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豆间作栽培技术

棉豆间作栽培技术

一、棉豆间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周军,肖能武,张泽志,周明,李坤,司海倩,秦光明,吴锋,欧阳友香[1](2021)在《黄精与玉米间作技术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的种植技术,以及与玉米间种的实用技术,为提高经济效益、为该间作模式的推广以及种植户提供参考。

冷鹏[2](2020)在《生存需求、政策引导、经济转型与技术革新:明清苏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明清人口与资源逆向演进的背景下,苏南地区的精耕细作、集约经营,及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多熟制趋于完善,重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土地的用养结合,形成了以湖桑、湖羊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其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首先,人口压力下的积极探索无疑是生态农业产生的最大动因。其次,政策引导为生态农业提供契机,"植树营林"政策和"一条鞭法"税制改革政策促使经营理念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和税制改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推动了农业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重组。再次,农业商品化提升了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出现了专业化的蚕桑区、棉作区、水产养殖区和水生蔬菜种植区,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多熟制体现了生态农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元化。最后,湖桑、湖羊以及土壤管理技术体系的完善,奠定了苏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

厉浩[3](2019)在《马铃薯间作玉米、蚕豆下生长发育及种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宁南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带动了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风险日益凸显。本试验以马铃薯单作(P)、玉米单作(M)、蚕豆单作(B)、马铃薯玉米间作(P‖M)、马铃薯蚕豆间作(P‖B)为处理,通过2017、2018年的连续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养分吸收规律及产量效应,为宁南山区马铃薯合理间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差异明显。两年结果均显示,相比于P处理,P‖M处理能够促进马铃薯前期干物质积累,前中期时干物质积累P‖M处理>P处理>P‖B处理,P‖B处理在前中期时相对积累缓慢,而生育后期时积累加快。2017年成熟期P‖B、P‖M处理分别高出P处理43.03%、11.65%。2018年块茎膨大期P‖M处理分别高出P处理、P‖B处理93.65%、81.22%。成熟期P处理、P‖B处理的地上干物质质量高出P‖M处理74.3%、82.21%,差异显着。叶面积指数P‖M处理在中期时呈现增长较快的趋势,而后期下降快,P‖B处理叶面积指数在前中期低于P处理,后期下降速度慢,高于P和P‖M处理。2017年,块茎膨大期P处理、P‖M处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分别高出P‖B处理35.39%、43%。2018年块茎膨大期P处理、P‖M处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分别高出P‖B处理106.22%、126.09%,淀粉积累期P处理、P‖M处理马铃薯叶面积指数分别比P‖B处理高出125.49%、197.63%。2.相比于单作马铃薯,间作马铃薯的生理指标出现变化。马铃薯现蕾期P‖M处理、P‖B处理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分别高出P处理16.51%、7.9%,达显着水平;P‖M处理马铃薯叶片的叶绿素荧光指标中的初始荧光(Fo)和光合性能指数(P1)有升高较快的趋势;马铃薯苗期P‖M处理、P‖B处理均能显着提高马铃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淀粉积累期P‖B处理20cm处马铃薯PAR值分别高出P处理、P‖M处理31.82%、53.47%,差异显着。3.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不同。两年结果均显示,相比于P处理,P‖M处理在前期时对于马铃薯氮素积累有利,而P‖B处理后期促进马铃薯对于氮素吸收。收获期马铃薯植株中氮元素的含量P‖‖B处理>P‖M处理>P处理。2018年收获期,P‖B处理马铃薯植株含氮量比P‖M处理、P处理分别高出16.85%、15.82%,P‖B处理与P处理达显着性水平;磷元素吸收P‖B处理>P处理>P‖M处理,P‖B处理马铃薯叶片含磷量分别高于P处理、P‖M处理28.68%、34.58%,差异显着;钾元素的吸收P‖B处理>P‖M处理>P处理。养分收获指数显示,相比于蚕豆、玉米,马铃薯器官形成对于氮素、磷素利用较少,对于钾素利用较多,马铃薯对于氮素收获指数处于最低水平,对钾素收获指数较高。4.相比单作马铃薯,间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明显,2017年产量大小P‖B>P‖M>P,2018年产量大小P‖M>P‖B>P,两年产量结果均是间作大于单作。2017年P‖M处理LER<1,而P‖B处理LER>1,2018年P‖M处理LER>1,而P‖B处理LER<1,两年结果均显示间作下马铃薯处于竞争劣势。5.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含量与单作相比显着增加,P‖M处理、P‖B处理下土壤碱解氮含量显着高于P处理10.48%、7.74%,P‖M处理、P‖B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P处理8.74%和6.78%。相比于P处理,P‖M处理中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提升显着,但速效钾含量降低,P‖B处理中的土壤全磷含量则有着明显下降。

