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大地震区强度衰减异常的探讨

海原地震大地震区强度衰减异常的探讨

一、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1](2020)在《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析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典型滑坡密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表明起伏地形和黄土厚度不均等因素造成丘陵山体两侧地震反应的差异,从而导致地震滑坡在斜坡土体较厚的一侧成群连片发育。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密集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土层结构等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震动随局部场地条件变化非常迅速,地层场地效应和地形场地效应联合作用加剧了斜坡地表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加了触发地震滑坡的动力。

杜朋[2](2020)在《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对BC780年岐山地震震源参数的指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AD1900年之前的历史强震由于没有仪器记录,因此其震源参数的确定往往依据历史地震文献记载,而仅依据有限的文献记载无法消除震源参数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历史久远而记载相对较少的历史疑难强震而言。对于触发次生灾害的部分强震/大地震,它的极震区/重破坏区范围可以结合历史震害描述和现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次生灾害空间分布来获得,而强震/大地震的相对重破坏区沿发震断裂的延伸可近似代表破裂的延伸,这对确定强震极震区范围、宏观震中、极震区烈度及发震构造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是历史强震多发区,由于历史久远以及史料记载不详或缺失等原因,对于史料记载的该地区部分历史强震的震级、宏观震中、极震区范围及发震构造等一直存在争议。BC780年岐山地震是我国历史上记录最早的破坏性地震。《诗经》和《史记》中记载的“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等说明这次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同震滑坡,因此这次地震应该是一次强震事件,但缺少综合的系统的研究,关于这次地震存在众多争议。尝试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解译与该次地震有关的地震滑坡,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内容。本文依据“将今论古”这一基本原理,参考现今强震发生后滑坡调查解译方法,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和野外调查,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进行详细解译,得到了该区域历史滑坡分布图,对解译的全部滑坡逐个手动进行参数赋值并建立历史滑坡数据库。对比降雨滑坡数据库与AD1718年通渭地震滑坡数据库分析了研究区历史滑坡的几何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根据单体滑坡无人机摄影测量、堰塞湖沉积体钻探、滑坡及堰塞体体积精确计算、单体滑坡年代采集与测定等方法对区域部分典型滑坡做了精细研究。最后参考现代震例——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滑坡研究结果,结合密集区滑坡分布规律讨论了BC780岐山地震可能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及震害规模等,结果表明:(1)做为参照对比研究的汶川地震滑坡中,大量的小滑坡(单个滑坡面积<10,000 m2)对一次强震触发的滑坡总面积总体积的贡献非常小,且近80%的滑坡分布在Ⅸ度区以内。因此认为,现今可以识别的密集区内规模较大滑坡可以代表历史地震滑坡的主体,也可以反映一次历史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2)在岐山陇县一带滑坡密集区内有6,876处滑坡,总面积643 km2。滑坡密集区主要沿陇县—岐山—马召断裂呈单侧分布在断裂北侧的黄土沟谷区。断裂南侧的I级、II级、III级黄土塬区域及渭河阶地与漫滩受地形条件限制少有密集滑坡分布,同时在地表基岩直接出露区域,也未解译出密集滑坡体。(3)将密集区历史滑坡与2010年天水降雨滑坡及1718年通渭地震滑坡做面积、长度、宽度、长宽比等参数对比,可以说明密集区历史滑坡主体应为地震事件触发而非降雨引起。(4)湫子沟堰塞湖内钻孔底部的有机质碳的AMS-14C年龄为2,890±30 BP,与BC780年岐山地震的时间吻合,推测湫子沟两滑坡可能由岐山地震引起。利用高精度的无人机DEM,计算湫子沟右岸与左岸的滑坡体体积分别为235×104m3、229×104m3,结合四个钻孔数据计算湫子沟堰塞体总的沉积土方量为573×104m3;三郎滩两处堰塞体的体积分别约363×104m3和50.76×104m3,根据沉积速率及各自流域面积推算其沉积时间分别超过2,760和2,669年左右。(5)结合单体滑坡年龄与滑坡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文解译的密集历史滑坡主体由BC780岐山地震引起的可能性最大。基于此认为,BC780年岐山地震震级7.6级(Mw7.3),震中位于岐山县北西方向,凤翔附近,发震构造为陇县—岐山—马召断裂陇县—岐山段。“三川竭,岐山崩”可解释为:BC780岐山地震在岐山陇县一带黄土沟谷区触发大量滑坡,滑坡物质堵塞河谷,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导致泾河及渭河部分支流河谷在震后很长时间内遭受堵塞,导致泾河及渭河干流水量明显减少,而非岐山地震导致泾河、渭河及洛河三条河流的断流。

