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回顾

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回顾

一、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21)在《三聚硫氰酸强化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色金属铅和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铅和锌越来越大的需求量,导致易选的硫化铅锌矿资源量迅速减少,大量的氧化铅锌矿因技术瓶颈而处于未利用或低效率利用的状态。硫化浮选法是回收氧化铅锌矿最常用的方法,但硫化过程局限于硫化剂用量的控制、生成的表面硫化层稳定性等。因此对新型硫化剂的开发以及氧化铅锌矿表面硫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白铅矿、菱锌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探索缓释型有机硫化剂在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中的可行性。通过浮选回收率的差异,从几种常用的有机硫化剂中遴选出一种高效有机硫化剂;同时进行实验室单矿物浮选实验,分别得到白铅矿、菱锌矿最佳浮选条件。结合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三聚硫氰酸强化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的机制,并揭示三聚硫氰酸的缓释硫化机理。选择三聚硫氰酸、三聚硫氰酸钠、硫代氨基脲、3-巯基-1,2,4-三唑、硫代苹果酸、硫代乙醇酸钠6种含硫有机化合物,与传统硫化剂-硫化钠的硫化性能做对比,通过浮选结果,三聚硫氰酸和硫化钠明显提高白铅矿和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三聚硫氰酸因其用量小、硫化效果好的特点,被遴选出作为白铅矿和菱锌矿的高效新型有机硫化剂。在三聚硫氰酸浓度:3.4625×10-6mol/L,捕收剂丁基黄药浓度:1.746×10-4mol/L,浮选p H值:8,起泡剂2#油浓度:20mg/L,硫化时间:4min的条件下,白铅矿浮选回收率最高达93.25%;当矿浆p H:8,三聚硫氰酸浓度:6.925×10-7mol/L,活化剂Cu SO4用量:1.5×10-3mol/L,捕收剂丁黄浓度:2.328×10-3mol/L,起泡剂2#油的浓度:20mg/L,硫化时间:5min时,菱锌矿浮选回收率最大为91.8%;在三聚硫氰酸强化白铅矿硫化浮选过程中,三聚硫氰酸可在白铅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发生化学吸附的活性基团是S-H官能团、C=N官能团和C-N官能团;三聚硫氰酸与白铅矿发生化学反应时,三聚硫氰酸分子中的一个巯基与白铅矿表面Pb原子反应生成巯基-Pb组分,另一个巯基与另一个三聚硫氰酸分子对应的巯基结合生成S-S键,生成C6N6S6H2-Pb2网状结构,部分覆盖在白铅矿表面,增强白铅矿表面的可浮性。在三聚硫氰酸强化菱锌矿硫化浮选过程中,三聚硫氰酸与Zn CO3不发生反应;加入Cu SO4后,菱锌矿表面出现N、S、Cu元素,且Zn、O含量大幅下降,活化剂铜离子与三聚硫氰酸的三个巯基反应,生成C3N3S3-Cu3组分,覆盖在菱锌矿表面,为丁黄的吸附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了菱锌矿表面的可浮性,达到了强化菱锌矿硫化浮选的目的。三聚硫氰酸溶解度低,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大于在氧化铅锌矿表面的吸附速率,可保持稳定的低浓度硫化环境,满足硫化浮选过程中需要的长时间的还原氛围。三聚硫氰酸-新型高效缓释型有机硫化剂的开发,避免硫化剂用量的影响,且生成的硫化层较稳定,改善后续捕收剂对矿物浮选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新型硫化剂在矿物加工中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赵文娟[2](2021)在《基于铜-铵协同活化的菱锌矿强化硫化浮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氧化锌矿是我国重要的锌矿资源,硫化胺浮选法和硫化黄药浮选法是富集氧化锌矿的主要方法,但胺类捕收剂的选择性较差且对矿泥极其敏感,浮选泡沫极其稳定,消泡非常困难,生产难于控制。相比于硫化胺浮选法,硫化黄药浮选法受矿泥的影响较弱,因此,硫化黄药浮选法的深入研究有望实现低品位复杂氧化锌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氧化锌矿物需经过硫化后才能通过黄药类捕收剂获得较好的浮选效果,但常规的表面硫化存在硫化效率低、硫化程度弱、硫化层不稳定等缺点,导致黄药在矿物表面难以稳定吸附,浮选指标较差。因此,氧化锌矿物表面强化硫化是实现硫化黄药浮选法高效回收氧化锌资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表面硫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铜–铵协同强化硫化氧化锌矿物”的技术思路。本论文以典型的氧化锌矿物菱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DFT模拟计算、动电位测定、XPS分析、ToF-SIMS表征以及浮选试验相结合,多角度、多尺度研究了菱锌矿与硫组分的相互作用构型、历程、产物等,揭示了硫化钠硫化体系菱锌矿表面的硫化特性及浮选机理。通过溶液化学计算查明铜离子和铜–铵协同体系活性组分的分布规律,为后续的菱锌矿表面活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CP-OES、动电位测定、XPS、ToF-SIMS等分析检测手段,对比研究了不同活化体系矿物表面铜组分的吸附特性以及活化产物的差异,从而揭示了菱锌矿表面活性组分的活化机制。通过考查菱锌矿在不同硫化体系的浮选行为、矿物表面动电位、元素组成及其化学态、硫化产物的分布等,查明了铜离子和铜–铵组分对菱锌矿表面硫化特性的影响,揭示了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机制。借助XPS、动电位测定、吸附量检测、FT-IR等对铜离子与硫化的菱锌矿表面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捕收剂在不同硫化体系的吸附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揭示了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铜离子和捕收剂的吸附机制。结合菱锌矿的表面活化、硫化行为、黄药吸附特性、浮选行为、以及表面活化产物和硫化产物解析,最终建立了基于铜–铵协同活化的菱锌矿强化硫化浮选理论体系。菱锌矿在破碎和磨细过程中易沿着Zn–O键结合力薄弱处发生断裂,导致新生的矿物表面暴露大量的Zn2+组分,这些暴露的Zn2+组分在矿浆溶液中会形成大量的锌–羟基络合物,导致矿物表面亲水性增强;当采用黄药对菱锌矿进行直接浮选时,黄药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较弱,难以稳定存在,矿物的可浮性较差,即使加大黄药浓度也不能明显提高其浮选回收率;经过硫化钠处理后,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得到增加,但仍有超过45%的菱锌矿损失于尾矿中;铜离子和铜–铵组分的添加能够极大地提高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在硫化钠和黄药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菱锌矿在铜离子活化体系的浮选回收率最高增加19个百分点,在铜–铵组分协同活化体系的浮选回收率最高增加32个百分点。菱锌矿表面活化过程中,铜离子在矿浆溶液中主要以Cu2+和Cu(OH)+的形式存在,而铜氨络合物主要以Cu(NH3)22(10)和Cu(NH3)3(17)(10)的形式存在,因此矿浆溶液中的Cu2+会与矿物表面的O位点结合,形成–O–Cu组分,同时矿浆溶液中的Cu(OH)+与矿物表面的Zn(OH)mn+组分发生脱水反应,在矿物表面生成–Zn–O–Cu组分;在铜–铵协同活化体系,矿浆溶液中的活性组分Cu(NH3)22(10)和Cu(NH3)3(17)(10)与菱锌矿作用后,在矿物表面生成Cu(II)组分和–Cu–OH/Cu(NH3)n2+组分,实现了菱锌矿表面活化。与铜离子活化相比,菱锌矿在铜–铵协同体系的活化效果更佳,矿物表面生成铜组分的含量更高、反应活性更强,且矿浆溶液中的铜组分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效率更高,有利于后续硫离子的吸附。硫化钠能够吸附在菱锌矿表面,生成由硫化锌(Zn S)和多硫化锌(Zn Sn)共同组成的硫化产物;DFT模拟计算表明,HS–离子能够在菱锌矿(101)面的Top位、Bottom位吸附以及Bridge位发生吸附,并形成稳定的Zn–S化学键,吸附稳定性依次为:Top位<Bottom位<Bridge位。此外,硫化钠也能吸附在铜离子和铜–铵组分协同活化的菱锌矿表面,并在矿物表面生成由Cu(I)–S和Cu(II)–S组成的硫化铜组分,即矿物表面的硫化产物由硫化锌和硫化铜组分组成;菱锌矿在不同硫化体系的硫化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铜–铵协同活化体系、铜离子活化体系、单一的硫化钠体系,相比于铜离子活化体系,菱锌矿在铜–铵协同活化体系矿物表面硫化产物的含量更高、活性更强。铜离子能够在硫化钠体系、铜离子活化体系、铜–铵协同活化体系硫化的菱锌矿表面吸附,并生成由Cu(I)–S和Cu(II)–S组成的活化产物;与铜离子活化体系相比,菱锌矿在铜–铵协同活化体系强化硫化后铜离子的活化效果更好,矿物表面生成的硫化铜组分含量更高、反应活性更强,有利于矿物表面吸附更多的黄原酸盐;在黄药初始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黄药在不同硫化体系硫化的菱锌矿表面的吸附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铜–铵组分强化硫化体系、铜离子强化硫化体系、硫化钠硫化体系。因此,菱锌矿经铜–铵协同活化后,不仅实现了矿物表面强化硫化,还增强了矿物表面的疏水性,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菱锌矿的可浮性,为实现氧化锌矿的高效硫化浮选回收提供理论支撑。

