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切除后电子束放疗效果观察

瘢痕疙瘩切除后电子束放疗效果观察

一、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珺,姚晖,章一新,武晓莉[1](2021)在《放射治疗在病理性瘢痕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病理性瘢痕取得了显着疗效。本文从放射治疗在病理性瘢痕应用原理、常用放射源的比较和放疗方案的设计,以及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及瘢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防范措施等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黄晶晶[2](2021)在《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比较及发病机制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比较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并对瘢痕疙瘩患者伤口愈合的表观遗传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瘢痕疙瘩早期诊断及联合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选取2008年1月~2020年1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激素组、手术组、手术联合放疗组,其中激素组31例,手术组33例,手术联合放疗组34例,根据放疗总剂量的不同将手术联合放疗组分为≥20Gy和<20Gy两亚组,参考Darzi的瘢痕疙瘩临床疗效标准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比较瘢痕疙瘩治疗前后外观的变化。2.同时利用GEO数据库获取研究miRNAs参与瘢痕疙瘩形成的数据集GSE113621,将获得的16个样本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为8名瘢痕疙瘩患者正常皮肤组织,试验组为8名瘢痕疙瘩患者同一部位正在形成的瘢痕疙瘩组织,通过R语言筛选出试验组、对照组差异表达的miRNAs,设定的筛选阈值为|log FC|>2、校正P<0.05,log FC>2为表达上调的miRNAs,log FC<-2为表达下调的miRNAs,通过Funrich预测差异表达miRNAs的转录因子,同时对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及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用R语言、Funrich、Image GP工具对差异miRNAs及其富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1.不同方法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有效率各不相同,激素组的有效率为58.06%,手术组的有效率为48.48%,手术联合放疗组的有效率为91.18%,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75,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V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9.631,P<0.05)。在手术联合放疗组中,放疗总剂量≥20Gy和<20Gy亚组分析显示,放疗总剂量<20Gy亚组在改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上优于≥20Gy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80.000,P<0.05)。但两组在临床疗效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和试验组共有83个miRNAs表达具有差异,表达上调的前10个miRNAs为hsa-miR-31-5p、hsa-miR-503-5p、hsa-miR-424-3p、hsa-miR-382-5p、hsa-miR-4269、hsa-miR-432-5p、hsa-miR-542-5p、hsa-miR-370-3p、hsa-miR-433-3p、hsa-miR-21-5p,表达下调的前10个miRNAs为hsa-miR-6824-5p、hsa-miR-141-3p、hsa-miR-1224-5p、hsa-miR-371b-5p、hsa-miR-6800-3p、hsa-miR-6838-5p、hsa-miR-6068、hsa-miR-200a-3p、hsa-miR-6777-5p、hsa-miR-572;得到比较有意义的转录因子分别为:EGR1、SP1、POU2F1、SP4、MEF2A、NKX6-1、FOXA1、SOX1、YY1、ZFP161、NFIC、PDX1、HOXA5、RORA、RREB1、HOXA3、GATA1、HNF4A、GFI1、PBX1;这些差异miRNAs具有转录因子活性、转录调节活性、泛素特异性蛋白酶活性、RNA结合、丝/苏氨酸激酶活性、受体信号复合物支架活性、GTP酶活性、转移酶活性、丝/苏氨酸磷酸酶活性、受体信号丝/苏氨酸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信号转导、细胞通讯、核酸代谢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翻译调节、细胞迁移、核酸转运、有丝分裂等生物过程;主要通过质膜雌激素受体、PI3K/Akt、胰岛素、多种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1.手术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患者对外观满意度高,放疗总剂量<20Gy时,患者的外观修复更好,可作为瘢痕疙瘩临床治疗的优选方案。2.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疙瘩组织的差异表达的miRNAs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iRNAs在瘢痕疙瘩发生发展中参与的调控机制,部分差异miRNAs可能可以作为瘢痕疙瘩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为瘢痕疙瘩联合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

