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致而实用的门厅设计

别致而实用的门厅设计

一、别致且实用的门厅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传华[1](2021)在《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餐饮业作为我国民生的支柱产业也随之发展。然而,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仅满足用餐等基础需求的餐饮空间设计已不能满足当前青年群体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传统餐饮业也正面临销售额下降、空间设计和品味不能紧随市场年轻化发展趋势的局面。因此,文章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以跨界融合的思维探究人与空间的契合点,并从多重视角探寻出有利于餐饮空间设计与发展的策略,以期打造出符合餐饮市场商业价值、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带有价值观认同的餐饮空间,为今后餐饮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文献调查法、实例分析法、访谈法、跨学科领域研究等方法,结合环境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行为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理论,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模式展开系统性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深入调研及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该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观念的影响因素;其次,结合餐饮空间构成要素深入剖析该群体在餐饮空间中的表现及需求,总结出该群体消费行为对餐饮空间设计的影响。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归纳出该群体消费行为影响下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提出与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及需求相契合的餐饮空间设计策略和方法。文章将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与餐饮空间设计相结合,强调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将该群体的消费行为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王柳懿[2](2021)在《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及建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东南地区留存有一大批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聚落,这些聚落保留着古时选址布局、空间肌理以及大量传统建筑院落,具有极高建筑艺术价值,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特征,传统建筑细部构件等内容。首先,采用实地调研、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研究,发现马村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优越,明清时期商贸繁荣,重视教育,这些条件孕育出特有地域文化以及特征鲜明的建筑风貌。其次,研究发现马村传统聚落选址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两方面,自然环境通常选择背山面水、自然资源丰富的河谷平川,社会历史背景主要体现在选址受到风水学影响,以及对防御性的考虑。其空间布局整体特征主要是:通达性与封闭性相结合,空间方位感强烈,具有向心性、凝聚力等。第三,采用拍照、测绘传统建筑院落等方式研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马村传统民居建筑建造年代最早追溯至元代,且院落形制类型丰富、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地域性强;形制规整,追求高度;空间组织以礼为先;院落空间呈向心性;耳房形制变化多样等方面。论文列举出具有典型特征的传统民居院落详细分析。对于传统公共建筑则重点分析其与传统民居建筑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空间开放性、建筑之间联系较弱以及建筑细部装饰华丽上,并列举出现存主要公共建筑具体分析。最后,则是分析马村传统建筑细部构件,选取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建筑细部构件研究,将其按照所处部位划分为屋顶部分、屋身部分及基座部分三类,深入分析其起源、作用及其纹样图案所蕴含美好寓意。论文研究马村传统聚落的选址布局特征,深入分析传统建筑特征,并举例分析,最后对传统建筑细部装饰构件详细解读,重点分析其文化内涵。

廖宜莉[3](2021)在《传统村落半闲置农房的民宿设计改造策略研究 ——以皖南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致使乡村地区大量人员流失,乡村房屋处于废弃、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造成了乡村资源的严重浪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动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传统村落由于其独特的村落风貌、建筑形式、民风民俗等,在乡村旅游中占有极大优势。与此同时游客出行选择的居住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酒店式向民宿、客栈式转变。利用传统村落中的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不仅能够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传播本地文化,极大丰富乡村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又能够促进城乡融合,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也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传统村落半闲置农房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访谈法与归纳分析法,探讨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的具体策略,期望对乡村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资料整理,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掌握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其次通过现有乡村民宿设计改造案例的分析,总结乡村改造类民宿设计的一般方法;同时选取皖南地区的南屏村与屏山村进行村落概况、旅游资源、农房总体使用状态情况、民宿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比两个村落的相同之处与差异性,着重选取两个村落中12户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农房具体空间的使用状态,归纳总结乡村半闲置农房的特征,如闲置区域在室内空间中的分布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闲置房间数量较多等;对两个村落的现有民宿进行分类,分析其改造特征与现存问题;并对两个村落的游客与半闲置农房屋主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总结两类人群对现有民宿的满意度以及对民宿改造的行为心理需求,如两类人群都期望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互动交流但又不互相干扰等。最后基于现有乡村民宿改造方法与调研内容总结半闲置农房的改造难点与要点,提出乡村半闲置农房的民宿设计改造原则与策略,包含基于一般性建筑改造的改造原则与基于半闲置农房改造难点与要点的改造原则,以及通用性改造策略与不用类型农房的特殊性改造策略。

