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一、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武昭凡[1](2021)在《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突显了儿童的脆弱性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联系,同时街道空间作为儿童活动使用频繁的公共空间也面临进一步提升品质和重塑活力的需求。因此对如何发挥城市街道空间“交通通行—公共生活”的双重空间属性,将“儿童友好视角”抽象理论上升到可评估和可操作层面,从而建设一个适宜儿童成长的城市街道环境提出迫切要求和挑战。本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7-14岁儿童为研究主体对象,以切实提升儿童友好性,建立可以破解现代儿童面临的驯养化、结构化、孤岛化问题,满足儿童心理行为特性的街道空间为目标。基于儿童的心理行为特性与街道空间特性之间交互作用关系,挖掘本土化的儿童友好视角,并试图将儿童友好抽象理论科学转译为城市街道空间要素,从而对以儿童友好空间为基点,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范围内的城市街道空间展开评估分析,以此为基提出包含规划布局、景观设计、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城市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框架与研究步骤,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对“儿童友好视角”与“儿童友好街道空间”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基于此的“儿童心理-儿童行为-街道环境”三者互动关系作用的机理分析;2)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多层次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并将具身视角下的儿童对于城市街道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趣味性的空间需求,转译为21项涵盖街道空间各维度的指标清单,创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3)基于评估结果所归纳的五方面儿童友好现状问题,提出以现状问题和未来价值双重导向下“串联·游戏·成长·参与”的4维12点优化策略框架,以此作为儿童友好相关理论的深化,也为西安曲江新区开展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王晗[2](2021)在《基于西安古城雨洪管理经验的曲江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设“海绵城市”,但现行体系实施时间较短,且脱胎于国外研究与实践,在本土化上还有提高的余地。反观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先民秉承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理念,在与水抗争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雨洪管理方法。本文从构建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出发,选取西安古城西周、秦、汉、隋唐时期的雨洪管理体系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借助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从城市选址、城市布局与竖向设计、水系格局、园林绿化和水文化几个方面对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功能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西安古城构建了一个完整、综合、生态、立体的雨洪管理体系。同时根据历史记载,运用这一体系也不是完全高枕无忧的,城市内涝问题还是存在,本文创新地运用水文分析软件SWMM对唐长安的内涝原因进行定量研究,得出防洪设施规模设置不到位的原因。取长补短,将上述研究的古代体系与现代海绵城市研究结合,古代体系在地形处理、雨洪格局塑造、多元功能构建、因地制宜方面能够为现代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现代手段能提升设计科学性。继承创新,探索基于古代雨洪管理经验的当代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针对西安基础情况、城市建设现状,梳理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难点,基于前文研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规划原则,确立技术路线,并提出宏观-中观-微观的设计策略。宏观视角,通过溯源历史海绵格局和生态条件,避开对于城市建设不利因素。分析生态本底条件,保护维护修复对于区域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生态要素,构建适合地区自然环境的海绵生态格局;中观层面,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中两大主要自然体系——城市水体系统和绿化系统,落实上层次提出的海绵格局;微观设计,关注本区突出的湿陷性黄土问题和历史遗迹保护问题,综合类似区域既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设计方法,以及水文化传承策略。最后将这一体系实践于曲江新区海绵城市设计中,着重对本区的历史海绵格局进行梳理,并运用多因子分析法,辅以Arc GIS软件分析,得出宏观层面海绵格局指导建设。并提出复原黄渠-曲江池相伴相生的历史场景的构想,恢复黄渠能够有效提升本区雨洪调节能力,碍于城市建设和历史遗迹消亡的现状,采取自然系统辅助人工设施的方法代替黄渠的水文功能。微观层面通过实例提出海绵型公园、道路的设计方式。文章最后对完善海绵城市理论、发展海绵城市技术的未来方向有所建议。

高莉[3](2021)在《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及优化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根基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科学、供需配置合理,对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安市曲江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比例指数法、象限图等方法对其空间布局合理性及优化路径展开分析。在对基础教育设施现状特征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基于可达性和供需配置二维视角,评价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而提出适宜性的优化策略,为西安市曲江新区教育设施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为:(1)曲江新区基础教育发展呈现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规模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体系较为复杂等基本特征。曲江新区对于基础教育设施的重视程度较高,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提升、学位数量增加和教育创新性拓展等三方面。曲江新区内基础教育设施的班级数量、生均用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规模指标仍未完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合理程度偏低,且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也有一定差异。曲江新区基础教育设施的管理体系相对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和教育主管部门两方面。(2)曲江新区幼儿园、小学与初中设施的空间布局效果总体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可达性方面,区域内教育设施整体可达性较低。幼儿园理论服务范围未覆盖居住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中部以及东南部;小学的未覆盖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及中部;初中除北部和东南部部分区域外,其余居住区均位于可达性未覆盖的区域。进一步分析,曲江新区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局域可达性普遍偏低,小学平均可达性指数为34.47%,初中平均可达性指数为27.06%。供需配置方面,幼儿园、小学与初中整体呈现失调状态,且大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进一步分析,区域内各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内的学位供需关系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特征,小学供不应求的比例达55%,初中供不应求的比例达80%。