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翻译浅论(英文)

成语翻译浅论(英文)

一、谈惯用语的翻译(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泺[1](2021)在《对外汉语动宾式惯用语偏误研究 ——以《等级划分》为例》文中认为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郑燕凤[3](2019)在《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并广泛应用于日常交际的一种固定短语,具有意义整体性、语义双层性和情感色彩鲜明等特点。由于中和印尼在社会习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惯用语本身具有特殊性,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就目前来看,有关汉印尼惯用语的对比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出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两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两人民的友好往来。本文以汉印尼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其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归纳出两者的共性与差异。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汉印尼惯用语做出明确的界定,为下文惯用语语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其次,对汉印尼惯用语的来源、结构特征、语义特点和句法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根据喻体和喻义的关系将汉印尼惯用语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即基本相同、不完全相同和完全不相同,基本相同即喻体和喻义大致都相同;不完全相同主要分为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和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两种情况;完全不相同可分为汉语里特有的和印尼语里特有的两种情况。再者,对汉印尼语中与动物形象、人体器官有关的惯用语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探究其产生异同的缘由。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为汉语惯用语教学服务。

胡雪婵[4](2018)在《汉语成语语义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成语理论研究发展回顾和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概念溯源展开,基于单语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通篇选取书面语语料,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本体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展开探索。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对成语和语义韵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一方面梳理成语的内涵与归属、特点、来源和发展途径、结构与意义、认知研究概况;另一方面追溯语义韵的概念源头、整合语义韵的界定、特征、分类、生成机制和语用功能、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评判标准、提取方法和计算方法等问题。第二章,界定汉语成语语义韵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首先在对置于EUM核心地位的汉语成语及其语义韵进行界定并解析的基础上,区分与汉语成语语义韵相关的几个概念。其次对汉语成语语义韵进行分类和举例,分为消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和积极语义韵。第三章,通过例证,总结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特征包括:稳定性、可开发性、隐秘性、评价性、连续性和可传递性;功能体现为对汉语成语形式、意义和功能界面的整合。第四章,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历时发展进行描述并阐释原因。汉语成语语义韵演变的特点是:语义倾向的稳定性、语义韵强度的连续性、演变的不平衡性。推动汉语成语语义韵演变的因素有二:(1)保持汉语成语语义韵稳定发展的因素,包括成语来源的沿袭性、成语意义的稳定性、成语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及其句法位置的固定性;(2)造成汉语成语语义韵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包括搭配项和句法位置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压制、隐喻认知模式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修整、言后行为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约束、从俗从简心理对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影响。第五章,首先对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进行分类,包括节点词换字、搭配项异质、类联接和替换成分的异质、语义韵异质及强度不和谐引起的冲突;其次讨论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的意义,即促使汉语成语产生新的义位、实现特殊交际效果;最后讨论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消解的几个阶段,包括语义韵的稳定阶段、语法位置发生变化、搭配项义范围扩大、局部语义韵使用数量增多和新语义韵常模固化。第六章,探讨汉语成语英译问题。首先,梳理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论基础;其次阐释确立跨语言对应单位的过程;最后通过例证,探讨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语义与语义韵的接口,包括静态与动态的接口,形式与意义的接口。第七章,探讨语义韵理论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首先,以“五花八门”和“形形色色”为类例,探讨同义成语辨析的新途径,并对对外汉语同义成语辨析提出针对性建议;其次,从语义韵角度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作文语料偏误,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提出建议;最后,梳理和评价现有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尤其是成语部分)的编纂问题,强调语义韵提示是现阶段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应该重视并解决的突出问题。本论文关于语义韵理论进行的新视角的梳理和探索、关于将语义韵理论运用于汉语成语研究的初步尝试,对汉语成语理论、汉语成语英译、成语词典编纂、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米原千秋(Yonehara Chiaki)[5](2017)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正在努力提高中国声音对外传播的质量,提升传播效果,建立有效的传播途径。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不同语言的语言与文化障碍,强化对外翻译。翻译行为,并非原文同译文之间机械的转换,而是译者努力将原文的信息传递到受众,以达成一种新的跨文化交流的行为。受众能否准确地接受原文信息,是判断交流目的是否达到的关键所在。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发,立足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这一基本视点,对《毛泽东选集》中译日两个不同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今后政治文献中译日应注意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在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大量的例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两个文本译文间的差异及各自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日本受众对两个译本的接受效果。