李瑞华[4](2020)在《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作为建筑遗产的新分支,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文物学会共公布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396处遗产列入其中。我国20世纪遗产的保护意识已经显着提高,相关保护工作已经从倡议阶段转向理论深化和利用策略研究阶段,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且分布广泛,本研究选取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即北京地区的博览类建筑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此类型建筑遗产的深入解析,从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的双重视角,提出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也为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在行动上从消极、静态向积极、动态转变提供思路。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通过基础信息整理和实地调研,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求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以期保护利用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和应用,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进一步综合归纳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要点。同时在对相关国内外保护利用案例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建筑学科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归纳博览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加以阐释。为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方案参考和措施引导。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控制”“问题导向利用措施”观点,将价值保护理论与具体的保护利用实践相联系,提出针对20世纪建筑遗产中博览类建筑的保护利用途径及策略。

蔡明秀[5](2020)在《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人们在精神与审美层次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大众逐渐开始重视民族化和传统元素的装饰设计。自2003年世界非遗公约的确立开始,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逐步重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以及2019年北京非遗保护条例的实行,这些举措对于北京传统建筑砖雕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给予了政策保障。北京砖雕作为北京这座古城中传统建筑的重要装饰部件,不仅仅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更是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与市井风俗的反映和物质化体现。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北京砖雕现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环境之中,当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时,不免会产生一些冲突与矛盾。北京传统建筑砖雕作为具有首都城市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在城市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不乏许多精品诞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应用上的问题,如过度滥用、乱用等。对这些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新问题,该如何应对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北京传统建筑砖雕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新状况,以其当下的应用与保护现状作为研究背景,以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中心,展开论述。首先针对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做了系统化梳理与分析,对中国砖雕以及北京砖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作用、纹样、流变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范围上的界定,确定研究对象及范围。在此之后,厘清室内设计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应用手法,对北京砖雕与室内设计的融合,进行了实践基础与融合优势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北京砖雕在室内中的应用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了其必要性、确定了应用原则与应用手法,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优化策略,发现其应用价值;第四部分主要对北京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表达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文末,笔者对于北京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和创新设想,使其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

李雅倩[6](2020)在《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搜集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佛山的大量传统建筑的格扇门信息,并对其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展现了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的历史信息和人文风貌,丰富了广州建筑史的内容。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在建筑中的功能作用,格扇门的构造形式,格扇门的尺度规律。其中格扇门在建筑中起到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建筑的立面上的格扇门组成,是建筑立面的窗口以及重要组成部分;中门格扇门在建筑入口处起到挡中作用,是礼仪的象征以及遮挡视线的功能。厅堂背景格扇门从周王朝时的斧依演变而来,成为传统建筑中端正庄严的建筑内立面组成。建筑室内空间划分的格扇门为传统建筑带来了曲折的室内空间意蕴,是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象征者。格扇门在构造以及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木作在木材以及木雕上展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同时本文对广州木雕历史的演进进行了一定的脉络梳理。玻璃刻画是广州地区独特门窗装饰材料,是西方建筑装饰本土化的一个转变。明瓦是沿海地区的特色门窗装饰材料,对本土的气候和环境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格扇门的装饰纹样上蕴含着一个地域的文化风貌。文章从纹样的构图、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特点来探究纹样的特征,并与北方以及江南地区进行比较,从三地的文化心理角度出发来探究地域特征出现的原因。最后将一些常见纹样进行分析,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格扇门的功能、构造、工艺、装饰材料以及纹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格扇门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毅[7](2020)在《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寒地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寒地城市公共建筑空前繁荣和大规模的建设.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已经成为展示城市风貌和特色的窗口。然而,城市与建筑的过渡空间即入口空间,其使用状况和空间环境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入口空间布局不合理、人行车行流线混乱、易受冬季气候影响等诸多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在穿越入口空间进入建筑时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入口空间缺少人性化的关怀。