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比色干涉法形成边界层的实验研究

薄膜比色干涉法形成边界层的实验研究

一、Experimental study of boundary layers formation by thin film colorimetric interferometry(论文文献综述)

韩一鸣[1](2021)在《往复—微动点接触脂润滑多周期成膜机理与磨损失效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工业领域,润滑脂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运动系统的润滑,是最常见的润滑材料之一。脂润滑成膜机理及失效的研究,对提高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发高质量、长寿命润滑脂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轴承、齿轮和链传动等重要的机械零部件常常处于非稳态的运动状态,润滑脂在非稳态条件下的润滑行为及其失效规律已不符合传统润滑理论。当往复运动的冲程长度逐渐减小时,往复运动成为微动,脂润滑在两种运动形式下的摩擦学表现差异较大。事实上,脂润滑的润滑机理至今未达成共识,其在往复运动和微动下的行为差异与联系尚未被研究。此外,脂润滑单个运动周期内的成膜规律研究已不能满足润滑脂在实际长时间工作下的要求。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润滑脂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润滑脂在连续多周期的往复运动或微动下的摩擦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合摩擦学中的润滑和磨损两个方面,以润滑膜变化作为前期预测,以表面磨损结果作为最终验证,旨在建立两大领域的联系。本文同时考虑了连续多个周期下脂润滑从成膜到失效的变化过程。具体的研究方法为从较长冲程纯滚往复运动脂膜分布规律入手,以油润滑往复-微动油膜分布和磨损失效为基础,逐层深入到脂润滑在这一过渡阶段所表现出的润滑特性,最后考虑了特殊情况下滑滚比和自由水对脂膜分布的影响,论文包括以下内容:使用球-盘点接触光弹流试验台研究了稳态和非稳态纯滚运动下脂润滑多周期成膜规律。实验发现,随着脂润滑工作周期数的增加,往复运动减弱了润滑脂增稠纤维的堆积,最大膜厚在往复运动的冲程末端附近形成。1000个工作周期后,接触区发生严重乏脂现象,导致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中心和最小膜厚的值几乎保持不变。当冲程长度缩短时,增稠纤维被碾压铺展开,经历1000个工作周期未从接触区中消失。当往复运动的最大卷吸速度增大到一定数值时,接触区会迅速发生严重乏脂现象,造成表面损伤。实验结果证明了脂润滑在非稳态条件下的寿命远低于稳态条件下的寿命。针对滑滚比以及变速条件对润滑脂增稠剂聚集团分解时间进行了研究,实验同时考虑了稳态以及往复运动。在稳态条件下,当卷吸速度大于临界速度时,润滑脂增稠剂维持较短时间,随着滑滚比增大,增稠剂存在时间变短。当卷吸速度小于临界速度,增稠剂纤维团在接触区内存在较长时间并提供相当厚的脂膜,其存在时间随着滑滚比的增大而缩短。往复运动工况下,润滑脂增稠剂纤维团的存在时间进一步缩小。研究通过对比润滑脂在滑滚比条件下稳态和往复运动的失效,对设计和研发润滑脂时应考虑的增稠剂疲劳寿命问题,提出了应重点关注润滑脂的黏度的建议。利用球-盘点接触光弹流试验台考察了纯滚动和纯滑动两种运动形式下油润滑从往复运动向微动转变过程中的成膜机理,重点揭示了弹流润滑膜和边界润滑膜的变化过程。并利用SRV-V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估了滑动运动下往复运动向微动转变过程中的摩擦学表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冲程长度的减小,接触区边界润滑面积逐渐增大,挤压作用产生的凹陷油膜面积有减小趋势,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程长度的减小,表面损伤加剧。研究了两种不同纤维结构的润滑脂在往复运动向微动转变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了相应的磨损试验。探索了表面微织构+DLC涂层+脂润滑的复合润滑体系潜在的摩擦学性能。实验揭示了在往复运动向微动的转变过程中,经过较长工作周期,冲程长度越短,接触区平均膜厚越低,并发现了润滑脂增稠剂纤维团代替凹陷油膜的现象。通过两种润滑脂在长周期往复运动和微动运动下的润滑效果对比,发现较短增稠剂纤维结构的润滑脂具有更好的润滑效果。脂润滑下,DLC镀层表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抗磨效果,但减摩效果较差,在80℃下,复合润滑体系起到了最优的抗磨减摩作用。针对接触区轨道自由水对润滑脂成膜的影响,利用点接触光弹流试验台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自由水对脂润滑膜厚以及轨道的影响。得到了自由水使膜厚短暂升高的真实原因是油水混合物将润滑脂油池两侧油带相连引起的。实验确定了渗出油和水的混合物进入接触区入口前的状态为润滑脂渗出油包水。同时发现了自由水使往复运动下润滑脂流动性增强,导致了脂润滑往复-微动成膜特征更为明显。