张胜东[3](2021)在《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的硫化矿是工业上提取锌金属资源的主要原料,其中铁闪锌矿资源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铁闪锌矿资源丰富,且共伴生大量稀贵金属,对其选别回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闪锌矿的晶格中部分锌原子被铁取代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受到显着影响,表面性质及浮选行为也随之改变,进而导致铁闪锌矿的浮选回收存在铜活化困难、黄药吸附活性下降、碱性下受到严重抑制以及难以与黄铁矿实现良好分离等难点,然而目前这些问题仍未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因此,本文以不同铁含量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纯矿物浮选研究与药剂吸附量测定,系统考察了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浮选体系中闪锌矿的铁含量对其浮选行为及药剂吸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角测定、溶出量测定、乙二胺四乙酸(EDTA)选择性萃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FESEM-EDS)分析、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电化学研究等手段揭示了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混合矿体系中硫酸铜活化以及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非高碱工艺、提高硫酸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最后,分别开展了低碱下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和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来优化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浮选,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单矿物浮选和药剂吸附量研究表明,铁取代降低了闪锌矿的天然可浮性、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以及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过程的阻碍作用是闪锌矿浮选效果恶化的原因;碱性增强和氧化钙调浆凸显了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以及浮选的不利影响,导致高铁闪锌矿浮选在氧化钙调浆的高碱环境下受到严重抑制。闪锌矿表面氧化研究表明,闪锌矿在空气中氧化缓慢,在矿浆中发生一定程度氧化,且闪锌矿的氧化活性和氧化程度随其铁含量升高而增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其表面氧化加剧,带来离子溶出、表面氧化产物组成与形貌、表面疏水性及浮选行为的差异:在酸性下,铁闪锌矿更大程度的氧化表现为离子溶出量增加、表面富硫程度增加、氧化后表面天然疏水性增加;在高碱性下,随着铁含量升高,闪锌矿离子溶出增加,表面吸附更多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金属羟基阴离子,氧化表面形貌产生显着改变,天然疏水性降低以及氧化后浮选回收率下降幅度增加。混合矿研究表明,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体系只能在高碱下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且分离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显着下降;氧化钙调浆环境对闪锌矿浮选抑制程度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增加,导致高碱性下基本无法实现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铜在闪锌矿与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选择性,在碱性环境下失去选择性,丁基黄药吸附在铜活化下的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具有一定选择性,且选择性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存在两个本质差异:无论处于酸性还是碱性环境,无论铁含量高低,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均遵循铜锌离子交换机制,而黄铁矿则不发生铜铁离子交换过程;铜离子可渗透进入闪锌矿晶格内部,却只能在黄铁矿表面发生吸附;铁取代对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带来一定影响,表面铁无法与铜发生离子交换,但铁取代促进了铜离子向闪锌矿晶体内部渗透的过程;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的本质差异反映出铜离子在两种矿物表面吸附强度的显着差异,这为两种矿物铜活化选择性调控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高碱性下,钙和铁氢氧化物在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随着闪锌矿铁含量升高,两种物质吸附的选择性相应下降,这也是高碱高钙环境对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抑制选择性不足的本质原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铜活化选择性、钙抑制选择性以及铁氢氧化物吸附选择性降低,这也是导致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高碱高钙环境分离闪锌矿与黄铁矿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降低的三大原因;基于此,提出提高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闪锌矿尤其是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低碱度分离工艺、提高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表明,p H=9时,氯化铵能够强化闪锌矿的铜活化、削弱黄铁矿的铜活化,从而提高铜活化体系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效果,但分离效果仍然表现出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低碱下氯化铵主要通过锌氨络合溶解氢氧化锌、铜氨络离子“储存”、“释放”、“运载”铜离子促进铜离子活化以及锌氨络合促进铜锌交换三个途径来强化闪锌矿铜活化,通过维持黄铁矿表面羟基化以及氨分子解吸黄铁矿表面吸附铜的方式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最终实现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中铜活化选择性的提升。非高碱下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研究表明,次氯酸钙在p H=9/10.5下具有良好的抑制选择性,能够较好地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将次氯酸钙选择性抑制与铜氨体系选择性活化相结合,能够实现低碱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较好浮选分离,但仍然无法避免闪锌矿铁取代对分离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矿物表面氧化程度的不同及其带来的锌铁氢氧化物吸附差异和钙吸附的选择性是次氯酸钙发挥选择性抑制的基础,闪锌矿的铁取代带来的其与黄铁矿在氧化溶出、锌铁氢氧化物吸附以及钙吸附三个方面选择性的降低是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下降的本质原因。本文的研究探明了闪锌矿铁取代对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中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突破方向,并从调控铜活化选择性与实现非高碱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为系统解决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难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松[4](2020)在《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矿山的锌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仍不能满足我国对锌金属消费的需求,而且随着易选高品位的硫化锌储量减少,开发利用氧化锌矿物成为必然。浮选相比湿法冶金是开发利用氧化锌资源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氧化锌矿石矿泥含量高,浮选药剂用量大,硅酸盐型氧化锌不易硫化等问题阻碍了现有的浮选技术在氧化锌矿工业生产上的应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新型氧化锌浮选技术。根据氧化锌矿物的特点,结合查阅的文献,本文提出氨水预处理强化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钠硫化黄药浮选技术,以菱锌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浮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和理论计算模型相配合,较系统地研究了该技术基础的关键性问题,重点考察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作用机理。