因此,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与人心理和生理需求息息相关的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上。研究主要从入口空间特征,入口空间现存的问题,入口空间人性化优化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展开。首先,阐述了入口空间的历史沿革,并从构成要素、平面位置、空间关系的角度介绍了入口空间的组成和分类,探讨了入口空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基于人性化视角下的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的指导下,建立了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系统,为接下来入口空间现状调研打下基础。其次,根据入口的平面和空间关系选取北京和张家口地区的3种类型、6座建筑作为使用状况调查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研、人群分布及轨迹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现存的优势和不足,并试图提出具体的改造办法,为总结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提供依据。最后,针对上述调研中的结果,结合入口空间人性化理论与实际案例,总结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入口外部空间主要从要构成要素、空间组织、交通系统、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人性化优化设计。入口过渡空间主要从构成要素、过渡界面、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人性化优化设计。入口内部空间主要从空间组织、交通系统、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人性化优化设计。本文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学科引证法、行为观察法、问卷调研法,对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手法,希望能为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借鉴意义。

张榕珊[8](2020)在《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庭院居住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人们为满足生存需求而营造简单的栖身之所。而如今,人们不断改善着居住条件,与此同时还赋予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陆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式庭院项目,这些项目的出现逐渐唤醒了国人心中对中式传统文化的记忆,掀起了一股中式庭院的营造热潮。本文以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通过中式庭院构景元素的古今差异化特征分析,结合传统中式、东方禅意、现代中式三种衍生风格庭院的设计实践,对中式庭院景观营造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庭院的起源可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唐宋时期造园技艺以及艺术审美达到了历史巅峰,部分明清造园艺术流传至今,庭院景观设计一直倡导“天人合一”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观念发生转变,庭院的使用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诠释,中式庭院景观由此衍生出传统中式、现代中式、东方禅意等风格,它们所呈现的景观效果与传统园林景观不尽相同,中式庭院的空间格局和工艺工法的应用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提升。2、中式庭院构景元素多元而自成体系,主要由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物质元素和历史、文脉、特色等文化元素构成,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景观构筑物、水体景观、山石景观、植物营造、地面铺装以及其他智能化功能营建。随着当今人们的居住理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中式庭院构景元素在营造手法、装饰形式、材料运用、施工营建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而言,中式庭院在形式上逐步简化而在营建上积极创新。3、杭州市十里风荷、桃李春风庭院、丽水市某别墅三例典型中式庭院项目的设计实践表明,要实现中式庭院景观的传承和创新,必须在景观设计上强化诗情画意的美学观、传统景观营造方法与传统花木的运用、宜居生态理念的贯穿与景观设备的智能化人性化的应用,使庭院景观功能、审美、智能一体化。这样既能体现中式庭院的韵味,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朱广轶[9](2020)在《福建永安会清堡及其修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福建省三明市永安西洋镇福庄村会清堡为研究对象。该堡由邢氏家族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65年),是一座集防御、生活与祭祀于一体的大型夯土木构建筑。会清堡共由外院、主体土堡、书院三部分组成。主体土堡部分采用“凸”字形平面,书院独立设置于主体土堡外部富有园林气息,外院作为风水补救措施呈不规则形态,上述三点在闽中土堡中均为罕见,共同构建起会清堡的独特形制。会清堡为永安市历史保护建筑,现阶段房屋损毁严重,修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实地调研、现场测绘、口述史采集为依据,对会清堡从概况、现状与修复、发展利用三个角度进行探讨。论文首先对会清堡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选址与布局进行分析。其次对主体土堡的8个组成部分(即上堂、下堂、后堂、廊厢、厢房、南北护拢、上下级姑亭、堡墙)及问渠书院的4组成部分(即正房、厢房、廊房、西护拢)进行现状陈述、平面修复、大木修复、小木修复、屋面修复、修复成果六个方面的论述,然后对外院、周边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对会清堡的发展与利用展开系列探讨。本文以现状与修复部分为文章主体,修复工作主要以光绪版《邢氏族谱》与数位学者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为依据。最终笔者初步推断、复原出会清堡的原貌。希望可补充、深化学界有关会清堡的现有研究成果。全文共73000余字,插图385幅。

王灿[10](2020)在《汉画像石上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研究 ——以徐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汉代是我国古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无法忽略的朝代,该时期的建筑已逐渐摆脱春秋战国时期的夯土高台,逐渐发展的斗拱技术给建筑的形式和种类带来了无限可能与突破,大量崛起的木结构建筑仿佛向历史宣誓着新建筑时代的到来,至此汉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汉代建筑结构的特点,木结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因此,研究汉代建筑就需要依靠数量较多、保存较完整、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作为两汉时期最具特色的绘画遗迹,因其发掘数量可观、画面清晰、雕刻精美而成为当代学者研究汉代文化的宝藏。画面中包含的大量建筑图像亦是建筑学者研究汉代建筑最为直观的资料。文章选取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上的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古籍及众多发掘简报,对该地区汉画像石上的建筑图像进行分类与辨析,选取了阙、楼阁、院落三种较为典型的建筑类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阙的各构件阙基、阙身、阙楼、阙顶的构成及在不同形式阙中的组合;分析了楼阁中斗拱技术的应用及重屋式、组合式楼宅的造型特色与构造特点;探究了院落的平面布局形式并归纳出院落中门、庭、户、堂、夹、内的建筑形式。文章运用现代图示语言化繁为简地表现出各个不同类型建筑的构成及形式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出汉代建筑中包含的建造技术、文化思想及艺术特征。最后,文章结合徐州及徐州周边地区优秀的现代建筑设计案例,浅析了汉画像石上阙、楼阁、院落及建筑构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变形。