吴元博[2](2019)在《表面织构流体动压润滑普适性理论构建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表面织构作为一种应用于摩擦副表面的、有效的减摩抗磨方式,被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随着仿生摩擦学研究的深入,对表面织构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表面织构的种类繁多、尺寸各异、排布形式多样,应用工况条件千差万别,不同表面织构所形成的流体动压润滑机理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不同工况条件选择适合的表面织构是发挥其减摩抗磨特性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流体动压润滑普适性数学模型,结合仿真模拟对数学模型的关键变量进行求解,并利用实验结果验证和校核数学模型,以达到探究不同表面织构作用机理和根据工况选择最优表面织构的目的。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以Navier-Stokes方程为理论基石,设定库埃特流动作为模型边界条件,并结合实际实验条件建立了流体动压润滑数学模型。由于流体力学方程中并无表示摩擦力与摩擦系数的变量,需要通过中间式将其与摩擦系数等参数相联系。在求解中间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实验中的试件尺寸、对磨件尺寸、加载力及转速等因素,保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同一性。在对建立的流体动压润滑数学模型进行变换和化简后,其中与速度有关的关键变量未知,且不易在实际实验中测量,需要通过仿真模拟获得其变量值。在仿真模拟方面,本文利用SOLIDWORKS建模软件根据实际实验条件建立了V型、复合型、沟槽型及圆形四种织构的三维模型,并通过FLUENT对运动摩擦副表面织构形成的流体动压润滑效果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不同表面织构的摩擦学特性。仿真结果发现V型织构承压能力强,但对润滑油流动性的提高有限,适用于中速高载荷工况;复合型织构由沟槽型与圆形嵌套而成,既能承受一定强度的载荷,又能保证润滑油的流动性,但两者作用范围有限;沟槽型织构不同织构之间关联性强,能够有效提高流动速度,但承压能力较弱,适用于中速低载荷;圆形织构平均动压值最大,润滑油在织构上方能够形成高压区,保证其在承受较大载荷时依然能维持油膜完整性,适用于高载荷工况。在关键变量的求解时,将仿真模拟获得的不同表面织构数据导入至MATLAB中进行拟合,得到关键变量方程式。在摩擦磨损实验方面,将表面织构利用激光刻蚀技术加工至YT15合金钢表面,在MMG-10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实验因素选取加载力与转速,加载力选取4个水平,转速选取6个水平。结果表明,V型织构的摩擦系数在加载力增大时而减小,在高载荷时摩擦系数较小且稳定,与仿真模拟结果相同;复合型织构的摩擦系数会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在加载力为100N、150N时摩擦系数小且稳定,说明其适合中高速中载荷工况;沟槽型织构在加载力增大时摩擦系数未出现较大变化,而转速增大时摩擦系数会减小,说明沟槽织构适用于中高速低载荷;圆形织构在中低速、中高载荷时摩擦系数最小,其适用于高载荷工况,与仿真模拟结果相符。在数学模型求解方面,将仿真模拟得到的关键变量代入理论分析建立的流体动压润滑数学模型,并利用实验结果得到的摩擦系数与普适性理论得到的结果相比较,发现在不同织构摩擦磨损特性优劣排序方面二者基本相同,在摩擦系数值方面二者存在10%-40%的误差,误差值随工况和织构类型变化。