(3)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是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依据和标准;人口是基础教育设施配置的前提条件;道路交通是连接基础教育设施与需求人口之间的重要纽带;经济因素会间接影响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4)以提升基础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为目标,从学校可达性与供需关系的视角出发,提出“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扩招学校”与“保留现状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优化路径。将政策学区进行优化调整,使新学区在空间与供给上均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设施与学区的优化调整,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王凯[4](2019)在《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大量涌现,其迅速发展的同时,同质化日益突出、地域特色日趋模糊、发展驱动力不断减弱、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未来如何通过发展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使其在新形势和新常态下承担起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职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曲江新区是陕西省、西安市确立的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不仅是西安“五区一港两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承载区,自成立以来“曲江模式”的发展成就引人瞩目,提供了一个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主导下的特殊经济开发区和独立新区模式的典型案例。曲江新区兼具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双重属性,其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意义,也存在我国大多数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发展新阶段下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新常态下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适应新时代的曲江新区发展模式呼之欲出。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从经济开发区及城市新区两个角度出发,在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及曲江新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尝试界定“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以及“文化旅游开发区”的概念,并通过对国内典型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其次,论文对曲江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从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产业模式、路径模式等方面综合分析和总结了曲江新区的发展模式特征,提出了曲江模式是一种“文化+旅游+城市”组合式文旅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区发展模式;文化是曲江新区发展的根本,旅游彰显曲江新区发展的特质,城市运营助推曲江模式的建立,对曲江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与阐释,并对曲江模式的优势及经验进行了总结。再次,论文从管理模式、产业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了曲江新区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由此提出为应对未来发展挑战,曲江新区在管理模式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社会发展创新及模式整合创新方面的相应对策和建议。本文尝试性的创新在于:继承并发展了以往曲江新区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基于经济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双重特征,立足于战略转型的视角,对曲江新区不同于其他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发展路径和特点进行总体分析研究;通过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创新等使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化的转型升级,从而摆脱其原有“地产反哺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曲江新区的未来发展,以及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主导下的区域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吴淼[5](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杨延风[6](2019)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指出旅游,作为当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新动力,在助力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以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价值。城市旅游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城市旅游根植于城市复合巨系统,不仅肩负着引领和助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使命,同时,也承担保护环境,融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责任。随着城市资源竞争加剧,约束趋紧,生态系统承载压力变大,使得城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和保证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存在视角单一,理论体系不完备,对城市旅游发展实践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亟需从城市发展全局出发,以全新的视角,系统全面、体系化研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遵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和方法贯彻到解决城市旅游发展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是研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新视角,是研究解决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论文从对现代旅游研究视角变化和发展脉络分析入手,对城市旅游发展特殊性、研究热点和现有研究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针对城市旅游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用生态文明的全新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城市旅游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参考,主要有以下成果和贡献。1.构建了以城市旅游系统为主体、城市复合巨系统为依托、旅游发展效率为支撑,能够全面反映城市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的城市旅游研究理论模型。城市旅游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有着多元互动的特殊旅游类型,不仅其自身涉及面广、组成要素多元、影响因素众多,同时,其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必须进行理论抽象,抓住主要矛盾,构建科学理论研究模型。论文按照生态文明内部稳定高效、生态效益优化、内外协调一致的理念,通过理论抽象和逻辑推演,构建了系统、完备的理论研究模型。模型按照系统论思想,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方面面的影响和联系进行了归纳和理论抽象。