李倩[4](2019)在《马铃薯玉米间作的种间作用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间作是一种集约化利用资源的种植方式,可缓解土壤由于常年连作导致的土传病害的发生,对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试验以马铃薯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2017-2018年连续定位试验下,开展了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的种间效应及土壤细菌对不同栽培方式的响应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间作栽培地下部土壤细菌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18年间作马铃薯的初始荧光值(F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值显着高于单作马铃薯87.24%、49.38%,说明间作马铃薯叶片反应中心处于完全开放时的荧光产量及热耗散能力高于单作马铃薯,间作玉米的Fv/Fm、qp、ΦPSⅡ、Fv’/Fm’值高于单作玉米栽培。连续两年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单作玉米,在2017年达到显着的差异性;2018年单作马铃薯的蒸腾速率显着高于间作马铃薯54.07%。2.间作玉米茎叶、籽粒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在连续两年定位栽培试验中均高于单作。2017年间作玉米籽粒中的全磷显着高于单作0.14%,2018年间作玉米籽粒的全氮和茎叶的全磷含量也显着高于单作玉米栽培17.12%、88.89%;2018年间作马铃薯块茎的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单作马铃薯16.83%,间作马铃薯茎叶、块茎全磷和全钾的含量也有高于单作马铃薯的趋势。3.连续两年定位种植试验中,间作处理的地上生物量都有高于单作的趋势,且间作马铃薯与单作之间差异大于玉米;2018年LER>1,表现出间作优势;马铃薯的种间竞争力在两年间均大于玉米。4.2018年,间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于单作玉米和马铃薯4.80%、4.63%,与单作玉米有显着的差异性,有机质与作物产量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间作栽培中的速效磷高于单作玉米4.2mg.kg-1,2017年间作土壤中的速效钾分别比单作玉米和单作马铃薯高40mg.kg-1、27mg.kg-1。5.与单作相比,马铃薯|玉米栽培降低了土壤中G+/G-的比值;T-RFLP结果表明:间作栽培中Shannon指数和Evenness指数与两种单作相比均有增高的趋势,Simpson指数与之相反;酶切片段新出现了长度为148bp的优势片段;土壤中有益功能菌属的丰富度也高于单作,相反,间作处理中潜在致病菌的丰富度低于单作处理;此外,间作栽培中还增加了亚硝化单胞菌属、节杆菌属、固氮螺旋菌属、醋杆菌属四个有益属的相对丰度。6.高通量测序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并没有增加细菌的OTU数目;群落多样性表现出的趋势是单作玉米>间作>单作马铃薯。三种不同的栽培模式中,土壤养分含量与细菌基于门水平的相关性与T-RFLP的结果是是相似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随土壤中速磷、速钾、碱解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全氮、全磷、有机质、pH值的升高而降低;全氮含量与细菌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