王德贵[3](2017)在《光学成像纸基微流体传感器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体检测技术是诊断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手段,随着微电子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分析系统朝着小型、便携、检测通量高、容易操作、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以纸质为基质平台的纸质微流控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在亲水纸基中固化疏水物质,形成特定图案的液体分流控制技术。纸质微流体生物传感器拥有小型、高通量、便携、实时检测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控、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检测中。本文提出一种控制流体流速的方法,拟解决纸质微流体技术中的物质聚集现象(“咖啡环”现象)。通过理论建模来研究微升级液滴在长方形纸质载体上的运动规律,提炼出液体流速控制手段,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了液滴在长方形纸质载体上的运动机制。建模分析发现,液滴在长方形纸质载体中的浸润速度与长方形纸基长度存在对应关系,可用于流体速度的控制,(2)饱和系数被建模分析证明,它对速度没有影响,在后续建模分析中将不再考虑。反应区的建模分析得知,三角形反应区的最佳图案为等边三角形。(3)根据理论建模分析,研制一种低速纸质载体,用于改善生物检测分析中的物质聚集现象。通过葡萄糖比色分析证明此纸质载体具备一定程度的物质分布控制功能,使物质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反应区中。(4)使用低速纸质载体,研制一种葡萄糖传感器,建立葡萄糖浓度与数字信号强度的函数关系。与拍照手机结合,可组成一种人体健康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普通人群的远距离疾病检测分析及其人体健康数据收集,对家庭医疗、床边实施疾病检测分析场合的医疗器械研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针对灰度识别信号弱的特点,使用ΔRGB算法将比色信号增强,提高低速葡萄糖传感器的检测限,使之适合更广的人群使用。

陈英俊[4](2014)在《弹性流体动力脂润滑机理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润滑是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主要手段。大概有80%以上的滚动轴承和20%的滑动轴承是脂润滑的。润滑脂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轴承的摩擦界面间提供一层润滑膜,防止摩擦界面直接接触。因润滑膜变薄或破裂而导致的摩擦系数增大或摩擦磨损,是导致机械零件和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润滑膜的厚度直接反映了脂润滑的润滑性能,所以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等方法,对油润滑的润滑膜厚度及润滑性能研究。润滑脂有极其复杂的流变性能,表现出强烈的非牛顿流体性质。脂润滑的弹流润滑动压理论的实际工程计算比油润滑要复杂得多。润滑现象常常发生在毫米级的微小区域内,润滑膜的厚度常为微米级甚至纳米级,要对这么微小的区域内的复杂润滑现象进行测试,技术上是相当困难的。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脂润滑理论及润滑测试技术的某些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具体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研制了脂润滑弹流试验台。对油润滑的弹流试验台的机械传动装置、图像采集装置、供油及加载装置等进行了改造设计,研制出脂润滑弹流试验台,传动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控制更加方便,采集到的图像清晰稳定,静态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改造与设计结果符合预期。2.对基于相对光强原理的光干涉膜厚测量法,当光干涉级次超过零级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普适的膜厚计算公式,讨论了双光束干涉应用的条件,和基于双光束干涉的真实光强——膜厚干涉曲线改进了相对光强法的测量精度,并讨论了基于数字式高速工业相机和基于交流伺服电机的膜厚动态测量技术;基于动态测量技术确定了光干涉的级次,测量了基础油的润滑膜厚度,基于普适公式计算出完整的膜厚形状。3.提出了一种无需动态标定干涉级次的多波长干涉测量润滑膜膜厚的方法,测量中只需要静态和目标工况稳定运行的的图像,能综合利用不同波长单色光在同一膜厚有不同光强分辨率的特点,提高膜厚测量精度;指出技术的关键是光强——膜厚曲线的标定和拟合。4.比较了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实验中观察到随着卷吸速度的增大,膜厚是明显增加的,同时最小膜厚处向接触中心移动,这与点接触弹流润滑的理论计算是一致的。对比证明测量方法有较好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改进之后的相对光强法及动态测量的技术是可行的。将实验结果与Hamrock-Dowson膜厚公式的计算结果对比,也发现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低速时的中心膜厚和整个速度范围最小膜厚吻合得很好,说明了Hamrock-Dowson膜厚公式在轻载高速工况时候的应用局限性。对比基础油的三波长光干涉实验结果与动态测量结果,两者有很好的一致性。实验结果证明三波长光干涉法有其独特之处,方法是可行的。5.对轮毂轴承的脂润滑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汽车轮毂轴承的脂润滑因基础粘度大、非牛顿特性强烈、当量接触曲率半径小,其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有很大困难。本文把球轴承形式的轮毂轴承接触类型近似线接触来求解,建立了脂润滑弹流润滑的Reynolds方程、膜厚方程及粘压方程等,并对这些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和差分数值求解。求得了轮毂轴承脂润滑弹流润滑的数值解,得到了润滑膜的压力分布和膜厚形状。结果表明:轮毂轴承脂润滑弹流润滑膜具有与油润滑类似的二次压力峰和出口膜厚颈缩现象;较小的载荷、较高的速度或较大的流变指数会形成较厚的润滑膜,相应的二次压力峰也更加明显;滚珠与滚道间的润滑状态实际处于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交替变换状态。轮毂轴承润滑脂的流变性能实验结果说明它们都有明显的剪切稀化和非牛顿流体性质,而且不同稠化剂的润滑脂有不同的高温润滑性能,这主要归咎于稠化剂纤维在温度变化时不同表现和其对润滑的作用机理。

