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桤木枝叶体积比例的数学模型

四川桤木枝叶体积比例的数学模型

一、四川桤木枝叶材积比重数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密度控制技术,以辽东低山丘陵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48块,油松人工林标准木96株,采样木芯96个,样枝576份,样叶576份,以及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油松人工样地21900块等大量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下,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指标的影响、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科学营造及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不同龄级的油松人工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均呈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的高径比呈增大趋势,冠高比呈降低趋势,油松人工林的干形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在低山厚土层的阳坡,成熟林与过熟林胸径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大于其他立地条件。在低山中土层的阴坡,低密度条件下近熟林胸径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明显强于其他立地条件。无论在何种立地条件下,林分密度对油松幼龄林林分胸径生长的影响较弱。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平均胸径呈减少趋势,这种现象是林木生长的某一时间段范围内,低密度情况下,林分平均胸径连年生长量持续高于高密度情况下所造成的,对于低山阳坡来说,这个年龄段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前10年;对于低山阴坡来说,这个年龄段出现在油松人工林生长的1020年。辽东山区油松幼龄林林分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方程为=(6-07)2-0.006+19.305,中龄林为=-4.6827)9)()+48.942,近熟林为=-4.1667)9)()+46.493,成熟林为=-5.4797)9)()+56.62,过熟林为=33.2650)-5-04。3、辽东山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都在较低的林分密度下有较大的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林分密度对过熟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最为明显,达到极显着水平。油松中龄林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分配到干与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分配到枝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成熟林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过熟林则表现为分配到干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分配到枝和叶的生物量所占比重逐渐减小。4、构建出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方程,中龄林(2=0.5752(2)0.6964,成熟林(2=(5-06)(2)2-0.0326(2)+231.72,过熟林(2=(-6-06)(2)2+0.1203(2)-314.1,全龄级(2=1.6053(2)0.5694。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部分年净生产量逐渐减小;在相似密度下,油松中龄林和成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逐渐增大,过熟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随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小;中龄林乔木层林分生产力明显高于成熟林与过熟林;依据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林分平均高,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图。5、研制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依据辽东山区油松建筑材林径阶划分标准,确定在辽东山区培育大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453株/hm2左右;培育中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926株/hm2左右;培育小径材油松人工林时,需在林分生长至成熟林时期前将林分密度控制在1208株/hm2左右。

韦昌幸[2](2014)在《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荷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常绿乔木树种,耐贫瘠,生态位较宽,因而常作为先锋树种种植,另外,由于其出色的防火性能常作为防火林带,是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工林树种。目前,对于木荷人工林的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以广西省南宁地区48年生木荷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收获方法对其生物量、生产力及分配格局、生长规律、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效益评价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8a木荷人工林生物量大小平均为281.78t·hm-2,其中乔木层为268.70t·hm-2,占总生物量的95.36%。木荷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为:树干>根兜>树皮>枝条>粗根>树叶>中根>细根。木荷生物量按径级的分配关系为:20-24cm>16-20cm>24-28cm>12-16cm>28-32cm>32cm及以上>12cm及以下,并且平均胸径19.85cm以上的林木总生物量大小为185.57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06%。林分总生产力为7.89t·hm-2·a-1,其中乔木层生产力为7.77t·hm-2·a-1。(2)48a木荷人工林平均树高为22.79m,平均胸径为19.85cm,平均材积为0.3398m3。材积连年生长量曲线呈波动增长,树高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14a-16a阶段的0.58m,胸径平均生长量最大值为lOa-12a阶段的0.54cm。48a木荷人工林胸高形数呈现先急速后缓慢的下降趋势:2a-6a胸高形数为1.05-3.32,8a-10a为0.55-0.69,12a-34a为0.50-0.52,36a-48a为0.48-0.49,表现出通直完满的干形以及早期速生、持续生长较长的特性,符合作为大径材树种的培育要求。对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模型拟合得出测树因子与林龄具有较大相关性,树高最优模型为二次曲线模型,胸径与材积最优模型为威布尔模型,而材积数学模型可较准确用于估测木荷林后期的材积。(3)48a木荷人工林的销售收入平均为184566元·hm-2,营林成本为58997.7元·hm-2,净利润为125568.3元·hm-2。对48年生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指标影响最大的是木材价格,其次是投资成本,最小的是单位出材量。分析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原木、薪材的市场临界价格分别为270.91元·m-3、125元·m-3,目前,木荷市场价格分别为临界价格的3.0倍、2.4倍,且未来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木荷造林项目盈利空间较大,盈利周期较长,具有很强的长期投资潜力。

邵明晓[3](2014)在《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密度研究》文中认为闽楠(P. bournei (Hemsl.) Yang),樟科楠属,常绿阔叶大乔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渐危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本文采用室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湖南三种林龄的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含碳率与碳密度的分布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12a、25a、38a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分别为52.52t/hm2、210.45t/hm、347.44t/hm2;乔木层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中占绝对优势,分配率达95.09%-97.19%,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49.95t/hm2、205.22t/hm2、337.67t/hm2,其次为枯落物层,占2.06%~4.68%,灌草层所占的比例最小,仅为0.23%-0.46%;乔木层各器官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53.05%~62.64%,并且干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树根在乔木层的分配比例相对稳定,占15.97%~17.87%;枝、叶分别占乔木层的10.60%-15.33%、7.08%-8.75%,随着林龄的增大,枝叶占的比例逐渐降低;12a、25a、38a林龄闽楠人工林的年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6.73t/hm2·a、17.35t/hm2·a、24.60t/hm2-a。(2)12年生闽楠不同季节乔木层的平均含碳率排序为:春季(49.45%)>冬季(46.04%)>秋季(45.61%)>夏季(44.25%),各器官全年平均含碳率排序为树叶(48.41%)>树根(46.98%)>树皮(46.98%)>树枝(45.20%)>树干>(44.02%)。三种林龄的闽楠各器官平均含碳率大致表现为:树叶(48.45%)>树根(46.09)>树干(46.07%)>树皮(44.41%)>树枝(44.38%),树根内各组分的平均含碳率的差别较小。随着林龄的增大,闽楠乔木层的平均含碳率也在增加,表现为38年(46.99%)>25年(46.38%)>12年(44.64%)。闽楠人工林植被层的含碳率从上到下逐渐减少,三种林龄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块样地内土壤含碳率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三块样地内0~60cm土层的含碳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不显着,分别为12年5.86%、25年6.34%、38年7.05%。不同土层的土壤含碳率与全氮的含量显着相关,与全磷的含量部分显着相关。(3)随着林龄的增大,闽楠人工林林分乔木层的碳密度也在增加,12年生、25年生和38年生分别为22.05t/hm2、95.62t/hm2和159.50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比例分别为18.76%,48.22%,58.87%,通过建立闽楠生物量与碳密度的相关模型表明乔木层碳密度与生物量成正比。灌草层碳密度占整个生态系统的比例小于1%,枯落物层占的比例不足2%。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年均净固碳量按林龄从小到大分别为:2.17t/hm2·a,5.01t/hm2·a和6.10t/hm2·a。乔木层林分的主要的固碳部分,占林分合计的60%以上,分别为1.84t/hm2·a、3.82t/hm2·a和4.20t/hm2·a,其中凋落物的年均净固碳量也占很大一部分,分别为0.28t/hm2·a、0.95t/hm2·a和1.51t/hm2·a,分别占林分合计的12.90%、18.96%和24.75%。