二、别致且实用的门厅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别致且实用的门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餐饮业发展动态分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1 概念辨析
        2.1.1 当代青年群体的界定
        2.1.2 消费相关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学”理论
        2.2.3 “行为心理学”理论
        2.2.4 “人机工程学”理论
    2.3 实地调研
        2.3.1 调研方案设计
        2.3.2 调研数据整理与问题分析
    2.4 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影响因素
        2.4.1 主观因素及特征
        2.4.2 客观因素及特征
    2.5 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特征
        2.5.1 注重品质与服务
        2.5.2 注重以“我”为中心的选择性消费
        2.5.3 注重特色化消费
        2.5.4 注重WOM消费
    2.6 本章小结
3 餐饮空间设计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关联性
    3.1 餐饮空间相关研究
        3.1.1 餐饮空间相关概念
        3.1.2 餐饮空间的分类
        3.1.3 餐饮空间的特征
    3.2 餐饮空间构成要素
        3.2.1 外环境要素
        3.2.2 空间内部要素
        3.2.3 其他核心要素
    3.3 当代青年群体在餐饮空间中的表现及需求
        3.3.1 知觉表现
        3.3.2 感官认知
        3.3.3 复杂化消费行为模式
        3.3.4 多样化需求
        3.3.5 契合性与差异化表现
    3.4 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对餐饮空间设计的影响
        3.4.1 设计重点的转变
        3.4.2 体验需求的升级
        3.4.3 情感价值的强化
        3.4.4 跨界融合的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餐饮空间设计原则
    4.1 空间布局功能性原则
        4.1.1 空间基础布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1.2 空间基础布局的适度性和独特性
        4.1.3 空间划分及动线环境的合理性
    4.2 空间环境特色化原则
        4.2.1 人与空间的互动体验
        4.2.2 空间设计表现及特征
        4.2.3 空间装饰及材料的传承与更新
    4.3 空间经营弹性应变原则
        4.3.1 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4.3.2 经营模式的与时俱进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餐饮空间设计策略
    5.1 餐饮空间设计基础模型建构要素
        5.1.1 设计目标与价值取向
        5.1.2 设计思路及原则
        5.1.3 设计建造及空间利用
    5.2 餐饮空间设计的环境营造策略
        5.2.1 基于人体工程学打造合理化功能分区
        5.2.2 餐饮空间设计的私密性与开放性把控
        5.2.3 基于环境行为学打造复合化空间氛围
        5.2.4 强调餐饮空间内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关系
        5.2.5 基于多维度视角营造高契合性餐饮空间
    5.3 餐饮空间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5.3.1 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相互统一
        5.3.2 注重餐饮空间的经营与管理
        5.3.3 增加消费者与餐饮空间的互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青年群体餐饮消费行为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及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背景下传统聚落面临挑战
        1.1.2 晋东南地区传统聚落发展具有优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考察法
        1.4.3 比较归纳法
        1.4.4 多学科交叉法
        1.4.5 图示法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马村地域特征概况
    2.1 马村综述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平坦背山面水
        2.2.2 气候特点雨热同期
        2.2.3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2.3 社会人文概况
        2.3.1 人口众多姓氏繁杂
        2.3.2 家庭构成变化巨大
        2.3.3 经济产业种类多样
        2.3.4 人文背景历史悠久
        2.3.5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
    3.1 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理念
        3.1.1 背山面水资源丰富
        3.1.2 受到风水学的影响
        3.1.3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1.4 注重安全防御性
        3.1.5 交通便利条件便利
    3.2 马村传统聚落空间布局
        3.2.1 总体空间布局
        3.2.2 空间边界及主要路径
        3.2.3 空间布局演变发展
        3.2.4 空间布局整体特征
    3.3 马村建筑类型今昔对比
        3.3.1 公共建筑今昔对比
        3.3.2 商贸建筑今昔对比
        3.3.3 民居建筑今昔对比
    3.4 马村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析
        3.4.1 广场空间功能复合性强
        3.4.2 街巷空间引导性强
        3.4.3 点状空间向心性较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村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1 传统民居建筑综述
        4.1.1 年代久远、分布广泛
        4.1.2 院落形制类型丰富
    4.2 传统民居建筑院落特征
        4.2.1 因地制宜、地域性强
        4.2.2 平面规整、追求高度
        4.2.3 空间组织以礼为先
        4.2.4 院落空间呈向心性
        4.2.5 耳房形制变化多样
    4.3 一进院落构成要素分析
        4.3.1 一进院落空间分析
        4.3.2 一进院落建筑分析
        4.3.3 建筑立面特征分析
        4.3.4 建筑结构体系分析
    4.4 典型传统民居建筑
        4.4.1 将军院——一进院民居
        4.4.2 银楼院——一进院前店后院
        4.4.3 蚤树胡同王家院——三进跨院民居
        4.4.4 窑北街院落群——建筑院落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马村传统公共建筑特征分析
    5.1 传统公共建筑综述
        5.1.1 年代及分布
        5.1.2 以传统村庙建筑为主
    5.2 传统村庙建筑构成要素分析
        5.2.1 传统村庙建筑形制分析
        5.2.2 传统村庙建筑空间功能分析
    5.3 典型传统公共建筑
        5.3.1 仙乐观
        5.3.2 关帝庙
        5.3.3 玄帝庙
        5.3.4 古城门(大南门)
        5.3.5 小阁底奶奶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马村建筑装饰艺术分析
    6.1 屋顶装饰
        6.1.1 屋脊脊饰
        6.1.2 悬鱼惹草
    6.2 屋身装饰
        6.2.1 墀头
        6.2.2 檐柱装饰
        6.2.3 照壁影壁
        6.2.4 窗的装饰
        6.2.5 门的装饰
    6.3 基座装饰
        6.3.1 门枕石
        6.3.2 柱础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聚落选址布局特征
        7.1.2 传统建筑特征
