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一、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牛德元[1](2018)在《河套灌区掺合料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衬砌渠道经过季节性的冻融和规律性的干湿循环作用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的开裂。为了进一步提高灌区模袋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本文在原有在役模袋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按不同比例内掺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等量替代水泥用量。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孔隙结构,利用粗糙集理论方法对模袋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得出河套灌区掺合料模袋混凝土的优化配合比方案,为模袋混凝土渠道衬砌工程在河套灌区乃至北方地区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的掺入有利于改善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掺入5%和10%的大理石粉可以有效提高模袋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粉煤灰和大理石粉掺量为20%替代水泥用量时,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好。模袋混凝土不同配比劈裂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与28d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相一致。(2)在黄河水和清水溶液浸泡下,分别进行冻融循环和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对比提出,模袋混凝土耐久性能优化配比组是A3(粉煤灰掺量为10%、大理石粉掺量为10%)和B2(粉煤灰掺量为15%、大理石粉掺量为5%)。(3)孔隙结构试验显示出其与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模袋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大理石粉等矿物掺合料使其孔结构得到了优化,孔结构的优化使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也使模袋混凝土耐久性能得到了改善。(4)基于粗糙集理论对影响模袋混凝土耐久性因素进行了评价,确定出6个因素对模袋混凝土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损失率的重要度,其由大到小分别是:冻融循环>干湿循环>黄河水>大理石粉掺量>粉煤灰掺量>清水。

张少卿[2](2018)在《田间装配式涵闸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装配式建筑物由于具有施工简单、缩短工期、节约资金等方面的优点,近年来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统一的规范,预制构件笨重、构件不通用、装配不便等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对田间装配式建筑物结构形式、构件强度要求、适宜混凝土配合比等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根据2011年扬州大学开发研究出的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田间涵闸(专利号:ZL2011 20499616.X),为使该专利尽早实用化,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满足C25混凝土强度要求的条件下,寻找适合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达到轻质高强的目的。在传统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适量加入发泡剂、粉煤灰和硅粉,形成泡沫混凝土。以混凝土试块28d强度和容重为试验指标,首先以粉煤灰、硅粉、发泡剂为试验因素,每因素选择3种试验水平,构造正交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配合比,在试验室条件下,取得不同配合比情况下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容重;其次,根据正交试验结果所得混凝土试块的28d强度和容重,经正交分析,确定轻质高强的泡沫混凝土配合比;最后,根据试验分析结果,在试验室条件下,对结果进行验证,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粉煤灰掺量范围为10%~30%,硅粉掺量范围为3%~9%、发泡剂掺量范围为1.0%~2.0%,各离散三个水平的条件下,满足要求的最优配合比为粉煤灰掺量20%,硅粉9%,发泡剂1%。(2)以080田间涵闸洞首为例,对田间装配式涵闸结构受力进行分析,推求田间涵闸洞首挡土墙插入底板上预留的插槽深度,判断常见的田间涵闸的底板厚度能否满足要求;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典型涵闸洞首进行建模,研究田间涵闸洞首整体稳定性、结构强度等,判断洞首底板、挡土墙、翼墙结构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是否满足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常见C25混凝土涵闸的底板厚度取20cm可以满足使用要求,田间涵闸洞首整体稳定性、结构强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3)通过对田间涵闸断面进行定型设计,以此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田间涵闸断面规格尺寸。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当田间涵闸控制面积≤100亩时,采用Φ40;控制面积100~300亩时,采用Φ60;300~500亩时,采用Φ70;500~800亩时,采用Φ80;800~1000亩时,采用Φ100涵管。

赵佳[3](2017)在《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降碱及护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往往不可避免的损害当地生态环境,环境恶化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危害,当今世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工程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相协调。长期以来,我国城镇旧民居很多是用黏土砖作为维护或承重材料,用青瓦或红瓦做屋顶。现在,随着我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高速发展,拆迁下来的废弃砖瓦成为固体垃圾,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因此,我国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废弃粘土砖瓦数量巨大,每年产生约8×106吨。而实际上,因黏土砖瓦具有全天候性、耐候性,这些拆除的砖瓦还有一定强度,还可再利用,可将其破碎、分级、清洗、挂浆强化后作为混凝土的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制备成再生砖瓦透水混凝土。生态透水混凝土对强度要求不高,而再生砖瓦骨料本身具有一定强度,可以配制中低等级的混凝土,可以作为固沙、固土、固堤护岸材料。透水混凝土空隙率通常在18-25%之间,透水、透气特性好,将其作为骨架,向空隙中填充营养基材并覆一层土壤种植植物,既能加固边坡又保持了绿色景观,维护了生态平衡,可起到一举多得的生态效益。