欧阳钦[4](2014)在《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望城区201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数据资料,运用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关系的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对望城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生物量进行计算,并对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经济林、竹林的平均生物量进行了计算。根据乔木类植被及非乔木类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率,计算得出望城区森林碳储量,最后根据《世界碳汇贸易价格预测比较表》中的结论,对望城区典型森林植被的碳汇价值进行了计算。本文还利用ArcGIS10.0软件对望城区林地类型、树种结构、年龄结构、典型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了空间分布的分析,并绘制了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望城区公益林总面积为14190.5hm2,商品林总面积为12748.9hm2。公益林面积最大的是丁字镇,为2527.1hm2,占望城区有林地总面积的9.38%,商品林面积最大的是白箬铺乡,为3221.5hm2,占望城区有林地总面积的11.96%。(2)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有阔叶树、马尾松、杉木、国外松、杨树等5类,其面积为22600.6hm2,蓄积量为1287315m3,分别占全区乔木林总面积比例的99.45%和乔木林总蓄积量比例的99.64%。阔叶树是乔木树种的主体,它的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乔木林总面积和乔木林总蓄积量的56.11%和53.63%。(3)从龄组结构来看,中幼龄林占优势地位,其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比例的93.47%,蓄积量占到了全区林分总蓄积量比例的84.98%,尤其是中龄林面积占到了全区林分总面积比例的78.50%,蓄积量占到林分总蓄积量的64.8%。(4)望城区森林总生物量为1421.273×103t。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生物量为1383.105×103t,为望城区森林生物量的主体,占森林总生物量的97.45%;经济林生物量为20.524×103t,占森林总生物量的1.69%;竹林生物量为8.644×103t,占森林总生物量0.86%。(5)望城区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383.105×103t,平均生物量为61.198t/hm2。其中以樟树为主的慢生阔叶树生物量为587.454×103t,占乔木树种(林分)总生物量的42.44%,之后依次是中生阔叶树(341.844×103t)>杉木(232.790×103t)>国外松(107.468×103t>马尾松(82.663×103t)>杨树(20.515×103t)>速生阔叶树(10.371×103t)。(6)望城区森林总碳储量为总碳储量为712.897×103t。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碳储量为698.313×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97.95%;经济林碳储量为10.262×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1.44%;竹林碳储量为4.322×103t,占森林总碳储量的0.61%。乔木树种(林分)的碳密度为30.898t/hm2,低于全国35~39t/hm2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86t/hm2,这说明望城区还有较大发展碳储量的空间。各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的碳储量依次为慢生阔叶树(290.026×103t)>中生阔叶树(168.768×103t)>杉木(124.682×103t)>国外松(56.936×103t)>马尾松(42.522×103t)>杨树(10.257×103t)>速生阔叶树(5.120×103t)。(7)在望城区森林中,碳密度在21~30、31~40、41~50、51~60t/hm2的森林分布最为广泛的,基本上全区各个乡镇都分布着如上碳密度的森林。碳密度为0~1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东北部的黑麇峰森林公园及零星分布在各个乡镇,碳密度为11~2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南部的雷锋镇,少量分布在其他乡镇,碳密度为大于60t/hm2的森林主要分布在望城区东北部的黑麇峰森林公园和南部的白箬铺乡及乌山镇。(8)望城区森林碳汇价值为4365.492×104元,其中:乔木树种(林分)碳汇价值为4276.187×104元,经济林碳汇价值为62.841×104元,竹林碳汇价值为26.464×104元。各主要乔木树种(组)的碳汇价值依次是慢生阔叶树(1776.004×104元)>中生阔叶树(1033.469×104元)>杉木(763.504×104元)>国外松(348.656×104元)>马尾松(260.388×104元)>杨树(62.812×104元)>速生阔叶树(31.354×104元)。(9)通过望城区森林资源的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望城区森林植被今后发展的方向为提高重点公益林比例,减少商品林比例,加强生态保护;科学合理经营现有阔叶林(次生林),使其逐步演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

肖兴翠[5](2013)在《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自引种到我国已有80多年历史,是一种优良的脂材两用树种,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广,早期生长快,树干通直,材质好,已经成为我国南方丘陵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本文以湖南省泪罗市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林分的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根系状况、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就施肥、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为制定湘北区域湿地松人工林营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对除树高外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均从8a生、林分蓄积从4a生开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密度以高密度林分高径比大、冠高比小、树干相对饱满。到11a生时,低密度林分中≥14cm的中径阶木所占比例大,高密度林分中8-12cm的小径阶木所占比例大。综合成本效益分析,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及脂材两用林宜选用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培育中小径材宜选用2400株·hm-2作为初植密度。2.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有极显着影响。9a生及11a生乔木层单株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明显减小,乔木层、凋落物生物量及林分总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地被物生物量总体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各组分中以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林分总量的81.6%-88.1%和83.0%-87.6%;乔木层各器官中均以树干生物量比例最大,分别占其总量的37.7%-43.7%和41.4%-45.8%;建立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估测湿地松各器官生长量;不同密度林分平均生产力分别为8.9t·hm-2a-1和9.1t·hm-2a-1,以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为合理,适宜作为湘北湿地松纸浆材造林密度。3.林分密度对单株、林分根系生物量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单株根系生物量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总体增大,其中根桩和大根合计分别占总根量的60.7%-70.9%和63.9%-75.2%;不同密度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11a生时有63.1%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0-40cm土层内,有81.4%以上的根系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cm范围内,因此对湿地松施肥的位置应该设在距树干50cm、深度20cm左右为宜,以确保肥料最大限度的被根系吸收。利用建立的湿地松单株各级根系生物量模型,可以估测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量,为根系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4.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单株及林分营养元素积累量均有显着影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9a及11a生乔木层单株营养元素积累量减小,乔木层、凋落物营养元素积累量及林分总量总体增大;林分各组分以乔木层为主,分别占林分营养元素积累总量67.7%-79.2%和69.3%-76.5%,乔木层以林冠枝叶和干材营养元素积累为主,11a生时分别占其总量的44.1%-50.1%和39.1%-44.9%。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分吸收量和存留量显着增大,归还量略微减小,周转期总体变长,养分循环速率略微减小,养分利用效率增大;综上分析,以1667、2000株.hm-2作为湿地松人工林适宜经营密度,对林地进行选择性除杂,并将凋落物及采伐时剩余的枝叶保留在林地,适当增施P、N、K肥,以维持湿地松人工林的地力。5.施肥对湿地松生长及土壤等均有明显影响。施肥3a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比对照显着提高,以700g·株-1的施肥量各指标生长量最大。施肥2a后的土壤养分与施肥前相比,不同土层pH值及速效P均有所减小,有机质、速效K含量均有所增加,速效N含量大幅增加。施肥7个月后,豆马勃子实体个数在施肥量100-800g·株-1范围内总体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对照的2.0-24.0倍,施肥量过多可能会抑制豆马勃菌的生长。综合分析,对湿地松中龄林追肥,以追施N、P、K配方肥700g·株-1最佳。6.修枝对湿地松中龄林除冠幅外的各指标生长量均有不利影响,高强度修枝2a后,不同密度湿地松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生长量显着低于对照,冠幅生长量显着高于对照,中低强度和留桩的方式修枝对生长量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高密度湿地松进行修枝对干形影响更大,中高强度及留桩方式修枝使高径比变大,冠高比变小,干形更为饱满。修枝3-4个月,流脂松节数量总体随修枝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低强度、留桩的方式修枝可以减少松节流脂。综合修枝2a的成本效益,对6a及7a生湿地松以不修枝为宜。综合以上研究结果,1667、2000株·hm-2两种密度投入产出较好,养分周转期较短,循环速率较高,可作为培育湿地松中大径材首选造林密度,而2400株.hm-2林分结构较好,生物量相对较高,可作为培育中小径材的初植密度。在培育过程中对湿地松中龄林进行选择性除杂,追施700g·株-1的P、N、K肥配方肥,注意将凋落物保留在林地,采伐时将枝叶保留在林地,有利于维持地力,提高湿地松林分生产力。

