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蒙的西洋小说

论王蒙的西洋小说

一、论王蒙的西部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1](2019)在《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新疆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处亚洲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新疆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新疆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故事,保护、发掘、研究新疆的文化资源与文学成果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现实因素与研究路径,结合新时期以来新疆文学发展实际,本文主要以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新疆文学的时代脉动,探寻其在当下的宝贵价值。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厘清外省作家来疆的历史语境与其来疆的身份,指认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环境下的个体抉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的时代感召以及新疆瑰丽雄伟、美丽富饶、富于异域风情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外省作家吸引,共同促使外省作家进疆的发生。同时,这一章对外省来疆作家身份进行分类,认为自我放逐的羁旅人、屯垦戍边的边疆建设者、生计所迫的西迁客是其主要身份。第二章主要阐释新疆文化对外省作家创作风格、文化观念与文化身份三个方面的影响,认为新疆的独特人文环境促使外省作家风格趋于幽默从容,并在长期生活中接受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实现了“外省人”向“斯土斯民”的转变。第三章主要对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的主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应用知识考古学、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揭橥异域风情之下,“他者”生存记忆、人们“疆味”智慧下对美好理想的求索以及困境中自我的超越是这一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的主要主题。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对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指出其主要人物形象类型为具有“塔玛霞儿”精神的少数民族同胞和兵团青年,提出在外省来疆作家的“外位”观照下,小说展现了雄浑边疆下平凡人的深沉、孤独而又不失坚韧的精神世界。第五章主要通过外省来疆作家小说文本中的限知与全知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富于“暗辩”色彩的“复调”话语模式、新疆本土意象的使用三个方面分析新时期外省作家新疆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六章着重分析外省作家新疆书写的文化价值及局限,并结合当下国务院关于《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与“一带一路”倡议,探讨新时代文学在传播新疆文化方面的使命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学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可能。本文力求结合时代和历史的话语语境,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合知识考古学、巴赫金话语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探究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小说的基本状貌与面相,指认其在植根新疆风物与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反映出一代内地进疆作家以及平凡的边地同胞的心路历程,深刻地展现了新疆的人文风貌和新疆人乐观、坚强、深沉的精神世界,客观上为加强内地与新疆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刘飞凡[2](2019)在《《在伊犁》:王蒙对新疆的别样呈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见证了王蒙的多种心绪与情感,是一片给了王蒙新的经验和乐趣、新的生活态度与观念的土地。十六年新疆生活经验基础下的《在伊犁》系列小说既是一份艺术化了的王蒙对历史创痛与转机的现实见证,也是作家自身无奈与不甘兼具,忧郁与深情兼具,痛苦和希望兼具的心灵回顾史。底层生活巨大的和解力量使得王蒙重新思量与现实的关系,在半是锻炼半是漫游的自我放逐中脱胎换骨。作品中原生态的自然取景与风俗民情展示、底层生活与内心温情的碰撞、幽默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联结寄存着王蒙对新疆的歌吟和思索。本文意在以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为参考,把握作家笔下对新疆的别样呈现,进一步体会王蒙与新疆所结下的缘分。

袁文卓[3](2018)在《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创作趋向的一种考察》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为西部精神的彰显、主体意识的回归以及人性话语的显现。这三个维度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交融与互动。西部精神促成对自我主体性的弘扬和坚守,而主体意识的建立也离不开西部精神的滋养;人性话语则是在西部精神和主体意识基础之上生成的一种表达范式和话语逻辑。

