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比较

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比较

一、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翟凤姣[1](2021)在《剖宫产术后双层连续缝合法与单层连续缝合法对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剖宫产术后双层连续缝合法与单层连续缝合法对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分院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1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层组和双层组,各75例;单层组剖宫产术切口采用单层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双层组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进行缝合。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1 a,记录两组术后憩室形成情况(憩室肌层厚度、憩室容积),并对比两组憩室、月经不调发生率。结果双层组手术时间长于单层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单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组憩室肌层厚度厚于单层组,憩室容积小于单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组憩室、月经不调发生率均低于单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层连续缝合法相比,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采用双层连续缝合法虽然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可降低术后切口处憩室发生率,利于减少月经不调发生风险。

邝秋琼,卢显芬,马文然[2](2021)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法对术后瘢痕憩室发生率与憩室容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对术后瘢痕憩室发生率与憩室容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进行单层缝合法缝合,研究组进行双层缝合法缝合。比较两组憩室容积、肌层厚度、憩室发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月经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憩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憩室容积小于对照组,肌层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月经血量少于对照组,月经周期与经期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选择双层缝合法缝合子宫切口,可降低瘢痕憩室发生率,减小憩室容积,提高满意度。且术后住院、手术、肛门排气、恶露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利于恢复正常月经,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时,双层缝合法缝合值得推广应用。

柳祝菁[3](2021)在《二次剖宫产术中修剪原子宫瘢痕菲薄组织+双层缝合切口预防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术中修剪原子宫瘢痕菲薄组织并将切口进行双层缝合预防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的效果。方法:本此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产科就诊,并行择期二次剖宫产术的患者120例。进行随机分组,剔除失访、月经未复潮的研究对象后,剩余101例。分别为研究组(子宫修补组,52例,)及对照组(常规手术组,49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为期12个月的规律随访。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周围脏器损伤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慢性盆腔痛。追踪月经改变情况并通过经阴道彩色超声统计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率。结果:101例患者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限为12个月。两组研究对象术后恢复情况良好。1.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周围脏器损伤、术后住院天数、慢性盆腔疼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研究对象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研究组(8.75±2.54)d VS对照组(12.85±2.78)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明显缩短。3.两组术后12个月时分别通过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发现,对照组CSD发生率(6例/12.2%)VS研究组(1例/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子宫瘢痕憩室的数量较对照组少。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修剪原手术瘢痕菲薄组织并将切口双层缝合可有效增加瘢痕处肌层厚度,降低CSD的发生率,显着缩短剖宫产术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减少产妇的手术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刘铃铃,黄守国,刘振贤,程虹[4](2020)在《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影响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与评估子宫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Sinomed、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21日,收集缝合方式影响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评价文章28篇,纳入单双层缝合Meta分析14篇,纳入全层分层缝合Meta分析8篇。其中1 282例采用双层缝合,1 267例采用单层缝合,755例采用全层缝合,741例采用分层缝合。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层缝合相比,采用双层缝合患者憩室形成率低(Z=5.21,OR 0.39,95%CI 0.27-0.56,P<0.001),憩室肌层厚(Z=3.82,OR 1.31,95%CI 0.64-1.98,P<0.001),憩室容积小(Z=10.68,OR-0.16,95%CI-0.19--0.13,P<0.001),手术时间长(Z=3.53,OR 0.76,95%CI 0.34-1.17,P=0.0004),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Z=1.36,OR-1.76,95%CI-4.30-0.79,P=0.18),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Z=1.21,OR-0.20,95%CI-0.52-0.12,P=0.23)。与分层缝合相比,全层缝合患者,其憩室形成率低(Z=6.48,OR 0.36,95%CI 0.26-0.49,P<0.001),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Z=0.78,OR 0.52,95%CI-0.78-1.81,P=0.43)。结论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法虽然手术时间长,但能降低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率。且憩室容积小,憩室肌层厚,理论上能减少子宫瘢痕憩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子宫切口全层缝合也能降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率。