该模型主要包括城市旅游系统、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和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关系三个部分。城市旅游系统部分以旅游主体、客体、媒介、载体和城市居民为主要元素,反映了城市旅游内部要素关系,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模型的主体;城市旅游生态效率部分按照旅游生命周期构建,体现了城市旅游发展生态效率优先原则,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关系体现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多元化联系和作用方式,是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的重要依托,这三个部分三位一体,全面反映了影响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和相互关系,为城市旅游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构建分析指标体系、确定分析方法、确立评价标准,建立了完备的城市旅游发展状况评价分析理论体系。基于理论研究模型,论文从城市旅游内部发展状态、旅游生态效率和旅游与经济、自然协调性等三个维度,对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在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状态分析中,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状态分析SOMCL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属性判断分析模型,确定了对应分析标准,为全面分析城市旅游系统内部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工具;(2)在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中,依据旅游生命周期,通过对旅游碳足迹边界的重新界定,构建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旅游活动的碳足迹模型和城市旅游生态效率测算模型,确立了分析标准,为城市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3)在城市旅游与经济、环境的协调性分析中,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分析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摒弃了传统的加权求和计算系统评价指数,采用基于熵权与复合相关系数组合权重的TOPSIS模型的方法。3.利用以上理论研究成果,以西安市为例,对其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到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西安市的实例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西安市旅游系统发展状况分析,得出其整体状态处于亚健康水平。其中,城市旅游媒介处于不健康状态,是其发展的主要“短板”,而旅游市场规模、效益水平是影响旅游媒介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西安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2016年西安市旅游总体生态效率值为0.195 kg CO2-e/¥,处于亚健康状态,部门间生态效率的优劣排序为:旅游活动>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其中,交通与住宿部门足迹分别占足迹总量的83.97%、11.41%,是旅游行业节能减排的关键。(3)通过对西安市旅游业与经济、环境系统耦合性分析发现,2007-2016十年间耦合度呈现出新一轮“S”型曲线波动上升的趋势,2011年成为十年间耦合度变化的拐点。其耦合协调关系则由勉强耦合协调逐步进化到良好耦合协调状态,协调度动态曲线上升持续、稳定。但影响系统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则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交替或同步滞后已经取代了长期以来的旅游产业滞后。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出现了超越生态环境阈值的情况,但整体耦合协调性仍然呈现优化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安市旅游产业与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具有一定自组织性,有着朝向良性耦合发展的特征。4.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促进西安市旅游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分析得出的西安市旅游发展在旅游市场规模偏小、旅游效益水平偏低、旅游产品类型与结构欠缺合理、生态环境治理效果有限、旅游交通与住宿碳足迹过高等主要“短板”问题,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影响机理,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生态开发理念,推进旅游生态建设;面向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交通结构,提高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刺激城市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壮大旅游市场规模等五个方面的策略建议,为西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措施。

李薇薇,庄莹,璩亚杰,白凯[7](2015)在《曲江新区典型产业发展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曲江新区为研究案例,选取2000—2011年西安市城市化进程指标以及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三大典型产业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检验曲江新区三大典型产业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影响。结果显示: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有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指标中,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有直接影响的指标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有间接影响的指标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文教事业支出、城乡居民文化产品消费支出;旅游产业指标中,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有直接影响的指标是旅游业增加值比重和旅游从业人员数,有间接影响的指标是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企业个数;房地产业指标中,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有直接影响的指标是房地产业增加值指数和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有间接影响的指标是本年完成投资额和本年施工建筑面积。

邢盼盼[8](2015)在《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城市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两者互动发展的正面效应也在不断显现,但实际上,很少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在界定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等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结构方程模型和SPSS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西安曲江新区为案例来研究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两者间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两者之间有互动影响效应;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政府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且对两者的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建设状况对园区文化感知和体验情况有一定的影响等。根据研究结论,笔者从政府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形象塑造、社会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引进和信息平台搭建等角度提出针对性措施,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协调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政府政策的完善、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一定理论借鉴,具有一定意义。但本文在指标选取,互动效应的深化研究方面尚存不足,以后需要在这些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持续发展。

