建设公园段(56种、6262只)。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已建设公园段的3#样线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建设汾河段的C#样线,可能是由植物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单一种群过度占据生态位而影响了其他种群分布造成的。因此,建议未建设汾河段增加中层植被的配置以及增加乔木、草本植被的种类,以此来改变植被复层结构简单及优势种单一的现状,并切实提高鸟类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6.汾河公园187种植物中,有32种植物与鸟类关系较密切,包括乔木17种,灌木5种,草本10种。乔木中,落叶阔叶树种是多数鸟类偏好的栖息地,而旱柳是提高鸟类丰富度最有价值的落叶阔叶树种,这种偏好性与鸟类自身的的食性、营巢习性有很大关系。建议将汾河湿地植物的观赏性及经济性与鸟类食性、繁殖、筑巢等习性相结合,并根据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的植物资源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植物优化配置建议。7.鸟类通过改变迁徙行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比湿地水鸟,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更容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雀形目鸟类。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迁徙至停歇地的停留周期变长,且存在提前抵达栖息地的趋势。

石琳先[5](2020)在《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现在及今后的合作造林提供借鉴参考,拓展合作思维,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果,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了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的数据资料,包括了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合作造林工程历年的造林设计等,并对合作区参与农民及林业干部职工做问卷调查,运用Excel、Spss23.0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从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工程、合作造林模式、利益相关者、农民及可持续性等5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合作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一方面社会大环境有利于国有林场进行合作造林,另一方面杨树局薛家庄林场有能力走出去进行合作造林,同时地方的造林需求,为合作造林的开展提供了可能。②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是国有林场自主合作,自己投资造林;二是局县合作,林局和地方谈合作事宜,安排国有林场造林。两种模式各有不同的优劣势,相比之下,模式一适合小规模的合作造林,而模式二适合大规模的合作造林。③合作造林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多种利益关系交错,合作造林要想顺利开展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合理进行利益分配。并结合合作造林对利益相关者的损益分析,扬长避短,尽可能保障相关者的利益。④合作区农民是合作造林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他们对合作造林的了解关系对合作造林的认可。而受教育程度、参与度影响他们对合作造林的了解。他们参加合作造林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要发挥文化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同时发扬右玉精神,使其积极地投身到林业事业中;合作造林发挥了一定的扶贫功能,但却十分有限,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通过营造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等多种林业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⑤合作造林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管护经营、科技投入、利益相关者、农民参与度、政策、合作协议及资金问题的影响,要提升其可持续性,需要增加合作造林的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组织管理能力,并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⑥通过借鉴其他一些经验做法,提出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在理念上吸收“参与式”社区林业的理念,使工程覆盖区的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在模式上,借鉴“购买式造林”模式、多元化投资模式、托管模式,从中吸取经验,使合作造林实现创新发展。

蔡蕊[6](2020)在《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作为能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有研究表明,温度、湿度是影响环境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然而,目前针对城市公园游憩环境小气候温湿效应及提升游憩环境舒适度机理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受本地市民欢迎、日常使用率较高的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在温湿效应最为明显的夏季(7-9月),通过实地调研与实时观测,研究了公园内不同下垫面、不同植物群落、不同游憩空间的温湿度差异、变化规律及其对游憩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并针对各环境因子的温湿效应特征,基于环境舒适度对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优化策略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之后相关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补充与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夏季,城市公园内,植被、水域、硬质铺装、建筑物等不同下垫面的温湿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温度较高的14:00-15:00时间段,这种差异最为明显。其中,硬质铺装场地地表温度最高,而林地与水域的降温增湿作用最明显,且林下空间的环境最舒适,植被覆盖率对公园环境的舒适度有着决定性影响;(2)在夏季,公园开放时间段,不同植物群落样地的温湿效应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与群落外空旷地对照,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果以及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最明显;植物群落的冠层特征对群落内温湿度有明显影响作用,且群落的降温与增湿效应以及对环境舒适度的改善能力均与其郁闭度呈明显正相关;(3)公园内的铺装场地、道路、草地等游憩空间,其温湿度变化与铺装材料的材质、表面的反光性、透水性、颜色等因子明显相关,其中,草地与其它硬质铺装场地相比,具有明显的降温和增湿效果。在硬质铺装材料中,在夏季,沥青在午后的地表温度和空中温度均最高,花岗岩、混凝土等铺地材料次之。在公园开放时间段,草地、透水砖等高比热容以及保蓄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质相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舒适性相对较高;(4)公园环境的舒适度主要与风速、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影响公园游憩空间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有空间结构特征、开敞程度、遮阴度以及下垫面的铺装材质等。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舒适度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冠层植物的遮荫度、增加群落的郁闭度、提升游憩空间的开放性、增加软质铺地材料应用、减少刚性铺装材料的占比等设计策略予以提升。