本论文以《毛泽东选集》中文原文和中国、日本出版的两个版本的日译文本为分析对象,从词汇、熟语、注释、语法、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毛泽东选集》本身是一部高质量、广范围、多内涵的鸿篇巨着,内容涵盖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军事思想等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本具有同一语种、多种译本的重要文献。本文分析的两个日译文本分别是中国外文书店版的『毛沢东选集』(第一巻)和日本三一书房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巻、第二巻)。通过对两个译本译文的对比分析,探明了两种译文各自的特点,并对两者翻译策略进行了考察。从结果来看,两个文本的译文均从其翻译目的出发,为符合其翻译目的而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进行了多角度的考证,整体把握了日本受众对不同译本的接受程度与效果,调查了日本受众对《毛泽东选集》一书持有的印象。通过调查,明确了哪些要素对日本受众形成了重要影响,了解到中译日时,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另外,通过进行访谈,对日本受众如何看待《毛泽东选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将来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会起到一定启发性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及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两种译本的译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归纳出译者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分别采取了怎样的翻译策略。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译本进行对比,发现了很多原文对应单一译文分析时所察觉不到的新问题。基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视点,本文从两种译文各自的翻译目的出发,分析了其翻译中的独到之处,验证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译本分析的有效性。本论文是首次以《毛泽东选集》不同日译本为对象而进行的系统研究,也是首次以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和访谈探讨《毛泽东选集》中译日的论文,对今后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阮玉香[6](2017)在《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偏误研究 ——以岘港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中高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惯用语作为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并列的熟语。长期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惯用语的界定、性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仅就某一结构类型的惯用语的研究还不多见,尤其是对使用较多的动宾式惯用语的研究就更少。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越南岘港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中高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的各种作业、试卷,了解与分析了惯用语的习得现状,对对越汉语惯用语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以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主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从前人的研究,概括了关于惯用语的观念,概括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二章主要是从惯用语本身和教学两个角度指出研究的意义,并从惯用语的界定、分类、理解进行概括惯用语的性质。从此,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找出学习者习得惯用语时经常犯到的偏误。第三章,在分析学生习得惯用语常犯到的偏误基础下,进行归纳从此找出原因。第四章,论文对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编写的建议。最后是结论总结的部分。

冯悦[7](2014)在《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的教学与习得》文中研究说明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熟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本应在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惯用语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惯用语既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本文在对惯用语本体知识梳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对外汉语大纲和中高级留学生教材中的惯用语进行统计及评析,对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习得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将两项调查结合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概述了前人研究成果,继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惯用语的再认识。本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对惯用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确立了本文惯用语的选择标准。从语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第三章是考察对外汉语大纲和中高级教材中收录的惯用语。笔者对两本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两本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包含的惯用语进行了统计,共57个,并对这四本大纲的各自的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还对32本中高级留学生教材中的惯用语进行筛选,共筛选出299个惯用语,对这些惯用语的情况从与大纲的契合度、课型的分布、编排特点以及所选惯用语的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析。通过对四本大纲的考察本文发现无论在数量还是内容上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联系都不够紧密,中级与高级阶段惯用语的要求差距不明显,且大纲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32本中高级教材考察发现教材与大纲要求的惯用语契合度低、惯用语编排随机性大,中高级教材中惯用语的差异不明显。第四章是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与测试。调查对象为68名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通过对他们关于所测惯用语广度和深度的主观评判的调查和惯用语习得情况的客观测试,来分析留学生习得惯用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测试的惯用语是按照实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总体68名被试分为汉字文化圈组、非汉字文化圈组和华裔组进行对比分析,来研究组群间存在的差异。在问卷的调查与测试中,本文发现在总体被试对惯用语熟悉度不高的情况下,华裔组、汉字文化圈组被试的调查与测试结果好于非汉字文化圈组的调查与测试结果。从这一结果来看华裔组和汉字文化圈组的被试表现出了文化近源的优势。通过习得调查,有利于发现当前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现有教学方法,提高惯用语教学效果。