二、Experimental study of boundary layers formation by thin film colorimetric interferometr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study of boundary layers formation by thin film colorimetric interferometry(论文提纲范文)

(1)往复—微动点接触脂润滑多周期成膜机理与磨损失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稳态弹流与非稳态弹流
        1.2.2 往复运动与微动
        1.2.3 链传动
        1.2.4 脂润滑成膜机理
        1.2.5 膜厚测量技术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研究目标
第2章 实验仪器介绍及方案设计
    2.1 实验仪器
        2.1.1 光干涉实验
        2.1.2 微动磨损实验
        2.1.3 磨损表面表征仪器
        2.1.4 辅助仪器
    2.2 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2.3 膜厚处理过程
    2.4 实验材料参数
第3章 低速下纯滚动往复运动多周期脂膜分布
    3.1 实验条件及参数
    3.2 稳态结果
    3.3 往复运动结果
        3.3.1 载荷的影响
        3.3.2 冲程长度的影响
        3.3.3 速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速下滑滚比和速度变化对润滑脂润滑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条件及参数
    4.2 稳态结果
        4.2.1 卷吸速度大于临界速度
        4.2.2 卷吸速度小于临界速度
    4.3 往复运动结果
    4.4 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润滑往复-微动多周期油膜变化及表面损伤
    5.1 实验条件及参数
    5.2 纯滚动往复运动理论基础
    5.3 纯滚动往复-微动成膜试验结果
        5.3.1 冲程长度的影响
        5.3.2 运动周期的影响
    5.4 纯滑动往复-微动成膜试验结果
        5.4.1 冲程长度的影响
        5.4.2 运动周期的影响
    5.5 纯滑动往复-微动磨损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脂润滑往复运动-微动多周期脂膜分布及表面损伤
    6.1 实验条件及参数
    6.2 纯滚动往复-微动成膜试验结果
        6.2.1 冲程长度的影响
        6.2.2 运动周期的影响
    6.3 纯滑动往复-微动成膜试验结果
        6.3.1 冲程长度的影响
        6.3.2 运动周期的影响
    6.4 润滑油与润滑脂比较
    6.5 纯滑动往复-微动磨损试验结果
        6.5.1 冲程长度对磨损的影响
        6.5.2 织构对磨损的影响
        6.5.3 织构+DLC镀层对磨损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自由水对稳态及往复运动状态成膜的影响
    7.1 实验条件及参数
    7.2 自由水对润滑脂基础油润滑状态的影响
        7.2.1 充分供油
        7.2.2 限量供油
    7.3 自由水对润滑脂成膜的影响
        7.3.1 稳态
        7.3.2 非稳态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2)表面织构流体动压润滑普适性理论构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异形表面织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表面织构
        1.3.2 表面织构的加工技术及其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3 表面织构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1.3.4 表面织构的发展趋势
        1.3.5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表面织构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基础理论介绍
        2.1.1 N-S方程的推导[84]
        2.1.2 库埃特流动
    2.2 表面织构普适性理论的基本推导
        2.2.1 以库埃特流动为基础的流体边界条件的设定
        2.2.2 动压润滑普适性理论公式总结
    2.3 表面织构普适性理论公式的化简及参数含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luent对不同表面织构的数学模型仿真分析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1.1 不同表面织构的三维模型设计
        3.1.2 模型的网格划分
        3.1.3 边界条件的设定
    3.2 仿真结果