邓海峰[5](2017)在《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矿质营养吸收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露地薄皮甜瓜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综合防治病虫害而过分强调农药的使用、大剂量多重复的用药等均大大的降低了薄皮甜瓜生产的安全性,同时也制约了薄皮甜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而合理的间作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减少肥料投入和改善根际的营养条件。本研究以薄皮甜瓜单作,茴香/薄皮甜瓜(FM)间作,分蘖洋葱/薄皮甜瓜(TM)间作,艾草/薄皮甜瓜(WM)间作处理为背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植株生长发育、品质、产量、矿质营养吸收、薄皮甜瓜根际土壤酶活性、根际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等因子的影响,以期能够初步筛选出具有间作优势的露地薄皮甜瓜间作作物组合。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间作栽培促进了薄皮甜瓜生长发育。尤其是茴香/薄皮甜瓜间作薄皮甜瓜的株高、茎粗极显着高于单作,其产量较单作提高了 5%,而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产量均低于单作。同时,茴香/薄皮甜瓜间作的薄皮甜瓜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果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单作栽培,且果糖含量显着高于单作提高了 14%;分蘖洋葱/薄皮甜瓜间作的薄皮甜瓜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显着高于单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的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显着高于单作,而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均低于单作,且分别降低了8%、16%、15%。因此可以看出,茴香/薄皮甜瓜间作栽培对甜瓜植株生长、产量、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较为优势的间作作物组合。2.间作栽培可以促进薄皮甜瓜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尤其是茴香/薄皮甜瓜间作薄皮甜瓜根系活力极显着高于单作,且在果实膨大期提高了 20%,而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其根系活力与单作相比均差异不显着。三种间作栽培模式中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养分的含量均高于单作,其中茴香/薄皮甜瓜间作在果实膨大期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单作相比增加了 34%差异极显着,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与单作差异均不显着。茴香/薄皮甜瓜间作薄皮甜瓜植株中N、K、Ca、Mg的含量也显着高于单作。因此,在间作栽培模式中,茴香/薄皮甜瓜间作栽培更有利于促进薄皮甜瓜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3.间作栽培增加了薄皮甜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茴香/薄皮甜瓜间作,茴香/薄皮甜瓜间作在各个时期对薄皮甜瓜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提高,其中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单作。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在薄皮甜瓜伸蔓期、坐果期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单作,但在薄皮甜瓜生育后期均显着低于单作,其土壤蔗糖酶活性在成熟期均与单作相比分别降低了 30%、10%。由此可以看出,茴香/薄皮甜瓜间作可以更好地促进薄皮甜瓜根际土壤酶活性。4.间作栽培促进了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茴香/薄皮甜瓜间作在伸蔓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显着提高了薄皮甜瓜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蘖洋葱/薄皮甜瓜间作薄皮甜瓜根际土壤细菌的数量显着高于单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提高了薄皮甜瓜根际土壤放线菌的数量。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发现,茴香/薄皮甜瓜间作在各个时期AWCD值均高于单作,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只有在坐果期AWDC值高于单作其余时期均低于单作,说明茴香/薄皮甜瓜间作栽培使得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土壤碳源的能力高于单作。并且,茴香/薄皮甜瓜间作栽培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H)、优势度指数(D)也均高于单作栽培,分蘖洋葱/薄皮甜瓜、艾草/薄皮甜瓜间作栽培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单作而言差异均不显着。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与单作相比,茴香/薄皮甜瓜间作的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多样性更加显着。综上所述,合理的间作可以促进薄皮甜瓜对矿质营养的吸收,提高薄皮甜瓜产量及品质,增加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多样性。并且,在本研究中发现茴香/薄皮甜瓜间作栽培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间作优势。

赵志刚,罗瑞萍[6](2015)在《宁夏玉豆间作现状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玉米、大豆间作栽培发展前景及国内外玉豆间作全程机械化应用现状,综述了宁夏玉豆间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玉豆间作集成技术及其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与应用情况。提出了玉豆间作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技术,化控技术,病虫草害防治等"选、扩、缩、控"为主要内容的核心技术及全程机械化集成栽培技术。