邱洁薇[4](2017)在《论王蒙《这边风景》中维吾尔民俗风情》文中认为作为一名书写新疆的汉族作家,王蒙与新疆注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结合体。新疆的民俗风情也在王蒙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成就了他七十万言的长篇巨着《这边风景》。论文力图从民俗文化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挖掘出王蒙小说创作中的维吾尔民俗风情,探索小说民俗文化书写背后所展现的民间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第一章概述维吾尔民俗对王蒙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十六年的新疆生活是他保持创作活力的源泉,多彩缤纷的维吾尔民俗为他提供了深厚的创作资源。维语给了他一把打开认识新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大门的钥匙,维吾尔民歌激起了他创作出饱含新疆民俗特色作品的艺术灵感,维吾尔人民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处世哲学引发了他全新的思维变革。第二章论述王蒙小说《这边风景》里的维吾尔民俗风情。第一从西域美食馕的描写呈现出崇敬粮食、心怀感恩的维吾尔饮食文化内涵。第二从维吾尔人民的婚恋描写展现民族的婚恋伦理观念:即传统维族婚恋观注入了现代婚姻观的新血液;维族对二婚女性的包容和尊重;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婚恋观。第三从智慧的崇拜与美的崇尚表现维吾尔民族信仰。第三章论析王蒙小说《这边风景》的民间书写。第一概述王蒙创作的民间情怀,第二分析王蒙小说构建的民间世界,第三提炼其民间书写的文学意义。王蒙以知识分子的高度自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素材,将维吾尔其乐无穷的劳动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及原汁原味的维族语言文字以一种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下来,展现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活画卷。作品中源于生活、忠于生活的民间文化书写,成就了王蒙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审美价值。结语部分,归纳总结《这边风景》在王蒙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它是王蒙十六年新疆生活经历收获的第一个重大的文学成果,为后续的王蒙西部小说《在伊犁》八篇系列做了最坚实的积累和铺垫,是中年王蒙创作生涯中的崭新开篇,为其新疆书写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坚实基础,影响了王蒙后半生的整个文学创作,可谓是王蒙后半生文学创作的起点。

袁文卓[5](2017)在《论王蒙与张承志笔下的新疆叙事——以《你好,新疆》《相约来世,心的新疆》为考察中心》文中指出作为四大文明体系交汇地的新疆,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璀璨多元的文化。在文学的视域里,新疆叙事作品参与了当代文学的整体构建:无论是在20世纪50到70年代新疆叙事诗歌中,对天山南北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民俗风貌的全景再现,还是在80年代新疆叙事小说里,对边疆人民深情厚谊的无限感怀以及新疆主体意识的初步发掘;抑或是在90年代消费社会语境下,新疆叙事对纯文学的坚守以及对新疆自我主体性的颂扬。当代文学视域中的新疆叙事,大抵经历了一个由国家想象共同体到新疆自我主体意识凸显的发展历程。在众多书写新疆的作家中,王蒙和张承志分别从各自视角,对新疆的日常生活以及多元文化进行了深入阐释,并且赋予了新疆叙事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不同的新疆呈现,共同的精神还乡,成为解读王蒙和张承志笔下新疆叙事的关键所在。