杨茂兴[7](2020)在《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下草本植物在水土保持、景区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论文以五台山景区林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为干扰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指标、地理因子、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的相关关系,同时,根据生态位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不同草本植物种的生态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生态质量的数据矩阵,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五台山80个样方划分为优级区、良级区、中级区、差级区4个生态质量类型区,再以这4个类型区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林下草本群落特征矩阵,通过TWINSPAN分类,将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分为了8个群丛组。2、物种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由第1群组丛至第8群丛组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即随着干扰程度的逐渐增大,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逐渐下降,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也因此遭到影响。第3组、第4组群丛在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值中均出现最大值,是由于这这两组群丛均属于良级区,良级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并存在着适度的干扰,说明一定程度的干扰对物种多样性是有促进的作用。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旅游废弃物、土壤裸露面积、人为践踏面积、伴人种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即随着人为干扰影响的增大,物种多样性呈现随之减少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海拔以及坡形与物种多样性呈显着正相关,坡度与均匀度中的Hill指数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随着海拔越高,坡形增凸,物种丰富度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得知,物种丰富度与土壤PH值呈显着负相关,说明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有减少的趋势;物种均匀度与土壤pH值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物种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4、生态位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在生态环境良好,人为干扰强度较弱的前4组群丛中,种间竞争激烈,优势种地榆、早熟禾、披针叶苔草、牡蒿占据了较宽的生态位且生态速率较高、进攻性强劲,说明其在激烈的种间竞争中具有较强的利用资源的能力和竞争势力。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且人为干扰强度较强的后4组,早熟禾依旧表现出较宽的生态位,且生态响应速率也有增大的趋势,显示出了其适应环境和利用资源的强劲能力,而地榆、披针叶苔草、牡蒿虽然依旧占据较宽的生态位,但进攻性明显下降,并有逐渐由进攻性种向淘汰性种转变的趋势,这是由于小藜、狗尾草、野艾蒿、委陵菜、老鹳草等旱生杂类草开始出现,它们逐渐占据了较宽的生态位,其竞争势力也开始逐渐增强,逐渐成为进攻性种,说明这类杂草拥有较强的抗干扰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导致与像地榆、披针叶苔草、牡蒿这类优势种产生激烈的竞争,共同夺取群落资源。这表明了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态环境超载,从而破坏群落正常结构和种类组成,群丛生境逐渐旱生化,并有沿逆行演替方向发展的趋势。牛扁、小花草玉梅、车前、山野豌豆、直立黄芪、石竹、华北蓝盆花、繁缕仅仅出现在个别的群丛中且占据了较窄的生态位,生态响应速率也逐渐降低,说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利用资源的能力有限。其他种群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5、本文通过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方法探究了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规划景区建设,建立健全景区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区进行区域划分功能分区、提高游客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等建议。

闫蓬勃[8](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税嘉陵[9](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程志伟[10](2019)在《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评价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城市交通严重拥堵,空气污染越发严重。城市道路绿化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本论文以忻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景观功能、生态效能和安全性能中的11个评价指标(植物形态、色彩与季相、绿视率、层次丰富程度、群落稳定性、物种多样性、群落乡土性、道路与自然景观适应性、平纵面设计、枯落物和道路景观区划分),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起从上道路绿化景观的层次指标体系,对研究区道路绿化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1)忻州市道路绿带的群落结构为55%为乔灌草结构,33.3%为乔灌结构,16.7%为单一乔木结构。在树种选择方面忻州市道路绿化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乔木依次为:国槐>紫叶李>油松>海棠;使用频率较高的灌木依次为冬青卫矛>紫叶小檗>小叶黄杨>连翘;使用频率较高的地被植物依次为八宝景天>萱草>鸢尾。(2)根据评价结果,将24条样带分为4个等级。属于1级景观的道路有6条,占了样本的25%,分别为九原街、长征路、长征街、建设路、龙翔西街、汾源街。属于2级景观的道路有6条,占了样本的25%,分别为慕山北路、凤栖西街、木马北路、梨花街、开园街、七一路。属于3级景观的道路有7条,占了样本的29.2%,分别为雁门大道、新建路、通岗南路、利民东街、云中路、学院街、七一路(样带2)。属于4级景观的道路有5条,占了样本的20.8%,分别为杏林街、健康东街、光明街、公园街、团结街。在道路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忻州市道路绿化现状,对不同道路断面的各类道路绿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优化,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进展
        1.2.2 相关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水土流失的内涵
        2.1.2 水土流失的类型
        2.1.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2.3 山西省水土流失现状
第三章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动态分析
    3.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1.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基本原理
        3.1.2 数据来源
        3.1.3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趋势检验
    3.2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动态变化