郑旭辉[3](2018)在《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 ——以宁夏西吉震湖斜坡为例》文中提出灾难性地震难以预料、波及面广,地震诱发的边坡失稳破坏危害严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能在地震发生之前,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边坡所在场地可能遭受的地震影响做出评价,同时对边坡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得出边坡地震动力失稳的方式及其可能性,这对边坡地震灾害减缓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现有的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或关注单体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定性评价,或关注区域尺度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尚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单体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定量分析方法。本文从“未来一定时期内,特定边坡发生一定方式地震失稳破坏的概率有多大”这一科学问题出发,以表征地震作用强度的场地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s和表征边坡抗震能力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ac为参数,以未来一定时期场地地震影响超越概率曲线为纽带,建立了一套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评价体系。应用这套方法对1920年海原地震导致的宁夏西吉震湖滑坡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主要成果如下:(1)进一步完善了考虑潜在震源方位影响的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三分量计算式,为不同方向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础。(2)形成了一种边坡地震响应分析中任一方向入射平面体波激振方法,对研究边坡在不同地震作用方式下的动力响应和揭示边坡地震破坏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构建了一套以地震作用参数为准则的边坡失稳概率分析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边坡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和失稳概率分析建立在潜在地震作用强度与边坡抗震能力的对比上,为强震区边坡的震前定量评价和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4)将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评价体系应用于西吉县震湖斜坡,分析了震湖斜坡在不同方位潜在震源影响下的失稳概率及其不确定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魏来[4](2019)在《宁南丘陵区非饱和黄土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中西部地表广泛覆盖着不同年代,不同厚度的黄土,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已成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已有震害调查显示,黄土地区各种高发的地震灾害与场地条件密切相关。本文借助动三轴试验来考虑表层土含水率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结合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地表水对地面运动强度的影响。并针对宁夏西吉地区地震灾害特点,以黄土丘陵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脉动测试及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丘陵区的强地面运动特征,揭示该区地震灾害与强地面运动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宁夏南部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表明,随着含水率升高,黄土的动剪切模量减小,阻尼比升高;当含水率达到塑限时,含水率变化对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明显减弱;相同含水率的黄土,埋藏深度越大,最大动剪切模量越大。(2)非饱和黄土场地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输入地震波强度增大和含水率升高,黄土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谱值基本呈现增大的趋势;但黄土含水率变化对不同计算剖面的地面运动强度和特征的影响差异很大。(3)现场踏勘和地脉动测试分析发现,研究区滑坡震害密集发育的丘陵斜坡坡度较缓,黄土覆盖厚度约为10-40m;地脉动测试场地滑坡发育一侧的土层较厚,其H/V谱比放大倍数高于未触发滑坡一侧。(4)地脉动测试场地的二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认为,丘陵山体两侧地形和覆盖层不同造成地震动放大效应不同,是导致研究区单侧滑坡连片发育的因素之一;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认为,起伏黄土丘陵地形的地震动放大效应可近似为地形、土层单独作用下地震动放大效应的乘积。

