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股动脉多发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外伤性股动脉多发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一、股动脉外伤性多发性假性动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1)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从患者基本情况、动脉瘤情况、治疗方案、术后动脉瘤即刻情况分析纳入研究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各项数据。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经CTA和/或MRA、脑血管造影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瘤;3.动脉瘤测量最大径线<3mm。排除标准为:1.非囊性动脉瘤,如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2.动脉瘤最小测量径线>3mm;3.合并除动脉瘤外其它血管异常,如血管畸形、动静脉瘘、Moyamoya病、恶性肿瘤所致动脉瘤;4.非破裂动脉瘤6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和/或症状性脑梗死;5.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治疗后复发的动脉瘤;6.病例资料不完整的动脉瘤。所有纳入患者均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或同时应用不同辅助技术进行栓塞治疗。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辅助栓塞、微导丝辅助栓塞、多微导管栓塞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效果信息。分析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并探讨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有高血压病史者208例(47.3%),糖尿病史41例(9.3%),吸烟史89例(20.2%),饮酒史99例(22.5%),症状性脑血管病史16例(3.6%),合并心血管病27例(6.1%)。动脉瘤颈宽度2.26±0.48mm,宽颈动脉瘤442个(96.3%),窄颈动脉瘤17个(3.7%)。破裂动脉瘤52个(52位患者)(11.3%);未破裂动脉瘤407个(388位患者X88.7%)。多发动脉瘤192例(43.6%),非多发动脉瘤267例(56.4%)。动脉瘤位置:大脑前动脉系统144个(31.4%。),大脑中动脉系统99个(21.6%),颈内动脉系统181个(39.4%),后循环动脉瘤35个(7.6%)。动脉瘤手术策略:单微导管栓塞动脉瘤231个(50.3%),支架辅助栓塞56个(12.2%)、球囊辅助栓塞51个(11.1%),多微导管保护35个(7.6%)、微导管保护63个(13.8%)、微导丝保护23个(5.0%)。整体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Ⅰ级192例(41.8%)、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Ⅱ级230例(50.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37例(8.1%)。单微导管组术后即刻满意度低于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P=0.001),与微导丝组无差异(P=0.920),支架辅助组、微导管保护组、球囊辅助组、多微导管保护组、微导丝组成对比较术后即刻满意度无差异。459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共有41例(8.9%)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418例(81.1%);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9)、吸烟史(P=0.033)、饮酒史(P=0.047)、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破裂动脉瘤(P=0.011)、动脉瘤体积(P=0.039)、位于颈内动脉系统(P=0.020)、应用支架辅助栓塞(P=0.045),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评估Raymond Ⅲ级(P=0.009)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既往高血压病史(P=0.041,OR=2.340)、吸烟史(P=0.049,OR=1.996)、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9,OR=3.005)、破裂动脉瘤(P=0.001,OR=3.873)、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2,3.764)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囊性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辅助技术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球囊辅助、多微导管保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优于单微导管栓塞。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并为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收集资料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症状性脑血管疾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史。2.动脉瘤基本信息:是否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动脉瘤瘤颈宽度、是否为宽颈或窄颈动脉瘤、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体积、动脉瘤位置。3.手术治疗干预信息:是否为单微导管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应用不同辅助技术栓塞(如支架辅助栓塞、球囊辅助栓塞、微导管保护技术、微导丝保护技术、多微导管保护技术)。4.术后动脉瘤即刻结果信息。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研究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8例(1.7%)发生了神经系统出血并发症。术中发生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为8例,无破裂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51例。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49.00±14.47岁,非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31)、破裂动脉瘤(P=0.008)、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P=0.01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动脉瘤体积(P=0.057)、前交通动脉瘤(P=0.006)、支架辅助栓塞(P=0.017)、单个动脉瘤所用弹簧圈个数(P=0.098)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相关。对比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填塞弹簧圈的个数和长度,破裂组动脉瘤填塞弹簧圈平均个数为2.50±0.71个,多于未破裂组动脉瘤的1.79±0.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破裂组弹簧圈平均长度为5.69±1.87cm,高于未破裂组的5.10±1.8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OR=7.248)、破裂动脉瘤(P=0.001,OR=5.738)、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OR=2.806)、支架辅助栓塞(P=0.039,OR=3.490)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的AUC最大,为0.760,有更高的预测价值。