董考丽[6](2013)在《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文中指出植被生物量及其碳储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存在的生物有机体累积的干物质的总量。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碳储量的载体,林分生物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森林碳储量的多寡,根据林分生物量可估算出整个森林的碳储量,准确估算森林生物量对于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储量具有科学意义。本文以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种回归模型包括对数回归,指数回归,线性回归,幂回归,二项式回归模型模拟了油松人工林立木生物量回归模型;利用四川省一元立木材积公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生物量与碳储量的转化系数法对其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估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该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为评估四川省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油松人工林分的单木生物量(W)与胸径(D)、树高(H)之间呈显着的相关关系。以单株生物量W为因变量,以树高H和胸径D的组合变量D2H为自变量,利用5种数学模型拟合了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其中以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方程W=16.232+0.0323(D2H)+10-6(D2H)2效果最好,显着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较好的预测油松立木的生物量,有较强的适用性。(2)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山区的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积累有显着影响,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显着,坡向、海拔对油松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该区油松在海拔700m-1100m中低山地区生长良好,随着海拔升高,生物量积累变少;平地、缓坡和斜坡更适宜油松生长;该区油松多数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地带;不同坡位上油松生物量积累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厚度和油松生物量积累成正相关,50cm以上的厚土层尤其适宜油松生物量的积累,贫瘠的土层土壤肥力差,不适合油松生长积累。山地黄棕壤腐殖质含量较高尤其适合油松生长,黄棕壤次之。(3)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得出:朝天区油松宜种植在海拔700m-1700m的山区,北或东北朝向的阴坡面,且种植土壤以山地黄棕壤最为理想,土壤厚度50cm以上为宜。在这样的环境因子下油松生长较为理想,有利于其生物量积累。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的主导因子,所以今后该区在造林过程中,要首先考虑计划造林地的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以便合理选择宜林地。(4)从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来看,油松人工林集中分布在朝天区的曾家镇、临溪乡、李家乡、平溪乡和两河口乡这5个区域,其中曾家镇的油松人工林分布范围最集中,该区油松生物量积累最多,碳储量最高。

耿丽君[7](2010)在《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燕山北部山地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分乔木层主要建群树种、灌木层、草本层各器官含碳率、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特征、不同抚育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以及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CO2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在燕山北部山地大面积分布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对策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7个乔木树种的地上器官平均含碳率差别不大,分别为52.86%(华北落叶松)、52.78%(白桦)、54.09%(山杨)、52.80%(棘皮桦)、50.54%(蒙古栎)、49.73%(色木槭)、51.21 %(大叶椴)。不同器官的含碳率中,均以叶的含碳率最高。10种灌木器官的平均含碳率为51.23%。草本器官的平均含碳率为40.98%。4种林分凋落物平均含碳率为40.98%。(2) 9年、18年、33年和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依次为:43.67 t/hm2、67.70 t/hm2、110.38 t/hm2、281.66 t/hm2,其中地上部分比例占41.25%74.44%,地下部分比例占8.00%13.34%。乔木层生物量依次为28.62 t/hm2、49.76 t/hm2、98.03 t/hm2、210.50t/hm2。灌木层生物量有随林分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50 t/hm2、1.74 t/hm2、1.06 t/hm2、0.05t/hm2;草本层生物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依次为0.17 t/hm2、0.26 t/hm2、1.28 t/hm2、0.51t/hm2。(3)9年生、18年生、33年生和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森林植被层总碳贮量有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由小到大依次为: 21.97 t/hm2、34.14 t/hm2、55.62 t/hm2和141.70 t/hm2。其总碳贮量构成中,乔木层碳贮量在森林植被总碳贮量中占有最大比重,所占比例为65.8%88.9%。另外,凋落物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有突出地位,达到9%28.2%,而林下植被层碳贮量最低,只占0.2%6%。乔木层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碳元素的贮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但枝、叶中碳贮量所占比例有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4)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及生物量扩展因子BEF表现为随林木胸径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初期下降速度较快,大于8cm时,下降速度渐缓,最后趋于稳定,同时,BCEF、BEF及根茎比有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BCEF和BEF值接近于中国各地区落叶松林的平均水平。(5)在3种间伐强度下,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木碳汇的总损失量均逐渐增大,但损失量在总碳库中所占比例则没有明显变化规律。(6) 3种修枝强度对9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碳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在修枝强度为1m时,损失碳汇仅占原来总体碳汇的3%;当修枝强度为1.5m时,林分碳汇损失量明显增加,与修枝强度1m相比,损失量高达1倍以上,而且叶片损失量急剧增加;当修枝强度为2m时,林分碳汇损失量也存在一定增加,但总体损失量增加幅度有所减小。(7)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价值逐渐增加。按几种计算方法的平均值来看,高低排序为:43年生(5.23万元/hm2)>33年生(2.05万元/hm2)>18年生(1.26万元/hm2)>9年生(0.81万元/hm2)。(8)在不考虑土壤呼吸的情况下,4个年龄华北落叶松林的当年固定碳的价值有较大差别,9年生、18年生33年生和43年生华北落叶松林的碳汇价值分别为119.90元/(hm2?a)、192.86元/(hm2?a)、903.41元/(hm2?a)、373.63元/(hm2?a)。