张勇珍[5](2020)在《两种子宫整形方法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又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是指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因为愈合不良而形成的与宫腔相通的凹陷,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尽、经间期出血、不孕、经期前后腰骶部疼痛、痛经及慢性下腹痛等,当孕囊种植在憩室内发育时,就类似于异位妊娠,在孕囊逐渐增大过程中,可出现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既往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妇女只被允许生育一胎,由于产妇对经阴道生产的恐惧及对剖宫产术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许多产妇盲目选择剖宫产,近年来二胎政策已经实施。许多有过剖腹产史的妇女选择生育二胎,因而,有剖宫产史的高龄孕妇相对增多,随着年龄增高,生育能力逐渐下降。如何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治疗效果,提高高龄且有再次妊娠需求的患者的妊娠率,缩短术后避孕时间,已成为妇产科医师讨论的热点话题。PCSD的分型方法众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对于有生育要求且症状明显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近年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PCSD以微创手术为主。本文讨论了我院近年来采用的两种微创手术,即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子宫修补术与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折叠对接缝合术的效果及不足。材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PCSD患者95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50例(A组)采用的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子宫修补术,45例(B组)采用的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折叠对接缝合术。2.观察指标: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种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利用门诊复查及电话回访的形式,术后6月门诊复查经阴道超声了解憩室愈合情况,分别于术后6月及12月回访月经改善情况,术后24月随访妊娠情况,统计术后12月月经改善有效率进行分析,统计术后24月妊娠情况进行分析。月经改善情况评价标准:治愈:月经期恢复正常,小于或等于7d,且超声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处液性暗区消失;好转:经期较前缩短3天以上,但仍大于7天,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下段瘢痕液性暗区较术前缩小;无效:经期较前缩短小于3天或无明显变化,超声检查子宫下段瘢痕液性暗区无明显变化。治愈或好转则判定为有效。3.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中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剖宫产次数、剖宫产术前月经时间、剖宫产术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间、子宫下段残余肌层厚度、距末次剖宫产时间、憩室深度及憩室宽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而两组患者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治疗费用、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均明显增加。3.术后6月、12月、24月随访两组患者,A组患者经期由术前(13.50±2.35)天缩短至术后(7.60±1.46)天,月经改善率为(96%),有生育需求者再孕率为(59%);B组患者经期由术前(12.80±2.44)天缩短至术后(6.50±2.37)天,月经改善率为(97.7%),有生育需求者再孕率为(63%)。两组月经改善有效率及再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折叠对接缝合法与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子宫修补术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子宫下段残余肌层厚度,具有多病联合治疗的优点,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折叠对接缝合术组优于子宫瘢痕憩室切除术组,宫腹腔镜联合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折叠对接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屈航[6](2020)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计204人,其中71例为经术后42天复查阴道超声提示PCSD形成者,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临床资料完善的133例无PCSD形成的产妇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孕期一般情况:年龄、分娩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次、产次、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胎数;(2)孕期合并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3)围手术期情况:胎膜早破、B族溶血性链球菌、剖宫产时机、前置胎盘、术中出血量、羊水污染、术后复查血象情况(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贫血及低白蛋白血症、术后是否发热;(4)瘢痕子宫相关情况:剖宫产次数、距离上次剖宫产的时间;(5)产后检查情况:子宫位置、宫腔分离情况、子宫切口内膜异位症、瘢痕体质。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中产妇的一般情况、妊娠期合并症及围手术期(除术后发热外)等观察指标相对比,提示均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无关联(P>0.05)。2.病例组中术后发热16例,占22.5%,子宫位置随访成功47例,其中后位子宫33例,占70.2%,宫腔分离32例,占84.2%,腹部伤口愈合切口随访57例,其中瘢痕体质32例,占56.1%,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较,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OR值>1,95%CI下限>1,即术后发热、后位子宫、宫腔分离及瘢痕体质是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形成可能与术后发热、后位子宫、宫腔分离、瘢痕体质四个因素有关,以上指标均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的愈合。