李小红[6](2017)在《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写作视域和表现手法愈显宽广和多样,逐渐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以新世纪以来颇具影响力的西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从历史祛魅、乡土怀旧和诗性建构三个角度入手,梳理并探究新世纪以来西部长篇小说在创作资源、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精神气质和美感神韵等方面具有的表现形态与发展趋向,这些方面共同建构着西部独有的文学图景。在对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给予整体观照的过程中,尝试归纳和揭示新世纪以来西部长篇小说书写所体现出的文学史意义和美学价值,以及由此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绪论部分首先对论文中涉及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说明和厘定,然后梳理总结现有研究工作,最后交待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论文的整体写作思路。“西部小说:世纪之交的文学转型”,勾勒西部长篇小说的演变轨迹,探讨西部长篇小说在新世纪发生的转型,阐释小说中蕴含的西部精神。西部长篇小说演变轨迹的勾勒,聚焦于1949年至1999年间西部长篇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将其归纳为新生成长、复苏发展以及繁荣发展三个阶段,并对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给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整体的转型孕育了西部小说自身的转型,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转型的论述,注重对转型内外成因的分析,以及“西部经验”内涵的考究。对于西部长篇小说中“西部精神”的探究,开始于对“西部精神”概念的厘定,籍此阐释转型期“西部精神”具有的新特质和新内涵。“西部历史本相的多元与多维透视”,从“历史祛魅”这一关键词入手,透视西部作家在长篇小说中构建的多元化、多维度的西部历史。就多元化而言,分析西部历史小说对个人史、家族史、区域史、英雄传奇史、宗教信仰史,以及“文革”史和“饥饿”史等不同样态历史的呈现。就多维度而言,探究西部作家针对不同样态历史采取的立体透视、现代重构、寓言呈现、见证书写等不同叙述方式。对西部历史的多元化、多维度透视,有助于穿越历史迷雾,勘探历史真相。“西部乡土小说的怀旧书写”,从“乡土怀旧”这一关键词入手,聚焦西部长篇乡土小说中隐含的怀旧特质。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乡土逐渐沦丧的社会现实,触发了西部作家的乡土情结,小说创作因此体现出浓厚的“怀旧”情怀。从“即将消逝的‘村庄’”、“民俗人生与风物追忆”、“远去的‘最后一个’”三个方面,论述西部小说中怀旧书写的具体表现形态,并探究怀旧书写的文学意义。由于现代性入侵带给西部作家的焦虑,上述西部乡土的怀旧书写,无不反映出作家对西部乡村自我身份的认知和确立,这体现为在全球化浪潮中西部作家维系历史记忆、瞻望未来走向的文学表述。“西部长篇小说的诗性建构”,从“诗性建构”这一关键词入手,分析新世纪西部小说在本体和文体方面具有的特征。首先,将西部作家对自然景物、动物的神性书写,以及对自然与人关系的重新定位,都看作是他们对“诗意栖居”的一种回应;其次,认为“诗性”是对人生本源性和谐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自觉提升和转化,并使之趋向于人生理想化状态,表现为西部小说中一系列理想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共同反映了西部小说本体层面的诗性特征;最后,从文体层面的诗性特征来看,西部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追求上有着独特的建构,其借鉴民间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学形式,并将方言和古语融入其中。“西部长篇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创作困境”,着眼于西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现状,揭示其文学价值并探究其面临的困境。认为在众声喧嚣的新世纪文坛,西部作家创作折射出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及西部本土意识,都是西部长篇小说的独特文学价值之所在。同时也指出了西部长篇小说在叙事资源、艺术表现形式、价值理念重建等方面的困境,并就如何走出困境探索可能的途径。结语部分对新世纪以来西部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创作特征及其文化意蕴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阐明西部长篇小说在新世纪文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展望西部长篇小说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与趋势。

陆兴忍[7](2017)在《论王蒙新疆叙事的文化记忆及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蒙新疆叙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关于新疆地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的文化记忆以及一个知识分子的边地体验的心路历程和异域文化记忆。从宏观上来说,王蒙新疆叙事的文化记忆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是对新疆少数民族认识自己的民族性格、民族现代性的发展历程以及产生民族审美和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是文化交往和对话的价值。首先王蒙的新疆叙事具有巴赫金所论说的"杂语"性,因此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都可能形成各种思想、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其次作为一个主流民族的主流作家,他成功处理好了写作视角和身份定位问题,既避免了将其他族群的生活描绘成"他者"眼中的"民族情调",更没出现在少数民族形象塑造上的"刻板化"以及少数民族生活表现上的"本质化"倾向。因而作为主流民族的主流作家去表现新疆各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王蒙比少数民族作家去表现本族群的生活与文化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更能得到文化的认可,更有利于文化的交往与对话。

袁文卓[8](2017)在《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8月16日,耄耋之年的王蒙凭其新疆叙事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上下卷)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王蒙及其笔下的新疆叙事再一次引起学界关注。王蒙的新疆叙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作者以"民族志"的书写方式全景地再现了新疆人民的真实生存境遇,歌颂了边疆人民在苦难与生存面前那种质朴淳厚的人生哲学。维吾尔语的灵活运用以及

黄轶[9](2016)在《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文中提出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家"精神原乡"的生成背景。在此意义上来看多重文化濡染下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域的小说创作,确实具有文学地理学上的意义。早在80年代就有人提出:"透过西北地区长河大漠,城堞狼烟,窑洞账房,驰马放牧,雪山戈壁,戍边屯垦等西北风情民俗,发掘积淀、渗透于西北地域风貌中历史文化的精灵,民族心理与民族