        3.2.1 单独织构仿真结果
        3.2.2 环形织构仿真结果
    3.3 仿真结果数值化
        3.3.1 仿真结果数据采集
        3.3.2 关键变量的仿真公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摩擦磨损实验对数学模型结果的验证
    4.1 摩擦磨损实验设计
        4.1.1 试样表面织构的设计与制备
        4.1.2 摩擦磨损实验方案
    4.2 不同表面织构实验结果
        4.2.1 V型织构实验结果
        4.2.2 复合型织构实验结果
        4.2.3 沟槽型织构实验结果
        4.2.4 圆形织构实验结果
        4.2.5 不同织构在同加载力条件下的摩擦系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适性数学模型的求解及实验验证
    5.1 仿真公式与理论公式的合并
        5.1.1 关键参数的确定
        5.1.2 关键参数的代入
    5.2 普适性公式的实验验证及校核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理论分析的分散性与局限性
        6.2.2 表面织构的复杂性
        6.2.3 仿真过程的真实性
        6.2.4 普适性理论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光学成像纸基微流体传感器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1.1.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1.2 生物传感器中的“绿色”技术
    1.2 生物传感器发展历程及意义
        1.2.1 国际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和意义
    1.3 纸质微流体生物传感器
    1.4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4.1 生物传感器的三大分类
        1.4.2 各种不同种类生物传感器原理
    1.5 主流生物传感技术
        1.5.1 纸质微流体分析设备(μPAD)
        1.5.2 聚合酶链式反应
        1.5.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技术(SPR)
    1.6 葡萄糖传感器
        1.6.1 葡萄糖传感器种类
        1.6.2 葡萄糖传感器检测方法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纸质微流体及“咖啡环”现象
    2.1 椭偏成像蛋白质芯片
        2.1.1 椭偏测量基本原理
        2.1.2 椭偏测量系统结构
        2.1.3 椭偏成像生物传感器实验条件
        2.1.4 椭偏成像传感器
        2.1.5 椭偏成像检测技术总结
    2.2 纸质微流体生物传感器
        2.2.1 纸质微流体技术的优势
        2.2.2 纸质微流体技术中的缺陷
        2.2.3 纸质微流体技术中的“咖啡环”现象
    2.3 物质聚集现象造成的信号偏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滴浸润驱动控制
    3.1 多孔介质中流体浸润驱动基本理论
        3.1.1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3.1.2 达西定律(Darcy定律)
        3.1.3 Brinkman方程
    3.2 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3.2.1 质量守恒、状态方程
        3.2.2 边界层微流动理论
    3.3 液滴浸润驱动理论机制
        3.3.1 液滴驱动控制思路来源
        3.3.2 液滴浸润驱动理论建模
    3.4 微流体仿真技术
    3.5 v_b、L_a、L_b数值仿真分析
    3.6 v_b、L_a、L_b实验研究
    3.7 速度控制的机制
    3.8 低速纸质载体的优势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体的制备
    4.1 纸质微流体制作工艺
    4.2 饱和系数n对速度的影响研究
    4.3 纸质载体材料选取
        4.3.1 调控技术中关键性参数影响研究
        4.3.2 纸基材料的选择
    4.4 反应区形状研究
    4.5 反应区角度建模优化
        4.5.1 建模分析
        4.5.2 对速度造成影响的参数仿真分析
    4.6 纸基尺寸的研究
    4.7 低速纸质载体制备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速纸质载体的应用研究
    5.1 制备葡萄糖传感器
        5.1.1 化学制品和实验设备
        5.1.2 化学反应方式及实验
        5.1.3 性能指标
    5.2 实验优化
        5.2.1 温度、时间、酶的优化
        5.2.2 扫描参数优化
    5.3 物质分布均匀性的量化
    5.4 反应区物质分布研究
    5.5 “咖啡环”现象的解决问题
    5.6 葡萄糖溶液检测研究