单矿物微浮选试验的结果证明在异戊基黄药作为捕收剂的条件下,菱锌矿分别经铅离子改性,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钠硫化和氨处理强化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钠硫化以后浮选回收率都有所提高,但效果最好的是氨水强化铅离子改性硫化钠硫化黄药浮选,当p H约为10,NH3·H2O,Pb(NO3)2,Na2S和黄药的浓度分别为2.5×10-3 mol/L,6×10-4 mol/L,3×10-4 mol/L和50 mg/L时,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为80.91%。在相同的药剂用量条件下,相比传统的氨处理-硫化-金属离子活化黄药浮选技术,新的氨处理-铅离子改性-硫化钠硫化黄药浮选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浮选指标。ICP-MS检测、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和XPS表面分析的结果揭示了铅离子主要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替换菱锌矿表面的Zn,形成Pb的碳酸盐(Pb CO3和Pb3(CO3)2(OH)2)稳定地吸附在矿物表面。借助FT-IR光谱、To F-SIMS分析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表明被铅离子改性的菱锌矿表面不仅黄药的吸附量增加,还增强了吸附稳定性。黄药可以与菱锌矿表面Pb位点反应使疏水性的黄药阴离子稳定地吸附在菱锌矿表面上形成疏水的黄原酸铅,这是铅离子改性强化黄药吸附和促进菱锌矿浮选的主要原因。通过ICP-OES检测、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和XPS表面分析查明铅离子改性的菱锌矿被硫化处理后矿物表面上Pb物种的吸附量与S物种的吸附量呈正相关,而且对S物种吸附更稳定。硫化钠不仅与菱锌矿表面Pb的碳酸盐反应形成有利于黄药浮选的Pb S,还与菱锌矿的Zn作用生成ZnS以及聚硫化物,从而实现了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的效果。XPS表面分析的结果揭示了菱锌矿被氨水处理以后,氨水可能会溶蚀菱锌矿表面的锌,导致其相对含量降低,而且氨水处理强化了Pb物种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形成的产物极有可能是Pb3(CO3)2(OH)2。溶液化学计算的结果从理论上揭示了菱锌矿被氨水处理和铅离子改性后矿浆中的离子组成,形成的Zn物种包括以Zn(OH)2为主的锌羟基络合物和Zn(NH3)2+为主的锌氨络合离子,而Pb物种除了Pb的碳酸盐Pb CO3,还含有铅羟基络合物Pb(OH)2。

庞杰[5](2020)在《典型氧化铅锌矿物水热硫化-浮选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氧化铅锌矿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的储量大国。目前,采用常规的选矿方法对氧化铅锌矿的选别效果不理想,而冶金工艺又难以经济处理且涉及到污染环境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提高氧化铅锌矿的利用率,本论文以典型的氧化铅锌矿-菱锌矿和白铅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硫化-浮选的研究思路,以硫磺为硫化剂,通过水热条件强化硫化过程,使得两种氧化矿物高效硫化,转化为可浮性更好的硫化铅锌矿物,再用传统硫化矿物的浮选方法进行回收。以菱锌矿和白铅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热硫化反应热力学计算。通过热力学分析,研究了两种矿物的硫化转化的反应规律,查明了有利于硫化转化的热力学条件。结果表明,以硫磺为硫化剂,菱锌矿与白铅矿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和硫磺发生硫化反应生成硫化锌和硫化铅,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硫化反应的进行,说明铅锌氧化物的硫化转化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开展了菱锌矿和白铅矿的水热硫化-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硫磺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p H、搅拌速度和液固比对水热产物的浮选行为有重要影响。最佳的菱锌矿水热硫化条件为:硫与菱锌矿摩尔比为1.3、反应温度为215℃、时间为180min、p H为9左右、转速为550rpm、液固比为4:1。在此条件下,水热产物采用传统的黄药浮选法,获得锌回收率高达93%。最佳白铅矿的水热硫化条件为:硫与白铅矿摩尔比为1.0、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120min、反应p H为9左右、转速为550rpm、液固比为4:1。水热产物采用传统的黄药浮选法,获得85%的铅回收率。铅、锌的浮选指标较好,证明水热产物可浮性较好。采用XRD、XPS、红外光谱、EPMA、吸附量和接触角等检测手段对菱锌矿和白铅矿水热硫化后产物的表面和组成进行了分析。XRD物相分析表明,当添加少量硫磺后,菱锌矿和白铅矿表面分别会生成Zn S和Pb S;EPMA分析发现,经水热高效硫化后,在矿物表面发现硫的元素含量随着硫的逐渐加入而升高,而碳、氧的元素含量逐渐消失。同时,表面都出现了一层与内部分离的硫化薄膜且随着硫的加入逐渐向矿物内部延伸。XPS分析发现,锌的产物主要由硫化锌和少量的二硫化锌、硫酸盐组成,铅的产物主要由硫化铅和少量二硫化铅、两种硫酸盐组成;同时随着硫的加入,生成的硫化矿物中S的原子浓度显着提高,而C、O的原子浓度明显降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了两种矿物经水热高效硫化处理后,均出现了硫化物的特征吸收峰。同时对比加入药剂前后,均出现了明显的黄药吸收特征峰,证明了浮选过程中硫化物表面有黄药的化学吸附现象发生;吸附量分析表明,随着硫磺的加入,菱锌矿和白铅矿水热产物表面吸附黄药的量逐渐增大,同时发现锌产物经活化后对黄药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未活化的矿样,而铅产物加入捕收剂后对黄药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未经捕收后的产物;接触角分析表明,随着硫的加入,水热产物的接触角逐渐增大,疏水性越来越强。同时对比加入药剂前后发现,锌产物在加入黄药的前提下经活化后的疏水性更强,铅产物加入黄药后的疏水性更强。

冯程,祁忠旭,孙大勇,王龙,肖舜元,欧阳林莉[6](2019)在《氧化锌矿选矿技术现状与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氧化锌矿石资源由于矿石性质复杂,给选矿增加了难度,造成选矿回收难以获得较好的指标。论述了氧化锌矿的选矿难点以及矿泥影响氧化锌矿浮选的原因,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处理氧化锌矿的几种常见选矿方法、工艺流程及浮选药剂现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简述了氧化锌选矿的新工艺及新药剂,展望了氧化锌选矿未来新型高效药剂和选冶联合的发展方向。

刘炅[7](2019)在《难选氧化锌矿石全粒级浮选新药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锌矿浮选中,经过脱泥后使用硫化-胺法和硫化-黄药法等常规工艺时由于大量有用矿物在脱泥阶段的流失,对氧化锌资源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本文对氧化锌矿浮选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对难选氧化锌矿进行全粒级浮选进行了研究,对新型捕收剂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2-乙基己基磷酸酯和十二烷基羟肟酸进行了捕收性能研究,用于解决难选氧化锌矿长期难以在全粒级下较好回收的难题。对菱锌矿、方解石的纯矿物进行了常规含氧酸和新型捕收剂捕收效果的研究。研究表明,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和2-乙基己基磷酸酯对菱锌矿有良好的捕收效果。对于浮选条件的试验表明,碳酸钠调浆效果比氢氧化钠好,六偏磷酸钠作为抑制剂有利于菱锌矿和方解石分离,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在高温捕收性能较好,低温效果大大减弱,2-乙基己基磷酸酯受温度影响较小。难选氧化锌实际矿石浮选效果与纯矿物体系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纯矿物体系吻合,并对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高温条件下的多泡问题采用“磷酸三丁酯+十二烷基硫醇+煤油”以“20:5:1”的比例配制的组合消泡剂对泡沫平衡高度和半衰期进行控制来达到控制泡沫的目的。最后进行两种捕收剂的闭路试验,可获得品位28.62%,回收率75.75%和品位26.30%,回收率67.10%的锌精矿。通过常用含氧酸在ZnCO3表面的吸附几何构型与两种新药剂的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2-乙基己基磷酸酯是通过酯基上P=O键和两个P-O键上的三个氧原子吸附在ZnCO3表面不同的锌原子能产生较好的吸附,而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则是通过羧基上的C=O和C-O键上的两个氧原子吸附让ZnCO3表面产生较大形变来产生极强的吸附。经过含氧酸水化后在ZnCO3表面的吸附研究,发现水化作用会对含氧酸在ZnCO3表面的吸附产生极大的影响,并对效果最好捕收剂十二烷基脂肪酰氨酸钠进行水合ZnCO3表面几何构型分析得到C-O上氧原子与锌原子最佳吸附距离为1.899A,而2-乙基己基磷酸酯水化后P=0的吸附距离为1.950(?)。