        7.1.3 建筑细部装饰构件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传统建筑测绘图
附录B 碑记及碑拓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传统村落半闲置农房的民宿设计改造策略研究 ——以皖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既往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闲置农房
        2.1.2 乡村半闲置农房
        2.1.3 民宿
        2.1.4 传统村落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地域性理论
        2.2.3 民宿设计相关理论
        2.2.4 游憩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有乡村民宿设计改造案例分析
    3.1 传统村落民宿设计改造案例
        3.1.1 南屏半榻山房
        3.1.2 碧山猪栏酒吧乡村客栈
        3.1.3 平田村爷爷家青年旅社
    3.2 非传统村落民宿设计改造案例
        3.2.1 涠洲岛“七月”民宿
        3.2.2 莫干山“伴屋”民宿
        3.2.3 德清西坡山乡民宿(玉芳家)
        3.2.4 云夕·戴家山民宿
    3.3 现有乡村民宿案例中的改造设计方法
        3.3.1 改造的一般方法
        3.3.2 改造案例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徽省黟县南屏村与屏山村既有农房闲置状态及民宿使用需求调研
    4.1 调研概述
        4.1.1 调研内容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样本选取
    4.2 村落概况
        4.2.1 南屏村概况
        4.2.2 屏山村概况
    4.3 村落既有农房总体闲置状况
        4.3.1 南屏村既有农房总体闲置状况
        4.3.2 屏山村既有农房总体闲置状况
    4.4 村落典型半闲置农房案例分析
        4.4.1 南屏村典型半闲置农房案例分析
        4.4.2 屏山村典型半闲置农房案例分析
        4.4.3 调查区域半闲置农房特征分析
    4.5 乡村半闲置农房形成原因及盘活方式思考
    4.6 村落现有民宿调研分析
        4.6.1 南屏村现有民宿分析
        4.6.2 屏山村现有民宿分析
    4.7 游客基本需求调研分析
    4.8 半闲置农房屋主需求调查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半闲置农房的民宿设计改造策略
    5.1 乡村半闲置农房的改造难点与要点
    5.2 半闲置农房的改造总体原则
        5.2.1 基于一般性建筑改造的改造原则
        5.2.2 基于半闲置农房改造难点与要点的改造原则
    5.3 半闲置农房的改造策略
        5.3.1 通用性改造策略
        5.3.2 不同类型农房的特殊性改造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各章总结
    6.2 研究成果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 2-访谈实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
        1.3.2 关于北京20 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
        1.3.3 关于博览类建筑更新的研究
    1.4 概念阐释与界定
        1.4.1 20世纪建筑遗产及近义概念
        1.4.2 文物建筑与建筑遗产
        1.4.3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建造背景
        2.1.1 社会背景:政治支配建筑活动
        2.1.2 建设背景:博览建筑集中兴盛
        2.1.3 建筑思潮: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2.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研究对象
        2.2.1 调研对象范围选择
        2.2.2 调研对象分布状况
    2.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3.1 北京展览馆
        2.3.2 北京天文馆
        2.3.3 北京自然博物馆
        2.3.4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
        2.3.5 中国地质博物馆
        2.3.6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3.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3.8 全国农业展览馆
        2.3.9 民族文化宫
        2.3.10 中国美术馆
        2.3.11 北京人民剧场
        2.3.12 首都剧场
    2.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特征归纳
        2.4.1 建筑风格:苏式、宫殿式、新民族形式
        2.4.2 建筑色彩:黄色、红色、绿色
        2.4.3 建构体型:轴线对称、韵律秩序
        2.4.4 装饰装修:细部构件、装饰装修
        2.4.5 建筑外环境:内庭院、礼仪广场
    2.5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总结
        2.5.1 现状使用与运营情况
        2.5.2 保护利用情况
        2.5.3 问题梳理归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3.1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1 国际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2 我国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与价值构成
        3.2.1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
        3.2.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3.1 历史价值
        3.3.2 艺术价值
        3.3.3 科学价值
        3.3.4 社会价值
        3.3.5 文化价值
    3.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要点
        3.4.1 场地环境
        3.4.2 立面形象
        3.4.3 平面形制
        3.4.4 内部装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措施研究
    4.1 外部环境质量提升措施
        4.1.1 规划交通流线
        4.1.2 优化入口广场
        4.1.3 增加景观绿化
        4.1.4 整修配套用房
        4.1.5 改进夜景照明
    4.2 建筑整体形象整修措施
        4.2.1 外立面修缮
        4.2.2 外立面升级
        4.2.3 加建新体量
    4.3 建筑结构构件升级措施
        4.3.1 补强原结构体
        4.3.2 替换结构构件
        4.3.3 替换原结构体
        4.3.4 卸荷加固
        4.3.5 消能减震
    4.4 建筑内部功能优化措施
        4.4.1 置换主要功能或局部功能
        4.4.2 改善交通功能及空间形式
        4.4.3 增加公众服务设施及空间
        4.4.4 优化展陈功能及空间形式
    4.5 相关保护利用案例解析
        4.5.1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补同象
        4.5.2 上海历史博物馆——外延同象
        4.5.3 唐山博物馆——衬托异象
        4.5.4 南澳博览建筑群衔接处与门厅——对比相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1 基于价值分析的保护控制
        5.1.2 将问题归类导向保护利用措施
        5.1.3 保护与利用结合,生成方案
    5.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2.1 方案一:内部改造,功能更新
        5.2.2 方案二:内庭院封顶,地下扩建
        5.2.3 方案三:单侧扩建,改变次要立面
        5.2.4 方案四:加建新馆,外观相异、对比衬托
    5.3 以北京展览馆为例的保护利用方案探索
        5.3.1 北京展览馆保护要点
        5.3.2 北京展览馆现状问题
        5.3.3 保护利用措施选择