严巍,董卫,叶如博[9](2014)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研究——以西安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西安市业已实践的曲江新区、大明宫地区、浐灞新区和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四个区域为例,首先对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建立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城市资产聚集、重组和运营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在总结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的内容、特点进行了探讨。最后,在对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相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将文化变成生产力,充分发掘地域文化经营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天然[10](2014)在《西安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功能与管理的日趋完善和成熟,人们对城市景观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日俱增的户外广告作为影响城市内部景观和环境的重要城市要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对当代城市形象产生了空前而广泛的影响。如今,户外广告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个性化特征和人文价值,以及能够准确折射出城市文化特征的独特功能,已经成功成为一个城市地域特色、综合发展的视觉显现。虽然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有关户外广告布局的设置规划则处于缺失与滞后状态,导致设置无序的户外广告不仅备受世人诟病,而且也与各自为政的城市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产生了愈来愈难以调和的矛盾。显而易见,当代城市语境中的户外广告空间布局、户外广告规划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跨学科课题。本文借鉴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规划原则和方法,同时综合区位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广告学等理论与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户外广告规划实例,通过对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布局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曲江新区的发展建设、旅游产业及文化特色,归纳出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合曲江新区的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方法,建立具有曲江特色的户外广告空间布局体系。本文首先在国内外研究和明确曲江新区户外广告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整理出影响户外广告分布的几类因子以及户外广告布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的宏观指导依据。然后根据户外广告设置现状存在的问题确定整体的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对策,再针对所提出的规划对策探索具体的规划方法,文章首次采用ECOTECT软件对户外广告设置进行物理模拟,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指导,最后将这些规划方法合理应用到实践设计中来,并选择典型区域对曲江新区的户外广告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划。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整治曲江新区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曲江新区未建成区域提供合理有效的户外广告空间布局管理依据,促进整个新区风貌环境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国际背景与问题——儿童成长与城市环境
        1.1.2 国内背景与问题——社会转型与国家战略
        1.1.3 学科背景与问题——空间品质与儿童友好
        1.1.4 本研究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
    1.2 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
        1.2.2 西安曲江新区典型样本街道
        1.2.3 西安曲江新区案例选取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学科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街道空间规划
        1.5.2 儿童友好城市规划
        1.5.3 儿童友好街道空间
        1.5.4 相关主题研究评述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7.1 儿童友好视角混合研究方法
        1.7.2 资料与数据收集方法
        1.7.3 资料与数据分析方法
    1.8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儿童”概念及年龄界定
        2.1.2 “儿童友好视角”概念界定
        2.1.3 “儿童友好空间”概念界定
        2.1.4 “城市街道空间”概念界定
        2.1.5 “儿童友好街道空间”概念界定
    2.2 儿童心理行为学相关理论
        2.2.1 儿童生理发展特性
        2.2.2 儿童心理发展特性
        2.2.3 儿童行为发展特性
        2.2.4 相关研究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3 儿童与环境互动关系相关理论
        2.3.1 环境心理学
        2.3.2 生态心理学
        2.3.3 生态系统论
        2.3.4 相关研究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
    2.4 儿童友好视角相关研究方法
        2.4.1 儿童的街道空间需求研究方法
        2.4.2 街道儿童友好性评估研究方法
        2.4.3 相关研究方法在本研究的应用
    2.5 基于上述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框架
        2.5.1 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2.5.2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5.3 基于分析框架的研究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儿童友好视角下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与工具研究
    3.1 儿童友好视角下评估维度与评估对象研究
        3.1.1 评估维度分析
        3.1.2 评估对象分析——城市儿童主体
        3.1.3 评估对象分析——城市街道空间
    3.2 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研究
        3.2.1 评估内容选取与体系性构建原则
        3.2.2 评估内容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3 基于儿童街道空间需求的评估准则研究
        3.3.1 具身视角下的评估准则框架研究
        3.3.2 儿童生理特性与街道一米视角
        3.3.3 儿童心理特性与街道空间认知
        3.3.4 儿童行为特性与儿童独立活动
        3.3.5 评估准则层因子以及内部逻辑
    3.4 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指标研究
        3.4.1 评估指标来源与筛选分析方法
        3.4.2 街道空间安全性影响因子分析