王璋[5](2018)在《海原县九彩乡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宁夏海原县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部,鄂尔多斯台地以西与祁连山褶皱带的交界处。该区属于黄土高原西部丘陵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复杂、地震多发,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于该区,产生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其中九彩乡黄土滑坡是典型的地震滑坡之一。本文以九彩乡黄土地震滑坡为分析对象,在现场勘察查明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资料整理和静力动力试验,运用FLAC3D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对滑坡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基于断层错动方式和地震波传播方向对滑坡进行了受力分析,揭示了滑坡的形成机理,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海原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海原活动断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左旋位移。海原地震的地震波沿着断层由北西向南东方向传播,并且地震烈度在南东方向衰减缓慢,在北西方向衰减快。2.该区黄土的静强度大于动强度,黄土的动应力—动应变关系近似为双曲线形式。原状黄土的动模量和动强度明显大于饱和黄土,但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原状黄土的强度衰减速度小于饱和黄土;动模量与动剪切模量与动应变表现出负相关关系,阻尼与动应变幅值呈正相关关系。3.九彩乡滑坡位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附近,受海原大地震影响产生滑动。1号和2号滑坡均为大型覆盖层黄土滑坡,坡形上陡下缓,平均坡度12°15°,滑面位于黄土—泥岩接触面。4.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九彩乡滑坡均表现为推动式滑坡,其破坏模式为后缘产生拉裂、斜坡整体沿土岩接触面剪切推移,滑坡体后缘位移明显大于中前部。1号滑坡阻滑段较长,滑体土在滑坡中部堆积;2号滑坡阻滑段较短,滑体土在滑坡前缘堆积。5.在考虑海原地震波和惯性力对滑坡作用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受力分析表明:1号滑坡在地震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会率先产生滑动,而2号滑坡主要是断层左旋错动结束后的瞬时惯性力引起的滑动。

史红珺[6](2017)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历史上是个震害多发国家,地震发生频繁波及范围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地震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大。因此在重大项目建设前期针对其场地的地震安全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以地震安全评价结果为依据,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本文通过对我国历史震害资料的归纳总结,得出重大工程中地震地质灾害评估的重要性。并以某大型化工企业设备装置扩容改造项目为背景,结合现有的地震安全评估理论对工程所在地的场地的区域地震活动、地震概率危险性、土层反应和地震动参数等进行评价研究。(1)通过对工程场地区域大量地震资料的归纳分析得出评估区100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在0.33-0.65之间,对工程场地有较大影响的是汾渭地震带中的渭河地震亚带。地震活动性研究表明,评估区近场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离散性较大。(2)通过对评估区域地质情况的勘察研究得出层土的剪切波速介于150-540m/s之间,各层土密度介于1.8-2.4kg/m3之间,评估场地工程地震条件较好,整体稳定性较好。(3)通过概率危险性分析得出工程场地50年不同超越概率情况下等效震源距和等效震级,其中最小的等效震源距为78.62km,最大等效震级为7.30。(4)通过对地震动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并对工程所在地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价。