王瑜[8](2019)在《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及硫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氧化锌矿在锌资源中拥有不可代替的地位,而菱锌矿是氧化锌矿中最重要组成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锌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充分的利用氧化锌矿,提高氧化锌矿的回收率是迫不及待的工作。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氧化锌矿的粗选回收率并不低,但随着精选次数和精选时间的增加,在锌品位提高的同时精矿回收率急剧下降,中矿量增加明显。这一现象的本质可能是氧化锌矿可以被较好的硫化而引起疏水浮选,但是表面硫化层不稳定导致浮选过程中硫化层稳定性快速衰减,进而导致最终浮选回收率下降明显。因此深入研究氧化锌矿表面的硫化机制以及硫化层衰减过程对提高其回收率以及选别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菱锌矿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纯矿物浮选试验获取菱锌矿的最佳浮选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机理研究。采用微区阻抗测试系统(LEI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来研究菱锌矿表面的电化学性质以及对硫组分的吸附量从而阐释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的衰减作用。然后通过飞行时间二次质谱仪测试(ToF-SIMS)以及原子力显微镜定性分析菱锌矿表面的硫化过程。采用量子化学模拟菱锌矿表面的硫化过程得到菱锌矿与硫组分作用时各原子性质的变化以及内部电子转移的过程,深入了解菱锌矿的硫化机理。最后采用飞行时间二次质谱仪测试(ToF-SIM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来对菱锌矿进行铵盐强化研究。单一条件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丁基黄药作为浮选捕收剂时,其最佳药剂用量为1×10-3mol/L,并随着捕收剂用量的增加,回收率趋于稳定。采用硫化钠作为硫化剂,其最佳的药剂用量为1×10-4mol/L,并且硫化钠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菱锌矿的回收率。这是由于硫化钠的浓度过低时对菱锌矿的硫化不充分,使得菱锌矿的回收率随着硫化钠的增加而上升。当硫化钠超过最佳浓度时,随着浓度的继续增加,多余的硫化钠会抑制菱锌矿的浮选,使得菱锌矿的回收率下降。通过铵盐强化硫化菱锌矿试验研究发现:在菱锌矿硫化前加入氯化铵或者亚硫酸铵都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菱锌矿硫化,提高菱锌矿的回收率。同时,试验结果还显示氯化铵相对于亚硫酸铵对菱锌矿具有更好的强化作用。微区阻抗(LEIS)测试结果显示:菱锌矿硫化10min时,其表面的阻抗值由原矿的8.44E+04下降至7.05E+04,说明菱锌矿硫化使得其表面生成了一层导电性较好的硫化物。新生成的硫化物的阻抗值较低,因此出现了阻抗值下降的情况。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菱锌矿表面的阻抗值随着硫化时间的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升高,这是由于菱锌矿表面的硫化层并不稳定出现了脱落的情况导致阻抗值上升,这一结果证实了菱锌矿表面硫化层并不稳定的情况。通过ICP-MS分析结果发现:在铵盐强化前后,菱锌矿表面对硫离子的吸附量均是随着硫化时间的增加其吸附量先增加后降低,说明菱锌矿在吸附硫离子达到最大值后,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其表面的硫化层并不稳定容易出现硫化层脱落的现象。同时,对比铵盐强化硫化前后菱锌矿对硫组分的吸附量发现铵盐强化后的菱锌矿表面对硫离子的吸附量大于未经过强化后的菱锌矿表面对硫离子的吸附量。飞行时间二次质谱仪(ToF-SIMS)对硫化后的菱锌矿表面深剖分析结果显示:菱锌矿表面的CO3-强度随着深剖时间的增加慢慢增强,S-的强度随着深剖时间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加入铵盐强化硫化后,其表面S-的强度明显增加,可直观的观察到菱锌矿表面硫化层厚度增加。XPS分析结果显示硫化后的菱锌矿表面出现了S的2p3的峰,结合能为162.47eV,浓度为0.09%。菱锌矿经过硫化后,表面吸附了硫组分,硫组分吸附在菱锌矿表面生成了含锌硫化物,为丁基黄药提供了吸附位点。在经过铵盐强化硫化后其表面硫组分浓度上升到了2.38%,说明铵盐对菱锌矿的硫化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在硫化前加入铵盐强化后,能增加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的厚度,从而增加捕收剂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位点,提高菱锌矿的浮选回收率。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显示硫离子在菱锌矿表面吸附主要吸附在Zn位上,与Zn发生作用,同时对比S2-与HS-吸附结果发现,S2-的吸附能的绝对值较大,说明S2-更容易吸附在菱锌矿的表面。态密度分析发现Zn原子的4s、3p向低能量方向移动,3d轨道在费米能级附近形成了新的轨道峰。S的3s,3p轨道均向左移,同时S的3s,3p轨道在-3eV价带处都形成了一个新的峰,与Zn原子新形成的轨道峰一致,说明硫组分在菱锌矿表面Zn位上吸附时,S与菱锌矿中的Zn原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的S-Zn键。通过计算在有水分子存在的条件下S2-与HS-在菱锌矿表面Zn位的吸附发现,水分子存在位置对菱锌矿的硫化有较大的影响,当水分子在硫组分与菱锌矿Zn位的中间时会影响菱锌矿的硫化。

张谦[9](2019)在《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铅锌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要的基础材料。我国铜铅锌资源虽然丰富,是全世界铅锌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单一的金属矿床逐渐减少。因此,研究铜铅锌氧硫混合矿的综合利用,对补充铜铅锌矿资源的不足和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西藏甲玛矿区铜铅锌氧硫混合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铜铅锌同步浮选和冶金分离试验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原矿含Cu 0.53%,含Pb 1.29%,含Zn 0.54%;Au和Ag含量分别为0.28g/t和23.6g/t,脉石成分主要有SiO2、CaO和Al2O3等;其中铜、铅、锌氧化率分别为40.21%、79.31%、84.83%;矿石中铜主要赋存在斑铜矿、砷铜铅矿、黄铜矿、硅孔雀石中,部分铜赋存在孔雀石、辉铜矿、锌孔雀石、铜铅铁矾、硫砷铜矿、黝铜矿、铜蓝及闪锌矿中;铅主要赋存在白铅矿、砷铜铅矿、方铅矿中,部分铅赋存在铜铅铁矾中;锌主要赋存在硅锌矿、异极矿及闪锌矿中,部分锌赋存在菱锌矿、锌孔雀石、砷铜铅矿、砷锌钙矿、硫砷铜矿中;各矿物之间相互嵌布包裹,嵌布粒度不均匀,氧化率极高,可浮性非常复杂,致使铜铅锌矿物浮选回收和分离都十分困难。基于原矿性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论文采用“铜铅锌同步浮选—浮选精矿焙烧脱硫—焙烧渣浸出分离铅—浸出液萃取-电积分离回收铜和锌”的回收方案开展研究,并对各个阶段的工艺参数进行试验优化,获得浮选和浸出的最佳工艺条件。浮选开路流程试验确定了精选、扫选次数,最终采用一粗三精两扫,中矿顺序返回的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混合精矿中Cu品位为7.72%,回收率为70.15%;Pb品位为22.17%,回收率为90.98%;Zn品位为4.81%,回收率为42.19%;Au品位为1.8g/t,回收率为47.41%;Ag品位为340.4g/t,回收率为77.32%的技术指标。混合精矿焙烧浸出试验获得的低品位铅精矿(品位为25%30%)交由冶炼厂冶炼回收。浸出液中铜的浸出率为87.43%,锌的浸出率为64.38%,通过萃取-电积可将铜和锌分别回收。论文采用选冶联合的工艺流程,最大化实现了铜铅锌氧硫混合矿的回收应用。

刘忠义[10](2019)在《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浮选是锌矿常用的选别方法,在锌的浮选过程中,由于矿泥的存在、生产用水以及前段磨矿工艺等的影响,难免会引入大量的金属离子。这些离子吸附在矿物表面,会改变矿物的分散和凝聚行为,进而影响矿物的浮选效果。菱锌矿作为一种氧化锌矿石,其浮选一直是难点和研究的热点。菱锌矿浮选时,由于难免离子的存在,影响了菱锌矿和矿泥的分散行为,从而影响浮选的过程和选择性。为分析难免离子对菱锌矿和典型脉石矿物分散行为的影响,本文以菱锌矿和方解石纯矿物为对象,分别采用不同金属阳离子,系统研究了阳离子价态、pH值、金属离子浓度等条件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通过Zeta电位分析,矿物溶解和金属离子吸附量试验,矿物表面XPS测试,SEM-EDS分析和DLVO理论计算,研究了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机理。不同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试验表明:去离子水条件下,单一的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均较好,但是pH>10时,微细粒方解石溶解的微量钙离子,在矿物表面形成羟基络合物,导致方解石发生聚沉现象,恶化了方解石的分散。通过不同价态金属离子对矿物分散行为的试验可知,K+和Na+对两种矿物分散行为的破坏较小,二价和三价金属离子对两种矿物分散稳定性破坏严重。并且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加,矿物聚沉现象越来越明显;当金属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矿物所测浊度值变化较小。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表面性质的影响规律表明:加入K+、Na+、Ca2+,菱锌矿表面Zeta电位变化趋势和正负性没有明显变化;K+、Na+对方解石的动电位影响较小。添加Mg2+、Fe3+后,菱锌矿和方解石出现多个等电点,说明两种金属离子改变了矿物表面Zeta电位。通过离子吸附试验和XPS分析图谱可知,菱锌矿对Ca2+、Mg2+、Fe3+三种金属离子产生吸附,离子吸附能力依次为Fe3+﹥Mg2+﹥Ca2+。方解石对Fe3+吸附为完全吸附,Mg2+为部分吸附。通过DLVO理论计算可知,加入Na+、K+作用后,方解石在酸性条件下存在势垒,Mg2+作用后,颗粒间总作用力为负值,颗粒同相凝聚现象严重,说明金属离子发生了水解反应,生成了羟基络合物和氢氧化物,这是导致矿物分散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初步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单一矿物分散行为的影响,所得结果为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60幅,表10个,参考文献100篇。