        5.6.1 比色反应
        5.6.2 性能参数
    5.7 人体健康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
        5.7.1 人体健康信息的数据采集系统原理
        5.7.2 优化分析方法
        5.7.3 葡萄糖溶液检测
    5.8 增强比色信号的研究
        5.8.1 ΔRGB算法
        5.8.2 ΔRGB算法分析葡萄糖
        5.8.3 ΔRGB算法对检测限的影响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弹性流体动力脂润滑机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润滑膜厚度测试技术
        1.2.2 润滑脂的流变性能
        1.2.3 润滑脂的轴承润滑机理
        1.2.4 润滑脂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1.3 研究意义、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脂润滑弹流试验台的研制
    2.1 引言
    2.2 设计方法与改造措施
        2.2.1 光干涉法测量润滑膜厚度的基本原理
        2.2.2 机械传动装置改造与设计
        2.2.3 图像采集装置的改造与设计
        2.2.4 供油(供脂)及加载装置改造与设计
    2.3 整体改造设计的结果及静态测量实例
        2.3.1 白光干涉和单色光干涉测量实例
        2.3.2 Hertz干接触测量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润滑膜厚度的动态测量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双光束干涉的真实光强—膜厚干涉曲线的相对光强法
        3.2.1 相对光强法测量润滑膜厚度的原理
        3.2.2 相对光强法的普适公式
        3.2.3 双光束相对光强法应用的条件
        3.2.4 基于真实光强——膜厚曲线改进的相对光强法
    3.3 润滑膜光干涉图像干涉级次的动态标定
        3.3.1 控制数字式高速工业相机获取干涉级次
        3.3.2 控制交流伺服电机获取干涉级次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材料
        3.4.2 基础油的润滑膜厚度
        3.4.3 润滑脂的润滑膜厚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波长光干涉法测量润滑膜厚度
    4.1 引言
    4.2 基于等效波长法的多波长膜厚测量原理
    4.3 三波长光干涉测量膜厚的基本原理
        4.3.1 理想的三波长光干涉测量膜厚
        4.3.2 修正的三波长光干涉测量膜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润滑实验测量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
    5.1 引言
    5.2 与弹流润滑理论数值求解结果的对比
    5.3 与Hamrock-Dowson膜厚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弹流脂润滑在汽车轮毂轴承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汽车轮毂轴承的一般工况
        6.2.1 汽车轮毂轴承的接触类型
        6.2.2 轿车轮毂轴承的速度
        6.2.3 轿车轮毂轴承温度
    6.3 轮毂轴承润滑脂流变实验分析
    6.4 基本方程
        6.4.1 轮毂轴承脂润滑弹流润滑的Reynolds方程
        6.4.2 轮毂轴承脂润滑弹流润滑的其他方程
    6.5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6.6 基本方程的差分与求解
    6.7 计算结果与分析
    6.8 本章小结
本文成果、创新处与展望
    一、本文成果
    二、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点接触弹流润滑计算程序
    附录2 轮毂轴承脂润滑弹流润滑计算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Experimental study of boundary layers formation by thin film colorimetric interferometry(论文参考文献)

  • [1]往复—微动点接触脂润滑多周期成膜机理与磨损失效研究[D]. 韩一鸣.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2]表面织构流体动压润滑普适性理论构建及实验研究[D]. 吴元博. 济南大学, 2019(01)
  • [3]光学成像纸基微流体传感器和应用研究[D]. 王德贵. 贵州大学, 2017(02)
  • [4]弹性流体动力脂润滑机理与实验研究[D]. 陈英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1)

标签:;  ;  ;  ;  

薄膜比色干涉法形成边界层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