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某高校1997-1998年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

广西某高校1997-1998年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

一、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马田莉[1](2019)在《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基因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因素;2评价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全阴的人群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及水平,分析Anti-HBs无应答的影响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探讨成人全程基础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法以正定县里双店乡、南岗乡、永安乡、吴兴乡、权城乡、南牛乡、诸福屯乡1997~1999年出生且完成CHO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作为目标人群,将可以随访到的且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47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Bc和Anti-HBs。对上述实验室检测三项均为阴性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市售的基因重组乙肝CHO疫苗20μg和酿酒酵母疫苗20μg,接种30天后进行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Anti-HBs。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免疫效果研究:人群HBsAg阳性率为0.45%,免疫时长17~20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5%、0、0.84%和0.94%。人群Anti-HBc阳性率为1.34%,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05%、0.63%、2.32%和0.94%。人群Anti-HBs阳性率为74.61%,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75.87%、75.63%、74.11%和68.87%。不同免疫时长人群、性别Anti-HBs滴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s阳性者,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 GMC分别为151.36、177.01、162.56和164.44 m IU/m L。本次调查共检出5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以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73.79%)最高,三项全阴模式次之(2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共同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成员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2,OR=7.494)。2加强免疫效果研究:随访率为73.13%(245/335)。人群总Anti-HBs阳转率为93.47%(229/245)。女性阳转率(96.30%)高于男性(90.00%)(P=0.047);1997、1998、1999组阳转率分别为90.91%、96.15%、9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CHO疫苗人群阳转率(97.62%)高于酵母组(89.08%)(P=0.007)。性别、出生年份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种类之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有差异,以CHO组较高(P=0.001)。Anti-HBs阳性者GMC为367.28 m IU/m L(95%CI:313.33,429.54)。其中男性Anti-HBs GMC为345.14 m IU/m L,女性为384.59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7、1998、1999组Anti-HBs GMC分别为376.70、340.41、385.48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组AntiHBs GMC为420.73 m IU/m L,酵母组为313.33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接种后Anti-HBs无应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疫苗种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Anti-HBs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前抗体滴度lg值是Anti-HBs无应答的保护因素,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 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P=0.000,OR=0.044);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P=0.015,OR=6.416);BMI是Anti-HBs无应答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P=0.023,OR=2.704)。结论1乙肝CHO疫苗基础免疫17~20年后免疫保护效果良好。2基础免疫HBsAg、Anti-HBc和Anti-HBs阴性者复种1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20μg CHO疫苗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3基于本次研究结果,成人在全程基础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图2幅;表20个;参144篇。

赵芮,刘倩,庄贵华[2](2018)在《中国大学新生现阶段乙型肝炎血清学五项指标检测结果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了解中国大陆大学新生乙型肝炎5种感染模式检出率情况。方法以中文检索词"大学生""大学新生""高校新生"和"乙肝""乙型肝炎"及英文检索词"college students""hepatitis B virus""HBV"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收集2006~2015年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在入学时检查项目包含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指标检测结果的所有横断面研究。5项指标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核心抗体(抗-HBc)。采用Combie横断面研究质量评分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4.0软件对总HBsAg阳性、抗-HBs阳性、HBsAg、HBeAg及抗-HBe均为阳性("大三阳"),HBsAg、HBeAg及抗-HBc均为阳性("小三阳")和5项指标全阴的检出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了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检出率、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16篇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量为82 144例。纳入的研究存在很大异质性(P<0.001)。Meta分析结果显示,HBsAg总阳性率为7.0%(95%CI:6.0%~8.0%),抗-HBs阳性率为46.0%(95%CI:42.0%~49.0%),"大三阳"为3.0%(95%CI:2.0%~3.0%),"小三阳"为3.0%(95%CI:2.0%~3.0%),乙型肝炎5项指标全阴率为41.0%(95%CI:35.0%~46.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剔除结果与其他纳入研究差异较大的文献后,异质性仍存在(P<0.001)。Egger’s回归分析显示,除抗-HBs检出率不存在发表偏倚外(P=0.436),其余4项指标均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我国大学新生HBsAg和抗-HBs阳性率均低于一般人群,"大三阳""小三阳"在新生中仍占一定比例,5项指标全阴者比例亦很高。