二、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三聚硫氰酸强化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铅、锌资源概述
    1.2 氧化铅锌矿浮选现状
        1.2.1 常规浮选法
        1.2.2 硫化浮选法
        1.2.3 硫化浮选现存问题
    1.3 课题的提出
2.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矿样来源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单矿物浮选实验
        2.3.2 Zeta电位测试
        2.3.3 红外光谱测试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3.5 紫外光谱测试
3.硫化剂的遴选
    3.1 硫化钠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2 硫代乙醇酸钠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3 三聚硫氰酸钠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4 3-巯基-1,2,4-三唑对矿物的硫化作用
    3.5 硫代氨基脲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6 硫代苹果酸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7 三聚硫氰酸对矿物的硫化效果研究
    3.8 小结
4.TTCA对白铅矿硫化浮选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4.1 白铅矿浮选行为研究
        4.1.1 捕收剂用量对白铅矿硫化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
        4.1.2 TTCA浓度对白铅矿硫化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
        4.1.3 pH值对白铅矿硫化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
        4.1.4 硫化时间对白铅矿硫化浮选效果的影响研究
    4.2 TTCA强化白铅矿硫化浮选的机理分析
        4.2.1 TTCA对白铅矿表面电位影响(Zeta)
        4.2.2 TTCA在白铅矿表面吸附形式(FTIR)
        4.2.3 TTCA对白铅矿表面元素含量和价态影响(XPS)
        4.2.4 TTCA强化白铅矿硫化浮选机理模型
    4.3 本章小结
5.TTCA对菱锌矿硫化浮选性能影响研究
    5.1 TTCA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研究
        5.1.1 捕收剂用量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5.1.2 TTCA用量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5.1.3 pH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5.1.4 硫化时间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5.1.5 活化剂用量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研究
    5.2 TTCA强化菱锌矿硫化浮选的机理分析
        5.2.1 TTCA对矿物表面电位影响(Zeta)
        5.2.2 TTCA在矿物表面吸附形式(FTIR)
        5.2.3 TTCA对矿物表面元素含量和价态影响(XPS)
        5.2.4 TTCA强化菱锌矿硫化浮选机理模型
    5.3 本章小结
6.TTCA的缓释硫化机理分析
    6.1 TTCA标准曲线方程的确定
        6.1.1 TTCA溶液光谱扫描
        6.1.2 标准曲线的确定
    6.2 TTCA在水中的溶解量测定
    6.3 TTCA在白铅矿和菱锌矿表面的吸附量测定
    6.4 TTCA的缓释硫化机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铜-铵协同活化的菱锌矿强化硫化浮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矿资源概述
        1.1.1 锌资源分布及特点
        1.1.2 锌的基本性质及用途
    1.2 氧化锌矿物成因及分类
    1.3 氧化锌矿的选矿研究进展
        1.3.1 影响氧化锌矿浮选的主要因素
        1.3.2 氧化锌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1.3.3 氧化锌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4 氧化锌矿物强化硫化浮选研究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设备与药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浮选试验
        2.2.2 X射线衍射测定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
        2.2.4 Zeta电位测定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2.2.6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分析
        2.2.7 吸附量测试
        2.2.8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三章 菱锌矿表面硫化特性及浮选机理研究
    3.1 菱锌矿表面硫化DFT模拟计算
        3.1.1 计算方法和结构模型
        3.1.2 HS~–组分在菱锌矿(101)面的吸附构型
        3.1.3 HS~–吸附对菱锌矿表面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影响
        3.1.4 态密度分析
        3.1.5 Mulliken电荷布居分析
    3.2 菱锌矿表面硫化试验研究
        3.2.1 Zeta电位测定
        3.2.2 XPS分析
        3.2.3 ToF-SIMS表征
    3.3 菱锌矿浮选试验研究
        3.3.1 菱锌矿浮选回收率随硫化钠浓度的变化规律
        3.3.2 菱锌矿浮选回收率随黄药浓度的变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菱锌矿表面活性组分的吸附特性及活化机制
    4.1 菱锌矿活化体系溶液化学计算
        4.1.1 Zn~(2+)–H_2O体系锌组分的分布规律
        4.1.2 Cu~(2+)–H_2O体系铜组分的分布规律
        4.1.3 Cu~(2+)–NH_3体系铜组分的分布规律
    4.2 铜离子体系菱锌矿表面活性组分的吸附特性及活化机制
        4.2.1 矿浆溶液中铜组分的变化规律
        4.2.2 铜离子存在条件下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规律
        4.2.3 铜离子存在条件下矿物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态的变化规律
        4.2.4 铜离子存在条件下矿物表面Cu~+离子ToF-SIMS表征
    4.3 铜–铵体系菱锌矿表面活性组分的吸附特性及活化机制
        4.3.1 铜–铵体系矿浆溶液中铜组分的变化规律
        4.3.2 铜–铵体系菱锌矿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规律
        4.3.3 铜–铵体系菱锌矿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态的变化规律
        4.3.4 铜–铵体系菱锌矿表面Cu~+离子ToF-SIMS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浮选机制
    5.1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菱锌矿硫化浮选试验研究
        5.1.1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硫化钠浓度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5.1.2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黄药浓度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5.1.3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铵盐浓度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5.1.4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铜离子浓度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5.2 铜离子活化体系菱锌矿表面硫化特性及强化机制
        5.2.1 铜离子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2.2 铜离子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
        5.2.3 铜离子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化学态的影响
    5.3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菱锌矿表面硫化特性及强化机制
        5.3.1 铜–铵组分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3.2 铜–铵组分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元素组成的影响