        3.4.3 街道空间舒适性影响因子分析
        3.4.4 街道空间便捷性影响因子分析
        3.4.5 街道空间趣味性影响因子分析
    3.5 创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
        3.5.1 评估指标修正
        3.5.2 指标测度方法
        3.5.3 评估权重分析
    3.6 儿童友好视角下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
        3.6.1 评估框架
        3.6.2 评估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
    4.1 曲江新区概况与儿童友好空间现状研究
        4.1.1 曲江新区概况及相关规划解析
        4.1.2 曲江新区居民及儿童概况解析
        4.1.3 曲江新区儿童友好空间现状
        4.1.4 曲江新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
    4.2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概况与样本街道选取
        4.2.1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分类
        4.2.2 街道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4.2.3 基于调研的典型样本区域选取
    4.3 曲江新区儿童城市街道空间需求研究
        4.3.1 儿童街道概况调研与数据获取
        4.3.2 曲江新区儿童的街道心理特性
        4.3.3 曲江新区儿童的街道行为特性
        4.3.4 儿童街道空间诉求与现状矛盾
    4.4 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
        4.4.1 样本街道调研与数据获取
        4.4.2 样本街道分区评估结果
        4.4.3 样本街道分项评估结果
    4.5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解析
        4.5.1 儿童友好空间孤岛化,儿童缺失连续性空间体验
        4.5.2 儿童街道互动被驱逐,社会困境下空间矛盾突显
        4.5.3 非正式街道活动消逝,儿童缺失物理性空间交互
        4.5.4 场所安全感供给不足,缺乏适宜儿童基础性设施
        4.5.5 空间育智性诉求强烈,儿童缺失社会性学习空间
    4.6 本章小结
5 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优化策略
    5.1 优化策略框架研究
        5.1.1 问题导向下的优化策略寻解
        (1)理论寻解
        (2)案例寻解
        5.1.2 价值导向下的优化目标寻解
        (1)国际背景回应·儿童友好价值
        (2)国内背景回应·立德树人价值
        (3)学科背景回应·城市精神价值
        5.1.3 双导向下的优化策略框架
        (1)双导向下的优化策略“关键”提取
        (2)基于“关键”的优化策略框架
    5.2 串联儿童生活空间,形成覆盖全域的童径网络
        5.2.1 对抗空间孤岛,串联儿童生活空间
        5.2.2 激发儿童活动,规划设计童径网络
    5.3 提升街道品质,营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街道空间
        5.3.1 安全健康街道,全面改善学校区域
        5.3.2 高效便捷街道,自由抵达儿童空间
        5.3.3 舒适安闲街道,沉浸自然语汇场所
    5.4 营建在游戏中成长的“儿童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4.1 智育街道:实体空间学习,触摸知识来源
        5.4.2 美育街道:文化遗产传承,激发艺术邂逅
        5.4.3 德育街道:社会空间营造,增强全龄互动
        5.4.4 游戏街道:儿童游戏设施,移动游戏盒子
    5.5 构建全流程下的儿童友好城市街道空间规划与管理
        5.5.1 协同机制,多方共建培育儿童友好城市文化
        5.5.2 儿童参与,建立参与式规划途径与长效机制
        5.5.3 评估管理,动态生成街道儿童社会生活场所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1.1 核心概念再界定和基于此的理论分析框架初建
        6.1.2 构建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城市街道空间评估框架
        6.1.3 创建多维度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性评估工具
        6.1.4 归纳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儿童友好现状问题
        6.1.5 优化目标与关键下建立4维12 点优化策略框架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1)研究样本数量受限使评估结果存在误差
        (2)评估指标权重赋值分析主观性较强
        6.2.2 研究展望
        (1)进一步探讨儿童友好与建成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2)拓展儿童友好街道研究尺度加强宏观层面分析
        (3)深化本土化儿童友好理论以指导街道空间研究
        (4)挖掘全球数字时代之下儿童街道生活方式变迁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2)基于西安古城雨洪管理经验的曲江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问题的日益严重
        1.1.2 海绵城市规划的开展
        1.1.3 古代城市雨洪防治与利用的智慧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2.1 雨洪管理体系
        1.2.2 西安古城
        1.2.3 海绵城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西安城市发展历史相关研究
        1.4.2 当代雨洪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1.4.3 古代雨洪管理体系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演变与功能
    2.1 西安周边地理环境
        2.1.1 南依秦岭,八水环绕
        2.1.2 原隰相间,地面辽阔
    2.2 西安城市选址的历史变迁
        2.2.1 顺应依附——史前聚落
        2.2.2 依水而居——周秦时期
        2.2.3 引水而居——西汉时期
        2.2.4 八水环都——隋唐时期
    2.3 城市布局与竖向设计
    2.4 水系格局
        2.4.1 河流水系
        2.4.2 河渠水系
        2.4.3 湖泊池沼
    2.5 园林绿化
    2.6 水文化
        2.6.1 治水思想
        2.6.2 亲水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经验总结
    3.1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特征总结
    3.2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不足之处
        3.2.1 SWMM模型唐长安内涝原因探究体系构建
        3.2.2 排水管渠概化
        3.2.3 汇水分区划分
        3.2.4 参数及断面设置
        3.2.5 模拟结果分析
        3.2.6 规划方案改善
        3.2.7 唐长安内涝原因探究
    3.3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体系与海绵城市的耦合
        3.3.1 现行海绵城市体系的不足
        3.3.2 西安市传承古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3.3.3 古今体系对比研究
    3.4 西安古城雨洪管理对海绵城市建设借鉴经验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古代雨洪管理经验的当代海绵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4.1 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概况
        4.1.1 城市基本情况
        4.1.2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4.1.3 海绵城市建设重难点
    4.2 古今融合的海绵城市规划途径
        4.2.1 总体思路
        4.2.2 规划原则
        4.2.3 技术路线
    4.3 古今融合的海绵城市设计策略
        4.3.1 宏观层面——构建完善的城市海绵格局
        4.3.2 中观层面——构建循环的城市海绵体系