文仕知[8](2010)在《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5年、8年、14年生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产量、碳贮量、养分积累与分布及水文学过程等生态功能,揭示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51.23 t·hm2、73.05 t·hm2和95.31 t·hm2,地上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5.69%、82.36%和88.18%。树干、树枝的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大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各组分生物量的大小排序:树干>树冠>树根。林分的净生产力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13.02、13.09和15.03t-hm-2·a-1。5年生桤木人工林根系总根长度变化趋势呈现出:细根>大根>粗根。根系比根长(SRL)变化为细根SRL>粗根SRL>大根SRL。桤木人上林大根RLD根长密度(RLD)沿沿水平方向上,大根呈递减趋势,粗根、细根RLD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大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沿垂直方向上,大根和粗跟RLD在0-30cm内逐渐增加,随后开始逐步减小;细根随上层的加深而逐步减小。桤木根系分布良好的相范围为固相率38.5-54.5%,液相率21-36.5%,气相率12.5-35.5%,在此之外的根系牛长都呈现不良状态。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8、14年生桤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54.65、76.50、103.23t-hm-2,活地被物生物量分别占系统总生物量的3.18%、1.71%和3.75%,林下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占系统总牛物量的3.07%、2.91%和3.91%。桤木各器官的碳密度算术平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的分别为0.4788、0.4857和0.4958 gC·g’,变异系数在0.25%-9.58%之间,不同器官C密度由高至低排序大致为: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各组分和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层(0-60 cm)平均碳密度也随着林龄的增长逐渐增加,且在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林木不同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随着林龄增长,乔木层碳贮量的优势逐渐增强,从5年生的25.88 t·hm-2增加到14年牛的49.63 t-hm-2。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层、死地被物层和土壤层组成,按其碳库大小顺序排列为:上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贮量分别为95.89、122.12和130.75 t·hm-2,土壤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59.42%以上。随着林龄增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贮量之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5年生、8年生和14年生桤木年净固定碳量分别6.51、6.26和7.82 t·hm2·a1。湖南省现有桤木林植被层碳贮量为2.8034×106t,为其潜在C库的47.51%。桤木叶片中营养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枝条中各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与叶基本一致;干材中N、P、K、Ca元索含量均在春季达到最低值;树皮中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N的含量以叶片中最高,而Ca的含量则以树皮中最高,这与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同而密切相关。林下植被和枯落物与乔木层相比,养分含量相对较高;桤木叶中N、P、K浓度明显高于枯落物,而Ca则相反。5年、8年和14年生桤木林乔木层、活地被物层大量元素含量的排序均为:N>Ca>K>Mg>P。随着年龄的增加N的含量增加;而K的含量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林下活地被物层大量元素的含量排序依次为:8年生>14年生>5年生。死地被物大量元素养分含量的排序为:N>Ca>Mg>K>P。桤木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各层养分含量顺序均为:K>Mg>N>P>Ca,养分积累量为166046.23 kg·hm-2;乔木层养分积累量为754.77 kg·hm-2,各组分养分积累量排列顺序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林下植被层的养分积累量为154.83 kg·hm-2,枯落物层的养分积累量为99.21 kg·hm-2,二者的养分积累量为254.04 kg·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的0.15%。生态系统养分总积累量达167809.80 kg·hm-2,绝大部分由土壤层贡献所得。桤木每生产1t干物质,需要营养元素12.516 kg。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林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与大气降雨量有显着关系,分别呈直线关系、指数函数关系和二次函数关系。四川桤木木人工林的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78.21%、16.51%、5.28%;台湾桤木人工林的穿透雨量、林冠截留量、树干径流量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80.77%、15.03%、4.20%。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人工林穿透水中养分元素含量排列顺序分别为:Ca>K>Mg>NH4+-N>NO3--N>Mn>Fe>Cu;Ca>K>NH4+-N>Mg>NO3--N>Fe>Mn>Cu。其中NH4+-N含量穿透水较林外降水降低了60%以上,且在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含量呈现为先减后增,而K、Fe、Cu均呈增大趋势。四川桤木林降水过程以K元素增幅最大,从2.010mg·L-1增加至10.461mg·L-1。5年生四川桤木和台湾桤木的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6.51%和15.03%,茎流率分别为5.28%和4.20%。四川桤木人工林有效持水量较高,为17.0t·hm-2,台湾桤木林为16.2t·hm-2。灌木草本层的持水速度与浸水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变化,浸水时间越长,持水速度越小,在浸水3h后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枯落物有效持水量排序为四川桤木人工林(1.70mm)>台湾桤木人工林(1.62mm)>宜林地(0.13mm)。桤木林地枯落物总量和未分解层枯落物储量随季节变化逐渐增加,半分解层枯落物随季节的变化基本呈现增加趋势。枯落物总量和未分解层储量均是四川桤木林>台湾桤木林,半分解层枯落物和枯落物层含水率均是台湾桤木林>四川桤木林,而未分解层枯落物含水率是四川桤木林最大。各层次枯落物含水率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0-75cm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随土层的加深其含量逐渐增大,土壤平均含水量排序为:四川桤木林(19.86%)>台湾桤木林(17.59%)>宜林地(17.18%)。30-75cm层土壤,各分层次含水量都是四川桤木林>台湾桤木林>宜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小。桤木林地30cm以下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着;日平均气温对四川桤木林和台湾桤木林各层土壤含水量无显着(p>0.05)影响;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四川桤木林各层次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着,对台湾桤木林0-75cm层有显着性正相关影响。

侯振宏[9](2010)在《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温室效应和气候变暖的加剧,森林碳汇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能在付出较少经济代价的同时,取得同等减排效果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议题。在减缓全球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第3.3款和3.4款中规定,造林、再造林、毁林、森林管理、农地管理、牧地管理和植被恢复等人为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源排放或汇清除,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用于抵消附件I国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限排指标。这就要求对这些活动引起的排放减少或汇清除进行科学评价和监测。林业活动产生的森林碳汇是降低大气温室气体增长的一个较好的选择,为此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十分重视林业活动的碳计量。本论文在IPCC指南框架下,从全国尺度计量和预测了中国目前主要林业活动(造林再造林、毁林、森林管理等)的碳汇及其潜力,以确认中国林业活动碳汇潜力热点区域,为未来帮助我国抵消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选址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目前国际碳贸易契机,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帮助我国林业取得更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前我国造林再造林年碳储量变化呈迅速增加趋势,2020年以后稳定在约100 MtC.a-1的水平。基年越早,造林再造林碳汇潜力越大,2020年以后差距缩小,说明2020年后基年选择对造林再造林碳汇影响不大。19902009年造林再造林累计吸收10.89亿吨碳,其中生物量固定8.18亿吨碳,土壤2.71亿吨碳。2)造林再造林碳吸收主要以人工造林为主,约占总碳吸收量的90%,飞播造林占10%。基年为1990年时,人工造林碳吸收在2010年前主要来自经济林造林和用材林造林。2010年后防护林造林碳吸收迅速增加,成为人工造林碳吸收的主要来源,其次为用材林、经济林和竹林造林,薪炭林造林碳吸收潜力较小。基年为2000年时,防护林造林为主要碳吸收汇,是其它林种造林总碳吸收汇的近两倍,其次为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和薪炭林造林。3)西南地区造林再造林生物量碳吸收潜力明显大于其它地区,其次为华东华南、西北和华北,其潜力相近,再次为东北,西藏的潜力非常小。为我国今后发展碳汇项目选址提供支持。4)基年为1990年时,森林转化排放在2002年以前呈迅速上升趋势,以后逐渐降低。当基年为2000年时,森林转化碳排放在2003年以前迅速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基年越晚,森林转化碳排放越大。森林转化引起的土壤碳排放量大于生物量碳排放。19902009年,森林转化累计碳排放6.19亿吨碳,其中生物量2.94亿吨碳,土壤排放3.25亿吨碳。在森林转化碳排放及减排额中,生物量约占44%,土壤碳排放占55%左右。5)同一基年,总-净核算方式和净-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变化趋势相同,总-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大于净-净核算方式下的森林管理碳吸收汇;总-净核算方式下,基年越早,森林管理活动的面积越小,碳汇潜力越小;净-净核算方式下,基年越早,森林管理活动的碳汇潜力越高。基准年选择的不同,对森林管理的碳汇计量影响较大。6)综合我国造林再造林、森林转化、封山育林及森林管理碳汇计量结果发现,我国林业活动总碳汇潜力从基年到2020年左右,呈快速增加趋势,202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总-净核算方式下,我国林业活动从基年开始就一直表现为碳吸收汇,且在2020年前基年为1990年时的碳汇量大于基年为2000年的碳汇量,2020年后两种基年情况下的碳汇量基本相同。