第五章,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本文通过对32本中高级教材和68名留学生惯用语习得情况的考察,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对中高级阶段现有教材的编写和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刘晓琳[8](2013)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惯用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惯用语因其短小精悍意义丰富,在现代汉语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交际功能。留学生学习汉语以实际交际为主要目的,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汉语水平考试中,惯用语都不可回避。也正因为惯用语意义灵活内涵丰富,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使用时也是漏洞百出。而教材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依据,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的编排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留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因此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应更加关注惯用语编排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将惯用语作为一大语言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多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惯用语做一全面考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完善教材中惯用语方面的编写提供借鉴,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通过分析和统计出陕西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几部教材中出现的惯用语,探究教材中惯用语的编排情况,发现了惯用语在选取、导入、练习、复现、注释等方面的若干问题。其次,统计留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出现的偏误,分析偏误原因,指出教材在惯用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立足实际充分了解留学生学习惯用语的实际困难,针对教材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提出解决建议,探索惯用语教学策略。

李亚楼[9](2013)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惯用语形式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是一种特殊的熟语。大多数惯用语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从而使其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大不相同,导致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的时常常遇到困难。本文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惯用语,对30个惯用语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在绪论部分中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其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惯用语与成语和谚语进行的区分,并对惯用语在语义上、语用上、语音上和结构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再次,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和转喻等认知理论为基础对30个惯用语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在惯用语语义扩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方面,本文对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惯用语进行了分级,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巩欣杰[10](2013)在《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固定词组,惯用语具有精确洗练、平易通俗的特点。它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使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惯用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应用语言学家的关注与研究,它被认为是语言能力中主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惯用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熟练掌握惯用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提高交际能力。近年来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但基于实证研究的论文还略显不足。本文将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意义,综述了汉语本体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惯用语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惯用语在汉语中使用广泛,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中不够重视,使用惯用语存在各类偏误等。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考察被试对惯用语语义的理解、各类偏误的识别及对惯用语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此提出今后惯用语教学的建议。第二章对惯用语的界定、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与成语、歇后语的比较,对惯用语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总结惯用语的特点,包括语义的变异性和双层性,语法结构的定型性和灵活性,语用方面鲜明的口语色彩、丰富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感情色彩和突出的时代特色。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在于扩大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第三章统计了调查问卷各部分的结果并分析了原因。得出的结论包括(1)语境对理解惯用语的含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惯用语的教学应注重语境教学;(2)大部分被试认为学习惯用语很有必要,而且是出于交流实用的目的,因而惯用语教学应注重实用性教学;(3)通过对留学生与社会人士的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社会人士的习得情况优于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而且测试结果最好的被试多数对惯用语“很感兴趣”,认为能够牢记惯用语的方法是“通过故事”,所以今后惯用语教学可以适当采取讲故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惯用语的兴趣,提高学生惯用语学习的动力。第四章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使用惯用语的偏误进行了归类,并从惯用语本身特点、个人因素、教材处理程度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惯用语语义偏误主要表现为混淆惯用语的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语法偏误有动宾结构使用偏误,语用偏误主要有感情色彩混淆,语体色彩不明,适用范围不清。分析偏误原因,惯用语自身如语义特点、语法特点、语用特点造成偏误,个人因素如回避策略、过度泛化和简化造成偏误,教材处理方面表现为教材收录惯用语条目数量有限、重视程度不够、练习部分不足等。第五章是对今后惯用语教学的建议及结论。本章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前人研究基础,从教学方法、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今后惯用语教学的建议,并选取现行教材中出现的部分惯用语,对所提建议进行了举例说明。归纳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了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二、谈惯用语的翻译(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惯用语的翻译(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界定和来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界定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来源