本文主要以废弃砖为原材料,分析借鉴国内外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深入探索研究了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工艺,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确定简便可行的降碱措施,并进行护坡植生试验。(1)通过测定废弃黏土砖骨料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颗粒级配、含水率、吸水率、压碎指标等物理性能,借鉴国内外再生骨料处理工艺,针对废弃黏土砖微裂缝多,强度低等特殊性,研究出适合再生砖骨料的制备、强化工艺。(2)以等量取代水泥用量的方法单掺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矿渣微粉、硅灰制备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并进行标准养护,对比研究了不同龄期不同掺量的不同掺合料对混凝土内部孔隙pH的影响规律,以及28天抗压强度值的变化。试验表明,单掺矿物掺合料能够降低再生砖透水混凝土内部孔隙的pH值0.5-1,28天抗压强度较不掺时略有提高,其中硅灰效果最明显。粉煤灰、矿渣适宜掺量10%-30%,硅灰适宜掺量5%-10%。(3)以等量取代水用量的方法添加酸性试剂FeSO4溶液,制备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并进行标准养护,研究了不同掺量对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内部孔隙中pH的影响。研究表明,FeSO4溶液浓度在0.25mol/L-0.75mol/L之间时,以10%的FeSO4溶液取代拌合用水对再生砖透水混凝土的降碱效果较好,能够降低pH值1左右,并且促进水泥水化的进行,使得该混凝土的28天抗压强度较不掺时提高0.5-1MPa。(4)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半球型的模具,用来制备再生砖透水混凝土单元体,进行护坡植生试验。半球块体的比表面积大,为植物提供更多的生长面积,表面孔隙也为小动物的栖息提供空间,而且,块体之间的空隙适合灌木生长,错落有致的护坡景观更加符合生态要求。(5)综合前期力学性能、透水性和内部孔隙水溶液碱性的研究结果,研究确定合理的护坡技术措施,进行护坡工程试验,观察记录植物长势情况。植物长期生长效果良好,有很好的生态效果。据此,提出合理的施工质量标准及要求,形成护坡施工技术及工艺。

刘大为[4](2016)在《粉煤灰掺量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粉煤灰具有成本低、来源广等优点。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不但节约了水泥、细骨料和水的用量,改善了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增强混凝土的可塑性,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抗渗能力。同时也解决了粉煤灰的堆积污染和粉尘污染,带来环境效益,节约土地资源。本文通过研究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水化热、混凝土绝热温升、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混凝土收缩等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来说明粉煤灰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超过30%粉煤灰才可大幅度降低水泥总水化热,而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在30%粉煤灰掺量以内变化不大;粉煤灰与外加剂“双掺”时可降低早期强度,且随着粉煤灰掺量的提高,降低的幅度也增大,特别是7天以前的强度降低明显,且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混凝土中掺入部分粉煤灰,并且在试验所选粉煤灰掺量范围内,混凝土的抗渗性与粉煤灰的掺量成正比;混凝土收缩与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有着密切的联系,粉煤灰的掺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收缩,但降低的幅度与粉煤灰的掺量有关;混凝土强度等级一定时,掺加适量粉煤灰可以提高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最后结合绥中猴山水库工程实际应用,通过试验确定C9030W6F200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为35%,C9020W6F100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为40%,C9015W2F50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为55%,目前混凝土大坝主体一期浇注完成,未发现明显裂缝危害。因此,掺入一定的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从而起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作用。

徐刚[5](2014)在《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复掺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从工作性、力学性能、耐久性以及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适应性4个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利用粉煤灰与各类化学外加剂复掺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及结论,并简要介绍了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复掺改性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可能的研究重点。

何文敏[6](2014)在《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喷混凝土因具有改善施工作业环境、便于混凝土集中生产及质量控制、有利于发展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等优越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可压送性与可喷性难以协调、组成设计无章可循,可压送性差、一次喷射厚度小、回弹率高、液体速凝剂掺量大等缺陷极大限制了它在当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本文就普通湿喷混凝土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的工作性及硬化特性、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做了下列工作:(1)优化了新拌湿喷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回弹率等性能测评方法,提出了用椎体贯入新拌混凝土深度表征湿喷混凝土稠度、用直剪法测试新拌湿喷混凝土内聚力的新方法。(2)将入湿喷机坍落度≮50mm且相对压力泌水率S10≯40%作为普通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评价指标,研究了组成材料对普通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拌湿喷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比易于满足要求,影响新拌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的主要因素为流动性。