但是,在净-净核算方式下,基年后的第23年表现为碳排放源,以后才表现为净碳吸收汇,且基年为1990时的碳汇量始终明显大于基年为2000年的碳汇量。7)林业活动碳吸收汇主要来自林木生长碳吸收。一旦发生森林转化,对土壤碳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发现,我国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带来的林业碳汇是巨大的,可以支持我国相关气候变化谈判,同时和我国对2020年的林业承诺是一致的,可以完成我国的“413”目标下的林业碳汇任务。但还需认识到由于研究方法中涉及的某些参数来自文献收集和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这对研究结果的精度带来影响。下一步还需针对方法中的参数进行细致研究,以降低估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碳汇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邱辉[10](2004)在《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优良种源选育、苗木培育、整地方式、造林密度、抚育间伐、造林效应等方面对安徽省南部部分山区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进行了研究,组装出了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湿地松种源生长及木材材性研究 (1) 19个种源间木材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差异极显着;管胞长度与宽度,以及冲击韧性差异显着,而管胞壁厚木材气干密度、力学强度及胞壁率差异不显着。管胞长、宽和壁厚的差异均显着且高于种源间的差异。综合分析不同种源的生长和材性特征,适宜于用作建筑材性培育的优良种源有s4、s15、s16、s5与s6,适宜于作为造纸原料培育的优良种源有s13、s12、s3和s16。 (2) 湿地松不同种源木材气干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与冲击韧性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927、0.2589、0.1101、0.2896和0.1311;树高及胸径的广义遗传力为0.4103和0.4759。木材管胞长度及宽度、管胞壁厚、胞壁率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707、0.6005、0.7182、0.1636;表明湿地松种源木材主要管胞性状、木材密度及林木生长性状受中度或中上度遗传控制,通过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3) 木材气干密度与其力学强度呈极显着相关,但冲击韧性与木材管胞形态相关不显着;木材的管胞形态(胞壁厚度除外)、气干密度和主要力学性质与树木生长速度也相关不显着。 2 湿地松苗木培育技术 (1) 种子分级结果表明,中粒种子的重量、粒数和饱满度明显高于大粒和小粒种子,而大粒的千粒重明显高于其它粒级的种子;大粒种子播种后第7天的发芽率、发芽值及1月芽苗高明显大于其它粒级的种子,而中粒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小粒种子发芽速度明显超过大粒种子。相同粒级的种子,随种子重量的增加其发芽天数缩短;种子形态影响苗木高和地径生长,大粒种子的苗高和地径明显高于中小粒种子。大粒种子的苗高和地径变异系数、Ⅰ级苗的比例、单株苗木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类型的种子。 (2) 切根明显降低地上部分干重(s(9月份一次切根)处理除外)、主根干重(s处理除外)和侧须根干重(ASO(8、9、10月各切根一次)处理除外)。s处理能增加地上部分干重、主根干重及单株苗木生物量。ASO切根处理能显着增加侧须根干重、侧主根干重比。四种切根处理能增加苗木高径比;不同切根处理与根系相关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切根使主根生物量减少,侧须根生物量增加;多次切根对生长的影响大于一次切根,侧根与主根干重也随切根次数增加而提高;切根使主根生物量减少,侧须根生物量增加,侧根数和根尖数量增多;切根苗的侧须根与主根干重比显着大于对照苗。 (3) 截顶显着降低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及单株总生物量,但8月中旬截顶(pA)和9月中旬截顶(pS)两种截顶处理明显增加侧主根干重比。四种截顶处理中9月中旬截顶(pS)处理效果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3、造林整地及新造林地水土流失 (1) 不同整地方式影响到幼树的栽植当年和栽植第二年的新梢生长、地径生长和苗木的保存率。四种整地方式中采用块状80×80×50cm(SPA)方式整地后的幼树栽植当年和栽植第二年的新梢生长量和苗木保存率最高,而用全面垦复20cm(SPE)整地后的栽植当年地径生长量最大。(2)整地方式不同而导致造林成本产生显着差异。五种整地方式中,全面垦复(sPE)和块状50 x 80 x soCm(sPA)整地方式总投人最高,块状连0 x 40火3oem和块状60 x 60 x Zoem(sPD)最低。 (3)实行大块状(8 0 x 80 x socln)整地,并实行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造林当年的土壤,养分流失量占前6年总流失量的70%以上。造林当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从造林后第2年起、,少苦、、产力仕二」/万胜、、Z厅.降水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弱。4、造林密度 (1)造林密度明显影响冠幅生长。随密度增大,湿地松冠幅减小。7年时,全垦整地林木树冠重叠度大于1,而块状整地树冠重叠度小于1。 (2)造林密度对湿地松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影响不显着。密度对树高的影响,随着树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初植密度为2 000株/腼,和2500株/腼,的林分平均高最大。 (3)胸径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而且随着林分林龄的增加,胸径的密度效应愈加明显。高密度林分小径木比例高、中径木比例低;低密度林分中的中径木比例高,而小径木比例小。 (4)单株材积随密度减小而增大,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减小而减小。 (5)中密度林分具有较高的净现值,高、低密度林分净现值均偏低。5、植距配置 在湿地松造林密度为1 667株/腼,时,不同植距配置(2 .45x2.45m、Zx3m、1.8x3 .33m、1.6哇x3.67m及i.sx4m)的研究结果表明,Zx3m和1.8x3.33m植距配置显着优于其它处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蓄积量均以1 .8 x 3 .33m最高,生长量可提高10%以上,蓄积量提高近30%。6、抚育间伐 (1)间伐实施后的第6年,随间伐强度的增大,各林龄湿地松胸径、林木单株材积、总材积等显着提高,但林分蓄积较

二、四川桤木枝叶材积比重数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桤木枝叶材积比重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分密度对干形的影响
        1.2.2 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3 林分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
        1.2.4 林地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2.5 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土壤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及林分调查
        2.2.2 林分标准木的选择及调查
        2.2.3 辽东山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2.2.4 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测定
        2.2.5 油松生物量的测定
        2.2.6 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2.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林分密度对油松生长的影响
        3.1.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干形的影响
        3.1.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龄级油松人工林胸径生长方程的拟合
        3.1.4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胸径年生长量的影响
        3.1.5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蓄积量的影响
    3.2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3.2.1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3.2.2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布格局
        3.2.3 林分密度对油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3.2.4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产力分布格局
    3.3 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3.3.1 等树高线的确定
        3.3.2 等疏密度线与饱和密度线的确定
        3.3.3 自然稀疏线的确定
        3.3.4 等直径线的确定
        3.3.5 精度检验
        3.3.6 密度管理图的应用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4.1.2 林分密度对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4.1.3 辽东地区油松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木荷概况
        1.3.1 生物学特性
        1.3.2 分布情况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木荷研究现状
        2.1.1 木荷生理的研究
        2.1.2 栽培、造林技术研究
        2.1.3 木材利用研究
        2.1.4 生态功能研究
        2.1.5 木荷群落学研究
    2.2 生物量、生产力研究现状与趋势
        2.2.1 国内外生物量研究概况
    2.3 生长规律研究现状与趋势
    2.4 林木价值核算概况
第三章 木荷人工林样地选择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概况
    3.2 样地研究方法
        3.2.1 林分调查与样地设置
        3.2.2 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
    3.3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四章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4.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4.1.1 木荷生物量回归方程