4项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预测AUC为0.868,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不规则形态、破裂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系统、支架辅助栓塞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术中出现血栓栓塞缺血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可以规避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为缺血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能的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31例(6.8%)发生了血栓栓塞性缺血并发症。其中术中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31例,无缺血并发症组患者数428例。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3.65±10.26岁,非缺血并发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6.11±10.14岁。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15)、破裂动脉瘤(P=0.0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8)与缺血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P=0.025,OR=2.625)、破裂动脉瘤(P=0.003,OR=4.502)、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17,OR=3.086)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破裂动脉瘤的AUC最大,为0.764,有更高的预测价值。3项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联合预测AUC为0.842,为最佳预测因子。结论:高血压病史、破裂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破裂动脉瘤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术后临床和影像随访结果并研究影响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颅内微小动脉瘤术后复发率提供参考,并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复发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提供佐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5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分别采用单因素统计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依据发现复发的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探讨各危险因素对复发时间的影响。结果:459例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中共有15例(3.3%)随访出现了复发。复发组患者数15例,非复发组患者数444例。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5.98±10.49岁,非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56.01±10.26岁。单因素分析结果:吸烟(P=0.041)、饮酒(P=0.037)、动脉瘤位置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P=0.047)、破裂动脉瘤(P<0.001)、动脉瘤形态不规则(P<0.001)、单微导管栓塞(P=0.047)、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P<0.001)与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发性动脉瘤(P=0.019,OR=2.935)、形态不规则(P=0.002,OR=7.931)、破裂动脉瘤(P=0.007,OR=5.851)、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P=0.006,OR=6.032)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对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AUC最大,为0.768,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上述4项危险因素(多发性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联合预测AUC为0.887,为最佳预测因子。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发现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Ⅲ级的动脉瘤复发时间短于Raymond Ⅰ级+Ⅱ级的动脉瘤(P=0.04)。结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是颅内微小囊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有更高的预测价值,而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为最佳预测因子。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 Ⅲ级动脉瘤术后短时间内复发可能性大。

何庚戌,刘俊堂,濮仁富,蔡宝松,赵雷,张雁,孙永杰[2](2018)在《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诊断、手术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总结主动脉损伤患者17例(其中胸主动脉损伤15例、腹主动脉损伤2例)的诊疗过程,分析其诊断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以及治疗结果。结果 17例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中,12例减速伤,1例为摩托车外伤,高空坠落伤2例,腹部挤压伤1例,胸部震荡伤1例;从受伤到确诊时间6 h~15 d,2例胸部CT平扫确诊,15例CT血管成像(CTA)确诊;胸降主动脉15例,腹主动脉损伤2例; 13例胸降主动脉损伤行腔内修复术,1例腹主动脉损伤患者行开腹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腹主动脉夹层随访观察,2例患者未及治疗死亡。结论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可以通过CTA明确诊断,应根据患者主动脉损伤的程度、并发损伤尤其是脑损伤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腔内修复手术是目前治疗胸降主动脉损伤的最佳治疗手段。

都日娜,何庚戌,濮仁富,蔡宝松,张雁,周峰,李海英[3](2018)在《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策略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治疗策略选择对术后恢复影响。方法回顾收治的主动脉损伤患者16例的诊疗过程,分析其诊断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法,以及治疗结果。结果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16例中,减速伤11例,摩托车外伤1例,高空坠落伤2例,腹部挤压伤1例,胸部震荡伤1例;2例胸部CT平扫,14例CT血管成像(CTA)确诊;胸降主动脉损伤14例,腹主动脉损伤2例;胸降主动脉损伤行腔内修复术12例,腹主动脉损伤患者行开腹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腹主动脉夹层随访观察1例,2例患者未及治疗死亡。结论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术前应通过CTA检查进行明确诊断,结合主动脉损伤的程度、合并损伤尤其是脑损伤评估治疗时机与方法,采用腔内修复手术仍是目前治疗主动脉损伤的最佳方案。

林建华[4](1981)在《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文中指出“Morld J Surg”杂志于1980年4期和5期的外科世界进展一览,相继发表了有关主动脉瘤治疗进展的大量文章,本刊组织了摘译并于本期发表,参考文献约254篇,从略。