        4.3.3 微观层面——构建众多的城市海绵斑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继承创新的当代曲江新区海绵规划实践
    5.1 曲江新区概况
        5.1.1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5.1.2 地质情况
        5.1.3 气候特点
    5.2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5.2.1 城市建设现状
        5.2.2 水系现状
        5.2.3 绿地现状
        5.2.4 现状水问题
    5.3 相关规划要求
    5.4 宏观层面——保障自然山水的海绵城市网络
        5.4.1 溯源历史山水格局
        5.4.2 评价生态本底要素
        5.4.3 构建海绵生态格局
    5.5 中观层面——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海绵体系
        5.5.1 黄渠恢复可能性探究
        5.5.2 “黄渠生态廊道”构建措施
    5.6 微观层面——本土化布置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
        5.6.1 曲江池生态改造工程
        5.6.2 道路低影响开发改造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论文集
    国家标准
图表目录
致谢

(3)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及优化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完善的教育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1.1.2 教育设施配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1.1.3 学区合理划分有利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研究
        2.1.1 设施可达性的评价因子
        2.1.2 设施可达性的研究方法
        2.1.3 设施可达性的优化路径
    2.2 基础教育设施的供需配置研究
        2.2.1 设施供需配置发展态势
        2.2.2 设施供需配置研究方法
        2.2.3 设施供需配置优化措施
    2.3 基础教育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学区划分
        2.3.1 设施的规划布局
        2.3.2 设施的学区划分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曲江新区基础教育设施概况
    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3.1.1 发展脉络
        3.1.2 区位交通
        3.1.3 经济发展
        3.1.4 文化旅游
    3.2 基础教育设施发展特征
        3.2.1 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2.2 规模设置不尽合理
        3.2.3 管理体系较为复杂
        3.2.4 就学人口分布不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江新区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4.1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
        4.1.1 设施的全域可达性评价
        4.1.2 设施的局域可达性评价
    4.2 基础教育设施供需配置评价
        4.2.1 设施的学位供给分析
        4.2.2 居民的就学需求分析
        4.2.3 设施的学位供需评价
    4.3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
        4.3.1 幼儿园空间布局评价
        4.3.2 小学空间布局评价
        4.3.3 初中空间布局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曲江新区基础教育设施影响因素及优化
    5.1 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5.1.1 政策因素
        5.1.2 人口因素
        5.1.3 交通因素
        5.1.4 经济因素
    5.2 优化原则与思路
        5.2.1 优化原则
        5.2.2 优化思路
    5.3 优化路径
        5.3.1 幼儿园设施优化路径
        5.3.2 小学设施优化路径
        5.3.3 初中设施优化路径
    5.4 优化措施
        5.4.1 基础教育设施管理体系的完善
        5.4.2 “自下而上”规划思路的确立
        5.4.3 教育资源网络化共享机制的形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济开发区
        2.1.2 城市新区
        2.1.3 文化旅游开发区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第3章 典型经济开发区及城市新区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3.1 典型“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分析
        3.1.1 协同发展模式——苏州工业园区
        3.1.2 产城融合模式——昆山开发区
        3.1.3 综合转变模式——武汉东湖高新区
    3.2 典型“城市新区”发展模式研究
        3.2.1 产城融合模式——天府新区
        3.2.2 增长极发展模式——上海浦东新区
        3.2.3 城乡统筹模式——陕西西咸新区
第4章 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4.1 发展现状
        4.1.1 新区概览
        4.1.2 基础条件
        4.1.3 空间布局
        4.1.4 产业概况
    4.2 曲江新区管理模式
        4.2.1 曲江新区组织管理模式
        4.2.2 曲江新区的政府管理机制
        4.2.3 曲江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
    4.3 曲江新区运营模式
        4.3.1 “旅游+地产”运营模式
        4.3.2 “旅游文化+城市运营”运营模式
        4.3.3 以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为主导的综合产业运营模式
    4.4 曲江新区产业模式
        4.4.1 曲江新区产业体系
        4.4.2 曲江新区产业发展模式
    4.5 曲江新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路径模式
        4.5.1 第一阶段:初始发展期——曲江起步
        4.5.2 第二阶段:快速成长期——曲江发展
        4.5.3 第三阶段:稳定成熟期——曲江腾飞
        4.5.4 曲江新区总体路径模式
    4.6 曲江模式总结
        4.6.1 曲江模式的核心机制
        4.6.2 曲江模式内涵
    4.7 曲江模式的优势及经验
        4.7.1 政府主导,集中高效
        4.7.2 城市经营,文化激活
        4.7.3 复合效益,增益民生
        4.7.4 体制创新,流程再造
第5章 曲江模式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
    5.1 曲江模式面临的问题
        5.1.1 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1.2 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5.1.3 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5.2 创新模式的建议
        5.2.1 管理模式创新
        5.2.2 产业模式创新
        5.2.3 社会发展创新
        5.2.4 整合发展创新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6)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旅游的兴起
        1.1.2 城市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1.1.3 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旅游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现代旅游的研究视角分析
        2.1.1 经济视角
        2.1.2 社会视角
        2.1.3 环境视角
        2.1.4 复合视角
        2.1.5 生态文明视角
    2.2 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综述