        4.1.2 木荷单株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3 木荷乔木层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4.1.4 木荷各器官生物量随径级的变化规律
        4.1.5 木荷人工林林分生物量的分布情况
    4.2 木荷人工林生产力的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5.1 木荷林分胸径分布结构
    5.2 木荷树干解析
    5.3 木荷树高生长规律
    5.4 木荷胸径生长规律
    5.5 木荷材积生长规律
    5.6 木荷胸高形数规律
    5.7 木荷林木生长率
    5.8 木荷生长模型拟合及检验
        5.8.1 木荷树高生长数学模型
        5.8.2 木荷胸径生长数学模型
        5.8.3 木荷材积生长数学模型
        5.8.4 木荷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数学模型的检验
    5.9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6.1 投入和产出
        6.1.1 林分出材量核算
        6.1.2 木荷销售价格分析
        6.1.3 木荷营林成本分析
        6.1.4 其他成本费用以及林分现金收入计算
    6.2 木荷人工林盈亏平衡分析
    6.3 财务分析
    6.4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6.4.1 敏感性分析
        6.4.2 盈亏平衡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木荷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
    7.2 木荷人工林生长规律
    7.3 木荷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3)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2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
    1.4 森林碳储量的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2 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1.5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研究
        1.5.1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现状
        1.5.2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方法
        1.5.3 影响土壤碳储量的因素
        1.5.4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的关系
    1.6 楠木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动态
        1.6.1 楠木生物量研究
        1.6.2 闽楠养分含量研究
        1.6.3 楠木育种与幼苗研究
        1.6.4 闽楠的人工林造林技术研究
        1.6.5 楠木人工林碳储量的研究
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闽楠人工林各组分生物量及年平均净生产力的测定
        2.3.2 闽楠人工林各组分含碳率的测定
        2.3.2.1 样品的采集
        2.3.2.2 测定方法
        2.3.3 闽楠人工林各组分碳密度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3.1.1 不同林龄闽楠单株生物量特征
        3.1.2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特征
        3.1.3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的比例关系
        3.1.4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特征
        3.1.5 不同林龄闽楠年平均净生产力
    3.2 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含碳率
        3.2.1 12年生闽楠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季节变化分析
        3.2.2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各器官含碳率特征
        3.2.3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树根各组分含碳率特征
        3.2.4 不同林龄闽楠林分地被物的含碳率特征
        3.2.5 闽楠人工林土壤含碳率分布特征
        3.2.5.1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土壤的含碳率特征
        3.2.5.2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土壤含碳率与大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特征
        3.3.1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乔木层碳密度特征
        3.3.2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土壤碳密度特征
        3.3.3 不同年龄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空间分布
    3.4 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平均净固碳量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特征
        4.1.2 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含碳率特征
        4.1.3 闽楠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特征
    4.2 讨论
        4.2.1 创新点
        4.2.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4)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森林结构的研究
    1.2 森林生物量
        1.2.1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2.2 森林生物量测量方法
    1.3 森林碳储量
        1.3.1 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
        1.3.2 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2. 研究意义和目的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植被
    3.6 望城区森林资源状况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来源
        4.1.1 技术标准
        4.1.2 图像资料
        4.1.3 森林资源外业调查与内业计算
    4.2 森林生物量估算
    4.3 森林碳储量估算
    4.4 森林碳汇价值估算
    4.5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5.2 林地类型结构
    5.3 树种与年龄结构
        5.3.1 树种结构
        5.3.2 年龄结构
    5.4 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5.4.1 主要乔木树种(林分)生物量和碳储量
        5.4.2 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和碳储量
        5.4.3 森林总生物量和总碳储量
    5.5 主要乔木树种(林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密度
        5.5.1 各树种分龄组平均生物量和碳密度
        5.5.2 各乔木树种(林分)平均生物量与碳密度变化及碳储量空间分布
    5.6 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图
    5.7 森林碳汇价值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1.3.2 施肥效应研究进展
        1.3.3 修枝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2.2.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生物量的影响
    2.3 小结
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密度对单株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2 林分密度对林分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3.2.3 林分密度对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影响
        3.2.4 根系与地上部分的相关性
        3.2.5 根系生物量与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的相关关系
    3.3 小结
4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养分循环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密度林分各组分养分含量及富集特征
        4.2.2 不同密度单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
        4.2.3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布
        4.2.4 不同密度林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4.2.5 不同密度林分养分循环特征
    4.3 小结
5 施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土壤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2.3 施肥对土共生菌的影响
        3.2.4 施肥成本效益分析
    5.3 小结
6 修枝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及林分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修枝前湿地松林分生长情况
        6.2.2 修枝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6.2.3 修枝对湿地松干形的影响
        6.2.4 修枝对湿地松松节流脂的影响