        3.2.1 沿黄4 市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动态变化
        3.2.2 沿黄19 县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动态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驱动因素分析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1.3 指标含义及获取
        4.1.4 数据来源
    4.2 嵌入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
        4.2.1 熵权法基本理论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
    4.3 水土流失累计治理面积驱动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4.3.1 整体关联度分析
        4.3.2 加权关联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成效显着
        5.1.1 水土流失治理的阶段性问题
        5.1.2 水土流失治理的驱动因素分析
    5.2 结论
第六章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6.1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问题
        6.1.1 资金投入有待加大
        6.1.2 种草措施有待完善
        6.1.3 监管工作有待加强
    6.2 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防治措施
        6.2.1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6.2.2 完善政策、因地制宜、做好宣传工作
        6.2.3 完善监管、加强联动、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6.2.4 加强水土流失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做法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均值化略表
    附录二 、绝对差略表
    附录三 、关联系数略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与的课题

(2)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3)基于三晋文化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其课题基本框架
        1.4.1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2 课题的基本框架
第2章 课题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文化
        2.1.2 三晋文化
        2.1.3 城市公园景观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文脉延续理论
        2.2.2 符号学理论
        2.2.3 场所精神理论
第3章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3.1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地域文化的营造分析
        3.1.3 启发与借鉴
    3.2 汾河公园调研分析
        3.2.1 项目概况
        3.2.2 地域文化的营造分析
        3.2.3 启发与借鉴
    3.3 迎泽公园调研分析
        3.3.1 项目概况
        3.3.2 地域文化的营造分析
        3.3.3 启发与借鉴
    3.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关于三晋文化现状问题
        3.4.1 三晋文化的选择不当
        3.4.2 过于注重三晋文化而忽视场所功能性
        3.4.3 三晋文化的表现载体单一浅薄
第4章 三晋文化及文脉要素特征分析研究
    4.1 三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4.1.1 三晋文化环境分析
        4.1.2 三晋文化发展进程
    4.2 三晋文化的外延表达
        4.2.1 晋北宗教文化与边塞文化
        4.2.2 晋中晋商大院文化
        4.2.3 晋南根祖文化
        4.2.4 其他民俗文化
第5章 基于三晋文化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分析研究
    5.1 三晋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表达原则
        5.1.1 形式与功能结合原则
        5.1.2 景观与三晋文化共生原则
        5.1.3 三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原则
    5.2 城市公园景观中三晋文化表达的设计手法
    5.3 城市公园景观中三晋文化表达的设计载体
        5.3.1 景观小品
        5.3.2 硬质铺装
        5.3.3 符号图案
        5.3.4 景观建筑
        5.3.5 植物景观
第6章 设计实践——以山西省忻州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6.1 忻州城市城市公园项目前期分析
        6.1.1 项目区位分析
        6.1.2 项目自然条件分析
    6.2 忻州三晋文化分析
        6.2.1 五台山佛教文化
        6.2.2 边塞文化
        6.2.3 北路梆子戏曲文化
    6.3 忻州三晋文化元素的归纳及提炼
    6.4 忻州市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过程
        6.4.1 设计定位
        6.4.2 设计目标
        6.4.3 设计理念
        6.4.4 设计思路
    6.5 忻州市城市公园场地现状优劣势分析
        6.5.1 优势分析
        6.5.2 劣势分析
    6.6 忻州市城市公园使用人群分析
    6.7 景观专题部分
        6.7.1 景观结构布局
        6.7.2 场地功能分析
        6.7.3 交通分析
        6.7.4 生态型策略
        6.7.5 景观灯光设计
        6.7.6 标识系统
        6.7.7 植物设计
    6.8 核心景观设计部分
        6.8.1 都市活动区
        6.8.2 中心观赏区
        6.8.3 生态休闲区
        6.8.4 亲子娱乐区
        6.8.5 运动康体区
第7章 结语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
        1.1.1 全球湿地资源现状
        1.1.2 我国湿地保护和恢复成效
    1.2 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及城市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1.2.1 城市湿地公园现状
        1.2.2 城市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调查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汾河公园历史沿革
    2.3 调查区域范围及建设现状
第三章 调查方法
    3.1 调查时间
    3.2 调查方法
    3.3 样线布设
    3.4 调查工具及参考书籍
    3.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鸟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1 优势组成分析
        4.1.2 食性组成分析
        4.1.3 区系组成分析
        4.1.4 生态习性组成分析
        4.1.5 数量级别分析
        4.1.6 湿地水鸟资源现状
        4.1.7 珍稀鸟类物种组成
    4.2 调查区域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4.2.1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分析
        4.2.2 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