(3)提出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引气剂类型优选方法,揭示了组成材料对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量为0.02%AES引气剂与掺量为0.5%聚羧酸减水剂复合配制的新拌混凝土含气量达18%左右,流动性大、稳定性好,喷射后新拌湿喷混凝土含气量降至6%以下,不掺速凝剂的一次喷射厚度达170mm以上,解决了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与可喷性难以统一的矛盾。(4)利用直剪法试验,借助XRD图谱,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组成材料对新拌混凝土内聚力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影响新拌混凝土内聚力的主次因素及排序结果。根据材料力学横力弯曲理论,建立了一次喷射厚度力学模型,分析了一次喷射厚度的受力特点,确立了一次喷射厚度与湿喷混凝土内聚力的关系,验证了力学模型的有效性。(5)剖析了混凝土稠度、工作风压、喷射厚度、组成材料对回弹率的影响规律,基于Armelin建立的干喷混凝土的回弹判定准则,探析了湿喷混凝土的回弹机理。结果表明:工作风压存在理想值;回弹率随混凝土流动性降低有增大趋势,随喷射厚度增大逐渐降低,达50mm时,趋于稳定;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较普通湿喷混凝土回弹率降低约5%左右,掺入粉煤灰可改善湿喷混凝土的可喷性。(6)对比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与普通湿喷混凝土喷射后的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研究了湿喷混凝土水化物的SEM形貌与强度生长机理,分析了组成材料对强度与抗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喷射后28d抗压强度达34.4MPa,满足设计强度C25要求,抗冻等级满足F300技术要求。(7)利用计算法、简易试验法综合确定混合骨料紧装堆积空隙体积,基于Dennis等建立的管径与润滑层厚度关系计算润滑层体积,由混合骨料紧装堆积空隙体积和润滑层体积确定最小胶浆体积,提出了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并在隧洞的斜井与仰坡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对1m3湿喷混凝土的经济成本对比分析表明,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俞钦,郑发顺,卓文仁[7](2014)在《福建省水工材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该文介绍了我国水工材料学科发展现状,总结和回顾了福建省水工材料学科的研究进展、实践和主要成就,提出了福建省水工材料学科全面发展与创新的目标及突出绿色环保、生态、耐久等发展方向,分析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景强[8](2010)在《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模架工法由于其具有工厂化施工、标准化作业、梁体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施工不影响桥下交通等诸多优点,在中、小跨径等高梁的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从目前的工程实践来看,移动模架工法在方案经济性、结构设计、箱梁混凝土质量及线形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以上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移动模架施工中的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移动模架在大跨径等高梁桥施工中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移动模架工法发展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建设中的广州珠江黄埔大桥MSS62.5m移动模架施工为背景,从提高移动模架工法的施工质量、可靠性、经济性等角度出发,对移动模架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模架施工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大跨模架与待浇梁段钢骨架耦合效应、分段施工技术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针对桥跨62.5m箱梁的移动模架整体现浇施工,通过对移动模架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等的全面研究和总结,形成了大跨径移动模架整孔现浇施工混凝土箱梁的成套技术方案。针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的大跨、高墩、薄壁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特点和要求,采用密实骨架堆积法进行了移动模架高墩大跨薄壁箱型结构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并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方法,最终确定了最优的混凝土配合比和外加剂、粉煤灰和矿粉等的最佳掺量,在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同时,还降低了水泥用量。对于大跨径移动模架与结构间的耦合作用效应,通过数值分析与模拟,为线形控制及模架刚度选取提供了客观依据。针对更大跨径的等高梁的施工,通过在连续梁反弯点处进行分段施工的方法,显着增强了移动模架施工工法的适用范围及施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已有移动模架的重复利用次数。本文对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成功,对推动移动模架工法的进一步应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直接为背景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保障,为标准跨径为62.5m、最大浇筑长度为75m、承载能力为2650t的世界最大跨度移动模架的成功研制及实践,以及大型移动模架设计、制造、施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形成等,奠定了基础;为移动模架设计、施工指南及规范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沈晓钧[9](2008)在《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经过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后,中、粗砂资源无论从储量、质量、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都已不能满足当今建设规模的需要。开发利用丰富的特细砂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分析总结特细砂混凝土基本现状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践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了砂率、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减水剂掺量对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在完成特细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后,对其抗渗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分析;最后对特细砂混凝土在巴家咀水库中的应用做了分析研究,从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获得的经济效益两方面论述了特细砂混凝土应用于巴家咀工程的可行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砂率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坍落度为30~50mm时,砂率为17%时混凝土强度最高;当坍落度为90mm~110mm时,最佳砂率为19%。