刘甲美[7](2015)在《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是滑坡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研究表明,4.0级以上地震即可诱发滑坡,而中、强地震即可诱发大规模的滑坡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大型地震诱发滑坡导致的灾害程度甚至会强于地震造成的损失程度。我国地处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山区面积广大,具有极高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战略向西部山区的转移,进行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铁路、公路、水库大坝及重要建筑物选址等土地利用的同时,也将承受着更加严重的地震滑坡风险。亟需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及区划,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减轻规模大且分布范围广的地震滑坡灾害。未来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地震的强度、位置及地震频度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对研究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及区划,需要考虑所有潜在地震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以遭受给定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动作用下的滑坡危险性进行区划,忽视了部分潜在发生地震的影响,是一种条件概率下的危险性区划。本文在分析现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所有潜在发生地震影响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新方法。为此,论文首先对影响地震滑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建立了考虑潜在地震影响的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利用集集地震、汶川地震、东日本大地震及芦山地震中记录到的大量强震记录,系统分析了与地震滑坡密切相关的地震动参数—阿里亚斯烈度(Arias Intensity)的空间分布特征,考察了现有阿里亚斯烈度衰减关系的适用性;以天水强震区为例开展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的应用。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取得以下进展和成果:(1)初步建立了一种新的考虑潜在地震影响的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潜在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并可修正震源机制、场地类型及地形高度的影响,区别于以往使用给定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考虑了所有潜在地震对于诱发场点发生地震滑坡的贡献;(2)利用几次地震获取的大量强震数据,对现有阿里亚斯烈度衰减关系的适用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相关研究可为使用阿里亚斯烈度参数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以及今后建立我国的阿里亚斯烈度衰减关系提供参考;分析了阿里亚斯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断层走向对近断层地震动的影响、上盘效应、破裂传播方向性效应及地形效应等,对进一步认识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的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滑坡灾害的对策具有重要价值;(3)以天水强震区为例,基于我国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潜在震源区模型以及本文利用实测强震数据开展适用性对比分析所选出的阿里亚斯烈度衰减关系,结合根据研究区的地层岩性及高程等数据所获取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参数,采用本文建立的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未来50年内不同地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地震滑坡概率)。结果表明,地震滑坡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物质结构较为松散及垂直节理和裂隙发育的黄土丘陵和成岩性较差的泥岩出露且斜坡坡度较大(坡度大于300)的地区,其中又以渭河及其支流藉河、牛头河两岸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较高,对天水市区周边及陇海铁路构成极大的威胁,可为相关的土地规划利用及地震滑坡风险评估及管理提供参考。

郑星[8](2013)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原大地震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20年发生在宁夏海原的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由此而造成的破坏也是巨大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海原大地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但是在研究视野、资料挖掘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广大学者继续完善和扩展。

叶铃[9](2013)在《海原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运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处于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地震频发,由此造成大量的地质灾害。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于我国黄土地区,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为研究对象,对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特征、分布规律、运动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一)深入到西吉县、静宁县、会宁县、固原市、海原县滑坡重灾区对黄土滑坡进行现场调查,采集其平面形态及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类型、平面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二)对黄土地区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分布与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场地环境对地震动的响应以及地下水的作用。(三)根据现场采集的滑坡数据,对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等价摩擦系数进行统计,显示出这种滑坡具有较强的运动性。研究了滑坡体积、滑坡最大水平距离、最大高度、等价摩擦系数之间的分布关系。(四)建立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在采集的滑坡几何数据中筛选出与滑坡滑距相关性较大的因子,从而获得滑距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公式。

王运兴[10](2012)在《甘肃省5.12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文中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埋下极大隐患。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在震后一段时间内将存在一个活跃期,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是未来灾后重建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征、灾情、风险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可为减少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甘肃省武都区、文县和康县作为研究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及震后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研究区实际情况,运用GIS技术分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根据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和规模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灾情和风险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人员受伤、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威胁人口;结合震前近几年地质灾害、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历史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分析研究,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崩塌、滑坡和地裂缝为主,主要分布在道路、河流及乡镇附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灾害规模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逐渐变小;从影响因素看,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在地层软弱、岩体破碎、沟谷发育、坡度较大、强降雨多且集中、并受山区小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区域易于发生;从灾情风险看,大灾情和高风险区主要在武都和文县,规模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且灾情和风险主要集中在乡镇1km和2km范围内;地震影响范围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次生地质灾害将会持续发生,并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降水有直接的关系。