潘献涛[7](2014)在《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是该地区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灌溉农业为主的耕作区,塔里木盆地果棉间作模式十分普遍,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种植模式,且有效提高了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红枣作为环塔里木盆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果品作物,棉花是新疆传统优势作物,枣园中间作棉花是目前该地区最常见的果棉间作种植模式,对枣棉间作的研究近几年也屡见报端。本研究立足于不影响枣树生长的情况下,提高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摸索间作棉花高产模式,为枣园间作棉花优化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枣棉间作条件下棉田理化性状动态变化。间作条件下,棉花苗期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蕾期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是W3,为19.00%,其次是W2,为18.41%,土壤含水量最低的是CK,仅14.36%,比W3低4.65个百分点,蕾期棉花上层土壤含水量高于下层。花铃期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高-低-高”的“V”字形变化趋势,即表层土壤含水量高,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80-100cm土壤含水量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土壤容重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倒“V”字形变化规律。即苗期土壤容重较低,蕾期土壤容重最高,到了生育后期,土壤容重又降低。与单作相比,间作土壤中碱解氮降低17.25%,速效磷降低27.43%,速效钾提高66.9%。间作土壤中,0-100cm土层碱解氮含量最高的是W2,为24.99mg/kg,其次为W4,为22.95mg/kg,最低的是W3,为21.00mg/kg;0-40cm上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的是W2,为104.97mg/kg。2、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间作系统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显着。间作棉花生长发育明显低于单作,间作棉花株高低1.5cm,叶片数少2.14片,果枝数少1.7台,新开花数少0.89朵,蕾数少5个,铃数4.3个。3、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光合特性日变化。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规律性的变化。间作棉花在苗期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6:00,峰值分别为23.97molCO2/m2· s和24.46molCO2/m2·s,且第二峰值比第一峰值高0.5mol CO22/m·s。而在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均表现“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4:00,峰值分别为25.94、20.55、24.3molCO2/m2·s。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蒸腾速率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均表现“单峰”曲线,除花铃期的峰值出现在14:00,为9.4g/m2·h,其它生育期峰值均出现在16:00,分别为17.29、14.08、10.54g/m2·h。枣棉间作条件下苗期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表现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6:00,分别为1562.43μmol/m2·s和1546.33μmol/m2·s,第二峰值比第一个峰值低16.1μmol/m2·s。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棉花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峰值分别为1663.8、1692.03、1521.87μmol/m2·s。从不同水分处理看,光合有效辐射最高的是W2,其次W4,最低的是W1,比W2低68.68μmol/m2·s。4、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水量处理影响间作棉花产量。W2棉花产量最高,为3828.3kg/hm2,其次为W4,为3423.3kg/hm2,W3为3312.5kg/hm2,产量最低的是W1,为3301.2kg/hm2。5、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处理棉花水分利用效率不同,W1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9.66kg/hm2·mm,其次为W2,为8.90kg/hm2·mm,W3为5.47kg/hm2·mm,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W4,只有3.98kg/hm2·mm。6、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较好的间作模式为距离红枣1m处种植棉花,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4500m3/hm2。

刘洪亮[8](2014)在《棉花-绿豆间作技术要点》文中提出采用棉花-绿豆间作模式,因为早春棉株小,光照资源丰富,绿豆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完成整个生长周期;间作棉品质好,售价高,在对棉花产量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间作模式每667平方米增收500元以上。

李小红,李树举,谢运河,阳小凤,王业建[9](2012)在《不同行比棉豆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提出以国审早熟春大豆湘春豆26和棉花湘杂棉8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棉豆间作方式对大豆、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厢宽为2.4 m时,两行棉花间作4行大豆能形成较合理的棉豆间作复合群体,早熟春大豆能充分利用棉花生育前期及棉花行间空间资源,产生较高的群体经济效益,其最高经济效益可达36 233.9元/hm2,分别比清种大豆、清种棉花分别高226.88%和28.06%。