(2)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水胶比的增大而较小,与普通混凝土的水灰比规律相同。(3)随着粉煤灰掺量从15%增加到40%,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下降趋势。(4)减水剂用量与粉煤灰掺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粉煤灰掺量固定时,随着减水剂掺量的增加,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粉煤灰掺量为10%~15%时,减水剂用量0.5%最优;当粉煤灰掺量为20%~30%时,减水剂最优用量为0.75%。(5)在试验条件下,随着砂率的增长特细砂混凝土的相对抗渗系数逐渐减小,即其抗渗性逐渐增强,对试验选定的特细砂最优砂率为21%。(6)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粉煤灰的掺量小于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渗透系数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即抗渗性提高;当掺量达到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渗透系数达到最小,即抗渗性最高;当掺量超过20%时,特细砂混凝土的相对抗渗系数随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即抗渗性降低。(7)在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通过配合比参数的选择和调整,成功配制出了满足该工程要求的特细砂混凝土,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见特细砂混凝土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纪宏[10](2008)在《适于移动模架工法大跨径连续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文中提出移动模架工法由于其造桥的高性价比、高效率机械化作业等特点,是我国大跨径桥梁建设中一种具有很大应用前景的施工方法。突破高强泵送抗裂移动模架施工大跨径连续箱梁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对于推动移动模架在我国桥梁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广州珠江黄埔大桥62.5m箱梁,对移动模架施工大跨径连续箱梁C50混凝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的方法;揭示了凝结时间与早期强度的匹配关系;研究了移动模架施工大跨连续箱梁高强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与耐久性;采用单轴约束温度—应力开裂试验机和有限元分析两种方法对移动模架施工大跨连续箱梁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发展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为:(1)根据密实骨架堆积原理,提出了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箱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此方法,设计出了高早强(3天抗压强度≥45MPa)与高弹性模量(3天弹模≥3.45×104MPa),满足3天进行预应力张拉要求的大跨径箱梁抗裂高性能混凝土;(2)通过不同配比下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早期强度的研究,揭示出了其匹配关系。通过密实骨架堆积法以及凝结时间与早期强度匹配关系的研究解决了移动模架施工大跨连续箱梁混凝土要求凝结时间长与早期强度高的矛盾。(3)提出了采用温度—应力试验机并结合平板试验、椭圆环试验对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箱梁混凝土抗裂性的评价方法。采用应力储备这一指标可综合反映不同配比或材料混凝土温度应力大小与早期抗拉强度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对于移动模架施工法大跨连续箱梁混凝土应力储备宜大于30%。掺入一定量的矿物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应力储备,减小其开裂风险。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径连续箱梁混凝土的应力储备最高,开裂可能性最小,此掺量对于矿粉为15%。(4)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可以较准确的模拟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径连续箱梁的温度场与温度应力场。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连续箱梁最高温度与应力出现在腹板与顶板交界的地方,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温峰之前几个小时的时间,它远小于此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大拉应力出现在温度降至室温左右的时间。本文研究成果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中的应用表明,所配制出的C50混凝土满足3天预应力张拉的要求,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在施工中未出现裂缝,工程应用效果良好。

二、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河套灌区掺合料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模袋混凝土的定义及特点
        1.2.2 模袋混凝土国外研究状况
        1.2.3 模袋混凝土国内研究状况
        1.2.4 大理石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状况
        1.2.5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状况
        1.2.6 混凝土冻融循环的研究状况
        1.2.7 混凝土干湿循环的研究状况
        1.2.8 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的研究状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概况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粉煤灰
        2.1.5 大理石粉
        2.1.6 外加剂
        2.1.7 试验用水
    2.2 方案设计
        2.2.1 试验方案
        2.2.2 配合比
    2.3 主要试验仪器
3 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模袋混凝土抗压试验研究
        3.1.1 试验方法
        3.1.2 模袋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1.3 模袋混凝土抗压试验破坏形态
    3.2 模袋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法
        3.2.2 模袋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分析
        3.2.3 模袋混凝土劈裂抗拉试验破坏形态
        3.2.4 模袋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4 模袋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4.1 模袋混凝土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4.1.1 试验方法