        6.2.5 修枝成本效益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3.3.1 生物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1.3.3.2 碳储量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构造
    2.3 地形地貌
    2.4 气候条件
    2.5 水文条件
    2.6 土壤类型
    2.7 植物类型
第3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1.1 人工油松林立木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
        3.1.1.2 人工油松林的生物量与碳储量估算
        3.1.1.3 基于不同立地条件的油松林生物量分布
        3.1.2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3.2.1 油松林生物量调查方法
        3.2.2 数据处理方法
        3.2.2.1 油松单株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
        3.2.2.2 林分蓄积量的估算
        3.2.2.3 生物量的估算
        3.2.2.4 林分碳储量的估算
        3.2.2.5 生物量分析
第4章 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析
    4.1 立地因子-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关系主成分分析
    4.2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及其对生物量的影响
        4.2.1 立地因子等级划分
        4.2.2 坡向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3 坡位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4 坡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5 土壤类型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2.6 土壤厚度对油松生物量的影响
    4.3 其他因素对生物量的影响
    4.4 油松人工林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4.5 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4.6 讨论与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7)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森林碳贮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地概况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碳贮量及其分配
        3.2.2 森林抚育措施对华北落叶松林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3.2.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物固定CO_2 的价值
        3.2.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含碳率分析
        4.1.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建群种各组分含碳率分析
        4.1.2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各组分含碳率分析
        4.1.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生活型及凋落物含碳率分析
        4.1.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其它树种的含碳率比较
    4.2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碳贮量及其分配
        4.2.1 华北落叶松相对生长方程
        4.2.2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生物量
        4.2.3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碳贮量
        4.2.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的碳分配
        4.2.5 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总生物碳贮量
        4.2.6 华北落叶松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的变化
    4.3 森林抚育措施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4.3.1 不同间伐强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4.3.2 不同修枝强度对9 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
    4.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
        4.4.1 植物固定CO_2 的价值
        4.4.2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年固定CO_2 价值
        4.4.3 植物固定CO_2 的净收益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
        1.3.1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1.3.2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
        1.3.3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特征
        1.3.4 森林水文过程研究
        1.3.5 桤木的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生物生产量的测定
        2.2.2 养分含量的测定以及碳贮量的估算
        2.2.3 桤木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能力测定
        2.2.4 桤木人工林降雨再分配的测定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桤木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土壤物理性质
        3.1.1 不同林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1.2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2 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1 5年生(汨罗)桤木人工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2 桤木土壤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
        3.2.3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地土壤pH值变化
        3.2.4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pH值动态变化
    3.3 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1 5年生(泪罗)桤木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2 土壤有机质季节动态变化
        3.3.3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地土壤有机质变化
        3.3.4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
        3.3.5 不同类型桤木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
    3.4 小结与讨论
4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4.1 桤木生物量分配
        4.1.1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垂直分布
        4.1.2 不同径阶生物量分配
        4.1.3 不同年龄桤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4.1.4 不同地域桤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4.2 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
        4.2.1 不同林龄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分布
        4.2.2 桤木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空间变化
        4.2.3 桤木根系分布和土壤三相比的关系
    4.3 桤木人工林根系形态分布特征
        4.3.1 桤木人工林根长空间变化
        4.3.2 桤木人工林比根长(SRL)空间变化
        4.3.3 桤木人工林根长密度(RLD)空间变化
    4.4 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4.5 叶面积指数与林分生产力的关系
    4.6 桤木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7 桤木林分净生产力
    4.8 小结与讨论
5 桤木人工林碳密度、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5.1 不同年龄桤木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5.1.1 桤木枝、叶中碳密度的空间变化
        5.1.2 不同年龄桤木器官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5.2 不同地域桤木林固碳能力的比较
        5.2.1 桤木各器官碳密度比较
        5.2.2 桤木器官固碳能力及分配
    5.3 桤木林土壤碳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5.3.1 不同年龄桤木人工林土壤的碳库特征
        5.3.2 不同地域桤木林土壤碳密度及碳库特征
    5.4 土壤碳密度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
        5.4.1 与土壤pH值相关关系
        5.4.2 与土壤全氮含量、C/N的相关关系
    5.5 桤木人工林碳库及分配特征
        5.5.1 不同年龄桤木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分配
        5.5.2 不同地域桤木林碳库分配特征
        5.5.3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库相关关系
        5.5.4 桤木林年净固碳能力估算
    5.6 小结与讨论
6 桤木林生态系统养分积累与分布特征