        5.3.4 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4 保护利用工程前景展望
        5.4.1 优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利用流程规范化
        5.4.2 保护利用实践增加,保护利用形式多样化
        5.4.3 科学技术手段进步,保护利用内容精深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国内外博览类建筑遗产改扩建典型案例
附录 B: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第一至四批)
附录 C: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附录 D: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
致谢

(5)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及思路
第2章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与室内设计概述
    2.1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概述
        2.1.1 历史沿革
        2.1.2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的工艺
        2.1.3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分类及特征
        2.1.4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纹样
        2.1.5 北京传统建筑砖雕作用
    2.2 室内设计
        2.2.1 概念
        2.2.2 分类
        2.2.3 特征
    2.3 北京砖雕与室内设计的有机融合
        2.3.1 北京砖雕与室内设计有机融合的基础
        2.3.2 北京砖雕与室内设计有机融合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砖雕在室内中应用策略
    3.1 北京砖雕创新应用实践的必要性
        3.1.1 北京砖雕生存现状
        3.1.2 北京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3.1.3 北京砖雕在室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2 应用原则
        3.2.1 功能性原则
        3.2.2 整体性原则
        3.2.3 适度性原则
        3.2.4 传承性原则
        3.2.5 可持续性原则
    3.3 应用手法
        3.3.1 独立应用
        3.3.2 组合应用
        3.3.3 拆解重构
    3.4 应用价值
        3.4.1 提升空间文化内涵
        3.4.2 塑造空间结构与风格
        3.4.3 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可度
        3.4.4 激活北京砖雕的生命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研究
    4.1 北京砖雕不同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4.1.1 住宅空间中的应用
        4.1.2 办公空间中的应用
        4.1.3 商业空间中的应用
    4.2 北京砖雕在室内应用时的其他影响因素
        4.2.1 光
        4.2.2 肌理
        4.2.3 色彩
    4.3 北京砖雕在室内应用中的表达
        4.3.1 提升审美
        4.3.2 意境的营造
        4.3.3 文化上的延续
        4.3.4 地域性的展示
    4.4 北京砖雕在室内中的应用对人的心理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趋势与展望
    5.1 创新趋势
    5.2 未来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6)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形式特点
    2.1 概念
    2.2 建筑功能
        2.2.1 建筑立面组成
        2.2.2 门厅中门
        2.2.3 厅堂背景
        2.2.4 室内房间划分
    2.3 构造形式
        2.3.1 构件组合
        2.3.2 尺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制作工艺
    3.1 木作
        3.1.1 木材
        3.1.2 制作工序
        3.1.3 木雕传承
    3.2 玻璃刻画
        3.2.1 发展脉络
        3.2.2 制作技艺
        3.2.3 色彩关系
    3.3 明瓦
        3.3.1 材料辨析
        3.3.2 损坏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装饰纹样
    4.1 纹样部位分类
        4.1.1 格心
        4.1.2 绦环板及裙板
    4.2 纹样表达特征
        4.2.1 构图形式
        4.2.2 风格特征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综述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相关概念解析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寒地建筑的研究
        1.3.2 关于入口空间的研究
        1.3.3 关于寒地建筑入口空间的研究
        1.3.4 关于人性化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概述
    2.1 入口空间的历史沿革
        2.1.1 西方建筑入口的历史回顾
        2.1.2 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空间的历史回顾
        2.1.3 现代建筑入口空间
    2.2 入口空间组成和分类
        2.2.1 根据组成要素
        2.2.2 根据入口位置
        2.2.3 根据空间关系
    2.3 入口空间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
        2.3.1 入口空间中人的心理需求
        2.3.2 入口空间中人的行为分类
        2.3.3 入口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
    2.4 人性化视角下的寒地建筑入口空间影响因素
        2.4.1 物理环境因素
        2.4.2 空间与实体因素
        2.4.3 交通与行为因素
    2.5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系统建立
        2.5.1 入口外部空间人性化系统
        2.5.2 入口过渡空间人性化系统
        2.5.3 入口内部空间人性化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调研及分析研究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问卷调研
        3.1.3 行为观察
        3.1.4 实地调研
    3.2 调研案例简介
        3.2.1 国家图书馆
        3.2.2 首都博物馆
        3.2.3 北京侨福芳草地
        3.2.4 北京朝阳大悦城
        3.2.5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楼
        3.2.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楼
    3.3 问卷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3.3.1 基本信息统计
        3.3.2 入口外部空间问卷调研
        3.3.3 入口过渡空间问卷调研
        3.3.4 入口内部空间调研分析
        3.3.5 问卷分析小结
    3.4 人群分布和轨迹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3.4.1 车行流线
        3.4.2 外部空间人群轨迹
        3.4.3 外部空间人群分布
        3.4.4 内部空间人群轨迹
        3.4.5 内部空间人群分布
    3.5 实地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3.5.1 入口外部空间对比分析
        3.5.2 入口过渡空间对比分析
        3.5.3 入口内部空间对比分析
    3.6 入口空间优化