        4.1.2 模袋混凝土干湿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4.2 模袋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法
        4.2.2 模袋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结果分析
    4.3 模袋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及寿命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模袋混凝土的孔结构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法
    5.2 孔隙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5.2.1 气孔分布
        5.2.2 气泡平均半径
        5.2.3 孔隙率、间距系数与气孔数量
        5.2.4 比表面积
        5.2.5 试件测试形态图
    5.3 孔结构与强度的关系
        5.3.1 孔结构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3.2 孔结构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粗糙集理论对影响模袋混凝土耐久性各因素的分析
    6.1 粗糙集基本理论
        6.1.1 概述
        6.1.2 粗糙集理论的专业软件
    6.2 基于粗糙集理论评估影响模袋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田间装配式涵闸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装配式建筑物研究概况
        1.2.2 泡沫混凝土研究概况
        1.2.3 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田间涵闸断面定型设计与洞首结构分析
    2.1 田间涵闸断面定型设计
        2.1.1 田间涵闸设计参数确定
        2.1.2 田间装配式涵洞规格定型设计
    2.2 插槽式挡土墙结构与稳定分析
        2.2.1 挡土墙插槽深度确定
        2.2.2 结构强度与整体稳定分析
第三章 田间装配式涵闸混凝土材料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方案
        3.1.3 原材料选取
    3.2 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过程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田间装配式建筑物质量控制措施
    4.1 泡沫混凝土预制构件质量控制
        4.1.1 原材料质量控制
        4.1.2 配合比质量控制
        4.1.3 泡沫混凝土搅拌质量控制
        4.1.4 泡沫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4.1.5 预制构件养护和脱模的质量控制
    4.2 预制构件运输与安装质量控制
        4.2.1 运输质量控制
        4.2.2 安装质量控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降碱及护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2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介绍
    1.2 国内外再生骨料混凝土和透水混凝土研究及应用进展
        1.2.1 国外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及应用发展概况
        1.2.2 国内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及应用发展概况
        1.2.3 国外透水混凝土研究及应用发展概况
        1.2.4 国内透水混凝土研究及应用发展概况
        1.2.5 应用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2 试验原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制备
        2.1.1 再生砖骨料
        2.1.2 水泥
        2.1.3 水
        2.1.4 掺合料
        2.1.5 外加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再生砖骨料的物理性能测定
        2.2.2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3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制备与养护
        2.2.4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2.2.5 pH测试方法
3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降碱技术研究
    3.1 透水混凝土降碱的必要性
    3.2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内部孔隙碱环境来源
    3.3 降碱思路和原则
    3.4 水灰比对混凝土的pH、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pH、抗压强度的影响
    3.6 FeSO_4溶液作为外加剂对混凝土28天pH、抗压强度的影响
    3.7 小结
4 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护坡应用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目前常见的护坡形式
        4.2.1 浆砌片石护坡和混凝土护坡
        4.2.2 人工植草护坡
        4.2.3 植被-工程复合护坡
    4.3 护坡单元体设计与制作
    4.4 原材料与准备
    4.5 制备护坡单元块体
    4.6 护坡植生试验
        4.6.1 植物选择
        4.6.2 营养基材
        4.6.3 光照
        4.6.4 温度
        4.6.5 水分
        4.6.6 酸碱度
        4.6.7 试验过程与结果
    4.7 护坡施工
        4.7.1 施工技术与工艺
        4.7.2 质量控制
    4.8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6 主要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粉煤灰掺量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粉煤灰应用现状
        1.1.1 我国粉煤灰应用现状及现存问题
        1.1.2 国外粉煤灰综合应用
        1.1.3 粉煤灰的发展前景分析
    1.2 粉煤灰应用于混凝土中的发展历史
    1.3 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
    1.4 当前我国混凝土工程裂缝问题及现状
    1.5 水工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1.6 试验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试验目的
        1.6.2 试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及测试方法
    2.1 大体积水工混凝土试块的成型与养护
    2.2 水泥水化热的测定方法
    2.3 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2.4 混凝土抗拉强度测定方法