李雪梅[7](2020)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特点,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治疗93例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行MTX+米非司酮+清宫术31例(药物组),行阴式瘢痕妊娠物切除术+子宫瘢痕修补术31例(手术组),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清宫术31例(子宫动脉栓塞组),对比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以及性激素水平变化。选择上述93例瘢痕妊娠患者中前次剖宫产医院为本院的6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114例同期前次剖宫产医院为本院的瘢痕子宫宫内正常妊娠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年龄,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次数及孕次等孕产史,产程停滞、头盆不称等前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时机,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同上述因素的联系。结果:子宫动脉栓塞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小于药物组及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短于药物组及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药物组及手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及手术组,术后1月生活质量评分(WHO QOL-BREF评分)高于药物组及手术组(P均<0.05)。三组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妊娠组病人与瘢痕子宫正常妊娠组病人年龄、孕次、前次剖宫产切口缝合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妊娠组病人出现胎儿窘迫、脐带绕颈、臀位、社会因素的前次剖宫产指征、选择性剖宫产、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小于2年比率高于瘢痕子宫正常妊娠组病人,人工流产次数及剖宫产次数多于瘢痕子宫正常妊娠组病人,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大于10年的比率低于瘢痕子宫正常妊娠组病人(P<0.05)。结论:相较于药物组与手术组,子宫动脉栓塞术+清宫术具有恢复快、预后好的优点,是最安全可行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工流产及剖宫产次数、前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时机及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为降低瘢痕妊娠的发生率,最有效的方法为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提高助产技术,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妇女推荐使用长期且有效的避孕方法。

尉杨[8](2020)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分析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患者的年龄、孕产史、剖宫产情况、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等临床资料,研究了CSP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其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130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作为CSP组(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130例瘢痕子宫宫内正常妊娠(非瘢痕部位妊娠)且顺利分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此次妊娠年龄、既往剖宫产年龄)、剖宫产情况(次数、孕周、指征、阴道试产过程、子宫切口缝合方式、术前胎膜早破)、人工流产次数、前次妊娠合并症(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及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与CSP发病相关性。结果:1、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比较CSP组多次剖宫产(37.69%VS 10%)、多次人工流产患者(33.85%VS 19.23%)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2、剖宫产主要原因比较CSP组中巨大儿(13.85%VS 6.15%)、臀先露(16.92%VS 7.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8.46%VS 9.23%)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产程异常(26.15%VS 13.85%)比例较CSP组高,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两组之间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和其他因素剖宫产指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3、剖宫产时机的比较两组在不同手术时机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口扩张<6cm剖宫产与择期剖宫产、宫口扩张≥6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择期剖宫产与宫口扩张≥6cm剖宫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4、剖宫产妊娠周数的比较CSP组早产剖宫产比例(23.08%VS 9.2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5、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比较CSP组子宫切口单层缝合(60.77%VS 25.38%)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6、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间隔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5年再孕与术后2年内再孕和术后5年以上再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而术后2年内妊娠和5年以上妊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胎膜早破、贫血/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在胎膜早破、合并基础疾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剖宫产年龄、此次妊娠年龄的比较两组剖宫产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妊娠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剖宫产时机、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孕周、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CSP的发生有关。结论:1、多次剖宫产、多次人工流产是CSP发生危险因素。2、距离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或>5年是CSP发生危险因素。3、早产剖宫产、择期剖宫产、宫口扩张≥6cm剖宫产是CSP发病危险因素。4、子宫切口采用单层缝合是CSP发病危险因素。