田彦龙[5](2009)在《颅内专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实验性犬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宽颈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为颅内专用带膜支架临床试验前期的动物试验做准备。方法运用显微外科端侧吻合技术将犬的颈外静脉(EJV)囊吻合到犬颈总动脉(CCA)侧壁,建立宽颈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DSA检查模型动脉瘤的情况,并进一步开展带膜支架试验。结果20只杂种家犬术后全部健康存活,建立犬颈总动脉侧壁宽颈动脉瘤模型40个,手术成功率100%(40/40)。所有模型动脉瘤均经DSA检查证实,并进行了带膜支架试验。结论以颈总动脉作为动脉瘤模型的载瘤动脉,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将一侧颈外静脉囊与双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建立犬颈部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无论从实验动物的选择、模型的建立技术、手术成功率等方面考虑,都是令人满意的,是进行相关的血管内治疗材料特别是带膜支架的试验研究的适用模型。第二章颅内专用带膜支架治疗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目的探讨国产颅内专用球囊扩张式Willis带膜支架系统治疗犬颈总动脉瘤模型的有效性、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10条健康杂种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成功建立囊状侧壁动脉瘤模型20个,其中12个动脉瘤模型用ePTFE(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Willis带膜支架覆盖瘤颈进行治疗,6个动脉瘤模型用裸支架覆盖瘤颈治疗作为对照,2个不予介入处理作为空白对照。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在实验犬颈总动脉内跨越动脉瘤颈植入12枚带膜支架和6枚裸支架,术后带膜支架组、裸支架组及空白对照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置入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不同随访时间结束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带膜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接受治疗的动脉瘤不再显影,直至6个月的随访中动脉瘤腔未见显影,载瘤动脉无明显狭窄。2枚动脉瘤出现局部ePTFE膜凹陷,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样改变。裸支架植入后即刻,接受治疗的动脉瘤仍然显影,直至6个月的随访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畅通,瘤内部分血栓形成。未予介入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在随访中动脉瘤腔及载瘤动脉均显影良好。组织学观察表明,光镜下所有带膜支架治疗的动脉瘤腔内均见血栓及纤维组织填充,支架表面被新生的内膜所覆盖;扫描电镜发现带膜支架置入后1个月内皮化已经开始,3个月时基本完成内皮化。结论带膜支架可使动脉瘤腔与正常血循环隔绝,并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囊状动脉瘤的方法。带膜支架具有较好的机械支撑力、较好的顺应性、理化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可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部分动脉瘤颈部ePTFE膜凹陷,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样改变,在形态上有一定缺陷,在制作工艺上有待改进。第三章自制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治疗犬颈总动脉瘤模型目的建立自制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的制作方法,并在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模型上初步检验其治疗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1.建立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模型,同时取犬颈外静脉分离培养出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体外鉴定。2.建立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3.将血管内皮细胞贴附于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内表面,形成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4.将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压握于球囊导管之上,采用神经介入技术将支架植入模型动脉瘤的瘤颈处,以未经内皮化肝素化改性的普通聚氨酯带膜支架作为对照。5.术后1、3、6个月采用CTA或DSA随访影像学结果,并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评价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的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建立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对4枚模型动脉瘤植入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进行治疗,2枚模型动脉瘤植入未经内皮化肝素化改性的聚氨酯带膜支架作为对照。随访证实治疗组动脉瘤完全消除,无内漏,无再通,内皮细胞覆盖完整,无明显血管狭窄,而2枚对照动脉瘤,1月及3月随访时即发现载瘤动脉闭塞。结论犬血管内皮细胞可牢固贴附于肝素化的聚氨酯带膜支架表面,形成具有一定抗血流冲刷能力的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对实验犬颈总动脉瘤模型治疗效果可靠,在保留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方面明显优于未经内皮化肝素化改性的聚氨酯带膜支架。第四章颅内专用带膜支架在复杂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目的评价颅内专用Willis带膜支架系统对于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间共采用国产颅内专用血管内带膜支架(Willis颅内带膜支架系统,Microport公司,中国上海)治疗7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复杂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复杂动脉瘤l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复杂性复发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下段动脉瘤2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7~56岁,平均47.29岁。本组动脉瘤均难以用可脱性弹簧圈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愈,也难以直接开颅手术夹闭,为难治性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临床随访及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所有7例患者共释放9枚带膜支架,其中8枚成功释放于载瘤动脉。6例患者达到消除动脉瘤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目的,临床效果满意;1例椎动脉瘤患者,植入2枚带膜支架后仍有少量内漏;1例颈动脉瘤患者在带膜支架输送过程中发生支架脱落事件,第二枚支架植入成功。1例术中发生颅内远端血管破裂出血,经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愈。无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患者术后5~12个月全部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无再通,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结论颅内专用带膜支架对于部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治疗工具,但在制作工艺和材料研制方面仍有待发展和进步,从而使颅内专用带膜支架真正适用于脑血管系统。第五章颅内专用带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的应用目的评价Willis颅内专用带膜支架系统对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间共采用国产血管内带膜支架(Willis颅内专用带膜支架系统,Microport公司,中国上海)治疗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33~68岁,平均47.29岁。