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入结构的变化谈农民增收途径

从收入结构的变化谈农民增收途径

一、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何秀荣[1](2021)在《小康社会农民收入问题与增收途径》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且多数涉及深层次的改革难题,而农民收入是一个具有较多交集点的核心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且其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并摆脱了现收入标准下的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重视,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额、地区收入差额、农村居民组间收入差额均不断扩大,以及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农业等。其实,作为经济单位主体的农民的具体行为对自身增收起着主要作用,但城乡关系和农村产业环境对农民增收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着眼,减少农民、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提质增效、调优生产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当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如果放眼农业外的领域来寻求增收途径,兼业经营、政府补贴、产业融合等也为重要之选择。

张雪芬[2](2021)在《云南省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增收途径分析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文中指出2020年,云南省实现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成为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云南省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农业发展仍然备受制约,农民存在收入来源不稳定,收入结构单一等问题,除了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定增长成为维护脱贫成果的关键。本文基于云南省农民家庭收入结构与总量增长变化的特点,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农民的家庭收入影响因素和增收途径进行分析。经过深入分析,深层的具体制约因素主要有:第一,云南省农民经营性收入相对较低,云南省多山地高原,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化难以大规模实施,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缺少销售渠道,市场化程度较低。第二,云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相对较低,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限制了农业产业以及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及大规模的农业种养植基地,就业岗位少,劳动者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教育体系不完善,农村转移就业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都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民收入。第三,部分农户存在财产性收入不足和转移性收入依赖型强等问题,云南省的土地流转率相对较低,部分农户存在外出务工,缺少农业劳动力,土地荒置的现象,部分农户对国家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存在较强的依赖性。针对以上制约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本文认为应该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促进云南省农民增收。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陈秋敏[4](2020)在《西南山区农户收入特征及可持续脱贫增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其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我国实施了精准扶贫的政策。无论是从未能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的绝对贫困,还是从未能达到平均生活标准的相对贫困,还或者认为贫困是对人能力的剥夺等,这些“贫困”的定义中,从收入视角来审视贫困都必不可少。贵州省处于西南区域,作为我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农民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其独特的地貌以及地理环境导致本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南山区未来的发展中,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为了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角度出发,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仍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核心。因此,文章选用课题组“2019年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收入状况调查”资料,对6市13县4054户建档立卡农户(贫困户783户,脱贫户3271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收入结构的视角研究西南山区农户的收入结构特征状况,并分析制约收入增长的深层因素,以探索出一条从本质上促进贫困山区农户可持续脱贫增收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山区农户的收入结构并不合理,农户的经营性收入比重不足,财产性收入提升的空间较大;而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种收入成分的比重上,贫困户与脱贫户存在较多的不同、贫困户的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过高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农户收入提升的影响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收入指标显着性较强,对农户脱贫影响效果较好,是影响农户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收入结构视角提出促进建档立卡农户可持续脱贫增收的对策建议:稳步提升经营性收入、加强工资性收入的带动作用、完善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优化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结构等促进农户增收的方式,使贫困地区农户收入稳定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推进脱贫长效机制体系建设,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帮助山区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王璐[5](2020)在《互联网普及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网络在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互联网用户国,互联网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然而,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速却逐渐出现放缓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农村内部收入差异依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凸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高质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将对探寻农民增收新途径,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此,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农村居民微观数据和宽带基础设施宏观数据,探究了互联网普及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能够显着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上网频率每增加1单位农民收入随之提高0.345。在考虑因遗漏变量、反向因果等因素所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后,本文还利用“宽带中国”改革自然实验提供的电信市场集中度和光缆长度作为工具变量,解决了本文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等方法证明了实验的稳健性。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从收入属性看,互联网使用能够显着提升农村居民的农林牧渔业收入、非农职业收入、流动人口外流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收入并无显着促进作用。从农民个体属性看,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为中年、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及工会身份三类农民群体,带来显着的增收效应。从影响机制看,互联网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促进自主创业行为、推动外出务工与提升人力资本4个渠道来实现农民增收。综上所述,互联网使用显着提升了农村居民收入,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做以下几点政策建议。首先,加强农村地区宽带基础设施的建设。宽带设施建设是提升农民互联网使用频率的硬件基础,在部分贫困地区,依然存在信号差、网速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地区互联网全覆盖。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居民进行互联网知识培训,激发其信息化意识。根据本文的异质性分析,部分农民群体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为农民提供平等、方便、简洁的互联网知识培训,调动农民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互联网参与性。最后,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农村居民搭建多方增收渠道。根据本文的机制分析,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自主创新、加快人口外流、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等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应在此基础上,打破农村信息孤岛困境,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振兴。