杜传莉[10](2011)在《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和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和稻草覆盖为研究对象,结合试验田气象资料,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不同间作方式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棉花的生理生态影响进行研究,总结了棉花间作和单作以及稻草覆盖和不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优劣,以期为红壤旱地棉花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不同间作种植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棉花间作种植的生理生态效应显着优于单作,具体表现在:(1)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红壤旱地的棉花生产力,提高棉花对光热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同间作方式以棉花间作大豆和棉花间作玉米产量最高,棉花间作甘薯和花生对资源利用效率最大,这说明不同间作方式对资源利用率不同,即间作作物的生育期过长不利于棉花产量的增加。(2)棉花间作相对于单作可以提高棉花叶绿素含量,其中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比单作平均分别增加:2.32%、4.67%、1.30%和0.44%;从根系活力来看,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大豆根系活力大于棉花单作。(3)生态环境:棉花间作比单作可以提高土壤平均含水量12.38%;棉花间作和单作相比降低棉花苗蕾期各深度土壤温度,从蕾期和花铃期土壤温度日变化来看,以棉花间作花生和棉花间作甘薯降温效果最好,吐絮期棉花间作和单作土温变化差异不显着,其中棉花间作甘薯温度显着低于其他处理;棉花间作相对于单作可以有效降低棉花花铃期和吐絮期平均叶片温度。(4)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棉花间作和单作相比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的含量,而土壤pH值和全钾的含量和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间作可以提高土壤中磷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提高细菌、真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的酶活性。2.稻草不同覆盖量的生理生态效应。稻草覆盖处理的农艺性状和产量与稻草不覆盖处理相比,稻草覆盖可以显着增加棉花皮棉产量,稻草覆盖量以处理S4(13125kg/hm2)和S3 (8750kg/hm2)最好,处理S2(4375kg/hm2)次之。结果显示:(1)稻草覆盖可以显着增加棉花皮棉产量,并且以处理S3和S4为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41.55%和41.98%:处理S4和处理S3能够显着增加苗重和棉花一级侧根数;稻草覆盖量在8750kg/hm2及以上能够显着提高棉花的出苗率,其中株高处理S4在各个时期均明显高于其他覆盖处理,稻草覆盖处理在7月初期甚至于中后期表现出比不覆盖处理在棉花的生长发育上有明显的优势,这与2010年3-6月份降雨量过多有关,不利于棉花前期的生长,应该根据具体天气状况适时适量覆盖;稻草覆盖可以加快棉花的生育进程,增加棉花的单株现蕾数。(2)生理性状:稻草覆盖处理S4可以显着提高棉花苗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叶绿素含量,各处理在花铃期变化最为显着;根系活力以处理S4最高,S3次之,S2最小。(3)生态环境:稻草覆盖处理S2、S3、S4与处理S1相比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4.34%、5.93%、8.19%;并降低了苗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各时刻点温度,其中以处理S4降温最为显着,其次为S3,其中处理S4对降低深层土壤温度效应更为显着;稻草覆盖处理和不覆盖相比可以降低棉花叶片温度,各覆盖处理以S3效果较好;叶片温度、地温、气叶温差、气地温差以及叶地温差与棉花产量关系密切,棉田稻草覆盖和间作相比稻草覆盖与气叶地关系更显着,其中花铃期稻草覆盖和产量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棉花缺水状况。(4)土壤和生物学性状:稻草覆盖可以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不覆盖相比,稻草覆盖能够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脲酶酶活性。

二、棉豆间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豆间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黄精与玉米间作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精与玉米间作的田间管理
    1.1 选地整地
    1.2 施肥
2 黄精与玉米间作的播种
    2.1 播种
    2.2 播期、移栽
    2.3 播种方法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3.2 追肥
    3.3 灌水
    3.4 黄精摘花,玉米打芽
4 病虫害防治
    4.1 黄精防治
    4.2 玉米防治
5 收获
6 小结