其中6例为车祸外伤导致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表现为突眼、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和颅内杂音;1例无外伤史,头痛进行性加重1年,表现为头痛和颅内杂音。将支架植入颈内动脉瘘口处封闭瘘口,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临床随访及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例患者带膜支架全部成功释放于颈内动脉内瘘口处,其中4例达到瘘口完全消除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临床效果满意;1例自发性CCF少量内漏,临床症状有改善;两例支架释放后回撤球囊时发生支架移位,瘘口重新开放,改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无其它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4~8个月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显示瘘口未再通,颈内动脉通畅;其余患者未获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带膜支架对于部分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有效的血管内治疗工具,但在制作工艺和材料研制方面仍有待发展和进步,增加其稳定性,从而使带膜支架真正适用于更多脑血管系统病变的治疗。

谭玉林,张阳,袁牧,华元人[6](2009)在《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蛇形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颈段巨大动脉瘤(直径>25 mm),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发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其中后者采用可脱性球囊、带膜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方法。结果:5例一次性闭塞颈内动脉,1例颈内动脉颈段的巨大动脉瘤行带膜内支架治疗,保持了颈内动脉通畅,旷置了动脉瘤。另1例海绵窦的假性动脉瘤行球囊栓塞时,球囊滑入假性动脉瘤腔,术中出现鼻腔大出血,经抢救治疗后二次行球囊栓塞闭塞颈内动脉。结论: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好、风险小、微创、并发症少。

俞飞成[7](2007)在《主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4月至2007年1月,213例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男性186例,平均年龄51岁。典型B型夹层190例,B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不合并夹层)23例,伴有A型和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分别23例和17例。常规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别为56例、66例和83例;急诊抢救组8例,6例破裂出血,2例腹腔脏器急性重度缺血。腹部分支血管和下肢动脉受累缺血比例32.2%。术中、围手术期、随访并发症和死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技术成功率94.4%,术中无死亡,术后DSA示86.2%分支缺血不同程度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4.7%,死亡率2.8%(常规组2例,抢救组4例)。随访22.2±17.1月,失随访12例,随访并发症和死亡率均为2.1%,夹层支架段假腔消失52.7%,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形成93.8%。随访中43例少量内漏其中35例消失,6例无变化,1例增多,1例失访;10例中量内漏其中5例消失,2例减少,1例无变化,2例失访;新发少量和中量内漏各1例。8.7%术后腹主动脉假腔直径增大5mm以上。1年、2年和4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6%,95.6%和93.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近端破口大小、降主动脉假腔最大直径和主动脉瓣中大量返流是术中并发症中量内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操作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性;术后假腔的消失是随访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中期疗效满意,避免急性期操作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术后应长期定期随访。第二部分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真假腔变化的中期随访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分期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真腔、假腔变化趋势和规律。方法:02年4月至07年1月,共213例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后增强CT扫描随访2年以上的典型B型主动脉夹层有88例,随访36.2±8.2月(25~52月)。按发病时间分组,急性期34例,亚急性期24例,慢性期30例,分析术前,术后1月内、1月至6月、6月至12月、1年至2年和2年以上增强CT图像,测量主动脉夹层真腔、假腔下列7个水平直径:支架近段、中段和远段,左室膈面,腹腔干动脉、左肾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开口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并对2年后支架段假腔是否消失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支架近段、中段、远段和左室膈面水平,术前假腔平均直径在急性期分别为2.25、2.22、2.09和2.01cm,在亚急性期分别为2.39、2.36、2.22和2.25cm,在慢性期分别为2.86、2.73、2.70和2.78cm,2年以后在急性期分别为0.51、0.54、0.54和1.05cm,在亚急性期分别为0.38、0.31、0.34和0.61cm,在慢性期分别为0.99、1.11、1.15和2.01cm。7例腹主动脉远端假腔直径较术前增大。CT示术后1月内少量和中量内漏16例和3例,2年后均为2例,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2年后支架段假腔消失率分别为68.6%、80%和39.3%。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降主动脉近中段假腔最大直径和术后内漏的存在是假腔不消失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较慢性期术后假腔的消失出现时间更早,并且消失几率更高。术前降主动脉假腔的最大直径和术后内漏是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最佳影像学疗效的影响因素。术后腹主动脉远端假腔需要关注。第三部分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近中期随访研究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近中期安全性、有效性和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8月至2007年1月,28例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男性27例,平均年龄57岁。合并B型夹层7例,假性动脉瘤3例,腹主动脉瘤1例;伴有壁内血肿22例。测量术前溃疡数目、口径、深度和大小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8例术前2次溃疡直径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降主动脉近段部位溃疡直径与其他部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技术成功率100%,降主动脉近中段30个溃疡病变、7例夹层和3例假性动脉瘤破口完全隔绝。2例置入2枚支架。2例即刻少量内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3%(4/28),死亡率7.1%(2/28),2例出现逆行A型夹层,其中1例死亡,另1例转为外科手术;1例支架远端出现假性动脉瘤,再次介入治疗后死亡;1例降主动脉远端新发溃疡病变。平均随访18.7月,1例出现逆行A型夹层,1例因肺癌死亡。总临床疗效85.7%,1年和3年累积生存率为88.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3月内壁内血肿未完全吸收是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降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急性期呈进展趋势,降主动脉上段溃疡更具风险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结果良好,但术后应密切随访。