吴诗[3](2021)在《以手术为主的三联疗法与二联疗法治疗耳垂部瘢痕疙瘩的疗效对比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瘢痕疙瘩被认为是一种发生于真皮结缔组织的增生性肿瘤。发生于耳部的瘢痕疙瘩常因穿耳洞所致,其中以耳垂部最为常见,耳垂部的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含量少,且在头面部美观上占据一定的比重,故对于耳垂部瘢痕疙瘩的治疗应在保持其正常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消除瘢痕疙瘩并避免其复发。本研究中,通过对比手术联合曲安奈德和电子线加速器放射治疗三联疗法、手术联合曲安奈德、手术联合电子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这三种治疗方案治疗耳垂瘢部痕疙瘩的痊愈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整形美容外科、临床诊断为耳垂部瘢痕疙瘩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二联或者三联疗法的患者共87人,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组:采用手术联合电子线照射的患者设为A组,共27人;采用手术联合醋酸曲安奈德注射疗法的患者设为B组,共35人;采用手术联合曲安奈德和电子线照射三联疗法的患者设为C组,共25人。分别统计各组患者的痊愈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各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手术联合电子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这三种治疗方案治疗耳垂瘢部痕疙瘩的痊愈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中的治疗提供参考。结果:A组(手术联合电子线照射)的27例患者中,痊愈14例(占51.9%),显效3例(占11.1%),无效10例(占37.0%),产生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2例(占44.4%)。B组(手术联合曲安奈德)的35例患者中,痊愈20例(占57.1%),显效2例(占5.7%),无效13例(占37.1%),注射曲安奈德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6例(占45.7%)。C组(手术联合曲安奈德和电子线照射)的25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84.0%),显效2例(占8.0%),无效2例(占8.0%),三联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例(占12.0%)。经过卡方检验对三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可以得出,在痊愈率方面,C组(84.0%)与A组(51.9%)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C组(92.0%)与A组(63.0%)、C组(92.0%)与B组(62.9%)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C组(12.0%)与A组(44.4%)、C组(12.0%)与B组(45.7%)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联合曲安奈德和电子线照射的三联疗法的有效率优于手术联合曲安奈德、手术联合电子线照射两种二联疗法,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本研究的三联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两种二联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陈琢琦,亢芷兰,李巍,王涛,陈伟华[4](2021)在《电子线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胸壁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电子线联合A型肉毒毒素应用于胸壁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作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2020年6月,笔者科室收治胸壁瘢痕疙瘩患者106例共106处,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均先手术切除瘢痕,观察组术后采取早期电子线放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治疗,对照组术后只接受早期电子线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壁瘢痕疙瘩治疗上,手术切除结合早期电子线、A型肉毒毒素联合治疗比术后单纯应用早期电子线照射治疗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高,在临床上可用于胸壁瘢痕疙瘩的治疗。

王阳阳[5](2020)在《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关于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单一疗法复发率高,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放疗的方式主要有X线、近距离同位素放疗、电子线等,目前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电子线,但尚无统一的规范。通过探讨不同的放疗方案对瘢痕疙瘩切除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整形外科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及方法。方法1.资料收集: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诊断为瘢痕疙瘩并行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的64例(106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电子线组(A组)和90锶同位素组(B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预后、复发因素等进行阐述和回顾性分析。2.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6例瘢痕疙瘩中,总复发21例,总有效率为80.19%(85/106)。电子线组复发12例,有效率81.54%(53/65),同位素组复发9例,有效率78.05%(32/41),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复发率不同,前胸壁复发率37.50%(9/24),肩背部31.25%(5/16),耳部8.00%(2/25),其他部位12.20%(5/4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92,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瘢痕疙瘩的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厚度和部位是复发的影响因素,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厚度的乘积大于或等于2.5cm3的瘢痕疙瘩复发率较高(χ2=4.006,P<0.05)。张力高的部位(前胸壁和肩背部)比张力低的部位(耳部等其他部位)复发率高(χ2=9.329,P<0.05)。性别、年龄和瘢痕疙瘩的长轴直径不是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来校正混杂因素后发现,性别、年龄、长轴直径以及放疗方式均不是影响复发的因素,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厚度和部位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8%(25/106),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多为1-2级反应,仅1例(0.94%)放疗期间切口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停止放疗换药治疗后愈合良好。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均内未观察到恶变的发生。A、B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结果满意者为73.44%,一般为18.75%,不满意为7.81%。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有关,治疗效果好则满意度高(P<0.001),A组与B组两组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1.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术后选择近距离90锶敷贴放疗和电子线放疗复发率无明显差异,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有效控制复发,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2.病变部位和长轴直径×短轴直径×厚度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张力高的部位和结果大于等于2.5cm3的复发率更高。性别、年龄以及长轴直径对复发率没有影响。