二、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原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征
    (1) 区域集中、扎堆群发。
    (2) 缓坡发育、土质疏松。
    (3) 规模巨大、成因多样。
2 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场地条件
3 典型滑坡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
    3.2 地震动选取
    3.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2)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对BC780年岐山地震震源参数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构造条件及地震活动特征
    2.1 区域构造条件
        2.1.1 六盘山东麓断裂
        2.1.2 陇县—宝鸡断裂带
        2.1.3 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带
    2.2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2.2.1 地震活动性
        2.2.2 研究区历史地震
第三章 “将今论古”之“今”—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滑坡
    3.1 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滑坡
    3.2 滑坡发育特征、分布规律
    3.3 对历史地震滑坡研究的参照意义
        3.3.1 强震触发滑坡分布特征
        3.3.2 强震触发滑坡面积/体积与频数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解译及其特征
    4.1 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解译方法
    4.2 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分布特征
    4.3 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数据库
        4.3.1 滑坡面积统计
        4.3.2 滑坡长、宽、高及长宽比统计
        4.3.3 滑坡高程统计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典型单体历史滑坡及堰塞湖研究
    5.1 湫子沟滑坡及堰塞湖介绍
    5.2 影像与钻孔数据
        5.2.1 影像数据
        5.2.2 堰塞湖沉积体钻探
    5.3 滑坡体体积计算
    5.4 堰塞体体积计算
        5.4.1 湫子沟堰塞体体积计算
        5.4.2 其他堰塞体体积计算
    5.5 研究区其他滑坡堰塞湖介绍
    5.6 小结
第六章 BC780年岐山地震相关问题讨论
    6.1 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数据库的“不完整性”
    6.2 密集区历史滑坡与BC780岐山地震关系讨论
    6.3 BC780岐山地震强度讨论
        6.3.1 史料记载的震害对比
        6.3.2 研究区滑坡密集区对BC780地震震源参数的指示意义
    6.4 “三川竭,岐山崩”解释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滑坡数据库样例