第二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第三节 汉印尼惯用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章 汉印尼惯用语的对应关系分析
    第一节 汉印尼惯用语基本相同的情况
    第二节 汉印尼惯用语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第三节 汉印尼惯用语完全不相同的情况
第四章 汉语印尼语与动物形象、人体器官相关的惯用语考察对比
    第一节 动物形象在汉印尼惯用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第二节 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惯用语在汉印尼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第五章 汉印尼惯用语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材方面
    第二节 教学建议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汉语成语语义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内容
    0.3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3.1 理论价值
        0.3.2 现实意义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说明
§1 汉语成语和语义韵理论研究综述
    1.1 汉语成语理论研究
        1.1.1 成语的内涵与归属问题
        1.1.2 成语的特点
        1.1.3 成语的来源与发展途径
        1.1.4 成语的结构与意义
        1.1.5 成语的认知研究
    1.2 语义韵研究综述
        1.2.1 语义韵概念溯源
        1.2.2 语义韵的界定
        1.2.3 语义韵研究的五要素
        1.2.4 语义韵的特征
        1.2.5 语义韵的分类
        1.2.6 语义韵的生成机制和功能
        1.2.7 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实证研究
        1.2.8 语义韵的提取方法和计算方法
        1.2.9 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方向及其发展趋势
§2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1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基本概念
        2.1.1 置于EUM核心地位的汉语成语及其语义韵
        2.1.2 与汉语成语语义韵相关的几个概念区分
    2.2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分类
        2.2.1 消极语义韵
        2.2.2 中性语义韵
        2.2.3 积极语义韵
    2.3 小结
§3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特征与功能
    3.1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特征
        3.1.1 相对稳定性
        3.1.2 可开发性
        3.1.3 隐秘性
        3.1.4 评价性
        3.1.5 连续性和可传递性
    3.2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功能
        3.2.1 形式与功能的界面:汉语成语搭配项和语用目的的共选
        3.2.2 意义与功能的界面:汉语成语语义趋向和语用目的的共选
        3.2.3 形式与意义的界面:汉语成语类联接和语义趋向的共选
    3.3 小结
§4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历时发展及其阐释
    4.1 汉语成语语义韵演变的特点
        4.1.1 汉语成语语义趋向的稳定性和语义韵强度的连续性
        4.1.2 汉语成语语义韵演变的不平衡性
    4.2 推动汉语成语语义韵演变的因素分析
        4.2.1 保持汉语成语语义韵稳定发展的因素
        4.2.2 造成汉语成语语义韵不平衡演变的原因
    4.3 小结
§5 汉语成语语义韵的冲突及其消解
    5.1 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的分类
        5.1.1 节点词换字引起的语义韵冲突
        5.1.2 搭配项异质引起的语义韵冲突
        5.1.3 类联接与替换成分的异质引起的语义韵冲突
        5.1.4 语义韵异质及强度不和谐引起的冲突
    5.2 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的意义
        5.2.1 促使汉语成语产生新的义位
        5.2.2 实现特殊交际效果
    5.3 汉语成语语义韵冲突的消解
        5.3.1 语义韵的稳定阶段—语义韵冲突消解的起点
        5.3.2 语法位置发生变化—语义韵冲突消解的句法基础
        5.3.3 搭配项义范围扩大—冲突变为局部特征的的语义基础
        5.3.4 局部语义韵使用数量增多—新语义韵特征固化的基础
        5.3.5 新语义韵常模固化—语义韵冲突消解的完成
    5.4 小结
§6 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语义与语义韵的接口
    6.1 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论基础
    6.2 汉语成语英译研究的工作定义及方法
    6.3 汉语成语英译的桥梁—跨语言对应单位的确立
        6.3.1 研究设计
        6.3.2 结果与讨论
        6.3.3 启示
    6.4 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翻译对等的情感意义与语义韵极性的关系分类研究
        6.4.1 EUM五要素与利奇的七种意义类型
        6.4.2 研究设计
        6.4.3 结果与讨论
    6.5 EUM模型研究与现代语义研究的接口
        6.5.1 静态与动态的接口
        6.5.2 形式与意义的接口
    6.6 小结
§7 汉语成语语义韵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的应用
    7.1 基于语义韵的汉语同义成语类例辨析
        7.1.1 基于本族语语料库的“五花八门”和“形形色色”语义韵分析
        7.1.2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五花八门”和“形形色色”的考察
        7.1.3 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汉语同义成语辨析的建议
    7.2 基于语义韵的HSK作文偏误分析
        7.2.1 基于语义韵的HSK作文偏误分析及原因简释
        7.2.2 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建议
    7.3 基于语义韵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考察
        7.3.1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撰及其研究的成果
        7.3.2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撰及其研究的现存问题
        7.3.3 对编纂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建议
    7.4 小结
§8 结语
    8.1 本文的论述过程和结论
        8.1.1 汉语成语语义韵本体理论探索
        8.1.2 汉语成语语义韵实际应用问题研究
    8.2 本文的创新点及价值