刘若璇[6](2020)在《动态量化评估体系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动态量化评估体系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2.建立合理的动态量化评估体系,为规范化治疗瘢痕疙瘩提供新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河南大学整形修复外科瘢痕疙瘩手术患者,纳入研究27例,瘢痕疙瘩共45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及术后辅助放疗、创面持续减张固定3个月以上及口服曲尼司特6个月以上的基础治疗模式。术后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访流程定期随访,至少一年以上,术后一年内每月随访1次,评分较高者增加随访频率,直至评分降低;一年后评分较低者,延长随访间隔至3个月一次,两年后评分仍较低者,延长随访间隔至6个月一次。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进行评估。根据VSS评估分值调整治疗方案,血管分布、色泽单项指标评分>2分时予以脉冲燃料激光干预,高度、柔软度单项指标评分>2分时,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初始评分较高,具有复发倾向的瘢痕疙瘩,增加干预次数,直至评分≤2分。随访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焦虑自评量(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必要时予以干预;以3级分类法评价最终疗效、视觉测量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测量患者主观满意度指标。结果:45处瘢痕疙瘩中,34处治愈(76%),5处好转(11%),6处复发(13%)。治疗前VSS评分14.0(13.0,15.0),治疗后2.8(1.9,4.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节点VS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随访时评分增高患者经及时有效干预均有下降,逐步趋于平稳;随访密度与瘢痕疙瘩VSS评分呈负相关,与瘢痕疙瘩稳定性呈正相关;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接受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的瘢痕疙瘩患者,定期随访、量化评估、及时干预控制复发非常重要,可有效控制复发、稳定疾患;2.动态量化评估体系作为一种系统、规范、标准化的评估体系,为瘢痕疙瘩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新思路,降低瘢痕疙瘩复发率,达到相对治愈。

周润蕾,方立纯,程代薇[7](2019)在《瘢痕疙瘩术后不同放射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放射治疗方案对瘢痕疙瘩术后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检索自1990年1月至2018年8月瘢痕疙瘩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相关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维普期刊)、万方医学网等,并提取相关试验数据,纳入Meta分析。结果对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时机的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根据术后放射治疗开始时间,分为术后72 h内与术后72 h后放射治疗组,两组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OR=10.80 [5.92,19.69];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分割剂量纳入7篇文献,根据不同分割剂量分为两组,即小分割剂量组(单次放射治疗剂量≤2 Gy)与大分割剂量组(单次放射剂量>2 Gy),两组有效率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OR=0.25 [0.16,0.38];大分割剂量组与小分割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OR=3.73 [2.44,5.71];两组局部红斑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色素沉着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36 [1.08,5.19]。结论瘢痕疙瘩切除术后72 h内开始放射治疗,其效果优于72 h后开始放射治疗;大分割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小分割剂量组。大分割剂量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高于小分割剂量组,其中局部红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杨娟敏[8](2019)在《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医疗美容科门诊就诊的明确诊断为疤痕疙瘩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38例一组,A组(对照组)和B组(观察组);根据各部位张力的不同,每组又分为高张力组(胸肩背组18例)、低张力组(耳面颈组15例)、其他组5例:其中A组患者单纯采用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保留瘢痕剥离术治疗,并于创面愈合后一周左右开始每天使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持续贴用时间12小时以上,连续使用3个月。比较术前、术后6月病灶温哥华瘢痕量表(VSS)量化评分。结果:A、B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SS评分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胸肩背组和其他组中观察组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耳面颈组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VSS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治疗瘢痕疙瘩可有效降低身体各个部位VSS评分,尤其在耳面颈部,疗效显着,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2、胸肩背部和身体其他部位,采用保留表皮瘢痕疙瘩剥离术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使用可显着降低VSS评分,主要表现为改善瘢痕外观和瘙痒症状,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钟超[9](2019)在《低压无针注射器应用于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将无针注射技术引入针对病理性瘢痕的药物注射治疗中,并对无针注射器与传统有针注射器在临床应用中体现的优劣性进行对比,为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方 法]实验开展于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将入组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29例患者(共38处瘢痕)使用无针注射器治疗,对照组的27例患者(共40处瘢痕)使用传统有针注射器治疗,两组患者注射的药物均为:1%曲安奈德5ml+0.25%氟尿嘧啶0.6ml+2%利多卡因0.4ml。每3周注射1次,4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结束时评估并记录患者的疼痛指数,统计其平均值。1疗程结束后1个月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记录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价。实验结果数据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 果]实验组的显效者人数为19例(共25处瘢痕),占65.79%;有效者人数为10例(共13处瘢痕),占34.21%;无效者人数为0例;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3.87±2.00)。对照组的显效者人数为5例(共17处瘢痕),占42.50%;有效者人数为21例(共21处瘢痕),占52.50%;无效者人数为1例(共2处瘢痕)占5.00%;患者的平均疼痛评分为(5.77±2.31)。经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及疼痛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与传统有针注射器相较,无针注射器操作难度小、易掌握;注射后瘢痕内药物分布更加均匀,对治疗效果有显着提升;治疗过程中患者痛感轻,满意度高,能有效提升患者后续治疗的依从性。整体而言,无针注射技术值得在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姚晖,汪杰华,李莉,王芸,顾培华,尹超,黄斌,区永刚[10](2018)在《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放射治疗可有效利用放射线对瘢痕局部进行照射,是治疗瘢痕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应用手术加放射治疗瘢痕的综合疗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本文从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原理,常用放射源和方法的选择,电子线及X射线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瘢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等方面,对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放射治疗在病理性瘢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原理
2 放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案制定
    2.1 放射源的选择
    2.2 放射治疗起始时间
    2.3 放射治疗总剂量、单次剂量和时间剂量分割选择
    2.4 电子线技术
3 病理性瘢痕放射治疗新技术应用进展
    3.1 图像引导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3.2 3D打印技术制作电子线的补偿膜技术
4 放射治疗安全性防范措施