第四部分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目的:评价应用介入方法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以及疗效。方法:02年9月至07年1月,共完成25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男20例,女5例,平均年龄50.2±15.3岁(19~77岁),病因外伤9例,白塞氏病2例,粥样硬化4例,外科术后吻合口漏1例,感染1例,不明原因8例。术前均行CT增强扫描或MRI扫描,示病变位于胸主动脉23例,腹主动脉2例,测量瘤体平均大小(41.1±16.4)mm×(37.2±19.2)mm。在DSA监测下21例应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共置入21枚支架和1枚cuff;另外4例不适合支架置入的特殊病例选择Amplazter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1例应用1枚VSD封堵器,2例各应用2枚PDA封堵器,另1例应用1枚plug血管塞。结果:技术成功率96%。1例中量内漏,近端加用1枚cuff仍见内漏量减少;另2例少量内漏。围手术期内无重要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20.7±16.4月,1例术后2月支架远端新发内膜撕裂口,术后5月因肺癌死亡;随访并发症发生率8%。余CT增强扫描示无内漏,瘤腔内完全血栓化。结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和特殊病例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介入治疗方法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第五部分覆膜Cheatham-Platinum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评价目的:评价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青少年或成人主动脉缩窄的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共完成8例主动脉缩窄覆膜CP支架置入术。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19.1±6.0)岁,右上肢均高血压,下肢血压除1例外均未能测到。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及中度狭窄,1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合并二尖瓣脱垂及中度关闭不全。术前行主动脉CT增强扫描。根据CT和DSA检查选择支架的型号及球囊的大小;经股动脉穿刺送入装载有支架的球囊导管,准确定位后充盈内外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缝合局部穿刺点。结果:覆膜CP支架均顺利置入,技术成功率100%。跨缩窄段平均收缩压差由术前(63.8±17.6)mmHg降至(6.5±11.8)mmHg,主动脉最窄处直径由术前(4.8±1.4)mm增加至(18.0±2.6)mm。除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外,余者上下肢血压均恢复正常。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例,分流完全消失。随访3~10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多谱勒超声或CT增强扫描示缩窄端管径明显改善。主动脉弓发育不良者,术后第9月再次行裸支架置入术,压差由35mmHg降至10 mmHg。结论:新型覆膜CP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缩窄,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叶国辉[8](2021)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复发率,着重分析TCCF的复发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患者49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总结临床资料、治疗结果、术后随访复发率及术后转归情况,系统性总结、分析、评价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可靠性,复发率,分析并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将所有TCCF病例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所有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处理,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掉无意义的变量,再把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标准的49名TCCF患者,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4岁-75岁。其中34例TCCF血管内治疗采用1个球囊栓塞,15例TCCF采用多个球囊(2个或更多以上)栓塞。闭塞瘘口并颈内动脉保留43例,闭塞颈内动脉6例。临床随访总共有8例复发,复发率16.3%,于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2天-18天,平均(7.38±5.76)天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瘘口在颈内动脉不同位置的TCCF在球囊栓塞术后复发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瘘口位置在颈内动脉弯曲段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3,95%CI:1.83-91.46;P<0.05)。结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有较高的疗效,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特点,但是颈内动脉通畅率尚不能达到100%,并且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及复发率。在我院可脱性球囊栓塞术仍然是复发性TCCF再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TCCF复发后,由于海绵窦内存在显影剂过早泄漏或移位的球囊,因此再次治疗球囊可能难以完全通过瘘口进入海绵窦内。再次治疗时可能需要采用弹簧圈、液体胶、覆膜支架等栓塞材料或闭塞颈内动脉方法治疗TCCF。可脱性球囊治疗TCCF在2周内复发率较高,瘘口位于颈内动脉弯曲段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后TCCF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韵[9](2020)在《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脾脏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血管瘤、脾囊肿等,以及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肉瘤等)、脾局部感染、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动脉瘤、脾动静脉瘘及脾静脉血栓等)引起的充血性脾肿大者以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目前的脾切除术式主要有传统的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以及机器人脾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全脾切除和部分脾切除。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部并发症(如术后腹腔出血、膈下脓肿、术后急性胰腺炎等)、肺部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脾静脉炎、血栓-栓塞并发症、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等)。脾切除术后腹腔出血是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是致死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多数发生在术后24h以内,当出血量不大时一般可以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输血、止血药物应用及对症治疗改善,而严重的术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可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止血。