李俊钦[6](2019)在《杭州市余杭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市余杭区(以下简称余杭)农村经济虽有了快速提升,但当前形势下也面领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稳固、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在新时期、新阶段,保障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首要且是最关键的任务,也是实现余杭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梳理1985年来余杭农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四大类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等,在此基础上随机抽取8个镇(街),15个村,开展1 19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与数据材料。归纳当前余杭农民收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农村产业发展受限,农业经济活动致富带动效应不佳;三是财政性收入支持力度不足,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化;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通过对余杭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总结与归纳,进一步去分析和阐述问题背后的原因。基于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余杭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因素与探究相关原因。第一,在农民工资性收入方面,农民文化程度、性别差异和就业服务等因素有着直接影响。第二,在农民经营收入方面,农民经营者能力、农业生产规模品牌附加值、市场信息获得是实质性影响因素。第三,在农民财产收入方面,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教育程度等方面是主要原因。第四,在农民转移收入方面,公共财政支付、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原因的分析与概括,有助于后续为余杭农民增收提供一系列建议。结合已有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原因阐述,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首先,需要提高农民自身就业素质、完善就业服务;其次,需要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二、三产经营发展;再次,需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土地和房屋产权确权和活权;最后,需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的努力,为余杭农民增收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创造更好的农业农村发展局面。

邹凯[7](2019)在《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广大农村地区农户贫困问题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大绊脚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全国范围内所有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全面小康,实施精准扶贫是必然要求,加快落实移民搬迁,从根本上解决穷苦边僻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推行扶贫工程始终以发展农户经济、改善农户消费作为任务所在,遵循发展三农的根本理念。湖北省蕲春县积极响应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幅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生存环境,促进农户经济发展,提高贫困农户收入,加快扶贫对象脱贫致富步伐,共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蕲春县践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妥善解决贫困地区农户生计问题,把提高农户收入与消费转型作为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对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户实行兜底保障与提升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发展能力的策略,实现蕲春县摘帽大别山区贫困县。蕲春县扶助搬迁农户经济与消费脱离困境,与研究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对贫困农户生计转型、对提升农户发展能力的关联性等都有深远的可研究意义。本文基于走访,提出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影响的研究假设。梳理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现状,再结合2018年抽样调查的1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分析蕲春县易地搬迁农户与未搬迁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差异性,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出易地扶贫搬迁中诸多因素收入与消费的影响,论证研究假设的合理性,并描述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机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可对蕲春县调研数据进行干预效应分析,通过数据软件测算的倾向得分计算与实验组样本个体最为匹配的对照组样本个体,最终达到若干组别间的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理论基础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移民理论等;实证分析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收入结构明显依赖政府的转移性收入。搬迁后,农户普遍放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比例普遍较低;第二,易地扶贫搬迁后,大幅改善搬迁农户的生活环境,但家庭年总收入增幅较小,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须品范畴,消费水平仍处于生存型消费;第三,易地搬迁农户的收入与消费实证结果显示,搬迁农户存在收入结构固化与消费层级停滞现象,说明搬迁后,贫困农户集群,并在一定程度摆脱绝对贫困后又陷入新的结构性贫困。

高健[8](2019)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新疆兵团农工增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境内,是我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地区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属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兵团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有利武器,基于此,本文站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探寻影响兵团农工增收的因素,探讨适合于兵团经济、自然环境的农工增收途径,并就此构建脱贫机制及其相关保障措施。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为:首先对兵团地区人口、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阐述,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兵团地区精准扶贫实施概况、经济发展状况、农工收入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对比等经济指标。分析得出兵团地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矿产资源,但农作物生产环境较差,水资源稀缺,兵团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稳步增长,但同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师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其次运用协整回归模型对影响农工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影响农工增收的促进性因素与制约性因素。分析得出农林水利建设、教育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对农工增收有显着促进性影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工增收具有抑制作用;再次,分析精准扶贫对兵团农工增收的影响,将时间分为精准扶贫提出之前的2003-2013年和精准扶贫提出之后的2014-2017年时间段,用协整回归模型分离出精准扶贫对农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总效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精准扶贫对兵团农工收入来源、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得出2014-2017年精准扶贫对农工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2.72%、10.79%、18.42%和15.75%。精准扶贫对农工收入来源的影响方面,工资性收入超过经营性收入成为影响农工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方面,牧业成为拉动兵团农工收入增长的最有效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结果从“输血”与“造血”两方面设计兵团农工增收方案,以及构建兵团脱贫机制及其保障措施。增收方案:建全建档立卡、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干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扶贫机制及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脱贫机制保障措施: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强化人才资源培养保障、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以及加强扶贫干部建设保障。