陈蕊娟[9](2019)在《剖宫产子宫肌层不同缝合方式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避免剖宫产分娩的不良结局。方法: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通过检索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sma等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中文检索词以“剖宫产”“缝合方式”“瘢痕评估”“Meta”,英文检索词以Cesarean section、uterine closure、scar assessment、Meta analysis,搜集从1990年2016年6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剖宫产子宫肌层不同缝合方式对妊娠结局影响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并手工检索图书馆相关领域已出版的最新文献及20112016年学术会议相关报道。对纳入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18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8篇,共15370例。与双层缝合比较,单层缝合的平均失血量更少(MD=-62.78,95%CI为-113.2412.32,P=0.01);住院天数更短(MD=-0.56,95%CI为-0.84-0.27,P=0.0001),但术后6月子宫残余肌层更薄(MD=-1.52,95%CI为-2.89-0.16,P=0.03),愈合率更低(MD=-1.52,95%CI为-2.89-0.16,P=0.03)。结论: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缝合与双层缝合术比较,单层缝合的失血量少、住院天数短,但在术后6月残余肌层厚度及子宫肌层愈合率方面,双层缝合更有优势。

冯晓云[10](2019)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形成的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01月在张家港市中医医院门诊建卡定期产检,并住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其中48例术后半年发生子宫切口憩室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院行剖宫产术后半年无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65例产妇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观察的指标包括:(1)孕妇的一般状况:产前体重指数,年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2)妊娠期合并症及围手术期情况:胎膜早破,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妊娠合并阴道炎,妊娠合并症,剖宫产时机,术中子宫切口的缝合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白细胞及贫血情况。(3)术者所记录术中探查子宫下段形成的情况。(4)子宫瘢痕情况:距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剖宫产的次数,术中探查原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愈合的情况。(5)术后子宫超声情况:子宫的位置,术后半年子宫的大小,宫腔分离及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情况。根据以上指标,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年龄、产前体重指数、孕周、新生儿体重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研究组B族链球菌感染、妊娠合并阴道炎、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术后白细胞异常增高、择期行剖宫产及宫口开大3cm以上行剖宫产、子宫下段形成欠佳、子宫下段切口单层缝合、剖宫产次数、后位子宫、宫腔分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OR>1,95%可信区间CI下限>1。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族链球菌感染、胎膜早破、术后白细胞异常增高、择期剖宫产及宫口开大3cm以上行剖宫产、剖宫产次数、后位子宫最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其中B族链球菌感染P=0.049,OR=4.432,95%CI(1.003-19.578)。即B族链球菌感染、胎膜早破、术后白细胞异常增高、择期剖宫产及宫口开大3cm以上行剖宫产、剖宫产次数以及后位子宫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研究组与对照组贫血情况、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子宫下段原瘢痕愈合欠佳及距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年、距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5年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OR>1,95%CI下限>1,即再次剖宫产距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5年可以减少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结论]1.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是影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重要因素。2.多因素回归研究提示多种因素参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如胎膜早破、术后白细胞异常增高、择期剖宫产及宫口开大3cm以上行剖宫产、剖宫产次数、后位子宫等。3.距上次剖宫产时间间隔2~5年的产妇,若再次剖宫产时,其发生PCSD的风险低于手术间隔<2年及≥5年的产妇。4.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与年龄、产前体重指数、孕周、新生儿体重、贫血情况、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等无独立或联合作用相关性。

二、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剖宫产术后双层连续缝合法与单层连续缝合法对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单层组
        1.3.2 双层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2.2 憩室形成情况
    2.3 憩室、月经不调发生率
3 讨论

(2)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法对术后瘢痕憩室发生率与憩室容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单层缝合法缝合
        1.2.2 研究组进行双层缝合法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两组憩室容积、肌层厚度与憩室发生率对比
        1.3.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1.3.3 两组月经恢复情况对比,统计月经血量、月经周期、经期。
        1.3.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1.3.5 两组满意度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憩室容积、肌层厚度与憩室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4 两组月经恢复情况对比
    2.5 两组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3)二次剖宫产术中修剪原子宫瘢痕菲薄组织+双层缝合切口预防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情况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医学设备与材料
    2.5 术前准备
    2.6 手术方案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术中相关情况:
    3.2 术后相关情况
    3.3 随访情况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4)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影响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纳入研究一般特征
    2.2 文献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单双层缝合方法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率
        2.3.2 单双层缝合方法术后子宫瘢痕憩室肌层厚度
        2.3.3 单双层缝合方法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容积
        2.3.4 单双层缝合方法手术时间
        2.3.5 单双层缝合方法术中出血
        2.3.6 单双层缝合方法住院时间
        2.3.7 全层分层缝合方法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率
        2.3.8 全层分层缝合方法手术时间
    2.4 扣锁与非扣锁缝合法描述性系统分析
        2.4.1 扣锁与非扣锁缝合法文献基本资料
        2.4.2 扣锁与非扣锁缝合方法临床特点
    2.5 发表偏倚
3 讨论