本研究通过观察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例特点等,来探讨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2019年收治的387例行脾切除手术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相关检查资料、术后出血情况及处理措施,总结出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38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脾切除手术,其中出现术后大出血并发症者25例(6.4%),死亡病例0例。术后大出血病例中17例为术后24小时内出血(其中6h以内4例,6-12h以内2例,12-24h以内11例),4例为术后24h-3d内,>3d者4例。所有出血病例均行二次剖腹探查术止血,术中探查发现脾蒂残端出血8例,脾窝及创面渗血8例,膈肌出血3例,网膜血管出血1例,腹壁出血3例(1例为腹壁肌肉出血,2例为锥孔出血),2例探查阴性。所有出血均经压迫、缝扎联合止血,2例探查阴性者于可疑处缝扎止血,术后出血患者经二次手术止血均获成功。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是脾切除手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的估计值分别为1.001、0.096(肝功能轻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9.515(肝功能中度受损和肝功能正常相比),OR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49-1.655)、(0.008-1.132)、(1.270-71.312)。结论脾切除术后出血与患者性别、脾脏体积、术前血小板、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原发疾病类型、肝功能等有一定相关性,而肝功能异常程度及脾脏体积是脾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钟伟[10](2012)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使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2月至2011年7月间收治的37例采用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患者共行39次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患者在成功地闭塞了瘘口的同时保持了颈内动脉的通畅,次栓塞成功29例,1例因球囊早泄行第2次栓塞成功;7例患者闭塞了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通畅率81%。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水肿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除3例患者伤后即出现患眼失明未恢复外,其余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且有损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力争达到解剖治愈,不轻易牺牲颈内动脉。

二、股动脉外伤性多发性假性动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动脉外伤性多发性假性动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综述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
    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及其特点
        1.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
        1.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特点
    2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
        2.1 CTA、MRA检查
        2.2 DSA检查
    3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
        3.1 治疗概述
        3.2 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
        3.3 血管内介入治疗
    4 总结
第一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情况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脑血管造影
        1.1.3 血管内治疗
        1.1.4 围手术期药物应用
        1.1.5 并发症及其处理
        1.1.6 临床结局与随访
        1.1.7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临床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
        1.2.2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案
        1.2.3 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一般临床情况
        1.3.2 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4 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5 破裂动脉瘤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1.3.6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Raymond分级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
第二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危险因素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2.2.2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2.2.3 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2.3 讨论
        2.3.1 破裂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2 位于大脑前动脉系统动脉瘤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4 支架辅助栓塞技术与术中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2.3.5 易发生破裂出血的微小动脉瘤的识别
        2.3.6 术中破裂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置
    2.4 附图
第三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临床资料
        3.1.2 危险因素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3.2.2 缺血并发症的多因素分析
        3.2.3 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3.3 讨论
        3.3.1 高血压病史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2 不同部位微小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3 瘤颈宽度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4 破裂动脉瘤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5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与缺血并发症的相关性
        3.3.6 缺血并发症的处理
        3.3.7 预防缺血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3.4 附图
第四部分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4.1 资料方法
        4.1.1 临床资料
        4.1.2 危险因素
        4.1.3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4.1.4 影像随访动脉瘤复发情况