刘孝[9](2019)在《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先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产业化均能促进农民增收,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否也能促进农民增收及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研究发现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得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要通过纵向融合延长产业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横向融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二次收益等方面影响农民增收。再次分析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和农民收入现状,给出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新疆的现实情况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并对新疆2007年-2017年的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新疆的三产融合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为深入研究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时间随机效应模型从整体上分析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民增收,时间效应表明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明显,个体效应表明不同的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施进程不一,完整性存在差异;同时由于区域性差异会导致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同,故把新疆分为南疆、北疆和东疆三个区域分别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南疆、北疆和东疆的区域性差异使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存在差异,其中对东疆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对南疆促进作用最小,这主要是受到资金、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限制,阻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所以不能很好的促进农民增收;为研究各地州市农村三产融合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引入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距离权重矩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各地州市三产融合存在空间相关性并且各地州市之间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相关性也能够促进农民增收。最后,本文根据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提出推进新疆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赵阳[10](2019)在《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如何妥善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在此前提下,研究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在理论上,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丰富了丹东地区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理论资料,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地区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空白。其次,在实践基础上“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另外促进农民增收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努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使大多数农民步入中等收入水平,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后,结合丹东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综合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因素、农业经济、产业结构、涉农人口分布、农民收入等情况,从丹东地区农民收入结构入手分析该地区现有收入途径以及制约该地区农民收入的因素,同时分析国内外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案例,从中提取经验吸取教训。最后,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促进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经分析结果显示,阻碍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可分为,阻碍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因素,例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等;阻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因素,包括农民文化素质低、增收途径少、农民工资无法得到保障等;阻碍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制度在农村地区实施难度大、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等;阻碍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因素,例如农民补贴落实不到位、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在借鉴我国江苏盱眙地区与巴西国家的相关案例之后,我们得出促进农民增收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经营。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社保体系,采取措施保障农民工资、补贴等。农民自身要提升自身素质,从根本上增加自身收入。

二、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小康社会农民收入问题与增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人均收入的可喜之处
二、中国人均收入的问题
三、一国人均收入结构类型
四、中国农村居民(5)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问题与演变
    1.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依然很低
    2.城乡收入差额不断扩大
    3.地区收入差额不断扩大
    4.农村居民组间收入差额不断扩大
    5.农民主要收入并非来自农业
五、农民增收之道
    1.减少农民(8)
    2.扩大农场经营规模
    3. 提高土地生产率
    4.提质增效
    5. 调优生产结构
    6.降低生产成本
    1.兼业经营
    2.政府补贴
    3. 产业融合
    4.经济组织化程度和效率
    5.增加财产性收入