(5)两种子宫整形方法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文献回顾
    1 PCSD的分类
    2 PCSD的临床表现
        2.1 月经异常
        2.2 痛经与盆腔痛
        2.3 继发性不孕
        2.4 其他
    3 PCSD的治疗方法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4 PCSD对妊娠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孕妇一般情况
    2.2 妊娠期合并症
    2.3 围手术期情况
    2.4 瘢痕子宫相关情况
    2.5 产后复查情况
    2.6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临床治疗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2 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3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2.4 三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
    3 讨论
第二部分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2.2 与孕产史之间的相关性
        2.3 与前次剖宫产指征之间的相关性
        2.4 与剖宫产时机选择之间的相关性
        2.5 与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之间的相关性
        2.6 与前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式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瘢痕妊娠的发生同孕产史之间的关系
        3.2 瘢痕妊娠的发生同前次剖宫产指征之间的关系
        3.3 瘢痕妊娠的发生同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
        3.4 瘢痕妊娠的发生同子宫切口缝合之间的关系
    4 瘢痕妊娠的预防
结论
综述
    1 CSP发病机制以及分型
    2 CSP的临床诊断
    3 CSP的临床治疗
        3.1 期待治疗
        3.2 药物保守治疗
        3.3 手术治疗
        3.4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UAE)
    4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分组
    1.2 临床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SP组与对照组孕产史的比较
    2.2 剖宫产主要原因的比较
    2.3 剖宫产时机的比较
    2.4 剖宫产妊娠周数的比较
    2.5 子宫切口缝合方式的比较
    2.6 距末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的比较
    2.7 胎膜早破、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的比较
    2.8.剖宫产年龄、此次妊娠年龄的比较
    2.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预防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剖宫产子宫肌层不同缝合方式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剖宫产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 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1.3 剖宫产存在的争议及相关文献
        1.3.1 剖宫产存在争议
        1.3.2 相关文献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文献检索过程
        2.2.3 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
        2.2.4 文献筛选
        2.2.5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2.2.6 纳入文献资料提取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3.1 异质性检验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发表偏倚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入选文献检索
    3.2 文献特征列表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子宫裂开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2 术后6 月子宫残余肌层厚度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3 术后6 月子宫肌层的愈合率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4 发热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5 子宫内膜炎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6 伤口感染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7 输血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8 平均失血量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9 手术持续时间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3.4.10 住院天数与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双层缝合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单层和双层的缝合方式
附录三 子宫肌层残余肌的形成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剖宫产术后双层连续缝合法与单层连续缝合法对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影响对比[J]. 翟凤姣.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6)
  • [2]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双层缝合法对术后瘢痕憩室发生率与憩室容积的影响[J]. 邝秋琼,卢显芬,马文然.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8)
  • [3]二次剖宫产术中修剪原子宫瘢痕菲薄组织+双层缝合切口预防子宫瘢痕憩室发生的研究[D]. 柳祝菁. 南昌大学, 2021(01)
  • [4]缝合方式对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影响的系统评价[J]. 刘铃铃,黄守国,刘振贤,程虹.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0(12)
  • [5]两种子宫整形方法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疗效分析[D]. 张勇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6]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 屈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7]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雪梅.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危险因素分析[D]. 尉杨.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9]剖宫产子宫肌层不同缝合方式对妊娠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D]. 陈蕊娟. 兰州大学, 2019(03)
  • [10]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D]. 冯晓云. 苏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剖宫产子宫切口缝合方法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