        2.2.1 城市旅游研究产生的背景
        2.2.2 城市旅游研究发展阶段分析
        2.2.3 城市旅游研究的视角变化
        2.2.4 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热点分析
    2.3 相关理论
        2.3.1 经济学理论
        2.3.2 旅游系统理论
        2.3.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模型与理论体系
    3.1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发展
        3.1.1 生态文明建设解析
        3.1.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分析思路
        3.1.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3.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理论模型
        3.2.1 旅游系统状态
        3.2.2 旅游生态效率
        3.2.3 旅游产业—经济—环境协调关系
    3.3 旅游系统状态分析方法
        3.3.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3.2 分析方法选择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3.4 旅游生态效率分析方法
        3.4.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4.2 分析方法选择
        3.4.3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3.5 旅游产业—经济—环境协调分析方法
        3.5.1 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5.2 分析方法选择
        3.5.3 指标权重确定
        3.5.4 分析标准确立及结果运用
第四章 西安市发展城市旅游的背景条件
    4.1 区位背景条件
    4.2 自然环境基础
    4.3 社会文化条件
        4.3.1 基础设施条件
        4.3.2 城市历史文化
        4.3.3 地域文化特征
    4.4 旅游资源特征
        4.4.1 资源类型
        4.4.2 资源数量
        4.4.3 资源品级
        4.4.4 资源分布
    4.5 经济条件
        4.5.1 经济发展水平
        4.5.2 城市产业结构
    4.6 旅游产业特征
        4.6.1 旅游产业水平
        4.6.2 旅游产业结构
        4.6.3 旅游企业规模与效益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系统状态分析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分析标准确立
    5.3 评价的过程
    5.4 结果分析
        5.4.1 总体状态
        5.4.2 旅游主体
        5.4.3 旅游客体
        5.4.4 旅游媒介
        5.4.5 旅游载体
        5.4.6 城市居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生态效率分析
    6.1 边界确定
    6.2 测算指标选择
    6.3 数据采集与样本处理
    6.4 测算过程
        6.4.1 餐饮碳足迹
        6.4.2 住宿碳足迹
        6.4.3 交通碳足迹
        6.4.4 旅游活动碳足迹
    6.5 结果分析
        6.5.1 旅游碳足迹总量与人均数量
        6.5.2 足迹分布结构
        6.5.3 旅游生态效率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环境、经济协调性分析
    7.1 数据与权重
        7.1.1 数据来源
        7.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2 分析与评价过程
        7.2.1 构建加权规范化矩阵
        7.2.2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7.2.3 系统耦合度计算
        7.2.4 系统耦合协调度计算
    7.3 结果分析
        7.3.1 综合评价指数的变化
        7.3.2 耦合度的变化
        7.3.3 耦合协调度变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分析与提升策略
    8.1 西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综合分析
        8.1.1 发展状态分析
        8.1.2 生态效率分析
        8.1.3 旅游发展与环境、经济协调性分析
    8.2 西安市城市旅游提升策略
        8.2.1 树立生态开发理念,推进旅游生态化建设
        8.2.2 面向市场需求,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8.2.3 优化交通结构,提高旅游交通生态效率
        8.2.4 刺激城市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8.2.5 提升城市经济活跃度,壮大旅游市场规模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曲江新区典型产业发展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西安市城市化进程评价体系
        1.3.2 新区典型产业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测算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历年城市化进程的评价指标权重
        2.1.1 指标体系构建
        2.1.2 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2.1.3 评价体系的综合评分
    2.2 曲江新区典型产业的影响
        2.2.1 文化产业对西安市城市化的影响
        2.2.2 旅游产业对西安城市化的影响
        2.2.3 房地产业对西安城市化的影响
3 结论与思考

(8)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文化旅游产业
        2.1.4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2.1.5 城市建设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协同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文化旅游产业及园区的研究综述
        2.3.2 城市建设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问题及分析
    3.2 指标选取
        3.2.1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3.2.2 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3.2.3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提取
    3.3 专家问卷的数据分析
        3.3.1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3.3.2 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3.3.3 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3.4 理论模型确定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4.2 数据获取
    4.3 数据处理
        4.3.1 数据基础分析
        4.3.2 数据深度分析
    4.4 结果分析
第五章 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5.1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基础设施
    5.2 塑造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推广
    5.3 优化配置和使用社会资源
    5.4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5.5 构建和完善信息平台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调查问卷(1)——专家问卷
附录2:调查问卷(2)——针对居民或游客的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西安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作用