        4.2.3 不同样线鸟类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
    4.3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4.3.1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资源现状差异分析
        4.3.2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季节动态变化差异分析
        4.3.3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相似性比较分析
    4.4 植物群落与鸟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4.4.1 植物资源现状
        4.4.2 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植被种类及分布
        4.4.3 常见留鸟对植被类型及种类的偏好研究
    4.5 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分析
        4.5.1 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居留型变化的影响
        4.5.2 全球气候变暖对候鸟迁徙周期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汾河湿地珍稀鸟类分布及保护对策
    5.2 生境改造过程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及预测
    5.3 植物群落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分析及植物综合配置建议
    5.4 气候变暖下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及长期监测的价值
    5.5 汾河公园存在问题及管理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功能林业理论
        1.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3 参与式林业理论
        1.3.4 国内合作造林现状
        1.3.5 国外合作造林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环境与人口经济
    2.2 林业发展状况
    2.3 国有林局林场概况
        2.3.1 杨树局
        2.3.2 薛家庄林场
    2.4 地方造林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工程简介
        4.1.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概况
        4.1.2 杨树局与右玉县合作造林工程概况
        4.1.3 2019年薛家庄林场参与的杨树局与右玉县合作造林工程
    4.2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分析
        4.2.1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
        4.2.2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模式优劣势比较分析
    4.3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不同利益相关者分析
        4.3.1 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4.3.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4.3.3 利益相关者的损益分析
    4.4 基于农民视角的合作造林分析
        4.4.1 样本的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4.4.2 样本的相关性分析
        4.4.3 思考与启示
    4.5 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可持续性分析
        4.5.1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的内涵
        4.5.2 合作造林的目标
        4.5.3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4.5.4 合作造林可持续性提升对策
5 借鉴与探索: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的创新发展
    5.1 理念创新:“参与式”社区林业
    5.2 模式创新
        5.2.1 “购买式造林”模式
        5.2.2 多元化投资模式
        5.2.3 托管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6)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公园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1.3 城市公园绿地小气候效应的影响因子
        1.1.4 改善城市户外休憩空间舒适度的迫切需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小气候研究综述
        1.2.2 人体舒适度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基础理论研究
        1.4.2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小气候实测研究
        1.4.3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游憩空间舒适度评价研究
        1.4.4 城市公园游憩舒适度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城市公园小气候环境效应及舒适度相关理论
    2.1 城市气候
        2.1.1 气象学与气候学
        2.1.2 气候
        2.1.3 小气候
    2.2 气象要素概念
        2.2.1 太阳辐射
        2.2.2 空气温度
        2.2.3 空气湿度
        2.2.4 风
        2.2.5 地表温度
    2.3 小气候数据获取
    2.4 小气候舒适度概述
        2.4.1 人体舒适度概念
        2.4.2 影响人体舒适度因素
        2.4.3 舒适度指标分类
        2.4.4 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
    2.5 城市公园的园林要素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
        2.5.1 植物对小气候的影响
        2.5.2 水体对小气候的影响
        2.5.3 硬质铺装对小气候的影响
        2.5.4 地形对小气候的影响
        2.5.5 建筑物对小气候的影响
第3章 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实测研究
    3.1 不同下垫面对公园小气候影响的实测研究
        3.1.1 测量选地概况
        3.1.2 样地选择
        3.1.3 观测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1.5 结果与分析
        3.1.6 小结与讨论
    3.2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公园小气候的影响实测研究
        3.2.1 测量选地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监测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2.5 结果与分析
        3.2.6 小结与讨论
    3.3 不同铺装材料对公园小气候影响的实测研究
        3.3.1 监测选地概况
        3.3.2 铺装选择
        3.3.3 观测方法
        3.3.4 数据处理
        3.3.5 结果与分析
        3.3.6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扬州宋夹城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舒适度评价
    4.1 公园内不同景观游憩空间小气候实测分析
        4.1.1 测量选地概况
        4.1.2 观测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1.4 公园不同景观游憩空间小气候实测