    2.5 混凝土干燥收缩的测定方法
    2.6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2.7 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测定方法
    2.8 混凝土抗渗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温度变化的影响
    3.1 粉煤灰掺量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3.2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
第四章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粉煤灰掺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 粉煤灰掺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
第五章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变形性能的影响
    5.1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5.2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5.3 粉煤灰掺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第六章 工程实践
    6.1 工程概况
    6.2 试验目的和意义
    6.3 混凝土配合比
        6.3.1 不同粉煤灰掺量混凝土配合比性能的影响
        6.3.2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6.4 经济技术分析
        6.4.1 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经济分析
        6.4.2 粉煤灰掺入混凝土中技术分析
        6.4.3 粉煤灰掺入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复掺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掺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2 复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 复掺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4 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的适应性研究
5 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复掺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6)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喷射混凝土概述
        1.2.1 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
        1.2.2 喷射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3 湿喷混凝土性能研究现状
        1.3.1 湿喷混凝土工作性
        1.3.2 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
        1.3.3 湿喷混凝土可喷性
        1.3.4 湿喷混凝土硬化后性能
        1.3.5 湿喷混凝土性能改善措施
    1.4 湿喷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与研究测试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胶凝材料
        2.1.2 骨料
        2.1.3 外加剂
    2.2 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测试
    2.3 新拌混凝土含气量测试
    2.4 湿喷混凝土喷射后稠度测试
        2.4.1 喷射混凝土稠度测试方法选择
        2.4.2 沉入度试验原理
        2.4.3 沉入度测试方法
    2.5 新拌混凝土内聚力测试
        2.5.1 新拌混凝土内聚力测试方法选择
        2.5.2 直剪法测试原理
        2.5.3 直剪法测试方法
    2.6 湿喷混凝土可喷性测试
        2.6.1 一次喷射厚度
        2.6.2 回弹率
    2.7 湿喷混凝土硬化后性能测试
        2.7.1 抗压强度
        2.7.2 抗冻性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及其影响因素
    3.1 普通湿喷混凝土可压送性影响因素
        3.1.1 砂率
        3.1.2 水灰比
        3.1.3 粉煤灰掺量
    3.2 高含气量混凝土引气剂类型确定
    3.3 高含气量混凝土可压送性影响因素
        3.3.1 引气剂掺量
        3.3.2 砂率
        3.3.3 水灰比
        3.3.4 粉煤灰掺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喷混凝土可喷性及其影响因素
    4.1 新拌混凝土内聚力影响因素
        4.1.1 新拌混凝土稠度
        4.1.2 组成材料
    4.2 湿喷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
        4.2.1 隧道初期支护设计厚度与一次喷射厚度关系
        4.2.2 隧道典型部位喷射混凝土受力分析
        4.2.3 一次喷射厚度力学模型建立
        4.2.4 一次喷射厚度力学模型验证与分析
    4.3 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
        4.3.1 新拌湿喷混凝土稠度
        4.3.2 工作风压
        4.3.3 喷射厚度
        4.3.4 组成材料
        4.3.5 回弹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喷混凝土硬化后特性
    5.1 湿喷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
        5.1.1 高含气量
        5.1.2 砂率
        5.1.3 粉煤灰
        5.1.4 速凝剂
    5.2 湿喷混凝土抗冻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5.2.1 质量损失与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5.2.2 高含气量
        5.2.3 粉煤灰
        5.2.4 速凝剂
    5.3 水化产物 SEM 微观形貌与强度生长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喷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
    6.1 组成设计思路
    6.2 组成设计步骤及相关参数确定
        6.2.1 配置强度确定
        6.2.2 水胶比、砂率的确定
        6.2.3 最小胶浆体积量确定
        6.2.4 混合骨料紧装堆积空隙率确定
        6.2.5 管道润滑层体积量确定
        6.2.6 组成材料用量确定
    6.3 湿喷混凝土组成设计工程应用
        6.3.1 工程概况
        6.3.2 原材料技术性能
        6.3.3 组成设计验证与确定
        6.3.4 掺速凝剂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应用