        5.3.3 铜–铵组分对菱锌矿硫化体系矿物表面化学态的影响
        5.3.4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硫化的菱锌矿表面ToF-SIMS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铜离子和捕收剂的吸附特性
    6.1 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铜离子的吸附特性
        6.1.1 铜离子在菱锌矿表面硫化后的吸附特性
        6.1.2 铜离子活化体系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铜离子的吸附特性
        6.1.3 铜–铵协同活化体系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铜离子的吸附特性
    6.2 菱锌矿表面强化硫化后捕收剂的吸附特性
        6.2.1 捕收剂存在时菱锌矿在不同硫化条件下动电位的变化规律
        6.2.2 菱锌矿在不同硫化条件下矿物表面黄药吸附量的变化规律
        6.2.3 菱锌矿在不同硫化条件下矿物表面疏水产物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资源概况
        1.1.1 锌资源分布极特征
        1.1.2 铁闪锌矿资源概况
    1.2 铁闪锌矿浮选及分离研究进展
        1.2.1 铁闪锌矿的浮选特性
        1.2.2 铁闪锌矿的铜活化
        1.2.3 铁闪锌矿的表面氧化
        1.2.4 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课题来源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1.1 纯矿物样品制备
        2.1.2 纯矿物样品纯度鉴定与表征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纯矿物浮选
        2.3.2 接触角测定
        2.3.3 吸附量测定
        2.3.4 矿物离子溶出量测定
        2.3.5 XPS分析
        2.3.6 Zeta电位测试
        2.3.7 TOF-SIMS检测
        2.3.8 电化学分析
        2.3.9 Visual MINTEQ溶液化学计算
第三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及药剂吸附的影响
    3.1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1.1 铁含量对闪锌矿天然可浮性的影响
        3.1.2 铁含量对闪锌矿黄药捕收可浮性的影响
        3.1.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可浮性的影响
    3.2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吸附量的影响
    3.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的影响
    4.1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浮选的影响
        4.1.1 铁含量对闪锌矿空气放置氧化浮选的影响
        4.1.2 铁含量对闪锌矿充气氧化浮选的影响
    4.2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后疏水性影响
    4.3 铁含量对闪锌矿离子溶出的影响
        4.3.1 锌铁溶出动力学
        4.3.2 pH值对闪锌矿锌铁溶出的影响
        4.3.3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锌铁萃取量的影响
    4.4 表面电位与溶液组分分析
    4.5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XPS表征
        4.5.1 XPS分析样品制备
        4.5.2 总谱分析
        4.5.3 C/O/S分峰处理
    4.6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FE-SEM分析
    4.7 电化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5.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5.1.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5.1.2 混合矿体系中黄药吸附量测定
    5.2 闪锌矿铁含量对铜活化选择性的影响
        5.2.1 铜吸附量测定
        5.2.2 铜活化交换模型验证
        5.2.3 铜离子活化内部迁移规律研究
        5.2.4 铜活化选择性分析
    5.3 铁含量对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
        5.3.1 钙吸附量比较
        5.3.2 钙对铜与黄药吸附的影响
        5.3.3 钙对表面羟基化的影响
        5.3.4 钙对动电位的影响
        5.3.5 钙吸附微观表征比较
        5.3.6 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
    6.1 氯化铵对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6.1.1 氯化铵对单矿物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6.1.2 氯化铵对混合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6.2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
        6.2.1 闪锌矿铜吸附量测定
        6.2.2 闪锌矿锌萃取量测定
        6.2.3 铜活化闪锌矿XPS分析
        6.2.4 溶液组分检测与计算
        6.2.5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6.3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
        6.3.1 黄铁矿黄药吸附量测定
        6.3.2 黄铁矿铜铁吸附量测定
        6.3.3 铜活化黄铁矿XPS分析
        6.3.4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6.4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
    7.1 单矿物抑制浮选
        7.1.1 黄铁矿抑制浮选
        7.1.2 闪锌矿抑制浮选
    7.2 混合矿抑制浮选
    7.3 铁取代对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影响机理
        7.3.1 离子溶出与表面锌铁钙萃取测定
        7.3.2 XPS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8.1 本论文主要结论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4)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及其锌矿石的概况
        1.1.1 锌的基本性质
        1.1.2 锌矿资源的性质和分布
        1.1.3 锌资源开发
    1.2 氧化锌矿湿法冶金研究进展
        1.2.1 氧化锌矿的酸法浸出
        1.2.2 氧化锌矿的氨法浸出
    1.3 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硫化浮选法硫化机理
        1.3.2 硫化-胺浮选法
        1.3.3 硫化-黄药浮选法
        1.3.4 其它浮选方法
    1.4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1.4.1 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作用的模型
        1.4.2 金属离子对硫化矿物的活化
        1.4.3 金属离子对氧化矿物的活化
    1.5 氨(铵盐)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1.5.1 氨(铵盐)的特性
        1.5.2 氨(铵盐)在浮选中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设备和试剂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设备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单矿物微浮选试验
        2.2.2 铅离子在菱锌矿表面的吸附
        2.2.3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黄药吸附的影响
        2.2.4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S物种吸附的影响
        2.2.5 氨处理对菱锌矿表面Pb物种吸附的影响
第三章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浮选和黄药吸附的影响
    3.1 铅离子改性对黄药浮选菱锌矿的影响
        3.1.1 pH值的影响
        3.1.2 硝酸铅浓度的影响
        3.1.3 异戊基黄药浓度的影响
    3.2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的影响
        3.2.1 Pb物种的吸附量和吸附稳定性
        3.2.2 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
        3.2.3 XPS分析
    3.3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黄药吸附的影响