    6.1 不同年龄桤木林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与分布特征
        6.1.1 不同年龄桤木营养元素动态
        6.1.2 乔木层营养元素动态
        6.1.3 桤木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
        6.1.4 林下植被与枯落物的营养元素季节动态变化
        6.1.5 土壤营养元素的季节动态
    6.2 桤木根系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1 大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2 粗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2.3 细根营养元素空间变化
    6.3 不同年龄桤木林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变化
    6.4 桤木林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和积累量
        6.4.1 桤木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
        6.4.2 桤木各组分养分年积累量
    6.5 营养元素的利用及利用效率
        6.5.1 养分利用能力
        6.5.2 养分利用效率
    6.6 小结与讨论
7 水文学过程及其生态功能研究
    7.1 林冠层水文特征
        7.1.1 不同类型桤木对林内穿透雨量的影响
        7.1.2 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雨量的关系
        7.1.3 林内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7.1.4 不同降雨量平均降水输入及再分配
    7.2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养分元素含量
    7.3 林内灌木草本、枯落物贮量和持水特征
        7.3.1 林内灌草、枯落物贮量及组成
        7.3.2 林内灌草、枯落物持水能力
        7.3.3 林下灌木草本、枯落物持水速度
    7.4 土壤层持水蓄水特征
        7.4.1 土壤层蓄水能力
        7.4.2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
        7.4.3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变化
    7.5 相关性分析
        7.5.1 气象因素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7.5.2 枯落物与土壤水分相关性
    7.6 小结与讨论
8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桤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
        8.1.2 桤木人工林碳贮量
        8.1.3 桤木养分积累与分布特征
        8.1.4 桤木水文学过程及其生态功能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9)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1.1.2 森林与气候变化
        1.1.3 林业活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1.2 林业活动与气候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研究现状
        1.2.2 林业活动减排增汇方面的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方法及技术框架
    2.1 造林再造林
        2.1.1 造林再造林定义
        2.1.2 造林再造林碳储量变化计量方法
    2.2 毁林
        2.2.1 毁林定义
        2.2.2 毁林活动下活生物质碳计量方法
        2.2.3 毁林土壤碳计量
    2.3 森林管理
        2.3.1 定义问题
        2.3.2 森林管理碳计量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各林业活动计量参数确定
    3.1 活动水平数据
        3.1.1 活林木蓄积量
        3.1.2 林业活动面积参数确定
        3.1.3 造林再造林土壤碳参数
    3.2 主要生物参数
        3.2.1 树干材积密度
        3.2.2 生物量扩展系数
        3.2.3 经济林和竹林平均生物量
        3.2.4 树种含碳率
第四章 中国典型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
    4.1 我国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的未来趋势分析
    4.2 林业活动碳源汇估算
        4.2.1 造林再造林
        4.2.2 毁林
        4.2.3 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碳源汇分析
        4.2.4 森林管理
        4.2.5 中国主要林业活动碳源汇潜力综合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计算与评价的问题
    5.2 不确定性分析
    5.3 发展方向与对策
    5.4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湿地松研究综述
    1 研究进展
        1.1 生物生态学特性
        1.2 良种选育
        1.3 壮苗培育
        1.4 造林密度
        1.5 抚育间伐
        1.6 定向培育
        1.7 林分施肥
        1.8 森林保护
    2 工业用材林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3 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湿地松种源木材材性变异及优良种源综合评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种子品质、苗木及林木生长
        2.2 湿地松种源木材管胞特征分析
        2.3 湿地松种源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综合评价
        2.4 湿地松种源材性遗传参数估算
        2.5 木材构造与其力学性质相关分析
        2.6 木材材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湿地松苗木培育生长调控技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湿地松种子分级结果
        2.2 种子大小对发芽率及芽苗高度的影响
        2.3 各不同粒度级种子苗木生长进程的变化
        2.4 各粒度级种子苗木质量的变化规律
        2.5 切根对湿地松苗生长的影响
        2.6 截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湿地松整地方式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地方式对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2.2 整地方式对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2.3 整地方式对苗木保存率的影响
        2.4 造林成本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湿地松新造林地水土流失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量的月变化
        2.2 降水量级分布
        2.3 造林区的迳流量、泥沙流失量及迳流系数的影响
        2.4 造林区的养分流失
        2.5 造林区的降水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6 幼林抚育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7 林木生长对地表迳流及泥沙流失量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地松造林密度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造林密度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2.2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2.3 造林密度与胸径生长的关系
        2.4 造林密度与径阶分布
        2.5 初植密度与材积生长
        2.6 不同植距配置对湿地松生长的影响
        2.7 不同密度处理经济效果评价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湿地松抚育间伐技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四、四川桤木枝叶材积比重数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D]. 于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48年生木荷人工林生产力及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 韦昌幸.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 [3]不同林龄闽楠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密度研究[D]. 邵明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4]长沙望城区森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欧阳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5]不同营林措施对湿地松林分生长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D]. 肖兴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5)
  • [6]广元市朝天区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D]. 董考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7]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碳贮量研究[D]. 耿丽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8]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 文仕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8)
  • [9]中国林业活动碳源汇及其潜力研究[D]. 侯振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10]湿地松工业用材林集约栽培和经营技术研究[D]. 邱辉.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四川桤木枝叶体积比例的数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