        3.6.1 国家图书馆
        3.6.2 首都博物馆
        3.6.3 侨福芳草地
        3.6.4 朝阳大悦城
        3.6.5 附属医院
        3.6.6 东方医院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
    4.1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原则
        4.1.1 地域性原则
        4.1.2 实用性原则
        4.1.3 协调性原则
    4.2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外部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
        4.2.1 构成要素人性化设计
        4.2.2 空间组织人性化设计
        4.2.3 交通系统人性化设计
        4.2.4 物理性能人性化设计
    4.3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过渡空间人性化设计
        4.3.1 构成要素人性化设计
        4.3.2 过渡空间界面人性化设计
        4.3.3 物理性能人性化设计
    4.4 寒地公共建筑入口内部空间人性化设计
        4.4.1 空间组织人性化设计
        4.4.2 交通系统人性化设计
        4.4.3 物理性能人性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界定
        1.3.1 庭院
        1.3.2 别墅、别业、别馆
        1.3.3 中式庭院
        1.3.4 新中式庭院与现代中式庭院
        1.3.5 日式枯山水庭院与东方禅意庭院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庭院设计理论研究方面
        1.4.2 庭院营造研究方面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1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起源
        2.1.1 发展起源
        2.1.1.1 远古社会时期
        2.1.1.2 封建社会时期
        2.1.1.3 近代时期
        2.1.2 内涵思想
        2.1.2.1 传统哲学思想
        2.1.2.2 主流文化思想
        2.1.2.3 风水文化思想
    2.2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演变
        2.2.1 兴起原因
        2.2.2 衍生风格
        2.2.2.1 传统中式风格
        2.2.2.2 现代中式风格
        2.2.2.3 东方禅意风格
    2.3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现状
        2.3.1 地域分布
        2.3.2 现状特征
        2.3.2.1 风格混乱,缺乏个性
        2.3.2.2 注重形式,忽视功能
        2.3.2.3 积极营建,消极养护
    2.4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的创新
        2.4.1 现代中式庭院与中国古典园林庭院的比对
        2.4.1.1 使用人群的变化
        2.4.1.2 营造理念的更新
        2.4.2 中式庭院的发展特点
        2.4.2.1 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2.4.2.2 产业链的形成
        2.4.2.3 景观资源的稀缺
    2.5 本章小结
3 中式庭院构景元素的特征及分析
    3.1 景观构筑物
        3.1.1 常用的景观构筑物及其特点
        3.1.1.1 亭与廊
        3.1.1.2 门与窗
        3.1.1.3 景墙与围栏
        3.1.1.4 桥体
        3.1.1.5 景观小品
        3.1.2 景观构筑物的继承与创新
    3.2 水体景观
        3.2.1 水体景观的意境营建
        3.2.2 水景的常用形式及特征
        3.2.2.1 水池与溪流
        3.2.2.2 跌水
        3.2.2.3 涌泉
        3.2.2.4 盆池
        3.2.2.5 枯山水
        3.2.2.6 旱溪
        3.2.3 水体景观的应用演变
    3.3 山石景观
        3.3.1 山石景观的意境营建
        3.3.2 山石材料的选择及特征
        3.3.2.1 太湖石
        3.3.2.2 黄石
        3.3.2.3 龟纹石
        3.3.2.4 野山石
        3.3.3 山石景观的营建变化
    3.4 植物营造
        3.4.1 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
        3.4.2 植物景观的意境营建
        3.4.3 常用的植物种类及用法
        3.4.3.1 主景树和庭荫树
        3.4.3.2 观花类植物
        3.4.3.3 观果类植物
        3.4.3.4 观叶类植物
        3.4.3.5 竹类植物
        3.4.3.6 藤蔓类植物
        3.4.3.7 草本与水生植物
        3.4.4 植物营造的材料变化
    3.5 地面铺装
        3.5.1 铺装形式及其寓意
        3.5.2 铺装的常用材料及特征
    3.6 其他功能营建
        3.6.1 智能灌溉系统
        3.6.2 智能照明系统
        3.6.3 无障碍设施
    3.7 本章小结
4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实践
    4.1 传统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与实践
        4.1.1 项目背景
        4.1.2 基地现状分析
        4.1.2.1 有利条件
        4.1.2.2 不利条件
        4.1.3 设计构思
        4.1.3.1 业主需求
        4.1.3.2 功能划分
        4.1.3.3 平面设计
        4.1.4 分项设计
        4.1.4.1 空间组织
        4.1.4.2 构筑物营建
        4.1.4.3 水体设计
        4.1.4.4 山石景观
        4.1.4.5 植物营造
        4.1.4.6 铺装设计
        4.1.4.7 智能设备
        4.1.5 总结与倡导
        4.1.5.1 总结
        4.1.5.2 存在问题与倡导
    4.2 东方禅意庭院景观设计与实践
        4.2.1 项目背景
        4.2.2 基地现状分析
        4.2.2.1 有利条件
        4.2.2.2 不利条件
        4.2.3 设计构思
        4.2.3.1 业主需求
        4.2.3.2 功能划分
        4.2.3.3 平面设计
        4.2.4 分项设计
        4.2.4.1 空间组织
        4.2.4.2 构筑物营建
        4.2.4.3 水体设计
        4.2.4.4 山石景观
        4.2.4.5 植物营造
        4.2.4.6 铺装设计
        4.2.4.7 智能设备
        4.2.5 总结与倡导
        4.2.5.1 总结
        4.2.5.2 存在问题与倡导
    4.3 现代中式庭院景观设计与实践
        4.3.1 项目背景
        4.3.2 基地现状分析
        4.3.2.1 有利条件
        4.3.2.2 不利条件
        4.3.3 设计构思
        4.3.3.1 业主需求
        4.3.3.2 功能分区
        4.3.3.3 平面设计
        4.3.4 分项设计
        4.3.4.1 空间组织
        4.3.4.2 构筑物营建
        4.3.4.3 水体设计
        4.3.4.4 山石景观
        4.3.4.5 植物营造
        4.3.4.6 铺装设计
        4.3.4.7 人性智能设施
        4.3.5 总结与倡导
        4.3.5.1 总结
        4.3.5.2 存在问题与倡导
    4.4 中式庭院景观设计实践的设计策略
        4.4.1 空间营造方面
        4.4.2 意境营建方面
        4.4.3 功能需求方面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福建永安会清堡及其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篇 会清堡测绘图纸
    第一部分 现状图
    第二部分 修复图
后篇 会清堡研究报告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现状