        3.3.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3.2 ToF-SIMS分析
        3.3.3 黄药吸附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硫化处理和浮选的影响
    4.1 铅离子改性对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影响
        4.1.1 pH值的影响
        4.1.2 硝酸铅浓度的影响
        4.1.3 硫化钠浓度的影响
        4.1.4 异戊基黄药浓度的影响
        4.1.5 铅离子和硫化钠添加顺序的影响
    4.2 铅离子改性对菱锌矿表面吸附硫化物的影响
        4.2.1 S物种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试验
        4.2.2 Visual MINTEQ模型计算
        4.2.3 XPS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对铅离子改性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影响
    5.1 氨水处理对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影响
        5.1.1 pH值的影响
        5.1.2 氨水浓度的影响
        5.1.3 硝酸铅浓度的影响
        5.1.4 硫化钠浓度的影响
        5.1.5 异戊基黄药浓度的影响
        5.1.6 铅离子和硫化钠添加顺序的影响
    5.2 氨水处理对菱锌矿表面铅物种形成的影响
        5.2.1 XPS分析
        5.2.2 溶液化学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下一步研究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5)典型氧化铅锌矿物水热硫化-浮选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锌矿石资源概述
    1.2 菱锌矿、白铅矿的性质
    1.3 氧化铅锌矿常规浮选工艺研究
        1.3.1 硫化-胺浮选法
        1.3.2 脂肪酸类捕收剂浮选法
        1.3.3 螯合捕收剂浮选
        1.3.4 硫化-黄药浮选法
    1.4 氧化铅锌矿的强化硫化浮选研究
        1.4.1 表面硫化-浮选法
        1.4.2 机械硫化-浮选法
        1.4.3 硫化焙烧-浮选法
        1.4.4 水热硫化-浮选法
    1.5 其他工艺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纯矿物矿样
    2.2 试验试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水热硫化试验
        2.4.2 纯矿物浮选试验
        2.4.3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5 电子探针分析
        2.4.6 红外光谱测试
        2.4.7 吸附量测定
        2.4.8 接触角测试
第三章 水热硫化过程热力学计算
    3.1 菱锌矿与白铅矿硫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3.1.1 硫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
        3.1.2 菱锌矿与白铅矿水热硫化热力学分析
    3.2 菱锌矿与白铅矿水热硫化反应的E-pH图
        3.2.1 S-H_2O体系下E-pH图
        3.2.2 Zn-C-S-H_2O体系下E-pH图
        3.2.3 Pb-C-S-H_2O体系下E-pH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菱锌矿与白铅矿水热硫化-浮选试验
    4.1 菱锌矿水热硫化-浮选试验
        4.1.1 用量试验
        4.1.1.1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4.1.1.2 硫酸铜用量试验
        4.1.1.3 pH条件试验
        4.1.2 水热条件对浮选响应性的影响
        4.1.2.1 反应温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2.2 反应时间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2.3 水热pH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2.4 液固比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2.5 转速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1.3 X射线衍射分析
        4.1.3.1 硫磺用量
        4.1.3.2 反应温度
        4.1.3.3 反应时间
    4.2 白铅矿水热硫化-浮选试验
        4.2.1 用量试验
        4.2.1.1 乙基黄药用量试验
        4.2.1.2 pH条件试验
        4.2.2 水热条件对浮选响应性的影响
        4.2.2.1 反应温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2.2.2 反应时间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2.2.3 水热pH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2.2.4 液固比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2.2.5 转速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4.2.3 X射线衍射分析
        4.2.3.1 硫磺用量
        4.2.3.2 反应温度
        4.2.3.3 反应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菱锌矿与白铅矿水热硫化产物机理研究
    5.1 菱锌矿水热硫化产物机理研究
        5.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1.2 电子探针分析
        5.1.3 红外光谱分析
        5.1.3.1 水热硫化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对比
        5.1.3.2 水热硫化产物与丁基黄药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5.1.4 接触角分析
        5.1.5 吸附量分析
    5.2 白铅矿水热硫化产物机理研究
        5.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2.2 电子探针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2.3.1 水热硫化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2.3.2 水热硫化产物与乙基黄药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5.2.4 接触角分析
        5.2.5 吸附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6)氧化锌矿选矿技术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氧化锌矿石难选的原因
    1.1 氧化锌矿的选矿难点
    1.2 矿泥影响氧化锌矿浮选的原因
2 国内外处理氧化锌矿石的现状
    2.1 氧化锌矿的主要选矿方法及工艺流程
        2.1.1 硫化-黄药浮选法
        2.1.2 硫化-胺类浮选法
        2.1.3 阴离子捕收剂直接浮选法
        2.1.4 螯合剂-中性油浮选法
        2.1.5 絮凝浮选法
    2.2 氧化锌矿常用的浮选药剂现状
        2.2.1 捕收剂
        2.2.2 调整剂
    2.3 氧化锌矿选矿新工艺及新药剂
3 结语

(7)难选氧化锌矿石全粒级浮选新药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锌资源概述
    1.2 我国氧化锌资源分布及特征
    1.3 氧化锌浮选工艺概述
        1.3.1 硫化-胺法浮选
        1.3.2 硫化-黄药法浮选
        1.3.3 含氧酸类捕收剂直接浮选
        1.3.4 絮凝浮选法
        1.3.5 螫合浮选法
    1.4 氧化锌浮选药剂研究概述
        1.4.1 捕收剂
        1.4.1.1 阴离子捕收剂
        1.4.1.2 阳离子捕收剂
        1.4.1.3 螯合捕收剂
        1.4.1.4 两性捕收剂
        1.4.2 调整剂
        1.4.2.1 无机活化剂
        1.4.2.2 有机活化剂
        1.4.3 抑制剂
    1.5 含泥氧化锌矿利用现状
        1.5.1 矿泥的来源
        1.5.2 矿泥对浮选的影响
        1.5.3 处理含泥氧化锌矿的常用方法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2.1 矿样的制备和性质
    2.2 试验仪器和药剂
        2.2.1 试验所用的药剂
        2.2.2 试验所用的设备表
    2.3 试验流程
    2.4 试验检测方法
        2.4.1 X衍射分析
        2.4.2 红外光谱分析
第三章 难选氧化锌脱泥浮选
    3.1 难选氧化锌脱泥浮选
    3.2 硫化-胺法试验
    3.3 硫化-黄药法试验
    3.4 全粒级浮选试验
    3.5 小结
第四章 氧化锌直选浮选纯矿物试验研究
    4.1 不同捕收剂的影响
        4.1.1 常用含氧酸捕收剂
        4.1.2 新型药剂
    4.2 不同pH值的影响
    4.3 温度对捕收剂的影响
    4.4 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氧化锌全粒级浮的实际矿石试验研究