(2)生存需求、政策引导、经济转型与技术革新:明清苏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压力下的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产生的直接驱动因素
    (一)人口扩张与耕地矛盾
    (二)耕地改良与资源改造
二、官方政策的引导:植树营林和税制改革
    (一)植树营林与多种经营
    (二)“一条鞭法”与美洲作物的推广
三、农业商品化的推动:集约经营和综合利用
    (一)桑棉区域化与多熟制发展
    (二)淡水养殖与水生蔬菜
四、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完善:湖羊、湖桑与土壤管理
    (一)湖羊饲养与湖桑培育
    (二)土壤管理与肥料施用
五、结语

(3)马铃薯间作玉米、蚕豆下生长发育及种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养分的吸收的影响
    3.4 不同间作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马铃薯玉米间作的种间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间作栽培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有关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年度降雨量的分布特征
    2.3 试验设计
    2.4 取样方法
    2.5 测定方法
    2.6 分析方法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作物的影响
    3.1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植株叶绿素含量与荧光特性的影响
    3.2 马铃薯、玉米间作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 作物产量及间作的种间竞争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的影响
    4.1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2 作物产量与土壤化学性状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5.1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2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下土壤细菌的T-RFLP分析
    5.3 不同栽培模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高通量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个人概况
    论文发表

(5)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矿质营养吸收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间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间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4 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植株生长发育的测定及方法
        2.4.2 植株矿质营养的测定及方法
        2.4.3 薄皮甜瓜品质、产量的测定及方法
        2.4.4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与方法
        2.4.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及方法
        2.4.6 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测定及方法
        2.4.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果实发育及其品质、产量的影响
    3.2 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3.2.1 间作对植株根系活力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时期间作条件下薄皮甜瓜植株矿质营养的变化
    3.3 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根际土壤矿质营养变化的影响
        3.3.1 间作栽培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
        3.3.2 间作栽培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 不同薄皮甜瓜间作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3.4.2 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3.4.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3.5 不同薄皮甜瓜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6 不同薄皮甜瓜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6.1 土壤微生物平均吸光值的变化
        3.6.2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
        3.6.3 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的利用
        3.6.4 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间作栽培薄皮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植株矿质营养吸收的影响
    4.3 不同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4.4 不同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根际土壤酶的影响
    4.5 不同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6)宁夏玉豆间作现状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玉豆间作发展前景
2 玉豆间作国内外全程机械化应用现状
3 宁夏玉豆间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玉豆间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3.2 玉豆间作栽培核心技术
        3.2.1 选择品种
        3.2.2 扩行缩株技术
        3.2.3 肥料高效利用技术
        3.2.4 化控技术
        3.2.5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3.3 玉豆间作栽培技术集成示范
    3.4 玉豆间作全程机械化示范与应用
4 玉豆间作的发展建议及措施
    4.1 提高机械整地质量及播种质量
    4.2 筛选适合玉豆间作的品种
    4.3 探索适宜的栽培技术
    4.4 加强玉豆间作病虫害防治研究
    4.5 继续研究适宜的机械种植技术