        1.2.1 户外广告规划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1.2.2 户外广告规划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1.2.3 户外广告规划是城市规划的要求
        1.2.4 户外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符合城市发展需求
    1.3 研究的对象
        1.3.1 城市户外广告的概念界定
        1.3.2 城市户外广告的分类
        1.3.3 本文的研究对象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和切入点
    1.6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和基本框架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户外广告布局规划理论基础
        2.1.1 区位理论
        2.1.2 城市设计理论
        2.1.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2.1.5 广告学理论
    2.2 国外户外广告研究现状
        2.2.1 国外户外广告理论研究
        2.2.2 国外主要国家户外广告设置经验借鉴
        2.2.3 国外主要国家户外广告规划体制编制情况
        2.2.4 经验借鉴
    2.3 国内户外广告研究现状
        2.3.1 国内户外广告理论研究
        2.3.2 国内主要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编制情况
        2.3.3 城市规划与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研究
        2.3.4 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方法研究
        2.3.5 城市景观角度的城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研究
        2.3.6 城市户外广告选址研究
    2.4 相关规划解读
        2.4.1 西安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09-2020)
        2.4.2 西安曲江新区空间形态高度控制研究
        2.4.3 曲江一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4.4 相关规划综合解读
    2.5 本章小结
3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设置概况
    3.1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发展概况
    3.2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设置现状
        3.2.1 独立式广告分布概况
        3.2.2 建筑附属广告分布概况
        3.2.3 落地式围墙广告分布概况
        3.2.4 小结
    3.3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设置存在的问题
        3.3.1 户外广告设置欠缺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考虑
        3.3.2 户外广告设置缺乏区域识别性
        3.3.3 户外广告设置与新区景观建设不协调
        3.3.4 户外广告设置造成安全隐患
        3.3.5 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缺乏覆盖性和针对性
    3.4 相关研究成果借鉴
        3.4.1 悉尼市中心区开发控制规划
        3.4.2 巴黎户外广告规划与设置管理研究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布局的影响因素与遵循原则
    4.1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布局的影响因子与控制要素
        4.1.1 各类影响因子分析
        4.1.2 控制要素分析
    4.2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布局应遵循的整体原则
        4.2.1 整体协调与区域差异原则
        4.2.2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4.2.3 满足安全要求原则
        4.2.4 可操作性原则
        4.2.5 弹性控制与刚性要求相结合
    4.3 本章小结
5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的方法探索
    5.1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设置问题成因
        5.1.1 有关户外广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5.1.2 缺乏户外广告的系统规划
        5.1.3 新区快速发展所造成的户外广告暴利趋使
        5.1.4 载体资源未能合理配置
    5.2 传统户外广告的规划方法
        5.2.1 户外广告总体规划
        5.2.2 户外广告详细规划
    5.3 适合曲江新区的户外广告布局方法探索
        5.3.1 宏观层面
        5.3.2 中观层面
        5.3.3 微观层面
    5.4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对策
        5.4.1 户外广告设置应满足历史文物保护的要求
        5.4.2 户外广告设置应加强地域识别性
        5.4.3 户外广告设置应和谐融入新区景观
        5.4.4 户外广告设置要符合安全要求
        5.4.5 户外广告设置控制全覆盖
    5.5 本章小结
6 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实践
    6.1 独立式广告规划实践
        6.1.1 单立柱广告布局引导
        6.1.2 独立 LED 显示屏户外广告布局引导
    6.2 研究对象选择
        6.2.1 区域重要性
        6.2.2 建筑类型代表性
        6.2.3 户外广告需求量
    6.3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6.3.1 区域定位
        6.3.2 功能布局分析
        6.3.3 道路交通分析
        6.3.4 景观视线分析
        6.3.5 户外广告现状调查分析
    6.4 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思路及内容
        6.4.1 宏观层面
        6.4.2 中观层面
        6.4.3 微观层面
        6.4.4 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图则
7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与实践经历
    发表论文
    实践经历

四、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友好视角下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D]. 武昭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西安古城雨洪管理经验的曲江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研究[D]. 王晗.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2)
  • [3]城市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及优化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D]. 高莉. 西北大学, 2021(12)
  • [4]西安曲江新区文化旅游创新模式研究[D]. 王凯.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杨延风. 西北大学, 2019(01)
  • [7]曲江新区典型产业发展对西安市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 李薇薇,庄莹,璩亚杰,白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8]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D]. 邢盼盼. 西北大学, 2015(11)
  • [9]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模式研究——以西安为例[J]. 严巍,董卫,叶如博. 现代城市研究, 2014(12)
  • [10]西安曲江新区户外广告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王天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