    4.2 公园内不同景观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4.2.1 不同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4.2.2 不同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舒适度提升设计策略
    5.1 优化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的下垫面结构
    5.2 优化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植物群落结构
    5.3 优化城市公园游憩空间铺装材质的选择
    5.4 优化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的结构
        5.4.1 基于空间构成特征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4.2 基于空间开敞性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4.3 基于空间遮阴度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人为干扰对植被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针对林下草本植物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类型的差异
    2.1 研究方法
        2.1.1 野外取样方法
        2.1.2 指标体系构建
        2.1.3 测算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生态质量特征
        2.2.2 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差异
    3.1 研究方法
        3.1.1 野外取样方法
        3.1.2 测算方法
        3.1.3 相关分析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群丛类型的丰富度差异
        3.2.2 不同群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差异
        3.2.3 不同群丛类型的均匀度差异
        3.2.4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人为干扰指标的相关分析
        3.2.5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
        3.2.6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的相关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的生态响应识别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取样方法
        4.1.2 测算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4.2.2 不同种群的生态特性
        4.2.3 不同种群的生态响应速率
    4.3 小结
第5章 总体结论与讨论
    5.1 总体结论与建议
        5.1.1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不同草本群落的类型特征
        5.1.2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5.1.3 人为干扰下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生态响应特性
        5.1.4 建议
    5.2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8)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2.1.2. 遗产廊道
        2.1.3. 风景林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2.3.3. 总结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3.1.1. 自然地理要素
        3.1.2. 人工环境要素
        3.1.3. 社会环境要素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3.2.1. 系统优化原则
        3.2.2. 植物造景原则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3.2.4. 生态位原则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3.3.1. 风貌保护策略
        3.3.2. 生态修护策略
        3.3.3. 景观营造策略
        3.3.4. 经济振兴策略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5.1.1. 整体风貌控制
        5.1.2. 分区风貌控制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6.1. 研究区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域位置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评价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及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区简介
    1.4 技术路线
2 道路绿化景观研究概况
    2.1 道路绿化景观相关概念
        2.1.1 城市道路
        2.1.2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
    2.2 道路绿化景观研究现状
    2.3 道路绿化景观评价
        2.3.1 评价方法
        2.3.2 现存问题
3 忻州市道路绿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评价体系模型
    3.2 构造判断矩阵
    3.3 确定各指标和总排序
    3.4 评分标准
4 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评价
    4.1 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现状
        4.1.1 道路绿带群落结构组成
        4.1.2 道路绿带植物使用频率分析
    4.2 综合分值排序及评价等级
    4.3 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优化
    5.1 道路绿化景观优化原则
    5.2 四板五带式植物配置模式优化
        5.2.1 中间分车绿带
        5.2.2 两侧分车绿带
        5.2.3 行道树绿带
        5.2.4 路侧绿带
    5.3 三板四带式植物配置模式优化
        5.3.1 两侧分车绿带
        5.3.2 行道树绿带
        5.3.3 路侧绿带
    5.4 二板三带式和一板二带式植物配置模式优化
        5.4.1 中间分车绿带
        5.4.2 行道树绿带
        5.4.3 路侧绿带
6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致谢

四、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治理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 秦雪芬.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三晋文化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邢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D]. 弓慧琼. 山西大学, 2020(01)
  • [5]杨树局薛家庄林场场外合作造林分析及对策建议[D]. 石琳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D]. 蔡蕊. 扬州大学, 2020(04)
  • [7]五台山林下草本植物对人为干扰的生态响应研究[D]. 杨茂兴.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税嘉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忻州市道路绿化景观评价及其优化研究[D]. 程志伟.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灌木在忻州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