左雪玲[10](2016)在《周政保文学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文学复苏的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呈现出葳蕤繁茂的景象,中国西部文学发展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周政保作为新疆当代文学重要的批评家,以其丰富的文学批评着述成果,从文学批评的边缘地域突进到了中心地带。他的文学批评范围非常广阔,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其中包括文学、绘画、戏剧、影视等,特别是在“新边塞诗”、“西部文学”、“军事文学”、“报告文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固守着民族——人民的批评基石,强调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介入批评过程,以文本为着力点,秉着务实真诚的态度从“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并以强有力的扎实理论基础为支撑,在浅近而又深刻的诗化语言中,践行着批评家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从新疆走出去的批评家,周政保一方面既关注新疆、西部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力争置身于全国文学批评的前沿,这使他成为新疆当代批评史上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而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当中,周政保同样视野开阔,笔耕不辍,用睿智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话语,为后人的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学术思想资源,这也为他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试图对周政保文学批评进行追根溯源,梳理周政保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领域批评的具体内容与系统性特征,并试图对周政保的文学批评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及意义进行基本评价。

二、论王蒙的西部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王蒙的西部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新疆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外省来疆作家的概念界定
    0.2 选题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0.3 选题研究特色及价值意义
1 外省作家来疆的原因与身份
    1.1 外省作家来疆的原因
        1.1.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环境下的选择
        1.1.2 国家发展新疆与建设兵团的时代号召
        1.1.3 新疆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的多重吸引力
    1.2 外省作家的来疆身份
        1.2.1 自我放逐的羁旅人
        1.2.2 屯垦戍边的建设者
        1.2.3 生计所迫的西迁客
2 新疆文化对外省来疆作家的影响
    2.1 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批判激进到幽默从容
    2.2 文化观念的重构:游牧民族生命意识与传统中原文化的契合
    2.3 “外省人”身份的转变:从“彼土彼民”到“斯土斯民”
3 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主题:异域风情中的生活书写与精神坚守
    3.1 风雪“阿吾勒”:边地环境下的“他者”生存记忆
    3.2 “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疆味”智慧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3 笃定的“黑眼睛”:人生困境中对自我的超越
4 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笔下的新疆人形象
    4.1 “巴郎仔”与“兵团青年”:历史情境中的小人物建构
        4.1.1 “塔玛霞儿”:“圆形人物”刻画下的少数民族同胞
        4.1.2 兵团岁月:敢爱敢恨的支边青年
    4.2 “外位”观照新疆人内心世界:乐观与孤独伴生的情感状态
        4.2.1 命运无常下的悲戚灵魂:“他人话语”中的精神对话
        4.2.2 “阿麦德”的忧郁:爱情挫折后的坚韧人格
5 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
    5.1 全知与限知视角的结合:去蔽与设疑的兼容
    5.2 “我”的“暗辩”:“复调”式的话语模式
    5.3 新疆本土意象的大量使用
        5.3.1 山脉与河流:荡涤心灵的纯净之地
        5.3.2 胡杨林与白桦林:找寻自我的自由之境
        5.3.3 坎土镘:将理想变成现实的神圣铁器
        5.3.4 奶茶与馕:忘记痛苦的精神寄托
6 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的文化价值及反思
    6.1 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的文化价值
        6.1.1 独特的西域文化记忆:促进内地民众对新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6.1.2 跨越千山万水的人类共情:推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6.2 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创作的局限
    6.3 讲好新疆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文学在传播新疆文化方面的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2)《在伊犁》:王蒙对新疆的别样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生态的自然取景与风俗民情展示
二、底层生活中的内心温情坦白
三、文本幽默语言与民族文化的联结

(3)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创作趋向的一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部小说中对西部精神的彰显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部小说叙事中主体意识的回归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性话语的显现
四、结语

(4)论王蒙《这边风景》中维吾尔民俗风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这边风景》创作始末
第一章 维吾尔民俗风情对王蒙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维吾尔语言打开创作新视野
    第二节 维吾尔民歌激起创作新灵感
    第三节 维吾尔处世哲学引发思维变革
第二章 《这边风景》展现的维吾尔民俗风情
    第一节 维吾尔族的馕文化
    第二节 维吾尔族的婚恋观
    第三节 维吾尔民族信仰
第三章 《这边风景》的民间书写
    第一节 王蒙创作的民间情怀
    第二节 小说建构的民间世界
    第三节 民间书写的文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论王蒙与张承志笔下的新疆叙事——以《你好,新疆》《相约来世,心的新疆》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蒙作品中的新疆书写
二、张承志笔下的新疆呈现
三、王蒙与张承志新疆叙事的异同
四、新疆构建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五、结论