        8.2.1 研究内容的创新
        8.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8.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央文献中译外研究
    2.2 《毛泽东选集》中译外研究
    2.3 多译本对比研究
第三章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3.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3.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3.2.1 文本类型与翻译批评模式
        3.2.2 目的(skopos)理论
        3.2.3 文本分析模式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3.3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3.3.1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3.3.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概述
    4.1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出版状况
        4.1.1 中国外文出版社
        4.1.2 日本三一书房
        4.1.3 日本共産党中央委员会出版部/新日本出版社
    4.2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参与主体
        4.2.1 发起人和原文作者
        4.2.2 译者要素
        4.2.3 受众
        4.2.4 文本类型
        4.2.5 翻译目的
第五章 词义对比研究
    5.1 词汇
        5.1.1 同形词
        5.1.2 专有名词
        5.1.3 小结
    5.2 熟语
        5.2.1 熟语的界定、分类
        5.2.2 熟语的翻译手段
        5.2.3 熟语译文的对比
        5.2.4 小结
    5.3 注释
        5.3.1 纠正语言、文化的不一致
        5.3.2 历史、文化背景的补充说明
        5.3.3 小结
第六章 语法与篇章对比研究
    6.1 语法
        6.1.1 句子结构
        6.1.2 语态
        6.1.3 助词
        6.1.4 小结
    6.2 篇章对比
        6.2.1 加译及省略
        6.2.2 直接引用
        6.2.3 并列结构
        6.2.4 句子
        6.2.5 段落
        6.2.6 小结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日译本受众调查
    7.1 受众问卷调查
        7.1.1 问卷调查概要
        7.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7.2 受众访谈调查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总结
    8.2 局限与不足
    8.3 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附录Ⅰ关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翻译的报道
附录Ⅱ日译对照表
附录Ⅲ问卷调查表
附录Ⅳ采访材料

(6)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偏误研究 ——以岘港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中高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中国研究现状
        二 越南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越南学生学习惯用语情况调查
    第一节惯用语概述
        一 定义
        二 感情色彩
        三 结构、分类
        四 语法功能
    第二节 问卷设计
        一 语料来源
        二 问卷设计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整理与分析
        一 学生准确地运用惯用语的情况
        二 学生误用惯用语的情况
第三章 越南学生习得惯用语偏误原因分析
    第一节 语义偏误原因分析
        一 误解字面意义
        二 母语负迁移
        三 汉语惯用语本质复杂
    第二节 语法偏误原因分析
        一 语法结构的定型性和灵活性
        二 教材编写不清楚
    第三节 语用偏误原因分析
        一 教师讲解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
        二 语言环境
        三 惯用语变动毫无规律的本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对对越汉语惯用语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对教师
        一 精讲多练
        二 字面解释,引讲故事
        三 与母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四 设定语境进行模拟训练
    第二节 对学生
    第三节 对教材编写
        一 对中级教材
        二 对高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惯用语手册
致谢

(7)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的教学与习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惯用语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惯用语的认识
    2.1 惯用语的界定
    2.2 惯用语的基本特征
        2.2.1 惯用语的语法特征
        2.2.2 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2.2.3 惯用语的语用特征
        2.2.4 惯用语的文化特征
    2.3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的区别
第三章 对外汉语大纲和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惯用语考察
    3.1 对外汉语大纲中惯用语分布情况的统计
    3.2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惯用语分布情况的统计
    3.3 对教材中惯用语情况的评析
        3.3.1 与大纲的契合度
        3.3.2 惯用语的课型分布情况
        3.3.3 惯用语的编排特点
        3.3.4 所选惯用语的特点
    3.4 小结
第四章 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习得情况的问卷调查与测试
    4.1 问卷调查及概述
        4.1.1 调查对象
        4.1.2 问卷设计
    4.2 第一部分调查的结果分析
        4.2.1 总体被试的调查结果
        4.2.2 非汉字文化圈组被试的调查结果
        4.2.3 汉字文化圈组被试的调查结果
        4.2.4 分组比对结果
    4.3 第二部分测试的结果分析
        4.3.1 第一大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3.2 第二大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3.3 第三大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3.4 第四大题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华裔学生的调查与测试结果分析
        4.4.1 华裔组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4.4.2 华裔组第二部分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4.5.1 总体特点
        4.5.2 非汉字文化圈组、汉字文化圈组和华裔组的异同
        4.5.3 调查与测试结果的启示
第五章 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5.1 对外汉语大纲和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
        5.1.1 对外汉语大纲的编写建议
        5.1.2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建议