    6.4 经济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福建省水工材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我国水利工程材料学科发展现状
    2.1 水工混凝土材料新特点
        2.1.1 掺和料趋向多样化
        2.1.2 抗裂性能不断提高
    2.2 高分子和有机无机复合的修补材料
    2.3 新型特种混凝土材料
        2.3.1 多元胶凝粉体配制混凝土
        2.3.2 堆石混凝土
        2.3.3 水工沥青混凝土
    2.4 金属材料在水工建筑中的合理应用及其防腐技术
    2.5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新材料
3 福建省水利工程材料学科发展现状与主要成就
    3.1 新型特种混凝土材料
        3.1.1 碾压混凝土
        3.1.2 堆石坝面板混凝土
        3.1.3 胶凝砂砾石筑坝材料
        3.1.4 低弹模混凝土防渗墙材料
        3.1.5 堆石混凝土
        3.1.6 HF抗冲耐磨混凝土材料
        3.1.7 防腐蚀海工混凝土材料
    3.2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新材料
4 我省水工材料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4.1 学科发展的目标
    4.2 学科发展方向
        4.2.1 持续推进绿色环保混凝土的应用
        4.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适应生产技术发展
        4.2.3 高抗裂混凝土的研究
        4.2.4 低热高性能混凝土
        4.2.5 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
        4.2.6 高耐久性与适应性的水工修补材料
        4.2.7 新型水工金属材料应用与防腐技术
        4.2.8 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材料新技术
        4.2.8. 1 河道修复断面设计
        4.2.8. 2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用材料
5 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5.1 存在问题
        5.1.1 我省水工材料发展不均衡
        5.1.2 自主研究成果少
        5.1.3 设计理念未与时俱进
        5.1.4 对新技术未能有效吸收与应用
        5.1.5 配套施工技术有待改进
    5.2 对策
        5.2.1 政策鼓励、资金支持
        5.2.2 规划、设计理念更新
        5.2.3 技术的消化与吸收
        5.2.4 施工技术引进与更新
6 建议

(8)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移动模架施工工法
        1.2.1 工法简介
        1.2.2 移动模架工法的发展
    1.3 移动模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移动模架工法的若干主要技术问题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结构及工艺研究
    2.1 概述
    2.2 工程背景
        2.2.1 依托工程概况
        2.2.2 标准跨径62.5m箱梁结构构造
        2.2.3 施工方法
    2.3 MSS62.5M移动模架构造研究
        2.3.1 设计指标确定
        2.3.2 MSS62.5移动模架结构总成
        2.3.3 MSS62.5移动模架支架系统
        2.3.4 横梁吊杆系统
        2.3.5 支撑系统
        2.3.6 模板系统结构
    2.4 MSS62.5M移动模架受力研究
        2.4.1 移动模架承受荷载分析
        2.4.2 移动模架工作状况分析
        2.4.3 移动模架主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
        2.4.4 鼻梁强度及刚度分析
        2.4.5 横梁吊杆系统强度与刚度分析
        2.4.6 支腿结构强度与刚度计算
        2.4.7 分析计算结论
    2.5 MSS62.5M移动模架工艺设计
        2.5.1 MSS62.5安装
        2.5.2 MSS62.5纵移
        2.5.3 MSS62.5横移
        2.5.4 MSS62.5拆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跨径移动模架施工用高性能混凝土设计及控制研究
    3.1 概述
    3.2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3.2.1 配合比设计指标与思路
        3.2.2 配合比分析设计
        3.2.3 最优配合比确定
    3.3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3.3.1 平板开裂试验
        3.3.2 温度-应力开裂试验
        3.3.3 抗裂机理分析
    3.4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薄壁箱梁温变性能仿真分析
        3.4.1 现场测温试验
        3.4.2 温度场模拟分析
        3.4.3 温度应力场模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移动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研究
    4.1 概述
    4.2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分析
        4.2.1 研究对象
        4.2.2 结构模拟
        4.2.3 数值分析模型
        4.2.4 数值分析成果及对比分析
    4.3 模架-钢筋骨架耦合效应参数分析
        4.3.1 模架刚度
        4.3.2 纵向钢筋配筋率
        4.3.3 横向钢筋配筋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大跨径箱梁应用研究
    5.1 概述
    5.2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方法
        5.2.1 "分段施工"方法的提出
        5.2.2 分段施工步骤
        5.2.3 分段施工方法特点分析
    5.3 移动模架分段施工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研究
        5.3.1 箱梁构造分析
        5.3.2 预应力构造分析
    5.4 MSS62.5移动模架分段施工80M跨桥梁的安全验算
        5.4.1 分段施工工况分析
        5.4.2 分析模型
        5.4.3 分析成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特细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特细砂资源
        1.2.2 特细砂混凝土工程性能
        1.2.3 特细砂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特细砂混凝土配制理论和方法
    2.1 特细砂混凝土的特点
    2.2 "三低一超"法配制特细砂混凝土
        2.2.1 低砂率
        2.2.2 低坍落度
        2.2.3 低水泥用量
        2.2.4 粉煤灰超量取代