(7)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间作对复合系统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间作对复合系统生长环境的影响
        1.1.2 间作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1.1.3 间作对作物生长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1.2 间作对复合系统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1.2.1 间作对复合群体光合生理因子的影响
        1.2.2 间作对复合群体光合生态因子的影响
    1.3 间作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1.4 间作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1.4.1 间作中水分利用的相关计算方法
        1.4.2 间作中作物水分利用的相关研究
        1.4.3 间作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
    1.5 间作对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的影响
        1.5.1 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1.5.2 间作复合系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技术路线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期的观测
        2.4.2 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
        2.4.3 土壤化学性状的测定
        2.4.4 棉花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2.4.5 棉花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4.6 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1.1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1.2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容重动态变化
        3.1.3 间作条件下灌水量与棉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分析
        3.1.4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化学性状动态变化
        3.1.5 间作条件下灌水量与棉田土壤化学性状的关系分析
    3.2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3.2.1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生长发育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3.2.2 间作条件下灌水量与棉花生长发育关系分析
    3.3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3.3.2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影响
        3.3.3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的影响
        3.3.4 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胞间 CO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
        3.3.5 间作条件下灌水量与棉花光合特性关系分析
    3.4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1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4.2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2 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4.1.3 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棉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规律
        4.2.2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棉花生长发育变化的规律
        4.2.3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棉花光合特性日变化的规律
        4.2.4 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5 枣棉间作最佳滴灌水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棉花-绿豆间作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立地条件
2 品种选择
3 播前整地
4 播种技术
5 田间管理
6 绿豆收获期
7 绿豆收获后棉田管理

(9)不同行比棉豆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比棉豆间作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行比棉豆间作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形状的影响
    2.3 不同行比棉豆间作产量及效益分析
3 讨论

(10)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和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红壤旱地自然资源
        1.1.1 红壤旱地气候资源
        1.1.2 红壤旱地土地资源
    1.2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2.1 间作种植
        1.2.2 棉田间作种植
        1.2.3 间作种植的负效应
    1.3 红壤旱地棉田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3.1 稻草覆盖
        1.3.2 棉田覆盖
2 材料与方法
    2.1 田间试验设计
        2.1.1 试验1:红壤旱地棉田间作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2.1.2 试验2:红壤旱地棉田稻草覆盖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2.2 供试品种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作物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
        2.3.2 棉花的生理指标测定
        2.3.3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2.3.4 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的生理生态效应
        3.1.1 作物产量和农艺性状
        3.1.2 作物生理性状
        3.1.3 作物生态环境
        3.1.4 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以及养地作物指数分析
    3.2 红壤旱地棉田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
        3.2.1 作物产量和农艺性状
        3.2.2 作物生理性状
        3.2.3 作物生态环境
        3.2.4 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
4 小结与讨论
    4.1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种植的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4.1.1 棉花间作可以显着提高旱地棉田产量以及资源利用效率
        4.1.2 间作棉花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性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作
        4.1.3 棉田间作系统对生态环境的调控效应
        4.1.4 棉田间作的土壤效应优于单作棉田
    4.2 红壤旱地稻草覆盖措施的生理生态效应比较
        4.2.1 稻草覆盖的棉花产量和农艺性状明显优于对照
        4.2.2 稻草覆盖生理性状
        4.2.3 稻草覆盖对棉田生态环境的调控效应
        4.2.4 棉田稻草覆盖的土壤效应
    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棉豆间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精与玉米间作技术探讨[J]. 周军,肖能武,张泽志,周明,李坤,司海倩,秦光明,吴锋,欧阳友香. 湖北农业科学, 2021(16)
  • [2]生存需求、政策引导、经济转型与技术革新:明清苏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因探析[J]. 冷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3]马铃薯间作玉米、蚕豆下生长发育及种间关系研究[D]. 厉浩. 宁夏大学, 2019(02)
  • [4]马铃薯玉米间作的种间作用效应研究[D]. 李倩. 宁夏大学, 2019
  • [5]间作栽培对薄皮甜瓜矿质营养吸收及其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D]. 邓海峰.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6]宁夏玉豆间作现状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赵志刚,罗瑞萍. 宁夏农林科技, 2015(03)
  • [7]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D]. 潘献涛. 塔里木大学, 2014(03)
  • [8]棉花-绿豆间作技术要点[J]. 刘洪亮.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9)
  • [9]不同行比棉豆间作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J]. 李小红,李树举,谢运河,阳小凤,王业建. 湖南农业科学, 2012(21)
  • [10]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和稻草覆盖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 杜传莉. 江西农业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棉豆间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