        4.1.5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患者基线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4.2.2 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4.2.3 术后复发的时间
    4.3 讨论
        4.3.1 吸烟饮酒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2 破裂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3 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多发动脉瘤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4 治疗策略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5 术后即刻栓塞满意度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3.6 动脉瘤位置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4.4 附图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治疗策略
2结果
3讨论

(3)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治疗方法
        1.3.1 降主动脉损伤的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手术治疗。
        1.3.2 腹主动脉夹层致右侧髂总动脉闭塞、左侧髂总动脉狭窄1例。
        1.3.3
    1.4 评判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从受伤到确诊的时间为6 h~15 d。
    2.2 本组病例中包含死亡病例2例:
3 讨论

(5)颅内专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复杂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现状
    第二节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病理生理和治疗
    第三节 课题计划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实验性犬颈总动脉侧壁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颅内专用带膜支架治疗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制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治疗犬颈总动脉瘤模型
    第一节 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模型建立
    第二节 犬血管内皮细胞培养
    第三节 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制作
    第四节 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的内皮化
    第五节 内皮化肝素化聚氨酯带膜支架治疗实验性犬颈总动脉瘤
    第六节 讨论
    第七节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颅内专用带膜支架在复杂性脑动脉瘤治疗中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附图
    附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颅内专用带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附图
    附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表
    参考文献
结论
附件——已发表文章
致谢

(6)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3.治疗方法
结 果
讨 论
    1.外伤性动脉瘤的分类
    2.颈内动脉的解剖结构
    3.动脉瘤形成机制为
    4.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4]

(7)主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真假腔变化的中期随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近中期随访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覆膜Cheatham-Platinum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评价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综述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个人简历
致谢

(8)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1.2 TCCF分类
    1.3 TCCF瘘口位置分段
    1.4 TCCF静脉引流方式
    1.5 TCCF的治疗
        1.5.1 神经介入放射学发展
        1.5.2 TCCF的治疗
    1.6 临床分型对TCCF的治疗指导意义
    1.7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一般资料
    2.5 TCCF血管构筑学资料
    2.6 手术方法
        2.6.1 栓塞材料
        2.6.2 金球囊的装备
        2.6.3 可脱性球囊栓塞术
    2.7 随访
第三章 临床疗效与方法
    3.1 临床疗效
    3.2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TCCF的解剖及病理生理
    4.2 TCCF复发率
    4.3 降低TCCF复发的措施
    4.4 复发后治疗
    4.5 可脱性球囊栓塞技术的限制性及并发症
    4.6 保留颈内动脉通畅的重要性
    4.7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4.8 结论
    4.9 病例展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9)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背景和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部外科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及处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股动脉外伤性多发性假性动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随访研究[D]. 张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2]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的选择[J]. 何庚戌,刘俊堂,濮仁富,蔡宝松,赵雷,张雁,孙永杰. 心脏杂志, 2018(06)
  • [3]钝性外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策略选择[J]. 都日娜,何庚戌,濮仁富,蔡宝松,张雁,周峰,李海英. 河北医药, 2018(05)
  • [4]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J]. 林建华.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81(03)
  • [5]颅内专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田彦龙. 复旦大学, 2009(04)
  • [6]外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 谭玉林,张阳,袁牧,华元人. 放射学实践, 2009(01)
  • [7]主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D]. 俞飞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8]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 叶国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9]脾切除术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D]. 何韵.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附37例报告)[D]. 钟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外伤性股动脉多发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