    5.2 课堂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32本中高级留学生教材中整理的299个惯用语
附录B: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习得情况的问卷
致谢

(8)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惯用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1.2.1 研究范围
        1.2.2 惯用语界定
第二章 教材中的惯用语问题
    2.1 选取方面
        2.1.1 惯用语数量少
        2.1.2 分布不合理,随机性强
        2.1.3 引入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2.1.4 惯用语的选择与大纲不符
    2.2 练习方面
        2.2.1 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针对性差
        2.2.2 形式单一死板实践性差
    2.3 复现方面
        2.3.1 复现度低,有语境复现更少
        2.3.2 复现分布不合理
    2.4 注释方面:释义不完整,例句少
第三章 教材编写建议和教学方法讨论
    3.1 合理选择编入教材的惯用语
    3.2 导入方式多样化
    3.3 建立惯用语体系
    3.4 合理安排练习
        3.4.1 科学安排练习的数量和分布,均匀覆盖有所侧重
        3.4.2 有针对的设计练习题型,提高练习实用性
    3.5 提高复现频率
        3.5.1 科学复现,合理分布
        3.5.2 重视语境效应
    3.6 提高注释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6.1 注释全面,重视例句
        3.6.2 形式多样化
        3.6.3 关注文化对比
    3.7 惯用语与文化教学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现状
        0.3.1 本体研究
        0.3.2 文化研究
        0.3.3 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0.3.4 惯用语的翻译
    0.4 本文的语料说明
    0.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1章 惯用语的界定
    1.1 惯用语的概念
    1.2 惯用语的特点
        1.2.1 语音上
        1.2.2 语义上
        1.2.3 语用上
        1.2.4 结构上
    1.3 惯用语与成语和谚语的区别
        1.3.1 惯用语和成语有明显的区别
        1.3.2 惯用语和谚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内容上
    1.4 小结
第2章 惯用语的认知模式
    2.1 惯用语与隐喻
        2.1.1 隐喻的认知基础
        2.1.2 惯用语的隐喻类型
    2.2 惯用语和转喻
        2.2.1 转喻及其认知基础
        2.2.2 惯用语的转喻类型
    2.3 与规约常识结合
    2.4 隐喻和转喻在熟语语义扩展中的关系
    2.5 小结
第3章 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
    3.1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3.1.1 惯用语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3.1.2 惯用语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
        3.1.3 惯用语教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3.1.4 惯用语教学是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
    3.2 认知视野下的汉语惯用语分类
        3.2.1 惯用语分级类的必要性
        3.2.2 惯用语的分类标准
    3.3 认知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
        3.3.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的教学原则
        3.3.2 教学策略
    3.4 课堂实践与讨论
    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惯用语的汉语本体研究综述
        1.2.2 惯用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汉语惯用语的阐释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2.1 惯用语的界定
        2.1.1 惯用语与成语
        2.1.2 惯用语与歇后语
    2.2 惯用语的特点
        2.2.1 语义特征
        2.2.2 语法结构特征
        2.2.3 语用特征
    2.3 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2.3.1 扩大词汇量,提高表达能力
        2.3.2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第三章 惯用语习得情况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3.2 第二部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3.3 第三部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3.4 第四部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3.5 留学生与社会人士问卷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惯用语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4.1 惯用语偏误类型
        4.1.1 语义偏误
        4.1.2 语法偏误
        4.1.3 语用偏误
    4.2 偏误原因分析
        4.2.1 惯用语本身特点
        4.2.2 个人因素
        4.2.3 教材处理程度
第五章 对留学生惯用语教学的建议及结论
    5.1 对留学生惯用语教学的建议
        5.1.1 对教学方法的建议
        5.1.2 对教师的建议
        5.1.3 对教材的建议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四、谈惯用语的翻译(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动宾式惯用语偏误研究 ——以《等级划分》为例[D]. 欧阳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汉印尼惯用语对比分析[D]. 郑燕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汉语成语语义韵研究[D]. 胡雪婵.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5]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毛泽东选集》译本研究[D]. 米原千秋(Yonehara Chiaki).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7(12)
  • [6]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偏误研究 ——以岘港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中高级学生为例[D]. 陈阮玉香.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7]中高级留学生惯用语的教学与习得[D]. 冯悦. 南京大学, 2014(08)
  • [8]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惯用语研究[D]. 刘晓琳. 西北大学, 2013(02)
  • [9]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 李亚楼.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5)
  • [10]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 巩欣杰. 南京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成语翻译浅论(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