(2)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比较及发病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比较—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探讨—瘢痕疙瘩患者伤口愈合miRNAs差异表达及其功能预测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及术后放疗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氧诱导因子 1α在瘢痕疙瘩肿瘤特性及其放疗抵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以手术为主的三联疗法与二联疗法治疗耳垂部瘢痕疙瘩的疗效对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三.综述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以及研究进展
    (二)参考文献
四.致谢

(4)电子线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胸壁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麻醉:
    1.4 术中操作:
    1.5 术后综合处理:
        1.5.1 BTX-A注射:
        1.5.2 电子线放射治疗:
    1.6 术后护理:
    1.7 术后随访: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3.2 病例2:
4 讨论
    4.1 手术注意事项:
    4.2 BTX-A的治疗机制:
    4.3 电子线(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的治疗机制:

(5)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动态量化评估体系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患者纳入流程图
    1.2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切除联合放疗
    2.2 辅助治疗
3 评估、随访与干预
    3.1 评估方式
    3.2 随访流程
    3.3 干预措施
    3.4 疗效评价
    3.5 满意度评价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温哥华评分
    5.3 随访密度
    5.4 满意度评价
6 讨论
    6.1 瘢痕疙瘩治疗方式
    6.2 瘢痕疙瘩量化评估
    6.3 瘢痕疙瘩随访、干预
    6.4 研究局限性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瘢痕疙瘩术后辅助放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鉴别要点
    附表2 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
    附表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附表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致谢

(7)瘢痕疙瘩术后不同放射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时机的选择
        2.3.2 瘢痕疙瘩术后分割剂量的选择
        2.3.3 两种分割剂量放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3.4 两种分割剂量放射后局部红斑发生率
        2.3.5 两种分割剂量放射后局部色素沉着发生率
    2.4 质量评价结果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瘢痕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时机及分割剂量
    3.2 瘢痕疙瘩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并发症
4 结论

(8)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瘢痕疙瘩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瘢痕疙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瘢痕疙瘩的治疗
    1.4 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法
        2.3.1 主要仪器和药品
        2.3.2 手术治疗
        2.3.3 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的使用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治疗效果分析
    3.2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瘢痕疙瘩的病理学改变
    4.2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
        4.2.1 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
        4.2.2 瘢痕疙瘩的物理治疗
        4.2.3 瘢痕疙瘩的药物治疗
    4.3 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的手术要点
    4.4 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的临床使用
    4.5 结论
第5章 研究中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低压无针注射器应用于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10)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原理
2 瘢痕常用放射源和方法的选择
    2.1 常用放射源选择
    2.2 放射治疗方法选择
    2.3 不同放射设备的疗效评价
3 病理性瘢痕放射治疗技术
    3.1 放射治疗的技术要求
    3.2 照射野
    3.3 治疗体位
    3.4 时间选择
    3.5 放射治疗总剂量、单次量和时间剂量分割选择
    3.6 高能电子线应用技术
    3.7 图像引导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4 瘢痕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4.1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
    4.2 放射治疗安全性防范措施
    4.3 放射治疗安全性防范措施

四、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治疗在病理性瘢痕中的应用[J]. 陈珺,姚晖,章一新,武晓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2021(06)
  • [2]瘢痕疙瘩治疗方法的比较及发病机制的探讨[D]. 黄晶晶.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以手术为主的三联疗法与二联疗法治疗耳垂部瘢痕疙瘩的疗效对比评估[D]. 吴诗.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电子线联合A型肉毒毒素在胸壁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探讨[J]. 陈琢琦,亢芷兰,李巍,王涛,陈伟华.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1)
  • [5]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分析[D]. 王阳阳. 郑州大学, 2020(02)
  • [6]动态量化评估体系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应用[D]. 刘若璇. 河南大学, 2020(02)
  • [7]瘢痕疙瘩术后不同放射治疗方案的Meta分析[J]. 周润蕾,方立纯,程代薇.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6)
  • [8]保留表皮瘢痕剥离术联合自粘性软聚硅酮敷料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娟敏. 南昌大学, 2019(01)
  • [9]低压无针注射器应用于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对比研究[D]. 钟超.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病理性瘢痕的放射治疗技术应用进展[J]. 姚晖,汪杰华,李莉,王芸,顾培华,尹超,黄斌,区永刚.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04)

标签:;  ;  ;  ;  

瘢痕疙瘩切除后电子束放疗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