第三章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用原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特细砂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2.1 砂率和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2 粉煤灰掺量及减水剂掺量对强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砂率对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影响
        4.3.2 粉煤灰掺量对特细砂混凝土抗渗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与推广
    5.1 工程概况
        5.1.1 除险加固工程必要性
        5.1.2 材料选择
    5.2 工程试验要求
    5.3 配合比参数选择
        5.3.1 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强度
        5.3.2 粗骨料级配
        5.3.3 砂率的选择
        5.3.4 水胶比及粉煤灰掺量选择
    5.4 特细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5.5 特细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
        5.5.1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
        5.5.2 特细砂混凝土的静压弹性模量
        5.5.3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冻性
        5.5.4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渗性
        5.5.5 特细砂混凝土的抗冲磨性
    5.6 特细砂混凝土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适于移动模架工法大跨径连续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1.2.1 移动模架工法
        1.2.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箱梁裂缝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设计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性能研究
    2.1 原材料选择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外加剂
        2.1.4 粗集料
        2.1.5 细集料
    2.2 配合比优化设计
        2.2.1 配合比设计目标
        2.2.2 密实骨架堆积法原理
        2.2.3 密实骨架堆积计算步骤
        2.2.4 密实骨架堆积混凝土配合比确定
        2.2.5 密实骨架堆积初步配比工作性能与强度试验
        2.2.6 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比例调整
    2.3 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早期强度强度之间的匹配关系
        2.3.1 外加剂掺量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早期强度的影响
        2.3.2 水灰比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
        2.3.3 矿粉掺量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
        2.3.4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
        2.3.5 微观形貌分析
    2.4 混凝土抗裂性
        2.4.1 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2.4.2 混凝土收缩研究
        2.4.3 温度—应力开裂试验
    2.5 大跨薄壁箱型结构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耐久性
        2.5.1 氯离子渗透
        2.5.2 混凝土碳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化热温度场与应力场的仿真分析及温度控制
    3.1 有限元法简介
    3.2 ANSYS简介
        3.2.1 ANSYS热分析
        3.2.2 耦合场分析
        3.2.3 APDL语言
    3.3 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基本理论
        3.3.1 热传导方程及温度计算的边值条件
        3.3.2 混凝土的基本热学、力学参数
    3.4 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连续箱梁温度场模拟
        3.4.1 水泥水化放热规律的确定
        3.4.2 材料热力学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3.4.3 ANSYS分析方法
        3.4.4 试验与模拟结果分析
    3.5 薄壁箱型结构高性能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模架法施工大跨连续箱梁施工与工程应用实例
    4.1 移动模架大跨径薄壁箱梁混凝土生产与运输
    4.2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
    4.3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浇筑工艺与振捣工艺
    4.4 高强泵送抗裂混凝土的养护工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四、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套灌区掺合料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 牛德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2]田间装配式涵闸研究与应用[D]. 张少卿. 扬州大学, 2018(06)
  • [3]再生砖骨料透水混凝土降碱及护坡技术研究[D]. 赵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4]粉煤灰掺量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刘大为.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5]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复掺改性水泥基材料的研究现状[J]. 徐刚. 粉煤灰综合利用, 2014(06)
  • [6]高含气量湿喷混凝土性能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何文敏. 长安大学, 2014(12)
  • [7]福建省水工材料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俞钦,郑发顺,卓文仁. 海峡科学, 2014(01)
  • [8]移动模架整孔现浇大跨度混凝土箱梁桥的关键技术研究[D]. 景强. 长安大学, 2010(11)
  • [9]特细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D]. 沈晓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适于移动模架工法大跨径连续箱梁高性能混凝土研究[D]. 高纪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粉煤灰减水剂双掺技术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