(2)云南省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增收途径分析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民及农民收入的含义
    第二节 农民增收的理论依据
        一、农产品市场基本理论
        二、技术进步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劳动力转移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农户收入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化状况
        一、云南省农民收入总体变化
        二、云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趋势变化
    第二节 云南省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云南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低
        二、云南省农民收入不稳定
        三、云南省城乡差距大
        四、云南农民收入结构不协调
第四章 云南省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分析
        一、调查方式
        二、调查地基本情况
        三、农户人均收入情况分析
        四、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分析
        五、农户收入的政策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民增收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已脱贫户收入的因子分析
        三、预脱贫户收入的因子分析
        四、非建档立卡户的因子分析
        五、因子得分结果分析
    第三节 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二、政府的各项帮扶措施
        三、劳动力转移水平
        四、农户的受教育水平
        五、农业技术水平
        六、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 云南省农户增收的途径
    第一节 提高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
        一、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宣传普及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
        一、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三、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提高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一、推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保障农民最低收入
        二、完善农村财产确权制度和金融扶贫制度,保障农户财产性收入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西南山区农户收入特征及可持续脱贫增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研究现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资料来源与区域概况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自然地理状况
        2.2.2 研究区域贫困总体情况
    2.3 样本特征描述
        2.3.1 “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
        2.3.2 贫困户劳动力不足,学、残、老比重大
        2.3.3 以体力劳动为主,过度就业与多工作状态并存
        2.3.4 人力资本要素缺乏现象显着
3 西南山区农户收入特征分析
    3.1 西南山区农户收入特征分析
        3.1.1 不同类型农户收入水平差距明显
        3.1.2 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低,发展潜力弱
        3.1.3 工资性收入比重大,收入差异性悬殊
        3.1.4 转移性收入差距大,内生性增收能力弱
        3.1.5 财产性收入比重低,政策性因素明显
    3.2 增收制约因素分析
        3.2.1 家庭社会资本稀缺制约经营性收入增长
        3.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经营性收入增长
        3.2.3 知识技能匮乏制约工资性收入提升
        3.2.4 城镇化进程缓慢制约工资性收入增长
        3.2.5 土地流转不灵活制约财产性收入增长
        3.2.6 贫困户转移性收入高,陷入收入“合理化”陷阱
4 西南山区农户脱贫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的选取和建立
    4.2 变量定义及统计性描述
        4.2.1 因变量
        4.2.2 自变量
    4.3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4.3.1 个体特征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4.3.2 家庭基本情况特征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4.3.3 家庭经济情况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4.3.4 帮扶情况对脱贫效果的影响
5 收入结构视角的可持续脱贫增收对策建议
    5.1 巩固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
        5.1.1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5.1.2 以科技驱动农业发展,加大产业促增收功能
    5.2 强化工资性收入的带动功能
        5.2.1 提高农户文化素质,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5.2.2 确保宏观层面经济稳定增长,奠定农户增收基础
        5.2.3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5.3 完善农户的财产性收入
        5.3.1 推进土地制度创新,保障农户的土地收益
        5.3.2 提高农村要素市场化水平,赋予农户更多的财产权利
    5.4 优化扶贫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健全监管体制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互联网普及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三节 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发展现状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第二节 农村互联网发展与农民收入变化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章 实证设计与数据来源
    第一节 实证设计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 基本结果
    第二节 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内生性检验
第六章 异质性与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异质性结果分析
        一、区分农民个体属性的结果
        二、区分收入属性的结果
    第二节 机制分析
        一、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效应
        二、农民自主创业的影响效应
        三、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
        四、提升人力资本的影响效应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杭州市余杭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农民收入的概念界定
        2.1.1 农民收入定义
        2.1.2 农民收入的构成
    2.2 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研究
    2.4 综合评述
3 余杭农民收入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余杭农民收入的发展现状
        3.1.1 余杭农民收入水平变化状况
        3.1.2 余杭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状况
        3.1.3 余杭城乡居民收入差额逐年扩大
    3.2 余杭农民收入增长存在主要问题
        3.2.1 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工资性收入增长
        3.2.2 农村产业以低小散为主发展水平不高
        3.2.3 财产净收入来源单一占比偏低
        3.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低收入群体增收难
4 余杭农民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4.1.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 经营净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4.2.1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财产净收入与转移净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4.3.1 财产净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4.3.2 转移净收入增长制约因素分析
5 促进余杭农民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农民就业素质
    5.2 完善农民就业服务
    5.3 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效益
    5.4 拓宽财产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5 落实惠农政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研究综述
        (二)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福利的研究综述
        (三)文献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假设
        (三)技术路线图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五、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本文研究不足
第一章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分析
    第一节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一、县域基本区位概况
        二、蕲春县搬迁对象识别步骤
        三、蕲春县搬迁安置方式与投资标准
        四、蕲春县搬迁安置区占地标准与建设方式
        五、蕲春县扶贫产业政策与保障措施
    第二节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成效
        一、农户生产生活环境改善
        二、农户安居乐业谋发展
        三、惠农政策助力贫困农户稳步脱贫
    第三节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增收渠道少担忧后续发展
        二、消费支出上升造成农户负担加重
        三、安置区后续产业存在发展困境
第二章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收入与消费统计分析
    第一节 农户收入现状
        一、农户收入的来源
        二、农户收入结构分析
    第二节 农户消费现状
        一、农户消费主要用途
        二、农户消费特征分析
第三章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二、研究步骤
        三、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户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方程估计
        二、共同支撑域与PSM结果
        三、平衡性检验
        四、农户收入结构实证分析
第四章 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模型设定
        二、研究步骤
        三、指标选取与样本描述