(3)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 ——以宁夏西吉震湖斜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
        1.3.1 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西吉县概况
    2.2 西吉县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2.3.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3.2 区域地球物理场
        2.3.3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
        2.3.4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2.4 近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
        2.4.1 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
        2.4.2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
    2.5 小结
3 考虑潜源方位的西吉县地震危险性分析
    3.1 考虑潜源方位的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3.2 区域潜在震源区划分
        3.2.1 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3.2.2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3.2.3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3.3 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3.3.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3.3.2 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系数
    3.4 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及结果
        3.4.1 潜源方位划分及场地地震影响分区
        3.4.2 考虑潜源方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3.5 小结
4 震湖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4.1 任意方向入射的平面地震体波激振方法
        4.1.1 地震体波射线的空间表达
        4.1.2 边坡激振边界节点启振时序
        4.1.3 体波震相的波动应力时程
        4.1.4 不同体波震相波动应力分量的叠加时程
    4.2 震湖斜坡三维地质建模
        4.2.1 震湖滑坡概述
        4.2.2 滑坡震前三维形态恢复及建模
    4.3 震湖斜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
        4.3.1 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及其意义
        4.3.2 地震动力作用方式选取
        4.3.3 震湖斜坡的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
    4.4 小结
5 考虑潜在震源的震湖斜坡失稳概率分析
    5.1 震湖斜坡临界地震峰值加速度不确定性分析
        5.1.1 潜在震源的不确定性
        5.1.2 边坡自身条件的不确定性
        5.1.3 潜在震源不确定性及边坡自身条件不确定性影响的叠加
    5.2 震湖斜坡地震动力稳定性初判
    5.3 考虑潜在震源的边坡失稳概率分析模型
        5.3.1 边坡地震失稳概率分析
        5.3.2 边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分析
    5.4 震湖斜坡地震稳定性状态及其失稳概率
    5.5 结果评述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宁南丘陵区非饱和黄土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宁南地区非饱和黄土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试验研究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仪器
    2.3 试样特性及制备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非饱和黄土动力特性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3.1 输入地震动选取
    3.2 分析模型建立
    3.3 计算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地脉动记录研究宁南丘陵区典型震害场地的地震动特征
    4.1 地脉动法原理与应用
    4.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4.3 地脉动测试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分析
第五章 宁南典型震害场地的地震响应分析
    5.1 数值分析的关键问题处理
    5.2 地脉动测试场地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
    5.3 典型震害场地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海原县九彩乡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原地震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
    2.2 断裂与褶皱
        2.2.1 断裂
        2.2.2 褶皱
        2.2.3 裂隙
    2.3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2.3.1 南、西华山隆起带的间歇性升降运动
        2.3.2 活动盆地
        2.3.3 海原活动断裂带及深大断裂
        2.3.4 地震
    2.4 海原地震
        2.4.1 发震断层概述
        2.4.2 发震断层位移
        2.4.3 地震烈度分布
        2.4.4 地震波传播方向
        2.4.5 海原地震应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黄土基本性质
    3.2 黄土静力学试验研究(直接剪切试验)
        3.2.1 土样选取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验结果
    3.3 黄土动力学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动模量及阻尼比试验
        3.3.3 动强度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4.1 滑坡形态特征
        4.1.1 1号滑坡
        4.1.2 2号滑坡
    4.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4.3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4.4 计算参数选取
        4.4.1 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4.4.2 地震波选取
    4.5 斜坡地震动力模拟
        4.5.1 地质模型概化
        4.5.2 模型的边界条件
        4.5.3 模型准则
        4.5.4 模型的建立以及离散化
        4.5.5 静力分析结果
        4.5.6 监测点的布置
        4.5.7 动力结果分析
        4.5.8 监测点位移分析
    4.6 滑坡形成过程分析
    4.7 地震作用下滑坡的力学机制
    4.8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研究内容
    1.3 地震安全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国内历史震灾害研究
    2.1 震害简介
    2.2 我国地震带分布情况
    2.3 中国历史地震灾害损失情况
        2.3.1 古代地震灾害情况
        2.3.2 近代地震灾害
    2.4 我国地震分布主要特点及成因
        2.4.1 地震分布主要特点
        2.4.2 地震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
    2.5 本章小结
3 工程场地地震活动性评价
    3.1 区域范围及地震活动
        3.1.1 区域范围
        3.1.2 地震活动
    3.2 评估区地震带划分
    3.3 评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3.3.1 地震带活动历史
        3.3.2 地震震级概率预测
    3.4 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近场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4.1 地震构造特征
    4.2 断裂构造评价
    4.3 场地勘察
        4.3.1 场地岩土性特点
        4.3.2 场地土的Vs波速测定
        4.3.3 剪切波速计算方法
        4.3.4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5.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5.2 地震区、地震带划分及震源确定
        5.2.1 地震区、地震带的划分原则及依据
        5.2.2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
        5.2.3 潜在震源区划分
    5.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5.3.1 震级上限M_(uz)和起算震级M_0
        5.3.2 b值和地震年平均发生率ν_4
        5.3.3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5.4 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5.5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
        5.5.1 场地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危险谱
        5.5.2 场地基岩地震相关反应谱
    5.6 本章小结
6 场地土地震反应分析和地质灾害评价
    6.1 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
    6.2 确定输入地震动参数
    6.3 设计地震动参数
    6.4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及方法
        1.2.2 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工作安排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震滑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1 地震滑坡定义及分类
    2.2 地震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地震动
        2.2.2 岩性与岩层结构
        2.2.3 地形地貌
        2.2.4 水文条件
    2.3 小结
第三章 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
    3.1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3.2 我国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3.2.1 我国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3.2.2 我国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潜在震源区模型
    3.3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3.3.1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的基本原理
        3.3.2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在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的应用
        3.3.3 滑坡概率与Newmark累积位移
    3.4 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阿里亚斯烈度
    4.1 阿里亚斯烈度定义
    4.2 阿里亚斯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4.2.1 集集地震阿里亚斯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4.2.2 汶川地震阿里亚斯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4.2.3 东日本大地震阿里亚斯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4.2.4 芦山地震阿里亚斯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4.2.5 地形效应
    4.3 小结
第五章 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在天水地区的应用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区域构造与地震背景
        5.1.2 地层岩性
        5.1.3 地形地貌
    5.2 斜坡临界加速度
    5.3 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讨论
        6.2.1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获取及其不确定性
        6.2.2 阿里亚斯烈度相关研究
        6.2.3 Newmark累积位移与斜坡失稳
        6.2.4 深层大型滑坡的识别与评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表1 集集地震各台站阿里亚斯烈度值
    表2 汶川地震各台站阿里亚斯烈度值
    表3 东日本大地震K-net台站阿里亚斯烈度值
    表4 东日本大地震KIK-net台站阿里亚斯烈度值
    表5 芦山地震各台站阿里亚斯烈度值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原大地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着作
    1.1 研究资料
    1.2 学术着作
2. 学术论文
    2.1 自然科学角度的研究
        2.1.1 以海原大地震为主的研究
        2.1.2 与海原大地震相关问题的研究
    2.2 社会科学角度的研究
        2.2.1 震后社会救助研究
        2.2.2 其他