崔富强,庄辉[3](2016)在《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进展、挑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乙肝)在我国感染率高,造成的疾病负担重。尽管我国在控制乙肝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前也存在很多困难,未来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乙肝防控工作的进展,清醒分析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客观地提出今后工作的对策,才能进一步对控制乙肝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李启新[4](2013)在《中国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流行和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乙型肝炎的主要流行区域之一,而大学生又是乙型肝炎的高发人群。本文从乙型肝炎在我国大学生中的流行情况、认知情况、预防控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大学生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王新荣[5](2010)在《广西某高校2003~2008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西某高校2003~2008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以加强对乙肝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新生入学体检时抽取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结果]2003~2008年HBsAg阳性率为10.71%,其中男生HBsAg阳性率为13.16%,女生HBsAg阳性率为8.89%,男生高于女生(χ2=132.39,P﹤0.01﹚;少数民族预科生HBsAg阳性率为12.60%,本科学生HBsAg阳性率为10.24%,少数民族预科生高于本科学生(χ2=26.17,P﹤0.01﹚;HBsAg阳性伴有ALT异常率为1.21%。[结论]广西某高校2003~2008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高于我国一般人群,也高于全国部分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入学后针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采取综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李敬东[6](2007)在《安徽省某高校1999—2006年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揭示样本高校青年学生中HBV(Hepatitis B Virus)感染的状况、规律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HBV在校园内的传播流行提供线索。方法收集安徽省某高校1999~2006年6052名入学新生体检原始资料为本研究的资料来源,该校新生入学后均集中安排入学体检,所有新生全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cAb、HBeAb)和肝功能(ALT、AST)。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并比较分析不同入学时间、来源地、性别等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结果①8年间HBsAg阳性率平均水平为4.4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②男性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③农村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城镇;④血型与HBV的感染和分布无明确相关性;⑤HBV感染最主要的血清标志物模式是“HBsAg+HBeAg+HBcAb”(“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小三阳)两种模式;⑥城镇新生和农村新生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模式上有明显差异,农村新生感染HBV后受到侵害的程度重于城镇新生;⑦男女新生在HBV感染血清标志物模式上无差异,但在主要血清标志物的检出率上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农村新生及农村HBsAg阳性新生的HBeAg检出率明显高于城镇新生。结论①HBV的流行和传播在当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预防;②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HBV的传播流行,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③乙肝疫苗的注射率和覆盖率对HBV传播流行有举足轻重对影响作用;④农村生源是HBV传播流行的“重灾区”,重视农村新生中HBV传播流行对控制HBV在校园中的传播流行有积极的作用;⑤男女生理状况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造成男性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新生中HBV传播流行状况更应受到积极的关注和控制;⑥HBeAg阳性学生是校园中HBV传播的最主要传染源,加强对HBeAg阳性新生的管理与教育是控制HBV传播流行的重中之重。⑦ALT异常者必须得到积极及时的治疗。⑧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不同环节,分别制定多层次干预的干预策略和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HBV在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

王能河,袁学文,张声进[7](2005)在《咸宁学院1991-2000年新生HBsAg和ALT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掌握咸宁学院入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为高校医疗保健和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1991-2000年入学新生进行HBsAg(RPHA)和ALT(改良赖氏法)检测。结果10年间4506名新生中HBsAg总阳性率为9.9%、ALT总异常率6.55%、HBsAg阳性伴有ALT异常率为0.80%;城镇新生HBsAg阳性率为8.8%,农村新生阳性率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新生阳性率为11.4%,女性新生阳性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新生ALT异常率为6.57%,女性新生ALT异常率为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新生ALT异常率为5.49%,农村新生ALT异常率为6.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省内外新生ALT分别为6.97%和1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新生入学检测HBsAg和ALT,对做好大学生乙肝防治和医疗保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郑霞,王实[8](2002)在《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

张洪花,程显凯[9](2002)在《乙肝疫苗研究及其在乙肝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宁发锦,卫年[10](2001)在《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二、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分析
        1.1.5 相关定义
        1.1.6 伦理问题
    1.2 结果
        1.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1.2.2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2.3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3.2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1.5 相关定义
        2.1.6 伦理问题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加强后Anti-HBs阳转率和滴度等级分布
        2.2.3 加强后Anti-HBs几何平均滴度(GMC)比较
        2.2.4 加强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2.3.2 加强免疫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不同人群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3.1 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1.1 单用疫苗
        3.1.2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
    3.2 HBsAg阴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3 儿童、青少年
    3.4 成年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进展、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乙肝防控形势
    1.1 我国乙肝感染率高,疾病负担重
    1.2 导致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
        1.2.1 HBV感染者基数大
        1.2.2 造成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
        1.2.3 慢性HBV感染者难以治愈
2 我国乙肝的防控进展
    2.1 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优先保护新生儿及儿童
    2.2 加强血液管理,杜绝输血引起的感染
    2.3 实施规范诊疗,减少医源性感染
    2.4 健全法制,反对歧视
    2.5 加强乙肝病人管理,规范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3 防控乙肝取得的效果
4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4.1 新发感染者仍然继续发生
    4.2 乙肝监测质量亟待提高
    4.3 抗乙肝病毒的规范化治疗比例较低
    4.4 社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5 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
    5.1 开展综合措施,强化预防为主的策略
    5.2 探索乙肝感染者治疗和管理机制
    5.3 加强监测、评价与研究
    5.4 开展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

(4)中国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流行和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1.1 乙型肝炎的一般流行情况
    1.2 乙型肝炎在大学生中的流行情况
        1.2.1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HBsAg阳性率比较
        1.2.2 城乡学生HBsAg阳性率比较
        1.2.3 HBV感染模式
2 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情况
    2.1 乙型肝炎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2.2 对乙型肝炎防治的态度
3 乙型肝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 大学生中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与预防措施
    4.1 大学生中接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4.2 大学中乙肝防控措施的研究