    5.1 磨矿细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2 调整剂种类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3 抑制剂种类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4 捕收剂种类对浮选指标的影响
        5.4.1 常规含氧酸类捕收剂
        5.4.2 新型捕收剂
    5.5 小结
第六章 氧化锌直接浮选新型捕收剂性能研究
    6.1 碳酸钠用量的影响
    6.2 六偏磷酸钠用量影响
    6.3 捕收剂用量试验
        6.3.1 全粒级浮选实际矿石温度控制
        6.3.2 全粒级浮选实际矿石泡沫控制
        6.3.2.1 试验仪器和设备
        6.3.2.2 试验药剂和配置方法
        6.3.2.3 试验方案
    6.4 开路试验
    6.5 闭路试验
    6.6 小结
第七章 捕收剂与氧化锌矿物表面作用微观机制
    7.1 模型及计算参数
    7.2 药剂在ZnCO_3表面的吸附
        7.2.1 常规含氧酸在ZnCO_3表面的吸附
        7.2.2 新药剂在ZnCO_3表面的吸附
    7.3 水化作用对ZnCO_3表面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及硫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资源概述
    1.2 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
    1.3 铵盐对氧化矿的强化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样来源、试验药剂及设备和试验方法
    2.1 试样来源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菱锌矿硫化浮选试验研究
    3.1 捕收剂用量试验
    3.2 硫化钠用量试验
    3.3 pH条件试验
    3.4 不同硫化时间条件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衰减研究
    4.1 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衰减的微区阻抗研究
    4.2 菱锌矿表面硫吸附稳定性的ICP测试
    4.3 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衰减的XPS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菱锌矿表面硫化机理及稳定性衰减本质
    5.1 菱锌矿质谱测试(ToF-SIMS)
    5.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5.3 菱锌矿表面XPS分析
    5.4 菱锌矿表面硫化过程量化模拟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菱锌矿表面硫化层铵盐强化研究
    6.1 铵强化-硫化浮选试验
    6.2 菱锌矿铵盐强化硫化ToF-SIMS分析
    6.3 菱锌矿铵盐强化硫化XPS分析
    6.4 铵盐强化菱锌矿表面硫组分的ICP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专利
附录 C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9)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铅锌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1.1.1 铜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1.1.2 铅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1.1.3 锌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1.2 铜铅锌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1.2.1 铜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1.2.2 铅锌的资源概况及产出
    1.3 铜铅锌矿的选矿技术现状
        1.3.1 铜铅锌矿浮选困难的原因
        1.3.2 铜铅锌矿的选矿工艺现状
        1.3.3 铜铅锌矿的选矿药剂现状
    1.4 项目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样矿样的采取及制备
    2.2 试验主要药剂
    2.3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4 研究方法
        2.4.1 原矿性质研究
        2.4.2 工艺流程的选择和确定
        2.4.3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研究
        2.4.4 焙烧—浸出探索试验研究
第三章 原矿性质研究
    3.1 原矿化学性质及物质组成
        3.1.1 化学多元素分析
        3.1.2 原矿中铜铅锌的物相分析
    3.2 矿石的结构构造
        3.2.1 矿石的构造
        3.2.2 矿石的结构
    3.3 矿石矿物成分及嵌布粒度特征
        3.3.1 原矿矿物组成
        3.3.2 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
    3.4 铜铅锌载体矿物的嵌布粒度及单体解离度分析
        3.4.1 铜铅锌主要载体矿物的粒度特征
        3.4.2 铜铅锌主要载体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3.5 铜铅锌的赋存状态
        3.5.1 铜的赋存状态
        3.5.2 铅的赋存状态
        3.5.3 锌的赋存状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矿石的浮选试验研究
    4.1 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4.1.1 磨矿细度对浮选的影响
        4.1.2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1.3 分散剂对浮选的影响
        4.1.4 黄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1.5 丁铵黑药用量对浮选的影响
    4.2 浮选开路流程试验
    4.3 浮选闭路试验
    4.4 精矿和尾矿产品分析
        4.4.1 精矿和尾矿多元素分析
        4.4.2 产品铜铅锌物相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选铜铅锌混合精矿焙烧—浸出探索试验研究
    5.1 混合精矿焙烧探索试验
        5.1.1 混合精矿焙烧
    5.2 焙烧渣浸出探索试验
        5.2.1 浸出温度条件试验
        5.2.2 烧渣浸出硫酸用量条件试验
        5.2.3 烧渣浸出液固比条件试验
        5.2.4 烧渣浸出时间条件试验
    5.3 焙烧渣浸出前后的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10)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锌矿资源概述
    2.2 菱锌矿选矿研究现状及进展
    2.3 金属离子对矿物分散凝聚的影响研究现状
3 试样、试剂、试验仪器及研究方法
    3.1 试样制备及性质
    3.2 试验试剂、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研究方法
4 菱锌矿、方解石分散行为的研究
    4.1 pH值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4.2 不同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4.3 金属离子用量对菱锌矿分散行为的影响
    4.4 金属离子用量对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
    5.1 矿物吸附离子前后表面形貌分析
    5.2 矿物溶解和矿物表面金属离子吸附
    5.3 矿物表面Zeta电位
    5.4 矿物和金属离子溶液化学分析
    5.5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聚硫氰酸强化氧化铅锌矿硫化浮选的机制研究[D]. 陈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铜-铵协同活化的菱锌矿强化硫化浮选理论研究[D]. 赵文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D]. 张胜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铅离子改性诱变硫化黄药浮选菱锌矿的机理研究[D]. 张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典型氧化铅锌矿物水热硫化-浮选基础理论研究[D]. 庞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氧化锌矿选矿技术现状与进展[J]. 冯程,祁忠旭,孙大勇,王龙,肖舜元,欧阳林莉.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9(09)
  • [7]难选氧化锌矿石全粒级浮选新药剂研究[D]. 刘炅. 广西大学, 2019(12)
  • [8]菱锌矿表面硫化层稳定性及硫化机理研究[D]. 王瑜.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铜铅锌氧硫混合矿同步浮选及冶金分离试验研究[D]. 张谦.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方解石分散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忠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