(9)海原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运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滑坡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2 地震滑坡滑距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构造
    2.5 地层岩性
    2.6 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 海原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滑坡特征与分布规律
    3.1 海原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3.2 海原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概况
    3.3 海原地震滑坡数据来源
    3.4 滑坡类型
        3.4.1 按物质组成分类
        3.4.2 按形成机制分类
        3.4.3 按规模分类
    3.5 滑坡特征
        3.5.1 滑向特征
        3.5.2 长度、宽度特征
        3.5.3 滑坡形态、组合形式多样
    3.6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
        3.6.1 滑坡发育集中
        3.6.2 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3.6.3 滑坡方向效应
        3.6.4 受黄土厚度控制明显
第4章 影响黄土地震滑坡分布的因素
    4.1 地形地貌
    4.2 地层岩性
    4.3 场区环境对地震动的响应
    4.4 地下水
    4.5 其他因素
        4.5.1 应力场
        4.5.2 历史地震
        4.5.3 断层及褶皱
        4.5.4 斜坡特征
    4.6 小结
第5章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运动特征研究
    5.1 海原地震诱发滑坡运动特征
        5.1.1 数据获得
        5.1.2 海原地震滑坡的运动特征
    5.2 滑坡危害距离研究
        5.2.1 滑距预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5.2.2 影响滑坡滑距的因素
        5.2.3 多元回归法计算公式的提出
        5.2.4 实例验证
        5.2.5 公式适用范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甘肃省5.12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1.2.2 地质灾害灾情和风险
        1.2.3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地质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社会环境
        2.3.1 社会经济
        2.3.2 人口
        2.3.3 人类活动
第三章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3.1 次生地质灾害类型
    3.2 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3.2.1 次生地质灾害的规模
        3.2.2 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
    3.3 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3.3.1 坡度
        3.3.2 坡向
        3.3.3 地层岩性
        3.3.4 河流
        3.3.5 土地利用
        3.3.6 道路
    3.4 小结
第四章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灾情与风险
    4.1 次生地质灾害灾情与风险统计
        4.1.1 次生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4.1.2 次生地质灾害风险统计
    4.2 次生地质灾害灾情与风险分布
        4.2.1 次生地质灾害灾情分布
        4.2.2 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5.1 震前地质灾害
    5.2 震后次生地质灾害
    5.3 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致谢

四、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1920年海原地震滑坡密集区的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J]. 卢育霞,魏来,刘琨,李桐林,郑海忠,王常亚,杨博.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5)
  • [2]岐山陇县一带历史滑坡对BC780年岐山地震震源参数的指示意义[D]. 杜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20
  • [3]边坡地震动力失稳概率分析方法研究 ——以宁夏西吉震湖斜坡为例[D]. 郑旭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7)
  • [4]宁南丘陵区非饱和黄土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D]. 魏来.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19(07)
  • [5]海原县九彩乡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形成机理分析[D]. 王璋. 长安大学, 2018(01)
  • [6]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D]. 史红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概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及应用[D]. 刘甲美.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5(11)
  • [8]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原大地震研究综述[J]. 郑星. 今日中国论坛, 2013(09)
  • [9]海原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及运动特征研究[D]. 叶铃.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10]甘肃省5.12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D]. 王运兴. 兰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海原地震大地震区强度衰减异常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