(5)广西某高校2003~2008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003~2008年广西民族大学新生HBsAg阳性检出情况
    2.2 少数民族预科生HBsAg阳性率情况
    2.3 民族预科生与本科生HBsAg阳性率比较
    2.4 HBsAg阳性伴ALT异常情况
3 讨论

(6)安徽省某高校1999—2006年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3 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课题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检验对象的一般特征
        3.1.1 性别构成
        3.1.2 年龄
        3.1.3 城乡分布
        3.1.4 血型构成
    3.2 HBsAg(+)入学新生的构成
        3.2.1 HBsAg(+)入学新生性别构成
        3.2.2 HBsAg(+)入学新生地区分布
        3.2.3 HBsAg(+)入学新生血型构成
    3.3 入学新生HBsAg检测阳性率
        3.3.1 入学新生HBsAg检测阳性率
        3.3.2 不同性别入学新生HBsAg检测阳性率
        3.3.3 不同地区入学新生HBsAg检测阳性率
        3.3.4 不同血型入学新生HBsAg检测阳性率
    3.4 HBsAg(+)入学新生HBV感染模式
        3.4.1 HBsAg(+)入学新生HBV感染模式
        3.4.2 不同性别HBsAg(+)入学新生HBV感染模式
        3.4.3 不同地区HBsAg(+)入学新生HBV感染模式
        3.4.4 不同血型HBsAg(+)入学新生HBV感染模式
    3.5 HBeAg的检出情况
        3.5.1 不同群体中HBeAg的检出情况
        3.5.2 HBsAg(+)新生中HBeAg的检出情况
    3.6 HBsAg(+)入学新生ALT检测结果
4、讨论与分析
    4.1 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及其分布情况
        4.1.1 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及其比较分析
        4.1.2 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变化趋势
        4.1.3 不同性别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差异
        4.1.4 不同来源地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差异
        4.1.5 不同血型入学新生HBsAg阳性率差异
    4.2 HBV血清标志物分布状况
        4.2.1 HBV感染的主要血清标志物模式
        4.2.2 不同群体HBV感染模式的差异
        4.2.3 不同群体中HBeAg的检出差异
    4.3 ALT异常者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4.4 HBV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启示
    4.5 干预策略及措施
        4.5.1 HBV传染源的干预策略
        4.5.1.1 第一层次:ALT异常者
        4.5.1.2 第二层次:HBeAg阳性等高传染性者
        4.5.1.3 第三层次:"小三阳"等低传染性者
        4.5.1.4 第四层次:单纯HBsAg阳性者
        4.5.2 HBV传播途径的干预策略
        4.5.3 HBV易感人群保护措施
        4.5.3.1 提高乙肝疫苗覆盖率是关键
        4.5.3.2 强化宣传教育是重要手段
        4.5.3.3 加强对男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4.5.3.4 强化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和帮助
5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咸宁学院1991-2000年新生HBsAg和ALT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1.2 方 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新生HBsAg阳性率及其比较分析
    3.2 HBsAg阳性率男女性别的比较
    3.3 新生ALT异常率的比较
    3.4 HBsAg阳性伴有ALT异常的比较
    3.5 男女新生ALT异常率的比较
    3.6 省内外新生ALT异常率的比较
    3.7 城乡新生ALT异常的比较
    3.8 预防保健工作措施

(8)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检验方法
2 结果
    2.1 HBV标志物检出情况
    2.2 HBV标志物感染率年度比较
    2.3 HBV标志物阳性率性别比较
3 讨论

(10)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2.1 HBsAg携带率
    2.2 年龄分布
    2.3 年度分布
3 讨论

四、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D]. 马田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中国大学新生现阶段乙型肝炎血清学五项指标检测结果Meta分析[J]. 赵芮,刘倩,庄贵华.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08)
  • [3]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进展、挑战及对策[J]. 崔富强,庄辉.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6(02)
  • [4]中国大学生乙型肝炎的流行和防控研究[J]. 李启新. 医学动物防制, 2013(04)
  • [5]广西某高校2003~2008级大学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J]. 王新荣. 现代预防医学, 2010(10)
  • [6]安徽省某高校1999—2006年入学新生HBV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的回顾性研究[D]. 李敬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5)
  • [7]咸宁学院1991-2000年新生HBsAg和ALT检测结果分析[J]. 王能河,袁学文,张声进.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5(04)
  • [8]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 郑霞,王实. 中国校医, 2002(06)
  • [9]乙肝疫苗研究及其在乙肝防治中的应用[J]. 张洪花,程显凯. 预防医学文献信息, 2002(03)
  • [10]1997~1998年广西某高校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J]. 宁发锦,卫年.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

标签:;  ;  ;  ;  ;  

广西某高校1997-1998年新生HBsAg携带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