    第二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农户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方程估计
        二、共同支撑域与PSM结果
        三、平衡性检验
        四、消费水平转型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执行人员与基层民众认同政策的契合度
        二、提升农户增收渠道与技能助力贫困农户脱贫攻坚
        三、促进农户消费水平及培养新时代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四、改善贫困居民帮扶举措并拓宽多渠道扶贫资金来源
        五、强化社会保障政策巩固贫困人口脱贫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8)精准扶贫视角下新疆兵团农工增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农民增收研究综述
        1.2.2 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图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图线图
2.新疆兵团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1 新疆兵团精准扶贫实施概况
        2.1.1 财政扶贫实施概况
        2.1.2 产业扶贫实施概况
        2.1.3 教育扶贫实施概况
    2.2 新疆兵团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2.2.1 兵团地区概述
        2.2.2 兵团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2.3 兵团各师市经济发展分析
    2.3 新疆兵团农工收入现状分析
        2.3.1 兵团农工收入水平分析
        2.3.2 兵团城乡收入对比分析
        2.3.3 兵团农工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3.新疆兵团农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3.1.1 方法选择
        3.1.2 模型构建
    3.2 新疆兵团农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固定资产投资对农工收入的影响分析
        3.2.2 农林水利建设对农工收入的影响分析
        3.2.3 教育发展水平对农工收入的影响分析
        3.2.4 农业生产水平对农工收入的影响分析
    3.3 小结
4.精准扶贫对促进兵团农工增收的效应分析
    4.1 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
        4.1.1 分析方法
        4.1.2 模型构建
    4.2 精准扶贫成效分析
        4.2.1 精准扶贫对兵团农工收入的总效应分析
        4.2.2 精准扶贫对兵团农工收入来源的影响分析
        4.2.3 精准扶贫对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4.3 小结
5.新疆兵团农工增收方案设计及脱贫机制构建
    5.1 农工增收方案设计
        5.1.1 方案的目标与思路
        5.1.2 农工收入增长途径
    5.2 农工脱贫机制构建
        5.2.1 脱贫机制实施方案
        5.2.2 脱贫机制保障措施
6.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评
        1.2.2 影响农民增收因素的研究述评
        1.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影响农民增收的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2 主要创新点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影响的机理分析
    2.1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三产融合内涵
        2.1.1 农业产业化内涵
        2.1.2 农村三产融合内涵
    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理
        2.2.1 延长产业链转移剩余劳动力
        2.2.2 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2.3 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分享农业增值收益
    2.3 小结
3.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1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3.1.1 新疆农村三产融合的特点
        3.1.2 新疆农村三产融合取得的成就
        3.1.3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3.2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3.3 小结
4.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4.1.1 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分析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2.1 变量选取
        4.2.2 数据处理
    4.3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全疆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4.4.2 分区域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4.5 空间视角的进一步讨论
    4.6 小结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概述
        1.3.2 国内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及性质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
        2.1.2 农民收入
    2.2 性质
        2.2.1 农民增收的结构性因素
        2.2.2 农民增收的阶段性
        2.2.3 农民增收的差异性
        2.2.4 农民增收的制度性
3.辽宁丹东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 辽宁丹东地区农村基本情况
    3.2 辽宁丹东地区农业经济基本情况
    3.3 辽宁丹东地区产业结构
    3.4 辽宁丹东地区涉农人口基本情况
4.辽宁丹东地区农民收入概况
    4.1 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4.2 农民收入水平分析
        4.2.1 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势放缓
        4.2.2 工资性收入显着增加
        4.2.3 财产性收入持续微降
        4.2.4 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
5.制约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
    5.1 制约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5.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5.1.2 农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5.1.3 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
    5.2 制约工资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5.2.1 农民素质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5.2.2 农民增收途径少
        5.2.3 农民工资无法得到保障
    5.3 制约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因素
        5.3.1 土地流转制度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5.3.2 宅基地制度惠及范围小
        5.3.3 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
    5.4 制约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因素
        5.4.1 农民补贴落实不到位
        5.4.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6.国内外农民增收的经验及借鉴
    6.1 国内案例分析
    6.2 国外案例分析
    6.3 启示
7.促进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7.1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对策
        7.1.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7.1.2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7.1.3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7.1.4 科技兴农提升农业信息化程度
    7.2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对策
        7.2.1 加强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训
        7.2.2 扶持就业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7.2.3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提升农民法制意识
    7.3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7.3.1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制度优越性
        7.3.2 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7.3.3 改组现有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7.4 增加农民转移收入的对策
        7.4.1 完善农业三补体系
        7.4.2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7.4.3 增加对农村地区扶贫力度
8.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收入结构变化探讨实现农民增收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康社会农民收入问题与增收途径[J]. 何秀荣. 河北学刊, 2021(05)
  • [2]云南省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增收途径分析 ——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D]. 张雪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西南山区农户收入特征及可持续脱贫增收对策研究[D]. 陈秋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互联网普及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王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6]杭州市余杭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李俊钦.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蕲春县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研究[D]. 邹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精准扶贫视角下新疆兵团农工增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高健.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9]新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刘孝.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10]辽宁丹东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 赵阳.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从收入结构的变化谈农民增收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