        0.1.1 研究背景
        0.1.2 闽中土堡研究现状
        0.1.3 研究意义
        0.2 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目的
        0.2.3 研究方法与框架
        0.3 本章小结
    第一章 会清堡的概况
        1.1 建设背景
        1.1.1 自然环境
        1.1.2 社会环境
        1.1.3 邢氏家族历史流变
        1.2 建设目标
        1.2.1 防御
        1.2.2 生活
        1.2.3 祭祀
        1.3 选址布局
        1.3.1 选址
        1.3.2 布局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会清堡的现状与修复
        2.1 主体土堡
        2.1.1 上堂
        2.1.2 下堂
        2.1.3 后堂
        2.1.4 廊厢
        2.1.5 厢房
        2.1.6 南北护拢
        2.1.7 上下级姑亭
        2.1.8 堡墙
        2.2 问渠书院
        2.3 外院
        2.4 周边环境
        2.4.1 道路
        2.4.2 码头
        2.4.3 民主庙
        2.4.4 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清堡的发展与利用
        3.1 福庄村的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
        3.2 会清堡的整治与发展
        3.2.1 会清堡修复后的空间特色
        3.2.2 会清堡修复发展工作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3.2.3 会清堡修复发展工作的指导原则
        3.3 会清堡的活化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总结
        4.2 启发
        4.3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

(10)汉画像石上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研究 ——以徐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文化复兴
        1.1.2 城市同质现象
    1.2 选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
        2.1.2 形式的基本概念
    2.2 汉画像石中的建筑类型
    2.3 对阙、院落、楼阁的理论研究
        2.3.1 对阙的理论研究
        2.3.2 对楼阁的理论研究
        2.3.3 对院落的理论研究
第三章 阙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3.1 阙的定义
    3.2 阙的分类
    3.3 双阙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3.3.1 《楼阁栉比图》中的双阙分析
        3.3.2 《燕居观舞图》中的双阙分析
        3.3.3 《迎宾宴饮图》的双阙分析
        3.3.4 《双阙门吏拥慧图》中的双阙
        3.3.5 《楼阁双阙图》中的双阙
        3.3.6 《天阙星象图》中的双阙分析
        3.3.7 《建筑双阙图》中的双阙分析
        3.3.8 《观者之石》中的双阙分析
        3.3.9 《双阙歌舞车马图》中的双阙分析
    3.4 单阙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3.4.1 《周公辅成王》中的单阙分析
        3.4.2 《单阙门吏图》中的单阙分析
    3.5 阙的构成及形式特征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楼阁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4.1 楼阁的定义
    4.2 楼阁的分类
    4.3 台榭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4.3.1 《徐州贾汪汴塘泗水取鼎图》中的台榭分析
        4.3.2 《徐州铜山大庙泗水取鼎图》中的台榭分析
        4.3.3 《铜山檀山集画像斗拱建筑图》中的台榭分析
    4.4 楼宅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4.4.1 《徐州青山泉白集汉墓中室北壁西侧建筑图》中的楼宅分析
        4.4.2 《徐州青山泉白集汉墓中室北壁东侧建筑图》中的楼宅分析
        4.4.3 《江苏睢宁墓山汉画像石墓一号墓第三石》中的楼宅分析
        4.4.4 《邳州占城祠堂画像楼阁图》中的楼宅分析
    4.5 楼阁的构成及形式特征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院落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5.1 院落的定义
    5.2 院落的分类
    5.3 厅堂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5.4 院落的平面布局探讨
        5.4.1 从古籍中探寻院落的平面布局
        5.4.2 从建筑明器中探寻院落的平面布局
    5.5 多进式院落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5.5.1 《徐州青山泉白集汉墓院落图》中的院落分析
        5.5.2 《楼阁栉比图》中的院落分析
    5.6 单进式院落的构成及形式特征研究
        5.6.1 《车马建筑图》中的院落分析
        5.6.2 《铜山利国东汉墓建筑图》中的院落分析
    5.7 院落的形式特征总结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统建筑形式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6.1 阙的应用
        6.1.1 对阙形式的再现
        6.1.2 对阙形式的重组
    6.2 楼阁的应用
    6.3 院落的应用
        6.3.1 对院落布局的借鉴
        6.3.2 对院落厅堂形式的借鉴
    6.4 建筑构件的应用
        6.4.1 对建筑构件的抽象
        6.4.2 对建筑构件的变形
        6.4.3 对细节符号的引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结论
    7.2 本文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别致且实用的门厅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当代青年群体消费行为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D]. 朱传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马村传统聚落选址布局及建筑特征研究[D]. 王柳懿.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传统村落半闲置农房的民宿设计改造策略研究 ——以皖南地区为例[D]. 廖宜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4]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D]. 李瑞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北京传统建筑砖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蔡明秀.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广州传统建筑格扇门研究[D]. 李雅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寒地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D]. 张毅.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8]中式庭院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D]. 张榕珊.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9]福建永安会清堡及其修复研究[D]. 朱广轶.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汉画像石上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研究 ——以徐州地区为例[D]. 王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别致而实用的门厅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