(6)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西部小说:世纪之交的文学转型
    第一节 西部长篇小说的历史变迁(1949~1999)
    第二节 转型期西部文化语境与长篇小说
    第三节 西部文化场中的文学精神
第二章 西部历史本相的多元与多维透视
    第一节 西部“小历史”的立体建构
    第二节 少数民族历史的文学重述
    第三节“文革”创伤的寓言呈现与饥饿历史的见证书写
第三章 永恒的乡愁——西部乡土小说的怀旧书写
    第一节 即将消逝的“村庄”
    第二节 民俗人生与风物追忆
    第三节 远去的“最后一个”
第四章 西部长篇小说的诗性建构
    第一节 西部自然的神性书写
    第二节 理想人物谱系的构建
    第三节 西部小说文本结构的诗性特征
    第四节 语言:西部小说的生命之光
第五章 西部长篇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创作困境
    第一节 西部长篇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西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困境及其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论王蒙新疆叙事的文化记忆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王蒙新疆叙事的相关评论
二、王蒙新疆叙事的文化记忆
    (一)关于新疆各种人物形象的文化记忆
    (二)关于新疆人民生活与习俗的文化记忆
    (三)关于新疆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记忆
    (四)关于新疆“文革”的文化记忆
三、王蒙新疆叙事文化记忆的价值

(8)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叙事的界定
二、新疆风貌的书写与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反思
    1. 新疆南北疆自然风光的呈现
    2. 新疆民俗文化视域下的人文反思
三、王蒙新疆叙事的意义及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启示

(9)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论文提纲范文)

(10)周政保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周政保文学批评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本文研究思路
一、周政保文学批评坐标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
    (二)文学批评的基石:民族——人民
    (三)文学批评的两种观念
    (四)批评的“着陆”
    (五)如何使用“磨刀石”
二、诗歌批评
    (一)诗歌的艺术品格
        1.诗歌的地位
        2.诗歌的崇高感
        3.意象与象征
        4.诗人的质量
    (二)对西部诗歌的批评
        1.闻捷的诗歌艺术
        2.“新边塞诗”的批评
        3.“西部诗歌”的美学精神
    (三)军旅诗歌批评
三、小说批评
    (一)现实主义小说:从创作方法到审美精神的潜移
    (二)西部小说批评
        1.觉醒的大西北文学——从西部小说谈起
        2.西部小说与西部文化
        3.西部小说与乡土观念
        4.西部小说与新疆的文学战略发展
    (三)军事小说批评
        1.军事题材小说的审美价值
        2.军事文学的题材选择——不可淡忘战争
        3.英雄主义与军事小说
        4.军事小说的未来
四、报告文学批评
    (一)报告文学本体论
    (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与核心范畴
        1.非虚构性:安身立命的前提
        2.新闻性:不可淡忘漠视的手段
    (三)报告文学的“介入”与“体验”
五、其他文学批评
    (一)散文批评
    (二)影视批评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论王蒙的西部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新疆书写研究[D]. 陈露. 辽宁大学, 2019(01)
  • [2]《在伊犁》:王蒙对新疆的别样呈现[J]. 刘飞凡. 北方文学, 2019(02)
  • [3]西部精神·主体意识·人性话语——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创作趋向的一种考察[J]. 袁文卓. 广西社会科学, 2018(09)
  • [4]论王蒙《这边风景》中维吾尔民俗风情[D]. 邱洁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2)
  • [5]论王蒙与张承志笔下的新疆叙事——以《你好,新疆》《相约来世,心的新疆》为考察中心[J]. 袁文卓.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05)
  • [6]新世纪西部长篇小说研究[D]. 李小红. 兰州大学, 2017(12)
  • [7]论王蒙新疆叙事的文化记忆及其价值[J]. 陆兴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8]论王蒙笔下新疆叙事的构建和意义[J]. 袁文卓. 创作与评论, 2017(02)
  • [9]多元绽放:新世纪西部小说的嬗变与深化[J]. 黄轶.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4)
  • [10]周政保文学批评研究[D]. 左雪玲. 新疆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王蒙的西洋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